中外建筑史西方宫殿建筑
- 格式:ppt
- 大小:19.04 MB
- 文档页数:46
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是指关于中外建筑发展史的研究和记录。
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和研究建筑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技术和材料运用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中外建筑史的范围很广,涵盖了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建筑发展。
中国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包括了古代的木结构建筑、宫殿、庙宇、园林等,也有豪华的清代宫殿和传统的四合院等建筑形式。
外国的建筑史也非常丰富,包括古埃及的金字塔、希腊和罗马的古典建筑、中世纪的教堂和城堡、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和教堂、现代的高楼大厦等。
中外建筑史的研究内容广泛,包括建筑风格、建筑技术与材料、建筑功能与用途、建筑师与建筑团队等方面的历史研究。
通过对建筑史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建筑发展与演变,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以及建筑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联系。
中外建筑史的研究对于建筑设计、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丰富人们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
古代希腊建筑一、古代爱琴海地区建筑:公元前3世纪出现于爱琴海岛屿、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地区,以克里特岛和希腊半岛的迈西尼为中心,又称克里特——迈西尼文化。
克里特、克里特岛的建筑全是世俗性的、著名的克诺索斯的米诺王宫。
空间高低错落。
依山而建,规模很大;建筑风格精巧纤丽、房屋开敞、色彩丰富。
宫殿西北有世界上最早的露天剧场。
迈西尼。
其文化略晚于克里特,主要是城市中心的卫城。
迈西尼卫城及泰仑卫城。
风格粗犷,防御性强。
迈西尼卫城的城门因其雕刻得名为“狮子门”。
二、古代希腊建筑: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建筑是欧洲建筑的先河,范围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屿、小亚细亚西海岸,以及东至黑海,西至西西里的广大地区。
历史分期古风时期:世纪,希腊文化传播到西亚、北非,并同当地传统相结合。
石梁柱结构体系的演进及神庙制型早期的建筑是木构架结构,以后用石材代替柱子、檐部,从木构过渡到石梁柱结构。
型制脱胎于贵族宫殿的正厅以狭面为正面并形成三角形山墙。
为保护墙面而形成柱廊。
庙宇只有一间圣厅、平面为长方形,以其窄端为正面。
布局制型有端墙列柱式、端柱式、围柱式(包括双重围柱式、假围柱式等。
古希腊柱式古希腊的庙宇除屋架外全部用石材建造。
柱子、额枋、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确定了庙宇的外貌。
希腊建筑在长期的推敲改进中稳定了一整套做法后即形成了不同的柱式(Order盛期的两大柱式,各有自己强烈的特色。
爱奥尼(Ionic柱式产生于小亚细亚地区,特点是比例较细长,开间较宽,柱头有精巧如圆形涡卷、柱身带有小圆面的凹槽,柱础为复杂组合而有弹性,柱身收分不明显,檐部较薄,使用多种复合线脚。
总体上风格秀美、华丽,具有女性的体态与性格。
晚期成熟的科林斯(Corinthian柱式柱头由毛茛叶组成,宛如一个花篮,其柱身、柱础与整体比例与爱奥尼柱式相似。
美学思想与风格特征反应出贫民的人文主义世界观。
认为“美是由度量和秩序所组成的”,而人体的美也是由和谐的数的原则统辖着,故人体是最美的。
:0 :0 : 云淡风轻(bettyqiu001) :106 :1190: 云淡风轻(bettyqiu001) :106 :1190编辑编辑器引用陵墓建筑永泰公主墓在乾隆前东南,是乾陵的陪葬墓之一。
地面上有边长为五十五米、高十一米的方形陵台,四周有垣墙。
墓室在陵丘地下十六米处,有平面为方形的前后室各一间。
墓室用砖砌成,室顶为尖瓣拱。
墓道全长八十七米,满绘彩色壁画,但剥落甚多。
壁画内容丰富,构思完美,技法熟练,表现著盛唐时期的艺术风格。
-----------------------------------留言文集作者: 云淡风轻(bettyqiu001) :106 :1190 时间:2004-06-12 09:54:29编辑编辑器引用民居建筑——福建晋江大仑蔡宅本宅厅堂前天井两侧的相房为二层,称为“角脚楼”,空间变化丰富,装饰精细,立面轮廓舒展优美。
-----------------------------------: 云淡风轻(bettyqiu001) :106 :1190 : 云淡风轻(bettyqiu001) :106 :1190山门以高矗的仿木结构砖雕牌坊构成。
祠内建筑多采用木步架与硬山砖墙组合,屋脊多施雕饰,其风貌在朴实素雅中又显得多姿多彩,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
祠前有石狮一对,造型十分生动,雕作极其精美,须弥座式的基座上还有奔马,舞风等浮雕,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留言文集作者: 云淡风轻(bettyqiu001) :106 :1190 时间:2004-06-12 10:08:59编辑编辑器引用园林建筑——谐趣园西宫门谐趣园地处颐和园的东北角,它是仿造江南2 名园无锡寄畅园建造的、自成一体的园中之园。
谐趣园中央是水池,环池建有亭、堂、楼、轩、斋、榭等十多座建筑和游廊、石桥,它们错落相间,互为对景,形成了一个绮丽怡静的园林环境。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发展,涌现出许多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术语。
本文将对中外建筑史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建筑史的发展与演变。
一、巴洛克式建筑(Baroque Architecture)巴洛克式建筑起源于意大利,并在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中期达到巅峰。
它以装饰华丽、曲线繁复、造型流畅为特征,追求视觉冲击力和戏剧性效果。
典型的巴洛克建筑包括圆顶教堂、镀金雕塑和壮丽的宫殿。
二、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哥特式建筑起源于法国,盛行于12世纪至15世纪。
它以尖拱形和飞扶壁为特点,强调垂直线条和空间感。
哥特式建筑常见于教堂和大教堂,如巴黎圣母院和威斯敏斯特教堂。
三、殖民地建筑(Colonial Architecture)殖民地建筑是指欧洲殖民者在其殖民地地区兴建的建筑物。
这种建筑风格常见于美洲、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混合了殖民者的传统建筑风格和当地文化特色。
殖民地建筑通常具有较简洁的设计和防御性结构,如美洲的西班牙殖民建筑和印度的英国殖民建筑。
四、瓦尔哈拉(Valhalla)瓦尔哈拉是北欧神话中的一座宏伟宫殿,被认为是战死英雄灵魂的归宿。
瓦尔哈拉的建筑风格受到古代北欧和凯尔特文化的影响,通常采用木结构和长方形平面布局。
该词汇也常用于形容壮丽的建筑或宏伟的结构。
五、回廊(Colonnade)回廊是指由一排连续的柱子或立柱组成的有屋顶的通道。
回廊通常位于建筑物的外部或内部,为人们提供遮荫和通风的场所。
回廊在古代希腊和罗马建筑中常见,如帕特农神庙和古罗马竞技场。
六、窗洞(Oculus)窗洞是指建筑物上的圆形或椭圆形开口,通常用于教堂、穹顶或圆顶等建筑元素中。
窗洞的设计可以增加自然光线进入建筑内部,并且在艺术上起到装饰效果。
典型的窗洞建筑包括罗马巴拿马竞技场和法国圣心大教堂。
七、扶壁(Flying Buttress)扶壁是哥特式建筑中常见的结构元素,用于支撑建筑物的外墙和穹顶。
<西欧中世纪建筑>-西欧1.中世纪时期:从4 SJ末古罗马灭亡,到14SJ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西欧经济从破败衰落到逐渐兴盛。
唯有宗教文化(基督教文化)成为中世纪精神、权力的象征。
同样,建筑上是从低起点、结构技术和艺术经验失传开始,逐渐进入一个极富创造性,获得光辉成就的新时期。
2.10~12世纪,由于欧洲已经形成了一些新的国家,如法兰西、日耳曼、意大利等,所以在建筑上,又各自形成了各区域的地方特征。
法国的封建制度在西欧最为典型,其余各国深受法国影响。
意大利和尼德兰的建筑各有独特的风格,西班牙受阿拉伯人的影响,多以伊斯兰建筑风格为主。
一.罗马式建筑1.巴西利卡式教堂由来:4世纪后基督教活动合法化,其信徒们开始寻找活动场所。
古代的神庙只是神的住宅,祭神的仪式在庙外进行。
而基督教的教堂是信徒们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就要求它有一个广阔的内部空间,这是神庙缺少的。
最初没有条件建造教堂时,就利用当时原有的巴西利卡--公共会堂作为教堂。
显然这种原为交易场所之用的公共建筑物,用来进行宽、高是中厅;两侧是较低的侧间,中厅比侧间高可开高侧窗。
多数巴西利卡用木屋架,屋盖轻,支柱较细,用柱式柱子。
在中厅后部是圣坛,用半穹顶覆盖,圣坛之前是祭坛,祭坛之前是唱诗班的席位--歌坛。
随着宗教仪式日趋复杂,后来在祭坛前增建一道横向的空间,大一点也分中厅和侧廊。
形成了一个十字形的平面,竖道比横道长得多,叫做拉丁十字式。
由于拉丁十字象征基督的受难,且很适合仪式的需要,所以天主教会一直把它当作最正统的教堂形制,流行于整个中世纪的西欧。
3.集中式和巴西利卡的区别:前者没有明显的方向性,外观造型较单纯,室内空间集中统一,建筑规模比巴西利卡式小得多。
平面有希腊十字式、八角形等。
4.教堂形制的定型≠建筑物体系的成熟,成熟的建筑物需经过结构、材料等众多方面长时间成自己独特风格的建筑,即罗马式建筑。
由来:10世纪起,教堂开始采用拱顶结构,并开始使用十字拱技术。
十分钟带你看懂西方建筑史古希腊建筑(公元前8-公元前1世纪)古希腊人爱建神庙,神庙呈长方形,有围墙,中央安放神像,墙外环绕柱廊,和谐美观。
帕特农神庙廊柱有三种样式:多立克柱柱头简单,柱身粗壮;爱奥尼柱柱头为涡卷装饰;科林斯柱柱头为莨苕叶纹,这俩柱身都纤细些。
左-右: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古罗马建筑(公元前1-公元5世纪)古罗马出现了更抗压的【拱顶/穹顶+方墩+柱】结构君士坦丁堡凯旋门柱有独立或1/4、1/2、3/4嵌入墙体样式,并且可以上下重叠。
罗马斗兽场同时墙内多有壁龛,三角或拱形山墙,这都是古罗马的建筑特色。
万神殿壁龛三角山墙万神殿拱形山墙除了古希腊三种柱式,古罗马还多了柱头与多立克相似,柱身没凹槽的塔司干柱式,以及柱头为科林斯+爱奥尼的混合柱式。
罗曼式建筑(公元9世纪-1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建筑技艺也随之消失。
直至法兰西、意大利、德意志、英格兰、西班牙等国相继稳定,人们才开始重新追崇罗马遗风。
但由于技术问题,罗曼式建筑只能呈现出厚实墙壁、小窗户、筒形或交叉拱顶的外貌。
比萨大教堂伊利大教堂挪威卑尔根圣玛丽教堂屋顶天津西开教堂屋顶而且墙体也不再有拼贴装饰,而是直接被雕刻分割成柱子、拱廊等结构。
比萨大教堂内部哥特式建筑(12世纪-16世纪)12世纪法国王权鼎盛,不再满足于小教堂,转而发展出尖塔、尖拱顶、彩色玻璃的哥特式建筑。
科隆大教堂兰斯大教堂彩色玻璃从内部看,罗曼式墙壁的分割外缘被细长条装饰包裹;沿墙束柱顶端分出一条条拱肋,令视觉被无限拉长。
亚眠大教堂沙特尔大教堂由于墙体薄、窗户大、天花高,哥特式发明出独有的飞扶壁承担压力。
文艺复兴式建筑(15-19世纪)文艺复兴主要复兴的是罗马式建筑,比如拱顶、穹顶和五种柱式。
佛罗伦萨主教堂不过当时对柱的运用更灵活,比如巨柱、双柱、大小柱等等。
佛罗伦萨圣神大殿巨柱双柱圣马可图书馆大小柱巴洛克式建筑(17-18世纪)由于反对宗教改革,华丽的巴洛克风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