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018年青藏高原气温与湿度特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29 MB
- 文档页数:15
江孜县1978—2018年冰雹天气特征分析江孜县位于西藏自治区的中部,属于高原季风气候区,冰雹天气在这个地区是比较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本文将从1978年到2018年的长时间尺度上,利用历年的气象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江孜县冰雹天气的特征变化及趋势。
我们来看一下江孜县冰雹天气的发生频率和季节分布。
在过去40年间,冰雹天气在江孜县的发生频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主要集中在夏季。
6月至8月是冰雹天气的高发期,占据了冰雹频次的绝大多数。
而在其他季节,冰雹事件的发生频率相对较低。
这一特征与江孜县的气候特点密切相关,也符合高原季风气候区的一般规律。
不同年份间江孜县冰雹天气的发生强度和分布情况也存在差异。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近年来江孜县冰雹天气的强度似乎有所增加,且逐年呈现上升趋势。
在过去40年里,江孜县一些地方曾经发生过直径超过2厘米的大冰雹事件,给当地农作物和畜牧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而在过去十年里,局部地区甚至出现了直径超过3厘米的超大冰雹,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民生造成了重大影响。
这种冰雹强度的增加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气候变暖对江孜县冰雹天气的影响。
江孜县冰雹天气的空间分布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根据历年冰雹事件的观测资料,我们可以发现,江孜县的冰雹天气主要发生在县城及其周边地区,尤其是位于河谷平原地带,高原湖泊附近和丘陵地带。
这些地区通常是冰雹天气的高发区,也是当地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的主要区域。
江孜县冰雹天气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我们也可以从历年冰雹事件的频次和强度变化趋势上,推测江孜县的冰雹灾害未来可能会呈现出哪些发展趋势。
尽管具体的发展规律难以预测,但根据过去40年的气象资料来看,江孜县的冰雹天气很可能会继续呈现出增强的趋势,特别是在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
在这种情况下,江孜县的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加强冰雹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做好农业生产和民生安全的保障措施。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及对我国的影响张庆奎200621059 气象学2班一、大气干洁、太阳辐射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干洁,太阳辐射通过的大气路程较短,所以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太阳总辐射量高居全国之冠,年总量在5000-8000MJ/m2。
较同纬度东部地区大2000-3000MJ/m2。
年总辐射量的分布趋势自东南向西北增多,藏东南地区小于5000MJ/m2,为低值区,藏北高原、阿里地区、柴达木盆地的年总辐射量可达7000-8000MJ/m2,为高值区。
太阳总辐射力入射到水平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
青藏高原直接辐射年总量在3000一6000MJ/m2之间,与同纬度平原地区相比较高出2000-3000MJ/m2其在高原分布趋势与年总辐射量一致,藏东南为低值区;青海的柴达木盆地、藏北高原和阿里地区为高值区。
尤为突出的是,在青藏高原多次观测1249.IW/m2、1259.5W/ m2等非常大的直接辐射强度值,这种现象在东部平原地区是绝对不会出现的,由于海拔高度的影响,高原大气干洁,水滴、气溶胶、火山尘埃等少,因此晴天条件下,散射辐射值较东部平原地区小,其年总散射辐射量1700-2900MJ/m2。
散射辐射量的分布形式不同于年总辐射量和直接辐射量,这主要是因为散射辐射量大小除取决于纬度、高度外,与大气干洁状况、云量的多少等有关,所以散射辐射量的高值区出现在戈壁荒漠多风沙的柴达木盆地和阴云天较多的那曲、玉树,而低值区出现在海拔高、干燥少雨的阿里地区和藏北高原。
众所周知,太阳辐射对气候以及作物生长和产量都有重要影响。
太阳辐射主要包括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三个波段。
概括起来说,达到植物表面的红外辐射的能量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一半,其中仅有约0.5-1.0%用于光合作用。
紫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对植物的形状、颜色与品质的优劣起着重要作用。
尽管目前高原农耕措施和管理水平都很低,但冬小麦和青棵的单产能创全国最高纪录,可能与高原的橙红光、紫蓝光的辐射通量的百分比和辐射强度都高于其它地区有关。
西藏地区近40年温度和降水量变化的时空格局分析杨文才;多吉顿珠;范春捆;周启龙【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将对农田、林地、草原等生态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气候变化应对策略,需要准确把握区域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与规律。
为了全面了解西藏地区温度和降水指标的时空格局,深入分析了1971—2010年间的年平均温度和降水量年值及季节值的变化趋势和时空格局。
结果表明,(1)年平均温度普遍升高,有39.72%的地区累计升高1.6~2.4℃,10.72%的地区累计升高2.4~3.2℃,局部地区累计升高4℃以上,在空间分布上,仅错那县、墨脱县和察隅县三县的南部地区年平均温度下降,其余地区年平均温度升高。
从降水量变化来看,有42.09%的区域变化在±1 mm∙a-1之间,与40年前相比,有12.41%的地区年降水减少40 mm以上,45.49%的地区呈增加趋势。
从空间分布来看,降水量减少区域主要分布在阿里东北到那曲西北一带、日喀则西部到阿里狮泉河一带、日喀则南部以及林芝东南部。
(2)从季节平均温度、降水量的变化来看,4个季节温度均以升高为主,增幅高低顺序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四季降水量差异较大,春季和夏季以增多为主,秋季和冬季以减少为主,其中,冬季减少最多,面积占比达96.78%。
(3)近40年来,温度变化存在显著的突变点,突变时间存在空间分异性。
(4)温度的明显升高和降水量的时空差异将导致局部地区气候干湿变化。
藏西地区易发生全年干旱,藏南和藏东南地区易发生季节干旱,这将给农业生产、天然草地牧草生长和草原畜牧业带来不利影响。
研究认为相关部门和农牧民都应该重视并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和方案,以应对不确定性的气候变化。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climate change will aff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grassland to varying degrees. To formulate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limate changeresponse strategy, we need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and understan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Tibet,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value and the seasonal variation trend and spatial-temporal pattern of 1971—2010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increased in general, 39.72% of the total area increased 1.6~2.4℃, 10.72% of the total area increased2.4~3.2℃, some areas increased by 4℃ above.The spatial distribution:only the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in the southern region of the three counties (Cuona, Medog and Zayu counties) decreased, while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in other areas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change: 42.09% of the area changes in ±1 mm∙a-1, 12.41% of the area (compared with 40 years ago),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decreased by 40mm above, 45.49% area 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precipitation reduction area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east of Ali to the northwest of Naqu, Shigatse west to Ali Shiquanhe area, south of Shigatse and southeast of Nyingchi. (2) The seasonal mea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f the four seasons showed that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d in all four seasons, the order of increase wasautumn>spring>winter>summer; The precipitation in the four seasons is greatly different, and the increase is mainly in the spring and summer, and the decrease is mainly in the autumn and winter, among the four seasons the precipitation of winter decreased the most reached an area of 96.78%.(3) During the recent 40 years, the temperature change has obvious mutation point, and the mutation time has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4) Due to the obvious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and the difference of precipitation, it will lead to the change of dry and wet climate in some areas. The drought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ibet is easy to occur throughout the year. Seasonal drought is easy to occur in southern Tibet and southeastern Tibet, which will adversely affec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natural grassland forage growth and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farmers and herdsme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nd formulat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response strategies and programs as soon as possible to deal with the uncertainty of climate change.【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16(025)009【总页数】7页(P1476-1482)【关键词】气候变化;温度;降水量;时空格局;西藏【作者】杨文才;多吉顿珠;范春捆;周启龙【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草业科学研究所,西藏拉萨 850009;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草业科学研究所,西藏拉萨 850009;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西藏拉萨 850032;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草业科学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6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近百年(1909—2011年)来中国陆地区域平均增温0.9~1.5 ℃,高于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平均增温0.5~0.8 ℃的结论。
青藏高原近4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湖泊环境响应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青藏高原近4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湖泊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使其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明显,青藏高原的气候也在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对当地的湖泊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首先分析青藏高原近4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包括温度、降水、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
随后,我们将探讨这些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湖泊的水位、水质、生态结构等方面。
我们将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现场观测数据、遥感影像以及气候模型输出结果,揭示气候变化对湖泊环境的具体影响机制和过程。
本文还将对青藏高原湖泊环境的响应进行深入研究。
我们将评估湖泊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脆弱性,探讨湖泊环境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湖泊的响应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湖泊环境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动态变化过程。
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也可为其他类似地区的气候变化和湖泊环境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特征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独特的高原气候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近40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特征愈发显著,主要体现在温度、降水、风速等多个方面。
在温度方面,青藏高原整体呈现显著的增温趋势。
根据气象观测数据,过去40年中,高原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约1-2摄氏度。
这种增温趋势在冬季尤为明显,导致高原冬季的气温逐渐接近甚至超过夏季。
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高原的生态系统,也对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降水模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青藏高原的降水总量在过去40年中呈现出波动增加的趋势,但降水分布却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和时间异质性。
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则出现减少。
这种降水模式的变化对高原的水资源、湖泊环境以及农业生产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50年来全球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作者:白珍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7年第09期一、青藏高原气温气候变化特征1.气温年际变化规律本文利用青藏高原65个地面测站实测的逐日的气温资料,计算出每个测站逐年的气温平均值,然后求出青藏高原整体年平均气温的均值,用来研究青藏高原整体年平均气温年际变化趋势。
图2为1961-2010年青藏高原地区年平均气温及距平变化趋势。
从年平均气温距平值可以看出,在1961-1993年期间年平均气温距平值以负值为主,在这个时期内,青藏高原地区仅有6个年份的年平均气温距平值大于0,说明了在1961-1993年期间内青藏高原地区年平均气温值较低,处于偏冷期,在1994-2010年期间年平均气温距平值以正值为主,在这个时期内,青藏高原地区仅有2个年份的年平均气温距平值小于0,说明了在1994-2010年期间内青藏高原地区年平均气温值较高,处于偏暖期。
从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5年滑动平均值曲线可以看出,在1961-1969年期间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5年滑动平均值处于0值以下,说明了在此年份期间气温较低,而后从1970年开始,存在一个持续时间较短的增温变化趋势,在1974-1995年期间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5年滑动平均值处于0值以下,说明了在此年份期间气温也相对较低,从1996年开始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5年滑动平均值处于0值以上,说明从1996年开始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相对较高。
从年平均气温散点值以及线性回归方程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实际测量值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差异性,且根据线性方程拟合的结果可看出,方程的斜率为0.0228,大于0,这说明了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以0.0228℃/a的速率递增。
根据文献[24-25]研究,我国的年平均气温以0.0250/a的速率递增,这一增温速度略高于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增温的变化率。
2.气温季节变化规律本文利用青藏高原65个地面测站实测的逐日的气温资料,计算出每个测站逐年每个季节下气温平均值,然后求出青藏高原整体逐年的每个季节平均气温的均值,用来研究青藏高原整体年平均气温季节变化趋势。
1979~2013年青藏高原上空温度变化特征段思汝;范广洲;华维;张永莉【摘要】为研究青藏高原上空温度的变化特征,利用1979 ~2013年欧洲中心ERA-Interim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高原上空垂直方向上10个等压面层的温度变化趋势、空间分布、周期和突变现象,结果表明:(1)近35年来,高原上空以150 hPa 为界温度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600~200 hPa显著升温,100~50 hPa明显降温.其中,250 hPa增温最快,70 hPa降温最快,对流层的增温幅度小于平流层的降温幅度.(2)空间上,各层温度在高原不同区域的变化幅度均存在差异.(3)高原上空各等压面层温度场异常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型和东南-西北反相型.(4)各层气温均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主要周期为3~5年和10~12年.除150 hPa外,1995年前后都发生了气候突变.【期刊名称】《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0)006【总页数】7页(P586-592)【关键词】大气科学;气候变化;青藏高原;温度;高空大气;趋势;时空分布【作者】段思汝;范广洲;华维;张永莉【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225;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225;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225;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2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70 引言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高耸于欧亚大陆中部的对流层大气中,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高原。
它的冷热源作用对中国、东亚乃至全球的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1-4]。
温度作为重要的气候要素以及热力作用的指示因子之一,已经有许多学者对高原地区温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5-10]。
1979-2016年青藏高原降水时空特征张宁瑾;肖天贵;假拉【期刊名称】《干旱气象》【年(卷),期】2018(36)3【摘要】根据青藏高原1979-2016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分析近38 a青藏高原降水及降水集中度(PCD)、降水集中期(PCP)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降水量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递减.青藏高原全区PCD介于0.61 ~0.71之间;PCP介于38 ~41候.青藏高原各区降水分布不均匀,其中高原南部降水最集中且PCP最晚,高原东北部降水相对均匀,高原西北部PCD、PCP年际间波动幅度最大.降水量与PCD相关阿里最好,聂拉木为负相关.降水量与PCP的相关表现为以90°E为界,东部为正相关、西部为负相关.夏季降水偏多年500hPa乌拉尔山和蒙古下游高压脊偏强,夏季降水偏少年东亚大槽加深.夏季降水偏多年对流层低层气流辐合、高层辐散.【总页数】10页(P373-382)【作者】张宁瑾;肖天贵;假拉【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225;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225;西藏自治区气象台,西藏拉萨8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2+3【相关文献】1.1979-2016年青藏高原低涡的变化特征研究 [J], 黄一航;陈权亮;汪正林;张娟2.青藏高原西北部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时空特征变化 [J], 孙从建;张子宇;李捷;陈若霞;李伟3.1979-2016年夏季西南涡活动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J], 马勋丹;智协飞;王静;陈静;冯汉中4.青藏高原羌塘内流区降水时空特征 [J], 王珂;王娜;雍斌5.1979-2016年祁连山地区大气水汽含量时空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J], 巩宁刚;孙美平;闫露霞;宫鹏;马兴刚;牟建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地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的特征康兴成【期刊名称】《冰川冻土》【年(卷),期】1996(0)S1【摘要】根据青藏高原地区气象台站上温度和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得出:50年代比60年代暖,60年代比70年代冷,70年代比80年代冷。
在这40a期间,最暖的是80年代,它主要体现在冬季温度偏高较多;其次是50年代,这时主要是夏季温度偏高明显。
最冷的是60年代,这期间秋、冬季温度偏低明显。
70年代基本上是趋于正常,略有一点偏暖。
降水量是50年代比60年代少,60年代比70年代少,70年代比80年代少。
也就是说,从50年代以来,降水量是趋于逐渐增加的趋势。
综合温度和降水量变化的特点,青藏高原地区40a中的气候变化状况是,50年代为暖干期,60年代为冷干期,70年代则为一种弱的暖湿期,80年代整个高原上为暖湿期。
从趋势分析来看,青藏高原上的增温是从70年代就已开始。
温度的上升幅度达0.5℃左右。
另外青藏高原地区的增温不仅仅发生在地面上,而且在高空也有其表现。
特别是100hPa高度较为明显。
【总页数】8页(P281-288)【关键词】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变化;趋势【作者】康兴成【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相关文献】1.近50年来全球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J], 白珍2.青藏高原江河源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J], 姜永见;李世杰;沈德福;陈炜3.近40年来青藏高原湖泊变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J], 闫立娟;郑绵平;魏乐军4.近40年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NCEP和ECMWF地面气温及降水再分析和实测资料对比分析 [J], 李川;张廷军;陈静5.青藏高原地区近千年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 [J], 张彦成;侯书贵;庞洪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79-2018年青藏高原不同地区积雪季极端降水水汽来源分析王卫国;李弘毅;朱小凡;谢泽明;王建;郝晓华【期刊名称】《高原气象》【年(卷),期】2022(41)6【摘要】水汽是青藏高原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藏高原地区的降水、水资源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利用FLEXPART方法,研究了1979-2018年青藏高原4个区域(青藏高原北部NEQXP、西北地区NWQXP、东南地区SEQXP和西南地区SWQXP)积雪季极端降水的水汽来源及相对贡献。
研究表明:(1)NEQXP、NWQXP 和SWQXP的年极端降水量和年极端降水日数显著增加,而SEQXP则不显著。
(2)青藏高原4个区域极端降水的水汽贡献存在明显差异,SEQXP和SWQXP极端降水主要由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的水汽控制,而对NEQXP极端降水贡献最多的是本地蒸发,中亚地区的水汽对NWQXP极端降水的贡献占据主导地位。
(3)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地区、地中海地区、北非阿拉伯半岛地区、SWQXP、中亚地区和NWQXP 逐年持续的水汽供应,引起NWQXP逐年极端降水的增加;而NEQXP极端降水增加更多是因为NWQXP逐年水汽增加;SWQXP极端降水增加是因为中亚地区和SWQXP逐年持续水汽的供给导致。
这些结果有助于加深对青藏高原内部水汽循环差异和极端降水事件的认识,并从水汽来源的角度解释当前极端降水逐年增加的机制。
【总页数】17页(P1367-1383)【作者】王卫国;李弘毅;朱小凡;谢泽明;王建;郝晓华【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相关文献】1.玛曲地区5-10月水汽通量及强降水水汽来源分析2.2000年后中国北方东部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减少\r及水汽输送特征3.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降水的水汽来源变化研究进展4.台风“温比亚”影响期间山东极端降水过程水汽来源及源区贡献定量分析5.丹东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水汽来源和环流特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孜县1978—2018年冰雹天气特征分析
江孜县位于西藏自治区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处高原山区,年平均温度较低,夏季平均降雨量较高。
该地区的气候特点为高寒少雨,夏季多雨,冬季少雪。
自1978年以来,江孜县经历了多次严重的冰雹天气过程。
从长期的气象观测来看,江孜县的冰雹天气主要分为下述两种类型:
1.夏季强对流型冰雹。
该类型的冰雹天气常常在夏季的午后或晚上出现,天气条件多为满足了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和不稳定大气条件,加上较高的水气含量和显著的对流,容易产生较大的对流发展,引发冰雹。
2.秋季和冬季锋面型冰雹。
这种类型的冰雹天气主要是受到锋面、抬升、降温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通常是在前锋气流强烈抬升时,产生了局部强平流层不稳定现象,形成对流云团,从而引发冰雹。
由于地势高,气温低,江孜县的冰雹天气较为少见,但数量的增加和强度的加大说明该地区的气候正在发生变化。
在未来的几年中,如何有效地降低冰雹天气带来的影响,对于江孜县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都非常重要。
因此,需要加强气象监测,积极开展冰雹天气预警,以便人们做好防范工作的准备。
同时,加强气象科学研究,深入了解江孜县的气候特点和形成冰雹天气的机理,为有效应对未来的气候变化做好准备。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及对我国的影响张庆奎200621059 气象学2班一、大气干洁、太阳辐射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干洁,太阳辐射通过的大气路程较短,所以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太阳总辐射量高居全国之冠,年总量在5000-8000MJ/m2。
较同纬度东部地区大2000-3000MJ/m2。
年总辐射量的分布趋势自东南向西北增多,藏东南地区小于5000MJ/m2,为低值区,藏北高原、阿里地区、柴达木盆地的年总辐射量可达7000-8000MJ/m2,为高值区。
太阳总辐射力入射到水平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
青藏高原直接辐射年总量在3000一6000MJ/m2之间,与同纬度平原地区相比较高出2000-3000MJ/m2其在高原分布趋势与年总辐射量一致,藏东南为低值区;青海的柴达木盆地、藏北高原和阿里地区为高值区。
尤为突出的是,在青藏高原多次观测1249.IW/m2、1259.5W/ m2等非常大的直接辐射强度值,这种现象在东部平原地区是绝对不会出现的,由于海拔高度的影响,高原大气干洁,水滴、气溶胶、火山尘埃等少,因此晴天条件下,散射辐射值较东部平原地区小,其年总散射辐射量1700-2900MJ/m2。
散射辐射量的分布形式不同于年总辐射量和直接辐射量,这主要是因为散射辐射量大小除取决于纬度、高度外,与大气干洁状况、云量的多少等有关,所以散射辐射量的高值区出现在戈壁荒漠多风沙的柴达木盆地和阴云天较多的那曲、玉树,而低值区出现在海拔高、干燥少雨的阿里地区和藏北高原。
众所周知,太阳辐射对气候以及作物生长和产量都有重要影响。
太阳辐射主要包括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三个波段。
概括起来说,达到植物表面的红外辐射的能量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一半,其中仅有约0.5-1.0%用于光合作用。
紫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对植物的形状、颜色与品质的优劣起着重要作用。
尽管目前高原农耕措施和管理水平都很低,但冬小麦和青棵的单产能创全国最高纪录,可能与高原的橙红光、紫蓝光的辐射通量的百分比和辐射强度都高于其它地区有关。
青藏高原气候变暖及其影响摘要: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的高原,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以及特殊的热力和动力循环而形成的天气气候系统对我国、亚洲乃至全球气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气候在时空上的变化的剖析,引出这些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影响,并提出如何应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的策略。
关键字:青藏高原;气候变暖;草场退化;冻土;冰川1.概述1.1研究区概况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部,是中国最大的高原,世界海拔最高的巨型构造地貌单元,包含冰川、积雪、冻土、森林、草原、荒漠和湖泊等多种自然景观。
青藏高原的隆起,深刻地影响了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环境的演化,被视为南极和北极之外的世界“第三极”。
青藏高原特殊的地形及其独特的热力和动力循环系统作用,不仅在青藏高原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天气气候系统,对我国、亚洲地区甚至全球的气候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由此,青藏高原被称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与放大器”和“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统一研究的最佳天然实验室”。
1.2气候特征青藏高原地区面积辽阔,地势高,气候条件复杂,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可以概括为:气温低,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气压低;温度、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干湿季分明,雨热同期;高原西北部风大沙多。
青藏高原温度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年均气温为 1.37℃,海拔4000m 以上地区,年均温度在0℃以下,从地区差异上来看,高原边缘的气温较高,内部气温较低,相对暖区分布于柴达木盆地、青海东部的黄河、湟水谷地,年均气温3~5℃,雅鲁藏布江以南和横断山区的三江源地区,年均气温分别为18℃和12℃,低温区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巴颜喀拉山的玛多、清水河和祁连山的托勒地区,年均温度在-5~-3℃间。
青藏高原最暖月份因地区不同而不同,一般出现在6-8 月。
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500mm 间,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既有我国降水最少的地区,也有我国的多雨中心。
青藏高原东侧地区是中国西部和南亚地区的重要自然资源基地,其气候受青藏高原影响,地形复杂,日照、温度及日较差较大。
近40年来,青藏高原东侧地区的日照量及温度发生了显著变化,汇总统计表明:1978-2017年,年平均日照时数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日照时数更多,冬季相对较少。
常年平均气温也逐步上升,且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从全年来看,夏季
温度较高,冬季温度较低。
另外,近40年来,青藏高原东侧地区的日较差表现为有高温
日较差,年平均最高温度普遍在8-10度以上,有些地区最高温达到16度以上。
从统计来看,青藏高原东侧地区的太阳辐射强度在近40年来有所增加,按季节计算,多数地区的夏季温度增加较快,而冬季的温度增加较慢。
此外,日较差也有明显变化,有
较高温度日较差。
综上所述,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近40年来,日照、温度及日较差显著变化,夏季温度
增加明显,而冬季温度增加较慢,日较差有较高温度日较差。
这些气候变化对当地植被的
生长有明显的影响,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植被及气象的有效监测及预测有着重
要意义。
青藏高原近30年气候变化趋势一、本文概述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中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区。
其独特的高原气候类型和地理位置,使其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近30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青藏高原的气候也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30年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趋势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揭示其气候变化的规律、特点及其可能的影响,以期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应对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我们将对近30年来青藏高原的气温、降水、风速等主要气候要素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以揭示其变化趋势和规律。
结合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估气候变化对高原生态系统、水资源、农业、牧业等方面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和建议,为青藏高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特点,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应对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也为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依据。
二、青藏高原气候概况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的特殊性使其拥有独特的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世界上最高、最大、最年轻的高原。
由于其高海拔和独特的地理位置,青藏高原的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和地域差异。
总体而言,青藏高原气候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具有低氧、低温、低压、高辐射、强日照和降水少等特点。
受季风和高原大地形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气候又表现出复杂多变的特性。
高原上四季不分明,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稀少,形成了明显的干湿季节。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气候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气温逐渐升高,冰川消融加速,冻土退化,降水模式发生改变等。
这些气候变化不仅对青藏高原本身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周边地区乃至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已经成为全球气候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重点。
青藏高原气候与冻土状况变化分析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原面积最广的高原,也是地球上最大的冻土区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气候和冻土状况变化非常引人关注。
本文将从气候和冻土两个方面来分析青藏高原的变化。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青藏高原的气候状况。
青藏高原的气候受到喜马拉雅山和山脉的阻隔,形成了典型的高原季风气候。
该地区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气候区域。
东部气候温和湿润,夏季多雨,冬季多雪,气温变化较小。
西部气候干旱寒冷,降水量少,气温波动大。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青藏高原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第一方面,降水量的变化。
青藏高原降水量多年来一直呈现波动的趋势。
根据太阳辐射的变化,青藏高原的降水模式也在逐渐改变。
近十年来,高原东部的降水量逐渐增多,而西部则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
这种变化对于高原地区的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来说都是有一定影响的。
第二方面,气温的上升。
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的影响尤为明显。
数据显示,青藏高原的平均温度在过去几十年里上升了约1.5摄氏度,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近两倍。
由于气温上升,高原上的冰雪融化速度加快,导致冰川退缩、湖泊面积减小,进一步影响到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平衡。
以上是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大致情况,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冻土状况的变化。
首先,冻土退化。
青藏高原的冻土属于高寒地区的永久冻土,是该地区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主要稳定因素之一。
然而,随着气温的上升,青藏高原的冻土状况正在发生变化。
冻土融化速度增加,导致土壤结构疏松,水分渗透性增强。
这对于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都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冻土下沉。
由于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冻土下沉现象在一些地区十分严重。
冻土下沉对于当地的建设和基础设施造成威胁,同时也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
最后,冻土退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冻土是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石,其退化将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0 引言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第三极,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m 以上,辐射强烈、日照时间长、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是该地区气候总体特点。
青藏高原是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张器和调节器[1]。
丁一汇[2]等研究表明,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基本一致,目前仍属于暖期。
近一个世纪以来,北半球的气候明显变暖,我国许多地区的气温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北方的气温增温明显。
气候变暖,必将导致生态环境的变化,农牧业生产和产业结构将随之发生变化。
李林等利用1961—2007年青藏高原西宁、拉萨等66个气象台站气温、降水量等气象资料,通过典型气候分区,系统研究了近47a 来青藏高原气温、降水量等气候因子和极端气候事件时空演变规律,揭示了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趋于暖湿化的若干基本事实[3]。
1 研究区概况治多县位于青藏高原中部,青海省青南高原西南部,玉树藏族自治州中西部,在33°02′—36°16′N ,89°23′—96°23′E 之间。
东西长621km ,南北宽243km 。
是三江源、可可西里世界遗产地核心区,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变化多样。
因此,在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暖湿化背景下,研究该地区温度湿度变化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对治多国家一般气象站1988—2017年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以及相对湿度历史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求取距平值,并采取线性方程f(x)=a 0+a 1t (其中n=1,2,3,…n)对气象要素序列f(x)进行拟合,回归系数R 2为倾向率。
3 温湿度特征变化及结果3.1 平均温度变化特征图1给出了1988—2017年治多逐年平均气温距1 作者简介:赵燕花(1988年8月—),女,汉族,甘肃兰州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从事综合气象观测。
E-mail:240436918@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