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阴阳位属思维对中医学的启示共25页
- 格式:ppt
- 大小:4.34 MB
- 文档页数:13
《周易》与中医阴阳理论廖太阳 201401004139 临床医学院 14骨伤2班《周易》是富于哲理性的先秦经典巨著,主体内容是以对立统一的阴阳学说为基础,包含着自发和朴素的辩证思想,故被后人加以运用、继承、发扬光大。
《周易》中的阴阳学说是非常丰富的,它蕴含着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以及阴阳的消长转化作用。
此后,出现了《内经》等经典医著,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周易》阴阳理论在医学领域中得到了充分肯定、发挥和运用,指导着中医理论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内经》以《周易》理论为指导,论证了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思想内容。
由此,阴阳学说成了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
第一,《周易》学的阴阳论,启示和归纳了中医学的人体解剖组织属性《灵枢·寿夭刚柔》说:“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
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在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在关于阴阳消长转化方面,《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等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阳病阴治,阴病阳治”,故“善诊者……先别阴阳”,通过“四诊”望、闻、问、切,辨别“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特别要注意的是: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里、寒、虚三纲属阴,表、热、实三纲属阳。
由此可见,中医对于疾病的诊治,无不以阴阳为基本纲摘要中医阴阳理论是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起源于《周易》,发展于《内经》。
从对《周易》卦爻阴阳理论与中医理论之源流的研究中发现,《周易》学的阴阳论,对中医学的人体解剖组织属性、中医经络理论、疾病诊治以及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和中医整体观起着重要的启示和归纳作用。
第二,《周易》学的阴阳论,启示和归纳了中医经络理论《周易》学阴阳八卦论的乾(阳父)统领三阳———长阳、中阳、少阳,坤(阴母)统领三阴———长阴、中阴、少阴。
《易经》中阴阳的观念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影响?每天看一节视频,坚持打卡,共同学习。
也建议大家看视频的时候一定要写笔记,因为这样才会让我们学的时候印象更加的深刻。
第五集:阴阳之道世界上所有的学问用一句话就可以简单的概括:一阴一阳之谓道今天的生物学家说世界是生生不息的,是因为有物种的多元化,有不同的因素相互激荡,相互作用,才会生生不息,就是没有矛盾就不会起变化,不起变化就是死路一条,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之谓道,不是一个阴一个阳就是道,而是自然的变化世界上万事万物不外乎四个字:自然孕育阴阳是孔子加进去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经·系辞》两仪:就是一阴一阳但是一定要清楚,中国人讲一个就是两个,两个就是一个,告诉我们一里面含有不同的东西在里面。
含有的东西就是:“正反,山下,高低,轻重”相对的两种西方人很晚到爱因斯坦才把它说出来,叫相对论相对论也不否定绝对,世界上没有绝对是不对的,世界上一切一切都是绝对的,绝对没有相对,这句话本身就很绝对告诉我们“一切都是有例外的”,在《易经》里是非常重要的观念人从哪里来的?越有学问的人越是不敢回答这个问题西方人认为是“神创论”是站在神本位的思想我们是神后面加一个字,明。
神明我们最常讲的一句话“抬头三尺有神明”,可见神明有很多,不只有一个神明:不是来管我们的,是来帮助我们了解道理的,才是神而明之举例:诶,很神,终于让我明白了,这句话就能体现出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易经·系辞》就是你自己去了解天理,你有顺从自然,你就会得到吉祥,就不会有什么不利的后果,所以我们所重在人,在自己有没有悟到天理,悟到自然的道理,告诉我们中国人是更实际的易经告诉我们:一切一切都是人想出来的我们把想到的东西叫做:天机举例:人之前没有手表,麦克风,都是人不断地想才创造出来的,人之所以有了想象,才能有了大千世界,才有了林林总总的创造与发明,意识形态和思想流派《易经》的思想就是伏羲想出来的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要减少自己的欲望,就可以往正当的方面去想伏羲氏想的是人类最重要,宇宙最高的一个秘密万物从哪里来伏羲氏看到太阳从东方起来,一直走,一直走从西方下去,他就知道天底下有一种能量把太阳从东方拉起来,一直把它往西方拉下去这个力量就使得万物都受到它的影响,好像它就是宇宙的根源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太阳是永远存在的,只是地球自己再转,所以有时候看得到,有时候看不到,但这不影响我们的思路伏羲氏告诉我们:有看得见的部分,就有看不见的部分,有一个力量拉上来,就有一个力量拉下去,就产生了两种互动的力量的观念一正一反,一上一下这两个就构成了太极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内涵伏羲氏就很想把他的思路表现出来,让大家都知道,由于没有文字,就是拉的这个力量用一个“一”来表示,这个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做法一画开天:这就是一画开天的真实意义,一画开天辟地伏羲氏是用眼睛观察宇宙万象,然后他靠他的想象,来替我们造出了一个系统,系统的总根源就是这一画“一”,叫做太极有一个正的力量,就有一个反的力量,就构成了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就认为有一个阴,就有一个阳,有一个阳,就有一个阴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从太极中生发出来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就是太极生两仪,太极包含了阴阳两种力量就是两仪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阴阳之间的关系:伏羲氏认为:一还是一,只是有时候一还是一,有时候会变成二一根木头,你不去动他,他就是一根木头,折断了就变成了两个小段,所以阴就是阳,阳就是阴,阴可以变阳,阳可以变阴阴与阳是不可以分开的,是具有高度的配合性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树枝折断就变阴“- -' 把它接起来就变成阳“一”“一”是阳,也是太极“一”是太极,但是“- -' 阴出现的时候,“一”就是阳了所以我们汉字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读法,也有不同的意义,就是这么来的,同样一画在不同的位置,会有不同的意义,汉字里用的是很多的一二这个二就是有二心,就是很可恶,这种观念也是从《易经》里来的一,就觉得很愉快,大家合在一起,力道很强,同心协力才有一的感觉宇宙看起来很乱,但是条条有理,非常的有规律,有秩序,乱中有序,就好像世界上所有的东西看起来都很乱,但是乱中有序所以阴阳的观念对中国人得思维有很深的影响太极是我们的共性,每个人都是一个太极,一个汉字也是一个太极,就是一字一太极,但是它会变化的,里面有阴阳举例:中国人时候很讲信用,有时候非常的不讲信用,有时候很守时,有时很非常不守时,有时候很振奋,有时候很沮丧,随时都可以看到,人得情绪变化也是一样,同一个人,他里面有不同的情绪,有时候觉得世界充满了希望与光明,有时候又觉得全世界都是坏人中国人认为阴阳就是一个东西,一里面含有两种成分,一个是阴一个是阳,合起来就是太极,太极分出来就是阴阳。
试谈易之三义对于中医学阴阳理论的影响论文试谈易之三义对于中医学阴阳理论的影响论文目的简要探讨论述《周易》中的三义理论,即简易、变易、不易对于中医学阴阳理论的影响,突出阴阳理论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
方法将三义理论、中医学阴阳理论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相联系。
结果《周易》通过三义理论阐述了疾病产生的最基本原因在于阴阳不调。
结论在阴阳衡动不居的基础上,抓住当下规律调护阴阳平衡是中医诊治疾病的根本原则,提示今人应适当了解《周易》以求得中医学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大约成书于商末周初的《周易》是我国的哲学性巨著,几千年来,其原理渗透于我国社会、文化、政治、科学、思想等各个领城,堪称“大道之源,众经之首”,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亦不可避免受其影响。
我国自古就有“医易同源,医易相通”之说,其“同”的是认识事物之基础,如阴阳变化之理;其“通”的为看待事物之方法,如整体观、恒动观。
确切的说,即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辨证方法是在吸取了易学中的阴阳对立统一观和象数思维模式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故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序》中言习医如不研易,犹无根之木不得昌茂。
明代张介宾所著《类经附翼·医易义》则有云:“是以《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
”纵观《周易》全书,其对中医学理论有较深远影响的,是结合有三才论思想的阴阳理论;而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故本文主要就三义来简要阐述《周易》对中医学阴阳理论的影响。
1“简易”之于中医阴阳“简易”指的是天地自然的法则简朴平易,调护阴阳则是中医诊治疾病最简朴亦是最根本之原则。
《周易·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里的“道”即指宇宙的基本规律,此规律由阴阳构成。
《老子·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简要地指出了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不外乎“阴”“阳”二字。
周易阴阳和中医理论“阴阳”的探究传说在黄帝时代,我们的先人就注意掌握“日月之行”和“阴阳之气”以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认识到了“相其阴阳”和“燮理阴阳”的重要性。
然而,这些阴阳观念还只是一种形象的直观,还没有抽象成哲学范畴。
是成书于商周之际的《易经》,才第一次把阴阳观念升华到哲学的高度。
如《易经》开篇的《乾》卦,以龙的变化飞腾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曰:“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明确指出在事物向上发展的过程中,当事物发展到极端时会走向反面。
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具有阴阳交感的思想。
但从“泰”、“否”、“既济”、“未济”等卦的卦象来看,所利用的只是天地水火的自然趋势,是阴阳理论形成的先行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其哲学意义主要表现为两种相对势力彼此之间互为消长、循环交替,以及互补相济的关系。
整部《周易》是透过对卦爻符号特征的淦释,以揭示阴阳变化之理的。
所以,《庄子》一书中才有“《易》以道阴阳”的说法。
《周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强调了阴阳不仅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两种基本要素,而且也是宇宙万物一切变化现象的功能属性,明确地肯定事物之中一阴一阳两种力量或因素,既统一又对立,乃是事物变化‘旧新”、“生生”不已的内在根据。
如《易经》既济卦的卦象,“水在火上,既济。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强调水火双方相克共存,相互制约。
既济的卦象是下离上坎,即火在下,水在上,呈以水救火的形象。
或者水猛而火微,火很快就被水浇灭,或者是火烈而水少,水很快被火烧干。
《周易》阴阳说表明事物的“阴阳”双方不但是相对的、变动的,而且也是不可分割的。
太极“亦阴亦阳”这四个字非常重要,即是阴也是阳,也有阴也有阳。
“阴阳说”的“无中心观”提示我们,宇宙万物本来就不存在所谓的什么中心,事物皆为阴阳两仪相互作用、易化而形成的系统整体。
周易的阴阳思想经济与管理学院 104140282 施云飞内容摘要:阴阳是《周易》的核心思想,阴阳二气的特性形成了天地阴阳是《周易》的基本理念,但究竟什么是阴,什么是阳呢?《易经》的阴阳观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用《矛盾论》的观点看《周易》阴阳观的实质中医与《周易》中的阴阳观念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
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等,然后归纳出“阴阳”的概念。
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中都有提到阴阳。
阴阳思想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宗教、历法、中医、建筑,占卜等。
阴阳理论是《周易》的基础,复杂艰深的《周易》思想,其实就奠定在阴阳两个小小的符号基础之上。
《庄子·杂篇·天下》里说:“《易》以道阴阳”,意思就是说《周易》是讲述“阴”和“阳”的道理的书。
《周易》书中的六十四卦都是由阴爻和阳爻组成的,这也进一步说明了“阴阳”是《周易》的核心思想。
“阴阳”二字在《周易》经文里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是它的全部文字都是紧紧围绕着阴阳变化这一主题展开的。
从逻辑上来讲,先有阴阳思想,然后有八卦和六十四卦,最后才有《周易》卦辞、爻辞;八卦和六十四卦是由阴阳思想创造出来的模型,《周易》卦辞、爻辞等文字都是对“六十四卦模型”进行说明的。
“动静”、“刚柔”、“起伏”、“进退”、“明暗”、以及“雌雄”、“男女”这些相对概念,都是对阴阳所做的简单阐释,但却不是“阴”和“阳”的本初含义。
东汉的文学家许慎在他的著作《说文解字》中第一次对阴阳有比较明确的解释:“阴”是暗的意思,“阳”是高或明的意思。
但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给出的解释是不能让人满意的。
因为“阴”和“阳”这两个字在中国很早就开始广泛使用了,比如《诗经》和《尚书》里都很多次出现这两个字。
中国古代先哲们在最初的文化创造中,非常注重直观,他们往往用最简单的概念直接把握住本质世界。
试论中医阴阳观的科学道理(一)引言阴阳是中医基础理论中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
它在肯定世界是物质的,气是世界物质的最小单元基础上,进一步认定物质的气可分为阴阳二气,其气的阴阳性就是物质的最根本属性。
世界上的医学,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等,其医术都有很强的实践性,又由于人与自然的和人本身的差异性,所以产生在人文上的病理或医理文化就不可能有绝对的、纯理性的或固定的一个道理,而更多的是只能在相对的变化中寻求道理,所以医术中的实践经验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但是,这又不可否定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共性的一面,所以高深的医学同样要求建立在人类对客观世界深入的认识基础之上的,建立在人类传统文明的高深理性基础之上。
中医理论与实践就是这样,它的整套理论与实践经验就是建立在相向而行的传统哲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可以这样说,中医哲学观中的气论,阴阳观和“天人合一”的思想,都是深受道家原始哲学思想的影响,如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还有《易·系辞传》中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观点,所有这些早期道家的哲学基本观点,全都注入到了中医的理论与实践之中,成为中医哲学理论的基石。
所以在中医的阴阳观中,它不仅认为在人的范畴内有阴阳之分,而且在人所居住的地球乃至整个宇宙都有阴阳之分,万事万物都可分阴阳,阴阳支配整个宇宙、自然与人类,天道,地道、人道,三道是统一的,阴与阳是整个宇宙物质世界的最根本属性。
如《黄帝内经·素问》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又说:“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又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类似这样的阴阳之说,乃至更为广泛的论述,在整本《内经》著作中还可见到很多。
道家阴阳辩证思维在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所在,在古圣先贤看来,万事万物都根源于阴阳二气。
道家始祖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就是说万物皆禀赋阴阳二气而生,在阴阳交感中达成动态平衡。
道医作为道家思想在医学领域运用的践行者,充分吸收了阴阳理论的精华,将其作为治病辩证的根本法则,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历代道家医学者均认为,掌握阴阳之理才能参悟天地万物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实现辩证施治的根本途径,正所谓“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灵枢·病传》)。
《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生命活动的最和谐状态,在治疗疾病中应“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
张景岳也云:“医道虽繁,可以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景岳全书·传忠录》)。
那么,道医阴阳思维的内涵究竟包含哪些内容?阴阳互藏。
阳中藏阴,阴中寓阳。
宇宙万物皆由阴阳二气聚合而生,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具有阳与阴两种属性。
《类经·运气类》云:“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
此阴阳互藏之道”。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又云:“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天气虽居于上,但内寓地阴之气,即阳中有阴,故有亲下之势,所以天气在其所寓的地阴之气的作用下下降。
地气虽居于下,但内涵天阳之气,故有亲上之势,所以地气在其所涵天之阳气的鼓动下上升,由此而“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素问·天元纪大论》)。
可见阴阳互藏互寓之道是阴升阳降而导致天地阴阳二气交感运动,又由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天阳之气下降,地阴之气上升,天地阴阳二气合和,从而云施雨作,形成各种天气现象。
《周易》中的太极、阴阳及阴阳变化图《周易》的真相!文王隐晦立《周易》,只为周朝奠根基。
帝王权术藏《周易》,三千多年几人知。
吾人重新解《周易》,正本清源复真意!周文王将帝王之术在《周易》64卦里阐述得淋漓尽致,为周人的八百年天下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西伯候父子为了周朝江山万代相传,保密其帝王之学。
以隐晦的言语表述其纵横的思想,并将《周易》64卦的逻辑关系隐藏,使后无人能知其真理。
周文王蒙蔽了世人三千多年,造成了我们国学文化的混乱,严重阻碍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
我要彻底正本清源,梳理文化。
所以我首先要将《周易》64卦注解得通俗易懂。
《周易》64卦分别讲述了64件大事的处理方法。
每卦6个爻讲述处理该事的6大要点或6大阶段。
《周易》64卦中,最基本的就是两个卦,一个是乾卦,一个是坤卦。
乾为阳卦,代表天和帝王;坤为阴卦,代表地和臣民。
乾再分三个阶段,分别为震(阳生)、离(阳长)、兑(阳盛);坤再分三个阶段,分别为巽(阴生)、坎(阴长)、艮(阴盛)。
这样,就形成了《周易》中的八个经卦。
八个经卦再分别分出相应的八个重卦,就形成了《周易》的64卦。
《周易》64卦的真实逻辑关系如下:(详见64卦的逻辑图):1.0 乾阳乾代表阳、纯阳。
在自然代表天,在社会代表帝王。
本8个卦阐述了帝王如何吸纳天下贤才,如何管理这些英才。
本8个卦为:1.1 《乾卦》(乾上乾下):为乾阳的概括性叙述。
1.2 《小蓄卦》(巽上乾下):为乾阳的第一阶段。
1.3 《需卦》(坎上乾下):为乾阳的第二阶段。
1.4 《大畜卦》(艮上乾下):为乾阳的第三阶段。
1.5 《大壮卦》(震上乾下):为乾阳的第四阶段。
1.6 《大有卦》(离上乾下):为乾阳的第五阶段。
1.7 《夬卦》(兑上乾下):为乾阳的第六阶段。
1.8 《泰卦》(坤上乾下):为乾阳的总结性叙述。
其中的上卦均按先天八卦的顺序排列。
2.0 坤阴坤代表阴、纯阴。
在自然代表地,在社会代表臣、民。
该八个卦阐述了处于坤阴时的应对之道。
《周易》哲学观对中医辩证论治的影响探讨发表时间:2018-08-16T14:33:04.36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5期作者:杨三红[导读]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针对《周易》哲学观对中医辩证论治的影响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和分析。
衡山县中医医院湖南省衡阳市 421300 摘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针对《周易》哲学观对中医辩证论治的影响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和分析,这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包括《周易》所涉及的整体观、运动(变易)观、阴阳平衡观,生动具体的展现出《周易》哲学观对中医辨证论治所产生的一系列相应影响,特别是在方法和原则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深入影响。
关键词:《周易》;哲学观;中医辨证论治;影响1引言周易是中华民族古典智慧的结晶,是古代哲学典籍中特别有代表性的著作,里边含有丰富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于中国的文化和理论层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祖国的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和理论的深入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所以,一直以来都有着医易同源这个说法,在中医中所从始至终贯彻落实的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相关的理论都十分切实有效的对于临床实践有着深刻性的引导和指引的作用。
本文中所主要论述的内容是从整体观、运动(变易)观、阴阳平衡观等一系列相关的哲学思想角度来深入细致的探讨《周易》对中医辨证论治的影响。
首先,天地人有机统一的整体观思想,切实有效的反映出整体性的功能反应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出现失调的问题,在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中更着重强调的是三因治宜,所开具的具体的药方也主要渗透着天地人相互统一的整体性思想。
2.整体观在《周易》中所涉及的整体观思想,主要指的是天地人的有机统一和三才结合思想,这样的思想体现在爻象中,更是十分显著和突出。
在周易里面提到,一卦分六爻,在把六爻根据它们的顺序和位置展开相对应的两两并列的时候,这样就构建起了一个天地人三个方面的层级,这就构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三才统一思想,在这里面把人当作是自然界开放体系中的一个关键性因素,通过一系列相应的联系,变化和制约等角度,对人进行重新的审视,而这也深刻的影响着中医辨证论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易经的阴阳之道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
它探讨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丰富了人类的智慧,其中最核心的概念就是阴阳。
本文将介绍易经中的阴阳哲学,并探讨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含义阴阳是易经中最基本的二元对立概念,它通过描述事物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了宇宙运行的规律和万物存在的本质。
阴阳最早的概念源于观察自然变化,观察到的现象如太阳与月亮的交替、天地四季交替以及生长衰老的周期性规律等,都可以用阴阳来描述。
阴阳是动态的,互为依存、互相转化,彼此包含,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阴具有内敛、阻滞、负向、消极等特性,代表了黑暗、寒冷、柔弱、沉静等;而阳则具有外放、推动、正向、积极等特性,代表了光明、温暖、刚强、活跃等。
阴阳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了世间万物的核心。
二、阴阳哲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阴阳哲学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构架,更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指导原则。
以下是一些阴阳哲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1. 健康与平衡中医学中,运用了阴阳理论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根据阴阳的概念,人体的健康与平衡取决于阴阳的协调。
当人体阴阳失衡时,就会出现疾病,而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可以恢复健康。
2. 人际关系阴阳哲学也可以应用于人际关系中。
在冲突或矛盾出现时,双方应该寻找到平衡点,以达到和谐共处。
在某些情况下,一方的阴性特质(如柔顺、妥协)可以平衡另一方的阳性特质(如冲动、坚持),从而促进双方的良好互动。
3. 经营管理企业管理中也可以借鉴阴阳哲学。
经营中的决策需要在太过保守和过度冒险之间寻找平衡点,正确认识和处理机遇和挑战。
同时,组织中的阴性和阳性元素相互结合和平衡,可以带来更好的团队协作和业务发展。
4. 自然观察阴阳哲学也可用于观察自然现象和规律。
例如,观察四季的变化、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可以更好地理解阴阳互生的规律。
三、阴阳之道对个人修养的启示阴阳之道不仅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也对个人修养具有深刻启示。
周易与思维方式《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中国观念(思想)周易与思维方式周易与思维方式,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李中华教授主讲。
近几年来,读完MBA的不少人,均去选读周易哲学,其中不乏亿万富翁。
有兴趣想了解周易的朋友可去看看。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常见的有几种态度:无妄,虚妄,迷妄。
这三种态度均不可取。
迷妄者,也可能继续迷妄,也可能通过虚心学习而不再迷妄,这都无关大局。
问题则常出在持无妄或虚妄态度者,往往会擦抢走火!哲学讲究境界中国人缺乏形而上思维,未能将思维细化。
西方机械论假设促使西方科学的发展。
到一定阶段需要更加有机的自然主义哲学。
周易两种解释:周代的易学;普遍适用的易阳爻:刚健强象征积极向上,奇数13579表示中9表示阴爻:柔阴,用6表示周易两部分:经、传(战国人解经的文字)一阴一阳之谓道。
反者道之动——老子。
思维方式:人类按照自己的特殊需要和功利目标,运用一定的思维工具去接受反映或者改造客体。
周易非逻辑,中国人通几之学。
通几(知几其神乎。
神:莫测的状态。
几:动之微,事物运动的最微小的表现。
在有无之间。
微言大义。
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如中医);西方人质测(通过实际测量、验算,运用实证方法研究自然物的属性。
在西方形成传统的形式逻辑学。
)中国周易是整体、有机、模糊、直观,更多体现一种经验的分析。
多动态考察,普遍联系。
战国时期名家(如白马非马等)是早期的形式逻辑。
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包罗天地人物的完整的系统。
"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完整、和、循环、封闭、形象思维方式中国整体性、有机性、直观性、模糊性。
北京大学李中华教授专题报告周易与思维方式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中国人看问题与西方人有差距,文化基因不同,思考方式也不同。
目前人的价值判断正在发生巨大的反变,以前大学生谈恋爱脸红抬不起头来,现在不谈恋爱似乎没有噱头。
人自身灵肉分离。
需要对人类的行为进行反思,300年的工业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改革,而重要的改革是人思维方式。
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的思维模式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有一定的条件的。
作为中国古代自然观的阴阳五行学说的生成也是如此,她是先哲们在古代的时空条件下总结当时的自然规律而形成的。
翻开中国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蓝田人、周口店人、大荔人、半坡村人均生活在黄土区内,而且本区也是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作为中国第一个朝代的夏后氏建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东)、斟(今登封西北)、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等地,其后西周都于今西安附近的镐京和丰京,东周都于洛阳,再以后秦都于咸阳,西汉都于长安(今西安),东汉都于洛阳,即便是都于山东临淄的齐国、都于河南开封的魏国、都于河南新郑的韩国、都于河南商丘附近的宋国、都于河北邯郸的赵国、都于河南淇县的卫国、都于山西翼城南的晋国、都于山东曲阜的鲁国等,不仅其都城都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且其国家的疆域也都在此范围之内。
这一地域黄土肥沃,雨量虽不丰裕却集中于作物生长需要的夏季。
这些正是农耕世界人们赖以生存的最佳环境,这种优越的地理环境为古人类的生息繁衍提供了自然基础,也是古代文化和科学赖以生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居住在黄河中下游流域,黄河中下游流域也就成了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黄河也就成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也就成了中华文明的核心所在。
要探讨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就必须把着眼点放在黄河中下游流域这块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上。
这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而夏季时间较长,且夏季先热后暑,暑期雨量集中而暑湿交争,故在这里又可明显地把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时,中国古代自然观就是在这种地理气候特点的地域上形成并不断完善的。
可以说,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地理气候因素就是阴阳五行学说形成的环境基础,脱离春温、夏热、长夏湿(暑湿交争)、秋凉(燥)、冬寒的气候特点也就无法探讨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形成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发现,大自然虽然物种纷繁,千奇百怪,五光十色,但整个自然界却又是浑然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