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东省深圳实验、珠海一中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18
2025届广东省深圳实验、珠海一中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8月17日12时1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捷龙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三星”的方式,成功将“千乘二号01星”“星时代-5”卫星和“天启二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均进入预定轨道。
捷龙一号运载火箭总长19.5米,箭体直径1.2米,起飞重量约23.1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1公斤。首飞成功的捷龙一号,是我国运载火箭家族最年轻的新成员,是目前我国固体火箭中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火箭,但运载效率却很高。捷龙一号缩短发射服务履约周期,与用户签约后6个月即可履约发射,比其他火箭履约时间短很多;优化发射准备流程,运抵发射场后能够实现24小时内快速发射。根据规划,捷龙一号将按照“三步走”来开展运营:第一步是从28年研制启动到29年8月完成首飞任务,创新商业、研发、运营三种模式;第二步是从29年1月到30年12月,完成研制批任务5发,完成1.4.米卫星舱方案设计和飞行验证,具备在国内各主要发射场实施发射的能力;第三步从31年起,进入成熟批任务阶段,为每10发一批,实现较高的国内发射占有率,打造“捷龙”国际品牌。
(选自《人民日报》29年08月18日,有删改)
材料二: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总裁唐亚刚介绍,“捷龙一号”700千米高度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可达150千克,单发价格不超过2500万元,可以满足用户一箭一星或一箭多星的发射需求,为微小卫星技术验证、星座组网和补网提供更加安全、灵活、经济、迅速的服务。在技术方面,“国家队”的基因是其金牌保障。作为和长征火箭一脉相承的“亲兄弟”,捷龙亦是源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60多年的技术积淀和发展,因此拥有技术成熟度、飞行可靠性方面的天然优势。同时,捷龙具有“两高两快”的特点,即高可靠性、高性价比、快履约、快发射。在性价比上,捷龙更是做到了极致。唐亚刚介绍:“从单次专属发射的角度,捷龙一号的单位入轨成本是世界上最低的。”他还透露,捷龙一号的经费投入用的不是国家经费,而是面向社会资本融资的资金。另外,捷龙一号的研制过程打破了原有的配套关系,重新通过竞争选择性价比最优的配套单位,有利于全箭降低成本、提高性能。
(选自“人民网”29年08月17日,有删改)
材料三:唐亚刚坦言,目前我国每次执行发射任务的费用价格不菲,对不少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我国现有的酒泉、西昌、太原、文昌四大发射场,发射工位数量和执行任务的能力十分有限,尚无法满足巨大的发射需求;而此次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在海上发射,便为我国发射场区位选择打开了“新大陆”,为中国角逐国际商业航天市场注入了新动力。长征十一号副总指挥金鑫表示,未来10年国内商业小卫星发射需求约1700颗,国外商业小卫星发射需求约61颗,且不同倾角卫星并存。他说:“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既能降低发射成本、提高运载能力,还可有效解决火箭航区和残骸落区安全性问题,避免大规模人员疏散,提供更广闻的区域、更低的纬度给海上发射进行选择。”此外,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还有了专属于自己的别名--CZ-11WEY号。这代表着中国航天的商业合作模式,“推开了一扇窗”。WEY是来自国内自主汽车厂商长城汽车旗下的豪华SUV品牌。记者了解到,中国航天与国内企业开展商业合作不乏先例,但此次企业获得冠名权,开创了中国航天与企业品牌联合命名火箭的先河。
(选自《经济参考报》29年07月16日,有删改)
1.下列有关“捷龙一号”的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捷龙一号在我国运载火箭家族里,重量最轻、年龄最小、但运载效率却很高。
B.捷龙一号能在签约后六个月内履约发射,在设备运抵发射场后24小时内发射。
C.捷龙一号因为有“国家队”的基因保障,所以具有高可靠性、 快发射等特点。
D.在海上的成功发射表明,捷龙一号将为中国角逐国际商业航天市场注人新动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运营计划,可载多星的捷龙一号已完成商业、研发、运营等三种模式的创新。
B.单位入轨成本世界最低而技术成熟,飞行可靠的捷龙一号在性价比上做到了极致。
C.未来十年内,国内外商用卫星市场广阔,这为火箭的研发和市场的开拓提供了动力。
D.随着火箭的研发应用,位数不多的火箭发射场将成为捷龙与长征争夺的最重要核心。
3.这三则有关运载火箭的新闻在内容方面分别侧重报道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湖北的曾国,不见于文献。一般认为,它就是史传中的随国。随国曾经是汉水北岸的姬姓国家中最强大的,是楚国北上的最大阻碍。《左传》和《史记·楚世家》都讲了楚武王三次伐随的故事,有趣的是,两部书的说法完全不同。
公元前706年,楚武王第一次伐随。《左传》写这一战的部分,算是散文名篇。不过写得像是一场辩论赛:楚国反省自己的战略,说我们应该放松对随国的进攻,相反提高随国的地位。这样,随国就会抛弃盟国而妄自尊大,然后我们就可以寻机下手了。随国方面,则有一位贤大夫大谈治国之道,尤其是提出“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的结论,堪称早期民本思想的典范。最终结果,是“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看样子随国还略占上风。
这些议论,《史记》统统没有。《楚世家》关注的是:这次事件之后,随国向天子转达了楚国想提升爵位的要求。一个诸侯国跑去向天子说这事,当然非常无礼,换句话说,随国应该是已经被楚国打怕了。
公元前704年,楚武王再次伐随。《左传》说,随国有奸臣有忠臣,结果国君只听奸臣的意见,被打得大败。但楚国也是倒霉催的,居然在战场把奸臣活捉了,于是觉得,这是上天要替随国治病(因为随国从此要听忠臣的了),可见灭随的时机未到,也就撤了。
《史记》则强调,这一年楚国得知了自己称王的要求被天子拒绝,所以这次征伐似乎是对随国办事不力的惩罚。另有个《左传》未提的大事件,楚武王宣称“王不加位,我自尊耳”,楚国从这年开始称王了。
公元前690年,楚武王第三次伐随。《左传》说:出兵前,楚武王告诉妻子:“余心荡。”他的夫人立刻做出判断,国君将不久于人世,但她又说:如果出兵没有失利,那么君王死在行伍之中,也是国家的福分。果然,楚武王在军中去世,但楚国的将军们秘不发丧,继续前进,以楚王的名义进入了随国,最终使随屈服。
《史记》又没有这些动人的细节,但交待了这次伐随的原因:因为尊楚为王,倒霉的随国被周天子叫过去数落,而这件事又让楚国认为随国背叛了自己,所以才发兵讨伐。
综合起来看就是,《左传》中随国是楚的劲敌,楚国用尽了计谋和武力,才将之征服。而《史记》里,随国只是一个夹在楚国和周天子之间的可怜虫,楚国不灭随,只是想留着它作为缓冲和中介,让他去和天子对话,比自己出面更方便而已,后两次征伐,其实已经不是收拾敌人,而是教训小弟。
讨论春秋的历史,学者们通常重视《左传》胜过《史记》。但这件事上,《史记》恐怕另有很有分量的史料来源。难得司马迁毫无讲故事的热情,却把三次征伐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梳理得非常清晰。而且,联系到后来的楚随关系,《史记》这种讲法显得更合理。
早有学者注意到,“楚国和随国关系在春秋中期以前,互相征伐,战争不已,而春秋中期以后到战国初年,忽然变得十分友好,几乎到了同呼吸共命运的程度。”就拿曾侯乙编钟来说,其中有一枚楚惠王送的镈钟。楚惠王为什么要给曾侯乙送钟呢?就有学者推测说,当年随国顶住吴国的强大压力,救过惠王的父亲楚昭王的命,因此惠王要对随国表示感激。
转变何以发生?按照《左传》很难解释。但如果接受《史记》的叙事,这个问题就无需费心了: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转变”,早在春秋初,随国就已经是楚国的仆从国,春秋中期以后,被调教得更加服帖了而已。
(摘编自刘勃《小国的生存之道》原载于2018年8月2日《南方周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史记》记载,公元前704年,楚国不顾周天子反对,自立为王。
B.关于楚国三次伐随,《左传》的叙述充满了动人的细节,而《史记》则没有这些细节的叙述。
C.《左传》中楚随是劲敌关系,《史记》中楚随是大国与仆从国的关系。
D.如果按照《史记》的叙事,那么楚随关系后来的转变就不合情理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司马迁的叙事笔法和战国初年的楚随关系这两个因素,本文更认同《史记》的记载。
B.有学者提出曾侯乙编钟中有一枚楚国送的镈钟,这证明了楚随关系在春秋中期至战国初年好转。
C.本文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证明了《史记》中关于楚随关系的记载更可信。
D.本文引用了古籍史书的叙述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且让它们产生了逻辑联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楚国第一次伐随,《左传》借楚人之口,为读者讲述了“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道理。 B.按照《史记》的叙事,随国可以调解楚国与周天子之间剧烈的正面冲突,这正是楚国没有灭掉随国的主要原因。
C.《史记》把三次楚伐随事件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梳理得非常清晰,不符合《史记》忽视故事情节间联系的写作特点。
D.虽然《左传》的史学价值大于《史记》,但在楚伐随这件事上,《史记》给我们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史料来源。
3、 “隶变”是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起点,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汉字形态逐渐由线条圆转、依类象形的篆书,转向点画顿挫、笔性丰富、渐趋平直的隶书,变得更容易辨识。“隶变”一词在唐代唐玄度的《新加九经字样》中便有提及,后见于宋代郭忠恕的《佩觿》、宋代徐铉校注的《说文解字》等。一般认为,隶变始于秦国文字,是俗体流行所推动的结果。然而,隶变这一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 我认为,从战国楚简中亦可追寻到部分“隶变”的踪迹以及书法艺术的自觉演变。
学界曾有观点认为,在秦朝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后,楚文或毁于秦火,或葬于地下。楚文的消失似乎显得顺理成章,但事实却没有那么简单。“书同文”所统一的主要是公文用语和用字规范, 六国多样化的书写习惯是难以同一的,因此楚文的融合、转化、演进具备一定可能性。
从现有文献、文物来看,楚简的书体、字体和笔法形态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具备了毛笔书写、多面出锋、用墨自然、笔性灵动、点画多样、提按顿挫、平直折转等书法艺术元素。这些包含篆、草、隶、楷、行点画的楚简文字,极富人文笔性,其点画的多样性成为一种生生不息的书法艺术母体。楚国简帛文字的多样性亦造就了不同书风,各个篇目,自成系统。仅以部分郭店楚墓竹简为例,《唐虞之道》温润静穆、淳朴内敛;《尊德义》苍茫奔放、起伏跌宕;《老子·甲》整齐严谨、雅致精微。关于楚帛文字,郭沫若先生认为:“体式简略,形态扁平,接近于后代的隶书。”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也认为:“如果秦没有统一全中国,六国文字的俗体迟早也是会演变成类似隶书的新字体的。”可以推断,至少在楚国简帛文字中可能存在与隶变相似的形变现象,楚文字书法艺术的“今文”趋势,不仅彰显了其笔理墨妙,更蕴含着一种自觉的人文精神。
对于隶变的探讨,离不开关于书法正体和俗体问题的研究。《说文解字·序》有“著于竹帛谓之书”。王国维指出:“掌文书者亦皆谓之史,则史之职专以藏书、读书、作书为事。”这些“掌文书者”均为诸侯国史官,而不像汉代简牍更多来自佣书和刀笔小吏,他们抄写大量经典所使用的应为官方通行文字。在古文向今文转化的探索和自然演化中,各诸侯国史官“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在文字中凝结着各自的人文特质,使得多种新形体出现。这些形体均可视作汉字形体正常演化的产物。所以,我认为“隶变” 是在大量古书经典的创作、研究、传抄中发生的,所谓俗体的推动仅是促成汉字形体演变的动因之一。
追寻隶变之踪,可以一窥中国书法逐步走向自觉的历程,体味汉字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更加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选自孟鸿声《追寻隶书演变之踪》)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隶变是指汉字形态由篆书向隶书转化的过程,它是现代汉字的起点。
B.隶变是从秦国开始的,这是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