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丰碑——热河抗战英烈永垂不朽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抗日烈士的事迹作文500字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我们不会忘记,先烈不朽。
抗日战争期间有很多感人的英雄事迹。
下面是整理的关于中国抗日战争英烈事迹,希望能够给大家以启迪。
中国抗日烈士的事迹1中国抗日战争英烈事迹:现代花木兰——郭俊卿郭俊卿,曾被中央军委授予“全国女战斗英雄”、“现代花木兰”的光荣称号,并发给模范奖章、勇敢奖章和毛泽东奖章各1枚。
这位巾帼英雄,1930年6月出生于辽宁省凌源县三十家子镇北店村一个农民家庭。
1945年8月女扮男装参加八路军,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班长、连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师司令部政治指导员。
1945年至1950年,郭俊卿驰骋疆场,屡建战功。
荣立特等功1次,大功3次,小功4次。
1950年9月25日,郭俊卿同参加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的英雄们一起,在北京怀仁堂受到主席、朱德总司令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1948年5月,我四野所属部队在冀热辽地区向国民党反动派发起了大规模的攻势。
这时的郭俊卿所在的突击队同六班一起承担了攻占平泉县城左两道山梁的重大任务。
郭俊卿在战斗中表现英勇顽强,胜利完成任务。
1983年9月23日,郭俊卿因病逝世,终年53岁。
中国抗日烈士的事迹2中国抗日战争英烈事迹:千里击强虏——包森包森,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三合乡义龙赵家村一户农民家庭,原名赵宝森、又名赵寒、小名亥娃。
包森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19块根据地中连接华北与东北的冀东根据地的主要缔造者。
智擒日本裕仁天皇的表弟赤本大佐则令包森更具传奇色彩,他也因此成为日本天皇钦点的“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中国将领。
1939年以来,日军对冀东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扫荡”。
为保存实力,包森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在老百姓家里。
当时,派到遵化执行特殊任务的宪兵队长是赤本,他想找到包森劝其投降。
刚刚俘获的八路军战士王振西将赤本诱到遵化东北的孟子院村附近,在村口化妆埋伏的六七个侦察员立即将枪口对准了赤本,这位天皇的表弟还未回过神来,便成了八路军的俘虏。
永远的丰碑红色经典观后感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永远的丰碑红色经典观后感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远的,丰碑,红色,经典,观后感,,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观后感中查看更多范文。
篇一:《永远的丰碑》读后感[《永远的丰碑》读后感]品读红色经典,书写精彩人生——《永远的丰碑》读后感这个暑假,我阅读了《永远的丰碑》这一本书,这本书列举了老一辈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使我深受感动,《永远的丰碑》读后感。
那些曾经在风雨如磐的日子里为了理想、信念,为了民族和国家的美好明天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们,如一座座丰碑永远展现在我们面前,不论威慑和诱惑,他们都昂着头,为美丽的新中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书中写到了叶挺将军,在遭遇国民党重军包围的严重情况下,叶挺将军指挥部队奋战八昼夜,读后感《《永远的丰碑》读后感》。
但在与国民党军交涉时被扣押。
叶将军被扣押后,面对蒋介石的威逼利诱,他严词拒绝,坚贞不屈。
叶将军牺牲后,毛泽东主席亲笔写了敬献给叶将军“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挽词。
我很敬佩叶挺将军,他能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从容自定的拒绝出卖战友,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值得我学习。
还有女共产党员江竹筠,在读书的时候她就有加入共产党的愿望。
就这样,江竹筠秘密加入了共产党。
但在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不幸被捕。
面对敌人的老虎凳、皮鞭、竹签刺指甲等残酷的刑罚,江竹筠毫不畏惧。
从她口中敌人连一个有用的字也捞不着。
气急败坏的敌人把江竹筠打入死牢。
而江竹筠依然在监牢中坚持革命活动。
但1949年11月14日,敌人把年仅29岁的江竹筠杀害了。
江竹筠的精神和胆量值得我佩服。
我要向江竹筠学习,做一个坚贞不屈、真正勇敢的人。
通过阅读《永远的丰碑》,我真正体会到共产党的伟大。
共产党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令敌人胆战心惊,同时令我由衷敬佩。
他们的革命事迹流传到我们心中,他们革命品质永远存在,他们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年轻一代!篇二:永远的丰碑《永远的丰碑》观后感何为永远的丰碑?永远在人们心目中载入史册,留名千古碑: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
永远的丰碑烈士:杨靖宇杨靖宇,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原名马尚德,河南确山人。
1925年在河南开封参加声援“五洲”运动的罢课斗争,1926年秋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4月,为配合北伐军进军河南,曾和张家铎等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建立革命政权。
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参加领导刘店秋收起义,任确山农民革命军总指挥,并在开封、洛阳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29年初奉党的指示赴东北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历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代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磐石游击队政治委员、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治委员等职,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长期坚持抗日游击战争,被称为“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省蒙江县(今靖宇县)被日军包围,在天寒地冻、孤立无援、极度疲劳的情况下,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战斗,直至壮烈殉国。
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剖开他的遗体,看到他胃里一粒饭都没有,只有野草、树皮和棉絮。
烈士:刘胡兰刘胡兰,女,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人。
194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村妇救会秘书、区妇救会干事,积极参加支援前线和土改运动。
1947年1月,阎锡山军队袭击云周西村时被捕。
在敌人铡刀威胁下,坚贞不屈,大声宣布:“只要有一口气,就要为人民干到底!”阎军当场铡死六个农民。
她毫无畏惧,从容地躺在铡刀下,壮烈牺牲。
时年仅15岁。
同年2月被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
毛泽东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烈士:董存瑞董存瑞,河北怀来县人。
1943年任村儿童团长。
1945年参加八路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年5月,在解放热河(今河北)隆化的一次战斗中,为给后续部队开辟道路,担任爆破敌桥头暗堡的任务。
在战友掩护下,抱药包滚进桥下,发现炸药包无法放置,而部队总攻时刻已到,毅然手托炸药包顶着敌堡,拉响雷管,与敌人同归于尽,壮烈牺牲。
热河烈士纪念馆社会实践活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热河烈士纪念馆是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热河镇的一座纪念馆,纪念馆以纪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为主题,展示了他们为保卫祖国、捍卫和平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热河烈士纪念馆举行,这些活动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烈士们的英雄事迹,缅怀他们的牺牲和奉献精神。
热河烈士纪念馆社会实践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开,包括参观纪念馆、举办纪念仪式、开展主题讲座等。
参观纪念馆是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观看展览、瞻仰纪念碑和纪念塔,人们可以了解烈士们的生平事迹、英勇战斗和无私奉献,感受到他们的伟大精神和革命情怀。
参观纪念馆也是激励人们爱国爱党、弘扬英雄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
除了参观纪念馆,举办纪念仪式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的烈士纪念日,社会各界都会组织纪念活动,向烈士们致以深切的敬意和悼念。
在纪念仪式上,人们会献上花圈、默哀、宣誓,表达对烈士们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通过这样的仪式,人们能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坚定维护祖国统一、捍卫民族尊严的信念。
开展主题讲座也是热河烈士纪念馆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
邀请专家学者、烈士后代等人士,在纪念馆内举行主题讲座,探讨烈士精神、党史人物、爱国教育等议题,引导人们深刻思考历史、珍惜和平,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信心。
通过这样的活动,人们能够不断汲取先烈的精神力量,传承红色基因,永葆家国情怀。
热河烈士纪念馆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弘扬烈士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在这个如火如荼的时代,我们更应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永远怀念那些为我们今天幸福生活付出过巨大牺牲的英雄烈士,永远传承下去,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第二篇示例:热河烈士纪念馆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重要纪念馆,它记录了一段关于热河烈士的光荣历史,是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为了更好地弘扬热河烈士的革命精神,激励广大青年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懂得感恩和奉献,我们特意开展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青年学生前往热河烈士纪念馆参观学习。
《永远的丰碑》丰碑是灯,照亮夜行的路,在险山恶水间指引先行者的脚步。
丰碑是火,点燃熄灭的灯,无数英雄在烈火中重生,唱起壮歌一曲,绽放霞光万道。
丰碑是旗帜,崛起于阡陌之中,聚起同志千千万。
为了民族大义和人民利益,血肉之躯化作不朽的丰碑。
我想铭记,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传承,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淮海战役中英雄们的故事,去领略那英勇悲壮,令人震撼的一幕。
江苏省新沂县堰头镇,一座石头桥立在河中,桥下挺拔结实的石柱如十名勇士,桥上刻着醒目的三个大字——“十人桥”.淮海战役中10位勇士用肩膀扛着木梯保证部队渡河的那一幕,就这样被永远地凝固下来了,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后,国民党黄百韬兵团逃跑,解放军各部队奉命分头追击,9纵27师79团追击敌人到沂河时,被拦住了道路.战士们迅速下河将两条梯子挂好,当作浮桥.但浮桥没有桥腿,无法让部队通过.而对岸,敌人已经开始逃跑. 这时,副排长一个箭步跳进河里:“同志们下来扛着!”就这样2连3班的战士们在班长的带领下,纷纷跳进激流里,两人一组, 10名战士在冰冷的河中用肩膀托起木板,用身体做桥桩,架起了浮桥,堰头镇后面枪炮声越来越响,部队已和敌人接上火了.冻得嘴唇发乌的架桥勇士们仍然紧咬着嘴唇支撑着。
就这样,以战士们的血肉之躯为梯,部队顺利渡河,全歼了敌人两个团,这就是淮海战役中“十人桥”,的故事。
是对建立新中国这份坚定的信仰让战士们在11月份冰冷刺骨的河水中,不畏严寒,无畏生死,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做为一名人民解放军,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内收藏着一根属于国家级文物的“小竹竿”,它讲述的正是支前模范唐和恩的故事,唐和恩在参加淮海战役运粮时随身携带了一根1米多长小竹竿,累了,用它当拄棍,过河、涉水、踏雪时则用它探路,他把在支前途中经过的地名都刻在了上面,竹竿上密密麻麻地刻上了山东、江苏、安徽三个省的88个地名,如果把这些地名按地理位置联接起来,正是一条支前路线图,在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最后一颗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床被子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今天就送他上战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热河抗战失败的始作俑者汤玉麟不战即撤守热河导语: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后,为割断东北抗日部队与关内的联系,扩大并巩固伪满洲国的疆界,进而蚕食华北,决定由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指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后,为割断东北抗日部队与关内的联系,扩大并巩固伪满洲国的疆界,进而蚕食华北,决定由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指挥,企图攻占热河、古北口以东的长城一线,伺机进占冀东。
国民党政府命令由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张学良指挥,先后调集14个军20余万人,企图保卫热河和依托长城阻止日军进关。
1933年1月1日,日军在山海关制造事端,炮击临榆县城。
中国守军还击,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
1月3日,山海关沦陷。
2月21日,日本关东军第六、第七、第八、第十二4个师团主力,纠合伪军张海鹏部共10多万人,分3路进犯热河。
北路由通辽攻开鲁;中路由义县攻朝阳;南路由绥中攻凌源。
守凌源的万福麟部于兆麟师一度抵抗后,因腹背受敌,退守长城线上军事要塞喜峰口。
国民党热河省政府主席、东北军师长汤玉麟为保持自己的军阀势力,反对辽、吉、黑省抗日义勇军退入热河境内,怕把日军引入热河地区,又阻止东北军4个旅开赴热河,后几经疏通方得开入。
3月初,汤玉麟置军事于不顾,从平津调集大批汽车,又将前方军用载重汽车240余辆扣留,向天津租界抢运私产,并自动弃守平泉以北、承德以东高地,严重影响了前方抗日官兵的士气。
3月3日下午7时,汤玉麟在既无命令,又无敌情的情况下,带4个旅擅自弃守国土,离开承德,西逃滦平,撤至察哈尔省沽源县一带。
3月4日上午11时许,日军仅有128名骑兵,兵不血刃占领了承德。
此后,形势急转直下,日军很快占领了热河全省。
这位不太光彩的逃跑将军汤玉麟,是阜新县(今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生活常识分享。
1、董存瑞永远的丰碑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诞辰:1929年10月15日祭日:1948年5月25 日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
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
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
当过儿童团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
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
后任某部六班班长。
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
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
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
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
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座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
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时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
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
危急关头,他毅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此时,他年仅19岁。
雷锋简介2、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望城县简家塘一个贫苦农民家里。
因为这一年是农历“庚辰”年,给他取了个小名叫“庚伢子”。
雷锋出生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雷锋曾在一篇日记中写道:“我家里很穷,父、母、哥、弟,都死在民族敌人和阶级敌人的手里,这血海深仇,我永远铭记在心。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纪念在青树坪战役中英勇牺牲的勇士们文/阳岳存
在长夜难明的日子
只有勇士才会
用生命与子弹擦出火星
燃烧令人难忘的岁月
亮起追向幸福的火炬
把冲向胜利彼岸的道路照明
只有勇士才会
用鲜红鲜红的血
把希望的明天染成五彩缤纷
装点一个个理想的梦
长眠不是生命的终结
山间那坯黄土上
长出的总是一纵纵纯洁的花
装饰着岁月,装点了明天
引人拼搏,催人奋进
林中那簇坟茔
决不是简单的生命堆砌
失去是为了得到
死亡是为了幸福的生活
听
一个沒有吹完的号角
再度响起
烈士的鲜血凝结出
一个神圣的梦
富强繁荣的祖国
屹立在世界东方
安息吧,勇士们!
写于二0一九年三月。
永远的丰碑作者:李莎来源:《理财·收藏版》2021年第09期人们不会忘记那场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奇迹同时也创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的战争,人们不会忘记那场伟大战争中的每一位英雄。
在上甘岭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涌现出了无数感天动地的英雄人物。
可由于各種原因,一些英雄隐功埋名数十载,一些英雄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其英名却并不为人熟知。
反映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电影《英雄儿女》至今仍影响广泛,这部电影的主人公王成的原型之一,就是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中荣立特等功,获得“一级战斗英雄”称号,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追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的孙占元烈士。
孙占元,原名孙章元,1925年出生在河南省林县临淇镇三弓水村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幼年时家境贫寒,父母双亡,孙占元以给地主当长工为生,受尽磨难。
1946年2月,孙章元报名参军,由于林县话不好懂,验兵站的同志将孙章元误听为孙占元并登记在册,孙占元这个名字就叫了下来。
孙占元加入的这支部队,是太行第5分区53团,孙占元被编入7连2排6班,主要执行剿匪和保卫解放区的任务,主要活动于豫北的安阳、林县、辉县这个三角地带。
参军以后,孙占元话语不多,绰号“老闷儿”。
但他军训起来非常刻苦,还很善于动脑筋钻研军事技巧。
1947年8月15 日,孙占元所在部队转为野战军,编入9纵第27旅第81团,隶属于陈赓、谢富治兵团。
1948年2月,经过战争洗礼迅速成长起来的孙占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后孙占元和战友们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参加过淮海战役、横渡长江和进军大西南等著名战役。
孙占元在战斗中,不怕牺牲冲锋在前,他勇敢战斗5次立功,被评为“模范共产党员”,由6班副班长升为班长。
孙占元平时热心关爱战士,行军途中经常帮助别人扛东西,休息时为战友们补衣服、修鞋带,还用自己节省下来的津贴为战士们解决实际家庭困难,深受战士们的喜爱和尊敬。
中国抗日战争英烈事迹抗日战争期间有很多感人的英雄事迹。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国抗日战争英烈事迹,希望能够给大家以启迪。
中国抗日战争英烈事迹:现代花木兰——郭俊卿郭俊卿,曾被中央军委授予“全国女战斗英雄”、“现代花木兰”的光荣称号,并发给模范奖章、勇敢奖章和毛泽东奖章各1枚。
这位巾帼英雄,1930年6月出生于辽宁省凌源县三十家子镇北店村一个农民家庭。
1945年8月女扮男装参加八路军,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班长、连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师司令部政治指导员。
1945年至1950年,郭俊卿驰骋疆场,屡建战功。
荣立特等功1次,大功3次,小功4次。
1950年9月25日,郭俊卿同参加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的英雄们一起,在北京怀仁堂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1948年5月,我四野所属部队在冀热辽地区向国民党反动派发起了大规模的攻势。
这时的郭俊卿所在的突击队同六班一起承担了攻占平泉县城左两道山梁的重大任务。
郭俊卿在战斗中表现英勇顽强,胜利完成任务。
1983年9月23日,郭俊卿因病逝世,终年53岁。
中国抗日战争英烈事迹:千里击强虏——包森包森,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三合乡义龙赵家村一户农民家庭,原名赵宝森、又名赵寒、小名亥娃。
包森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19块根据地中连接华北与东北的冀东根据地的主要缔造者。
智擒日本裕仁天皇的表弟赤本大佐则令包森更具传奇色彩,他也因此成为日本天皇钦点的“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中国将领。
1939年以来,日军对冀东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扫荡”。
为保存实力,包森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在老百姓家里。
当时,派到遵化执行特殊任务的宪兵队长是赤本,他想找到包森劝其投降。
刚刚俘获的八路军战士王振西将赤本诱到遵化东北的孟子院村附近,在村口化妆埋伏的六七个侦察员立即将枪口对准了赤本,这位天皇的表弟还未回过神来,便成了八路军的俘虏。
1941年7月,冈村宁次出任日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在接连对冀东进行了三次“扫荡”后,因兵力不足,改调四万五千伪治安军来控制冀东。
中华民族永远的丰碑——董存瑞
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何来今日之中华!
董存瑞出生于1929年的河北省怀来县一个贫苦的家庭。
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董存瑞为了完成一项紧急的任务,牺牲了自己19岁年轻的生命。
我很崇敬董存瑞,因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牺牲小我,拯救大我,不怕牺牲,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多么令人敬佩啊!
董存瑞为了战士的凯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促就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颇有闻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风范。
他的这种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
董存瑞,他生得伟大,死的光荣。
他在战争中的光荣牺牲彰显了我们中华儿女比铁还硬,比钢还强的民族精神。
他的事迹是我饱受教育。
董存瑞他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通过这件事情,我理解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为人们做出了贡献,即使是死了,他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本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每个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让自己的祖国变得更加强大。
每个人在困难的关头,都应该迎难而上,不只是竭尽所能,更应该全力以赴去克服一切困难。
有道是: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所以我们少年儿童现在正应该学习这些英雄气概,让自己变得强大。
向这些英雄学习、致敬,让
我们拥有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的精神鼓舞我们前进的步伐。
牢记历史的丰碑,中华民族的丰碑,努力做一个勇敢智慧的少年英雄吧!
栗子乡大湾完小五年级:蒲川萍
指导老师:游力苏。
永远的丰碑——热河抗战英烈永垂不朽永远的丰碑——热河抗战英烈永垂不朽编后——《热河抗战图志》系列文章,自7月23日至9月17日在《承德晚报》非常记忆版面连续刊发10期,自刊发之日起,就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该系列文章以图为主,配以文字,再现了当年的抗战情况。
目前相关内容已编入《图说热河革命史》及《抗日战争篇》等书。
□高思文县团职以上英烈据不完全统计,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在热河地域内共牺牲抗日军政干部500余人、战士6000余名。
陈镜湖陈镜湖(1901~1933)化名李铁然,热河建平人。
1919年在天津读书时参加“五·四”运动,1923年初,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初,被中共北京区委任命为中共热河工委负责人。
1930年在热河地区党组织遭到破坏时,徒步到苏联通过共产国际找到中共中央组织机构,此后曾任中共内蒙古特别区委临时书记、内蒙特委书记、热河民军司令等职。
1933年5月12日,在去张北点验抗日武装时遭反动民团袭击,不幸牺牲。
“民族英雄”孙永勤孙永勤(1893~1935)又名允庆,热河兴隆黄花川人,早年在家务农、打猎,后被推举为自卫团总。
1933年日军侵占兴隆后组建民众军,任军长。
1935年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将民众军改组为抗日救国军,仍任军长。
救国军高峰时多达5000余人。
1935年5月在遵化茅山被日伪军包围,24日在茅山战斗中壮烈殉国。
1935年8月1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中颂扬了他及其他几位“民族英雄”的救亡图存精神。
《宣言》中写道:“……罗登贤、徐名鸿、吉鸿昌、邓铁梅、伯阳、童长荣、潘洪生、史灿堂、瞿秋白、孙永勤、方志敏等民族英雄为国捐躯……表现我民族救亡图存的伟大精神,证明民族抗日救国的必然胜利。
”八路军挺进军十团团长白乙化白乙化(1911~1941)字野鹤,满族,辽宁辽阳人,1929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系,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观热河烈士陵园观后感热河烈士陵园,是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纪念地。
前不久,我有幸参观了热河烈士陵园,深受触动。
进入陵园,我首先看到了一座巍峨的烈士纪念碑,碑身上雕刻着浩浩荡荡的五星红旗,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让人心生敬畏之感。
碑前的广场上还有一组雄伟壮丽的锦旗,上面镶嵌着鲜艳的党徽和军徽,矗立在那里仿佛在向英勇牺牲的烈士们致敬。
在陵园的主道两侧,是长长的群雕墙。
墙上雕刻着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景和人物,比如河北抗日根据地、河北游击队、热河党组织等等。
这些壮丽的浮雕栩栩如生,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我沉浸在这些纷繁复杂的细节中,思绪仿佛回到那个黑暗的岁月,想象当时的壮士们是如何浴血奋战的。
陵园里还设置有很多纪念碑和雕塑,表达了对烈士们的崇高敬意。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雕塑《烈士之魂》。
雕塑由一个年轻的解放军战士抱起一位倒下的烈士形象组成,这位烈士紧握枪支,脸上充满坚定和不屈的神情。
他们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为了民族解放,不怕牺牲!这一雕塑让人产生强烈的感动和敬仰之情。
在陵园的角落里,还有一片芬芳的纪念园,里面种植着一棵棵参天大树。
这些大树树龄都很长,茂盛的枝叶和浓绿的颜色给人带来一股生机勃勃的感觉。
每一棵树旁都有个标牌,上面写着该树的种植时间和纪念对象。
这些大树静静地守护着烈士的陵园,仿佛是烈士英魂的化身,为我们展示了坚强和生命力的力量。
通过参观热河烈士陵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烈士们伟大的精神力量。
他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付出了不可磨灭的牺牲。
他们以身殉国,用生命书写了革命的篇章。
他们的丰功伟绩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通过这次参观,我对热河烈士陵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同时,我也更加深刻地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要继承和发扬烈士的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让我们永怀感激之情,铭记烈士,永远不忘,为了他们的奋斗不懈努力!。
参观热河烈士纪念馆的新闻近日,本记者组前往北京市热河区热河烈士纪念馆进行了一次参观,以了解纪念馆的历史背景、展览陈列和教育宣传工作。
热河烈士纪念馆是一座重要的革命纪念馆,以其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感人至深的故事吸引着大量参观者。
热河烈士纪念馆位于北京市热河区,占地面积达25000平方米。
纪念馆的外观雄伟庄重,正面设有一座高耸的纪念碑,上面镌刻着无数英勇烈士的名字,让人不禁为那些为国家民族英勇献身的英雄们默哀致敬。
进入纪念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油画,生动再现了革命先烈们的战斗场景。
这些油画以鲜明的色彩和精湛的技艺,让人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激烈的战斗。
从这些油画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烈士们浴血奋战、英勇无畏的精神。
然后,我们来到了展览陈列区。
纪念馆内的展览陈列以阶段性的方式,展示了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
通过文物、图片、实物等丰富多样的展品,参观者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那段充满荆棘和困苦的历史。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把把革命先烈们曾使用的武器和一件件他们留下的衣物、物品,这些无声的见证,让我们对那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此外,纪念馆还设有一个专门的热河烈士故居展览区。
故居中陈设着当年热河烈士们的生活用品、家具和照片等,展示了他们的平凡生活和崇高信仰。
参观者们可以通过这些展品了解到革命先烈们的家庭背景和家庭生活,更加接近和了解这些英雄们的为人和品质。
除了展览陈列,纪念馆还开设了专门的教育宣传活动,如举办讲座、举办主题研讨会等,吸引了大量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加。
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参观者们的知识深度,也预示着纪念馆在教育宣传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观热河烈士纪念馆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这座纪念馆不仅是对革命先烈们的崇高敬意,更是对革命历史的缅怀和学习。
它以其精美的陈列和丰富的教育宣传活动,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和无数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
参观结束,我们心怀感慨地离开了热河烈士纪念馆。
热河革命先烈纪念馆讲解
热河革命先烈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了
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献出了宝贵生命的热河革命先烈而建立的。
馆内展示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物,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热河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
馆内的展览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展览区,展示了热河地区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的顽强抗战,以及热河革命先烈们的英勇抗击日寇的事迹。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热河地区游击队的发展历程和战斗经历,他们曾在日寇的打压和围剿下,艰苦卓绝地开展了游击战争,为中国抗战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展览区,展示了解放军在热河地区开展的斗争历程和取得的胜利,以及热河革命先烈们在解放战争中的英勇事迹。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解放军攻占热河城的历史,这场战斗是解放军夺取热河全境最为重要的一次战役,也是解放军占领北平的前奏。
此外,馆内还设有热河革命先烈纪念墙和英烈事迹展示区,向热河革命先烈们致以崇高敬意,并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革命先烈们的崇高精神和无私奉献。
同时,还设有专门的讲解员,为游客讲解每一件展品的历史背景和故事,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热河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 1 -。
参观热河烈士纪念馆的新闻2022年10月12日,由于烈士纪念日的临近,市文化局对热河烈士纪念馆进行了一次特别的开放活动,邀请市内各中小学生参观。
这次活动的目的是向学生们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了解烈士的英勇事迹,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历史意识。
热河烈士纪念馆位于市中心,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是一个庄重而典雅的建筑。
该纪念馆以“缅怀英烈,珍视和平”为主题,通过展览、图片、文献等形式,展示了热河地区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事迹。
参观活动当天,各中小学校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有序进入纪念馆。
他们被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导游带领参观。
导游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纪念馆的概况,随后逐个区域详细解说了各个展览厅里的内容。
在展览厅中,学生们看到了大量珍贵图片和文字资料。
这些展品让他们了解了热河地区在抗战期间的英烈事迹和民族英雄的形象。
他们认真聆听导游的讲解,目光专注地观赏每一幅图片,感受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他们被英烈们的英勇事迹深深打动,纷纷表示要向英烈们学习,努力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此次参观活动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他们纷纷表示,通过参观烈士纪念馆,他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祖国的幸福和来之不易。
他们表示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观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离开烈士纪念馆,心中满怀着对英烈们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
通过这次参观活动,他们不仅了解到了热河地区的历史,还明白了爱国主义的伟大意义。
这对于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意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接受采访时,一位学生表示:“参观热河烈士纪念馆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通过这次参观,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牺牲的英雄们的伟大和可贵。
我会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另一位学生也表示:“热河烈士纪念馆的参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通过了解历史,我明白了自己是幸福生活在当今和平的年代里。
热河烈士纪念馆社会实践活动
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区南部的松鹤山上,主要建筑有高达31.6米的纪念碑和三座陈列馆。
自1995年以来,先后被民政部、河北省委、省政府,承德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你可以仔细瞻仰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文献实物、一段段文字记录,重温一幕幕惊心动魄的革命历史场景。
参观完纪念馆后,你还可以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表达对先烈们的追思和敬仰之情。
通过在热河烈士纪念馆的社会实践活动,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和英烈们的事迹,这有助于培养你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使命感。
永远的丰碑——热河抗战英烈永垂不朽
永远的丰碑——热河抗战英烈永垂不朽
编后——《热河抗战图志》系列文章,自7月23
日至9月17日在《承德晚报》非常记忆版面连续刊发10期,自刊发之日起,就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该系列文章以图为主,配以文字,再现了当年的抗战情况。
目前相关内容已编入《图说热河革命史》及《抗日战争篇》等书。
□高思文县团职以上英烈据不完全统计,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在热河地域内共牺牲抗日军政干部500余人、战士6000余名。
陈镜湖陈镜湖(1901~1933)化名李铁然,热河建平人。
1919年在天津读书时参加“五·四”运动,1923年初,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初,被中共北京区委任命为中共热河工委负责人。
1930年在热河地区党组织遭到破坏时,徒步到苏联通过共产国际找到中共中央组织机构,此后曾任中共内蒙古特别区委临时书记、内蒙特委书记、热河民军司令等职。
1933年5月12日,在去张北点验抗日武装时遭反动民团袭击,不幸牺牲。
“民族英雄”孙永勤孙永勤(1893~1935)又名允庆,热河兴隆黄花川人,早年在家务农、打猎,后被推举为自卫团总。
1933年日军侵占兴隆后组建民众军,任军长。
1935
年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将民众军改组为抗日救国军,仍任军长。
救国军高峰时多达5000余人。
1935年5月在遵化茅山被日伪军包围,24日在茅山战斗中壮烈殉国。
1935
年8月1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中颂扬了他及其他几位“民族英雄”的救亡图存精神。
《宣言》中写道:“……罗登贤、徐名鸿、吉鸿昌、邓铁梅、伯阳、童长荣、潘洪生、史灿堂、瞿秋白、孙永勤、方志敏等民族英雄为国捐躯……表现我民族救亡图存的伟大精神,证明民族抗日救国的必然胜利。
”八路军挺进军十团团长白乙化
白乙化(1911~1941)字野鹤,满族,辽宁辽阳人,1929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系,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在辽西组建抗日救国军,开展抗日斗争,人称“小白龙”。
此后历任抗日先锋总队长、华北抗日联军副司令员、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挺进军第十团团长。
1941年2月4日,率部与日军激战在密云马云西山上,指挥战斗时被敌冷枪击中,不幸牺牲。
战友们在白乙化烈士墓祭奠时于墓碑前留影第十三(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包森包森(1911~1942)原名赵宝森,陕西浦城人。
1930年参加革命,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到抗日前线工作。
1938年夏任八路军宋时轮部36大队总支书记,10月参加冀热边人民武装抗日大暴动,
后留在冀东坚持抗战。
1940年任十三(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
1942年2月27日牺牲。
英烈群体在热河军民与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抗争中,涌现出许多英雄群体。
长城抗战古北口七勇士威震敌胆,曾使敌人敬畏;丰滦密“七烈士”不屈不挠,名垂千古;三区队舒殿友副连长率队集体跳悬崖,续写了狼牙山壮歌……长城抗战古北口七勇士1933年3月4日,侵华日军日本关东军西羲一第八师团进攻古北口。
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七军一零七师在滦平县青石梁予以截击。
3月8日,日军所部又向我古北口大关、炮筒子沟口进攻,第六军团一一二师浴血抗击;3月10日晨,第十七军二十五师急赴古北口城,师指挥部设于北门坡小老爷庙;一四五团占龙王峪口,即与敌展开激战。
七十三旅旅长杜聿明命一四五团在指挥部与龙王峪口之间的“帽山”山上派驻由七名战士组成的观察哨,以随时向师指挥部报告战况。
3月12日下午2时许,师指挥部被敌机炸毁,前线失去指挥和支援,全线后撤。
撤至“帽山”山下,被占领“将军楼”的日军发现。
日军即用重炮轰击,并调来飞机反复轰炸、扫射,我伤亡惨重。
此时,大批日军从北山涌来。
我七名战士即奋勇阻击,掩护部队撤退。
“帽山”前后,硝烟滚滚,遮天蔽日。
硝烟散尽,日军发现山顶仍有人抵抗,即调重兵围攻数次均被打退;遂以五架飞机助战,再调重炮轰击,终未果,无奈,又用空、炮、步兵联合进攻,致我三名战士阵亡。
弹尽,四勇士用石块、刺刀、枪管与敌拼杀,直至壮烈殉国。
日军原以为山上至少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到山顶一看,十分惊诧,遂将英雄遗骸背下山安葬,并在墓前立一高约一百八十厘米、宽约十八厘米的木质墓碑,上书:“支那七勇士の墓”,在场日军列队鞠躬致敬。
此役,七勇士共毙敌一百六十余、伤敌二百余,计一个整编营,创抗战史上罕见战例。
七勇士虽未留下姓名,然其体现的“长城精神”和民族气概将万古长存!七烈士任宗玉、任宗芳、任宗学、任宗山、任永刚、孙长瑞、韩二炮1942年3月,丰滦密联合县政府组织张家坟村“无人区”群众回乡搞春耕,日军发觉后,将该村任宗玉、任宗芳、任宗学、任宗山、任永刚、孙长瑞、韩二炮7人逮捕,进行严刑拷打,7人英勇不屈,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7天后日伪军将他们残忍地杀害。
人民政府为纪念他们,于1944年5月修建了“七烈士纪念碑”。
▲古北口离休教师白天撰文河北承德实验中学长城
科考队指导教师李焕强镌刻古北口村村民委员会暨长城科考队六名队员出资敬立
三区队副连长舒殿友率队集体跳悬崖1944年3月初,晋察冀军区第十三军分区第三地区队(简称“三区队”)队领导军事会议研
究决定队伍分成五路开展游击活动,由二连副连长舒殿友和区队干事刘相廷带二排和三排的部分战士,共50余人向宁城东部挺进。
3月11日傍晚,舒殿友、刘相廷率部来到宁城东部的朝宝沟西南沟。
夜10时许,一支伪讨伐队从朝宝沟马营子方向结队开来。
舒殿友、刘相廷立即率部转移、抢上西山。
尾追的敌人发现转移队伍的行踪后,队伍往西突奔四五里,来到李营子前山。
队伍被敌重兵包围,舒、刘二人分头率战士向北继续突围,队伍上了四五十米高的悬崖。
舒、刘二人迅速交换一下意见,进行简短动员后率先跳下悬崖,30余名战士跟着也毅然跳下去了……英雄们纵身跳下悬崖后,刘相廷等8人壮烈牺牲;舒殿友被摔成重伤后昏迷不醒;其余人员有的被摔伤,有的被摔昏……轻伤员和摔昏苏醒过来的战士们用石块、乱柴杂草掩埋了牺牲战友的遗体,抬起重伤昏迷的舒殿友,搀扶着继续向北突围,拂晓前来到李营子北沟。
在这里,舒殿友停止了呼吸。
典型英烈在与日本侵略者英勇抗争的热河英烈名谱中,有许多典型的代表人物,抗日小英雄丙丁火,以15岁年龄凛然对敌,英勇不屈;巾帼英雄白玉春,赤手空拳与敌搏斗,英勇就义,气壮山河……丙丁火(1929~1944)原名巩树安,热河平泉长胜沟隔山营村人。
父亲巩治山、二哥巩树元(丙丁雷)都是乡村医生。
1943年2月,巩树元参加了游击队,丙丁火从此成了“八路军小战士”,时常与哥哥一道
出入平泉街,为部队购买药品、转送情报。
同年5月,丙丁火参加游击队。
在6月的一场激战中,丙丁火被日伪“讨伐队”抓到了平泉街,押入日本宪兵队。
在宪兵队里,面对敌人的百般利诱,他佯装什么也不知道,敌人信以为真,把他留下来给协合会事务长、日本人仁科当“博役”。
在仁科那里,丙丁火忍辱负重,假作殷勤,“忠实”服务。
7月中旬的一天,他乘夜幕降临,拿走一支“马三八”大盖枪逃离宪兵队,辗转找到赵洪武游击队。
1944年6月的一天,游击队转移到宁城八里罕。
不久,游击队被敌重兵包围。
几经突击,部分队员突围出去,队长赵洪武、丙丁火等18人在弹尽无援与敌人肉搏中,不幸被捕。
敌人用汽车把被俘的游击队指战员运到八里罕河南,相继杀害了赵洪武和15名战士,妄图以此来威吓丙丁火,使他投降。
丙丁火大义凛然、誓死不屈,最终被敌人用刺刀刺杀。
建国初,热河省政府副主席、原三区队政委杨雨民曾在热河省委机关报——《群众日报》上发表专文《马三八及其它》,记述丙丁火的事迹,颂扬他的精神,并以之缅怀他、祭奠他。
作为勇于为国捐躯的小英雄,丙丁火的抗日斗争事迹可歌可泣,勇敢精神可钦可鉴。
正如杨雨民在其撰文中所说:“丙丁火小同志与其他很多热河人民,为解放人民牺牲奋斗的英雄事迹总是常新的。
”
▲苏连存烈士的毛衣(国家二级文物)▲七烈士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