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鲁肃写人精选作文
- 格式:docx
- 大小:17.53 KB
- 文档页数:4
初一作文500字浅谈东吴名士——鲁肃鲁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东吴名士,他在东吴三位名士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了东吴的中坚力量。
鲁肃生活在东汉末年,他出生在世袭豪门,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聪明机智,才情出众,很快被周瑜注意到。
周瑜认为鲁肃有过人的才华和悟性,决定培养他成为自己的继承者。
鲁肃年纪轻轻就出任东吴的军师,为周瑜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他善于策划军事行动,能够通过巧妙的计谋和智慧的决策战胜敌人。
他的智慧和勇敢赢得了周瑜的信任和赞赏,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
鲁肃也是一位有很高道德标准的人,他重视品德修养,崇尚忠诚和正直。
他对待人民和部下非常宽容和仁慈,能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他的善良和公正使得他得到了众人的喜爱和尊敬。
在赤壁之战中,鲁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提出了连环计,协助周瑜打败了敌人,最终为东吴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智谋和勇气赢得了众人的赞赏和崇拜。
除了在军事上的才华,鲁肃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他善于交际,能够与各国的使节建立良好的关系。
他对待外国朝贡使节非常慈祥和礼貌,使得东吴在外交上取得了很大的优势。
鲁肃不仅在战争和政治方面有出色表现,他还是一位文学家和文化的推动者。
他在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善于诗词歌赋,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学家。
鲁肃是一位中国历史上令人瞩目的人物。
他在战争、政治、外交和文化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现,为东吴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赢得了人民的崇拜和尊重。
他的一生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
三国演义之鲁肃传记作文鲁肃,在那三国风云激荡的时代,他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虽不如诸葛亮那般智谋超群,也不像关羽那样威震八方,但他却以自己的方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鲁肃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这使得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培养了他广阔的视野和豁达的胸怀。
但他可不是那种只知读书享乐的富家子弟,心中怀着对天下大势的关切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鲁肃深知武力的重要性。
他散尽家财,招募乡勇,组建了自己的武装力量。
这可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他心中那份拯救苍生的坚定信念在驱使着他。
他带着这些人马,在当地维护治安,抵御贼寇,保护着一方百姓的安宁。
后来,鲁肃听闻了周瑜的大名。
周瑜当时正为军中缺粮而发愁,鲁肃得知后,毫不犹豫地将家中的两仓粮食,一仓三千斛,直接送给了周瑜。
这一举动,让周瑜对他刮目相看,两人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从那时起,鲁肃的命运便与东吴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鲁肃投身东吴后,很快就展现出了他卓越的政治眼光和谋略。
在面对曹操大军压境,东吴内部人心惶惶,众人都主张投降的时候,鲁肃挺身而出。
他冷静地分析局势,力劝孙权不可投降。
他说:“众人皆可降曹操,唯将军不可。
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投降了曹操,还能谋个一官半职。
可将军您要是降了,又能落得个什么下场呢?”这番话,犹如当头棒喝,让孙权清醒地认识到了局势的严峻,也坚定了他抗曹的决心。
赤壁之战前夕,鲁肃更是不辞辛劳,奔波于孙刘之间,积极促成双方的联盟。
他深知,只有孙刘联合,才能抵御曹操的强大攻势。
在与刘备的谋士诸葛亮交流时,鲁肃展现出了他的真诚和大度。
他没有因为双方立场的不同而心存芥蒂,反而以坦诚的态度与诸葛亮共商大计。
赤壁之战中,鲁肃虽然没有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但他在后方为前线的将士们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他调配粮草,安抚民心,让东吴的军民能够齐心协力,共同对抗曹操。
战后,鲁肃又积极主张东吴巩固势力,拓展疆土。
他亲自率领军队,南征北战,为东吴立下了赫赫战功。
我眼中的鲁肃鲁肃(172-217),字子敬,汉族,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东吴著名军事统帅。
他曾为孙权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于周瑜死后代替周瑜领兵,守陆口。
建安二十二年(217),鲁肃去世,年仅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也为其发哀。
一个看上去愚笨的人,如何却得到了众多豪杰的赏识?想必很多人都大为不解。
的确,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中,鲁肃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没主见、笨拙且愚蠢、并且有妇人之仁的、没有多大能耐的人,而今我细品三国,却找到了许多事件驳倒这些理论,下面,就请听听,我眼中的鲁肃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第一点:有人认为他没主见。
没主见,这可不然,记得当初曹操率领八十三万大军南下,诈称一百万,准备顺势灭吴。
当时孙权的门上有主降的,也有主战的。
据三国演义上写:张昭曰:“曹操坐拥四方,主宰天意,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
”众谋士曰:“子布之言甚善也。
”鲁肃曰:“不然,众人皆可降,唯独将军不可降。
将军降曹,欲安归所乎?若降曹,岂得南面称孤哉!”这些话,充分表示了鲁肃深谋远虑、眼光长远的特点。
张昭等人皆懦弱不堪,唯独他,敢站出来,为孙权着想,这难道还能说他没主见吗?还有,当周瑜和鲁肃见面言谈时,孔明故意激他,三国演义上说:孔明曰:“吾笑子敬不识时务耳,今曹操灭数人,天下无人能敌矣!今孙权不识时务,至此孤身江夏,难以自保。
汝可劝将军降曹,付之天命,何足惜哉?”鲁肃勃然大怒曰:“吾主安可屈膝于国贼乎!”这一段话,也表现了鲁肃坚如磐石的决心是多么的不可动摇。
从这两段话上,我们可以看出,鲁肃的心系着整个江东,顾全大局,而不是只为了个人的利益。
他的思想,不是张昭那些人的思想能比得上的!他有自己的主见,而且还一心一意的坚持下去,由这点,就可以驳倒对他的第一条错误定义:没主见。
第二点:有人认为他笨拙且愚蠢。
在周瑜三番用计想杀掉诸葛亮的实践中,鲁肃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人物,这一段时间,他两头来回跑,总是秘密的把周瑜的话告诉诸葛亮,又偷偷把诸葛亮的话告诉周瑜。
六年级话题作文:我看鲁肃正当刘备吃了败仗之时,曹操这时的势力已有三分之二的人心归他,诸葛亮就想着实行“孙刘联盟”。
都是“三分天下”之论,但“榻上策”远比“隆中对”更早“出世”。
“子敬”是鲁肃的字,这个人物是鲁肃,他干嘛了呢?“力排众议”。
诸葛亮毕竟也不是神,总要有人帮。
说到江东三军都督,大家的第一反应必定是周瑜。
将军宜早定大计。
此天意子敬赐我也!但操新得袁绍之众,近又得荆州之兵,恐势大难以抵敌。
所以,这是鲁肃的一个功劳。
在交谈中,周瑜得知鲁肃曾在袁术手下做事,但由于他见袁术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便离开了。
”诸葛亮到了殿堂上,第一个跳出来说话的当然是张昭。
正当诸葛亮在馆驿中休息时,鲁肃便乘机去试探孙权,好让诸葛亮说些能说服孙权的话。
正史上,鲁肃才是“单刀赴会”的英雄,去赴会的是鲁肃,把对方吓得魂不附体的也是鲁肃,与《三国演义》中的描述相差甚大。
三分天下?这不是诸葛亮的“隆中对”嘛!鲁肃也会啊!其实这次的鲁肃与孙权的“合榻对饮”,就是鲁肃被后世称为“榻上策”的著名战略构想,堪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媲美。
而此时,鲁肃也知道曹操势力强大,已经盯上江东,也明白曹操难以对付。
鲁肃到后堂去,对孙权说:“主公切勿生气,肃也责怪孔明,何出此言,但他反倒笑主公不能容物。
可见,鲁肃并非愚蠢之人啊!他同样是一个能观天下之人。
周瑜向孙权力介鲁肃,孙权听后也很高兴,便接见了鲁肃。
《三国演义》里所描述的“单刀赴会”也非事实,但在正史中,鲁肃大有看头。
刘备自然是听从诸葛亮的,可江东这边的局势对鲁肃和他与诸葛亮的“孙刘联盟”一计十分不利。
这次鲁肃要说服的就是江东“顽固”的老政客们了。
可实际上,我们忽略了另外两个功臣——黄盖与鲁肃。
但如果谈到周瑜死后,江东的大都督……这时,也许我们会想到鲁肃。
鲁肃是聪明之人,也明白曹操的真正用意,实际上孙权答应与曹操合作,便等于是投降了他,曹操除掉刘备后,必定会除了孙权。
鲁肃不仅是“孙刘联盟”最大的功臣,决定“三分天下”的关键,更是个名副其实的有谋略的人,并非真的是个憨厚胆小的人。
六年级话题作文:我看鲁肃鲁肃在《三国演义》里,给人的印象都是憨厚老实,《三国演义》里的手法用许多的场面夸张地渲染,让鲁肃有时给人感觉似乎愚蠢到几近无能。
在诸葛亮著名的草船借箭时,诸葛亮邀鲁肃一同前往,一个成竹在胸,一个被蒙在鼓里;一个谈笑自若,一个惊慌失措。
最后孔明借箭成功,鲁肃倒是钦敬拜服。
在关云长“单刀赴会”时,三国演义里描述道:关羽强拉着鲁肃的手到船边,鲁肃吓得“魂不附体”,“如痴似呆”,眼睁睁“看着关羽的船乘风而去”。
当在谈起《三国演义》时,并没有多少人能提及到鲁肃。
说到江东三军都督,大家的第一反应必定是周瑜。
但如果谈到周瑜死后,江东的大都督……这时,也许我们会想到鲁肃。
周瑜推举鲁肃继他的位置,如果说鲁肃真的像之前给我们的感觉那样,是个平庸之辈,又怎能当上江东的三军都督呢?周瑜是何许人,眼光不会差到这种地步吧?此时,我们会想了,难道是鲁肃深藏不露?大智若愚?其实如果有心去琢磨的话,即使不看正史,在《三国演义》里,同样隐藏着许多鲁肃的大智慧。
只是作者罗贯中把鲁肃也列入了铺垫和衬托诸葛亮的名单之中,过多对诸葛亮的称赞,令鲁肃这样一个关键的人物在我们的脑海中淡去,而鲁肃起的关键作用也在《三国演义》里隐隐带过。
鲁肃年少时丧父,和祖母住在一起。
由于家里并不是什么王室宗亲或贵族,但却很有钱,所以是个地方上的霸者。
但他却不同于别的财主,他从不理会家事,反倒爱好军事政治,并且好施舍于人,所以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他年少就胸有壮志,好出奇计,爱击剑骑射。
由于家道殷富,鲁肃常常聚集少年,一起讲兵习武。
晴天,到山上去射猎;阴雨,就一起讲习兵法,以此练习武艺。
由此可见即使鲁肃懂兵法,会出谋策,也不奇怪,有当军师所要具备的首要条。
周瑜带着百余号人经过鲁肃宅邸时,因缺乏粮食,于是向鲁肃借粮。
鲁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
鲁肃非常豪爽地指了指其中一囷,周瑜见他如此大方,很欣赏他。
于是,两人便由此认识。
在交谈中,周瑜得知鲁肃曾在袁术手下做事,但由于他见袁术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便离开了。
初一作文500字浅谈东吴名士——鲁肃鲁肃是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外交家和政治家,他被后人尊称为“吴国之魂”。
自幼聪慧好学的鲁肃,才智过人,深受吴国君主刘备器重,三国演义中也多次出现他的身影。
那么,鲁肃究竟有何种品质和才能,使得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名士呢?鲁肃具有高尚的品德。
他一直秉承着“正心诚意,实事求是”的原则,严守道德伦理,对待他人真诚友善。
据说他在出使东川拿到蜀国的国书后,主动向黄承儿道歉,才被黄承儿诚挚的接纳,从而使他的使命得到圆满解决。
鲁肃在面对严峻的外交形势时,也能够保持定力,不受他人干扰,坚持原则立场,兢兢业业,以使性格和谐相处。
这些高尚品质使得他在江东建立起了积极向上的道德风尚,同胞们对他怀有深深的敬意。
鲁肃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他在推动吴国内外关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三国志》记载,鲁肃曾多次出使东川、南郡以及与曹操、刘备等国家元首进行交流,稳固了吴国在外交方面的地位。
他还主张与周瑜封疆等人共同商讨策略,果断实施,使得吴国顺利向中原地区扩张。
他在军事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常常能够在关键时刻给予与他人不同的指点,为吴国出谋划策,促使自己的国家壮大。
鲁肃还是一位聪明智慧的外交家。
他在外交谈判中总能抓住对方的弱点,迅速找到共同利益,以此为基础展开合作,达成双赢的局面。
他能够准确地洞察国际形势,运筹帷幄,使得吴国与其他国家保持稳定友好的关系。
他的智慧和才干让人们都为之叹服。
鲁肃具有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政治家才能和聪明智慧的外交家智慧,他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奉献着。
他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备受尊敬和崇拜的名士,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代表。
他的事迹将永远被人们所传颂,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初一作文500字浅谈东吴名士——鲁肃鲁肃是东吴时期的著名名士,被誉为“鲁子”,他是东吴最具智慧和才华的重要人物之一。
在东吴的历史上,鲁肃凭借着他聪明才智和卓越的政治能力,为东吴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鲁肃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家庭,但他非常勤奋努力,以刻苦学习和读书为乐。
他天生聪明,年幼时就显示出非凡的才能。
他在学习中表现出色,成为名门世家的翘楚。
在他年轻时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得到了东吴刘备的赏识,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鲁肃具备过人的智慧和策略,他精通兵法,清楚地认识到与曹操抗衡必须依靠刘备。
他向刘备建议联合抗曹,以打破三国鼎立的局面。
他也经常就东吴的外交政策和军事战略提出建议。
他的智慧和谋略使得东吴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鲁肃为人谦虚和善,待人有礼,注重素质教育,他深得东吴百姓和朝廷的尊敬。
无论贫富贵贱,他对人都是平等友善的。
尽管他拥有无比的智慧和才华,但他从不故作高傲和自大,经常与普通百姓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苦情。
他以身作则,经常参加一些慈善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援助。
他还积极参与地方事务,推动社会进步。
鲁肃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领导者。
他在东吴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方面承担了重任。
他制定了一系列合理而有力的措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
他重视对外贸易的开展,与南方海外进行了广泛的商业往来。
他勇于创新,提倡实业,推动大规模的建设项目,使得东吴的工业和交通的发展受到了巨大的推动。
鲁肃是一个有魅力和感召力的领导者,他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来感动别人。
他的智慧和谋略使得他成为了东吴的重要人物,对东吴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他的名声在东吴的历史中留存下来,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鲁肃是东吴时期的一个杰出的名士。
他凭借卓越的智慧和政治才能为东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深思熟虑和高尚的品德使得他成为了东吴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人物,也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努力发展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六年级话题作文:我看鲁肃六年级话题作:我看鲁肃鲁肃在《三国演义》里,给人的印象都是憨厚老实,《三国演义》里的手法用许多的场面夸张地渲染,让鲁肃有时给人感觉似乎愚蠢到几近无能。
在诸葛亮著名的草船借箭时,诸葛亮邀鲁肃一同前往,一个成竹在胸,一个被蒙在鼓里;一个谈笑自若,一个惊慌失措。
最后孔明借箭成功,鲁肃倒是钦敬拜服。
在关云长“单刀赴会”时,三国演义里描述道:关羽强拉着鲁肃的手到船边,鲁肃吓得“魂不附体”,“如痴似呆”,眼睁睁“看着关羽的船乘风而去”。
当在谈起《三国演义》时,并没有多少人能提及到鲁肃。
说到江东三军都督,大家的第一反应必定是周瑜。
但如果谈到周瑜死后,江东的大都督……这时,也许我们会想到鲁肃。
周瑜推举鲁肃继他的位置,如果说鲁肃真的像之前给我们的感觉那样,是个平庸之辈,又怎能当上江东的三军都督呢?周瑜是何许人,眼光不会差到这种地步吧?此时,我们会想了,难道是鲁肃深藏不露?大智若愚?其实如果有心去琢磨的话,即使不看正史,在《三国演义》里,同样隐藏着许多鲁肃的大智慧。
只是作者罗贯中把鲁肃也列入了铺垫和衬托诸葛亮的名单之中,过多对诸葛亮的称赞,令鲁肃这样一个关键的人物在我们的脑海中淡去,而鲁肃起的关键作用也在《三国演义》里隐隐带过。
鲁肃年少时丧父,和祖母住在一起。
由于家里并不是什么王室宗亲或贵族,但却很有钱,所以是个地方上的霸者。
但他却不同于别的财主,他从不理会家事,反倒爱好军事政治,并且好施舍于人,所以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他年少就胸有壮志,好出奇计,爱击剑骑射。
由于家道殷富,鲁肃常常聚集少年,一起讲兵习武。
晴天,到上去射猎;阴雨,就一起讲习兵法,以此练习武艺。
由此可见即使鲁肃懂兵法,会出谋策,也不奇怪,有当军师所要具备的首要条。
周瑜带着百余号人经过鲁肃宅邸时,因缺乏粮食,于是向鲁肃借粮。
鲁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
鲁肃非常豪爽地指了指其中一囷,周瑜见他如此大方,很欣赏他。
于是,两人便由此认识。
初一作文500字浅谈东吴名士——鲁肃鲁肃(公元152年—公元208年),字子敬,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将领。
他出生于东汉末年混乱时期,但他聪明、勇敢、善于察言观色,赢得了许多人的尊敬和信任。
他跟随孙权先后参加了孙策战役、合肥之战、赤壁之战等许多战役,都表现出非凡的智谋和勇气。
他还曾经帮助孙权制定政策,扩大国土,为后来的东吴孕育发展打下了基础。
鲁肃从小镇压志向远大,喜欢读书和笔记,时常演讲捧书。
他在读过中国古代历史的名著《春秋》和《左传》等书之后,深受感动,他认为一名政治家必须洞彻人心,了解时代变化。
鲁肃还曾经参加了当时名人曹操的宴会,及时发现曹操有谋反的意图,他自告奋勇去报告躲避在外的孙策。
事后鲁肃的举动得到了孙策的赞赏和信任。
鲁肃在战争时表现得勇敢果敢,智谋过人,深得孙策和孙权的信任。
他在战争中总是能够准确分析敌人的弱点和兵力,然后采取相应措施,使敌军备受打击。
在赤壁之战之前,曹操四只盾牌掉入江中,鲁肃就运用智慧制作了四只盾牌,冒险送给了曹操,强大的曹操就被他给轻松破解了。
在他的劝告下,孙权与刘备联合,终于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曹操的军队,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
鲁肃还善于思考和分析国家政治情况,为孙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建议。
在当时的环境下,为了获得人民的支持,他建议要修改原来的贵族制度,采用选官制度,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命脉。
在他的建议下,孙权还积极向外扩张国土,并鼓励农业、商业以及手工业的发展,这都为东吴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生产和经济环境。
总之,鲁肃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名士,他不仅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干,也拥有非凡的勇气和胆识。
他为东吴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东吴历史上的一颗闪亮明珠。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鲁肃的思想和精神,不断努力、开拓进取、为祖国的繁荣和国家的全面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描写鲁肃《我眼中的鲁肃》
同学们,你们知道鲁肃吗?他可是三国时期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鲁肃长得高高大大的,看起来特别有气势。
他性格豪爽,对待朋友那是真心实意。
有一次,周瑜缺粮食,鲁肃二话不说,就把自己家里一半的粮食送给了周瑜,这可把周瑜感动坏了。
从这就能看出鲁肃是个多大方的人呐!
鲁肃还很有智慧。
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他在中间跑来跑去,努力协调,出了不少好主意。
要是没有他,说不定孙刘联合都成不了,那曹操可就轻松赢啦。
我觉得鲁肃就像我们身边那些热心肠又聪明的大哥哥,让人喜欢,让人佩服!
《了不起的鲁肃》
在三国的故事里,有一个人叫鲁肃,他可太了不起啦!
鲁肃这个人特别善良。
有一回,他看到路边有个穷人在挨饿,他马上就把自己身上带的吃的给了那个人。
而且鲁肃还很勇敢。
有一次,敌人来攻打他们的营地,大家都有点害怕,可鲁肃一点都不慌,他拿起武器,冲在前面,带着大家一起打退了敌人。
鲁肃还特别会交朋友。
他和周瑜是好朋友,两个人互相帮助,一起为国家做了好多大事。
我真想穿越到三国,去和鲁肃交个朋友,你们呢?。
我眼中的鲁肃写人精选作文
鲁肃(172-217),字子敬,汉族,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东吴著名军事统帅。
他曾为孙权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于周瑜死后替代周瑜领兵,守陆口。
建安二十二年(217),鲁肃逝世,年仅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也为其发哀。
一个看上去愚笨的人,如何却得到了众多豪杰的赏识?想必很多人都大为不解。
确实,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中,鲁肃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没主见、笨拙且愚笨、并且有妇人之仁的、没有多大能耐的人,而今我细品三国,却找到了许多事件驳倒这些理论,下面,就请听听,我眼中的鲁肃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第一点:有人认为他没主见。
没主见,这可不然,记得当初曹操率领八十三万大军南下,诈称一百万,准备顺势灭吴。
当时孙权的门上有主降的,也有主战的。
据三国演义上写:张昭曰:“曹操坐拥四方,主宰天意,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
”众谋士曰:“子布之言甚善也。
”鲁肃曰:“不然,众人皆可降,唯独将军不可降。
将军降曹,欲安归所乎?若降曹,岂得南面称孤哉!”这些话,充分表示了鲁肃深谋远虑、眼光长远的特点。
张昭等人皆懦弱不堪,唯独他,敢站出来,为孙权着想,这难道还能说他没主见吗?
还有,当周瑜和鲁肃见面言谈时,孔明成心激他,三国演义上说:
孔明曰:“吾笑子敬不识时变耳,今曹操灭数人,天下无人能敌矣!今孙权不识时变,至此孤身江夏,难以自保。
汝可劝将军降曹,付之天命,何足惜哉?”鲁肃怒发冲冠曰:“吾主安可屈膝于国贼乎!”这一段话,也表现了鲁肃安如磐石的决心是多么的不可动摇。
从这两段话上,我们可以看出,鲁肃的心系着整个江东,顾全大局,而不是只为了个人的利益。
他的思想,不是张昭那些人的思想能比得上的!他有自己的主见,而且还一心一意的坚持下去,由这点,就可以驳倒对他的第一条错误定义:没主见。
第二点:有人认为他笨拙且愚笨。
在周瑜三番用计想杀掉诸葛亮的实践中,鲁肃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人物,这一段时间,他两头来回跑,总是机密的把周瑜的话告诉诸葛亮,又偷偷把诸葛亮的话告诉周瑜。
看起来,他仿佛是一个两头不讨好的、傻乎乎的人。
然而,事实却并不是如此,我从书上摘抄了一些句子:鲁肃乃以此言告知周瑜。
肃大惊,又将此言告知孔明。
肃遂星夜回见周瑜,备述孔明之言。
肃闻言,乃往见孔明。
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读出的鲁肃,仿佛是一个笨拙愚笨、来回乱跑的笨蛋。
但其实不是这样。
鲁肃当时就知道周瑜对诸葛亮不善,但他明白,假如诸葛亮和他们东吴闹僵了,那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他只好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和稀泥,尽量保持他们关系的平和,不让他们双方彻底翻脸。
由此我们可见,鲁肃是一个很有脑子的人,怪不得周瑜临死前说道:“鲁子敬强我十倍矣!”我深有同感。
就这样,说鲁肃笨拙愚笨的理论也被驳倒了。
第三点:有人认为他是妇人之仁。
鲁肃在讨要荆州的时候,有些妇人之仁。
第一次要荆州,刘备将病的垂死的公子刘琦带到鲁肃面前,一下子,鲁肃就默然无语,从而默默的回去了。
第二次和第三次,刘备说着说着仰天长叹,便失声痛哭,鲁肃一看,不行了,于是只好用好言安慰,又空着手回去了。
许多人看到这里,都会在心中暗骂鲁肃:“你还是个男子汉吗?强行要回去不就得了?”然而,鲁肃却比我们想的更加深远,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当时金戈铁马的古代,谁得到的城池就是谁的,哪有借荆州这一说?其实,孔明当时早有先见之明,不想和东吴彻底的翻了脸,于是就用了借这个词。
他知道,假如把东吴逼急了,一投靠曹操,灭了自己的国家是很轻松的。
而当时的鲁肃,当初为诸葛亮借荆州立下了“借条”,三次要荆州都空手而回,其实他也想到了同样的问习题,他也在深思熟虑,而不是妇人之仁,他知道,假如刘备被逼急了,跟曹操合兵一处,那自己小小的江东岂不是孤立无援?
由此可见,他和诸葛亮的想法不谋而合,这就更说明了他高人一筹的智慧和远见的卓识。
没错,妇人之仁这一条错误定义也同样被驳倒了。
是的,在我眼中的鲁肃,就是这样的,他和蔼,看上去愚笨,其实他是大智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