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家李四光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李四光,原名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地质学家。
蒙古族。
湖北黄冈人。
1919年和1927年分别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曾留学日本和英国。
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
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1949年10月19日,尚是漂泊国外之时,他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归国后,他长期担任着政府地质部部长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李四光历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他是中国地质学的先驱之一,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
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
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
毕生倡导以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组合的规律,认为各种构造形迹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
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
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
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训之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1]2生平经历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的一个乡村教师家庭。
童年随父亲入村塾读“四书”、“五经”,学写诗文。
他勤奋好学,爱好劳动。
由于常听父亲讲甲午中日海战,中国惨败,清政府腐朽无能、丧权辱国的故事,他从小就萌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
李四光简介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李四光1910年7月毕业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1911年,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1年4月,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9月,任中国科协主席;1969年4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0年8月,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早年经历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州府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的一个贫寒人家,取名“李仲揆”。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的李仲揆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并改名为李四光。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5月,李四光官费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宏文学院普通科学习;同年12月,李四光结识了当时在东京法政大学学习的近代民主革命家宋教仁,经宋教仁介绍又认识在东京京西大学学习工艺化学的马君武。
此时,他接受了更多的民主革命思想,开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李四光的故事简短30字
摘要:
1.介绍李四光的生平背景
2.阐述李四光的学术成就
3.分析李四光对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
4.总结李四光的故事对我们的启示
正文:
李四光(1907-1987),原名李瑞,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
他在地质力学、地震预测、第四纪冰川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世界性的学术成果。
李四光生于湖北黄冈一个贫苦家庭,自幼勤奋好学,立志为国家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1923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转入地质系,成为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的弟子。
在留学日本期间,他深入研究了地质力学,并将其应用于我国的地质研究。
李四光在我国地质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等职务,领导并组织了一系列地质勘查工作,发现了大庆、胜利、辽河等大油田,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他在地震预测和第四纪冰川研究方面的成果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李四光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还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参与抗日宣传活动,带领地质队伍在后方开展勘查工作,为祖国的复兴储备资源。
新中国成立后,他致力于地质事业的开拓与发展,为我国的现
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四光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他一生勤奋好学,追求真理,锲而不舍,成为了一代科学巨匠。
他矢志报国,严谨治学,展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崇高精神。
李四光的一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我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李四光(1889~1971年),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造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他以独到的学术见解创立的地质力学,不仅圆满地解决了各种地质构造型式的形成机制,而且成功地指导了找矿工作。
根据他的理论,我国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油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国际上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我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东南方,紧靠长江北岸有一个叫黄冈(今黄州市的地方,这里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是历代州府所在地,史称黄州。
1889年10月26日,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李四光,就出生在黄冈县城北大约25公里的一个叫下张家湾的小村庄。
李四光本名李仲揆(kuí),李四光这个名字,是后来李仲揆去上学的时候,需要填写报名单,李仲揆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随手就写了个“十四”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年龄。
可是,他马上便发觉填错了栏目,这下可怎么办呢?聪明的李四光就在“十”字上加了几笔改成“李”字,可“李四”这个名字实在不好听,正在为难的时候,李四光抬头看见堂中上方挂着一块大匾,上写“光被四表”,他灵机一动,在“李四”后面又加上了一个“光”字。
从此,李仲揆又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就叫“李四光”。
李四光童年的时候,家庭生活是非常艰辛的。
一家数口仅靠父亲办私塾收缴(jiǎo)学生的一点学费来勉强维持,如果遇上灾荒年,私塾的学生少了,就有断粮断炊的危险,不得已时也只好从当地的地主家里租借。
所以,李四光的母亲也经常纺线织布,换些零用钱。
特别是李四光的父亲为人耿(gěng)直,爱打抱不平,曾经因与黄冈的革命党人有来往被迫逃离家乡,去南京躲了一年多,家庭生活就更加艰难。
这一切,对童年的李四光影响很大。
当他50多岁的时候,还不时想起幼年的苦难,深为自己的父母所忍受的种种苦楚而痛心。
正是在这个家庭的影响下,李四光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
他常常帮着妈妈打柴,舂(chōng)米、推磨、扫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几乎样样事情都能干。
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个人事迹(15篇)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个人事迹(篇1)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苏地质科学交流最火热的阶段,彼时,中国地质工作还很薄弱。
苏联先后派了400多名地质专家援华,在空白领域,中国基本全盘引用苏联的地质工作模式和方法规范。
李四光自学了俄语,对苏联地质学家的理论、观点他坚持批判地吸收,反对不顾中国地质情况生搬硬套外国的做法。
一些苏联专家和李四光一起参加野外考察或读了李四光的调查报告后,赞成李四光的见解,放弃了此前的学术观点。
李四光不怕质疑他人也不怕被他人质疑。
作为老师,他鼓励学生挑战权威。
他曾说:“在追寻科学真理的路上,没有老师,更没有对与不对,只有实事求是!”当自己提出的理论受到学生质疑时,李四光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批评自己的学生,认为他不该因为害怕亮出不同意见而在发表论文时用了笔名。
针对某些外国学者断言中国是一个贫油国家,李四光并不相信。
“不相信”的背后,是他对真理的孜孜以求——1928年,他基于十多年的地质力学研究,对“中国贫油”的论调提出挑战。
他根据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中国的地质条件,断定中国陆地一定有石油,并向中央大胆建议,实施“中国石油地质工作战略东移”,一场大规模的石油普查勘探工作随即展开。
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个人事迹(篇2)李四光除了是卓越的地质学家之外,还是一位音乐迷,谱写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
据中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马胜云说,李四光在英国留学时迷上小提琴,起早贪黑,刻苦练习,终于练成可以登台演奏的水平,李四光在英国寒窗苦读7年,1920年回国前,他提笔一挥而就写下了蜚声华夏的小提琴曲《行路难》。
据上海音乐学院现代音乐室考证,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首小提琴曲,早于小提琴大师马思聪的“思乡曲”。
李四光与夫人许淑彬的相识充满浪漫色彩。
一次赈灾义演上,李四光看到一位年轻女士在台上弹钢琴,于是问旁边一位物理系教授她是谁。
刚巧这位物理系教授的夫人是那位女士在教会学校的同学,于是她特别热心地介绍李四光与许淑彬相识。
姓名:李四光性别:男出生年月:1889年籍贯:湖北黄冈人学历: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学位职务:原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等职李四光,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湖北黄冈人。
字仲揆。
早年留学日本,并加入了孙中山在日本创建的同盟会。
参加了辛亥革命。
1919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
1920年回国。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地学部委员、中国科协主席,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
李四光青年时代怀着“科学救国”的雄心,赴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地质学,开始了他的地质生涯。
三十年代初,为了进一步探讨地壳表面各种痕迹的规律,李四光不畏艰险,几次横渡大江,跨越秦岭、南岭,亲自勘探测量,实地观察地层构造。
1953年,李四光提出了“新华夏构造体系。
”1954年,他亲自组织队伍,在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开展石油普查,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接着,李四光与其它地质工作者共同努力,使我国很快找到了钨、铬、铀、金刚石、煤及稀有金属矿藏,并在开发地热、地下水,研究第四纪冰川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李四光的研究涉猎广泛,在古生物学、冰川学研究上取得很大的成绩。
他对第四纪冰川遗迹的研究推翻了过去的“中国无第四纪冰川”的断言。
在地质学理论的研究上,最重要的工作是创建了地质力学。
他运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把各种构造看作是地应力作用的结果。
对于中国东部地区的地质特点,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的理论分析,他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3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前景,从而否定了“中国贫油”的观点。
在地震研究中,李四光强调,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要认真观测地应力的变化。
李四光简介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揆,湖北省黄冈县人。
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蒙古族[1]。
祖父厍里是蒙古族人,通汉文,以在乡间设私塾为生,与汉族妇女结婚,后代取李姓。
[2]李四光是中国古生物学、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开拓者,创立大地构造理论地质力学,对亚欧大陆东部山脉体系的形成原因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是现代板块构造理论出现之前的大地构造理论之一。
李四光是大清的工科进士[3],中华民国的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对李四光的评价,大部分人[谁?]承认其对中国地质科学的重要贡献。
也有部分人士[谁?]认为其学风霸道,不能容忍不同意见。
特别是在1949年以后利用权力对其地质力学理论和第四纪冰川理论进行的推广和对其他观点的压制,被认为是政治对科学发展和传播产生负面影响的典型例子。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十三岁(1902年冬)赴武昌求学小学报名时误将年龄十四填入姓名一栏,增添几笔遂改成李四光[5],取光被四表之意,而以仲揆为字。
光绪三十年五月1904年赴日本留学,同年参加同盟会,先后在东京弘文学院、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选学舶用机关。
1911年毕业回中国。
1911年9月到京师参加海归考试,以最优等成绩获赏工科进士。
1913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学采矿,后转学地质学,1918年5月,他以《中国之地质》的优秀论文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学位,接着到欧洲大陆做地质考察。
1919年获硕士学位。
同年回中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兼系主任。
后再赴英国深造,1927年获伯明翰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中国。
1928年7月至1938年4月任国立武汉大学建筑筹备委员长,后在南京参与创建中央研究院,并任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直至1948年。
1932年曾出任国立中央大学代理校长。
1949年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
1952年筹建北京地质学院。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
原名仲揆,蒙古族,湖北黄冈人。
曾留学日本和英国。
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
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员地质研究所所长。
建国后任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等。
中科院地学部委员。
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选为中国科协主席,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
李四光曾从事(ting)科化石和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
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充斥着中国内地第四纪元冰川的谬论。
1921年,他在太行山东麓和大同盆地首次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
30年代在长江中下游庐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等地发现了各类冰蚀、冰碛地形和冰碛物,撰写了经典名著《冰期之庐山》,划分了四次冰期和三次间冰期,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并得到国内外同行积极评价。
40年代考察了川东、鄂西、湘西、桂北和贵州高原等地,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论述冰川遗迹和冰期划分的论著。
50年代在北京西山地区鉴定了多处冰川遗迹,并在60年代初亲自规划和主持全国的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
李四光毕生倡导以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组合的规律,认为各种构造行迹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
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理论,驱散了“中国贫油论”的迷雾,指导了我国石油地质普查工作,对我国东部油田的发现,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李四光为地震地质和地震预报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
李四光在晚年,为我国地热的开发和利用也做了很多工作。
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部之ting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地质学:研究构成地球的物质和地壳构造,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学科。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向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作冰川。
李四光:大地之子蔚为国用日,我国现代地球科著名他从小就喜爱读书,早饭前朗读和练习毛笔字或善于研究的李四光李四的文章中得出结冰雪李四光纪念馆(湖北省黄冈市)聆听时代先锋的感人故事,时代先锋的强国梦消融而流动的冰川从远方带来的巨大砾石。
可见,李四光探索地球奥秘的浓厚兴趣,从少年时代就已萌芽,并从那时开始逐步培养起来了。
1904 年,15 岁的李四光被破格选派到日本留学,3 年后他考取了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船用机械科。
凭着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品质,李四光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除了发奋读书,李四光和其他热血青年一样,十分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1905 年的一天,李四光在一次集会上见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孙中山先生,他欣然应邀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成为第一批会员中最年轻的一个。
看到李四光年纪不大,却如此努力学习、关心国家命运,孙中山先生勉励他:“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意思是让他学成之后为国家贡献力量。
李四光此后更加奋发图强,决心不辜负孙中山先生的嘱托。
为祖国的发展“造血”无论时局如何变化,李四光这一生,对祖国的热爱始终不渝。
他在学术生涯中也始终抱着一个目的,那就是做研究要符合国家的需要,能为祖国的发展“造血”。
他曾说:要想振兴中华,必须先振兴实业;要想振兴实业,就必须找到埋藏在祖国地下的矿藏。
1920 年左右,李四光开始研究蜓科动物的化石。
这种动物出现在距今 3 亿年至 2.3 亿年,大概只有一粒米到一颗黄豆那么大。
别看蜓科动物这么小,却非常有用,因为它们生存的时李四光与夫人许淑彬、女儿李林、女婿邹承鲁期,也是煤矿形成的重要时期。
研究它们,有利于搞清楚我国煤矿资源的分布情况。
但是这种动物实在是太小了,要厘清它们的分类,从而摸清楚煤层分布的规律,就必须把它们的化石切片磨薄到0.03 毫米左右的厚度,再放到显微镜下仔细地观察。
为了得到确切的数据,李四光常常和工人师傅工作到深夜。
炎炎夏日,他们挥汗如雨,饿了就啃几口冷馒头,一直到干完为止。
地质学家李四光
李四光,中国著名的音乐家、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
他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的一个乡村教师家庭。
童年随父亲入村塾读“四书”、“五经”,学写诗文。
他勤奋好学,爱好劳动。
由于常听父亲讲甲午中日海战,中国惨败,清政府腐朽无能、丧权辱国的故事,他从小就萌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
他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为中国争气,学会造船,打败帝国主义的侵略。
1902年,李四光离开家园,到了省城武昌,考入西路高等小学堂。
由于他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因此学习未满两年,没有毕业就被湖北省选派官费留日深造。
1905年8月,由孙中山先生亲自主盟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第一批会员中年龄最小的会员。
孙中山见其年轻,勉励他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从此李四光更加坚定了刻苦学习,报效中华的决心。
他在日本学习造船机械,初步实现了他为祖国学习造船的心愿。
辛亥革命失败,李四光心情郁闷,意识到要准备一份更强的力量,必须再读书10年。
1913年7月,他被官费保送到英国学习。
他考虑到为祖国造船,不能没有钢铁,要钢铁就得先搞冶炼,因此先学了采矿一年,又感到采矿离不开地质,再又决定转到理科地质系,开始专攻地质学,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
李四光在英学习期间,在导师教授的指导下,他一面博览群书,一面实地调查,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日深,而且在文字语言上提高也很快。
英、日、德、法各国文字,均可运用。
他视野辽阔,信息敏捷,基础知识深广。
1918年6月,在伯明翰大学通过了毕业论文《中国之地质》的答辩,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他婉谢了国外的高薪聘请,回到了北京,出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他一面为祖国精心培育人才,一面积极参与北京大学一些重要的校务活动。
在不少重要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
新中国的诞生,揭开了李四光科学事业崭新的一章。
他注重理论学习,也注意自己的思想改造,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的地质事业中去,兢兢业业,鞠躬尽瘁。
在他的具体领导下,中国的地质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端的日子里,毛主席、周总理就询问过李四光:“中国天然石油这方面远景怎么样?”
早在1915至1917年,美孚石油公司的一个钻井队,在陕北肤施一带,打了7口探井,花了300万美元,因收获不大就走掉了。
美国的大学教授也下了“中国贫油”的结论。
但是李四光根据自己对地质构造的研究,乐观地回答了国家领导人的提问:“我们地下的石油储量是很大的...... ”就像李四光所说的,中国有丰富的石油蕴藏,几年里,普查队找到了几百个可能的储油构造。
1958年6月,喜讯传来:规模大、产量高的大庆油田被探明。
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起来的大庆油田,是根据中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李四光的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
李四光的一生,经历了祖国几次伟大的社会变革。
他由一个朴素的爱国主义者,参加了民主主义革命,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最终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毕生为繁荣中国近代科学事业,提高地质科学水平,发展地质工作,做出了光辉的业绩。
他留下了数百万言的科学论著和丰硕的科研成果,以及他创造性的治学精神、治学方法和奉献精神,都是祖国科学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这笔财富,我们应当也必须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