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规律轻声词
- 格式:docx
- 大小:20.28 KB
- 文档页数:3
一、普通话的声调共有四类不同的音高变化,简称四声。
在汉语里,声调具有区别词义的作用。
尽管声韵母都相同,如果声调不同,则表示不同的词义。
如拼音“zhuzi”,由于声调不同,它可能是“珠子”、“竹子”、“主子”、“柱子”或“铸字”。
如果把普通话声调的调值分为五度,那么普通话四声的调值分别为:第一声:阴平高平调调值55第二声:阳平中升调调值35第三声:上声降升调调值214第四声:去声全降调调值51音变一、变调(一)上声变调1、上声的全调值应当是214(为“全上”)。
但只有在读单音节或者上声音节处于词尾时,我们要把214调值读全。
特别是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第一项及第二项测试中强调这一点。
如:走,甩,想,大胆,历史,一起,宽广。
在朗读和说话过程中,除了极少数需要特殊强调的词之外,一般都不读全上,只读半上211。
2、当上声音节位于非上声字之前(阴平、阳平、去声、轻声)时,只读半上211。
如:好书,火车;祖国,朗读,讨论,感谢,姐姐,脑袋3、当两个上声字相连时,前一个音节变阳平,后一音节仍读全上。
如:领导,演讲,了解,厂长,处理,尽管4、当三个上声字相连时,根据意思(即词语结构)变调:⑴当词语结构是“双单格”时,前两个上声字调值变为阳平,第三个字仍读全上,如:展览/馆,虎骨/酒,管理/组,勇敢/者,手写/体,草稿/纸,水彩/笔, 洗脸/水⑵当词语结构是“单双格”时,前面一个字变半上(211),中间一个字变阳平,第三个字仍读全上, 如:很/理想,老/保守,纸/雨伞,请/允许,小/拇指,冷/处理,小/海岛5、三个以上上声音节相连,先根据语意或气息分节,然后按照以上变调规律变调。
如:永远/友好, 请/往北/走,给你/两碗/炒/米粉(二)“一”和“不”的变调1、“一”的变调:(1)“一”的本调为第一声阴平,但实际上,它只有在读单音节字词、处在词句末尾或者表示序数时仍念本调。
如:一、一二一,统一,第一,始终如一,一九三九年;(2)“一”在非去声前(阴、阳、上)变去声。
普通话里词语读轻声的规律轻声轻声,是指在普通话中,有些音节在词或句子里失去了原有的声调,变得又短又轻。
轻声不是普通话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只是四声在一定条件下变得比原来又轻又短。
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变调。
轻声是普通话的一个重要语音特点,轻声说不好,普通话就说不地道。
南方方言中一般没有轻声现象,所以轻声是南方方言区人学习普通话的一个难点。
难在发音和识别。
因此,要学好轻声,一是要掌握轻声的读法,二是要清楚哪些词语读轻声。
(一)轻声的特点和读法轻声音节的音高、音长、音色、音强都发生了变化。
但轻声最主要的语音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轻声音节的音长一般短于正常重读音节的长度。
二是轻声音节的调值(音高形式)已经改变,与原有声调不同,形成了独特的轻声调值。
根据轻声的语音特点,在练习轻声词时可以适度拉长前面的重读音节,尽量缩短后面的轻声音节,读出类似于附点音符的前长后短的节拍。
如果只是缩短音节时长,听起来仍然是怪怪的,并不是标准的轻声。
在缩短音长的同时,还必须改变原有调值,读出轻声调值。
普通话轻声音节的调值是由其前一个音节的声调来决定的,共有两种形式:1.阴平、阳平、去声后面的轻声,是一个短促的低降调,调值为31(调值下加短横线表示音长短,下同)。
例如:阴平+轻声先生xiānshenɡ衣服yīfu 东西dōnɡxi 耽误dānwu阳平+轻声学生xuéshenɡ人家rénjiɑ明白mínɡbɑi 便宜piányi去声+轻声笑话xiàohuɑ客气kèqi 护士hùshi 太太tàitɑi2.上声后面的轻声,是一个短促的半高平调,调值为44。
例如:老婆lǎopo 买卖mǎimɑi 眼睛yǎnjinɡ喜欢xǐhuɑn(二)哪些词语读轻声轻声词多为口语中的常用词语。
书面色彩很浓的词语和新词、科学术语里一般没有轻声词。
在词典中,大部分轻声音节是不标调号的,比如“窗户chuānɡhu、朋友pénɡyou”。
轻声词的一般规律:1. 语气助词“的、地、得”都读轻声。
(“得”在这些词语中,不用作助词,而具有实际意义,因此不读轻声:值得、获得、赢得。
特别注意:“懂得”、“觉得”中的“得”读轻声。
)2. 以“们”作尾缀的词语,大部分为轻声词,如“我们”“你们”“同学们”等。
3. 大部分的以“子”为尾缀的词,如“儿子”“样子”“胡子”等,是轻声词,但这里有些特殊的情况,像表示对古代男子尊称的“孔子”“孟子”“晏子”等,像“男子”“男子汉”“女子”“童子”“仙子”“王子”“娘子”“瓜子”“精子”“浪子”等,都不是轻声词。
(简单来说,“子”在词语中有意义的,不轻声;在词语中无意义的,轻声。
)4. 人称代词的叠词,如“爸爸”“姐姐”“姑姑”“明明”等,都是轻声词。
(特别注意:“宝宝”一词,不读轻声)5. 两个动词连用时,第二个动词要读轻声,如“看看”“听听”,但如果是AABB 结构的动词或形容词叠用,如“蹦蹦跳跳”“高高兴兴”,除了字典上标注了要读轻声的外,其他一律不读轻声。
(特例:“唧唧喳喳”“密密层层”“密密麻麻”等,第二个字要读轻声。
)6. “儿”字作为语气助词,读轻声,如“花儿”“鸟儿”“一会儿”等。
但用于实际意义时,不读轻声,如“儿童”“儿子”等。
(注意:在古诗词中,“儿”、“子”等字不管是否作助词,均不轻声,如“花落知多少”中的“少”字,要带音。
)7. 方位名词“上”“边”“里”一般要轻声,如“桌上”“东边”“柜子里”等,(关于方位词轻声,仅限于以上几个词语。
其他如“内”“外”“旁”等方位词,除字典上特别标注的词语外,一律带音。
)要注意的是:(1)“天上”“世上”“祖上”等特定词要带音;(2)“东边”“西边”“南边”“北边”“里边”“外边”“上边”“下边”“左边”“右边”这几个词后面的方位词“边”必须是轻声;(2)“这里”“哪里”“那里”“夜里”“里面”“里外”这几个词中的“里”必须带音。
8. “个”字在以下词语中读轻声:一个劲儿;这个;那个;哪个9. 关于“一”和“不”字的变调:简单来说,“一”后面的字读第四声时,读第二声,其他情况下,读第四声。
汉语言学中轻声与声调的区别近世纪以来,汉语中轻声的作用以及它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其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甚至有人竟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否在汉语言学中立轻声为第五声调”。
我们姑且暂不对其加以否定,通过以下分析对这一论点的假说即可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轻声与声调的概念在汉语学中,轻声与声调有着严格的定义,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语音学概念。
(一)轻声的定义1.传统音韵学中是没有轻声这个概念的“第一次提出‘轻声’概念的是赵元任的《国语罗马字研究》(1922年)”(厉为民,2006)。
赵元任认为:轻音永远是轻读的,也用去声符号(就是不用去声符号,偶尔轻读的,仍用原来声调号)。
2.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根据现代较为科学的声学和语音试验结果,人们更多地认为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
如现行高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中,给轻声定义为:所谓轻声并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即在一定的条件下读得又轻又短的调子。
3.轻声与轻音是两个不同的语音学概念徐世荣认为:轻音与轻声是不同的,轻声是属于声调范畴,而轻音是由音量的强度决定的。
(二)声调的定义1.声调是超音段音位,声调也叫字调声调是指贯穿于每个字音的能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形式,它属于超音段音位。
汉语的一个音节基本上就是一个汉字,所以声调也叫字调。
声调是音节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起着区别字义的作用。
例如:“花”与“华”,“统治”“同志”“通知”与“统制”,“即使”“及时”“记事”“技师”“集市”与“基石”,“实际”“世纪”“事迹”“诗集”与“史记”等在口头上的区别都是由声调的不同来体现的。
2.声调分为四声南北朝时期声调是以平、上、去、入为四声。
现代汉语普通话也是有四个声调,普通话的这四个音调是从古代的四声演变来的,但不是平、上、去、入,而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
古今声调演变的规律主要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3.声母韵母的变化导致了声调的演变声调从古到今的发展演变与声母的浊音清化及入声韵尾的消失相关联,这是因为汉语语音是由声母、韵母、声调构成的完整的体系,一旦音系内的某种成分发生变化,其它成分也会相应变化,从而调整音系格局,保持音系内部的协调性。
词语轻声的规律和读法
1. 嘿,你知道吗?单音节的语气词通常要读轻声呢,像
“啊”“呀”“吧”这些!比如“来吧”。
2. 告诉你哦,一些助词也会读轻声,像“的”“地”“得”。
你想想“美丽的花”,这里的“的”是不是读得很轻呀!
3. 哇塞,重叠式的名词第二个字很多时候也是轻声哟!比如“爸爸”“妈妈”。
4. 嘿呀,还有一些方位词也是呢,像“上面”“下面”里的“面”就读轻声,明白不?
5. 咦,动词后面表示趋向的词也常常轻声的呀,“出去”的“去”就是嘛!
6. 哈哈,还有那些表示称谓的叠词第二个字也大多轻声呢,像“哥哥”“姐姐”。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掌握这些词语轻声的规律和读法,对我们正确发音可太重要啦!。
(二)规律性不强的轻声音节有一批常用的双音节词,第二个音节习惯上也读轻声,无规律可循。
例如:霸道、帮手、包袱、比方、扁担、别扭、玻璃、簸箕、部分、苍蝇、柴火、称呼、抽屉、畜生、窗户、刺猥、伺侯、聪明、凑合、答应、打听、大方、大夫、耽误、得罪、灯笼、提防、点心、动静、豆腐、对付、队伍、多么、恶心、耳朵、费用、吩咐、奉承、父亲、干事、高粱、膏药、告诉、疙瘩、胳膊、功夫、姑娘、故事。
在普通话中还有一部分轻声成分不稳定。
它们有的随句子的语言环境、语词结构的不同而变化;有的则随各人不同发音习惯而变化。
如:“学生”的“生”轻声,而在“大学生”、“中学生”中又不读轻声。
“道理”的“理” 轻声,但在“真理”中“理”并不是轻声。
“黄瓜”中“瓜”轻声,但“苦瓜”中“瓜”并不读轻声。
有人统计过《现代汉语词典》中,双音节词第二字为“分”(份)的词。
全部带“分”的词和词组有32条,其中“分”读轻声的只有7条:“辈分、部分、福分、情分、身分、生分”,其余25条不读轻声。
诸如此类不稳定的轻声词,给我们南方人识别和记忆轻声成分带来一定的困难。
如果逐个记忆,则费时费力又不容易掌握。
因此我们应该善于运用一些技巧和方法帮助识别和记忆。
1、归类记忆法。
A.将有关身体方面的轻声词进行分类记忆:脑袋..、头发.、耳朵.、鼻子.、眼睛.、眉毛.、嘴巴.、下巴.、胳膊.、指头.、指甲.、巴掌.、肚子.、屁股.等。
B.某些反义复合词或并列复合词第二个音节读轻声:买卖.、反正.、动静.、好歹.、兄弟.、沉重.、喜欢.、新鲜.、衣服.等。
C.把相同语素归类,如带“类词缀”(虚化了的语素)的轻声词有:“处”—长处、害处、好处、坏处、用处、苦处;“气”—福气、和气、客气、脾气、神气、志气、阔气、俗气;“实”—结实、扎实、厚实、壮实、匀实、老实、踏实;“人”—媒人、保人、主人、爱人、客人、证人、内人、道人;“家”——东家、冤家、公家、娘家、行家;“匠”——漆匠、锡匠、木匠、鞋匠、石匠;“钱”字—工钱、租钱、喜钱、月钱、利钱、定钱;“和”——搀和、暖和、软和、搅和、热和;“分”——身份、生分、福分、成分、辈分、部分、情分;“当”——停当、行当、稳当、妥当、顺当等等。
第一类:有规律的。
普通话中大部分轻声(或轻读)和语法成分密切相关,有很强的规律性,只要记住规律即可轻松掌握。
1.轻声(即必读轻声词)(1)名词或代词的后缀“子、头、巴、们”为轻声。
例如:儿子、木头、下巴、我们。
(注意:个别以后缀“头”结尾的词语为“可轻读词语”。
如:斧头、苦头、势头、指头。
)(2)助词“的、地、得、着、了、过”为轻声。
例如:的: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作品2号)地:它静静地卧在那里…… (作品3号)得: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
(作品8号)着: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 (作品25号)了:父亲发怒了。
(作品7号)过: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 (作品3号)(3)语气词“啊、吧、吗、呢”一般为轻声。
例如:啊:好大的雪啊! (作品5号)唱啊唱,嘤嘤有韵,…… (作品22号)吧:好吧。
(作品2号)小学的老师也太倒霉了吧? (作品23号)吗:我可以问您一个问题吗? (作品7号)呢:远着呢! (作品16号)(4)叠音词、动词重叠中的后字为轻声。
例如:爸爸、妈妈、老太太、娜娜、明明、蝈蝈儿、蛐蛐儿、谢谢、看看注:副词、拟声词的重叠不轻声,如:渐渐、簌簌、哗哗。
2.轻读(即可轻读词)(1)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趋向的词一般轻读。
例如:进来、出去、坐下、站起来、跑过去、冷下去、说出来、拿回来。
我收拾一下,你再进来吧。
(作品50号)向妈妈要了一把铲子就跑了出去。
(作品41号)一位姓魏的学生突然站了起来。
(作品15号)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
(作品27号)(2)名词或代词后面的某些方位词一般轻读。
例如:……在污土里,在荒草里…… (作品3号)也是在街上。
(作品21号)站在树下,吃几口嫩草。
(作品57号)(3)夹在词语中间的“一”和“不”要轻读。
例如:干不了、练一练(详见“一、不的变调”)(4)一些四字词语中的第二个音节轻读。
例如:黑不溜秋、黑咕隆咚、稀里哗啦、稀里糊涂。
普通话的轻声词有以下一些规律:1.助词和语气词必读轻声( 1)助词“的、地、得”( 2)语气词“啊、嘛、吧、呢”2.名词、动词、形容词重叠,必读轻声:(1)名、动词 AA 式(后一个音节):如,姐姐、奶奶、舅舅、宝宝、贝贝、强强等;看看、抱抱、读读、尝尝、比比等。
(2)动词 ABAB 式(第二和第四个音节必读轻声):如,研究研究、商量商量、考虑考虑、拾掇拾掇、检查检查、联系联系等。
(3)形容词重叠①AABB 式(第二个音节读轻声,三、四音节读一声):干干净净、明明白白、舒舒服服等。
②A 里 BB 式(第二个音节读轻声):糊里糊涂、麻里麻烦、迷离迷糊、马里马虎、傻里傻气等。
③ABB 式(第二个音节读轻声,第三个音节读一声):如,灰蒙蒙、黑黢黢、阴森森不过,上述形容词重叠也可以不读轻声,直接读成原调也是正确的。
2.动词重叠中间加“一”(A 。
一 A 式)。
中间的“一”必读轻声:如:看一看、顶一顶、逛一逛、玩一玩、遛一遛等。
3.名词后缀(构词用的虚语素部分)必读轻声(“子”、“头”、“们”)(1)“子”类:孩子、儿子、老子、棍子、盘子、豹子、包子、裤子、袜子、院子、帘子等;(2)“头”类:馒头、里头、木头、拳头、石头、外头、上头、指头等;( 3)“们”类:我们、你们、他们、同学们、小朋友们等但具有实词意义的不能读为轻声。
如原子、量子、分子、报头、烟头、纸头、窝窝头、莲子等。
4.用在名词或代词后的方位词多读为轻声:如:桌子上、家里、屋里、山下、山上、书上、树上、地底下、房子里、这边、那边杯子里等。
5.趋向动词(动词或形容词 +来 /去/起来 /下去 /过来 /过去)必读轻声如:拿来、进来、起来、进去、过去、上去、拿过来、递过去、抱起来、扔下去、甩过来等。
6.量词“个”常读轻声:如:这个、那个、一个人、五个橘子、十个核桃等。
7.一些常用的双音节词必读轻声,是需要多读多练才能记住的。
另外还有一些了“两可”的词(即可读轻声,也看读原调的)给你必读轻声词表(见附件)谢谢采纳为满意答案。
普通话的每⼀个⾳节都有声调,普通话有4个声调。
但在双⾳节词⾥或在说话的语流中,有些⾳节常常会失去原来的声调,读成了⼀个较轻、较短的调⼦,这就是轻声。
轻声不是四声中的⼀个调。
轻声是词语连读时产⽣的⼀种⾳变现象。
如果是双⾳节词的话,它往往是处在后⼀个⾳节上的。
轻声有区别语意的作⽤。
⽐如“东西”,后⼀⾳节如果读成轻声,它表明是⼀件物品;如果读成阴平声,则表⽰是东⾯和西⾯两个⽅向,意义完全不同。
⼴州话⾥没有轻声⾳节,所以,对⼴州⽅⾔区的⼈来说,轻声是很难掌握的。
我们掌握轻声必须解决两个问题,⼀是轻声的读⾳问题,⼆是记住轻声词的问题。
轻声是北京话的特⾊之⼀,普通话是以北京语⾔为标准⾳的,所以⼜必须学好它。
●轻声的读⾳轻声读⾳的特点是:⾳长短,⾳⾼不固定。
即轻声发⾳时⾳的长度特别短,⾳⾼随着前⼀⾳节的⾳⾼⽽变化。
例如:例词轻声的⾳⾼阴平+轻声:包⼦ 2阳平+轻声:瓶⼦ 3上声+轻声:点⼦ 4去声+轻声:凳⼦ 1从上例我们可以看出,上声⾳节后⾯的轻声⾳⾼是4,去声⾳节后⾯的轻声⾳⾼最低是1。
据此类推,我们就可以发好相应的轻声⾳节。
●有规律的轻声词有⼀部分轻声词是有规律可循的。
在⽆法⼀下⼦掌握全部的普通话轻声词时,我们可以先掌握其中带有规律的⼀部分。
A.助词和语⽓词结构助词——的、地、得(de)动态助词——着、了、过语⽓助词——吗、吧、呢B.叠⾳词和动词重叠的后⼀个⾳节姐姐婷婷看看劝劝等等拾掇拾掇解释解释表演表演C.构词⽤的虚语素⼦——桌⼦点⼦筷⼦果⼦(zi)头——丫头枕头指头⾥头(tou)了——算了罢了好了得了(le)们——我们他们你们⼈们(men)得——觉得使得值得记得(de)么——这么那么多么怎么(me)D名词、代词后表⽰⽅位的语素或词;楼上乡下花园⾥门外底下E.动词形容词后表⽰趋向的词语跑来躲开⼲起来说下去⾛上去F.量词“个”、“些”三个臭⽪匠,顶个诸葛亮。
他险些丢了性命。
G.动词后⾯的“在、到”⼀般读轻声抄在纸上贴在墙上调到北京回到⽼家。
第28卷第5期 咸 宁 学 院 学 报 Vol.28,No.5 2008年10月 Journa l of X i a nn i n g Un i versity Oct.2008文章编号:1006-5342(2008)05-0129-03也谈普通话轻声词出现的规律3孙和平(咸宁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湖北 咸宁 437005)摘 要:轻声是普通话语音系统中的一种音变现象,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有轻声现象的方言区人可以根据语感去推测,而无轻声现象的方言区人要掌握轻声只有死记硬背。
本文在仔细分析“有规律的轻声词”和“无规律的轻声词”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其进行整理的建议,希望能够给无轻声现象的方言区人学习普通话轻声带来有效帮助。
关键词:普通话;轻声词;规律;整理中图分类号:H014 文献标识码:A 轻声是普通话语音系统中的一种音变现象。
现代汉语有的方言中有轻声现象,有的方言没有轻声现象。
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有轻声现象的方言区人可以根据语感去推测,而无轻声现象的方言区人要掌握轻声只有死记硬背。
那么,我们可否不死记硬背,找出轻声出现的一些规律来呢?一、有规律可循的轻声词(一)有规律的轻声词在学习普通话的教材和相关书籍中,很多都专门介绍“轻声出现的规律”,经研究整合一般有这么几条:(1)一部分助词“的、地、得、着、了、过”和语气词“吧、嘛、呢、啊”等。
(2)叠音词和动词的重叠形式后头的字,妈妈、弟弟、姐姐、妹妹、天天、瞧瞧、看看、研究研究、了解了解。
(3)构词用的虚语素“子、头”和表示复数的“们”等,如:桌子、凳子、旗子、前头、个头、木头、朋友们、记者们等。
(4)用在名词代词后面表示方位的语素或词,如:电冰箱上、脚下、山下、屋子里、左边、右边、外面、里面。
(5)用在动词、形容词后表示趋向的动词,过去、起来、下去等。
(6)嵌在重叠式动词、形容词中间的“一”或“不”,读轻声。
如:看一看、试一试、来不来、好不好、甜不甜、准不准确、参不参加等。
普通话必读轻声词语表详解普通话的轻声词有以下一些规律:1. 助词和语气词必读轻声(1)助词“的、地、得”(2)语气词“啊、嘛、吧、呢”2. 名词、动词、形容词重叠,必读轻声:(1)名、动词AA式(后一个音节):如,姐姐、奶奶、舅舅、宝宝、贝贝、强强等;看看、抱抱、读读、尝尝、比比等。
(2)动词ABAB式(第二和第四个音节必读轻声):如,研究研究、商量商量、考虑考虑、拾掇拾掇、检查检查、联系联系等。
(3)形容词重叠①AABB式(第二个音节读轻声,三、四音节读一声):干干净净、明明白白、舒舒服服等。
②A里BB式(第二个音节读轻声):糊里糊涂、麻里麻烦、迷离迷糊、马里马虎、傻里傻气等。
③ABB式(第二个音节读轻声,第三个音节读一声):如,灰蒙蒙、黑黢黢、阴森森不过,上述形容词重叠也可以不读轻声,直接读成原调也是正确的。
2.动词重叠中间加“一”(A。
一A式)。
中间的“一”必读轻声:如:看一看、顶一顶、逛一逛、玩一玩、遛一遛等。
3.名词后缀(构词用的虚语素部分)必读轻声(“子”、“头”、“们”)(1)“子”类:孩子、儿子、老子、棍子、盘子、豹子、包子、裤子、袜子、院子、帘子等;(2)“头”类:馒头、里头、木头、拳头、石头、外头、上头、指头等;(3)“们”类:我们、你们、他们、同学们、小朋友们等但具有实词意义的不能读为轻声。
如原子、量子、分子、报头、烟头、纸头、窝窝头、莲子等。
4.用在名词或代词后的方位词多读为轻声:如:桌子上、家里、屋里、山下、山上、书上、树上、地底下、房子里、这边、那边杯子里等。
5.趋向动词(动词或形容词+来/去/起来/下去/过来/过去)必读轻声如:拿来、进来、起来、进去、过去、上去、拿过来、递过去、抱起来、扔下去、甩过来等。
6.量词“个”常读轻声:如:这个、那个、一个人、五个橘子、十个核桃等。
7.一些常用的双音节词必读轻声,是需要多读多练才能记住的。
另外还有一些了“两可”的词(即可读轻声,也看读原调的)给你必读轻声词表(见附件)谢谢采纳为满意答案。
100个必读轻声词【示例范文仅供参考】---------------------------------------------------------------------- 导读:中文汉字音节都有固定的一个声调,可是某些音节在词和句子中失去了它原有的声调,读成一种轻短模糊的调,这就是轻声。
轻声是普通话的一个重要语音特点,轻声说不好,普通话就说不地道。
下面就分享轻声使用的规律以及常见的必读轻声词100个。
一、100个必读轻声词:二、轻声的使用规律:在以下几种情况中,字音一般可读成轻声。
普通话里大多数轻声都同词汇、语法上的意义有密切关系。
1、助词(1)结构助词“的、得、地”。
例如:他的(tāde)、吃的(chīde)、愉快地(yúkuài de)、慢慢地(màn màn de)、写得好(xiěde hǎo)。
(2)时态助词“着、了、过”。
例如:看着(kàn zhe)、看了(kàn le)、去了(qùle)、看过(kàn guo)、来过(lái guo)。
(3)语气助词“啊、吧、了、吗、呢、的”。
例如:来啊(lái a)、走吧(zǒu ba)、钟响了(zhōng xiǎng le)、知道吗(zhīdao ma)、怎么呢(zěn me ne)。
2、名词的后缀“子、儿、头、们”。
例如:桌子(zhuōzi)、椅子(yǐzi)、骨朵儿(gūduor)。
3、名词后面表示方位的“上、下、里”。
方桌上(fāng zhuōshang)、椅子上(yǐzi shang)、口袋里(k ǒu dài li)。
4、动词后面表示趋向的“来、去、上、下、出、回、开、起、上来、下来、进来、出去、过来、回去”。
例如:拿来(nálai)、考上(kǎo shang)、坐下(zuòxia)、看出(kàn chu)、拉开(lākai)、抬起(tái qi)。
(二)规律性不强的轻声音节有一批常用的双音节词,第二个音节习惯上也读轻声,无规律可循。
例如:霸道、帮手、包袱、比方、扁担、别扭、玻璃、簸箕、部分、苍蝇、柴火、称呼、抽屉、畜生、窗户、刺猥、伺侯、聪明、凑合、答应、打听、大方、大夫、耽误、得罪、灯笼、提防、点心、动静、豆腐、对付、队伍、多么、恶心、耳朵、费用、吩咐、奉承、父亲、干事、高粱、膏药、告诉、疙瘩、胳膊、功夫、姑娘、故事。
在普通话中还有一部分轻声成分不稳定。
它们有的随句子的语言环境、语词结构的不同而变化;有的则随各人不同发音习惯而变化。
如:“学生”的“生”轻声,而在“大学生”、“中学生”中又不读轻声。
“道理”的“理”轻声,但在“真理”中“理”并不是轻声。
“黄瓜”中“瓜”轻声,但“苦瓜”中“瓜”并不读轻声。
有人统计过《现代汉语词典》中,双音节词第二字为“分”(份)的词。
全部带“分”的词和词组有32条,其中“分”读轻声的只有7条:“辈分、部分、福分、情分、身分、生分”,其余25条不读轻声。
诸如此类不稳定的轻声词,给我们南方人识别和记忆轻声成分带来一定的困难。
如果逐个记忆,则费时费力又不容易掌握。
因此我们应该善于运用一些技巧和方法帮助识别和记忆。
1、归类记忆法。
A.将有关身体方面的轻声词进行分类记忆:脑袋、头发、...耳朵、鼻子、眼睛、眉毛、嘴巴、下巴、胳膊、指头、指甲、巴掌、肚子、屁...........股等。
B.某些反义复合词或并列复合词第二个音节读轻声:买卖、反正、动静、....好歹、兄弟、沉重、喜欢、新鲜、衣服等。
C.把相同语素归类,如带“类词缀”......(虚化了的语素)的轻声词有:“处”—长处、害处、好处、坏处、用处、苦处;“气”—福气、和气、客气、脾气、神气、志气、阔气、俗气;“实”—结实、扎实、厚实、壮实、匀实、老实、踏实;“人”—媒人、保人、主人、爱人、客人、证人、内人、道人;“家”——东家、冤家、公家、娘家、行家;“匠”——漆匠、锡匠、木匠、鞋匠、石匠;“钱”字—工钱、租钱、喜钱、月钱、利钱、定钱;“和”——搀和、暖和、软和、搅和、热和;“分”——身份、生分、福分、成分、辈分、部分、情分;“当”——停当、行当、稳当、妥当、顺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