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播绿色 无私奉献惠乡亲——记东明县马头镇林场场长田世堂
- 格式:pdf
- 大小:185.59 KB
- 文档页数:3
甘洒汗水播绿原---------李军元同志先进事迹李军元,现年38岁,中共党员,为张掖市五泉林场中心苗圃主任。
自1992年从省林校林学系毕业,分配到五泉林场工作以来,一直兢兢业业,埋头奋战在林业生产第一线,近年来,先后获得“县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县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农口系列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在人生的征途上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2004年10月,林场为解决职工吃饭问题,也为发展壮大苗圃,提出对苗圃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
面对着苗圃的改革方案,有的人退缩了,有的人在背后说风凉话,在场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第一个站出来竞聘林场苗圃主任,面对困难,他没有被吓倒,而是勇敢地站出来,勇挑重担,为林场苗圃的改革带了头。
在竞聘会上,全场42名职工为他鼓掌,为他喝彩,为他加油。
接下来,他带领苗圃7名工作人员立即投入到苗圃工作中,搞市场调查,制订经营计划。
刚开始,他也担心苗圃职工的工资能否兑现,苗圃到底发展如何?就是在这压力的驱动下,他领着苗圃职工,斗严寒、抗酷署,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在责任面前,他没有退缩,一头扎进了工作,长期吃住在苗圃,每年春天起苗、整地、施肥、育苗、灌水等工作他都亲自动手,环环把关,白天带领民工铺膜育苗,晚上还得连夜浇水,由于连续超强度的工作,他病倒了。
但没有因此而撂担子,而是继续工作在苗圃上。
苗圃远离村社,打针吃药不方便,他索性把中药煎好后用盐水瓶装上,带到苗圃吃。
苗木育好了,他也脱了几层皮,仍然默默无闻地奋战在苗圃。
总收入从2005年14万元增加到今年的50万元,一年一个台阶,一年一个变化。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汗水没有白流,辛勤的付出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三年来,他和苗圃职工为社会提供了近320万株优质苗木,苗圃的对外的形象也逐渐树立了起来。
他就是这样一位勇于开拓、甘于奉献、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
红嫂故里-沂蒙精神的发源地红嫂故里:无私奉献沂蒙精神的发源地:红嫂故里景区暨沂蒙影视城位于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
马牧池乡是著名的红嫂之乡,这里有用乳汁救伤员、被评为全国“双百”英模人物、红嫂原型明德英故居;有创办“战地托儿所”养育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故居;有妇救会长李桂芳带领姐妹们为部队架起的“火线桥”旧址;有千万个推磨、碾米、烙煎饼,做军鞋、缝军衣拥军支前的姐妹们的先进事迹。
这里是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是百姓集体英雄主义纪念地;是沂蒙精神发源地。
在不足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小车队长”李家才故居、战邮会纪念馆、中共山东分局旧址、山东纵队司令部旧址、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旧址、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抗大一分校旧址、北海银行旧址、火线桥旧址、战地托儿所旧址、战时总医院旧址、战时兵工厂旧址、战地供销社旧址等红色遗迹30余处,是典型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马牧池乡地处沂蒙区的核心地带,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圣地。
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党政机关的大本营,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等众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过、工作过、生活过。
原**省委书记高克亭曾说过:“**的抗战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的中心在**”,**就是指我们今天的马牧池乡。
“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嫂”明德英均出自该乡。
马牧池乡红色历史资源十分丰富,在该乡拍摄的42 集大型电视连续剧《沂蒙》通过一系列个性鲜明、生动真实的沂蒙革命老区人民形象,完美诠释了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参军参战、拥军支前、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在央视一套及各省市电台热播后,马牧池享誉齐**,“沂蒙精神”誉满神州。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依托**沂蒙影视拍摄基地这一红色资源整合全乡旅游产业,寓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于互动参与之中,寓革命遗址保护于开发管理利用之中,寓革命传统文化于**绿水之中,取得了良好实效,在红嫂故里马牧池乡发展红色旅游可谓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创举。
有关劳动模范先进事迹劳模是一种精神。
劳模在制造物质价值的同时,也在制造着精神价值,他们成就了惠及后人的物质财富,也铸就了永存史册的精神财富。
下面给大家带来有关劳动模范先进事迹,希望大家喜欢!有关劳动模范先进事迹篇1王景奎淘马葫芦31年了,而且淘得乐在其中,美名远扬。
马葫芦在东北方言里表示下水道。
半个世纪前,淘粪工时传祥受到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名扬中华;半个世纪后,淘井工王景奎当选全国劳模,——因为两人拥有同一种情怀: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
1981年,24岁的王景奎从部队复员,进入吉林油田公用事业公司江北排水站排污班。
刚报到,就遇上一件急活——3个家属区发生马葫芦堵塞,污水外溢,四处横流。
恰逢7月,马葫芦内臭气熏天,在老班长的带领下,王景奎穿上胶皮裤,跳进蝇蛆翻滚的污水,连续3天3夜的车轮战,让他深切体会到了马葫芦工作的不易。
身脏手脏,心灵不能脏,疏通先疏通思想,清掏先净化灵魂,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王景奎不仅决定扎根马葫芦班,还决心把这份又脏又臭的工作干出个样来。
由于班里多数人都坚持不了多久,就想方设法调走,老班长退休后,王景奎成为班里的头儿。
20xx年4月的一天,一家属区出现溢水,掀开地沟盖板,只见内积污水粪便已达一米多深,为查明故障所在,王景奎穿上胶皮衣裤,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淌行在冰冷的粪水中检查。
大约走了20来米,终于发现一处悬空的接头,可回到地面后,他突然想到:整个管线还没检查完,如果问题不是一处,怎么办?不行,还得下去!王景奎不顾工友阻挠,又一次钻进地沟,果然在50米处又发现一个故障点。
当他满身污水爬上来时,一下子瘫倒在地。
王景奎的管辖范围,大部分是20年以上的老住宅区,地下管网纵横交错,马葫芦深浅高低各不相同。
在逐一踏查的基础上,王景奎绘制出一张完整清晰的马葫芦联络图,并将其输入微机,如今,哪里出了问题,只要打开电脑,就能准确判断出瓶颈所在。
他还自制了20多种实用小工具,有时大型专业疏通机无法施展,这些小工具就派上了大用场。
田国安:坚守乡村教育37年冯杰赵雯李小明37年扎根偏远乡村,37年投身乡村教育,坚守每一个乡村孩子的梦想。
从教37年,田国安——武汉市黄陂区蔡店街土家族小学校长,用一颗师者的真心,扎根在偏远乡村,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与梦想,把自己的一生年华奉献在这片热土之上。
他没有走出乡村,却让许多孩子飞了出去,展翅翱翔。
疫情期间,为了37个“自己的孩子”,田国安每周都会往返几公里山路家访,给孩子们送课本、送试卷,帮助孩子上网课,检查孩子们的学习状况。
“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在缺少防护物资的情况下,他主动报名成为党员志愿者,每天走村入户开展防疫工作,给706户、2800多位村民测体温、送物资、宣传防疫知识,源泉村19平方公里都留下田国安的身影。
近日,记者来到武汉市黄陂区蔡店街土家族小学寻访这位在乡村教育战线坚守了37年的党员教师。
虽然离武汉市区只有不到两个小时的车程,但是这里却是与繁华都市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疫情挡不住小小车轮在乡村阡陌纵横的田埂路上,田国安最仰仗的就是他那台电动摩托车,车子擦的很洁净,防护架上还包裹着厚实的气泡膜。
田国安对这台电动车十分爱惜,他说:“这已经是我的第三辆小摩托了,每天上下班、家访全靠它。
”这天,田国安正拿着一摞卷子,骑着车去家访。
经过一段颠簸的砂石路,便是学生小磊的家。
田国安向记者介绍:小磊今年在土家族小学上四年级。
两岁时候父亲因病早逝,母亲不知所终,他便跟着大伯一家生活。
正拿着手机上数学网课的小磊,十分腼腆,见到田国安才露出些笑容。
“你网课上得怎么样?不要玩游戏啊,别想那多,你将来肯定有出息的,一定能如愿当上作家。
”田国安拿出了几張卷子和练习册,一边反复嘱咐小磊。
“这伢品学兼优,他的理想是当个作家,就是心思有些重,要经常开导。
”田国安格外关照这个学生,经常去他家里看望和关心他,并多次前往区教育局和学生资助中心为小磊筹得资助款项2000元。
疫情期间,学生在家上网课,小磊没有手机可用。
农民爱的奉献事迹范文推荐6篇农民爱的奉献事迹范文第一篇马合沙提斯拉木,男,哈萨克族,64年12月生,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乃县吉木乃镇沙尔乌楞村护边员。
作为义务护边员,马合沙提斯拉木24年来无怨无悔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累计巡逻26万余公里,相当于我国陆地边境线总长的11倍多,用生命护卫着祖国的安宁。
1996年8月25日,马合沙提和父亲斯拉木骑马一同去边境线巡逻,发现沙依汗山方向浓烟滚滚,父子俩随即向边防部门和当地政府汇报。
吉木乃县军警兵民1300余人经过三天三夜奋战,终于将长达20多公里的火龙扑灭。
2023年4月9日,吉木乃县遭遇60年不遇特大雪灾。
马合沙提巡边时发现,哈萨克斯坦方70号界碑被雪水冲积的沙石掩埋,立即报告边防会晤站。
哈方很快安排专人对70号界碑进行清理,并向我方表示诚挚谢意。
2023年冬天,大雪把萨尔乌楞村盖得严严实实。
看着关节炎发作、连上马都困难的马合沙提斯拉木又要出门巡边,他的妻子阿依肯古丽劝他别去了。
可话言刚落,马合沙提已经骑着马走远。
在巡边返回的路上,马合沙提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下昏了过去,醒来已是凌晨3点,几乎冻僵的他强忍着伤痛,艰难地牵着马向家走去。
看到一瘸一拐、已经冻得说不出话的丈夫时,在路边等了几个钟头的妻子抱着丈夫放声大哭:“你咋才回来,你这样干不要命了吗!”从那以后,只要马合沙提出门,妻子总会给他准备好干粮、热水。
萨尔乌楞村的青壮年大多都出外打工、做生意,或在口岸装卸货物挣钱,一个月至少挣3千元,而马合沙提却只有从2023年开始边防派出所每月给他发的150元补助。
有人说他傻,马合沙提却笑着说:“挣钱,我也想啊!但护边更重要!祖国是我们的母亲,孝敬母亲还讲报酬吗?”马合沙提斯拉木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道德模范、新疆公安边防总队优秀护边员等荣誉称号。
农民爱的奉献事迹范文第二篇2023年10月,巨丰种猪专业合作社在路阳镇文武村正式挂牌成立。
老板付小军是地地道道的本地小伙,常年在外打工的他年初回到家乡创业,他希望通过创业开启致富之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带动父老乡亲致富,为自己的家乡做出一点贡献。
2023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简介(7篇)2023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简介【篇1】这个时代,当然不能简单地用“物欲横流”来形容,但物质与金钱,确实是人们追求的幸福重要衡量标准之一。
在很多年轻人看来,不能辜负时代,但也不辜负自己,能吃得好点就吃好点,能用得好点就用好点,能玩得开心就玩开心,这也是人生的.一种滋味和意义。
然而,对14岁就参军的退休军人马旭来说,人生意义早已定格在奉献。
马旭身上穿的旧军装,已浆洗多年而发白,脚上穿15元钱的鞋,用胶水补了多次。
就是这样一位连一双鞋都舍不得买的人,攒下千万。
她攒下这笔巨款,不是为了给儿孙留产业,而是全部捐给了自己的家乡木兰县,只为给家乡的教育事业尽一份力。
1千万,放到我们每个人身上,你是否舍得全部捐出?对马旭来说,人生不是为了享受,所以衣,蔽体即可;食,果腹即可。
年过八旬还要考研,不是为了名,只是为国防多做贡献;节衣缩食,不是为了利,只是想为家乡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心意。
对于马旭来说,我是军人,奉献的时候就该我上!2023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简介【篇2】有很多人,会对始终如一的爱情充满向往。
然而现实残酷,有太多的变故,导致一对又一对深爱的情侣,各奔天涯。
苏炳添就拥有一份令人艳羡的爱情。
苏炳添在小学的时候,就暗恋同班的班花:林艳芳。
那时候林艳芳长得极其漂亮,苏炳添却瘦瘦小小的`,学习成绩也是倒数,林艳芳看不上他。
上了初中,苏炳添始终不改对林艳芳的执着,每天都要缠着她。
忽然有一天,苏炳添转学去了体校,没有人再给林艳芳上课扔小纸条,给她讲无聊的笑话。
林艳芳觉得很寂寞,很想念苏炳添,所以答应了他的追求。
后来苏炳添起早贪黑训练短跑,林艳芳也要为了升学而努力,两人只能通过书信交流。
有时候,相见不如怀念,两人从书信到手机,始终对彼此忠贞不渝。
苏炳添也是个内敛的人,从市冠军到省冠军,到全国冠军,亚洲冠军,世界冠军。
苏炳添始终如一,对林艳芳爱慕不已。
苏炳添除了训练,每天向林艳芳汇报去了哪里,做了什么,给了她很多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