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重点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18.47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必修二离骚文言文知识点《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这篇文章辞藻华丽,意境深远,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学价值。
学习《离骚》,掌握其中的文言文知识点对于理解古代文学、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必修二《离骚》中一些重要文言文知识点的梳理。
一、通假字1、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2、忳郁邑余侘傺兮“邑”通“悒”,忧愁苦闷3、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4、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5、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明显二、古今异义1、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荒唐,没有准则。
今义:形容水势大,或形容广阔或壮大。
2、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善于取巧。
今义:指技艺巧妙。
3、偭规矩而改错古义:改变措施。
今义:改正错误。
4、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5、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随水流而消逝。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鸷鸟之不群兮群:合群谣诼谓余以善淫淫:淫荡的事2、名词作状语謇朝谇而夕替朝、夕:在早上,在晚上3、形容词作名词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蛾眉:高尚德行4、形容词作动词固前圣之所厚厚:推崇5、动词作名词屈心而抑志兮屈、抑:委屈的心志四、特殊句式1、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句,“不吾知”即“不知吾”2、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句,“岌岌”“陆离”分别作“冠”“佩”的定语3、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被动句,“体解”意思是被肢解五、重点实词1、朕皇考曰伯庸皇考:对亡父的尊称2、摄提贞于孟陬兮摄提:岁星名3、唯庚寅吾以降降:出生4、皇览揆余初度兮揆:估量5、肇锡余以嘉名肇:开始6、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名、字:名词用作动词,取名、取字7、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纷:盛多8、又重之以修能修能:美好的才能9、扈江离与辟芷兮扈:披10、纫秋兰以为佩纫:连缀11、汩余若将不及兮汩:水流很快的样子12、恐年岁之不吾与与:等待13、朝搴阰之木兰兮搴:拔取14、夕揽洲之宿莽揽:采摘15、日月忽其不淹兮淹:停留16、春与秋其代序代序:依次更替17、惟草木之零落兮惟:思18、恐美人之迟暮美人:代指有才德和有作为的人19、不抚壮而弃秽兮抚壮:把握壮年20、何不改乎此度度:法度六、重点虚词1、之帝高阳之苗裔兮助词,的怨灵修之浩荡兮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鸷鸟之不群兮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助词,的固时俗之工巧兮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2、以肇锡余以嘉名介词,把乘骐骥以驰骋兮连词,相当于“而”忽反顾以游目兮连词,相当于“而”3、于夫唯灵修之故也介词,因为纫秋兰以为佩介词,把夕揽洲之宿莽介词,在七、文学文化常识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必修二1.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必修二篇一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省略句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2.欲与(之)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2.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必修二篇二句式1.臣未之闻也。
(宾语前置)2.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3.王见之,曰:牛何之?(宾语前置)4.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主谓倒装)5.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被动句)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7.不为者与不能者何以异(宾语前置)8.夫子之谓也。
(文言固定句式,之谓也,说的就是)3.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必修二篇三1、放、辟: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放荡;邪辟,不老实)2、诸:不识有诸?(兼词,之乎的合音)3、异: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4、方: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方圆)5、孝、悌:申之以孝悌之义(恭敬父母是孝,尊敬兄长是悌)4.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必修二篇四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4.发尽上指冠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2.皆白衣冠以送之3.乃朝服,设九宾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2.使毕使于前3.自引而起,绝袖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2.群臣怪之5.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必修二篇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2.倒装句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长于臣(介词结构后置)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客何为者(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沛公安在(宾语前置)3.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4.省略句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吾)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其”) 6.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必修二篇六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交戟之士欲止不內(內,通“纳”)7.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必修二篇七文言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必修二文言文重点句翻译一、《离骚》1、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译文:2、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译文:3、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译文:4、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译文:5、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译文:6.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译文:7.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译文:8.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译文:9.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译文:10.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译文:二、《兰亭集序》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3、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文: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文:5、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三、《赤壁赋》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译文: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译文:4.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译文: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文:6.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译文: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译文:8.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译文:9.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译文:10、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译文:1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译文:四、《游褒禅山记》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译文:2、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知识复习篇目:《诗经》两首(《氓》、《采薇》)、《离骚》、《孔雀东南飞》、《短歌行》、《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氓》——诗经1、通假字: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摆脱,脱身)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岸边)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叹息无,通勿,不要)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将子无怒(无通毋,不要)2、古今异义:泣涕涟涟(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三岁食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送子涉淇(子:古:你今:孩子)将子无怒(将:古:请,希望今:将要;将军)总角之宴(宴:古:欢聚,快乐今:宴会)至于顿丘(至于:古:到达今:连词,说完一事,要说另一事时用至于)3、词类活用:夙兴夜寐(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晚)4、特殊句式:秋以为期(宾语前置)5、一词多义夙夙兴夜寐(早)夙夜忧叹(日)夙志已酬(素有的,旧有的)《采薇》——诗经1、通假字:岁亦莫止(莫通暮)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孔棘(棘通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草字头尔,花盛开的样子)维常之华(华通花)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常通棠,棠棣)2、古今异义薇亦作止(止:古:句尾语气词今:停止)不遑启居(启:古:臂部离开脚后跟的叫启今:启发)(居:古:臂部贴在小腿上叫居今:居住)岁亦阳止(阳:古:指农历十月今:阳光、太阳等)今我来思(思:古:语气词,无实意今:思考,想)3、词类活用岂不日戒(日: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天)雨雪霏霏(雨:名词作动词,降下)《离骚》——屈原1、通假字: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施行)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芳菲其能弥章(章通彰,明显)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2、古今异义;怨灵修之浩荡兮(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偭规矩而改错(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穷困,古义处境困窘,今义经济困难)宁溘死以流亡兮(流亡,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长余佩之陆离(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杂)固时俗之工巧兮(工巧:古:善于投机取巧今:技艺巧妙)3、词类活用步余马于兰皋兮(步,使。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重点概括《赤壁赋》(一)通假字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二)词类活用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9、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10、空明:击空明兮溯流光(形作名,月光下的清波)11、舳舻(连接)千里:(省略谓语)(三)古今异义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四)一词多义1、望: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向远处看)2、歌:扣舷而歌(唱)歌曰(歌词)倚歌而和之(歌声)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4、然: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何为其然也(这样)5、长:抱明月而长终(永远)而卒莫消长也(增长)6、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从)徘徊于斗牛之间(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托遗响于悲风(给)7、而:羽化而登仙(表承接)扣舷而歌(表修饰)倚歌而和之(表修饰)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8、之: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9、其: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五)特殊句式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7、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整理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整理作为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部分,文言文一直以来都是学生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们往往因为对于文言文的语言形式不熟悉而感到头疼,这也是让许多学生感到困惑的一大问题。
因此,通过整理文言文,透彻学习文言文的解决方法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整理文言文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古文时态古文时态有“史上称谓时态”、“虚拟语气”、“真实语气”等。
历史上,诸侯王子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为了礼节,要用不同的称谓,称呼不同的身份。
这种时态被称为“史上称谓时态”,通常用于描述史事和人物轶事,常见于《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著作中。
虚拟语气用来表示没有发生的可能或虚构的情况,它要求将“以”,“曰”等古文语气助词放在前面构成。
比如:“曰:‘天下者,纲纪在君。
’”这句话显示的是作者的想象,而不是事实。
真实语气用来表示已经发生过的实际情况,可以用古文的完成式和过去式等形式来表达。
例如:“韩信,据涿郡北阪,闭关十年,养长驱之计式成。
”这个句子看似虚构,但是在历史上确实存在。
二、古文成句古文成句是汉语言中较为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
成句通常由五个字、七个字、十个字甚至更多的字构成,有时还伴随着带有平仄的韵律。
它与现代汉语的独立成句出奇制胜一样重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所在。
古文成句常用于描述和表达某种感情,比如“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这个成语描绘的是人在夜深的时候,难以入睡,反反复复地翻来覆去。
除了感情的表达以外,古文成句也常用于强调某种观念或信仰,比如:“皇矣!日月之光,将不可灭。
” 这个句子表达的是对皇帝权威的意识和认同。
三、古文修辞手法古文修辞手法是古代文学中广泛运用的方式。
它主要针对的是篇章的语言艺术和表现形式。
古文修辞手法的种类十分广泛,例如:“比喻、夸张、反复等。
”其中最常见的是比喻。
比喻是一种通过化用的方式,给读者带来更深刻的体验。
它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突出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从而使读者对被比喻的事物产生新的感悟。
高中语文必修二的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二是高中阶段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许多重要的语文知识点。
本文将从文言文、古诗文、现代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介绍高中语文必修二的核心知识点。
一、文言文文言文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语文学习中最具难度的部分之一。
在高中语文必修二中,文言文的学习重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论语》《论语》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经典的文化名著。
《论语》中的语言很简练,但是却非常深刻。
在学习《论语》时,需要重点掌握其中的名句和成语,比如“知足常乐”、“不耻下问”、“君子和而不同”等。
2. 《史记》《史记》是我国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其中用的语言是非常优美和深刻的文言文。
在学习《史记》时,需要了解其中的历史故事,掌握其中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理念。
3. 《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其语言难度非常大,需要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才能够理解。
在学习《红楼梦》时,需要重点掌握其中的句式和修辞手法,比如借物言志、比喻和反衬等。
二、古诗文古诗文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在高中语文必修二中,学习古诗文是学习语言文化的重要方面之一。
以下是古诗文的核心知识点:1. 《离骚》《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瑰宝,其中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文学技巧。
在学习《离骚》时,需要掌握《离骚》中的文化内涵和表现方法,以及其中的修辞手法和句式。
2. 《木兰诗》《木兰诗》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古代民谣,描写了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在学习《木兰诗》时,需要了解其中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以及掌握其中的辞藻和句式。
3. 《江雪》《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经典之作,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在学习《江雪》时,需要掌握其中的感情表达和意境描绘,以及修辞手法和节律韵律的韵脚等。
三、现代文现代文是一种生动形象的用语,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
以下是现代文的核心知识点:1. 小说《茶花女》小说《茶花女》是著名的法国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在学习小说时,需要详细了解其情节内容和社会历史背景,掌握其文学技巧和语言表达。
文言文课文实词、句式归纳表(必修二)14、《阿房宫赋》一、重点词语(解释下列字词)(1)爱晋陶渊明独爱菊(动词,喜欢。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动词,喜爱。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动词,爱护。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
)(2)使使负栋之柱(动词,让。
)使六国各爱其人(连词,假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动词,派遣。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名词,使者。
)(3)一六王毕,四海一(名词作动词,统一)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一把)黄鹤一去不复返(副词,一旦。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副词,全,都。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形容词,专一。
)(4)族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动词,使……灭族。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名词,类。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名词,家族。
)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动词,聚集。
)(5)取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动词,夺取,取得。
)留取丹心照汗青(助词,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动词,提取。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动词,拿。
)2.一词多义(1)一六王毕,四海一.(动词,统一)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形容词,全部,所有) (2)缦廊腰缦.回(名词,无花纹的帛,这里名词作状语) 缦.立远视(形容词,通“曼”,久长) (3)尽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副词,达到顶点) 奈何取之尽.锱铢(动词,取尽) (4)使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 (5)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动词,喜爱) j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动词,爱护) ⑹为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成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当)二、文言虚词 1.焉(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2) 句末语气词。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2.而(1) 连词,表承接。
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2) 连词,表转折。
高二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高二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或: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3、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②此得之(正确)③诚不得已(办法)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4、相:①当与秦相较(指对方)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对方)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国)5、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气势)②其势弱于秦(形势)③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态势)高二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2文学常识1、《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共120回,曹雪芹写前80回,高鹗续写后40回。
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
2、《老人与海》海明威:美国小说家。
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蜀道难》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飘逸豪放,素有“诗仙”之称。
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
4、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
有《杜工部集》。
我国文学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风沉郁顿挫。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称誉杜甫是“诗圣”。
5、《琵琶行》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倡导“新乐府运动”。
6、李商隐: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生。
有《李义山诗集》。
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重点知识点
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2.名词作动词①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①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③往往有得。
得:动词作名词,心得,收获。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险远的地方。
2.形容词作动词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尽头。
②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3.形容词的使动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弄错,使……错。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
昏暗:使动,使人感到模糊迷惑。
(四)副词作动词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语文必修二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二)1.乃①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 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然①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6.舍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7.以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从)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