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其他课程]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 格式:doc
- 大小:108.50 KB
- 文档页数:8
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范文1. 精确且迅速的运算能力是基础,同时强调采用合理和灵活的计算方法。
2. 强调逐步培养逻辑思维的训练,通过直观教学,引导学生从大量感性认识中提炼出数学概念和定律。
3. 培育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活动的时间与空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不受制于教师的先入之见。
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 教学进度安排如下:第____周至第____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共计8周第____周至第____周:多位数的认识,共计8周第____周至第____周:多位数的加减法,共计8周第____周至第____周:角,共计8周第____周至第____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共计8周第____周至第____周:相交与平行,共计8周第____周至第____周: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共计8周第____周至第____周:可能性,共计8周第____周至第____周:整理和复习,共计8周第____周至第____周:总复习,共计8周第____周:期末考试5. 四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计划概览:学生总数:____人教学目标旨在提升学生对平面和立体形象的表现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审美素养,同时注重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涵盖色彩理论、设计应用、艺术欣赏、综合探索等多个领域,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教学策略包括结合生活经验、多元文化、开放思维的培养,以及个性化和实践性的评价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
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范文(二)对于英语学习,学生展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乐于聆听他人的英语表达。
他们能够遵循教师的基础指令参与游戏、执行动作及完成各类任务,如涂色与连线,并具备简单的角色扮演能力。
在歌曲与歌谣方面,学生能够演唱简易的英文曲目并朗诵,同时在图片辅助下理解并读懂简短故事。
他们还能够交流个人基本信息,表达基础情感与感受,并具备字母与单词的书写能力。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册四年级《科学》由“天气”、“溶解”、“声音”和“我们的身体”四个单元组成。
本册教材是在三年级上、下册内容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册教科书中的每个教学单元都有七个课题,这七个课题即学习的内容,也反映了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双向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
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学生情况分析:通过一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
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
四、教学目标: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着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5、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精选6篇)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精选6篇)时间真是转瞬即逝,我们又有了新的学习内容,让我们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做个计划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教学计划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经历了一年的科学学习,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比如,对周边的事物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初步掌握了科学学习的方法,尤其是观察的方法;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
因此,这一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
四年级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
本学期,需要在科学课堂常规养成,科学学习兴趣,动手实验操作等方面加强教学,获得进步。
三、教材分析:《科学》四年级上册由“动物与运动”“位置与运动”“力与运动”“昼与夜”和“交通运输”五个单元组成。
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1、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周围事物的变化过程和特点进行观察、记录;能利用语言或图表描述、展示各种天气、生物生长、物质状态等变化,并能找出变化规律。
2、能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或实验结果;愿意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能从自然界中获得美的体验;能积极开动脑筋,创造性的的完成设计任务。
3、能描述天气变化及它对动物行为、人类工作和生活的影响,能描述植物、动物、人生长发育的过程和主要变化,能说出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的区别;知道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优秀10篇)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篇一一、任教班级概况及学情分析本学期我任四年级五个班的科学课,学生总人数是298人。
进入四年级以后,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
因此,这一学年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
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二、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天气”、“溶解”、“声音”、“我们的身体”,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具体为:地球与空间(地球和天空的变化)《天气》;物质科学(物体与材料的特性)《溶解》;物质科学(光、热、电、磁)《声音》;生命科学(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我们的身体》。
本册教科书中的每个教学单元都有七个课题,这七个课题即是学习的内容,也反映了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双向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
一般每个教学内容为一个课时,但在具体教学中可对典型的过程和方法展开充分探究,不以1课时为限制。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并坚持较长时间的天气观察和记录,“天气日历”则是观察记录的载体。
教科书中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
“溶解”单元是从观察溶解现象入手,建立溶解的一般概念。
这个概念可以看作是前概念水平,并没有涉及分子的运动与分布等问题。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问题实际上已经向着溶解度这一概念发展了,但是在这里主要还是想渗透溶解是物质的基本属性。
物质溶解的多与少和很多因素有关,如压力、搅拌、温度等,溶解与析出往往是可逆的。
在“溶解的快与慢”问题中,温度对溶解的影响是最重要的。
而方糖的溶解从本质上与搅拌加快溶解是一致的,只不过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增加物质与水的接触面(所谓咬碎)可以加快溶解。
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科学与生活(1周)1.1 科学与我们的生活(2课时)- 介绍科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分析科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电器、交通工具等1.2 科学实验与探究(3课时)- 讲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要点- 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如水的汽化、冰的融化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第二单元:天气与季节(2周)2.1 天气的变化(2课时)- 分析天气的概念和特点- 探讨天气的变化规律和原因- 学习天气预报的方法和工具,如温度计、气象站等2.2 季节的更替(2课时)- 讲解四季的概念和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四季的变化,并记录观察结果- 探究季节更替的原因,如地球公转等2.3 预测天气(2课时)- 学习天气预测的方法,如观察云朵、风向等- 进行简单的天气预测实验- 引导学生根据天气情况进行行为和服装的选择第三单元:物体的特性(2周)3.1 键和开关(2课时)- 分析键和开关的作用和特点- 进行简单的开关实验,如灯泡的亮灭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开关的工作原理3.2 物体的颜色(2课时)- 探究物体的颜色对光的反射和吸收的影响- 进行颜色混合实验,如红色和蓝色的混合等- 引导学生总结物体的颜色与光的关系3.3 物体的声音(2课时)- 学习声音的特点和传播方式- 进行声音传播实验,如声音在不同材质中传播的比较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材质对声音的影响第四单元:植物的特性(2周)4.1 植物的根和茎(2课时)- 讲解植物的根和茎的结构和功能- 进行观察植物根和茎的实验,如观察扦插繁殖等- 引导学生理解植物根和茎的作用和重要性4.2 植物的叶和花(2课时)- 探究植物的叶和花的结构和功能- 进行观察植物叶和花的实验,如观察叶绿素的存在等- 引导学生了解植物叶和花的生长条件和特点4.3 植物的种子和果实(2课时)- 学习植物的种子和果实的形成和传播方式- 进行观察种子和果实的实验,如观察种子发芽等- 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在繁殖中的重要性第五单元:动物的特性(3周)5.1 动物的体型和动作(2课时)- 讲解动物的体型和动作的特点和功能- 进行观察不同动物的体型和动作的实验,如观察鸟类飞行等- 引导学生了解动物体型和动作与生存环境的关系5.2 动物的群居和迁徙(2课时)- 探究动物的群居和迁徙的原因和特点- 进行观察动物群居和迁徙的实验,如观察鱼群的移动等- 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群居和迁徙的生活方式和适应性5.3 动物的食性和口器(2课时)- 学习动物的食性和口器的特点和适应性- 进行观察动物的食性和口器的实验,如观察昆虫吸食花蜜等- 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成第六单元:健康与安全(2周)6.1 身体的健康与保护(2课时)- 讲解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和保护身体的方法- 分析关键时刻的自救方法,如突发事故的逃生等- 引导学生掌握常见的急救措施,如心肺复苏等6.2 环境的卫生与保护(2课时)- 探究环境卫生对健康的影响- 分析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如垃圾分类等- 引导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责任和行为6.3 饮食的均衡与营养(2课时)- 学习饮食的均衡和营养的重要性- 分析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和功能,如谷物的碳水化合物等- 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以上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的概述,每个单元都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自然现象的原理和规律,并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促进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理解。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班共____名同学,其中男生有____人,女生有____人,人数比较多,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二、教学改进措施本学期改进如下:(一)重视创设生动的数学学习情境。
(二)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三)积极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六)结合现实情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三、教材整体分析:一、主要内容:本册是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的第一册教材。
主要包括以下八个单元内容:(一)认识更大的数;(二)线与角;(三)乘法;(四)图形的变化;(五)除法:(六)方向与位置:(七)生活中的负数:(八)统计。
二、教学目标(一)数与代数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近似数,能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
2.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掌握计算器的运用方法,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理解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地计算;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经历探索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初步掌握探索的方法,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中括号运用在计算中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计算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能认识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科版四上科学教学计划(精选17篇)教科版四上科学教学计划篇1一、所教年级学生现状分析:四年级共有1个教学班,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年接触科学课的时间,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对自然科学知识已经具备初步的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年龄结构的心理特征来看,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能主动的开展探究活动。
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比较薄弱,能主动开展学习的学生比较少,比较依赖教师的教。
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以及合作研究学习的能力与意识比较薄弱。
本学期要遵循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探究性。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生活、生产、社会实际的联系。
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处理好内容的深度广度,做到难易适度,分量适当。
注意发展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动脑和动手的能力。
积极地发展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掌握基本的探究过程。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愿意用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认识与观点。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与结构:本册教科书共有24课,其中第23、24课是活动课。
以知识的内容分为五部分。
1、我们吃什么(1---5课):通过学生对食物的分类,让学生明白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对营养的观察实验,学会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以及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懂得合理饮食的重要性。
最终了解珍惜食物,科学饮食,保持身体健康。
2、水里有什么(4---7课)本单元是在继第一册“水里的科学”单元后,又一次以水作为探究对象,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水与其他物体的混合和分离及特点的单元。
在第一册“水的科学”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科学探究。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分析整理信息等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会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积极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乐趣,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进一步提高实验,搜集整理信息,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探究有关水的其他特征奠定基础。
2024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根据新课标编写)一、教材分析四年级上册教科书由“声音”、“呼吸与消化”和“运动和力”三个单元组成。
在周围的生活环境里, 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 乡间的蛙声、鸟鸣声, 城市里的汽车声……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
学生怎么学习声音呢? 他们看不到它, 也摸不到它, 但他们能感受到它并能提出很多关于声音的问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又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为什么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弱、有的强? 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是怎么变化的? 我们能控制声音吗?“声音”这一单元共 8 课时, 是为 4 年级学生设计的, 里面的一系列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找到上述问题以及他们可能还会问到的一些声音问题的答案。
本单元的前半部分, 学生将探索一些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振动的频率与音高、声音的振幅与音量的关系的基本规律。
第 1 课“听听声音”, 学生将听到不同的声音, 并且去思考这些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 并对听到的声音进行描述。
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 并与同学进行描述。
第 2 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当学生探索了由不同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后,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会得到初步的理解。
第 3 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学生将认识到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这个振动同样会使它接触到的物体 (包括气体) 产生振动, 这样声音就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第4 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学生通过一个鼓膜模型可以观察到人耳是怎样接受声音的。
这种经历会加深学生对声音是怎样通过不同的物质传播的理解。
第 5 课“声音的强与弱”和第 6 课“声音的高与低”, 集中探讨声音的两个基本属性——音量、音高的产生与变化。
通过改变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 使振动的频率发生变化, 而这种变化用肉眼是可以识别的。
学生在仔细观察尺子振动快慢变化的同时, 可以倾听到音高的相应变化。
2024年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命的奥秘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动物的生长与繁殖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固体、液体和气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宇宙的探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与繁殖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物质性质与变化的认识,能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3. 激发学生对地球与宇宙的兴趣,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命科学中的生长与繁殖过程,物质性质与变化的区分,地球与宇宙的知识。
2. 教学重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与繁殖特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观察记录表、学习手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植物和动物,引入生命的奥秘主题。
通过实验展示物质的变化,引入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主题。
通过观察日月星辰,引入地球与宇宙主题。
2. 例题讲解以植物的生长过程为例,讲解植物的生长与繁殖。
以水的三态变化为例,讲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以地球的自转为例,讲解地球与宇宙。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观察并记录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与繁殖特点。
学生分组进行物质变化实验,并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学生绘制地球自转与公转示意图。
六、板书设计1. 生命的奥秘: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与繁殖特点。
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3. 地球与宇宙: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和动物,描述它们的生命周期。
列举生活中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现象,并说明区别。
绘制地球自转与公转示意图。
2. 答案: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深入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环境。
教科版(2024)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们能够提出问题、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和观察记录,但在数据处理、逻辑推理和科学表达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需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支持。
二、教材分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共由六个单元组成,分别是“声音”“呼吸与消化”“运动和力”“溶解”“天气”“身体的‘总指挥’”。
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核心概念展开,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实验,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内容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强调科学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掌握人体呼吸和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了解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
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如摩擦力、弹力等,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与力的作用有关。
了解溶解的概念和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知道天气的基本要素,如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能够读懂简单的天气图。
了解大脑是身体的“总指挥”,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科学探究能够基于所学的知识,提出有针对性的科学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探究。
能够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合理的结论。
学会使用简单的仪器进行测量和观察,如温度计、测力计、量杯等。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图表等方式记录和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
3.科学态度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培养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形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合作分享的团队意识。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关注环境问题,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本学期主要内容第一单元: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5、课溶解的快与慢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第二单元:声音:1、听听声音2、声音是怎么产生的3、声音的变化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7、保护我们的听力第三单元:天气:1、我们关心天气2、天气日历3、温度与气温4、风向和风速5、降水量的测量6、云的观测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身体的结构2课骨骼、关节和肌肉3课跳动起来会怎样(一)4课跳动起来会怎样(二)5课食物在体内的旅行6课口腔里的变化7课呵护我们的身体本学期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的本质,了解控制变量的实验的重要,并正确地看待误差问题。
能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教科书中已经给出了各单元相应的记录表,并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气泡图、网状图和柱形图等进行记录。
能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能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比如“天气”单元中,需要学生对所记录一个月的天气现象进行分类的统计和分析,还要利用柱形图等做出关于这一季节天气变化的一般规律。
次课题课时课型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演示实验材料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准备教学手段课外实验1 1-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1课时实验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溶解和分离实验同学生材料溶解和分离实验1个透明的玻璃杯、盛有水的水槽、20克食盐、20克面粉、30克沙、1根筷子、1根搅拌棒、3张滤纸、1个漏斗、3个烧杯、1个方座支架实验1-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1课时实验1、理解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高锰酸钾、烧杯水观察比较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四个装水的透明玻璃杯、1根筷子、高锰酸钾、1个药匙、20克食盐、20克面粉、30克沙。
实验2 1-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1课时实验1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2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认识到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液体之间的溶解同学生材料液体之间的溶解两个装水的透明玻璃杯、1瓶胶水、1瓶洗发液、1根筷子、1个小匙、1小瓶醋、1小瓶酒精、1小瓶食用油、3只装水的试管、1个试管架。
实验周次课题课时课型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演示实验材料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准备教学手段课外实验2 1-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1课时实验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2、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
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同学生材料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2个透明玻璃杯各装30毫升水、1根筷子、20克食盐分6小份、20克小苏打分6小份、汽水1瓶、开瓶器1个、注射器1只附橡皮帽实验3 1-5溶解的快慢1课时实验1、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水的温度加快溶解2个透明玻璃杯、1根筷子、1个水槽、冷水、热水加快溶解2个透明玻璃杯、1根筷子、1个水槽、冷水、热水、食盐、方糖、溶解快与慢记录表。
实验1-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1课时实验1、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2、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严格按规范进行实验操作,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经历简单的探究性实验过程。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同学生材料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1个装100毫升水的烧杯、1根筷子、1个药匙、1张记录纸、1架天平、1袋精盐。
实验4 1-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1课时实验1、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2、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研究活动。
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分离食盐与水同学生材料分离食盐与水1杯浓盐水、1杯清水、1根筷子、1个蒸发皿、1块石棉网、1个三脚架、1盏酒精灯、1盒火柴、1个放大镜。
实验2-1听听声音1课时实验1、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听听声音“使用音叉的建议”的阅读材料。
听听声音大小不同的铁钉(事先固定在纸制的鸡蛋盛放盒上)。
实验6 2-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课时实验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观察发声物体同学生材料观察发声物体1面鼓或1个锣、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和1个装有水(占水槽深度的2/3)的水槽。
实验周次课题课时课型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演示实验材料准备学生分组材料准备教学手段课外实验实验6 2-3声音的变化1课时实验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1把钢尺或塑料尺、4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1张“杯子声音高低的实验记录单”、1块钉两颗钉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长短不同的3个铁钉、粗细不同的3根钢管、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3根铁管、1把六弦琴。
实验7 2-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1课时实验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
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同学生材料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一把钢尺或塑料尺、1本厚的硬皮书、1张“振动的尺子——我能听到和看到的”活动记录单、1张“我们的观察柱形图”表格实验2-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课时实验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一个音叉(敲击小锤)、1米长的铝箔条、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振动物体与波一个音叉(敲击小锤)、一个水槽(里面装有1/2的水)、每两个人一个土电话。
,实验8 2-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课时实验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耳廓的作用耳的结构和功能一张大的“耳的结构”挂图或耳的结构模型。
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一张“耳的结构”图片或模型、1个塑料杯、1块大于塑料杯口的薄橡胶(气球皮)、1根橡皮筋、一个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具)、少量的盐或细沙实验2-7保护我们的听力1课时实验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通过阅读保护听力的资料,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知道保护听力的做法。
远离噪声本单元资料库中的《呵护自己的听觉器官》阅读材料控制物体发声一个塑料罐或空易拉罐、几粒黄豆、棉花、毛巾、废报纸等实验9 3-1我们关心天气1课时讨论通常通过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讨论和记录天气的特征。
意识到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高关心天气的意识。
我们知道的天气现象一张大的中国地图,上面贴有某一天天气预报的各种天气符号。
今天天气怎么样用于对我们知道的天气现象归类的表格讨论周次课题课时课型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演示实验材料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准备教学手段课外实验9 3-2天气日历1课时观测运用多种感官和初步地使用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并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会使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识别一些天气符号一张分类画有天气符号的大纸制作天气日历一张天气日历一张气温柱形图表。
每组一支温度计和记录温度的纸、笔。
观测1 0 3-3温度与气温1课时观测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记录气温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记录气温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实验3-4风向和风速1课时制作观测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自制简易风向标和小风旗。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风向和风速一张大图画纸、一张风向图制作风向标1根硬吸管、1张边长大约15厘米的硬纸板、1根带橡皮的铅笔、1根大头针、窄透明胶带、剪刀;制作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1 1 3-5降水量的测量1课时制作观测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介绍雨量器介绍气象学家测量降水量的资料、喷壶、“我们的降雨量填充图”制作雨量器一张制作方法说明书、一个厚底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纸带、透明胶带、剪刀制作3-6云的观测1课时制作观测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根据云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天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云的观测1张大图画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