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外交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5
国学与外交交流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力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往已成为现代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独特的精神财富,对于国际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国学与外交交流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力。
首先,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承,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教育价值,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国学注重道德伦理、人伦关系、人性修养等方面的研究,它既是一门学术学科,也是一种全面的人文精神。
国学的思想与价值观在国际交流中能够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提供共同的价值准则和交流桥梁,增进相互理解与友谊,为国际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其次,国学对外交交流中的形象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代表着该国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自信,对外交交流中的国家形象塑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文会友”的交流方式,通过国学的传播与交流,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促进了中外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了友谊与合作。
例如,中国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建立起来,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得更多的外国人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深了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
另外,国学还可以在国际交流中发挥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内涵的作用。
国际交流时,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冲突和理解难题常常会出现,国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可以通过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特色,充分展示一个国家的多样性。
通过国际交流中的国学研讨会、论坛等活动,各国学者可以分享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增进了解与尊重,最终促进文化差异的和谐共存。
此外,国学在国际外交交流中还有助于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学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传承就是中国软实力的象征和代言。
通过国际交流中的国学推广与传播,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左传》外交辞令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的影响1. 引言1.1 引言《左传》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史书,涵盖了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其中包括外交活动和辞令的记录。
在当代外交领域中,外交语言风格一直是外交谈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左传》所记录的外交辞令也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有着深远的影响。
《左传》不仅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外交事件,还揭示了当时的外交辞令特点。
在外交交涉中,礼节和仪式被视为至关重要的元素,而外交辞令则是实现礼仪目的的工具。
《左传》中的君臣之间、诸侯之间的外交交流,以及对外族的处理方式,都展示了春秋时期的外交辞令风格。
当代外交语言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左传》中外交辞令的影响。
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礼仪规范在当代外交谈判中依然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外交辞令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古代的模式与风格。
研究《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外交交涉中的文化元素和礼仪规范,提高外交谈判的效果和水平。
《左传》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其外交辞令所蕴含的智慧和风格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
2. 正文2.1 历史背景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的影响历史背景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可避免的。
在古代,外交交涉是一种非常严肃而正式的事务,且受到了严格的礼节规范和仪式要求。
诸如《左传》这样的古典文献中所记录的外交辞令,便是体现了当时的交际方式和语言风格。
古代的外交语言常常以尊重、礼貌和谨慎为主要特点,充分展现了国家间的尊重与友好。
这种语言风格的影响在当代外交交际中仍然可见一斑。
现代的外交官和政要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和交流中,依然会遵循一定的礼仪和规范,尊重对方国家的文化和传统。
这种传统的外交语言风格不仅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有利于维护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和合作。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际关系的复杂化,当代外交语言风格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外交辞令可能会逐渐被更加直接和实际的交流方式所取代,外交官们也更加注重实效性和效率性。
论蕴含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外交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国家对外交流和交往的重要元素。
在当今世界,中国传统文化因其深厚的底蕴和特色,在文化外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外交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包括儒家思想、道教、佛教、民间艺术、传统节日、中医药、书法绘画等。
这些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国际交往中,中国传统文化也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成为中国文化外交的有力支撑。
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外交中展示出丰富的内涵和历史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积淀,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思想内涵。
通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让世界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深刻体验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
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京剧、山水画等传统艺术形式在国际上备受瞩目,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为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国的艺术风采和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外交中具有融合和并蓄的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历史底蕴,还具有融合和包容的特色,在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中产生了新的文化成果。
中国的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与世界各国的宗教文化交流融合,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交流成果;中国的传统医药文化与世界各国的医药文化相互借鉴,共同促进了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戏曲、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与世界各国的艺术形式相互影响,产生了多姿多彩的艺术交流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外交中能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要进行有效的文化外交,需要一系列的措施和举措。
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组织和规划,建立健全的文化交流机制和平台,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宣传和推广,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展览,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的作用与影响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大国,在其外交交往中,传统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智慧,为中国在大国外交中的作用和影响提供了有力支撑。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尊重和包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相互理解。
这种文化特质使得中国在与其他大国的外交交往中能够更好地建立起互信和友好的关系。
例如,中国古代的“礼”文化强调以礼待人,尊重他人的身份和地位,这种尊重和包容的态度使得中国能够更好地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交往,促进相互间的合作与发展。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展示了中国的软实力。
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博大,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传统习俗等。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展示了中国的独特魅力和文化自信。
在与其他大国的外交交往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不仅能够吸引对方的兴趣,还能够增加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从而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还具有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道德伦理。
这种文化特质在大国外交中成为中国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资源。
例如,中国的“和为贵”、“和而不同”等价值观念,强调和平、合作和共赢,这种和谐的理念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被看作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还具有文化交流和互鉴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和与众不同之处,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学习。
在与其他大国的外交交往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和分享,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提供了契机。
通过文化交流,中国能够更好地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色,同时也能够从其他国家的文化中汲取营养,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它既是中国与其他大国建立友好关系的桥梁,也展示了中国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同时还塑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并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互鉴。
中国传统文化在外交交往中的价值体现研究中国一直以来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而备受世界关注。
在外交交往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得尤为突出。
本文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外交交往中的价值体现,并探讨其对中外关系的积极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涵盖着广泛而又深刻的思想和智慧,其中最为突出的品质就是“身先士卒”、“仁者爱人”、“天下为公”等思想理念。
这些观念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深远的作用,也对外交交往中的价值体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包容性。
这种包容理念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要素。
同样,在当前的外交交往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理念也在积极地影响着中外关系。
最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强调重视长期友好的关系,追求和平,篡夺中和的平衡。
这种目标,在现代外交战略中也得到了全面的应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外交交往中的价值体现1.跨文化沟通的桥梁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搭建起了桥梁,使得在本质上相互独特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容易。
无论是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这种跨文化沟通的“桥梁”都能够为外交交往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2.起到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在外交交往中,中国传统文化也发挥了其极为重要的文化软实力。
相对于其他经济大国,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历史渊源为其赢得了文化软实力的优势。
这种文化的影响力不仅仅是在文化领域,而是在各个方面都产生着相应的作用。
3.对加深国际互信和扩大互惠合作有所帮助中国传统文化对加深国际互信和扩大互惠合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起到化解僵局的作用。
三、结论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在外交交往中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的延续,更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际上展示自己最独特自信的方式。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它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对于推进和发展中外关系来说,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绚丽多姿、跌宕起伏;兼容并蓄、影响深远的统一的复合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其中既包括好的方面也包括不好的方面;应该区别对待..一好的方面外交道义:仁爱原则、贵义原则、崇和原则道义或道德都是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划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道义或道德可用于规范人们的相互关系和约束个人行为;从而调节社会关系..一、贵和尚中的影响: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历来主张以和为贵;这与与西方文化所倡导的竞争意识形成强烈反差..贵和的意思是主张和谐;而尚中指的是主张中庸;不走极端..天地万物存于自然之中;他们的运行却始终保持着各自的个性;而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才是最为光明的前景..在中国人与人的交往向来主张和谐;自然地;在国际间的合作中;中国也保持着这样的精神;求同存异;共同进步;以此构建和谐新世界;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一个大国应该有的风范..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是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发展理论的集成和升华..现今;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更应该努力推进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合作;建立更完善的多边贸易体制;争取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处理与他国的问题..二、和平互利的国家关系:中国素以“仁义”为宗旨;与邻国和平共处时期远长于征战时期..中国自古疆远民众、国力强盛..但即使强盛如汉唐时期;也不曾超出本国领土范围外出侵略;而注重传播本国文明、接纳外国客商的和平外交;毫无保留地把本国文化成果贡献给全世界..古代中国提倡“中外一体、天下一家”宽待外族政策..如犹太民族自公元70年失国后;人口流散于东到印度;西到非洲至西欧的广大区域;在许多地方受到迫害..而在宋朝流徙到中国开封的犹太人却受到宽厚待遇;获准维持原信仰和风俗;参加科举并与汉人通婚..19世纪末叶;开封犹太人的传统、衣着与汉、回等民族人民已毫无二致..这是世界史上唯一的一例犹太民族自然同化..美国等西方国家始终不能妥善处理主体民族与移民的关系;颇可从中国古代史有所借鉴..三、儒家和睦思想:而在传统儒家文化中;和睦思想作为儒家“和”文化具体体现;对中国外交思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儒家和睦思想的核心是中和思想和中庸之道;忠恕思想和义利之辩是以价值观的形势作为和睦思想的延伸;而和睦思想在具体施政时的应用便是德政和仁政思想..和睦外交思想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思想基础;和睦思想是我国睦邻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在和睦思想影响下的睦邻和平友好外交关系;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实施的背景;“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中国和睦外交战略的新论断;建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提出-中国和睦外交战略的新表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外交战略的提出-中国和睦外交战略的新运用;“致力于世界的多极化发展”——和睦外交战略的新转变;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和睦外交战略的新举措;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和睦外交战略的新突破;“和平发展”外交战略——和睦外交战略的新途径;“构建和谐世界”外交战略——和睦外交战略的新秩序观;“睦邻友好”外交战略——和睦外交战略的周边外交新政策;以平等互利为核心的新发展观——和睦外交战略的新发展理念四、中和思想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由孔子和子思阐发关于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的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指的是天人合一;需要人们自觉的修养以达到与自然和谐的境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和为贵”;重视国与国之间的和睦相处..中庸之道的精髓是“致中和”;做事留有余地;不偏执;以此妥善地处理了矛盾;安定团结的局面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建立和维护的..新中国刚成立伊始;周恩来总理参加万隆会议;在面对激烈的争论所带来的紧张氛围时;及时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由此妥善缓解了参会国人员间的矛盾;搁置了争议;最大程度上使会议顺利地进行..后来求同存异也成为中国外交的一条基本原则;例如“一国两制”原则的提出;其实质就是求同存异;它的实行成功地使香港和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为中华民族的和平统一事业做出了一份贡献;也为台湾的早日回归积累了经验..再有就是改革开放;虽说中国现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又不失为一条良策;因为一味地坚持计划经济;不与时俱进是不符合历史潮流发展规律的..以上政策无不体现着中庸之道;但是坚持中庸之道还是要坚持适度原则;否则过犹不及;反而得不偿失..五、树立大国新形象:中华民族自古就认为自己是泱泱大国;因此中国即为“中央之国”;就应该有大国所应有的风采..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光是人口就有13亿;占了近全球人口的1/5..同时中国已参加了近300个国际条约、130多个国际组织;除了按照规则履行自己的责任外;中国还积极地援助他国;为促进国际间的友好合作而努力..这不仅仅因为中国是国际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同时也是因为作为一个新崛起的大国为树立国际新形象所应该积极行动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中国主张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不赞成单方面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在和平对话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虽然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段时间中国是被排除在国际之外的;但是不可否认通过我们的女里;现在的中国重新崛起于东方之林;为了得到国际的认同;我们付出了很多;不管前路如何坎坷崎岖;我们都应该风雨兼程;无惧无畏;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坚韧、自强;为目标而奋斗..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信”的美德;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言而无信;何以为言”....孔子日:“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从中国的外交风格看:所谓外交风格是指一个国家外交家的思想、品德、作风在外交实践中的形象体现;它往往被看作是一个国家精神风貌的反映..新中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外交风格..以信为本;说话算数就是突出的表现..六、“天人合一”思想与环境外交“天人合一”思想是人类启蒙时代的自然观和人生观;阐发了人类早期的生态意识..主张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征服、破环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条件下利用、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当前;环保与生态问题已经被全世界人民所关注;环境问题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当今世界;环境外交已成为国际关系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是一国推行其环境外交政策、维护其环境权益、促进其经济和环境发展的重要手段..七、“以人为本”思想与领事保护外交“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西周政治家周公提出的“敬德保民”等思想;开启了中国民本思想的先河..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正在经历着一种深刻的转型;或者说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其重要标志就是注重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从人民关心的小事做起、向着更加有人情味的方向努力..这实际上是近期中国新一届政府精神和风格的传达;是一种重要的新导向..而这种以人为本的外交思想的具体体现就是领事保护外交..面对新的形势;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外交理念;切实增强我国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努力作好维护我公民和法人在境外合法权益的领事保护工作;同时利用网络平台等新技术手段;加强与公众的交流;处处彰显着我国新时期外交“以人为本”的特点..八、非功利主义的战争中国人民崇尚独立;反对侵略;对外战争多属自卫;基本是在中国国土上进行的..在传统文化和军事思想的指导下;古代对外战争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非功利主义;二是重视道德规范..中国古代战争多带有反侵略的自卫性质..尽管抵抗外侮、师出有名;得胜也不贪图战败方的赔款或土地;适度惩戒便退守休战;全义兵之名..这深刻反映了“仁爱和平”的文化传统和强调“义兵”的军事思想..当代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肩负着协调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的双重任务..此时;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仍贯穿于中国外交实践;得到相当程度的发挥并起到良好的作用..首先;在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指导思想上;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项原则中的四个“互”字、一个“共”字;鲜明体现了中国重视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始终坚持反对霸权主义;提倡和平共处的主张..它的基本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化提倡“和为贵”;排斥“国相攻”“强执弱”的思想是相一致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政府针对相邻国家领土、权益的争议提出的;是“知行合一”、和平处理对外关系的典范..其次;中国政府在处理外交关系时;始终坚持把爱国主义、民族气节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第三;中国对外战争及战争观;充分体现了和平慎战的非功利主义思想..上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周边个别国家曾先后对华武装挑衅;入侵中国境内;中国军队被迫自卫还击;但在收复失地后立即回撤;并采取了有利于和平解决的措施..这种非功利主义军事思想在世界战争史上独树一帜;与古代雅克萨、廓尔喀之役等一脉相承..九、中国传统战略文化强调“天下主义”;“天下为公”的思想;“和谐世界”外交的发展中国的国家外交战略的目标是建立“和谐世界”;中国追求世界的共同繁荣和发展;自古以来;中国“天下主义”观念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由于受地理环境及历史条件的原因;“天下”相对于“国家”使用的范围更广..古人认为;地在天之下;所谓“天下”就是中华大地;而中华大地则是世界的中心;没有现代意义上主权国家的概念;只是“以天子为中心;诸侯为外围;‘四夷’为诸侯的外围层层防卫系统”;从先秦开始; 中国传统思想就形成‘个人—家—族—国—天下’的结构意识”..中国传统战略文化所强调的“天下主义”观念;是以文化为向心力和凝聚力;特别是在处理与周边民族关系时;以文化作为连接的纽带;采取“恩威并施并以和为主”的政策;使得周边民族不断的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之中形成民族融合的大一统..因此;不论是“协和万邦”还是“天下为公”;都是中国古代和平主义外交思想的体现;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战略文化对和平与公正的追求及中国以文化和道德立国的优良传统..十、忠恕思想及义利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深入人心互不干涉内政是儒家忠恕之道在外交上的最好诠释..从国与国的关系来说;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希望自己国家的主权丧失;都不希望自己国家的领土被霸占;都不希望国家统一受到破坏等等..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出发;那就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尊重别国的主权;不要去侵占别国的领土;不要去破坏别国的统一等等..要想自己国家的主权不受侵犯;也就不要去侵犯别国的主权;要想自己的国家民主;也就要让别人的国家也民主;要想自己的国家强盛;也就要让别人的国家也强盛等等..十一、有所作为“有所作为”共荣性外交思想具体来讲;所谓“有所作为”;就是要在世界上发挥一定的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不是一般的作用和一般的影响..既然是一个大国;就要发挥一个大国的作用和大国的影响;其目标;就是要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而且要促进世界各国“共同繁荣”;也就是实现各国的共荣..二消极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除积极方面外;还有消极方面;其中最突出的是闭关自守的外交政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推行闭关自守的政策..虽然客观上美国遏制加孤立的对华政策;苏联对中国的排斥和孤立对我们的闭关自守有一定影响;但主要原因还是我们主观指导思想上的失误..闭关自守政策给我们带来严重后果;使我们丧失了大好的发展时机..而闭关自守政策同传统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具有封闭型的特征..千百年来自给自足的封闭的、狭隘的小农和手工业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以及儒家大力宣扬的“天不变;道也不变”的发展观形成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等文化心理;都是产生闭关自守外交政策的温床和土壤..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以政治、伦理为本位;重政治、伦理;轻经济和自然科学;排斥和否定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观念;反映到外交上就是重视政治外交;轻视经济外交..一国特定的文化传统决定了该国国民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从而形成特有的外交哲学传统..新中国的外交哲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有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和西方进步思想三个来源;其中和合文化是其根源与核心..1中国传统外交哲学的世界观——“和合文化”的道德主义“天下观”“和合文化”的道德主义“天下观”以和平、和谐为主要特征;以“天下大同”和“太平盛世”为理想的追求目标..中国传统的“天下”绝非一个单纯的物质概念;它同时是一个社会的概念、精神的概念和文化的概念.. 在哲学观上;“仁”、“礼”、“中庸”等哲学思想作为长期指导古代中国处理对外交往的原则;对中国外交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可梳理出一套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中国外交哲学话语体系..2中华“大一统”的观念与重视防御的内敛型民族性格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广阔的东亚大陆腹地决定了这片土地上农耕文明的发展与壮大;成为保持政治、文化上的统一性和向心力的基础..中华文化思想中大一统的观念在无数次中华帝国的重建中深入人心;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战乱、分裂;最终却都一一为统一的潮流所取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融..历史表明;农耕文明由于自身的内向性以及能创造出巨大社会财富;比其它文明形态较为缺少侵略性心态;农耕文明更在意本土的安全和维持..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灵魂就是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求和平、统一和注重自身国土的防御..诚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不乏现实主义的考虑方式;但和平主义、理想主义的成分的影更为重大;这一思想文化传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外交哲学的战略思考..“二十八字方针”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外交关系与国际交往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而辉煌,其外交关系与国际交往是世界上最为重要且复杂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自古就与许多周边国家和国际势力有着紧密的联系与交往。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外交关系与国际交往,从而展示中国的外交智慧与影响力。
一、古代中国的对外政策与原则古代中国的对外政策主要以和平共处、和而不同为基础。
中国古代的君主往往秉持着和平与稳定的原则,尽量避免军事冲突与战争。
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也注重将周边国家纳入中国的体系中,以形成和谐共赢的局面。
另外,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也倡导着礼义之邦的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礼仪之道,当两国相互交往时,礼节与仪式是必不可少的。
这种相互尊重的做法有利于建立起友好与信任,为双方的长期稳定关系打下基础。
二、中国古代的外交策略与实践中国古代的外交涵盖了君主外交、官员外交以及商人外交等多种形式。
在古代,中国君主常常亲自主持对外事务,通过婚姻联姻、使节交换等方式与周边国家建立起外交关系。
同时,中国的官员外交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派遣官员定期或不定期地赴对方国家交流与聚会,加深了各国之间的了解与友好。
商人外交在古代中国的外交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商人经常通过贸易活动拓展与他国的联系,传播着中国的文化与商品,推动两国间的经济发展,从而促进了国际交往,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三、中国古代外交智慧与影响力中国古代外交的智慧主要体现在灵活性与包容性上。
中国古代能够根据不同国家的特点与要求来制定对应的外交策略,并且在外交活动中展现出更多地宽容与包容,以求和平共处。
中国古代的外交影响力也是举足轻重的。
中国作为一个庞大而强大的帝国,其文化影响力在周边国家可谓深远。
许多国家在与中国的交往中受到了中国的文化与制度的影响,并且通过学习中国的先进技术和制度来推动自己的发展。
四、中国古代外交的局限与挑战中国古代外交不可避免地面临了一些局限和挑战。
首先,由于地理与文化差异的存在,中国与某些国家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和冲突,无法建立起稳定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外交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几千年的文明史为中国留下了无数的遗产,包括诗歌、绘画、哲学、音乐、戏曲等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在中国国内广泛流传,也在世界各地展示着中国的魅力和文化。
在外交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外交一向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赞赏和尊重。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在外交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义”,提倡“以德治国”,这些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中国外交中,中国也一直秉持着这些理念,通过和平的方式维护国家利益,主张国际社会要遵循国际法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另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注重谦虚、友善和尊重他人。
外交中,中国的外交官也是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外国使节和国际组织代表。
中国外交官的这种低调、务实的外交风格,让国际社会对中国更加敬重。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在其他方面对中国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被认为是一本与战争有关的著作,但在当代却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各种外交场合中。
孙子兵法中的“制敌于不战”的思想,强调谋略和政治手段,在今天的外交谈判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此外,中国文化在传播上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数千年来,中国文化得以顺利传承和发展,其中的秘诀是多种多样的世界文化通婚交流和借鉴。
中国的繁荣和文明的发展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努力和智慧的结晶,也离不开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在外交领域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华民族对外交往中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将是中国外交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的重要保证。
除了以上提到的儒家思想和孙子兵法,中国还有很多其他的传统文化元素在外交中受到广泛运用。
比如中国的书法、绘画、茶道、武术等等,都体现了中国独特的艺术之美和文化智慧。
这些文化元素在中国外交中也被充分利用。
例如,中国的礼仪之邦传统,强调以客为尊、以友为重、以和为贵的礼仪准则,在国际外交中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论中国外交观的传统文化渊源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中的传统文化对中国外交观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外交观的传统文化渊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儒家思想对中国外交观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者爱人”,以人为本,强调和谐、和睦、合作。
在外交关系中,儒家思想倡导“以德服人”,强调讲礼仪、重诚信、尊重他国文化和传统,注重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和合作,避免冲突和战争。
例如,中国古代通过与周边各国进行“亲”的方式实现周边稳定,打造了“和平相处”的好邻居形象。
现代中国也始终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睦邻友好政策,争取和维护亚洲和平稳定和发展。
第二,道家思想对中国外交观的影响。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意思是强调顺应世界规律、顺其自然,追求平衡和谐的状态。
在外交关系中,中国倡导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坚持寻求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避免采取极端行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以期保持地区和平稳定。
例如,近年来中国在南海、东海等海域的争端中,始终坚持通过对话协商方式解决争端,维护稳定。
第三,孔子思想对中国外交观的影响。
孔子思想强调道德和平、忠诚、诚信、和谐等,提倡文化交流和教育,强调尊重和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注重和平发展和互利合作。
在现代外交中,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发展联系和合作,推动地区互联互通,促进贸易、投资等方面的合作。
同时,中国向世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各国间的友好关系。
综上所述,中国外交观得益于其灿烂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下,中国通过和平共处、互利合作的方式积极发展外交关系,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通过文化交流更好地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外交作者:宁涛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23期摘要中国历来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无论将来发展程度如何,也绝不称霸。
这种外交政策与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在古代外交中就坚持和平外交,主要体现在“和亲政策”和“朝贡体制”上;这种理念在当代外交中依然得到充分体现。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结合中国古代及当代的外交政策,分析其对当代外交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外交政策当代外交作者简介:宁涛,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2011级外交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中图分类号:D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8-148-022005年9月,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其中较为系统的阐述了“和谐世界”理念的深刻内涵,即:坚持多边外交、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
“和谐世界”提出不是偶然的,建国以后,中国历任领导人在不同场合也多次强调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这是中国长久以来所坚持的外交政策。
而追本溯源,还需要探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对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的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和”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话,那就是“和”。
以“和”字组成的词多是褒义,比如“以和为贵”、“和谐”、“和气生财”等。
“和”字,《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和,相应也,又和调也。
”同时,“和”也多次出现于中国古籍中,《易经》中孚卦第六十一中,九二爻辞中提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此处释为:同声者相应,故其子和之,具体来说,“和”是两个事物之间一种相互协调的关系。
但这个时期的“和”只是单一概念,还没有上升到哲学层面,真正上升到哲学层面是在春秋时期。
《论语·学而第一》中提到“礼之用,和为贵”,“和”乃适当也;《论语·子路第十三》提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而在《孟子·公孙丑下》中也阐述到:地利不如人和;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则更为深刻的阐述了“和”的核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概括来讲,“和”的哲学可以解释为“相和”,“交合”,“调和”等,即任何两种事物之间都是可以协调的。
中国文化传统的主要哲学思想就是儒学、道学、佛学,这其中,儒学道学中都提到了“和”的思想,自此以后中国便一直受到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沉淀与积累的过程中,“和”字从单一概念逐渐衍生为一门哲学,并从这套哲学体系中又分化出了其他的概念,比如孔子所提到的“仁”和“礼”,论语中多次提到这两个字,而“仁爱”也是指导中国人处事交往的一套原则。
《论语·八佾第三》中,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儒家中的仁爱思想认为,人们在生活中不但要学会创造财富,还要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于如何处理这种关系,他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孟子则更生动的阐述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他们看来,“仁者爱人”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处理关系的基本原则。
“和”这一哲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和而不同”。
前文中已经提到,“和”本身就是产生于两个事物之间的概念,而以马克思的观点来看,两个事务之间本身就是相对立的,孔子早已认识到这一点,但他依然认为“和”是解决两个事物之间矛盾的基础,两者可以不“同”,但并不影响两者之间的“和”,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也就“和”与不“和”,“同”与不“同”进行过辩论,但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以其深刻的哲学内涵占了上风,并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哲学思想。
“和”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字,但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却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以及当代的外交思想。
二、“和”的哲学思想对古代外交的影响提到中国古代的外交,最典型的两种方式就是“和亲政策” 以及“朝贡体系” ,中国古代长期以中原一带为生活生产的中心,而北部的少数民族部落经常会侵袭中原,为了保证中原的和平,中原历代王朝都有过以“亲”换“和”的历史,“昭君出塞”是最为著名的“和亲”,这次“和亲”为汉王朝换来了60多年的和平,从战略角度来看,这也可以算是非常成功的一次外交事件。
而“朝贡体系”也可以说是能与西方的“均势”体系并驾齐驱的一种国际关系模式。
“朝贡体系”在先秦时代处于萌芽状态,兴盛于汉唐,成熟于明清,历经两千年之久,是东亚地区特有的一种稳定的区域性国际体系。
中国古代经历过几次辉煌时期,汉朝是其中之一,这段时期中原王朝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成为“汉文化圈”的中心。
但我们比较熟悉的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王朝更迭与分分合合,对此时的对外交往历史并不十分了解;实际上汉朝一直十分重视同邻国的关系,外交活动相当频繁。
如张骞出使西域,就是以军事战略利益角度出发考虑,其目的是为联合周边国家共同对抗匈奴,可以说是“以和至战”(此处和有联合,相和的意思)的典型表现;在这种情况下,“丝绸之路” 被开启,打通了陆路交流的通道,朝贡体系慢慢壮大兴盛。
而唐朝时期,中原王朝国力雄厚,周边国家都十分弱小,中原王朝实行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使得西域、东南亚、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等国家纷纷来到中国,并自愿称臣,发展了密切和频繁的外交关系。
至明清时期,随着古代中外关系的逐渐发展,朝贡范围的不断扩大,致使朝贡制度也日趋成熟。
郑和七下西洋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在成熟的制度与“和”的传统思想指导下顺利开展对外交往,弘扬中华国威的成功事例。
需要提到的是,这些外交政策仍然没有脱离“和”的哲学思想,“和亲政策”和“朝贡体系”都是建立在交和、调和的基础上。
三、“和”的思想在中国当代外交中的体现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深受列强侵略、奴役之苦,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这段耻辱的历史,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首先就提出了“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对外政策基本方针。
他一直强调,中国需要在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发展,推己及人,世界各国也都希望在和平的环境中发展,而要想获得这种和平的环境,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同时,中国自身也不能寻求霸权主义。
他说到:“中国的对外政策,主要是两句话。
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另一句话是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
” 关于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角色,邓小平同志认为,我们应该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策略。
所谓“韬光养晦”,就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的战略重点应放在自身国力的发展上,不要过多地介入国际争端,在国际舞台上“不扛旗、不当头、不称霸”,也不寻求自己的势力范围。
所以,如果回顾当代中国的军事外交历史,早在邓小平时期就已经提出了“和”的立场。
这也是延续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哲学观点。
进入第三代领导人执政期,江泽民也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外交思想。
他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说:“阳光包含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异彩纷呈。
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我们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世界多样性的外交理念,正是对古代“君子和而不同”思想的传承与升华。
而现在,胡锦涛同志又提出了“和谐世界”构想,这一思想是建立在全球趋于多极化的基础之上的,并不是狭隘的站在中国的立场。
随着国际社会大环境的持久和平,各国都保持着快速增长的经济势头,世界多极化已经不可避免。
而各国的文明、文化传统以及政治经济模式不尽相同,在相互接触过程中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国深信只要本着“和谐世界”的理念,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
其内容具体包括:一是更新安全观念,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二是建立有效的集体安全制度,强化联合国作为集体安全制度核心的重要地位;三是加强安全合作,实现有效裁军和军备控制,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
从1998年开始,中国每两年发布一次白皮书,公布中国的军费并阐述中国的军事外交政策。
2006年公布的白皮书中提到:“中国坚持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主要内容包括: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
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展对外军事交往,发展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军事合作关系。
”2008年的白皮书在国防政策这一章节内容没有变化:“中国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在战略上坚持防御、自卫和后发制人的原则。
”2010年的白皮书中依然坚持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同时还增加了合作的内容:“中国将坚持开放、务实、合作的理念,深化国际安全合作,加强与主要国家和周边国家的战略协作和磋商,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军事交流与合作,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海上护航、国际反恐合作和救灾行动。
支持按照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现有效裁军和军备控制,维护全球战略稳定。
” 由此来看,中国的外交政策,上到国家战略,下到国防政策,都是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给中华民族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力量无处不在,在外交政策及国防政策中也得到了丰富的体现。
受到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的思想一直主导着中国的外交战略和国防政策。
而这种“和”的思想又不局限于一国的立场,是“全球治理”的一种理念,这种思想也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中国也愿意继续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黄朴民译注.道德经.岳麓书社.2011.144.杨杰编.四书五经——论语·雍也第六.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74.177.“和亲政策”始于西汉“白登之围”后,指古代在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为一定政治军事目的需要通过,通过联姻缔结和好关系的政策。
“朝贡体系”是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
丝绸之路的路线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再分为南北两道:南道是出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西行,经鄯善(今罗布淖尔附近),沿昆仑山北麓,经过于阗(今和田),莎东、蒲犁(今塔什库尔干),逾葱岭,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地中海的大秦(今罗马共和国),或由大月氏向南入身毒(今印度);北道是自玉门关(今敦煌西北)西行,经车师前国(今吐鲁番附近),沿天山南麓西行,经焉耆、疏勒,逾葱岭,至大宛。
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今文莱)为界,以东称东洋,以西称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
1405——1433年间,郑和奉明成祖之命率船队访问许多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一共远航了七次,最远到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一带。
邓小平军事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239.王乔保.军事外交理论与实践.军事谊文出版社.2009.473.《2006年中国的国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