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柳人家 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蒲柳人家》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中国农村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将课文中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对农民的同情和理解。
(2)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敏感性,提高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乐观向上的品质,增强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结构和主题,能够分析和解读课文内容。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中国农村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
2. 将课文中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 对农村生活的理解和关注,增强对农民的同情和理解。
1. 课文《蒲柳人家》的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 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农村风光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蒲柳人家》,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内容分析:学生合作探讨课文的主题和结构,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农村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验。
5. 总结反思:学生总结课文学习的收获和体会,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或写作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农村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农村的生活现状和问题。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蒲柳人家》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陈映真及其作品的特点。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模仿、改编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通过阅读、写作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蒲柳人家》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陈映真及其作品的特点。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等。
3.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难点1. 对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对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把握。
3. 学生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等。
2.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写作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进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陈映真及其作品的特点。
2. 第一课时: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等。
3. 第二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和分析问题。
4. 第三课时:进行阅读、写作等实践活动,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5. 第四课时:学生展示实践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评价:通过提问、讨论、展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检查,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蒲柳人家》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蒲柳人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能够欣赏作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来表现人物心情的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来理解作品的主题。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蒲柳人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欣赏作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来表现人物心情的手法。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欣赏作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来表现人物心情的手法。
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的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让学生勾画出自己觉得重要的句子,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每组选取一个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进行分享。
4.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欣赏作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来表现人物心情的手法。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作品中人物命运的思考。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教学重点。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完善自己的笔记。
2. 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关于《蒲柳人家》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进行回顾,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在理解、应用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蒲柳人家》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的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蒲柳人家》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作者及相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总结课文《蒲柳人家》的主旨和修辞手法。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亲情、友情的看法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 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中的疑点和难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文本内容,掌握课文的主旨和修辞手法。
3. 利用情感共鸣法,激发学生对亲情、友情的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蒲柳人家》,让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情节和人物,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分析小说中的形象刻画、情节安排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挖掘小说所传达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背景:《蒲柳人家》的作者、成书时间、历史背景等。
2. 人物关系:梳理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 故事情节:概括小说的情节,理解情节安排的合理性。
4. 形象刻画:分析小说中的形象刻画技巧,如外貌、心理、动作等。
5. 思想内涵:探讨小说所传达的道德观念、人生态度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人物关系的梳理、形象刻画的分析、故事情节的概括。
2.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所传达的思想内涵,评价作者的创作手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小说中的具体情节、人物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精神。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蒲柳人家》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小说,让学生概括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关系。
3. 分析小说中的形象刻画,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心理、外貌、动作等。
4. 讨论小说情节安排的合理性,评价作者的创作手法。
5. 深入挖掘小说所传达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6.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蒲柳人家》与其他相关作品,如《家》、《春》、《秋》等,分析作品间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2. 影视作品欣赏:观看根据《蒲柳人家》改编的影视作品,引导学生从文字到影像的转换,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七、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某个情节或人物,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精神。
2. 角色扮演:选取小说中的一个场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蒲柳人家》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反思《蒲柳人家》《蒲柳人家》是一首富于浓郁乡土气息的民谣,具有深厚的生活情怀和人文关怀。
在教学中,我通过对这首歌曲的讲解和演唱,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然而,在反思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
首先,我注意到学生在接触这首歌曲之前对乡村生活和农民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们普遍更加熟悉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对农村地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缺乏深入了解。
因此,我在教学中增加了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劳作情况,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蒲柳人家》中表达的情感与主题。
其次,针对学生对歌曲中一些特殊词汇和乡土方言的不理解,我制作了教学课件,详细解释了每个关键词语的含义,并用生动的例子进行解释。
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更容易理解歌曲中的表达和意境,并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歌曲的情感之中。
另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在教学中,我特别强调了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并结合动作示范,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歌曲的韵律和情感。
通过多次反复听唱和模仿演唱的训练,学生的唱功和音乐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然而,我也意识到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时间分配上,我花费了较长的时间讲解歌曲的背景和意义,导致在演唱和练习的环节时间不够充分。
我意识到在后续的教学中,应该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练习和巩固所学内容。
其次,由于时间的限制,我在教学中只能进行表层的讲解,无法深入挖掘歌曲中更多的细节和情感。
我认识到在后续的教学中,应该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考材料和学习资源,让他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分析歌曲中的意义。
最后,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激励,鼓励他们参与到歌曲的演唱和创作中。
通过组织合唱团和创作小组,让学生有机会进行更多的合作和表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
同时,也要定期组织音乐比赛或演出,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才华的平台,进一步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和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目标:1、把握具有英雄本色的人物形象。
2、学习传统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3、品味富有乡土气息的精彩语言。
重点:理解品析具有英雄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教学流程论英雄蒲柳人家侠肝义胆一师:中国人骨子里有一种英雄情结,他们崇拜英雄并渴望成为英雄,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简直就是一部英雄的传奇,正所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文学作品中“英雄”更是一种永恒的主题,就拿四大名著来说吧,其中三部都是英雄传奇:师:有同学会说,英雄的产生必然有其壮阔的背景,平凡生活中哪有这么多英雄?其实不然,著名作家刘绍堂就将他的视线投注到了他的家乡——京东北运河两岸的蒲柳人家即穷苦农民身上。
《蒲柳人家》说的是有一个叫望日莲的女孩子是花鞋杜四的童养媳,从小受尽了折磨,后来与一个叫周檎的青年相爱了,杜四不甘心,勾结巡警、恶霸要将望日莲卖掉,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
矛盾激化了,谁来解救这一对青年?危难时刻显英雄,这英雄不是别人,就是村里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为首的父老乡亲,他们一齐出面,淹死狗巡警,挫败杜老四,一丈青大娘更是救出望日莲认为干女儿,当起了保护神,演绎了一出侠肝义胆的英雄传奇。
全篇共____节,主要情节却只占两节,其余____节分别记述了十来个与故事相关的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
这篇课文选的是前两节,浓墨重彩描绘的正是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
小说在结构上与《水浒》一脉相承,人物刻画上也多用外号和外貌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特点,这正是我们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的常见手法。
品英雄乡间人物可敬可爱二1、说英雄人物共同特点。
师:说到水浒英雄,我们常常会想起一些表现他们英雄性格的词语,请同学们来说一些:如:侠肝义胆、仗义轻财、嫉恶如仇、乐善好施、大胆泼辣、敢做敢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多情重义、锄奸助良、扶危济困、爱憎分明、刚直不阿等等。
2、找蒲柳人家英雄品格。
师:那么,在这两个人物身上有没有这些英雄的品格呢?请同学们快速跳读课文,找出能表现这两个人物英雄特点的句段朗读品析。
蒲柳人家教案一、教案背景《蒲柳人家》是一首经典的民谣歌曲,歌词描绘了古老的水乡风貌和人们普通而幸福的生活。
通过学习和演唱这首歌曲,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
本教案适用于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民谣,培养其音乐鉴赏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解《蒲柳人家》歌曲的含义和意境。
2.学会演唱《蒲柳人家》。
3.能够感受和表达对家乡和生活的情感。
4.提高音乐鉴赏和表演能力。
三、教学准备1.音乐播放器和扬声器。
2.《蒲柳人家》歌曲录音。
3.教室或音乐室。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让学生观看一段与水乡相关的短视频,引起他们对水乡文化的兴趣。
2.向学生提问:“你们对水乡文化了解多少?”第二步:学唱《蒲柳人家》(20分钟)1.播放《蒲柳人家》歌曲,让学生先听一遍,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情感。
2.分节学唱歌曲,老师先带领学生一遍,然后学生跟唱。
3.逐句分解歌词,教学生正确发音和表达,并加以演唱练习。
第三步:理解歌曲意境(15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歌曲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指导学生分析歌词中描绘的水乡景色和人们的生活,了解歌曲背后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第四步:情感表达(15分钟)1.让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歌曲的歌词和意境,创作一幅插图,表达对家乡和生活的情感。
2.每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并解释自己的插图。
第五步:歌曲表演(20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歌曲的表演。
2.表演形式可以包括独唱、合唱、舞蹈等,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3.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观摩和学习,互相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五、教学拓展1.邀请父母或村民参观学生的插图展示,加深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
2.听取学生对歌曲的评价,了解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和理解。
3.鼓励学生寻找并演唱其他中国传统民谣,增强对传统音乐的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学唱歌曲时的参与度和发音准确性。
《蒲柳人家》教学反思初中语文组薛燕琴《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它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许多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透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北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
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
它浓墨重彩描写了三个主要人物: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六岁男孩何满子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小说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
《蒲柳人家》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他自己的鲜明的创作风格倒是体现出他所要追求的“乡土小说”的特色。
他把自己的语言美学命名为“山里红风味”,大致上包含了学习和运用古典忠义豪侠小说艺术、着力描写乡土的人情美与自然美。
前一个特点使他的小说多带传奇性,语言是活泼的口语,但时而夹杂了旧时说书艺人惯用的形容词,民间的气息比较浓厚。
《蒲柳人家》的语言是值得玩味,模仿,学习,借鉴的,“长文短教”是我进行教学设计的原则;让学生真的学有所获,尤其是语感力的培养是我最终的教学落脚点。
因此,教学目标设定为围绕语感这一教学过程,使学生通过语感分析和语感实践两方面,充分感知文本语言,理解借鉴的意义和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在美读和积累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写作能力的真实需求中,切实,灵活地完成教学活动。
文学艺术是语言艺术,因此在注重读文的整体性的基础上,以人物形象为依托(因小说的核心要素是人物)学生通过咀嚼,美读描写人物的经典片段,悉心品味遣词造句的个中奥秘,能训练学生表达和赏析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上立足读文,并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方能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遨游,形成自己的阅读趣味和写作的语言风格。
“借鉴”是学生实现融会贯通的关键,如何获取借鉴方法不能依赖老师填鸭式的灌输,学生只能在美读和个性鉴赏之后消极、被动接受僵死的所谓“锦囊妙计”,这就宣告了本节课的失败。
为此,学生如何自主,有效的总结,归纳出阅读经验的所思所获,进行行之有效的练笔,才能发挥本节课的有效作用和实现设计者的初衷,这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初中语文《蒲柳人家》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蒲柳人家》,使学生了解作者、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中的人性美、自然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性美、自然美,以及作者的文学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家、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深入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性美、自然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作业布置:1. 总结课文内容,梳理作品的人物关系。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蒲柳人家》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在讨论交流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发言,表现出较高的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但在情感体验方面,部分学生尚有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音乐等,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情感体验。
2. 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将《蒲柳人家》与其他相关作品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内容:1. 人物关系:详细讲解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
2. 文学手法:分析作品中运用到的文学手法,如象征、暗示等,提高学生对文学技巧的鉴赏能力。
《蒲柳人家》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组薛燕琴
《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它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许多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透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北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
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
它浓墨重彩描写了三个主要人物: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六岁男孩何满子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小说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
《蒲柳人家》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他自己的鲜明的创作风格倒是体现出他所要追求的“乡土小说”的特色。
他把自己的语言美学命名为“山里红风味”,大致上包含了学习和运用古典忠义豪侠小说艺术、着力描写乡土的人情美与自然美。
前一个特点使他的小说多带传奇性,语言是活泼的口语,但时而夹杂了旧时说书艺人惯用的形容词,民间的气息比较浓厚。
《蒲柳人家》的语言是值得玩味,模仿,学习,借鉴的,“长文短教”是我进行教学设计的原则;让学生真的学有所获,尤其是语感力的培养是我最终的教学落脚点。
因此,教学目标设定为围绕语感这一教学过程,使学生通过语感分析和语感实践两方面,充分感知文本语言,理解借鉴的意义和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在美读和积累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写作能力的真实需求中,切实,灵活地完成教学活动。
文学艺术是语言艺术,因此在注重读文的整体性的基础上,以人物形象为依托(因小说的核心要素是人物)学生通过咀嚼,美读描写人物的经典片段,悉心品味遣词造句的个中奥秘,能训练学生表达和赏析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上立足读文,并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方能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遨游,形成自己的阅读趣味和写作的语言风格。
“借鉴”是学生实现融会贯通的关键,如何获取借鉴方法不能依赖老师填鸭式的灌输,学生只能在美读和个性鉴赏之后消极、被动接受僵死的所谓“锦囊妙计”,这就宣告了本节课的失败。
为此,学生如何自主,有效的总结,归纳出阅读经验的所思所获,进行行之有效的练笔,才能发挥本节课的有效作用和实现设计者的初衷,这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授对象为九年级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对小说这一文体已有一定的认识,了解了小说三大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读课文时,重点在引导学生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会语言特色。
对作品中的主要艺术形象,可由人物外号出发,把握其性格特点,体会艺术表现手法。
对富有特色的语言运用,要引导学生加强诵读,精彩的语句、段落可摘抄和背诵。
为此,课前预习、引导和课后巩固拓展就更显必要。
学生能否融入到体会小说塑造的人物身上具有的传奇色彩的氛围中去,值得担忧。
只有教师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只有认识到教学的过程又是一个通过对话实现沟通和合作的过程,才能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把阅读过程看作是每个学生都要同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才能给予科学的学法指导。
依据读文内容在刘绍棠的小说中,他以满怀感恩戴德的孝敬之心,为我们描绘了一群运河滩人。
他们淳朴忠厚、吃苦耐劳、酷爱自由、不畏强暴,有着英勇奋斗的民族精神和扶弱济贫的豪侠气质。
这些人物形象沉实、凝重、丰厚、精湛,支撑着刘绍棠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的大厦。
这些乡土风俗和语言在深深吸引着他们的同时,也极容易让他们只感觉到可笑,极容易只停留在课文的文字表面,忽略了课文传达出来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这种时间造成的文化的鸿沟正是学生学习课文的最大障碍。
先要照顾到学生的生活和阅读经验,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点入手进行突破。
从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身上,学生就能找到熟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
鉴于以上原因,我首先采取美读法,根据“圈点批注法”,使学生充分深入阅读,表达个性见解,这一精读加赏析的过程,是本课实现最终目标的基础,也是兼顾每个学生学习能力和参与度的考量而设定的;
其次,旁若无人地诵读,积累一些基本的语感;通过预习环节所积累的经典名著语段;通过联系近期中考命题意向:注重民族特色、地域文化。
让学生关注自己生活中的鲜活口语、俗语,进行比较、对读,师生合作归纳出借鉴方法。
最后,进行仿写,修改模写的人物片断,并在课堂上展开多种形式的点评,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