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宏观)小抄

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宏观)小抄

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宏观)小抄
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宏观)小抄

解:按支出法计算:

GDP=个人消费支出+私人国内总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净出口

=(318.4+858.3+1165.7)+(426.0+154.4+56.8)+(748.0)+(363.7-429.9)

=2342.4+637.2+748.0-66.2=3661.4(亿元)

◆19.已知:折旧380亿元、个人所得税580亿元、公司未分配利润80亿元、间接税49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5400亿元、企业所得税640亿元、转移支付430亿元、政府给居民户支付的利息190亿元。根据以上资料计算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

解:(1)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折旧=5400-380=5020(亿元)。

(2)国民收入NI=NDP-间接税=5020-490=4530(亿元) 。

(3)个人收入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户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4530-80-640+430+190=4430(亿元) 。

(4)个人可支配收入PDI=PI-个人所得税=4430-580=3850(亿元)。

◆20.下面是一个经济中的有关资料,根据这些资料用支出法计算该国的GDP:

(1)购买汽车、彩电等耐用消费品支出1000亿元;

(2)购买食品、服装等非耐用消费品支出2000亿元;

(3)雇用保姆和家庭教师支出200亿元;

(4)企业投资支出(包括厂房和设备)2000亿元;

(5)企业支付给工人的工资3000亿元;

(6)企业支付的银行利息和向政府交纳的税收共500亿元;

(7)今年初存货为1500亿元,年底存货为1000亿元;

(8)各级政府为教育和社会保障支出2000亿元;

(9)中央政府国防与外交支出500亿元;

(10)中央与地方政府税收收入2500亿元;

(11)出口产品收入1500亿元;

(12)进口产品支出1000亿元。

解:个人消费支出耐用品=1000亿

非耐用品=2000亿

其他劳务=200亿

私人国内总投资厂房设备=2000亿

存货净变动=1000-1500=-500亿

政府购买转支教育社保=2000亿

国防外交=500亿

净出口=1500-1000=500亿

所以,该国的GDP=个人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1000+2000+200)+(2000-500)+(2000+500)+500=7700亿元

◆21.1950年,教授的平均工资为300元,2000年,教授的平均工资为4000元。以1950年的物价指数为100,2000年的物价指数为2100,教授的实际平均工资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解:2000年教授的实际平均工资=1950年的名义工资×

从计算结果来看,教授的实际平均工资减少了。

◆22.假定2007年的物价指数为128,2008年的物价指数为136,那么,2008年的通货膨胀率是多少?

解:通货膨胀率=(现期物价指数-基期物价指数)/基期物价指数=(136-128)/128=6.25%

23.假设一个经济中总收入为2000亿元,储蓄为400亿元,当收入增加为2500亿元时,储蓄增加为500亿元。计算该经济的乘数。如果这个经济增加了总支出200亿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会增加多少?

解:由题知,Y1=2000亿 S1=400亿元Y2=2500亿S2=500亿

所以,C1=Y1-S1=2000-400=1600 C2=Y2-S2=2500-500=2000 △Y=Y2-Y1=2500-2000=500 △C=C2-C1=2000-1600=400 c=△C/△Y=400/500=0.8

a=1/(1-c)=1/(1-0.8)=5

如果△G=200亿

则△Y =△G·a =200×5=1000亿

24.某国的人口为2500万人,就业人数为1000万人,失业人数为100万人。计算该国的失业率。

解:(1)劳动力包括失业者和就业者,即该国的劳动力为1000+100=1100万人。

(2)该国的失业率为:100/1100=0.09,即9%。

25.设实际储蓄率为0.4,实际资本—产量比率为3,合意储蓄率为0.5,合意的资本—产量比率为4,自然增长率为8%,请计算: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最适合的储蓄率。解:(1)实际增长率G=S/C=0.4/3=13.3%;

(2)有保证的增长率G W=S d/Cr=0.5/4=12.5%;

(3)最适宜的储蓄率S0=Gn·Cr=8%×4=32%。

26.一个经济中,消费需求为8000亿元,投资需求1800亿元,出口为1000亿元,进口为800亿元,计算该经济的总需求,并计算各部分在总需求中所占的比例。

解:总需求指一个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总量,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与国外的需求(用出口减进口的净出口表示)。

根据题意,C=8000亿元,I=1800亿元,NX=1000-800=200亿元,

因此:Y D =C+I+NX=8000+1800+200=10000(亿元)

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的比例=8000 /10000=80%

投资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的比例=1800 /10000=18%

国外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的比例=200 /10000=2%

27.社会原收入水平为1000亿元,消费为800亿元,当收入增加到1200亿元时,消费增加至900亿元,请计算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

解:(1)边际消费倾向MPC=△C/△Y=(900-800)/(1200-1000)=0.5;(2分)(2)边际储蓄倾向MPS=△S/△Y=(1200-900)-(1000-800)/(1200-1000)=0.5。

28.当自发总支出增加80亿元时,国内生产总值增加200元亿元,计算这时的乘数、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

解:(1)乘数a=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量/自发总支出增加量:200/80=2.5。

(2)根据公式a=1/(1-c),已知a=2.5,因此,边际消费倾向MPC或c=0.6。

(3)因为MPC+MPS=1,所以MPS=0.4

29.社会原收入水平为1000亿元,消费为800亿元,当收入增加到1200亿元时,消费增加至900亿元,请计算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

解:(1)边际消费倾向MPC=△C/△Y=(900-800)/(1200-1000)=0.5;

(2)边际储蓄倾向MPS=△S/△Y=(1200-900)-(1000-800)/(1200-1000)=0.5

30.假设某银行吸收存款100万元,按规定要留准备金15万元,请计算:

(1)准备率为多少?

(2)能创造出多少货币?

解:(1)准备率=准备金/存款总额×100%=15/100×100%=15%

(2)已知R=100,r=15%,根据公式:D=R/r=100/15%=666.7(万元)

31.如果现金—存款率为0.38,准备率为0.18,货币乘数是多少?如果增加100亿元的基础货币,则货币供给量会增加多少?

解:(1)根据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mm=M/H=Cu+1/Cu+r,已知Cu=0.38,r=0.18,则mm= Cu+1/Cu+r =1.38/0.56 = 2.46。

(2)如果增加100亿元的基础货币,则货币供给量会增加:

2.46×100=246亿元。

32.计算下列每种情况时的货币乘数:

(1)货币供给量为5000亿元,基础货币为2000亿元;

(2)存款5000亿元,现金1000亿元,准备金500亿元。

解:(1)mm=M/H=5000/2000=2.5 (其中,mm为货币乘数,M为货币供给量,H为基础货币)

(2)因为,r=500/5000=0.1(法定准备率),cu=1000/5000=0.2(现金-存款率)

所以,mm=M/H=(cu+1)/(cu+r)=(0.2+1)/(0.2+0.1)=1.2/0.3=4

32.假定某种债券每年的收益为100元,在债券价格分别为900元、1000元、1100元时,利率是多少?

解:因为,债券价格=债券收益/利率所以,利率=债券收益/债券价格当债券价格=900元时,利率=债券收益/债券价格=100元/900元=0.1111=11.11% 当债券价格=1000元时,利率=债券收益/债券价格=100元/1000元=0.1=10%

当债券价格=1100元时,利率=债券收益/债券价格=100元/1100元=0.091=9.1%

33.某国总需求增加100亿元,其边际消费倾向为0.6,边际进口倾向为0.2,请计算:(1)该国的对外贸易乘数;

(2)总需求增加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多少?

解:(1)对外贸易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进口倾向)=1/(1-0.6+0.2)=1.67 (2)总需求增加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67×100=167(亿)。

34.一个国家边际消费倾向为0.6,边际进口倾向为0.2。如果该国总需求增加10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能增加多少?

解:因为,开放经济中的乘数是K=1/[1-c+m]=1/(1-0.6+0.2)=1/0.6=1.67 K=△Y/△Yd

所以,△Y = K×△Yd=1.67×100 = 167(亿元),即国内生产总值能增加167亿元。

问答题

31.简要说明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什么?

经济增长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1)制度。它是一种涉及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的行为规则,决定人们的经济与其他和为,也决定一国的经济增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经济增长的前提。

(2)资源。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产量是用各种生产要互生产出来的。各种生产要素是资源,因此,资源的增加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资源包括劳动与资本。

(3)技术。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上,即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产品。技术进步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展。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

32.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应该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1)制度方面。制度是一种涉及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的行为规则,决定人们的经济与其他行为,也决定一国的经济增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经济增长的前提。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行为规范。

(2)资源方面。资源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包括劳动力和资本。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口素质。

(3)技术方面。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上,即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产品。技术进步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展。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具有重要意义,要搞好技术革新、推进科教兴国战略。

◆33.自然失业及其原因

(1)自然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当经济中的失业率等于或低于自然失业率时,就可以认为经济已实现了充分就业。因此充分就业并不是指人人都有工作。

(2)自然失业的原因:

a.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也称为工作转换中的失业,或寻找工作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中一些制度上的原因引起的。这些制度上的原因主要包括:最低工资法、效率工资和工会的存在。

当一个经济中存在这最低工资立法时,劳动市场会出现供大于求,从而有失业。效率工资是企业支付给工人的高于市场均衡工资的工资。效率工资引起效率提高是由于企业能招到最好的工人,工人会勤劳工作,并减少流动性,采用效率工资对企业是有利的,但企业会减少所雇用的工人,从而引起失业。工会代表工人与企业进行工资谈判决定工资。这时工会就成为劳动供给的垄断者。企业迫于工会的压力不得不提高工资,从而就减少雇用的工人,这也会引起失业。对于工会会员,工会又可保护他们的高工资,但这却引起非会员就业困难。

◆34.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以及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1)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向右下方倾斜,表示总需求与物价水平成反方向变动。

如右图所示,纵轴P表示物价水平,横轴GDP表示国内生产总

值。AD为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当物价水平从P1下降到P2

时,GDP从Y1增加到Y2。

总需求曲线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可以用财产效应、利率效应

和汇率效应来说明。

a.财产效应。财产效应就是物价水平的变动就通过对实际财产

的影响而影响实际消费。消费是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物价水平就与总需求反方向变动。这种关系可以表示为:

物价水平(↑)→实际财产(↓)→消费(↓)→总需求(↓)。

b. 利率效应。利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对利率的影响而影响投资。投资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投资的角度看,总需求与物价水平反方向变动。这种关系可以总结为:物价水平(↑)→实际货币量(↓)→利率(↑)→投资减少(↓)→总需求(↓)。

c. 汇率效应。汇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对汇率的影响而影响净出口。净出口是总需求的一部分,净出口减少,总需求减少,把这种关系归纳起来就是:

物价(↑)→利率(↑)→汇率(↑)→净出口(↓)→总需求(↓)。

◆(2)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物价水平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用沿同一条曲线的移动来表示。物价上升,沿同一条曲线向左上方移动;物价下降,沿同一条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物价水平不变时其他因素变动,引起总需求曲线平行移动。总需求增加,曲线右移;总需求减少,曲线左移。如消费增加、投资增加、净出口增加都会引起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平行移动。

35.用利率效应说明物价水平对总需求的影响。

(1)利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对利率的影响而影响投资。

(2)决定利率的因素主要是货币供求。当货币需求稳定时,决定利率的主要是货币供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各章复习大纲: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GDP概念、核算方法、其他国民经济各相关概念及计算、名义GDP和实际GDP、投资—储蓄恒等;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均衡产出、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两(三)部门经济收入的决定、各部门的乘数计算; 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推导、斜率、移动、计算等)、投资函数、利率的决定、货币需求动机;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效果、挤出效应、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失业的相关概念、奥肯定律、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与存款创造乘数; 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及计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第七章失业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原因、经济效应、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应用;第八章开放经济:汇率、对外贸易 第九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周期 第十章宏观经济学理论演变:凯恩斯学派与货币主义学派的假设、主要观点(其中第八-十章内容约占3-4%,以选择和判断为主)

第12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 1、测量一个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以及增长、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 2、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GDP 的计算遵循国土原则。 3、名义GDP 与实际GDP (1)名义GDP :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实际GDP :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市场价值。 (3)GDP 折算指数=————,用来反映物价变动程度 4、国民生产总值(GNP ):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 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三、国民收入其他衡量指标及计算 1、国内生产净值(NDP ):指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了折旧(当期资本耗费)之后的产值。 NDP=GDP-折旧 2、国民收入(NI ):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NI=NDP-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工资+利润+利息+租金 名义GDP 实际GDP 区分 最终产品和劳务:指的是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不投入生产。 中间产品和劳务:是指作为其他产品和劳务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存在的产品和劳务。 【注:判断一件产品或劳务究竟是最终的还是中间的,取决于谁购买了它以及用于什么目的】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考试题库

宏观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 算指标。 2.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 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 价值。 5.国民收入NI: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 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给企业的补助 6.边际消费倾向:指每一收入增量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用公式可表示为: MPC=△c/△y=β,它只能大于零且小于1 7.边际进口倾向:指的是国民收入Y增加一个单位导致进口M增加的数量,以 导数形式表示也就是M=dM/dY. 8.边际储蓄倾向:指收入增量中储蓄增量所占的比重。 用公式可表示为:MPS=Δs/Δy, 它只能小于1而大于零。 9.自发消费:即收入为0时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 10.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 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11.投资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用公式可表示为:k=Δy/Δi=1/(1-β) 12.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用公式可表示为:kt=Δy/Δt= -β/1-β 13.IS曲线:是描述当I=S即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 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的线。 14.LM曲线:是描述在L=M即货币市场的需求与供给达到一致时,国民收入与 利息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线。 15.菲利普斯曲线:它是一条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互相交替 关系的曲线。它揭示出:低失业和低通货膨胀二者不可兼得,如果一个经济愿意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则可以实现较低的失业率。π= 16.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17.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 的政策。 18.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 总需求的政策。 19.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 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20.“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是指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 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唯一因素的货币政策。 21.摩擦性失业: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

经典: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请解释下列概念(每题3分,共15分) 1. 2.均衡产出 3.资本积累的“黄金率水 平” 4.流动性偏好 5.通货膨胀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在一个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是( A )的总和。 A.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B. 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 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 D.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 2.下列项目中,( C )不是要素收入。 A.总统薪水; B.股息; C.企业对灾区的捐献; D.银行存款者取得的利息。 3.一个家庭当其收入为零时,消费支出为2000元;而当其收入为6000时,其消费支出为6000元。在图形上,消费和收入之间成一条直线,则其边际消费倾向为(A )。 A.2/3; B.3/4; C.4/5; D.1; 4.假设消费者在T年(退休前)时预计退休后每年可得额外的退休金10 000元,根据生命周期假说,该消费者与原来相比较,将(D )。 A. 在退休前不改变,退休后每年增加10 000元消费;; B. 在退休前增加10 000元消费,退休后不再增加消费; C. 以T年起至生命结束每年增加消费10 000元;

D. 将退休后可得到的退休金额均匀地用于增加T年以后的消费中。 5.如果灵活偏好曲线接近水平状,这意味着( A ). A.利率稍有变动,货币需求就会大幅度变动; B.利率变动很大时,货币需求也不会有很大变动; C.货币需求丝毫不受利率的影响;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6.投资往往是易变的,其主要原因之一是(A ). A.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预期; B.消费需求变化得反复无常以至于影响投资; C.政府开支代替投资,而政府开支波动剧烈; D.利率水平波动相当剧烈。 7.若消费函数为40+0.8,净税收20,投资70-400r,净税收增加10单位使曲线( D ). A.右移10单位; B.左移10单位; C.右移40单位; D.左移40单位. 8.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 D )不是其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 发行货币; D. 为政府赚钱 9.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曲线左下方、曲线的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C).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 C.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宏观经济学多选和判断

54.属于内在稳定器的项目是(BC)税收、失业救济金 55.按失业产生的原因,可将失业分为(ABCDE)摩擦;结构;周期;自愿;季节 56.乘数的效应可以理解为(ABCE)总需求的增加引起国民收入的成倍增加;总需求的减少引起国民收入的成倍减少;乘数发挥作用是在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的情况下;乘数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 57.在经济衰退时期,依靠发行公债扩大政府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有下述影响(AB)缓和经济萧条、增加政府债务 58.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是(ABCE)由消费和储蓄的关系决定的;收入为消费和储蓄之和;当收入一定是,消费增加储蓄减少;当收入一定是,消费减少储蓄增加 59.实行赤字财政(AC)在短期内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在经济萧条时使经济走出衰退 60.货币需求大小与(AC)收入成正方向变动;利率成反向变动 61.三部门经济是指(ABC)企业;政府;家庭 62.LM曲线被分为三个区域(ABC)古典;凯恩斯;中间 63.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的关系(ABD)MPC+MPS=1;MPS=1-MPC;MPC=1-MPS 64.“挤出效应”发生于(CD)所得税的减少,提高了利率,

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政府支出增加,;i;v上升,挤出了私人投资 65.按照价格上涨幅度加以区分,通货膨胀包括(ABE)温和;奔腾;恶性 66.中央银行具有的职能是(ABDE)制定货币政策;发行货币;调控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代理政府发行或购买政府债券 67.IS曲线和LM曲线交点上,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产品市场处于均衡;货币市场处于均衡 68.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说明(ABCE)随着人们的收入增加消费的绝对数量也会增加;消费增加的数量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量;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将随着国民收入的上升而下降;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差额随收入的增加而越来越大 69.货币供给一定,收入下降会使(CD)投机需求会上升,交易需求会下降;利率下降 70.货币乘数取决于(ABC)法定准备率;现金准备率;超额准备率 71.投资乘数形成取决于(ABCE)投资增加就业增加;就业增加国民消费增加;投资乘数的大小与国民收入同方向的变动;最终收入的增加是最初投资增加的倍数 72.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给的手段是(ABC)降低法定准备率以变动货币乘数;降低再贴现率以变动基础货币;公开市场

宏观经济学选择题

D.新住宅的增加 A. 企业增加一笔存货 B.建造一座住宅 6. 用支出法核算 GDP 时,投资包括( C )43 A. 政府部门提供的诸如公路、桥梁等设施 C.企业购买一台计算机 D.以上都是 B ?购买一种新发行的普通股 D.消费者购买但当年未消费完的产品 A. 个人购买的小汽车 C ?个人购买的住房 B. 个人购买的游艇 D.个人购买的股票 A.企业新建厂房 B.建造一座住宅 C.企业增加的存货 D.以上都是 1. 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GDP ) 时,企业用于存货的支出属于 (B )43 A .消费 B.投资 C.政府购买 D .净出口 2. 在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GDP ) 时,本国国民购买私人住宅的支出属于 (B )43 A .消费 B.投资 C.政府购买 D .净出口 3. 在用支出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不属于投资的是( A )43 A ?通用汽车公司购买政府债券 B.通用汽车公司增加 500辆汽车的存货 C.通用汽车公司购买了一台机床 D ?通用汽车公司建立了另一条新装配线 4.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以下各项不属于投资的是( A )43 A. 人们购买土地 B.厂房增加 C.企业存货的增加 5. 经济学上的投资是指( D )43 7. 按支出法,应计入国内总投资的项目是( C )43 8. 下列各项属于投资的是( D ) 第二 1?国民生产总值(GNP )包括(A )47 A. 本国国民在本国和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B. 外国国民在本国和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C. 本国国民和外国国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D. 本国国民和外国国民在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国内生产总值是下面哪一项的市场价值( D ) 29 A ?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的所有交易 B. —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商品和劳务 C. 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 D. —年内一个经济中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 3?国内生产总值是指(C )29 A. 一国的所有国民在一特定时期内的总收入 B. —国居民在一特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总和扣去折旧部分 C. 一国居民在一特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总和 D. 一国居民在一特定时期内销售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总和 4?表示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 ) 47 A. 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D. 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5?表示一个国家领土上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 标是( B ) 29

完整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一、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 宏观经济学:社会(一个国家、地区)总体经济运行及其后果核心问题:经济波动与就业、价格与通胀、经济增长与发展

页1页,第10共. 二、各章知识点分析 第12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了解与识记 1、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即均衡国民收入理论和总量分析方法 2、GDP的内涵,(知道什么项目计入GDP,GDP与GNP的关系,实际GDP与名义GDP的关系) 3、核算国民收入的三种方法(支出法、收入法、增殖法需要了解) 4、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区别 5、GDP折算数 二、理解与分析 1、国民收入各个核算指标之间的关系 第13章简单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一、了解与识记 1、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含义及简章经济的假设条件 2、均衡产出的含义及条件 3、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理解与分析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4、其他消费理论 二、理解与分析 1、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重点) 2、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的各个乘数(重点) 第14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重点章节) 一、了解与识记

1、经济学投资的概念、投资函数、投资的影响因素 2、IS曲线的含义 3、货币需求函数、交易需求及投机需求 4、凯恩斯陷阱、古典极端 5、LM曲线的含义 6、货币的供给(名义供给与实际供给) 二、理解与分析 1、两部门、三部门IS曲线(方程)及其移动(IS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 2、均衡利率的决定及其变动(LM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及均衡的变动 4、失衡的区域及失衡的恢复 第15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重点章节) 页2页,第10共. 一、了解与识记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二、理解与分析 1、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一般情形、极端情形) 2、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一般情形、极端情形) 3、挤出效应的内涵、图形分析、影响因素。 4、两种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第16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重点章节) 一、了解与识记 1、自然失业率(结合第18章充分理解) 2、财政政策、政策工具(哪些是扩张性的,哪些是紧缩性的?)、局限性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的总原则是什么?——“逆经济风向行事” 4、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价格决定,买空(多头),卖空(空头),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可以略看) 二、理解与分析 1、经济政策的目标及相互关系 目标: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关系:四个目标是矛盾统一的。矛盾:(依据菲利普斯曲线),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不能同时实现;统一: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是一个统一体,(根据奥肯定律)降低失业率有利于经济增长。 2、什么是自动稳定器,如何发挥作用? 3、什么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局限性是什么? 4、利用货币创造乘数的计算。 5、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的区别(了解) 第17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了解与识记 1、总需求的含义及构成

宏观经济学选择题大全与答案

选择80 第一章 第一8 1.国民生产总值(GNP)包括(A)47 A.本国国民在本国和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B.外国国民在本国和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C.本国国民和外国国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D.本国国民和外国国民在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国内生产总值是下面哪一项的市场价值(D)29 A.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的所有交易 B.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商品和劳务 C.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 D.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 3.国内生产总值是指(C)29 A.一国的所有国民在一特定时期内的总收入 B.一国居民在一特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总和扣去折旧部分 C.一国居民在一特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总和 D.一国居民在一特定时期内销售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总和 4.表示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A)47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D.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5.表示一个国家领土上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B)29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D.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6.在宏观经济学创立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的一部著作是(C)10 A.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B.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C.凯恩斯的《通论》 D.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7.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C)16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8.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立者是(D)5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歇尔 D.凯恩斯 第二8 1.“面包是最终产品,而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是(C)29 A.一定是对的 B.一定是不对的 C.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不对的 D.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判断 2.“苹果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C)29 A.一定是对的 B.一定是不对的 C.可以是对的,也可以是错的 D.以上三种说法全对 3.当煤炭有多种用途时,作为最终产品的是(A)29 A.家庭用于做饭和取暖 B.餐馆用于做饭 C.供热公司用于供应暖气 D.化工厂作为原料 4.在下列四种情况中应该计入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是(B)29 A.用来生产面包的面粉 B.居民用来自己食用的面粉 C.饭店为居民提供面条所使用的面粉 D.工业生产中所使用的面粉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选择题(二)及答案

1.用支出法核算GDP时,不包括() A居民消费支出B政府转移支付 C政府购买D居民对债券的支出 2.以下不能计入国民收入(NI)的有() A政府转移支付 B 工资 C 资本折旧 D 间接税 3.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是() A收入及增长分析B收入与就业分析 C失业与通货膨胀分析D通货膨胀与增长分析 4.下列产品中能计入当年GDP的有() A纺纱厂购入的棉花 B 某人花10万元买了一幢旧房 C家务劳动 D 某企业当年生产没有卖掉的20万元产品5.属于GDP但不属于NI的项目有() A政府转移支付B企业转移支付C间接税D直接税 6.GDP与NDP之间的差别是() A间接税B折旧C直接税D净出口 7.经济学中的投资是指() A购买一块土地 B 购买公司债券C厂房增加D消费增加8.以下可以计入GDP的有() A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B居民购买粮食 C政府转移支付 D 政府支付国债利息 9.用支出法计算的GDP的公式为() A.GDP=C+I+G+(X-M) B. GDP=C+S+G+(X-M) C.GDP=C+I+T+(X-M) D. GDP=C+S+T+(M-X) 10.用收入法核算GDP时,不包括() A折旧B间接税C出售股票的收入D工资

11.当GNP大于GDP时,则本国居民从国外得到的收入()外国居民从本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 B 等于C小于 D 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12.若MPC=0.6,则I增加100万(美元),会使收入增加() A. 40万 B.60万 C.150万 D.250万 13.根据消费函数,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是() A.收入 B.价格 C.利息 D.偏好 14.根据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的原因是()A消费减少B储蓄减少C消费增加 D 储蓄增加 15.若MPC=0.2,则政府税收乘数值为() A 5 B -0.25 C -4 D 2 16.政府购买乘数Kg、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之间的关系是() A. Kg<Ktr B. Kg=Ktr C. Kg>Ktr D.不确定 17.在两部门经济中,乘数的大小() A 与边际消费倾向同方向变动B与边际消费倾向反方向变动 C 与边际储蓄倾向同方向变动D与边际储蓄倾向反方向变动 18.当消费函数为C=α+βy时,则APC() A大于MPC B小于MPC C等于MPC D 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19.两部门经济中,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时,说明() A计划存货投资一定等于零B非计划存货投资可能等于零 C非计划存货投资不等于零D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20.政府预算平衡时,若MPC=4/5,政府购买增加100万元,则国民收入()A不变B增加200万元C增加100万元D减少100万元 21.能精确代表企业投资需求曲线的是() A资本边际效率曲线B投资边际效率曲线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完整版).docx

国内生产总值(GDP: 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的缺陷: 1)G DP是一个有用的指标,但不是一个完善的指标; 2)G DP没有包括在市场之外经济活动的价值,因此低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 3)G DP没有考虑经济活动对人们生活质量产生的负面影响,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因此高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如闲暇、污染等)。 网上另一种:1)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2)GDP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和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 3)GDP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 4)GDP不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 GDP的计算: 按支出法核算:GDP =C+I+G+(X-M ) 按收入法核算: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 两部门(私人部门)纤挤的循环诡劝模型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 Y=C+1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 Y= C+S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 C + I二C + S >> I 二S 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国民收入实现了均衡。 也即,I = S ,是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 2.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说.,讣支I I丸Y = C +I+G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税收即Y=( C+I+G=C+s+τ →→ 1+G=S+T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 3.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Y=C + I+ G + X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 Y= C + S + T + M I 加门的恙芒求I+G + X = S + T+M 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I + G + X = S + T +M 名义GDP和实际GDP * 名义GDP是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岀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名义GDP ÷ GDP折算指数均衡产岀: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E=y 【由于E=y,E=C + i,y=c + S,贝V i=s】 * 注: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 消费函数: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可记为C= C(Y),C=α + β y 女」来具他条誉人变,M楓Si:∣?λ的同tιιIhJ荊I,陋收人减f>ιιu减少:. 消费又称为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以MPC表示。MPC =△ C/△ Y 【凯恩斯认为MPC B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递减,表示收入越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增量的部分越来越小。MPC递减是凯恩斯提出的解释有效话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APC表示。APC = C/Y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收入为零时,消费也要进行,或者动用储蓄或者依靠社会救济来保持一个起码的消费水准。因此,该部分是个常数,它是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自主消费。这样消费和收入的函数可表示为:C= C o + b Y 其中,C为消费支出,b为MPCY为可支配收入,G为自主消费,b Y是随可支配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引致消费。 【诠释:c= α +β y α —自发消费,不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消费,纵轴截距; β —MPC ,直线斜率;β y—引致消费,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 APC 与MPC : APC=C / y=(α + β y) / y= α /y+ β = α /y +MPC (1)APC>MPC (2)α /y→ 0,所以APC →MPC 短期消费曲线的特点: 第一、可支配收入存在着一个收支相抵的水平。APC=1。 第二、在收支相抵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以上,消费支出V可支配支出,这种被称为正储蓄,APC V 1 ;在相抵水平以下,消费支出>可支配支出,称为负储蓄,APC > 1。 第三、消费支出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幅度V可支配收入增加幅度。OV MPC VI 储蒂函数 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消费,另一部分是储蓄,即:Y= C+S S= Y- C 由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因此,储蓄也是可支配收入的一个函数,确立了消费函数,储蓄 函数也就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期末重点总结

1、二三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的恒等式: ①二部门(企业+家庭): 均衡产出:Y=C+I 投资储蓄恒等式:I=S ②三部门(企业+家庭+政府): 均衡产出:Y=C+I+G 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 ③四部门(企业+家庭+政府+进出口) 均衡产出:Y=C+I+G+净出口 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 (M-X) 其中:(M-X)是外国在本国的储蓄 2、凯恩斯消费理论: ①消费函数: 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MPC: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 MPC=△C/△Y 或β=△C/△Y APC:平均消费倾向 APC=C/Y 消费函数可以写为: C=a+bY a是自发消费,b是边际消费倾向。 ②储蓄函数: 同理,边际储蓄倾向MPS。 储蓄函数写为: S=-a+(1-b)Y ③储蓄函数和消费函数的关系 (1) Y=S+C (2) APC+APS=1;MPC+MPS=1 (3) APC、MPC随收入增加而递减,APC>MPC; APS、MPS随收入增加而递增,APS

宏观经济学选择题选项版

1.Economics is concerned primarily with: c. the allocation of scarce resources. 2. When Samuelson and Nordhaus write that “goods are limited while wants seem limitless,they mean that: d. there is no simple solution to the basic economic problems of scarcity and unlimited human wants.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re economic goods? e. All of the above, except a(A.Atlantic Ocean sea water.) 7. The three fundamental questions of economic organization are: a.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cept of scarcity. 11. Capital is: c. both an input and an output. 12. Land, labor, and capital are: e. all of the above. 13. Which of the statements below does not apply to the produ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or PPF? b. Quantities of inputs are measured along the axes of the PPF. 14. Which of the statements below is a reason why an economy might produce a level of output that is beneathits produ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 b. The available body of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is not being fully utilized. 1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false when an economy is on its PPF? d. Consumers will have all that they need. 16.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could be used to explain an outward shift in the production-possibilityfrontier? e. All of the above apply. 17.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re measured along the axes of a PPF graph? b. quantities of finished commodities. 1. Markets can occur: a. whenever buyers and sellers of the same product can communicate with one another. 2. If a commodity such as peanuts becomes overstocked, sellers will: c. lower their prices hoping to lure additional buyers into the marketplace. 3. A market equilibrium is defined as occurring when: b. the price is such that the quantity that buyers want to buy is equal to the quantity that sellers want tosell. 7. An example of specialization in production can be seen when: d. all of the above. 9. Capital, in an economic sense, includes all the following except: b. a $100 bill. 14. The philosophy of laissez-faire means that: e. government interferes as little as possible in economic affairs. 15. Government’s role in a modern economy is to: d. all of the above. 16. Perfect competition means that: b. no firm or consumer is large enough to affect the market price. 20. Pollution control policy is directed at improving: b. efficiency. 1. A demand curve for widgets shows: c. the quantity of widgets that would be purchased per unit of time at each alternative price, holdingother factors influencing demand fixed.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重点定义全攻略

1.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 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 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国民收入(NI)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 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综合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4.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市场价 值。实际GDP是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 要有的支出。 6.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7.政府购买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8.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9.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的比率。 10.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 收支变动的比率。 11.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向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 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12.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13.谨慎动机或称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 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14.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的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15.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 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有了货币也决不肯再去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者“流动偏好陷阱”。 16.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一般用MI表示)。在狭义的货 币供给上加上定期存款,便是广义的货币供给(一般用M2表示)。再加上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便是意义更广泛的货币供给(一般用M3表示)。 17.财政政策的一般定义是: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 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贷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18.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变动 的政策。 19.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20.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 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 21.充分就业在广泛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 生产的状态。 22.失业率是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23.失业一般分为三类:摩擦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摩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 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

2014宏观经济学多选

1. 在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增加总需求()。 A)价格提高的幅度小 B)增加政府公共工程的开支 C)减少政府公共工程的开支 D)增加消费者的可支配的收入 2. 以下哪些货币需求与利率关() A)投机需求 B)交易需求 C)预防需求 D)以上都无关 3. 以下哪些属于中央银行的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金 C)发行货币 D)为政府赚钱 4.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混合结果( ) A)利率下降 B)利率上升 C)利率不定 D)收入增加 5. 下列哪一种情况会使收入水平增加()

A)自发性支出增加 B)自发性税收下降 C)自发性转移支付增加 D)净税收增加 6. 下列哪些概念是存量( ) A)国民财富 B)国民收入 C)储蓄额 D)国内生产总值 7. 货币需求曲线的形状包含以下哪几个阶段() A)水平状 B)向右下方倾斜 C)垂直 D)向右上方倾斜 8. 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与( )同方向变动 A)利率 B)货币边际收益 C)货币短缺损失 D)未来的不确定性 9. 三部门经济中不应包括( ) A)居民 B)国外部门

C)企业 D)国外居民 10. 下列哪些项应记入GDP?() A)购买一辆当年生产的自行车 B)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 C)汽车制造厂买进10吨钢板 D)政府订购一批军火 11. 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刺激消费政策是() A)减少税收增加消费者的消费 B)刺激消费,减少储蓄 C)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D)增加政府的支出 12. 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如货币供给减少,则 ( ) A)利率提高 B)利率下降 C)投资增加 D)投资下降 13. 从总收入角度核算GDP包括() A)出售旧房所得的收入 B)出售旧房所得的佣金收入 C)出售股票所得的收入 D)失业救济款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高鸿业第五版全】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高鸿业第五版全】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P428 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P446 3.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P462 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P463 5.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P486 6.IS 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 ,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 曲线。P487 7.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P495 8.LM 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 与利率r 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 曲线。P500 9.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P517 10.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P518 11.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P523 12.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P546 13.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P572—576 14.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P612—616 15.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长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直的曲线,表示在长期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一种独立的关系。P625—632 16.自发消费:与收入变动无关的消费。即使收入为0,也需要的消费。 17.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一国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扩大。表现为GDP 或者人均GDP 的增长。 18.中间产品:指购买后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用于转卖或进一步加工的商品和劳务。 19.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超过资本广化或人均储蓄在与补充原有资本折旧和配备新工人后)而导致人均资本上升的情况。 1.消费的决定:家庭的消费支出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 答:主要由家庭的当年收入决定。某个家庭当年收入越高,其消费支出就会越大。这主要从消费函数c=a+by 中可以看出。 其他影响因素还有:1、家庭财富拥有量,财富越多则当年的消费就越高。2、家庭成员一生中的总收入,一生中的总收入越大则任何一年的消费量都会增大。3、周围人群的消费水平,周围人群消费水平越高,则本家庭受影响越大,看齐的心理使得本家庭的当年消费越大。 2.平衡预算乘数在哪些情况下等于1? 答:平衡预算指政府预算收入等于预算支出。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平衡预算指政府支出G 来自于等量的税收T (即G=T )。政府支出G 和税收T 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作用可以通过乘数来反映。 在四部门经济中, 要使平衡预算乘数=1,应当是0,0==γP t ,即是在只有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三部门经济中没有内生变量的税收。或者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际市场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没有内生变量的税收和进口。 γ ββγ ββγβ+---= +---++)1(11)1(1)111P P P t t t -(-=出乘数+税收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