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军事领导体制
- 格式:docx
- 大小:78.89 KB
- 文档页数:6
元朝中央制度和地方制度
元朝中央制度是指元朝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组织和管理体制。
元朝中央政权的核心是皇帝和中书省。
元朝设立了中书省、尚书省、御史台、都元帅府等机构,来实行中央的行政、立法和监察等职能。
其中,中书省负责起草、审核、颁布法令;尚书省负责处理日常行政事务;御史台负责监察官员的廉政和治理;都元帅府则负责指挥元朝的军队。
至于地方制度,元朝设立了行省、路、州、县等行政区划,实行分级管理。
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由行省尚书、总管等官员负责,行使行省的行政、军事和财政等职权。
路和州则是行省下设的地方行政单位,分别由路和州的官员进行管理。
县是最小的行政单位,由县的官员进行管理。
此外,元朝还特别设立了行宜局,负责监察地方政务和官员的廉政,以确保地方政权的稳定和管理的公正性。
元朝还实行了户口制度,要求人民必须登记户口、纳税和服兵役,以实现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总的来说,元朝的中央制度和地方制度实行了集中统一的政治管理,以确保皇帝的统治权和政权的稳定性。
然而,由于元朝是一个庞大而多民族的帝国,其统治手段和政策也存在一些弊端,导致了一些地方的反抗和不稳定因素的存在。
元朝的军队与战争元军的组织与指挥系统元朝的军队与战争:元军的组织与指挥系统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军队与战争在当时具有重大影响。
元军的组织与指挥系统是元朝军队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元朝的军队组织结构、指挥系统以及战争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军队组织结构元朝的军队组织结构体现了其强大的战斗力和攻城略地的能力。
元朝的军队以“千户制”为基础,将军队分为千人、百人和十人的军队单位。
千人单位被称为“千户”,百人单位被称为“百户”,十人单位称为“指挥”或“班”。
这种组织结构使得元朝的军队具有较强的机动性和战斗力。
在千人单位中,每个千户下设八个百户,每个百户下设十个指挥,每个指挥下有十个班。
这种层级制度非常清晰,使得军队的指挥和调度更加高效。
此外,元朝还建立了军队管理机构,如兵部、都部等,以负责军队的编制、裁军和军需补给等工作。
二、指挥系统元军的指挥系统是其战争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
元朝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指挥体系,即军民合一的指挥系统。
这种体系将军队指挥权下放给地方军民,使得军队能够与当地人民紧密配合,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在元朝的指挥系统中,军队首领称为“都统”,由朝廷任命。
而在地方上,由当地诸侯或大军阀负责指挥地方军队。
这种体系打破了传统官僚体制的束缚,使得指挥层分散,并能更好地适应战争环境。
元朝的指挥系统还注重军民关系的建立。
元军打破了传统的军队与当地人民的隔离,将士兵安置在当地,并与当地人民交流,使得军队与人民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这种军民合一的指挥系统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得元军能够迅速调动资源,迅速反应敌情。
三、战争实践元朝的军队与战争实践充分展现了其组织与指挥系统的优势。
元朝军队在对外扩张和抵御外敌入侵的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胜利。
元朝才子军事家朱明国通过重要战役的总结,提出了一套独特的作战理论,即“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这种作战理论强调了在战争中运用智谋的重要性,以及与敌人交往和军事力量的合理组织。
元朝的军事制度与统治力量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王朝,其军事制度和统治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兴衰。
元朝建立之初,由于统治者的多元化背景以及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元军遵循了一系列的军事制度,形成了强大的统治力量。
首先,元朝采取了蒙古族的军事制度。
元朝皇帝拥有了蒙古族的王者形象,对军队有着绝对的控制力。
元朝军队分为两大主力部队:千户和百户。
千户下辖十个百户,由元朝皇帝直接任命领导。
这种制度确保了元朝皇帝在军事上的绝对权威,使其能够迅速调动军队来应对各种威胁。
其次,元朝还采用了汉族的军事制度。
元朝吸收了许多汉族官员和将领,为了稳定统治,在军事组织和管理上进行了各种改革。
元朝设立了行辕制度,以便各级军官与皇帝保持密切的联系。
每年春秋两季,皇帝会亲自带领军队出巡,行辕期间,行辕军有权对本地军队和文官进行检查和调整。
这样一来,元朝军队与中央政权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加强了统治力量。
另外,元朝在边防地区采取了辽阔的军事制度。
元朝统治的地区涵盖了广阔的疆域,同时也面对诸多的边界问题。
为了维护边疆的稳定,元朝在边防地区设立了诸多要塞和边境军队。
这些军队由经验丰富的将领领导,借助地理上的优势,实施高效的监控和防御措施,保障了边疆地区的安全。
除了军事制度,元朝的统治力量还体现在对各族民众的政策上。
元朝承认并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对少数民族采用宽松的政策,使得各民族的统治意识得以保持。
此外,元朝还建立了大量的皇家学院和举人制度,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文官。
这些文官在政府的支持下,担负起了治理国家和维护统治的重要任务,增强了元朝的统治力量。
然而,元朝的军事制度与统治力量并非完美无瑕。
元朝军队千户以下级别的军官任命由皇帝亲自决定,这种高度的集权制度使得军队存在许多贪污腐败现象。
另外,元朝军队与汉族地区的官员和军队之间存在着矛盾,汉族地区的官员和军队在面对元朝统治进行了多次反抗。
这些问题间接导致了元朝统治力量的削弱和王朝的衰败。
元朝的军事制度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朝代,其军事制度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元朝军事制度的组织结构、兵种分类、武将选拔以及战争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组织结构元朝的军事制度相对于前代有一定的改革。
它以汉人、蒙古人和西亚人为主体,建立了统一的制度和组织架构。
元朝的军队划分为“千户所”、“万户所”和“亲军”,每个军队由一名统帅和若干下级军官组成。
军队中设立军衙,主要负责军队的训练和指挥。
二、兵种分类在元朝军事制度中,根据不同的兵种将军队分为蒙古军、汉军和西亚军。
蒙古军是元朝的中坚力量,他们讲究骑射之术,擅长草原作战。
汉军主要来自中国各地,以步兵为主,兼有一定的水军实力。
西亚军则来自西亚各地,他们擅长骑兵作战和火器使用。
三、武将选拔元朝的武将选拔主要采用军事世家的世袭制。
著名的将领如成吉思汗和忽必烈都来自世家之后。
此外,元朝还实行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进入朝廷从事军事工作,但这在元朝的军事体系中并不是主流。
四、战争策略元朝的战争策略主要是以蒙古军为主力,采取骑射战法。
他们善于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和射击的准确性,采用奇袭和游击作战,使敌人难以捉摸。
同时,元朝也重视水军的建设,通过控制重要水域和河流,割断敌人的后援线,并对南方进行有效的威慑。
总结:元朝的军事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组织结构、兵种分类、人才选拔和战争策略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元朝的军队主要由蒙古军、汉军和西亚军组成,他们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元朝也擅长利用骑射和水军作战,对敌人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和压力。
元代王朝的社会政治与军事制度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
它的社会政治和军事制度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元代王朝的社会政治和军事制度。
一、社会政治制度元代的社会政治制度相较于前代有着明显的变化。
在社会制度方面,元代实行了民族融合政策,蒙古族与汉族等其他民族建立了并存的社会格局。
元代还实行了官僚制度和儒学制度。
从官僚制度来看,元代的地方行政设有行省,设置巡抚和知府等官员来管理地方事务。
这种官僚制度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也为统一大好河山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再从儒学制度来看,元代正统传统主义兴起,儒学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元代修建国子监,选拔士子参与国家事务,使得儒学在政治上得到高度重视。
儒学制度的实施对于统一国家、巩固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军事制度元代的军事制度是元朝统治的重要支撑。
元代建立了庞大的军队,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组成。
中央军队中重要的是三个军,分别是左军、右军和中军。
其中,左军和右军负责防卫边疆和镇压叛乱,中军则是保卫京师的主力。
元代还设立了忽里台和都指挥使司,分别负责边疆警备和地方军事事务。
与此同时,元代实行了兵役制度和边防制度,通过加强军事管理,维护国家的安全。
元代还采取了多种军事手段来巩固王朝的统治。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蒙古的战争经验和军事组织体制。
蒙古作为元朝的主要统治民族,在军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巧。
元朝在征战中逐渐掌握了蒙古的战术,采取了骑兵突袭等军事手段,取得了重大胜利。
此外,元代还重视城防建设,修筑了各种城墙和军事设施。
这些军事手段保障了元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三、社会政治与军事制度的关系元代的社会政治和军事制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社会政治制度为军事制度提供了组织保障,而军事制度则是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支撑。
元代秉持多民族并存的政策,保持了蒙古和汉族等其他民族的和谐共处,为军队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儒学制度的推行也对士兵的道德修养和军队的纪律要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元朝主要管理制度1.中央集权制度元朝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即皇权至上,朝廷掌握着最高统治权力。
元朝设立了中书省、东京省、内外两臣、司农司等中央机构,负责管理朝廷事务。
各省各地的行政官员由中央任命,直接归属于皇帝管辖,具有极大的权力。
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使得元朝政权高度集中,有利于统一国家,维护社会秩序。
但是也容易造成地方官员失去独立性,导致地方统治者缺乏责任感和积极性。
2.行政管理制度元朝设立了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行省、行中书省、行东京省等行政区域,由巡按等官员负责管理。
行省设有行省长官、行省参政官等官员,负责处理各地政务,执行中央政策。
此外,元朝还设立了监察机构,如锦衣卫、东厂等,负责监督官员,维护社会安定。
监察机构对于维护朝廷统治和防止腐败起到了重要作用。
3.地方制度元朝实行了府县制,将全国划分为府、县两级行政区域,分别由府尹和县令等官员负责管理。
府县制度在巩固中央集权的同时,有利于地方事务的管理和处理,保障了地方政权的贯彻执行。
二、经济制度1.赋税制度元朝实行了多种赋税制度,包括田赋、户赋、商税等,用以养活朝廷财政开支和维护社会稳定。
田赋是元朝主要的税收形式,按照土地的面积和肥力等因素征收。
户赋是指对居民的个人征税,商税则是对商业活动的税收。
赋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但也给农民和商人带来了沉重负担,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货币制度元朝推行了铁钱制度,即以铁为原料铸造铁钱作为货币流通。
铁钱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稳定性,方便了人民的交易和贸易活动。
此外,元朝还设立了钱监,负责铸造和管理货币,保护货币的稳定性和流通畅通。
因此,铁钱制度在元朝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
3.农业制度元朝实行了统一的农业管理制度,包括土地制度、耕作技术等方面。
元朝对土地实行了均田制,确保每个农民都有一定的耕地。
农业生产技术也有所发展,亩产量逐渐提高,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
农业制度的实行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保障了农民的生活稳定和经济繁荣。
宋元明清五朝的军事制度和国家机构是中国历史上相当重要的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军事体制对于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这个时期的军事制度和国家机构。
一、宋朝的军事制度宋朝的军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常备军,一类是征戍军。
常备军主要是保卫都城和边境,征戍军主要是打仗。
常备军的军人都是由宫廷派出的,而征戍军则多由地方豪族、商人和士兵家庭的子弟填充。
宋朝的重兵是西北边疆的驻军,这里有大量的驻扎部队,包括了关、陇、河西、四川等地。
在这些地方守卫的驻军还有自己的管辖区域,独自决定银粮征调,边疆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的生活需求通过自己的类似城市的机构来满足。
另外,宋朝时期还有一种称为保甲制度,也称军户制度。
这种制度一般是依照户口数来分配兵员,可以保证军队的统一性和一定的效率。
二、元朝的军事制度元朝的军制有一点和宋朝不同。
元朝把全国划分为三大区域,分别是中央区域、边境区域和半军事管理区域。
中央区域的军队主要是由汉人担任,而半军事管理区域主要是由蒙古人担任。
至于由战争获取的地区,一般都是要细分为若干个区域,由特殊的军事行政机构管理。
每个区域都设有一名总指挥,负责调动军队和管理众多的地方豪族。
至于军队本身,则必须经过少校和上校层次的指挥官进行接纳。
三、明朝的军事制度明朝的军制和宋朝比较相似,有中央常备军和地方征兵两个体系。
这两个体系之间虽然各自独立,但都处于皇帝的支配下。
明朝的常备军大部分都是由在京的明朝官员组成,而地方的征兵则是由土豪、豪强和乡村绅士统领。
明朝的士兵一般都比较受珍视,因为每个士兵都是明朝的根本。
除此之外,明朝还设有镇抚使的地方军队,镇抚使大多由总督或将军担任。
这些军队一般都负责保卫边境和抵御外敌。
四、清朝的军事制度清朝的军制和明朝差不多,不过清朝在地方上设有新的据点——标旗,标旗又可分为大旗、中旗、小旗三种。
这些标旗在地方上拥有极高的权利,他们一方面代表清廷管理地方,另一方面还可以自主管理自己的人民和经济,同时还颁布自己的制度。
元朝的军事制度与军队组织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王朝,建立者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
在元朝的统治下,他们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制度和组织,为其统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元朝的军事制度与军队组织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蒙古帝国的传统。
元朝的军队主要由忽必烈领导的心腹部队和各个王府、地方军队组成。
军队的编制采取了旗制,即将一定规模的军队划分为各个旗,每个旗下辖有骑兵和步兵。
旗制的实施使得元朝的军队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快速应变的能力。
元朝的军事制度中还包括有组织的征兵、选拔和训练制度。
元朝实行兵役制度,征兵对象主要来自蒙古族和与蒙古族结盟的各个民族。
在征兵时,元朝会进行选拔,根据士兵的体力、耐力以及战斗技能进行筛选,以确保军队的战斗力。
选拔合格的士兵会接受严格的训练,包括骑射、战斗技巧以及军事策略的学习。
元朝还建立了完善的军事指挥系统。
统治者忽必烈设立了兵部和都统制,负责全国军队的指挥和管理。
都统制下设有千户所、百户所等职务,负责军队的组织、调度和指挥。
此外,元朝还派遣侍从的军队官员到各地监察军事,并及时向统治者汇报消息。
元朝的军队组织和军事制度的建立,为其在战争中的胜利和领土的扩张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扩展国土方面,元朝先后征服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抵抗并将其纳入统治范围,最终建立起了辽阔的版图。
在对外战争中,元朝军队往往能够迅速出击、灵活作战,以优势兵力迅速攻下敌方据点,并展开持久的围困。
值得一提的是,元朝的军事制度也有其独特之处。
元朝曾经实行轮战制度,即将军队分为冲锋、攻城、防守等不同任务的兵种,并在战时根据需要轮换。
这种制度的灵活性以及士兵之间的互补作用,使得元朝军队具有更强的战斗力。
总结起来,元朝的军事制度与军队组织是其统治和扩张的重要支撑。
通过旗制编制、选拔和训练制度以及完善的指挥管理体系,元朝的军队在战争中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和战斗力,为元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元朝的军事制度军队编制与军事改革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军事制度与军队编制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元朝的军事制度、军队编制以及军事改革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元朝的军事制度元朝的军事制度相对于前代有着一定的变化和创新。
元朝建立了以中央集权为基础的行省制度,军事管理从中央直接下达到各地。
军事统一由中书省掌管,设立了宣德院、中书省西库、内院、外院等机构,管理着军队编制、军事勾结和赏罚等事务。
元朝在军事组织上实行了军民合一制度,即汉人和蒙古族等族群一同服役,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元朝的统一和稳定作出了贡献。
军事制度中还设置了矛兵、枪兵、弓弩兵等不同的兵种,并且有专门的组织和指挥机构,使得军队更加灵活和高效。
二、元朝的军队编制元朝的军队编制分为武臣军和阿骨打军两个主要部分。
武臣军主要由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组成,阿骨打军则主要由汉人组成。
两者在元朝的统一行动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元朝军队编制中,蒙古军占据了主体地位。
元朝成立后,大量的蒙古族被编制为军队,其中最精锐的便是蒙古部落贵族旗军。
这些贵族旗军在元朝征战中表现出色,成为了元朝军事力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阿骨打军则是由汉人组成,他们在元朝的军队编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元朝为了稳定统治和加强军威,特别注重统一汉地的军队编制。
元朝建立了以北京为中心的阿骨打统制制度,将汉地的军队编制纳入统一控制之下。
三、元朝的军事改革元朝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这些改革对于元朝的统治和军事实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元朝实行了一种以兵制农的政策,通过军户制度来征集军队。
这种制度使得元朝能够快速调动军队,并且确保了军队的战斗力和补给能力。
元朝还在军事组织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例如设立了千户所、万户所等军事机构,提升了军队指挥的效率。
同时,元朝还注重对军队的训练和武器装备的更新,从而提高了军队的实力。
另外,元朝在战术上也有一定的改革。
元朝军队常使用骑兵、弓弩兵和火器等多种兵种协同作战,灵活运用战术手段,强调速度和突击的优势,从而在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元朝军事领导体制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元朝军事领导体制
1206年,成吉思□统一蒙古草原各部,把卫队扩充至万人,编成名为“怯薛”的禁卫军,平时轮番值宿,战时充“大中军”,随大□出征;并将各部落按千户、百户统编,成年男子均有出军之义务,上马备战斗,下马屯聚牧养,实行兵牧合一的制度,使军事组织与社会组织融为一体。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政治重心南移,军事制度也深受中原前代王朝的影响,加强中央集权,组建侍卫亲军,但仍保留了蒙古部族军队的许多成分。
皇帝统驭军事大权。
下设枢密院,专掌军政,为最高统军机构,其要职多由蒙古、色目贵族担任,征讨、戍守、简阅、差遣、举功等均由其秉承皇帝旨意统一管理。
元初和元末征战较多,往往分设行枢密院,就地节制军事。
行枢密院常冠以地域的名称,多为临时设置。
中书省设兵部,管理屯田牧养等事,有时并管领驿站。
各地军政则由行省丞相负责,通常也由蒙古、色目人担任。
忽必烈
忽必烈即位初年实施的治军应急措施,只能在短期内保证军事优势。
要在中原地区建立长期巩固的政权,必须像历代中原王朝一样,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体制。
忽必烈在建立中枢统治机构、确立大汗
权威、划一税收制度的同时,大刀阔斧地改革军队编制,集军权于中央,力求军政的统一,从军事上保证和加强丁中央集权。
中统三年李璮的公开反叛是被镇压下去了,而其他的汉军将领,还是“藩方侯伯,牙借棋置,各土其地,各分其民,父死子继”,“各握重兵,多者五、七万,少者亦不下二、三万”,忽必烈难保不再出一个李璮。
对中原汉人世侯的权势加以控制,已经到不容缓。
李璮事件爆发之后,朝内臣僚纷纷要求罢削汉人世侯。
忽必烈也认为时机成熟了,他很快采取了一系列抑制汉军将领的措施。
兵、民分治中统三年十二月,忽必烈颁发话令,命各路总管身兼万户者,止理民政,不许参与军政。
“诸路管民官理民事,管军官掌兵戎,各有所司,不相统摄”,严格实行军民分治,改变过去世侯之家尽操地方军、政、财权的现象。
削弱私家权力
中统三年颁发新制,规定汉人将领“一门不可兼掌兵、民之柄”,身兼兵、民职者,可自选一职任之。
掌军的将领,子弟不得再任军职。
此令下后,史天泽一家“即日解兵符者十七人”,张弘略、张弘彦、严忠范、严忠嗣、玉文干、郑鼎、李毅、刘元礼、张宏等20余名汉军万户也先后交出兵权。
汉人世侯兵权既除,所统军队即不再为私家所有,各地汉军乃由原来汉人世侯的私屑武装转变成蒙古国家控制的军队。
罢世侯,置牧守以前汉人世侯父死子继,世代相承,自置僚属,自建统
治机构,实际上成为霸占一方的独立王国。
为打破世侯的传统势力,至元元年(1264年)十二月,忽必烈下令“罢诸侯世守,立迁转法”,规定世侯死后,子孙“荫而不世”,届下官员均由中央迁调,“遂使天下大官、小职,咸知名器自朝廷出”。
废罢世侯,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使许多地方的民众摆脱了世侯的欺压。
“至元之罢侯守,民盖有视其故侯如路人,甚至迫咎怒骂如仇者”,可见这一作法很受人们欢迎。
取消世侯封邑
史天泽、张柔、严忠济等人原来的封邑,均于至元二年前后收归朝廷,封户改隶民籍,归所在地区官府管领。
改变汉军奥鲁隶属关系中统四年正月,“立十路奥鲁总管”,规定各路汉军奥鲁不再归各汉军万户管领。
汉军军户的科差赋税,由河南、山东的统军司,东、西川的元帅府和陕西行户部分管。
“凡奥鲁官内有各万户弟、男及私人,皆罢之”。
易军而将
忽必烈削夺汉人世侯的权力,不是不再使用汉人将领为蒙古政权效力,而是要去掉檀兵作乱的隐思。
在汉军万户大多交出本部军队兵权后,忽必烈仍然选择一些人赴前线指挥作战,但不允许他们率领原来的属部。
至元三年,忽必烈以董文炳为邓州光化行军万户,掌史天泽旧部
军;以史格为毫州万户,掌张柔旧部军,原由史格管领的邓州旧军则交付张弘范。
其他汉军也作了相应的调整。
设置监战万户和统军司
为加强对汉军的控制和统一指挥,中统四年正月,“增万户府监战一员,参议—员”。
监战万户大多由探马赤军将领充任,负责监视汉军万户的行动。
前一年十二月,在地方上始设统军司,掌管所在地区的汉军各万户,处理日常军务。
扩大质子军
原来分散在蒙古军中的质子军,大多掌握在忽必烈手中,被安置在西京、宣德、平州、滦州等地屯驻。
中统四年二月,“沼诸路官员子弟入质”,乃是用传统的收纳质子的方法来控制分散在各地的汉人、色目人军官和民官。
官员子弟入充质子(秃鲁花)的规定为:万户和干户都要择子弟1人充秃鲁花,万户子弟需带马12匹、牛2具和4 名种田人,干户子弟减半。
充任秃鲁花的人要携带妻子同来,所带从人不拘定数,马匹、牛具等多带者听便。
任何官员不得隐匿亲干,以他人代役。
无亲子或亲子年幼者,可由弟侄代充。
征招来的质子,编入原来的质子军中,有些人可能进入了怯薛(护卫军),成为大汗的宿卫士。
忽必烈抑制世侯的举动,得到了以史天泽为首的汉军将领的积极配合,以和平的方式达
到了集权的目的,对汉军组织进行了较彻底的改造,并使蒙占贵族和汉族地主阶级史紧密地结台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