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定量测定方法及有关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715.70 KB
- 文档页数:4
尿液蛋白质测定(手工法)操作规程sop
一、项目名称:尿液蛋白质定性检查
二、方法:磺基水杨酸法
三、原理:磺基水杨酸为生物碱试剂,在酸性环境下,其阴离子可
与带正电荷的蛋白质结合成不溶性蛋白盐而沉淀。
四、试剂:10%磺基水杨酸乙醇溶液。
五、仪器:手工法
六、操作步骤:
1、取试管加尿液3ml。
2、滴加10%磺基水杨酸溶液3-4滴,形成界面。
3、如尿呈浑浊,表示有蛋白质存在,混浊深浅表示含量的多
少。
七、结果判断:
●阴性:尿液外观仍清晰透明,不呈浑浊。
●微量(+/-):轻微浑浊,隐约可见。
●阳性(+):明显的白色混浊,但无颗粒出现。
(++):稀薄乳样浑浊,出现颗粒。
(+++):混浊,有絮片状沉淀。
(++++):絮状混浊,有大凝块下沉。
八、参考范围:正常人为阴性。
九、标本要求:
1、标本应新鲜,并及时送检。
2、尿液标本应避免经血、白带、精液、粪便等混入。
3、容器应清洁、干燥。
十、临床意义:分为功能性、体位性、病理性蛋白尿,后者见于肾
炎、肾病综合症等。
十一、注意事项:
1、此法比较敏感。
2、如尿液浑浊,应先离心或过滤。
3、强碱性尿可出现假阴性,应加5%醋酸溶液数滴酸化后再做试
验。
4、有机碘造影剂、超大剂量使用青霉素等均可致假阳性。
5、尿中含高浓度尿酸或尿酸盐时,可呈假阳性。
十二、参考文献: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
十三、
编写者:
制定日期:
修改日期:
科主任对规程认可:。
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留取方法
首先,准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在进行24小时尿蛋白定量之前,需要准备好干净的尿采集容器,并且要保证容器的密封性和干净度。
此外,还需要准备好标签和记录表格,以便记录尿液的收集时间和
数量。
接下来,正确的留取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在开始留取尿液之前,首先要进行一次排空。
然后,从第二次排尿开始,开始计时24小时。
在这期间,每次排尿都要留取,并存放在准备好的尿采集容器中。
在存放尿液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容器的密封性,避免尿液的挥发
和污染。
在尿液收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尽量避免漏尿,确保每次排尿都完全留取。
其次,尽量避免尿液的污染,尽量
不要让外界物质进入尿液中。
最后,尽量避免尿液的挥发,要保持
容器的密封性,存放在阴凉处。
在24小时尿液收集结束后,需要对尿液的数量进行记录,并填
写在准备好的记录表格中。
同时,还需要将尿液送至专业的医学检
测机构进行检测,以获取准确的尿蛋白定量结果。
总的来说,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留取方法是一项比较简单但又十分重要的工作。
正确的留取方法可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于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大家在进行尿蛋白定量时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留取,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尿蛋白检测方法
尿蛋白检测方法常用的包括以下几种:
1. 尿常规检查:通过尿液外观、比重、酸碱度等指标初步了解尿液状况,包括尿蛋白的定性检测,通常使用尿蛋白试纸带进行初步筛查。
2. 尿蛋白定量检测:使用尿蛋白定量仪或尿蛋白试纸,通过测定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来确定尿液是否含有异常的蛋白质。
定量检测能够提供更准确的尿蛋白浓度数值。
3. 尿蛋白电泳:通过电泳方法将尿液中的蛋白分离出来,进而确定是否存在异常的蛋白质,并可进一步确定蛋白质的类型。
这种方法适用于确定尿液中特定蛋白质的异常情况。
4. 尿蛋白免疫测定:利用特定的抗体与尿液中的蛋白质结合,通过免疫反应测量尿液中某种特定蛋白质的含量,如白蛋白或其他特定疾病相关蛋白质。
以上是常用的尿蛋白检测方法,具体的选择根据医生的建议和具体情况来决定。
尿蛋白定性试验是一项对肾脏疾病的诊断、治疗、疗效观察有意义的检查方法。
有很多方法,如氨基水杨酸法、醋酸加热法、加热乙酸法、磺柳酸法、干化学试带法等。
下面简介几种:
1、氨基水杨酸法:氨基水杨酸可与蛋白质形成不溶的蛋白盐沉淀,且可根据生成情况估算蛋白量,该法灵敏,应注意尿内尿酸或尿酸盐过多,用含碘造影剂可使之出现假阳性。
2、醋酸加热法:是使蛋白质凝固变性成白色浑浊,加热后加酸消除磷酸盐形成的浑浊而提高准确率,灵敏度稍低。
3、加热乙酸法:加热使蛋白质变性,加入适量乙酸(约为尿量的1/10)使pH值(酸碱度)接近蛋白质(pH值4.7),使蛋白质进一步沉淀,消除因加热产生的磷酸盐、碳酸盐等的浑浊。
健康人24小时尿中蛋白质排出小于150毫克,有时青少年可达300毫克。
除外生理性蛋白尿,可分为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
阳性可见于: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结缔组织病肾脏损害、各种药物、肾毒性物质造成的肾损害、妊娠等。
总之尿蛋白定性试验是肾脏疾病在早期的一项重要检查方法,不应忽视。
尿蛋白定量测定方法
尿蛋白定量测定方法是检测尿液中蛋白质浓度的方法。
常用的尿蛋白定量测定方法有:
1.尿蛋白试纸条法:该方法是将一张试纸条蘸取少量尿液,然后放置在特定条件下观察颜色变化,通过颜色的深浅程度来判断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
2.磷酸铁铵法:该方法是将尿液加入磷酸铁铵溶液,在加入硫酸后观察褐色沉淀的产生,根据沉淀的量来估计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
3.比重法:该方法是通过测量尿液的比重,并根据比重的值来推算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
4.免疫测定法:该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放射免疫测定法、荧光免疫测定法等多种技术,通过特定的抗体来测定尿液中特定蛋白质的含量。
这些方法根据不同的原理和实验技术,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测定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
尿蛋白定量测定方法分析潘亚男【摘要】目的:探讨尿蛋白的定量试验方法评价及临床意义。
方法对26例肾脏病患者尿标本24尿蛋白定量检测分析。
结果轻度蛋白尿5例,中度蛋白尿8例,重度蛋白尿分13例。
结论磺基水杨酸-硫酸钠比浊法操作简便,反应灵敏,结果显示快,与各类蛋白质均能发生反应。
%Objective An evaluation on the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of urinary protein and its clinical value.Methods Making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24 urinary protein samples selected from 26 patients with kidney disease.Results 5 out of all samples are taken as mild one, and 8 samples are moderate one, while, 13 samples are severe. Conclusion sulfosalicylic acid-sodium nephelometry is simple and convenient, and it is so sensitive that make the result demonstrated soon. What’s more, it can be reactive with any protein.【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4(000)018【总页数】2页(P125-126)【关键词】尿蛋白定量测定;肾脏病【作者】潘亚男【作者单位】肇源县人民医院,黑龙江肇源 166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正常人肾小球滤过液中有2~4 g/d小分子的蛋白质,在通过近端肾小管时,由于小管细胞的胞饮作用绝大部分又被重吸收,故终尿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一般为20~80 mg/d。
尿蛋白测定实验报告尿蛋白测定实验报告引言:尿蛋白测定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用于检测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了解其在不同疾病中的变化,并探讨尿蛋白测定在临床中的应用。
实验方法:1. 实验前准备:收集新鲜尿液样本,避免污染和外界因素的干扰。
2. 样本处理:将尿液样本离心,去除悬浮物,得到清晰的尿液样本。
3. 尿蛋白测定:使用尿蛋白试纸或尿蛋白定量试剂盒,按照说明书的操作步骤进行测定。
常用的方法有比色法、免疫测定法等。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测定的结果,可以得到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很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在某些疾病状态下,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会显著增加。
讨论:1. 尿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尿蛋白测定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检验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肾脏功能是否正常。
高蛋白尿是很多肾脏疾病的常见症状,如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通过尿蛋白测定,可以及早发现这些疾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 尿蛋白测定的方法选择:尿蛋白测定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如比色法、免疫测定法等。
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测定。
3. 尿蛋白测定的误差和干扰因素:尿蛋白测定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如尿液的稀释、酸碱度的变化等。
因此,在进行尿蛋白测定时,需要注意样本的收集和处理方法,以及仪器的使用和校准。
结论:尿蛋白测定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肾脏功能是否正常。
通过测定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可以及早发现肾脏疾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尿蛋白测定的方法选择和误差控制也是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实验的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尿蛋白测定的应用和改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附录:尿蛋白测定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详见实验手册或相关文献。
在进行实验时,请遵循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范,并注意个人卫生和实验设备的清洁。
【方法】邻苯三酚红比色测定法【原理】通过测定24小时尿液总蛋白的浓度和24小时尿量来计算24小时内从尿液排出的蛋白质的总量。
【标本收集】1.患者从8:00排空小便后开始计时,将24小时的所有小便全部收集在同一容器内。
2.准确收集24小时尿液(防腐剂为甲醛10ml,由血化中心提供),准确记录24小时尿量,从24小时尿液中留取约3ml尿液送检,用于测定尿总蛋白定量。
【标本接收】1.检验申请单上注明:测定项目为“24小时尿蛋白定量”,同时必须注明24小时尿量,单位为“L”。
2.所接收标本为用尿常规管装的尿标本。
3.24小时尿蛋白定量编码:250301010a,检验费用:10元。
【仪器与试剂】1.仪器为拜尔1650生化分析仪。
2.德赛诊断系统尿液/脑脊液总蛋白(U-TP/csf-TP)测定。
3.试剂为即用式。
4.试剂为单试剂,放于RTT1-36号位,定标位在CTT-18号位。
5.试剂稳定性与贮存:试剂和标准品避光保存于2~8℃,若无污染,可稳定至失效期,试剂不可冰冻。
【操作步骤】1.上机操作:见《拜尔1650生化分析仪仪器操作SOP文件》。
2.在BAYER1650上编程时测定项目选择“CSF-TP”。
3.测定条件:见《尿液脑脊液总蛋白测定(SOP)》。
【计算与报告】1.测定出的结果为尿总蛋白定量,单位是g/l;2.将24小时尿量(由临床提供,单位L)、尿总蛋白定量(单位g/l)手工填入LIS3.保存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g/24h)会自动计算出来;4.如果测定结果大于3000 mg/L,应用9 g/L NaCl溶液作1+1稀释,重新测定,结果乘以2。
如果样品测定值低于20 mg/L,需加大样品用量(例如50μl样品+1000μl 试剂)。
【性能特性】1.病人结果可报告范围对总蛋白的检测范围为20~3000 mg/L。
当样品测定值超过上限时,应将样品用9 g/L NaCl溶液作1+1稀释,重新测定,结果乘以2。
尿蛋白质定量检验【中图分类号】R44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0-0256-021 尿总蛋白质1.1方法及参考值①双缩脲法;②邻苯三酚钼络合显色法。
40~80(20~120)mg/d。
1.2临床意义1.2.1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分子筛和负电荷屏障作用以及肾小管重吸收作用,正常尿只有极微量血浆白蛋白和微量肾组织糖蛋白、分泌型IgA。
尿蛋白排泌超过150 mg/24 h即为蛋白尿。
主要用于肾脏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价。
1.2.2病理性蛋白尿泌尿系统有器质性病变,尿内持续出现蛋白,可分为5种。
(1)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以白蛋白增加为主,也可含有一些分子量较大的球蛋白。
(2)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以低分子量蛋白质为主的蛋白尿,以β2微球蛋白、溶菌酶等增多为特点,可有白蛋白轻度增多。
(3)混合性蛋白尿:白蛋白和β2微球蛋白同时增多。
(4)溢出性蛋白尿:是血循环中出现大量低分子量蛋白质(如血红蛋白、肌红蛋白)或本-周氏蛋白时,尿中蛋白相应增加。
主要见于骨髓瘤、骨骼肌严重创伤及大面积心肌梗死。
(5)组织性蛋白尿:由于炎症或药物刺激泌尿系统分泌的蛋白(如Tamm-Horsfall糖蛋白等)、组织细胞渗漏的酶及炎症局部的蛋白质排出增多。
1.2.3生理性蛋白尿泌尿系统并无器质性病变,而是由于各种体内环境因素影响导致尿蛋白含量增多,可分为功能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和摄食性蛋白尿。
2 尿微量白蛋白(MA)2.1方法及参考值①免疫比浊法;②放射免疫分析法;③酶免疫测定法。
参考值:晨尿6.5±5.1 mg/L;随机尿4.8±2.6 mg/gCr;24 h尿5.7±2.6 mg/d。
2.2临床意义是早期肾损伤监测和随访的重要生化指标。
主要见于肾小球性蛋白尿,如糖尿病肾病、肾小球肾炎等。
3 尿转铁蛋白(TRF)3.1方法及参考值①免疫比浊分析法;②单向免疫扩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