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请举例说明中国的发展为什么世界
- 格式:pptx
- 大小:531.02 KB
- 文档页数:13
中特期末大作业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姓名:XX专业:XXX学号:XXX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XX(南开大学 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和国家实力取得了瞩目的关注。
一些西方国家开始质疑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仍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角色。
纷纷抛出“中国责任论”,渲染中国已不再是发展中国家,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然而,无论是从人均GDP 、人类发展指数还是从国际法等角度来看,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关键词:中国责任论;人均GDP ;人类发展指数;国际法1 引言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和国家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特别是在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超过日本后以及2012年京津沪等地人均GDP 突破1万美元,于是国际舆论开始了新一轮热炒,突然开始大谈“中国责任论”,渲染中国已不再是“发展中国家”,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1]。
然而,尽管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2 西方国家否认中国“发展中国家”身份的原因 发展中国家,通常是指那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尚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的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均近10%的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无论从国际通行的各项人均发展指标看,还是从经济和社会结构看,中国无疑属于发展中国家。
然而,为什么“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近年来却在国际上成为一个问题,常常受到一些组织和个人的质疑,甚至要求中国按发达国家的标准承担国际责任。
对这个问题作出有理有据的回答,不仅有助于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所处发展阶段的误解,也有利于我们把握国情特点,制定和实施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
(1) 中国发展严重不平衡的状况没有被外界充分了解和重视。
中国道路成功的原因及其世界意义312017.09 / 党史博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一、中国道路的内涵中国道路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复兴之路①。
中国道路是中共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选择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更加证明了中国道路的正确。
二、中国道路何以成功(一)中国有强有力的“中央权威”一提到“中央权威”,给西方人的影响是中国是一个缺乏民主、一党专政、专制独裁政府在管控着的国家。
中国道路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中国有一个正确的引路人——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秉承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办实事,通过及时有效的施政满足了人民的基本需求和解决困扰人民生活的难题。
就像意大利作家洛丽塔·纳波利奥尼《中国道路》中写道,民众的梦想并不是选举,而是经济自由。
在共产主义集团中,最缺乏的是利益驱动而不是民主选举。
②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众多的国家,较西方而言,吃饱穿暖显然比拥有选举权更重要,邓小平多次强调“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如果人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党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社中国道路成功的原因及其世界意义王从兰(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外也掀起了对“中国道路”的研究热潮,但对“中国道路”成功的原因中外学者出现了分歧,西方学者提出了“国家的资本主义”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的错误认识。
问答题及参考答案4,“三步走”的涵义是什么?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是国民生产总值在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方面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
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怎样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
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会给国家带来灾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学分)课后思考题重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P7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1、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3、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P13-14,P22,P28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
国际背景: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实践基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现实依据: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4.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6-37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以人为本: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体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起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一章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答案要点:邓小平曾经坚定地说:“我们要对毛主席的一生的功过作客观的评价。
我们将肯定毛主席的功绩是第一位的。
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我们要实事求是地讲毛主席后期的错误。
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毛主席一生中正确的部分。
毛泽东思想不仅过去引导我们取得革命的胜利,现在和将来还应该是中国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世世代代坚持下去。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全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章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关系?答案要点: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
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关系一、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发展与世界发展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全球格局的影响。
二、经济方面的关系1. 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中国的经济增长为世界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投资机会,促进了全球贸易和跨国公司的发展。
同时,中国还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合作项目,推动了区域和全球经济的融合。
2.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日益密切。
中国是许多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与美国、欧盟、东盟等地区和国家之间的贸易额持续增长。
中国的市场需求和制造业优势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出口机会,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增长。
3. 中国对全球经济的稳定性的贡献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通过稳定的经济增长和货币政策,为全球经济提供了稳定的需求和市场。
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机构,为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政治方面的关系1.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中国的发展使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还通过主办重大国际会议和倡议,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推动国际合作和对话。
2. 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合作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和共赢。
中国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多边主义和国际法治,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中国还通过提供援助、参与维和行动和推动全球治理改革等方式,为世界提供了公共产品和全球治理的新思路。
四、文化方面的关系1. 中国的文化输出和软实力中国的文化输出和软实力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强。
中国的传统文化、现代文艺作品和体育赛事等吸引了全球的关注和喜爱。
中国的汉语教学和孔子学院的设立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学习和了解中国的机会,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毛概思考题与答案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它有哪些理论成果?答:原因: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总结。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客观要求。
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理论成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哪些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这些理论成果创造性的探索和回答了: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与怎样发展。
除此之外,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订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答: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2. 这些理论成果创造性的探索和回答了: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与怎样发展。
3.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是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这个理论体系还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不断进步的,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紧密联系,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改革和开放紧密相联。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中国不是孤立的也不能孤立,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的事实,也是我们的立脚点。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即宣布,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利于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
他又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我们坚决抵制和批判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朽制度和思想作风,但这并不妨碍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
但由于帝国主义对我们实行敌视,封锁和禁运的政策,以及后来我们自己所犯的“左”的错误,毛泽东在对外开放的许多思想未能完全付诸实施。
邓小平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和政策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研究和探索怎样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得更快一些的过程中,邓小平十分重视对外开放的问题。
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为应对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各国政府为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获得最大利益,纷纷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广泛地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积极利用国外市场,资源,信息,技术和资金。
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
走向世界的中国(精选15篇)走向世界的中国篇1课题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计划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3、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过程与方法作图----小组合作----导学-----练习深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我国的区域差异和区域合作中的重大工程学习者分析学生对关于国家的一些国情知之甚少,对南水北调等工程难以理解。
教学资源与策略、素描纸、铅笔、红笔、黑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两年来,我们学习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今天我们一起和中国走向世界。
【板书】走进世界的中国讲授新课教师引入:在两年的地理学习中,同学们掌握了学习地理的学习方法之一是:读图。
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手中的笔自己来描绘祖国的蓝图。
将同学们分成六个小组。
每个小组选一名组长。
共同完成“中国轮廓图”,并画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描述每一个区域的特征。
(时间5分钟)学生作画,老师巡视。
教师承转: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特点,面临不同的发展问题。
我们怎样才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世界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是今天这节课需要探究的问题。
教师板书: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板书:1.区域差异学生展示作品:“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老师提问: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特点,想一想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是什么?学生发言: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千差万别,这说明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
教师承转:不同的区域地理条件不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教师板书:2.区域发展教师提问:1. 以东北平原为例,想一想为什么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联系气候、地形、人口、工业等方面进行分析)2.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组讨论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想一想我们应当怎样因地制宜地发展家乡的经济?学生讨论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