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 10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
- 格式:ppt
- 大小:513.50 KB
- 文档页数:84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史- 2 -考点分析:政治特点:革命领导者——资产阶级及其利益联盟;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或殖民制度的阻碍;历史使命——推翻旧制度,使资产阶级掌权;革命参加者——资产阶级外,还有其它阶级。
革命进程——都有曲折性的特点。
特点:产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高潮时期;自上而下的运动形式出现;为相关国家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通过革命和改革,使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确立起来。
美国经济实力雄厚,市场广阔;德国一战后经济困难,日本国内市场狭窄,两国自我调节能力小。
美国是凡华体系的得益者,现有的国际秩序对其有利,德国是一战战败国,受凡尔赛体系的严格限制,德国民众对这一体系严重不满;日本虽是一战的胜利国,但体系限制了其在东亚势力的发展,日本急于改变现状。
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革命后建立较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德日没有经历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带有强烈的帝国主义传统,易走上法西斯道路。
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两种类型及原因1、两种类型:英法美——资本主义发展充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传统。
德日意——具有专制主义的特点2、形成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致;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途径不同所致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1、工场手工业时期16——18世纪下半期2、蒸汽时代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3、电气时代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4、电子信息时代1945年至20世纪9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1、前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适应2、条件:政策;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政策;科技条件: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的推动;市场条件:对外侵略与扩张,占领国际市场;美国的独立与统一;资本条件:俄国农奴制改革;自由劳动力条件:英国圈地运动;俄国农奴制改革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几个时期1、工业革命期即19世纪上半期2、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年代初期的高速发展3、20世纪50年代至701、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和丧失确立原因: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首先进行了工业革命。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提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专题内容世界近代史以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以生产力的发展和演进为依据,世界近代史可以划分为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蒸汽机时代的资本主义和电气化时代的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世界现代史从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始,到本世纪 90年代,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曲折前进的历史。
1.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演变:(1英国:17世纪,通过圈地运动、殖民掠夺和对外贸易,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
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但是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束缚着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1640~1688年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统治, 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18世纪,圈地运动进一步推行,基本消灭了自耕农。
英国取得了向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输入黑人奴隶的专卖权。
18世纪中期又打败法国,国外市场扩大。
18世纪中期到 19世纪上半期率先开展并完成了工业革命, 导致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处于“世界工潮地位,也成为拥有广大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国” 。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中,英国由于设备陈旧又不愿更新生产设备和采用先进技术;拥有广大殖民地而把资本输往国外,利用殖民地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榨取高额利润;殖民地的反抗斗争也沉重打击了英国。
因此,英国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下来,工业制造由原先的世界第一位退居第三位,丧失了“世界工潮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海外贸易中各国的购买力锐减,同时受到美日的商业竞争,加之大战期间国内经济损失惨重,使英国工商业呈衰退现象,经常失业的人数达 200万,伦敦也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
经济衰退导致政党政治变化、国际地位下降、军事实力削弱和对殖民地控制的减弱。
专题十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正误判断:关于下面的知识要点表述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自然经济解体的含义是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
2.从近代化的角度看,自然经济解体的客观进步作用体现在促进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3.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直接原因是清政府取消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4.辛亥革命后兴起了“国货运动”。
“国货运动”在当时号称“文明排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5.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主要原因是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6.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政策导向( )。
7.决定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历史命运的根本因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
8.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9.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趋势是由闭关自守转变为面向世界,由固守传统转变为向近代化迈进( )。
10.从动力上看,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工具更新发展的过程是人力、畜力到机械动力( )。
11.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来看,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是满足大众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则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
12.广播、影视是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而来的,而互联网是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而来( )。
答案1.√ 2.√3.×正确答案: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直接原因是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4.√ 5.√ 6.√7.√8.×正确答案: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强烈冲击9.√10.√11.√12.√错误追踪:下面题目中有两个答案是错误的,请指出、改正。
1.19世纪40年代~60年代,中国的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高三历史复习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发展鸦片战争前,中国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战后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的刺激,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产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
【主要内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默写、背诵提示】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原因、过程、影响。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创办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影响。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背景、时间、创办者、产生途径、著名企业、分布地区等。
【重点、难点破解】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联系中国古代史,回忆自然经济的特点。
明确“解体”主要指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
鸦片战争后。
西方商品输入中国与日俱增。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由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先后完成。
东西方海上的交通条件发生了变化;外国列强在中国的特权有所扩大,为加强对中国的贸易而进行的投资也在增长,这一切,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侵略,增强了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
中国自然经济一步步走向解体:一方面中国原有的手工业从整体上开始遭到破坏,其中以手工棉纺织业为最严重:另一方面,在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下,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在发展。
这样以耕织结合为核心的中国自然经济结构开始初步分解。
在这个分解过程中,出现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也积累了一定的货币资本。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人民版教材涉及很少,估计考的可能性不大。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两种教材相同内容较多,记住要点,应对选择题命题。
此外,还要注意考查材料解析题。
【主要内容】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