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与世界城市的水景形态学对比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12
武汉水格局的形态学分析武汉独特的水体形态特质在多种场合被业内专家频繁地提及,但缺鲜有学者对其进行较为深刻的研究。
过去几十年的城市扩张对水体的不断侵蚀,使得武汉的水体形态特质逐渐退化。
直到2013年年底,武汉发布了其远景发展规划——“武汉2049”,提出要在2049年将武汉打造成为第三层级的世界城市,并强调充分利用其特色水资源重点打造城市蓝绿水网体系并控制城市发展生态底线。
在这样的背景下,帮助武汉认知自身独有的特质,从而合理组织三镇格局下密布的江河湖泊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发展成为拥有卓越的、特色的世界城市成为本文的主要关注点。
本文以城市水格局的形态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典型的世界城市和国内重要城市等15个城市的水格局特色及水陆格局,结合城市形态学与景观生态学中的量化研究手法,以四项特定指数对应描述每一水格局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以其数据结果分析比较武汉与各世界城市及国内主要城市的水格局特征值,说明武汉城市水格局的现状特征及其水景特征的主要价值点和其下一步城市建设进程中水体的保护与发展方向。
水格局形态特征的量化评价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本文认为从城市形态的角度,可将城市水格局的特征概括为水体量、水斑块、水陆混合度和水岸线四个方面。
为进行量化的比较,体系构建中为每个特征匹配对应的能反应该特征的计算指数,如使用水斑块的数量和最大斑块指数来说明其斑块特征;使用分离度和信息熵来说明其水陆混合度;使用水岸线长度与边缘密度来说明其岸线特征。
为获得城市的水体数据,操作方法中使用RS和GIS技术从遥感影像中提取城市水体要素并进行处理,辅助使用了FRAGSTAS插件计算部分景观格局指标。
研究结果显示:武汉的水体量与内陆城市相比非常大,其体量接近沿海城市;水斑块的尺寸大小适合形成圈层式宜居滨水空间;水陆混合度非常高,从而产生更多的水陆交汇地带;具有超长的水岸线,是武汉独特的城市资本。
策略中则认为其应加强水道至出海口的通达性、恢复其淡水资源品质、保护湖泊以保持其水陆混合度,独立规划设计城市滨水区、重点考虑实现对水岸线的保护,打造最美最长水岸城市,同时将宜居与滨水圈层结合起来。
武汉江滩堪称“金外滩”,面积之大相当于8个上海外滩,风光无限中国历史上,以“大”为开头命名的城市,仅有两座:大上海和大武汉。
武汉依水而生,因水而兴,长江和汉水把武汉分为三镇,分别是武昌、汉口、汉阳。
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穿武汉而过,不仅令武汉形成一个三大重镇隔江鼎立的格局,也令武汉的江景风光无限,吸引了八方游客来此观光旅游。
大上海有外滩,大武汉有江滩。
武汉人对长江情有独钟,与江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武汉三镇的水景风光中,武汉江滩可是这座滨江城市中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它与上海外滩相比,优势在于大,面积相当于3个中山公园、8个上海外滩。
其70%面积用于绿化,20%用于修建各种休闲娱乐设施,10%建造亲水平台,成为武汉人、外地游客观光赏景,认识江城的好去处。
“两江四堤八林带,火树银花不夜天”,这是一位诗人对武汉江滩美景的赞颂。
武汉江滩有着金外滩的美名。
据不完全统计,它自开放以来,平均每年接待中外游客1000多万,成为武汉市著名的旅游品牌。
长江浩浩,汉江蜿蜒。
喧闹三镇,因两江千年流淌,变得繁华、灵秀、多姿多彩。
武汉江滩,可以说是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兴盛衰败,它不仅是城市游园,也是城市文化景观和历史象征。
从地域上讲,武汉是一座水边的城市,长江和汉江横贯其中,把一座城市分割为两江四岸三镇,11座长江大桥又将其连接。
从时间上看,武汉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曾风起云涌,为世人瞩目。
当时间的纵轴划过地理的横轴,交会的那个点就是江滩。
这座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古老城市,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因两江交汇,江滩码头由此兴盛,城市经济不断增强,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商业重镇。
明清时期是楚中第一繁盛处、天下四聚之一。
清末汉口开埠和洋务运动开启,使其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有“东方芝加哥”美誉。
如今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之一,长江两岸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繁华的灯火霓虹之间,响彻着无数游人的赞美与惊叹之声。
武汉又作为长江旅游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这座城市不仅历史文化悠久,文化时尚感和辨识度也非常强,非常高,无疑是赏武汉夜色最美的地方之一。
武昌沿江滨水区亲水空间研究摘要:文章论述了滨水区开发是加速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以及做好滨水区建设对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构建和谐城市起到的重要作用。
探讨了亲水空间设计的成功与失败,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滨水区的开发成功与否。
武汉地区因为防洪需求而产生与亲水要求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武汉缺乏高质量的亲水空间。
缺少了滨水特色,景观贫困化以及区域特征的不足。
我们通过对世界滨水区亲水空间优秀范例的引荐,提出使武汉防洪与亲水关系由对立面变为和谐的空间构想。
关键词:滨水区亲水空间设计和谐城市滨水特色历史文化特色一.世界范围内的滨水区发展与复兴回首城市发展的历史,滨水城市一直有着引人注目的一页:文明古国发源于水滨。
几乎所有现代国际大都市都是因借水而得逐步形成、发展与成熟。
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不是沿海就是沿江.这些城市不仅依水而建,而且其滨水区往往也是城市中最具活力、环境最优美、建筑密度最高、地价最高的地段,这主要出于人类生活对水的依赖和人类向往开阔场景的天性。
当滨水区价值得以发现后,对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就成为促进和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滨水区开发重建过程中.非常注重滨水区的综合开发利用,使很多滨水区由原来的码头、工业区逐渐转变为公共括动繁忙、环境良好、地价不断上升的综合功能区。
滨水区能起到这种作用或达到这个目的,前提是优质的景观条件、良好的亲水性、清洁的水质来吸引市民,使之成为人们的共享空间。
其中,亲水空间是否良好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滨水区开发的成功.它可以决定滨水区是成为具有凝聚力的城市中心区还是缺乏凝聚力的边缘地带,缺乏凝聚力的边缘地带对激活经济的目的会打很大折扣,武汉沿江防洪墙的存在使本来位于市中心的滨水区似乎成了城市的边缘地带。
二.开发武汉沿江滨水区的重要性和缺水的内地城市比,武汉水域条件得天独厚.应充分认识滨水区的价值及对经济的影响:2.1 潜在的巨大开发价值一项成功的水滨开发工程,在赋予水滨新用途,再现滨水区的发展潜力的同时,往往能增加政府税收,创造就业机会,改善投资环境,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合作和促进新的投资,并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带动周边地带及相关事业如房地产业的发展。
浅析武汉市居住区水景的生态景观设计作者:彭瑜来源:《大观》2015年第08期本文属2015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论文,项目编号:15G183。
摘要:现代居住区中的水景生态设计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集中表现,本文通过实地考察武汉市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区水景环境,并分类进行探讨。
明确指出目前武汉市居住区水景存在的问题,提出武汉居住区水体景观设计的生态设计手法,为武汉市的居住区景观发展建设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居住区;水景;生态景观一、居住区水体的生态景观生态景观是指由地理景观、生物景观、经济景观和人文景观组成的多维复合生态体。
生态景观的设计应从经济、技术、文化等不同层面来综合考量,应满足自然性、和谐性、整体性等设要求,构造人——生活——环境三位一体的和谐生活。
城市的发展必须以人的健康发展为大前提,人类对自然的向往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的力量。
我们要改造城市,就必须尊重自然,生态性的景观设计原则敲好满足了这样的心理需求。
二、武汉居住区水体的生态景观分析(一)自然水体的生态景观设计自然水体景观居住区是指开发利用已有江河湖川两岸得天独厚自然资源的居住区。
武汉当前开发的自然水景居住区中相当一部分是临水楼盘,其临近的自然水面好比是大环境配套,典型居住区如香榭水岸。
亲水居住区也不在少数,如南湖湖畔的水蓝郡,三角湖畔的金色港湾,汤逊湖畔的宜家汤臣,长江边的怡景花园等。
案例一:宜家·汤臣宜家·汤臣位于武汉东湖技术开发区腹地的庙山开发区黄金地段——阳光大道旁。
项目三面临湖,是一处视线景观极佳的半岛,形成了湖光山色的天然背景。
也是目前武汉市唯一无污染最大内湖——汤逊湖地理和自然条件最好的别墅群落。
项目总占地面积 50 万平米,规划总建筑面积 20 余万平米,别墅住宅 800套,公共绿地率达到 63%。
同时项目还有一个达 2 万平方米的天然内湖,地理优势明显。
整个社区依地势而建,组团规划成熟呈现。
浅谈武汉滨水天际线天际线是由各种地形地貌和地物构成的以天空为背景的轮廓线,是形成地区环境整体星相的重要要素。
作为中部重要城市的武汉,城市形象方面要做到最好,而武汉有事水域众多的城市,因此滨水天际线成为武汉形象的重要一部分。
城市天际线不仅仅是设计的成果,也源于城市内部在发展动力的长期作用,是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体现。
标签城市天际线;滨水;城市设计一、研究背景城市发展不仅仅是在经济实力上的,城市面貌也尤为重要。
改革开放的国策是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给中国的城市以巨大的活力和推动。
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改造更新速度的加快一级城市规模的扩大,使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不一样。
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一些问题无法深入考虑,导致城市建设管理以及建筑设计的不够成熟,使得城市景观方面不尽如人意。
城市天际线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元素,也在发展变化着。
城市中高层建筑的增多,历史区域的更新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天际线。
由于缺少理论的知道,加上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有目的的控制,许多城市的天际轮廓线收到破坏。
观之于武汉,水域众多的武汉,渡轮,大桥也是众多,而乘坐交通工具渡江时,人们看到的便是江景,以及沿江两岸的景色,一个好的天际线设计,对于武汉城市形象有着非常好的影响。
我们国家是一个古老的国家,跨越的很长的时间线,城市数量也众多,有着各种不一的城市特征,在发展建设中也呈现出勃勃生机。
但是发展过快,或是因为不重视,导致天际线没有规划设计,或者说控制设计失效。
而主要原因如下:1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脱节、2房地产开发失控、3盲目的建设所谓城市形象地标建筑,而不考虑周边环境、4调控不足。
城市设计思想的引入则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重要纽带,对城市中各个要素的组织,控制更加明确有效,使城市各组成部分的关系更加完善。
天际线的影响要素包括建筑单体,建筑群体高度,地形特征,构筑物等。
其中,建筑单体包括建筑高度、建筑形体与体量、建筑顶部设计和建筑肌理与色彩。
水与武汉1、武汉之水——江湖水系的总体概况武汉之水既不同于威尼斯、芝加哥,也不同于苏州、杭州,其独特性表现为:①“通”——四通八达、九省通衢,是活水。
②“丰”——千湖之省中拥有“百湖之市”的美誉。
拥有一江(长江)、三河(府河、金水河、通顺河)、四水(汉水、滠水、举水、倒水)和200多个湖泊。
全市水面面积率(水面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比率)达25.8%。
图1-1 武汉水系分布图图1-2 武汉主城区湖泊分布图③“全”——江河、湖泊、水库、塘堰等各种水体功能俱全。
④“富”——全市主水、客水、地下水三水之合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达11.4万立方米,是全国的37倍,世界发达国家的10倍。
⑤“均”——各类水体大致呈均匀分布,城市空间与水系相互交融,形成“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的格局。
主城区范围内就拥有长江、汉水和27座大小湖泊。
因此,如果就水面面积率而言,武汉在中国大中城市中不是最高的(山东聊城33%,江西南昌28.2%),但就水与城市空间的关系而言,武汉却是最密切的。
2、水与武汉2.1 得水生城——水是孕育和形成武汉的必要条件①生命源于水,生命之活动离不开水。
考古证明武汉早期人类的聚居点均位于濒临水边的高地上。
3500年图1-3武汉主城区的四大水系图1-4 国内相关城市水面率比较图1-5 老武汉码头的繁华景象8%10%17%25.80%28.20%33%0.0%5.0%10.0%15.0%20.0%25.0%30.0%35.0%上海广州南京武汉南昌聊城8%10%17%25.80%28.20%33%0.0%5.0%10.0%15.0%20.0%25.0%30.0%35.0%上海广州南京武汉南昌聊城前武汉人的祖先最早居住地“盘龙城”就建在黄陂区的江水边。
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认识和驾驭大自然的能力提高,以及水上运输的需要,遂在沿江形成三镇。
武泰闸一带水域的繁兴诞生了武昌;鹦鹉洲一带来自全国的竹、木排富庶了汉阳;集家嘴码头的帆樯林立迎来了汉口——中国四大古镇之一的美名。
中国水景设计分析报告总结摘要本文对中国的水景设计进行了全面分析,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探讨了中国水景设计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并总结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水景设计的评估和对比,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促进中国水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1. 引言水景设计是一种将自然、人文和艺术元素相结合的景观设计形式,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广阔的应用空间。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在水景设计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然而,目前中国的水景设计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2. 发展趋势和特点2.1 自然融合中国的水景设计注重自然融合,强调营造自然、舒适的环境。
在设计中,强调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使设计与自然完美结合。
2.2 传统文化体现中国水景设计常常通过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展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
例如,借鉴中国古代园林的布局和构图方式,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水景。
2.3 创新与现代性虽然中国水景设计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但也在不断创新与现代化的道路上发展。
设计师们将科技与艺术相结合,通过使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创造出更加现代化和独特的水景作品。
3.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然而,中国水景设计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3.1 缺乏创新虽然中国水景设计强调传统文化的体现,但在创新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
设计师们需要更加积极地探索和尝试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以推动中国水景设计向前发展。
3.2 生态环境保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和浪费。
在水景设计中,需要更加注重保护水资源,积极倡导可持续设计理念,减少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3.3 建设与维护成本水景设计的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需要专业人员的投入和大量的财力支持。
这对于一些财力有限的地区或机构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4. 提出的建议为了促进中国水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4.1 加强创新研究鼓励设计师们积极参与创新研究活动,推动水景设计向前发展。
城市滨水区的景观分析作者: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1期摘要:西方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从早期的功能理性到今天的公众参与,其所折射的民主精神和实践方法对我国目前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笔者通过分析我国城市滨水区的现状,特别是以武汉市为例,并与国内外的相关景区相对比,而分析出在滨水区景观设计方面所具有的弱点,并据此提出了一些相关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滨水区;政府规划;滨水区现状;相关措施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196-01城市滨水区,尤其指城市与江、河、湖、海接壤的区域,它既是城市的边沿,又是水体的边缘,并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城市陆地空间。
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层层推进,居民素质、环境意识的加强及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更加认识到城市滨水区的重要性。
但盲目开发和滥用自然资源,导致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因此,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利用,要在尊重其特有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以生态、社会、环境效益相互平衡为核心,把滨水区的特质因子有机的融入到城市整体之中,使自然和人的活动达到和谐统一。
一、滨水区环境现状(一)武汉市的区位特点及滨水现状武汉地处长江冲击平原,城区内长江、汉江交汇,东、南湖等大小16个湖泊星罗棋布,具有丰富的滨水资源。
在城市中部更有以长江、汉水等流动的水体贯穿城市中心形成的标志性滨水城市景观,其中临江滨水活跃区集中在一、二桥之间。
武汉市依据山水园林城市规划、“两江四岸”景观建设规划的具体要求,继汉口江滩改造后又对武昌临江地区从功能定位、景观塑造以及环境整治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出发,对重要节点和街区进行了详细规划。
(二)沿江地带的保护现状我国在近代的沿江地区、沿海城市留下了大量的具有殖民地色彩、中西合璧的历史建筑和街区,沿海的如上海、青岛、大连等,沿江的有南京等。
武汉市此类成气候的景观主要集中在汉口沿江地带,大部分是近代国外殖民地租界的办公楼和金融建筑群,如江汉关、花旗银行大楼等,它们形成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历史风貌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