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高中信息技术 教材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2
信息技术必修二《信息系统与社会》2.1计算机硬件的组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计算机硬件组成》。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信息系统与社会》第二章“信息系统支撑技术”的第一节计算机硬件,本节课程设计的重点教学为计算机硬件的组成。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计算机硬件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基本构成,理解各部件的作用,为深入理解信息系统的运行原理和技术支撑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章节的学习中就已了解的信息系统的概念,掌握了信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在此基础上深入学习信息系统的的支撑技术及原理,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
三、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硬件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使用计算机处理数据,培养学生的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及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及功能,能够根据实际需求结合硬件性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机。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及其功能。
2、硬件在信息系统中的支撑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硬件性能对信息系统性能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类比、讲授等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学习。
结合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硬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计算机硬件的实物图片、结构示意图等。
准备计算机硬件实物供学生观察和学习。
六、教学过程首先通过复习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导入信息系统的支撑技术计算机硬件的知识学习。
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计算机硬件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并以图片的形式呈现计算机体积的变化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及趋势。
学生合作讨论学习并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根据课本上的知识点自主学习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包括主板、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及输出设备的功能和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结合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展示计算机硬件,再给出硬件实物让学生观察加深学生对硬件外观、大小、形状的印象,从而辅助学习。
第一章绪言1.1信息与信息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体验信息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信息的含义。
四、包含的知识点1.什么是信息2.信息的主要特征五、主要教学手段及相关策略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六、教学策略高中一年级学生基本上都在小学、初中阶段上过信息技术课.由于是第一节课,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不熟悉,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对本课程的学法也不了解,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方式与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对整本书的内容学习有开启含义,教学参考给出的参考课时0.5略低。
与以往的信息技术课程相比,新课程更注重的是能力培养,注重团队合作,注重讨论学习,改变原有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
引导学生讨论为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发挥学生的想象,自我构建信息的基本特征。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1.2信息技术及其影响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及应用。
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和趋势。
2.过程、方法目标举例说明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掌握分析信息技术产生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
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遵守信息法规,培养良好的信息情感和信息道德。
二、教学重点能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探讨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和趋势。
三、教学难点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分析信息技术应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包含的知识点1.什么是信息技术2.信息技术的发展五、主要教学手段及相关策略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老师进行总结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分析《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浙教版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紧紧围绕这一总目标编写教材,按照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本教材之后,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地操作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健康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
从教材内容设计结构来看,本册教材由7章组成,每一章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主题。
其中第一章是概括性的,为后续各章节的学习做一些准备,其后各章是沿着培养信息素养的主线(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交流和评价)有侧重地展开的。
全书课时分配计划如下表所示,大约需要32课时完成。
课时分配计划表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包含“信息及其特征”、“信息的编码”以及信息技术三节。
这一章是高中生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讲,通过介绍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将学生引入奇妙的信息世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求知欲。
既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过去,也揭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产生对生活中新技术的信息敏感度,能够紧跟信息化时代潮流。
同时,通过一定情境案例展示,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现实应用有所体悟,并且让其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本章的重点是能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并能对应实例说出其特征。
本章的难点是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
第二章“信息的来源与获取”,本章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的首要环节,分为四节。
第一节“信息获取的方法”,通过分析和比较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能有效规划信息获取的具体方案,同时让学生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意义,学会选择恰当的方法获取信息;第二节“因特网信息的浏览与获取”,通过搜索引擎的应用,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技巧,学会在网络中高效查找所需信息;第三节“网上资源检索”,掌握运用搜索引擎和主题目录在因特网上检索相关信息资源的方法;第四节“因特网信息资源评价”,了解评价因特网信息资源的三种主要方式与评价标准,初步掌握网络资源评价的基本方法。
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的第二章的第一节,属于高一学生的教学范畴,对应课标中的信息获取部分。
课标要求学生能够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本节课课时数为1课时。
教材上把本节课分为两个部分,先是从简单的例子说起,从而来了解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即定位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确定信息获取的方法、评价信息,然后再具体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
了解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是进行信息获取的前提,也是后续进行信息的表达与加工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大部分同学已懂得信息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也能较深入地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能从周围的一些事和物简单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且信息获取是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学生应该对应信息获取并不陌生。
可学生并不一定能清楚地说出信息获取的也不一般过程,也不一定能全面地考虑信息获取的来源和途径,在解决问题时信息获取是一切的起点,所以这节课是必要的,要让学生学会明确需要获取什么信息,如何从众多的信息中获取自己所需的、正确的信息,从而为后面对信息的加工和表达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明白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对信息来源途径进行合适的选择。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能够自主分析问题,定位需求,比较各个信息来源,从而能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尝试规划信息获取的具体方案,并进行评价,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信息获取过程的分析和信息获取方案的确定。
五、教学难点剖析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六、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师: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信息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也知道了信息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如果我们不去获取信息,那信息就不属于我们,我们也就无法利用信息,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获取信息。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程序设计基本知识》
教案
•教师行为:通过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如“如何用计算机程序计算两个数的和”,引入程序设计的概念。
•学生行为:思考问题,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入程序设计的概念。
(二)概念讲解(10分钟)
•教师行为:详细讲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包括数据类型、变量、常量、表达式等。
•学生行为: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提出疑问。
•设计目的:确保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有清晰的理解。
(三)程序语句和结构(10分钟)
•教师行为:介绍程序设计中的语句和结构,包括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
•学生行为:学习不同的程序结构,理解它们在程序设计中的作用。
•设计目的:帮助学生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逻辑和结构。
(四)实践操作(10分钟)
•教师行为:指导学生使用编程软件,如Python,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学生行为:动手操作,尝试编写程序,体验程序设计过程。
•设计目的: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程序设计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小组讨论(5分钟)
•教师行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程序设计方法的适用性和优势。
•学生行为: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提出问题。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对程序设计方法的深入理解。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整书)-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整书)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本书地位:本模块是培养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是学习各选修模块的基础,具有普遍价值,为必修模块。
本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实际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本书章节之间关系:本模块由四个主题组成:信息技术基础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技术与社会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教材内容:1.定性分析《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有以下亮点:(1) 内容编排角度新颖与信息技术获取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和表格信息加工体信息加工集成与信息交流资源管理各章页数12281427203020图2 各章所占版面比例②章节与知识点数表2 各章知识点分布情况表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二章信息获取第三章信息的编程加工和第四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第五章多媒体信息加工第六章信息集成与信息交第七章信息资源管理图3 平均每课时知识点数(2) 各章图表分布分析表3 各章图表分布一览表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二章信息获取第三章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第四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第五章多媒体信息加工第六章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第七章信息资源管理各章所含图片620731253718(幅)各章所含表格(张)3173126128图4 各章图表分布图教学方法:《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倡导“以学生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一起为了学生,一定相信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每章的开头都有简短的前言,概括地表述了本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关系,有助于学生掌握本章的主旨;更值得一提的是,每节则以有趣的小故事的形式展开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思考和探索;此外,在每章的正文中穿插了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点的实践活动,在每章的的最后还附有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综合实践活动,以上因素相互作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有了大幅提升。
第二章教材分析
(一)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的特点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模块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分析《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二章“信息的获取”
教材编写的意图:在信息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高效地获取有用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是新世纪青少年学生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之一。
本章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过程和途径,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提供服务。
另外,本节还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与他人合作意识,也为必修模块的其他章节和各选修模块开展多元化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
总之: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和生存技能。
教材的特点:教材的结构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信息获取的过程和方法,再到技巧的引导学生通过合法有效快捷的方式获得信息,使学生掌握一套有用的方法这是对初中知识的概括和进一步加工,也是后面章节的基础。
(二)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广度
(三)要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重点:(1)能根据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采用合适的方法获取信息。
要求学生能亲历、体验获取信息的过程,并理解和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
(2)掌握搜索引擎的分类查找、关键词查找方法。
搜索引擎的出现和应用,
使得在网络中高效地获取信息成为可能,其搜索技巧的娴熟运用可以
极大地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
难点:能鉴别和评价信息。
这是学生平时较疏忽的内容。
高中生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论知识,能分析并概括出主要问题,这比起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
来说将更进一步。
关键点:信息获取的途径。
(四)要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酝酿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过程:双主教学设计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以任务驱动,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为主要活动方式,在分组过程中强调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
由于目前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为了完成本节的活动任务,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有意识地实行强弱结合的分组方式,帮助每一位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从而得到均衡的发展,这方面的操作技能不再成为今后学习和进步的障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演示法操作法
通过讲解简单例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来分析了解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技巧(因特网—演示法,下载工具—实验操作,网络数据库的检索—操作演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