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第05课 模拟考试(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64.52 KB
- 文档页数:7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五)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神话是上古人类智慧的遗存,是世代相传的集体记忆。
因此,要真正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和人类的精神密码,应从神话的源头一一开始。
人类学大师马林诺夫斯基曾指出,神话原生性地表达着民族精神中最稳固、最恒定的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
在《诸神纪》里,无论是“垂死化身。
气成风云,声为雷霆。
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的创世大神盘古,还是在“四极废,九州裂”的情形下“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大母神女娲,或者“诛凿齿,杀九婴,缴大风,断修蛇,禽封稀,上射九日”的大羿,都体现了一种不畏艰险、为了人类福祉而自我牺牲的悲剧意味和崇高之美。
正是凭借不畏艰险的生存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延续几千年不绝,并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作为族群意志的民族精神、民族传统之外,神话还与“人类内心底层的问题,人类内在的奥秘”相关。
神话学大师坎贝尔曾指出,读神话可以发现人类许多的共通之处:人类需要呼唤久违的神性,需要借由神话以接近永恒,需要透过神话以洞悉生命的奥秘。
与史家和儒家典籍中被历史化的温文尔雅、“伟光正”的诸神形象不同,《诸神纪》里描绘的上古诸神大多充满野性之美和伟岸之力:喜欢追着自己尾巴跑的混沌、半人半蛇的女娲、虎齿豹尾的西王母、铜头铁额的蚩尤……这些朴素的形象和他们身上那种气吞山河、震天撼地的力量体现了先民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对自然、生命、神性之力的崇拜和讴歌。
阅读这样本然面目的上古神话,可以体会原始先民深厚的情感体验,从而缓释压力,抚慰心灵创伤,找到生命的动力。
而中国上古智慧通过作者的“掰扯”,得到了生动而又不乏深度的呈现:混沌神话所体现的中国人“混融无间”的宇宙观,上古神树的故事背后体现的中国人“万物有灵”的自然观,南楚大司命神话背后体现的“方生方死,生死一体”的生命观等。
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科学理解世界是对象化的理解,探求的是“客观性真理”,重在利用厚生;人文学科理解世界则是生命气息的互动感通,所探寻的是“启示性真理”,重在树德立人。
人文学科研究一靠生活,二靠思想,三靠学问,其中关键在于是否“有我”,是否能站到精神领域最前沿,兴味充沛地回答时代之问,谈论学术发现。
人文研究的治学类型大概可分三种:一是职业的,二是事业的,三是趣味的。
职业的研究一般有学院学术训练背景,专业基础扎实,对于各种新潮理论熟稔于心,运用自如;其研究多是“因题为文”,如课题的设置、刊物的策划、会议的研讨、市场的约请等;其笔力多集中于某一点,发掘细密,心态上是“完成任务”。
职业化有其必要,但满足于这一状态,就往往屈己从人,疲于奔命,很难施展才华;且过于单一,容易自我重复,也常使研究蜕变为一种批量制作,困于“套赂”。
收集、整理、甄别、归纳所有材料,借助一定理论把材料重新装置、分配、知识化,提出些观点和看法。
不乏识见,却也易为成见、俗见。
这类研究者不少,其中固然有“我”,只不过还未走出“小我”“私我”,难以推动学术大发展。
事业的研究是将治学视为全身心投入的名山之业。
这类学者往往数十年如一日,筚路蓝缕,心无旁骛,苦行深学,视学术为生命;既高屋建瓴,质疑问难,又一砖一石,扎实筑基;对时代精神特具感知能力,鸿篇巨制粲然可观,识见规模远高同辈,引领当代学术思想潮流。
其佼佼者强强联手,在保留学术个性前提下,构建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团队,秉持核心学术理念,斟酌古今,打通中西。
其特出者孜孜于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学术体系的学理性建构,独创一格,其事业之发达与否关乎学科发展之盛衰。
趣味的研究则是有灵性的精神劳动,是关乎生命价值、系乎人生况味的生活方式,因而研究者能够不慕虚荣,不从流俗;豁朗深邃,不拘一格,极具创造性和生命力。
赏析古诗抒情艺术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怀江为①迢迢江汉路,秋色又堪惊。
半夜闻鸿雁,多年别弟兄。
高风云影断,微雨菊花明。
欲寄东归信,裴回②无限情。
注①江为:公元950年前后在世,字以善,五代时建州人,其先宋州考城人,曾避乱外地。
②裴回:徘徊,彷徨。
1.本诗中所写的秋色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个场景。
2.本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羁旅愁怀的?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花诗归庄①江南春老叹红稀,树底残英高下飞。
燕蹴莺衔何太急,溷多茵少②竟安归?阑干晓露芳条冷,池馆斜阳绿荫肥。
静掩蓬门独惆怅,从他江草自菲菲。
注①归庄:明代著名文学家归有光的曾孙,顺治二年在昆山起兵抗清,事败亡命。
这首诗作于清朝统治逐渐巩固的时期。
②溷多茵少:喻指恶浊的环境多,干净的环境少。
溷,粪坑;茵,华美的座席。
3.请就颈联的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第05课模拟考试,答复以下问题。
在中国气论哲学看来,气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源。
人因得天地之气而生,这种生命之气就必然要表现到艺术作品之中去,成为艺术作品的生命。
美与艺术的形式,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命的符合规律的、同时又是自由自在的运动形式,而这种运动用“气〞来描绘,最令中国人心惬。
书法中以表现宇宙节奏和生命精神为根本目的的艺术观念,就是在元气论哲学的根底上产生的。
生命是由“气〞决定的,世界万物皆由一团元气构成,这种思想,对书法的开展影响至深。
书法以表现宇宙大化的活泼流行为根本,书法家以湿笔濡染,去摹仿天地混沌、迷离朦胧的根源之气,并不是要刻画出某一个固定的形象,而是着重表现出虚空流荡的节奏和氤氲气化的境界,而对于鉴赏者而言,扑面而来就是一个“气〞字。
自然万物均源自混元一气,书法从根源上说,还是要写出宇宙根源之气。
三国时期书法家钟繇有两句话,一为“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一为“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他以“天〞和“地〞来说“用笔〞和“流美〞,显示了从?周易?以来自然元气化生万物思想的影响。
他认为用笔的神妙莫测,隐蔽难形,就像清气上腾、尘埃飞扬之难言;而玄妙的用笔一旦流注于笔墨,那么形成了笔迹,书法的美感遂形于目前,就像浊气下凝、聚为大地万物一样。
书法的美,是一种动感的美,它是随着笔墨的运动而成。
书法家以一画之笔迹,界破虚空,凿破鸿蒙,所以,书法家就是要吮吸造化的元气,发为活力流荡的生命形式书法虽然是一艺之成,却要和宇宙万物的本原相通。
通在哪里?因为元气未分,所以是一个整体;因为原始混沌,所以还没有秩序。
世界大概就是从元气混沌向理性和秩序不断演变的。
书法要追根溯源,那么,秩序的美、理性的美、分割的美、排列的美,都不是书法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这就是后来傅山所批评的“俗字全用人力摆列,而天机自然之妙竟以安排失之〞。
书法家要回归到那种美丽的无秩序之中去,那里有浑整的生命存在。
因为秩序的美是人为的美,元气淋漓的混沌之美才是天然的美,是大美。
2019届高三全国卷语文模拟试卷五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在学习中能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采取的阅读模式也不同。
大体而言,阅读模式有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两种。
研究型阅读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疑问式阅读。
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往往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对经典的作品与权威人士的著作就更是如此。
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读者面对所有著作应该持有的态度。
疑问式的阅读对于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不外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具有质疑的眼光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问题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
提出的问题如果一时解决不了,最好的做法就是先将它存起来,等遇到坚实的证据时再解决。
脑子中有一批问题储存着,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学术财富。
二是对比式阅读。
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要追求知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读者就必须精心挑选阅读的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的说法加以记忆,从而构成自己稳定的知识谱系。
但是这种阅读习惯也容易形成盲从的缺陷。
其实我们认识事物,经常都是在对比中进行的,研究型阅读也是如此。
例如对比东晋的郭象、支遁与林希逸对《庄子·逍遥游》中“逍遥”的解释,我们就会发现支遁的解释比较接近庄子的本意,而郭象与林希逸的解释则深受魏晋玄学与宋代理学的影响。
一般来说,在阅读这类经典性的古籍时,研究者很少只读一种本子,而是选择几种重要的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以便进行对比,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是联想式阅读。
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记忆知识的需要,读者常常将知识归纳成要点,然后努力将其纳入自己的头脑中。
至于它们之间究竟有何联系与同异,一般是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之内的,研究型阅读则不然。
一个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读书时不仅会常常想到自己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还会常常想到自己目前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
2019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2019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书院的精神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就是教之以为人之道,为学之方,这是教育的根本理念和宗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教育。
《礼记·学记》中明确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作为“立国之本”的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而是教之以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
中国传统教育是将知识和德行教育结合在一起的。
近年来,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实际上就开启了一个误区:在西方的教育传统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一般是分头进行的,学校是知识教育的场所,教堂是道德教育的场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书院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
在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中,德育教育又是放在第一位的,为人之道是传统书院教书育人的根本理念。
即使是知识传授,也不是灌输书本、章句的知识,而是教会人们发现、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这就是为学之方。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明确规定了教育中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八岁到十五岁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个阶段的教育注重的主要是行为规范的养成;十五岁以后大学阶段的教育,“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注重道德修养、尊师重道,这都是围绕着为人之道展开的,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的全部内容。
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原创)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艺是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卖弄.表现的理想是文情并茂,“充实而有光辉",虽经苦心雕琢,却是天衣无缝,自然熨贴,不现勉强作为痕迹。
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像一个大家闺秀,引人注目而却不招邀人注目,举止大方之中仍有她的贞静幽闲,有她的高贵的身份。
艺术和人一样,有它的品格,我们常说某种艺术品高,某种艺术品低,品的高低固然可以在多方面见出,最重要的仍在作者的态度。
品高的是诚于中,形于外,表里如一的高华完美。
品低的是内不充实而外求光辉,存心卖弄,像小家娼妇涂脂抹粉,招摇过市,眉挑目送的样子.文艺的卖弄有种种方式。
最普遍的是卖弄词藻,只顾堆砌漂亮的字眼,显得花枝招展,绚烂夺目,不管它对于思想情感是否有绝对的必要。
从前骈俪文犯这毛病的最多,现在新进作家也有时不免。
其次是卖弄学识。
文艺作者不能没有学识,但是他的学识须如盐溶解在水里,尝得出味,指不出形状。
有时饱学的作者无心中在作品中流露学识,我们尚不免有“学问汩没性灵"之感,至于有意要卖弄学识,如暴发户对人夸数家珍,在寻常人如此已足见趣味低劣,在文艺作品中如此更不免令人作呕了。
过去中国文人犯这病的最多,在诗中用僻典,谈哲理,写古字,都是最显著的例。
新文学作家常爱把自己知道比较清楚的材料不分皂白地和盘托出,不管它是否对于表现情调、描写人物或是点明故事为绝对必需,写农村就把农村所有的东西都摆进去,写官场也就把官场所有的奇形怪状都摆进去,有如杂货店,七零八落的货物乱堆在一起,没有一点整一性,连比较著名的作品如赛珍珠的《大地》,吴趼人的《二十年来目睹之怪现状》之类均不免此病,这也还是卖弄学识.第三是卖弄才气。
2019届全国高考模拟试题高三语文(五)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理学家们提倡的“节孝”观念,其实并不是他们的首创。
至少从汉代以来,国家政府都曾经对社会上的节孝行为进行过表彰和奖励。
到了宋代,一方面,政府基本上持续了历代政府对旌表节孝的重视;另一方面,理学家们为强调士大夫应注重气节的道德标准,对“节孝”观也作出了更明确的表述。
然而直至宋元时期,国家政府对于旌表节孝的行为,更多的是停留在倡导个案“典型”的层面上。
有学者把明以前到明代的旌表贞节行为的演变过程,形象地描述为“由典范到规范”。
典范是由倡导所致,而成为规范则必须要有一整套严格的制度化设计来加以保障和推行。
明代在固定的审核标准下,对来自全国各地大量的旌表案件,予以定期、集体和分类处理,从而形成了明代旌表节孝的制度化、规律化和等级化,乃至演变至激烈化的特质。
与之相伴相行的是以朱熹为核心的理学成为明代政府所认可推行的政治意识形态范本,这就促使明朝的许多士大夫从理学的角度来诠释和欣赏政府的旌表节孝制度。
这样,明政府所推行的节孝行为,就不仅仅是一种制度政策,同时也成为一种社会道德的教化行为。
在制度与教化的双重作用下,明清时期的节孝行为,越来越出现违反人性的激烈化特质。
《儒林外史》中所描述的父亲眼看着女儿自尽殉夫并大赞“死得好”的故事,在明清两代的文献中并不罕见。
在朱熹悟道、传道的福建地区,清代竟有胁迫寡妇殉节的风气。
一轮复习语文模拟试题05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敬畏伦理与和谐社会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
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所谓“敬畏伦理”,是指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的对象时所遵循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它促使人们“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畏”显示的是一种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它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
某种意义上说,“伦理”内在地包蕴着“畏惧”的内涵,敬畏伦理是在人类特有的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敬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自发情感,即是说它不是单纯依附在人与动物身上的自发的畏惧或恐惧的感觉,而是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
它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是一切善恶观念的基础。
敬畏感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生成性过程之中。
敬畏感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
没有敬畏感的时代是野蛮的时代,没有敬畏伦理规范的社会是无序的社会。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不可抗拒性,使得人类有足够的理由去敬畏它,而不是去冒犯和亵渎它。
对必然性的认识、敬重与遵循,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和谐。
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
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中国哲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对“慎独”“敬其在己者”的崇尚,都凸显了敬畏伦理为人类自身立法的恢弘气象。
对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而且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而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
东西方贤哲们大多都表达过他们的“敬畏”之情。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翻译)第05课模拟考试(含解析)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翻译)第05课模拟考试(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翻译)第05课模拟考试(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第05课模拟考试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陆诜,余杭人。
进士起家,签书北京..所恃,而..判官。
范祥城古渭,诜主馈饷,具言:“非中国劳师屯戍,且生事。
”既而诸羌果怒争,塞下大扰,经二岁乃定。
提点陕西刑狱。
时铸钱法坏,议者欲变大钱当一,诜言:“民间素重小铜钱而贱大铁钱他日以一当三犹轻之今减令均直大钱必废请以一当二则公私所损亡几而商贾可以通行兼盗铸者计其直无赢将必自止。
”从之。
徙湖南、北转运使,直集英院,进集贤殿修撰、知桂州。
奏言:“邕去桂十八驿,异时经略使未尝行饬武备,臣愿得一往,使群蛮.知省大将号令,因以声震南交。
”诏可。
自侬徭定后,交人浸骄,守帅常姑息.诜至部,其使者黎顺宗来,偃蹇如故态。
诜绌其礼,召问折谕,导以所当为,慑伏而去。
诜遂至邕州,集左、右江四十五峒首诣麾下,阅简工丁五万.补置将吏,更铸印给之,军声益张.交人滋益恭,遣使入贡.道除知延州,趣入觐.,帝劳之曰:“卿在岭外,施设无不当者。
鄜延最当敌要,今将何先?”对曰:“边事难以隃度,未审陛下欲安静邪,将威之也?”帝曰:“大抵边陲当安静。
昨王素为朕言,惟朝廷与帅臣意如此;至如诸将,无不贪功生事者。
卿谓何如?”诜曰:“素言是也。
”谅祚寇庆州,以败还,声言益发人骑,且出嫚辞,复攻围大顺城。
2019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第05课模拟考试(含解析)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中国气论哲学看来,气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源。
人因得天地之气而生,这种生命之气就必然要表现到艺术作品之中去,成为艺术作品的生命。
美与艺术的形式,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命的合乎规律的、同时又是自由自在的运动形式,而这种运动用“气”来描述,最令中国人心惬。
书法中以表现宇宙节奏和生命精神为根本目的的艺术观念,就是在元气论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
生命是由“气”决定的,世界万物皆由一团元气构成,这种思想,对书法的发展影响至深。
书法以表现宇宙大化的活泼流行为根本,书法家以湿笔濡染,去摹仿天地混沌、迷离朦胧的根源之气,并不是要刻画出某一个固定的形象,而是着重表现出虚空流荡的节奏和氤氲气化的境界,而对于鉴赏者而言,扑面而来就是一个“气”字。
自然万物均源自混元一气,书法从根源上说,还是要写出宇宙根源之气。
三国时期书法家钟繇有两句话,一为“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一为“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他以“天”和“地”来说“用笔”和“流美”,显示了从《周易》以来自然元气化生万物思想的影响。
他认为用笔的神妙莫测,隐蔽难形,就像清气上腾、尘埃飞扬之难言;而玄妙的用笔一旦流注于笔墨,则形成了笔迹,书法的美感遂形于目前,就像浊气下凝、聚为大地万物一样。
书法的美,是一种动感的美,它是随着笔墨的运动而成。
书法家以一画之笔迹,界破虚空,凿破鸿蒙,所以,书法家就是要吮吸造化的元气,发为生机流荡的生命形式书法虽然是一艺之成,却要和宇宙万物的本原相通。
通在哪里?因为元气未分,所以是一个整体;因为原始混沌,所以还没有秩序。
世界大概就是从元气混沌向理性和秩序不断演变的。
书法要追根溯源,那么,秩序的美、理性的美、分割的美、排列的美,都不是书法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这就是后来傅山所批评的“俗字全用人力摆列,而天机自然之妙竟以安顿失之”。
书法家要回归到那种美丽的无秩序之中去,那里有浑整的生命存在。
因为秩序的美是人为的美,元气淋漓的混沌之美才是天然的美,是大美。
有很多书法理论家都喜欢称书法为“书道”。
书道就是要以书达道,以书体道。
“道”,是混沌未分之元气,就是“同混元之理”。
这一思想,被后来很多书法理论家所继承。
他们或言“自然”,或言“道”,或言“天机”,或言“造化”,但都与“元气”异名而同质,都触及到世界的本体和书法艺术的根源,是气的宇宙论思想在书法领域里的落实,或者说,是书法的“形上学”。
书法本来不过是墨涂的痕迹,但我们却把墨涂的痕迹看作是有生气、有性格的东西。
气是人自身生理和精神所形成的综合的、整体的生命力,把这种生命力灌注到点画中去,并与宇宙永恒运动的生命精神相同构,才是书法创作最后的目的。
我们反复练字,就是练习并养成把自我生命力融入点画的能力。
中国书法强调要“活”,要有活趣,因为中国人是用变动的眼光来看世界的。
而书法,就是要去把握和体现这个变动不拘的世界的风神。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气论哲学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和源。
人得天地之气而生,这种生命之气表现到艺术作品中,艺术作品才能获得生命。
B.从本质上说,美与艺术是一种生命的合乎规律的同时又是自由自在的运动形式,用“气”来描述这种运动,最令中国人心惬。
C.书法不仅要刻画固定的形象,更要表现出虚空流荡的节奏和氤氲气化的境界,从根源上说,书法就是要写出宇宙根源之气。
D.气作为一种生命力,是由人的生理和精神所形成的,书法就是要将这种生命力灌注到点画中,并与宇宙永恒运动的生命精神相同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意即用笔如清气上腾、尘埃飞扬等天象之难言,一旦形成笔迹,书法的美感便形于目前,如同浊气下凝、聚为大地万物一样。
B.书法的美是动感的,是随着笔墨的运动而形成的。
“界破虚空,凿破鸿蒙”,书法家因而要吮吸造化的元气,产生出生机流荡的生命形式。
C.书法理论家所说的“书道”,是有关书法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其和后来一些书法理论家所说的“自然”“天机”“造化”等概念说法不同但实质相同。
D.秩序的美、理性的美、分割的美、排列的美不是天然的美,而是人为的美,那里没有浑整的生命存在,不是书法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是以表现宇宙节奏和生命精神为根本目的的,而书法作品中扑面而来的“气”,便是这种宇宙节奏和生命精神的体现。
B.美有有序和无序之分,无序的美里有浑整的生命存在,书法家要摆脱理性的束缚,顺其自然,努力表现元气淋漓的混沌之美。
C.书法虽然是墨涂的痕迹,但是是有生气和性格的,书法作品或潇洒飘逸,或酣畅遒劲,无不体现着书法家自身的生气和性格。
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深受人们喜爱,就是因为其作品笔法瘦劲有神,融入了王羲之的生命力,体现了变动不拘的世界的风神。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传统社会的架构并没有完全坍塌,乡村社会错综的人际交往方式、以血缘维系的家族和邻里关系依然广泛存在。
作为农村中有声望、有能力的长者、贤人,乡贤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地位依然重要,他们协调冲突、以身作则提供正能量的作用不可或缺。
现代社会存在两种乡贤,一种是“在场”的乡贤,另一种是“不在场”的乡贤。
有的乡贤扎根本土,把现代价值观传递给村民。
还有一种乡贤出去奋斗,有了成就再回馈乡里;他们可能人不在当地,但由于通讯和交通便利,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关心和支持家乡发展,他们的思想观念、知识和财富都能影响家乡。
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浓浓的乡愁情怀,无论知识分子还是农民工,只要出自农村,即使身在异乡、异国,对于故土就有深深的眷恋和认同。
在乡村社会结构发生很大改变的当下,他们保持着精神的稳定和内心的坚守,很大程度上就是传统的乡贤文化给了他们心灵的慰藉。
在乡村的传统秩序受到冲击、传统社会纽带越来越松弛的情况下,如何让乡土社会更好地粘合起来,让社会转型中的个人和家庭得到社群的关注,让“风筝不断线”,让人走得再远也不至于“失魂落魄”、没有认同感,乡贤就是能起到这种作用的关键人物。
乡贤大都对传统和现代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一方面,他们扎根本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乡村情况比较熟悉;另一方面,他们具有新知识、新眼界,对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有一定把握。
因而,现代乡贤成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传统与现代有了“可译性”。
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周边的人,用村民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来传递现代知识,让现代的法律和契约精神与传统的价值和伦理得以协调。
在以城镇化为主要表征之一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受到冲击,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会出现很多难以预料的矛盾。
乡贤在村子里地位比较高,村民比较能够听得进他们的意见,可以起到弥合社会分歧的作用,使社会改革发展进程在乡村这一层面变得更加平顺,有利于农民、农村顺利融入现代化进程,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
从这个意义上说,乡贤就像高压锅的“安全阀”,可以把社会矛盾化解于无形。
乡贤用自己的知识和人格修养成为乡民维系情感联络的纽带,让村民有村落的归属感和社区的荣誉感,这样的乡贤文化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
当代中国需要乡贤文化的复兴。
这不是传统士文化的回归,而是要实现社会贤达和社会体系的有机融合、现代社会治理在乡村基层的有效落实。
传统社会的乡贤不仅是道德模范和价值观的引导者,而且是乡民行为的规范者和约束者。
传统乡村,人们生活在熟人社会中,并不太重视法律和契约的作用,而更加看重有威望的乡贤对于社会公正的维护。
我们当然不能回到过去那种状况,但在依法治乡、完善现代乡村治理的同时,也应强调乡贤对于当下乡村稳定的重要作用,以更好地让村民行为有法度、价值有引领、操守有规范。
(《人民日报》,2015年09月30日07 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乡村社会错综的人际交往方式、以血缘维系的家族和邻里关系一直深深扎根在乡村。
B.乡贤有很强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协调冲突、以身作则方面,他们的影响力不能低估。
C.乡贤当中有的从乡村走出,经过奋斗取得成就后,不忘家乡,用自己的能力奉献家乡建设,反哺家乡。
D.在乡村社会结构发生很大改变的今天,乡贤完全靠传统的乡贤文化来保持着他们精神的稳定和内心的坚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在乡村传统秩序受到冲击的当下,农村需要乡贤作为桥梁连接传统与现代。
B.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找寻村民能够接受的方式,乡贤能将现代的法律和契约精神与传统的价值与伦理协调起来。
C.弥和社会分歧,平稳推进乡村社会改革进展,让农民、农村顺利融入现代化进程,乡贤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D.回归传统士文化,实现社会贤达和社会体系的有机融合、现代社会治理在乡村基层的有效落实,需要复兴乡贤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贤文化要有凝聚力和感召力,需要乡贤把自己的知识和人格修养变成乡民维系情感联络的纽带,让村民找到归属感和荣誉感。
B.复兴乡贤文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乡贤成为道德模范和价值观的引导者,乡民行为的规范者和约束者。
C.生活在熟人社会的传统乡村,人们对有威望的乡贤对于社会公正的维护的重视程度远大于法律和契约的作用。
D.面对城镇化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把依法治乡、完善现代乡村治理和重视乡贤对农村的稳定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绘画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北宋以后,除了民间画家、宫廷画家等创作群体外,还出现了诗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参与创作的现象。
他们以自身文化人的气质,崇尚和追求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作品中所蕴含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在绘画创作中,他们以诗人的思考方式,把表现对象提升到诗的艺术境界,创作了很多为后人惯称的“文人画”。
诗人的思考方式,实际上就是中国文人画家基于中国传统画论中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所言的“迁想妙得”,及后来唐代画家张璪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理论,将表现的对象在心中“迁想”成诗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
中国文人画家的这种诗人的思考方式,是大文化学养背景下成就的结果。
诗人和音乐家一样,在感情世界里是最敏感的人群,他们所创作的文人画相较西方画家以科学家的思考方式所表现的科学的艺术形象而言,更接近感情的本质,也更显得纯洁与透明。
中国的文人画家在具体创作中,以顾恺之提出的“传神”的艺术理念为要求,以追求作品的出神入化为最终目的。
如宋代画家梁楷所画的《布袋和尚图》和《泼墨仙人图》,以两种粗细不同的艺术手段,表现诙谐而玩世不恭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