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复习:第13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专题提升)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59.00 KB
- 文档页数:9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中共八大内容:①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②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这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内容:①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历史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②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随后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率先开始的地区:安徽、四川等省。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
管理体制方面,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方面:实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创办经济特区:1980年,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
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1988年3月,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目标导航]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
(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标志: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经济路线:确定了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4.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思维点拨]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易混易错]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左”倾错误并没有完全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彻底纠正“左”倾错误。
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改革(1)措施: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撤销农村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意义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
③促进了城市的改革,1984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城市改革(1)措施:增强企业活力,搞活企业;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图解识记]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思维点拨]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之处(1)都扩大了生产经营自主权。
2018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店铺高考网为大家提供2018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8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主要介绍了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与辉煌成就。
主要分为两个大的时期:
一是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时期(1949~1978年)。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经济建设拉开帷幕,与此同时开始了三大改造,在以后探索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曲折失误。
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后)。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拉开了帷幕。
此后我国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则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
第13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选择题
1.(2015·浙江温州三模)观察下图,图中的②对应的行业应该是( )
A.工业B.农业
C.交通D.教育
解析“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柱状图中行业应该是工业,故A项正确;
农业不是优先发展对象,故B项错误;交通不是“一五”计划发展重点,故C 项错误;教育也不是“一五”计划重点,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5·四川雅安三模)下图直接说明中国( )
A.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C.全面展开“大跃进”运动
D.效仿苏联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中国初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故A项错误;从图示中的1954和万能工具胎可以直接看出“一五”计划期间重点发展重工业,故B项正确;“大跃进”运动的时间是1958年,与图示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效仿苏联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从图示中不能直接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5·山东淄博一模)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中断言:“我们必须承认,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为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已经形成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联盟。
”国内阶级关系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
(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中共八大的召开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指新中国成立,故A项错误;八大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并不是导致国内阶级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故B 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1954年,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国内阶级关系发生变化,故D 项正确。
答案 D
4.(2015·福建泉州一模)下图为1950~1954年中国对外贸易国营和私营经济比重变化示意图。
它表明( )
A.第一个五年计划已顺利完成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D.我国正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解析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1957年,图表中的1954年,远未完成,故A项错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发生在1956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决定于1978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图表的国营经济比重不断增加,私营经济比重逐渐减少,体现了针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正在进行,我国正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故D项正确。
答案 D
5.(2015·广东惠州四模)打油诗“出工鹭鸶探雪,收工流星赶月,干农活李逵说苦,挣工分武松打虎”,说明了( )
A.三大改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大跃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人民公社化运动促进了农民觉悟的提高
D.“一大二公”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析材料反映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故A项不符合题意;“大跃进”时期高举浮夸风,“左”倾错误迅速发展,谈不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不是促进农民觉悟的提高,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一大二公”,在经营方式是集中劳动、集中经营,分配方式按工分平均分配,压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D项正确。
答案 D
6.(2015·河北五校联考)“大跃进”期间,安徽省少数农民搞起了责任田:“定产到户,超额归己”。
到1961年底,全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
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领导人对此给予了极大支持,这反映了(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安徽开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入人心
C.农民自发纠正“左”倾错误
D.中央领导人一致支持安徽实行责任田
解析由“大跃进”“到1961年底”可知,当时正是我国“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的时期。
由安徽省少数农民搞责任田且受到部分领导人的支持可知,农民群众自发纠正“左”倾错误,C项正确。
A、B两项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答案 C
7.(2015·北京东城一模)20世纪80年代,我国率先在农村进行改革,首先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