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知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高中数学知识点全总结简洁版一、集合与函数概念1. 集合:包括集合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基本关系和运算。
2. 函数:函数的定义、性质、运算、反函数、复合函数和基本初等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
二、数列与数学归纳法1. 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2. 数学归纳法:证明方法,包括P(k)成立,假设P(k)成立,证明P(k+1)也成立。
三、排列组合与概率1. 排列组合:排列、组合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
2. 概率:古典概型、条件概率、独立事件的概率公式。
四、三角函数与三角恒等变换1. 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2. 三角恒等变换: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倍角公式、半角公式。
五、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1. 平面向量:向量的加法、数乘、数量积、向量垂直与平行的判定。
2. 解析几何:直线和圆的方程,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六、立体几何1. 空间几何体:多面体、旋转体的结构特征和表面积、体积公式。
2. 空间向量:空间向量的基本运算和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七、导数与微分1. 导数:导数的定义、几何意义、常见函数的导数。
2. 微分:微分的概念、微分的运算法则。
八、积分1. 不定积分:基本积分表、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
2. 定积分:定积分的概念、性质、计算公式。
九、数列的极限与函数极限1. 极限:数列极限的定义、性质、极限的四则运算。
2. 函数极限:函数极限的定义、性质、极限存在的条件。
十、连续与间断1. 连续:连续函数的定义、性质、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2. 间断:间断点的分类、间断点的性质。
十一、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 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 不等式组:不等式组的解集、线性规划。
十二、复数1. 复数的概念:复数的定义、代数形式和几何意义。
2. 复数的运算:复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高中数学45条考试必备公式与知识点1.函数的单调性
2.函数的奇偶性
3.函数在某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
4.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5.导数的运算法则
6.求函数的极值
7.分数指数幂
8.根式的性质
9.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0.对数公式
11.常见的函数图像
12.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13.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14.和角与差角公式
15.二倍角公式
16.三角函数的周期
17.正弦定理
18.余弦定理
19.面积定理
2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21.a与b的数量积
22.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23.两向量的夹角公式
24.平面两点间距离公式
25.向量的平行于垂直
26.数列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关系
27.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
28.等差数列的性质
29.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
30.等比数列的性质
31.常用不等式
32.直线的三角方程
33.两条直线的垂直和平行
34.点到直线的距离
35.圆的两种方程
36.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37.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38.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性质
39.双曲线方程与渐近线方程的关系
40.抛物线的焦半径公式
41.平方差标准差的计算
42.回归直线方程
43.独立性检验
44.复数
45.参数方程、极坐标化直角坐标。
高中数学知识点大全(完整版)高中数学学问点大全一、集合、简易规律1、集合;2、子集;3、补集;4、交集;5、并集;6、规律连结词;7、四种命题;8、充要条件。
二、函数1、映射;2、函数;3、函数的单调性;4、反函数;5、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6、指数概念的扩充;7、有理指数幂的运算;8、指数函数;9、对数;10、对数的运算性质;11、对数函数。
12、函数的应用举例。
三、数列(12课时,5个)1、数列;2、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4、等比数列及其通顶公式;5、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四、三角函数1、角的概念的推广;2、弧度制;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4、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5、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6、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7、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8、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9、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0、周期函数;11、函数的奇偶性;12、函数的图象;13、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4、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15、正弦定理;16、余弦定理;17、斜三角形解法举例。
五、平面对量1、向量;2、向量的加法与减法;3、实数与向量的积;4、平面对量的坐标表示;5、线段的定比分点;6、平面对量的数量积;7、平面两点间的距离;8、平移。
六、不等式1、不等式;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证明;4、不等式的解法;5、含肯定值的不等式。
七、直线和圆的方程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2、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两点式;3、直线方程的`一般式;4、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5、两条直线的交角;6、点到直线的距离;7、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8、简洁线性规划问题;9、曲线与方程的概念;10、由已知条件列出曲线方程;11、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12、圆的参数方程。
八、圆锥曲线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2、椭圆的简洁几何性质;3、椭圆的参数方程;4、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5、双曲线的简洁几何性质;6、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7、抛物线的简洁几何性质。
高中数学知识点大全一、代数部分1. 整式与分式1.1 定义与性质1.2 合并同类项1.3 四则运算法则1.4 分式的运算2. 方程与不等式2.1 一元一次方程2.2 一元一次不等式2.3 二次方程2.4 二次不等式2.5 一元高次方程3. 函数3.1 函数的基本概念3.2 常见函数类型3.3 函数的运算3.4 反函数与复合函数3.5 函数的图像与性质4. 数列与数列的表示4.1 等差数列4.2 等比数列4.3 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二、几何部分1. 几何基础知识1.1 点、线、面的基本概念 1.2 角的定义与性质1.3 相交线与平行线1.4 同位角与内错角2. 三角形与四边形2.1 三角形的分类与性质 2.2 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 2.3 直角三角形2.4 各类四边形的性质3. 圆的属性3.1 圆的基本概念3.2 圆心角与弧长3.3 切线与切圆3.4 圆的面积和周长4. 空间几何与立体图形4.1 空间图形的投影与展开 4.2 空间几何的基本概念4.3 空间几何的性质与计算4.4 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三、概率与统计1. 概率1.1 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1.2 概率的定义与性质1.3 事件的计算与排列组合1.4 条件概率与独立事件2. 统计2.1 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2 统计量的计算2.3 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2.4 抽样与估计四、解析几何1. 平面与直线的相关知识1.1 平面与直线的方程1.2 平面与直线的位置关系1.3 两平面与两直线的位置关系1.4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关系2. 空间曲面与方程2.1 二次曲面的性质2.2 空间曲面的方程2.3 曲线的参数方程2.4 曲线在曲面上的投影与切线3. 空间解析几何相关定理3.1 距离公式与中点坐标3.2 空间点的投影与距离3.3 空间线段的位置关系3.4 空间角的计算与性质五、数学思维与方法1. 数学证明1.1 数学归纳法1.2 数学递推法1.3 反证法与逆否命题2. 问题解决与数学建模2.1 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2.2 优化问题与约束条件2.3 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2.4 实际问题的数学求解方法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高中数学的各个知识点,包括代数、几何、概率与统计、解析几何以及数学思维与方法等内容。
最全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数与代数1.1 数的基本概念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和复数的定义及其性质。
掌握实数的分类和复数的基本概念。
1.2 代数表达式理解并运用单项式、多项式、分式和根式的运算规则。
包括因式分解、公式法解方程、分式方程的解法等。
1.3 不等式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及其解集的表示方法。
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和解不等式的一般步骤。
1.4 函数函数的定义、性质、运算及常见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的图像和性质。
了解函数的极限和连续性概念。
1.5 序列与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掌握无穷等比数列的和的计算方法。
1.6 排列组合与概率排列、组合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概率的定义、性质及计算方法。
理解条件概率和独立事件的概念。
二、几何与测量2.1 平面几何点、线、面的基本性质。
掌握直线、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基本图形的性质和方程。
2.2 空间几何空间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柱面、锥面、旋转体等常见立体图形的性质和计算。
2.3 解析几何坐标系的建立和应用。
通过坐标和方程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包括距离公式、斜率公式、圆的方程等。
2.4 三角学三角比的概念、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在解三角形中的应用。
2.5 向量向量的基本概念、线性运算、数量积和向量积。
理解向量在几何和代数中的应用。
三、统计与概率3.1 统计基本概念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
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等统计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2 概率分布离散型随机变量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念。
熟悉二项分布、正态分布、均匀分布等常见概率分布的特点和公式。
3.3 抽样与估计抽样方法、样本容量的确定。
参数估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3.4 假设检验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理解显著性水平、第一类错误和第二类错误的概念。
高考必背最完整的高中数学知识点一、代数1. 一次函数的性质:直线的斜率、截距和方程形式。
2. 二次函数的性质:顶点坐标、对称轴、开口方向和方程形式。
3. 幂函数与指数函数的性质。
4. 对数函数的性质:底数为正数时的定义、性质与常见公式。
5. 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周期、定义域、值域和图像。
6. 数列的概念及常见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二、几何1. 平面几何基本概念:点、直线、平行和垂直关系。
2. 三角形的性质:角的度量、三角形类型和重要定理(如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
3. 圆的性质:圆周角、弧长和面积公式。
4. 球和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体积、表面积和投影等。
三、概率与统计1. 概率的基本概念:事件、样本空间、概率以及概率的性质与计算。
2. 随机变量的概念及其分布函数和密度函数。
3. 统计的基本概念:总体、样本、参数和统计量。
4. 样本调查与统计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四、解析几何1. 向量的基本概念:向量的表示、向量的运算、向量的模和方向角。
2. 平面的方程:一般式、点法式、两点式和法向量式等。
3. 空间几何基本概念:点、直线、平面的关系与位置。
4. 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与距离公式。
五、数学思维1. 基本解题方法和思维:分类讨论、递推法、数学归纳法等。
2. 数学证明的基本方法:直接证明、间接证明、反证法等。
3. 数学建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4. 数学问题的模型转化与解决策略。
以上是高考必背的最完整的高中数学知识点。
希望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认真复这些知识,做好各种题型的练,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取得好成绩!加油!。
高中数学知识点大全1. 函数与方程函数概念:函数是一种多对一的对应关系,可以用来描述两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方程解法:-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基本不等式的解法2.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数列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一组数。
常见数列:-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斐波那契数列数学归纳法:通过证明当n=k时命题成立,再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从而证明命题对于所有自然数n成立。
3. 三角函数及其应用常见三角函数:- 正弦函数- 余弦函数- 正切函数- 反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的应用:- 解直角三角形- 多边形的面积计算- 两点间的距离计算4. 平面几何平面几何基本概念:- 点、线、面的概念与性质- 平行线与垂直线的性质- 图形的对称性与轴对称、中心对称平面几何常见问题:- 直线与平面的交点问题- 判断两条线段是否相交- 判断一个点是否在给定图形内部5. 空间几何空间几何基本概念:- 空间中点、线、面的概念与性质- 球、柱、锥等几何体的概念空间几何常见问题:- 线段的长度计算- 面积与体积的计算- 空间图形的投影6. 概率与统计概率的基本概念:- 随机现象、试验与事件的概念- 概率的定义与性质统计的基本概念:- 统计数据的收集和组织- 描述性统计与推论统计的区别概率与统计的应用:- 生活中的概率问题,如扔硬币、掷骰子的概率计算- 调查和样本调查的应用7. 数学证明数学证明基本方法:- 直接证明法- 反证法- 数学归纳法数学证明常见技巧:- 分情况讨论- 引入中间变量- 利用数学恒等式8. 解几何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解几何问题的思路:- 理清题意,画出几何图形- 运用已知条件与几何定理- 推导出未知结果解几何问题的方法:- 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比例问题- 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问题- 利用面积关系解决平行四边形问题本文对高中数学中常见的知识点进行了概述,包括函数与方程、数列与数学归纳法、三角函数及其应用、平面几何、空间几何、概率与统计、数学证明以及解几何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高中数学知识点大全(完整版)1. 实数和复数:实数是数轴上的所有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复数由实部和虚部组成,可以表示为a+bi的形式,其中a和b 为实数。
2. 幂和根:幂是指数运算,如a的n次幂表示为an;根是幂的逆运算,开x次方根表示为x√a。
3. 代数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是代数运算的基本运算,它们遵循相应的运算法则。
4. 贝叶斯定理:条件概率和全概率公式的应用,用于计算事件的概率。
5. 几何:包括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涉及到图形的性质,如平行、垂直、相似、全等等。
6. 向量: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在代数中用坐标表示,可以进行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量乘法等运算。
7. 函数:函数是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常见的函数有线性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
8. 三角函数:包括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等,广泛应用于几何、物理等领域。
9. 极限与连续性:极限是指当自变量趋近于某个特定值时,函数的变化趋势;连续性是指函数在其定义域上无断点。
10. 导数与微分:导数表示函数在某一点处的变化率,微分是导数的几何意义。
11. 积分与不定积分:积分表示函数在一定区间上的面积或曲线长度,不定积分是积分的逆运算。
12. 概率与统计: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统计是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
13. 矩阵与行列式:矩阵是一个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的数的矩形阵列,行列式是矩阵的一种特殊表示形式。
14. 数列与数级数:数列是由一个或多个数按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序列,数级数是数列的无穷求和。
15. 数论:研究整数性质和整数之间的关系,包括质数、最大公约数、同余等。
16. 解析几何:利用坐标表示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关系。
17. 空间几何:研究三维空间中图形的性质和关系。
18. 数学证明:用严密的推理和逻辑方法证明数学命题的正确性。
19. 数学建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利用数学方法进行求解和分析。
20. 科学计算:利用计算机和数值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如差值、插值、数值积分等。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汇总(详细版)一、集合:(1)集合:由一组具有特定关系的元素构成的对象,如{a,b,c}由3个元素a,b,c构成。
(2)定义域(Domain):集合中的所有元素组成的定义域,如定义域 {a,b,c}中包含元素a,b和c。
(3)基数:一个集合中元素的数目叫做其基数,基数等于集合中定义域的数目。
(4)子集:一个集合是另一个集合的子集,如果它包含另一个集合中的所有元素,叫做子集。
(5)相等集:两个集合满足基数相等以及所有定义域相等时,两个集合叫做相等集。
二、函数:(1)函数(Function):将每个元素映射为另一个元素的规则的关系,如f(x)=2x+1。
(2)可逆性:如果f是可逆的,则f(x)和f在对应位置上有一个可逆的函数(f-1)(x)。
(3)偶函数:任何一个f(x)都可以写成两个函数f1(x)和f2(-x),如果f1(x)=f2(-x),则称f(x)为偶函数。
(4)函数的图形表示:用函数的定义域和它的值域的点的集合表示函数的图形。
三、统计:(1)分类数据:以某种类别划分的一组数据。
(2)频率:一个类别出现的次数,频率可以用于判断一类数据的分布。
(3)分布规律:一种数据的出现频率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规律,常用折线图表示。
(4)算术平均数:研究序列某个变量在一段时间内全体数据的平均值。
(5)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四、代数:(1)多项式:由常系数乘常数的多项式,可以表示为axn+bxn-1+……+c的形式,其中a,b,c都是常数,n是正整数且大于0,x是变量。
(2)一次项:只有一个未知量的多项式,如1x+2、a-3x。
(4)根式:当n为偶数时,其中一项是常数,就是根式,如4x2+3x+1,根式是4x2+1。
(5)代数和式:当两个或多个未知量相加时,叫做代数和式,如2x+3y+4z。
(6)乘法:两个多项式及其系数相乘时,称为乘法,如(2x+3)·(x-1)=2x2-x-3。
一。
中位线。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二。
中线。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三角形中线组成的三角形面积等于这个三角形面积的3/4。
三。
角平分线。
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
的角平分线。
1.角平分线上的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2.角的内部到角的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逆运用)
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不是角的平分线:一个是线段,一个是射线。
4.三角形角平分线有个有趣的性质:三角形ABC中角A的平分线为AD,则AB:AC=BD:CD
在角AOB中,画角平分线作法:
1.以点O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角AOB两边于点M,N.
2.分别以点M,N为圆心,以大于1/2MN的长度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
3.作射线OP 则射线OP为角AOB的角平分线
提供一种我的方法
工具-圆规在两条边上分别截取相同长度,边与弧的交点为A B ,以A B为圆心另一段长度画圆(其实不需要圆,弧就可以了~) ,两圆(弧)交点与顶点的连线就是角平分线了~ 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分对边所得的两条线段和这个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
四.三角形角平分线.
1.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连结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的线段叫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也叫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
)
2.三角形内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内分对边成两条线段,那么这两条线段与这个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
3.三角形内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在⊿ABC中,若点D按照边AB和边AC的比内分边BC,则线段AD是∠BAC的平分线。
五.垂直平分线(中垂线).
垂直平分线的概念:经过某一条线段的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中垂线)
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1.垂直平分线垂直且平分其所在线段。
2.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3.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该点叫外心,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垂直平分线的逆定理: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做法.
1、在线段的中心找到这条线段的中点通过这个点做这条线段的垂线段。
2、分别以线段的两个端点为圆心,以大于线段的二分之一长度为半径画弧线。
得到一个交点。
3、连接这两个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