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兰雅之《格致汇编》及其科学传播实践
- 格式:pdf
- 大小:389.74 KB
- 文档页数:6
㊃继续教育㊃晚清期刊‘格致汇编“中的国外真菌知识芦笛(伦敦大学学院U n i v e r s i t y C o l l e g e L o n d o n,伦敦W C1E6B T,英国)ʌ摘要ɔ1876~1892年间在上海出版的‘格致汇编“是出现在近代中国的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期刊㊂在其翻译的西方科学知识之中,也包含一些真菌知识,涉及生物分类㊁菌类培育㊁致幻真菌等㊂在这方面,该刊在1881年对西伯利亚致幻真菌的介绍,以及在1890年对英国食用菌栽培技术和生产的介绍尤具价值㊂回顾和梳理‘格致汇编“中的真菌知识,有助于更为清晰地了解中国近代真菌知识的历史面貌及其演变㊂ʌ关键词ɔ格致汇编;英国;毒菌;致幻真菌;晚清ʌ中图分类号ɔ Q939.5ʌ文献标识码ɔ A ʌ文章编号ɔ1673-3827(2019)14-0245-04晚清中文刊物‘格致汇编“(T h e C h i n e s e S c i-e n t i f i c M a g a z i n e)于1876年2月9日在上海发行创刊号㊂它由1861年抵达中国的英国人傅兰雅(J o h n F r y e r,1839-1928)编辑㊂‘格致汇编“的创刊号封面写着 是编补续‘中西闻见录“ ,明确表明它的前身是1872年8月在北京创办的中文期刊‘中西闻见录“(P e k i n g M a g a z i n e)㊂作为出现在近代中国的最早的专门的科学刊物,‘格致汇编“前后断断续续共出版60期,其中1876年~1878年间出版24期,1880年~1882年间出版24期,1890年~1892年间出版12期[1]㊂‘格致汇编“所刊发的文章中,有一些涉及真菌,在向晚清中国知识分子介绍国外有关真菌的知识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㊂本文介绍该刊中的相关文章,并摘录其中较为重要的论述,以期能够丰富学界关于中国近代真菌知识面貌的认知㊂1真菌的分类地位及其他一般性介绍1890年‘格致汇编“第1期载‘泰西本草撮要“一文,其中在介绍植物的树干时,分4类植物介绍,即外长类㊁内长类㊁上长类以及通长类㊂在谈到通长类时,文中说: 全体之质日增,不生叶,亦不生芽,如菌蕈等是也㊂ 此外,在介绍 无花植物 时,将其分为5类,依次为背阴草类㊁莓苔类㊁石蕊类㊁蕈类以及海带类,进而指出它们的 生长之法及传种作者简介:芦笛,男(汉族),伦敦大学学院,博士.E-m a i l:l u d i r e-s e a r c h@163.c o m 之法与他种植物大不相同,其质体大半为小膛质,即聚胞体 [2]㊂将植物划分为上述4类的做法,以及采用的 外长 内长 上长 和 通长 等名词,在30多年前编译的‘植物学“(定稿于1857年,出版于1858年)一书中已得到体现[3]㊂通长类,指的是低等植物㊂文中将 菌蕈 视作植物,将其包括在植物类中,并指出它们 无花 ㊂关于菌类在动㊁植物间的分类归属问题,‘格致汇编“上也有其他文章涉及㊂1891年该刊第1期的‘格物杂说“中的 生物难判动植说 部分说: 难定为动㊁植者,如海绒㊁珊瑚类㊂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又以菌类为例,称 盖有数种植物,如菌菇之类,俱藉生物以养 菌菇生长多赖养气,故必生于动物腐烂之处吸收养气,与动物同㊂照常论之,植物吸收炭养(二)气,呼放养气为不可少之性㊂而吸收养气㊁呼放炭养(二)气为动物不可少之事㊂乃菌菇及一切暗处生长之植物反乎此性,是又不能以收放养气判生物为动为植也㊂ [4]㊂显然,文章虽按惯例将菌类视作 植物 ,但是觉得菌类消耗而不释放 养气 (即氧气)的特点与植物不同,而与动物相同,因此感到难以将其按照氧气释放或吸收的标准来划归动物或植物㊂1890年该刊第4期续载的英国艾约瑟(J o s e p h E d k i n s,1823-1905)的‘华语考原“中在谈到事物的命名方式时,曾举 木耳 为例: 又有以二物名合作一语,而别加名于一物者,如木耳是已㊂盖其质出于木,而形则象耳,故曰 木耳 ㊂此名之生,势必甚晚,盖因人之希见故也㊂似此木耳之名物非一,若详为别,分木为主为母,耳为宾为子也,是果孰后孰先,皆学徒所宜详究者㊂ [5]其中,是把 木耳 一词作为将两个事物的名称(即 木 和 耳 )合二为一,以作为另一个事物名称的语言学例子㊂2 菌类的可食性及培育方式1890年‘格致汇编“第1期刊载傅兰雅‘西国名菜嘉花论“一文,介绍西方园艺植物和蔬菜,文末是 菌类 部分,并附图一幅(见图1)㊂其全文如下:图1 ‘西国名菜嘉花论“中的一页(菌类插图位于页面左上方)㊂此页取自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格致汇编“F i g.1 P a g e f r o m W e s t e r n H o r t i c u l t u r e f o r C h i n a (T h e i l l u s -t r a t i o n o f a f u n g u s a p p e a r s i n t h e t o p -l e f t c o r n e r o f t h e p a ge ).T h i s p a g e i s e x t r a c t e df r o m a c o p y o f T h e C h i n e s e S c i e n t i f i c M a ga z i n e p r e s e r v e d a t t h e H a r v a r d -Y e n c h i n g L ib r a r y 菌类,西人亦当为上味,常价甚贵㊂亦有不喜食者,因有形相似而毒者,恐为所混也㊂如得上等菌种,明其种法,则不至有误㊂牧牛羊草地天生者颇多,有人取之售于市中㊂但上等者,为特种而得其种,实为极小之菌,种于多粪或极肥之地,即可生长㊂其平常出售之种,成小饼形,每饼约洋一角㊂将此种一饼种于土肥多粪处,先发白色小点,后生白色细线,即渐生长㊂採菌之时,须连根除之,否则碍于他菌生长㊂古人不知此事,以故同地所产之菌不及今时三分之一㊂性喜和暖,故产菌之地须遮护之;冷地可于屋内铺粪土种之㊂伦敦大城外产菌之地颇多,皆护大利㊂但如不识其性,种者每多误事㊂平常种者,其形如第二十七图㊂最大者径约六寸至一尺,平常者大如洋钱;但头未放大者,其味更佳㊂西人将菌和以盐水㊁香料等煮之,成菌油,加于菜内,与中国用酱油同意㊂如英国屋底之阴房间有于底面种菌者,虽不见光,亦生长甚好,不但自用,亦可出卖[6]㊂上述引文开头的 亦 字表明,傅兰雅显然也了解中国人食用菌类的习惯㊂不过他随后介绍的是西方人吃的菌类,虽也提到草地上自然长出的可食用菌类,但是更为看重人工栽培出的可食用菌类,视后者为 上等 ㊂了解其培育方法,也可避免在采集自然生长的菌类时,因误采误食毒菌而造成中毒的悲剧㊂进而,他简述了相关培育方法及其在英国的实际应用,特别是提到作为培养基的粪,以及平常用于出售的制成了 小饼形 的菌种㊂结合文字描述和附图,可知其中所说的培育的菌类当为双孢蘑菇(A g a r i c u s b i s po r u s )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引文中的西人将菌和以盐水㊁香料等煮制而成的 菌油 ㊂这种菌油,应是液化的菌体,而非通常意义上的以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的食用油料㊂明清时期的中国也有制作类似的以液化的菌体为主要成分的菌油的活动[7]㊂除了上述的专门介绍外,1892年该刊第4期‘美国博物大会“一文中也提到过可食用的菌类㊂该文在叙述明年在芝加哥举办的博物大会的规划建筑时,介绍了其中的 种植院 以及 种植院略章细目 ㊂细目中列出了用于展出的 各种花草树木 ,其中包括 味美菜类,如蘑菇㊁香菌㊁芥子,并各酸果等 [8]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880年‘格致汇编“第5期连载的‘化学卫生论“在介绍 菜类 的物质成分 哥路登 (即 g l u t e n ,面筋蛋白之意)时,述 有二种菜含之更多,即干箘每百分含五十六分,开花菜每百分略含六十四分㊂ [9]其中的 干箘 中的 箘 可能是 菌 之讹字㊂3 毒菌及其致幻作用1881年‘格致汇编“第2期连载的‘化学卫生论“提到酒等使人产生醉态的物质,其中述 所用醉料,间有传自古者,亦有习自今者㊂如中亚美利加人由来吸食烟捲,稍得其醉性,心觉畅适,似乎不寝而梦㊂ 南亚美利加近安地斯山处及印度近喜马拉山处,多用醉仙桃等㊂欧洲多用霍布花,西比利亚多用毒菌等㊂此各物皆有醉性,可总名之曰醉药 ㊂ [10]文中的 西比利亚 ,即今日所说的西伯利亚(S i b e r i a)㊂该地区出产的一种毒菌具有 醉性 ,能使人产生醉态,实际上属于致幻真菌(h a l l u -c i n o g e n i c f u n gi )中的一员㊂‘化学卫生论“中多次提到这种毒菌㊂1881年该刊第4期连载的‘化学卫生论“中提到 尝有乳媪暗服鸦片之酒,小儿哺之而毒死者,细验之,始知因此致毙也㊂不惟鸦片如此,尚有数质,如羊踯躅,与醉仙桃,与毒菌等,亦有此,能运散耗消之性㊂ [11]简言之,即毒菌等物中的致幻成分能够通过人乳汁进入婴儿体内㊂同年该刊第6期的‘化学卫生论“中,专门有一部分详述食用这种毒菌 的方式及人体反应,原文如下:西比里阿北鄙,产一种菌类,其醉性甚奇,土人多赖以为怡情取乐之品㊂盖其处地寒土瘠,不产鸦片或印度麻烟叶等醉药,故必用此菌,以得其醉迷性也㊂可见地上各国之人,概以醉药为不可少者㊂此菌形与可食之菌差似而稍异,在热时取之,晒干可用㊂或待其在地中成熟而自干后取之,则较晒干者,醉性更猛㊂将其菌于一种野果所压出之汁内,饮之,与饮浓酒之醉性相同㊂如置肉汤内煮食之,则醉性较轻㊂土人食法:将菌一块,指搏成丸,不嚼而咽,或谓嚼之有损于胃而不消化㊂如食一大菌或二小者,则足醉迷一日㊂食后饮以水,醉性能更大,略历一㊁二小时,则醉性显,其人格外畅快,而面发赤后,则头晕若醉酒者,且言语失节,动作无度,间有昏迷以致无知无觉者,亦有欲格外出力而不肯安静者㊂有人云,见一用此菌之人,能将一百二十磅重之大袋携行数十里,不歇亦不倦㊂如食此菌过多,则乱动而猛且痛㊂然各人用此菌,所显之性有不同㊂如喜言者,则必絮叨聒耳,无法可阻设㊂有秘事不宜宣者,亦必直言无隐,欲人闻知㊂好唱者,则必信口成腔连歌弗辍㊂若行路时见横草一茎或树枝一条欲过之,则当为甚高之堤,必退行数武,向前驰跃而过之,即与前章所言服印度麻者类是也㊂尝见真疯者,每有此行,此其人殆近于疯欤㊂此毒菌有一最奇之事,即食之者,小便亦有大醉性㊂由来西比里阿人皆知此事,故用此菌时,藉此性能连醉数朝㊂如今日食菌颇醉,夜间遗溺,晨兴饮其一杯,则醉更沉,而不必食菌矣㊂用惯者,恐菌偶缺,猝不及办,则存其溺以备不时之需,且甚珍重焉㊂又如他人饮此溺,亦能醉,与食菌者同;而次人溺者,第三人饮之,亦能醉,其余类然㊂故一人食菌,而醉性可传及五人㊂用惯者,不觉此事为大可恶者㊂恒有数人成群凑资办菌,藉此法,各人能连醉十余日㊂可见,此毒质迷混人心为若何也㊂前言乳妇服鸦片,能运入乳中,毒死婴儿㊂而他药亦有同性者㊂惟此菌则又异焉,不独能在乳内同出,犹于溺中亦有醉性,非奇也耶?此种毒菌,欧洲各国尚未多考究,故难知其细㊂在西国亦有毒者数种,间有含醉性者㊂有一种,英国养蜂家常用之,令群蜂醉迷,以便割收其蜜㊂有人令禽兽试吸此菌之雾,亦能显醉性㊂惟菌类之毒性,尚未有详考者,故此书不必再多论也[12]㊂上述引文开头说的 西比里阿 ,也就是前述西比利亚 ,亦即今西伯利亚(S i b e r i a )㊂这种西伯利亚毒菌,当即毒蝇菌(A m a n i t a m u s c a r i a ),俗称飞伞菌(f l y a ga r i c ),含有精神致幻物质㊂相关的民族真菌学研究早在上世纪就已问世,能够印证引文中所述毒蝇菌的致幻物质能够随尿液排出食用者体外,而饮用这种尿液亦能致幻的说法[13]㊂此现象随后在该文述及 山踯躅花 (文中也称 映山红 )时也被提及: 美国有一种草,羊食之则死㊂又有一种为野鸡喜食者,虽无害于鸡,然食其肉大能醉人,常有因此患大病者,即似乎前言鸦片与毒菌之能在乳或溺中显者同意也㊂ 此外,该文的 论醉性质总义 部分曾概述全球地理分布上的 醉药之宽广 ,其中总结前面提到的诸多例子,包括 西比里阿 的 毒菌[12]㊂1881年该刊第7期连载的‘化学卫生论“还在西伯利亚毒菌之外提到另一种致幻真菌:西比里阿之毒菌,能令人不觉病痒而仍有知觉,每路遇茎草,视若大梁,难于超越㊂又有一毒菌,能令人不言语㊁不觉痛,仍知身外各事,似乎尝有临眠时过食难消之物,梦中以为已死,尸卧当床㊂真朋契属涕零陨泣,咨嗟惜焉㊂假友贪僚财物,瓜分心意畅焉,既而敛柩合棺,窆穴覆土,棺木尘掩,块块有声㊂众人星散,步步渐远,而己有口难言,听之而已,岂能谓人曰: 我非死者㊂ 凡用此种毒菌者,似应乎此梦也㊂ 有人食印度麻或毒菌,则见一草,当为大木[14]㊂在该文其他部分,也简单提到毒菌令人产生醉态的作用,即: 毒菌能令人宣洩秘事,与醉酒者同㊂ [14]‘格致汇编“上的这些文字,可能是近代中文世界里首次出现的关于国外致幻真菌的信息㊂4结语‘格致汇编“在传播国外有关真菌的知识方面具有两个重要贡献,其一即该刊在1890年发表的‘西国名菜嘉花论“一文,是晚清时期最早介绍西方的可食用菌类的文献之一㊂早在1880年,‘益闻录“(上海)杂志发表‘香菇罕见“一文,称: 香菇即香菌之类,俗名 蔴菇 ,出西北各省㊂而外洋亦间有产者,向推为蔬味中美品㊂法国西报言,近者巴黎京城有极大香菇一枚,贮之博物院中,以供人观看,计径圆五尺有奇,重二十觔㊂想蔬食自甘者,闻之当馋涎欲滴矣㊂戏志之㊂ [15]文中说的法国的 香菇 很可能不是今日概念中的香菇(L e n t i n u l a e d o d e s),而是法国人常吃且已有三百多年栽培历史的双孢蘑菇(A g a r i c u s b i s p o r u s)[16-17],或者即一种野生的伞菌㊂清末期刊上,不乏将香菇或冬菇的概念套用到法国双孢蘑菇的例子[18-20]㊂然而,‘西国名菜嘉花论“中对菌类的描述显然要比‘香菇罕见“详细地多,而且前者也明确记载了培育方法㊂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西方菌类培育方法被介绍到中国的记载㊂第二个重要贡献,即该刊在1881年连载的‘化学卫生论“一文,则是目前已知晚清时期唯一一份较为详细的介绍国外致幻真菌(西伯利亚毒蝇菌等)的文献㊂其介译之早,令人惊讶㊂当然,该刊也在这两个主题之外,介绍了涉及菌类的生物分类地位等方面的信息,虽较零散,但是毕竟为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来自外部的新知识,值得肯定㊂参考文献[1]王扬宗.‘格致汇编“与西方近代科技知识在清末的传播[J].中国科技史料,1996,17(1):36-47.[2]傅兰雅.泰西本草撮要(未完)[J].格致汇编,1890,5(1):81-90.[3]芦笛.对晚清‘植物学“一书中真菌学知识的考察[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3,8(6):366-368.[4]傅兰雅.格物杂说:生物难判动植说[J].格致汇编,1891,6(1):91-93.[5]艾约瑟.华语考原(续)[J].格致汇编,1890,5(4):51-56.[6]傅兰雅.西国名菜嘉花论(未完)[J].格致汇编,1890,5(1):57-68.[7]芦笛.古代美味菌油考论[J].美食研究,2014,(1):25-28.[8]傅兰雅.美国博物大会(续)[J].格致汇编,1892,7(4):1-50.[9]傅兰雅.化学卫生论(续)[J].格致汇编,1880,3(5):13-18.[10]傅兰雅.化学卫生论(续)[J].格致汇编,1881,4(2):11-18.[11]傅兰雅.化学卫生论(续)[J].格致汇编,1881,4(4):11-18.[12]傅兰雅.化学卫生论(续)[J].格致汇编,1881,4(6):9-16.[13] W a s s o n R G.S o m a:d i v i n e m u s h r o o m o f i mm o r t a l i t y[M].N e w Y o r k:H a r c o u r t B r a c e J o v a n o v i c h,1971:160-162.[14]傅兰雅.化学卫生论(续)[J].格致汇编,1881,4(7):5-12.[15]匿名.香菇罕见[J].益闻录,1880,(81):307.[16] R o l f e R T,R o l f e F W.T h e r o m a n c e o f t h e f u n g u s w o r l d[M].N e w Y o r k:D o v e r P u b l i c a t i o n s,1974:199-200. [17] A i n s w o r t h G C.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 t h e h i s t o r y o f m y c o l o g y[M].C a m b r i d g e:C a m b r i d g e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976:82-83,206.[18]匿名.续种冬菇法[J].农工商报,1907,(5):9-10.[19]匿名.种法国菌(未完)[J].农工商报,1908,(39):20-23.[20]匿名.种法国菌(续完)[J].农工商报,1908,(41):9-13.[收稿日期]2018-05-25[本文编辑]卫凤莲。
留声机在晚清的传播作者:郝秉键来源:《寻根》2021年第03期谁最先见到留声机?留声机又称唱机,“蓄音或言语于其中,异日得再导出其音之器械也”。
其发明可上溯至1857年法国发明家斯科特(Leon Scott)所制声波记振仪。
1877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研制出历史上首台留声机,并用它录播了其所唱美国儿歌《玛丽有只小羊羔》。
据我国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的日记记载,1878年5月20日,他与翻译官张德彝在出席伦敦某茶会时,不仅查看了留声机的构造,而且目睹了爱迪生亲自操演的留声机录播过程:传声之法,张吻向巨口筒琅琅言之,多或数十语,少或数语……既传言,纳之筒中,加罩覆之,推使其针紧逼轮孔,而后发动转机,则所传之言皆自罩中一一传出。
有为长歌者,亦以歌传出之。
有两人接续传语,亦接续传出。
中间稍间,一一符合。
就笔者所见资料,郭、张二氏是最早接触留声机的中国人。
观摩后,郭嵩焘详记其事,名之为“传声机器”,赞其奇妙,“真神技也”!嗣后,又有马建忠、曾纪泽、徐建寅等外交人员先后在欧洲见到留声机。
1878年6月,在巴黎政治学院学习的马建忠在上李鸿章书中曰:近日游览“炫奇会”(世博会),见到“电线传声与电报印声”两种器物。
前者即电话机,后者即留声机。
与郭嵩焘的认识不同,马建忠认为此等器物“徒骇见闻,究无大益”。
1879年年初,曾纪泽先后抵巴黎、伦敦,接替郭嵩焘任驻英法公使。
据《曾纪泽日记》记载,是年4月30日、5月10日,他先后两次见到“传声机器”。
徐建寅为中国驻德国公使馆参赞,据其所言,1879年12月19日,他在柏林参观“格致院”时,被一种名为“记声器”(留声机)的物件所吸引,不禁驻足观瞧:“一人对其管说话,稍顷管内回音句句传出,且能酷肖原音。
”郭嵩焘等人虽然最先见到留声机,但其有关记录当时仅记于日记或书信内,未现于书刊。
诸人中以郭嵩焘的年龄最长,但他对西洋“新制之器”的兴趣颇为浓烈。
回国前,他曾嘱张德彝设法购买电话机、扩音器和留声机,或因其时留声机尚处于展玩阶段,无市场效应,故只购得电话机和扩音器,留声机真正传入中国则在10年之后。
傅兰雅人物概述生平经历傅兰雅的整个生平概括起来就是:早年在英国,中青年时代在中国,晚年在美国。
从传播宗教开始,以传播科学结束。
一、在英国:耳濡目染中国文化、穷且志坚学习科学(1839—1861)(一)生活:傅兰雅 1839 年 8出生在英国肯特郡海斯镇。
他的家庭宗教气息浓厚,父亲也热衷于传教活动,受当时的“中国热”影响,对打开中国国门、传播基督教很感兴趣,为了将来能适应在中国的生活,他们家还一度用大米做为主食。
这个偶然的梦想给儿子小傅兰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得他从小就爱读有关中国的书,在学校写作文时也总是以中国为主题。
他日后能够下定决心前往中国,儿时的经历或许也是一个原因。
老傅兰雅在传教上投入的金钱与精力过多,导致家庭经济状况恶化,使得傅兰雅没受到很好的教育。
(二)教育:小时候——海斯的私立学校:常常因帮忙家务而被带离学校13 岁后——圣雅各学校:在专供穷苦人接受教育。
18 岁时——海伯利学院:圣公会开办的一所师范院校,不少毕业生后来都成为圣公会的传教教师。
在圣雅各学校他凭借自身的努力当上了小老师,这是英国 1846 年后推行的一种政策,目的是让出身贫寒而又有才干的孩子有机会积累教育经验,为日后接受正式的师范教育做好准备,受惠于这一政策,傅兰雅 18 岁时获得一等国家奖学金,进入伦敦海伯利学院接受师范教育。
海伯利学院开设的课程包括:宗教知识、礼拜仪式及教会史、基督徒信仰证据、语法与英国文学、历史、地理学等。
不难看出,傅兰雅所受的并非现代科学教育,他具有一定的科学基础,但并不系统。
(三)对傅兰雅的影响:1、傅兰雅出身贫寒,受到的学校教育也不够充分,这种环境培养出他良好的自学能力和不依赖他人、力求上进的性格,后来他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将各种不同学科的知识译介到中国,与他在这段时间里建立起来这种性格显然是有关系的。
2、对基础教育却非常熟悉,对于刚刚接触现代科学的清末中国,这样的人反而更有用处。
3、傅兰雅从小接受宗教气息浓厚的英式教育,耳濡目染,对于如何将基督教与教育相结合相当熟悉,再加上他是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这使得他对于如何通过教育传播福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2020年新课标高考历史选择题28题的评析及教学启示(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8)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
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基础科学奇异和其他问题42.5%22.8%17.5%17.2%据此可知,当时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答案】C 试题难易程度:中一、试题评析1.背景知识:(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中国大事记)年份主要经历《格致汇编》1861香港,主持圣保罗书院的校务。
致力于“将西方格致之学广行于中华”,体现出明确的读者中心意识。
为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作出了贡献。
1863北京,担任京师同文馆英语教习。
1865担任上海英华学堂校长,主编中文版《上海新报》。
1868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工作,时间长达28年。
1876上海,创办《格致汇编》1896离开中国,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担任东方文学语言教授。
从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中国阅历看,正值中国洋务运动期间。
可以说他是一位富有中国情感,致力于向中国传播西方科技文化知识的“洋务专家”。
2.试题立意:(唯物史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3.考查立意:通过《格致汇编》“问卷”,反映19世纪中期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对西方科学技术的需求。
4.涉及的理论与知识:理论: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知识:洋务运动、西学传播、民族企业兴起、“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崇尚科学思想等。
4. 能力(素养)考查:信息加工(数据对比)、思维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
5.试题解析:数据信息聚焦于19世纪中期,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传播,指向洋务运动、民族企业兴起,需要西方科学技术的支持,C项符合题意要求。
晚清时中国第一巧匠,徐寿的生平简介,徐寿的一些人物事迹本文导读:钻研器械在徐寿的青年时代,我国尚无进行科学教育的学校,也无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
他说“格致之理纤且微,非借制器不克显其用”。
徐寿学习近代科学知识的方法是自学。
坚持自学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徐寿有这种毅力,因为他对知识和科学有着真挚的追求。
在自学中,他的同乡华蘅芳(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擅长数学,比徐寿年幼15岁)是他的学友,他们常在一起,共同研讨疑难问题,相互启发。
在学习方法上,徐寿很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853年,徐寿、华蘅芳结伴同往上海探求新的知识。
他们专门到英国伦敦会传教士创办的墨海书馆,结识了当时在西学和数学上已颇有名气的李善兰。
李善兰正在上海墨海书馆从事西方近代物理、动植物、矿物学等书籍的翻译。
他们虚心求教、认真钻研的态度给李善兰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从上海回乡,他们购买了书籍,采购了有关物理实验的仪器。
回家后,徐寿根据书本上的提示进行了一系列的物理实验。
为了攻读光学,买不到三棱玻璃,他就把自己的水晶图章磨成三角形,用来观察光的七彩色谱,结合实验攻读物理,他较快地掌握了近代的许多物理知识。
有一次,他给包括华蘅芳的弟弟华世芳在内的几个孩子作物理实验演示。
先叠一个小纸人,然后用摩擦过的圆玻璃棒指挥纸人舞动。
孩子们看了感到很惊奇和可笑。
通过这样的演示,他就把摩擦生电的知识传授给了他人。
1856年,徐寿再次到上海,读到了墨海书馆刚出版的、英国医生合信编著的《博物新编》的中译本,这本书的第一集介绍了诸如氧气、氮气和其他一些化学物质的近徐寿和华蘅芳在江南制造局翻译处代化学知识,还介绍了一些化学实验。
这些知识和实验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他依照学习物理的方法,购买了一些实验器具和药品、根据书中记载,边实验边读书,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提高了化学实验的技巧。
徐寿甚至独自设计了一些实验,表现出他的创造能力。
坚持不懈地自学,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终于使他成为远近闻名的掌握近代科学知识的学者。
清朝人眼中的显微镜作者:付雷来源:《百科知识》2013年第17期现代意义上的光学显微镜在13世纪才开始出现,最初只是一个镜片的单式显微镜,也就是放大镜,后来到了16世纪才出现由两个透镜组成的复式显微镜。
人们一般都认为荷兰的詹森父子是现代复式显微镜的发明者。
17世纪以后,荷兰学者列文虎克开始大量制造显微镜,英国博物学家罗伯特·胡克则利用显微镜发现了细胞结构,显微镜开始在科学中发挥巨大作用。
彼时,已经是中国的康熙王朝。
不过,中国人对显微镜的认识也并未比西方人迟多少。
早在清顺治时期,李渔就已经在《十二楼》中讲到了显微镜:“大似金钱,下有三足,以极微、极细之物,置于三足之中,从上视之,即变为极宏、极巨。
虮虱之属,几类犬羊;蚊虻之属,有同鹳鶴;并虮虱身上之毛,蚊虻翼边之彩,都觉得根根可数,历历可观,所以叫做显微镜,以其能显至微之物,而使之光明较著也。
”不过,目前还无法确定显微镜传入中国的确切时间。
根据历史记载,1687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了一批传教士来华,他们给康熙皇帝带来了不少法国的奇器,其中就有显微镜。
由于第一批传教士带来的奇器不多,作为会长的洪若翰赶紧给法国方面写信,要求送来更多的奇器,各种显微镜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后来的几批传教士都带来了不少显微镜,这些显微镜不仅仅呈现在康熙、雍正、乾隆面前,也逐渐为士绅达官所识。
刚刚进入中国的显微镜,只不过是令国人大开眼界的奇器,却没有被用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当中。
乾隆皇帝曾经写过一首《咏显微镜》:“玻璃制为镜,视远已堪奇。
何来逮器,其名曰显微。
能照小为大,物莫遁毫厘。
远已莫可隐,细有鲜或遗。
我思水清喻,置而弗用之。
”可见,显微镜起初只不过被拿来赏玩的,“置而弗用”罢了。
尽管显微镜传入中国的时间并不算晚,然而却一直是一种稀罕奇器。
一方面,传教士带来的显微镜数量有限,国人又鲜有能制造者;另一方面,已经传入的显微镜大都被“置而弗用”,自然知道的人也就不多了,以致清末出洋大臣见到显微镜时依然表现得十分惊奇。
2016年12月第2卷第6期外国语文研究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searchDec. 2016V ol.02 No.6中国最早科技期刊《格致汇编》的译编与西学传播邵 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上海200083)摘 要:本文论述中国最早科技期刊《格致汇编》得到创立并维持数年,而且在传播西学上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原因,包括创立背景、期刊宗旨、经费支持、期刊稿源、栏目设置、插图印刷、稿件润饰、发行销售等,所有这些因素促成了《格致汇编》在当时向国人广泛普及科技知识,对中国近代科技的引进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格致汇编》;翻译;编辑;西学传播;科技期刊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822(2016)06-0093-051876年2月,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格致汇编》在上海创刊,傅兰雅担任主编。
此刊创立的原因是由于傅兰雅认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译书在远离上海的地方不易购买,且内容大半深奥,没有有效推广,为了广布西学于中国,遂自编科普杂志。
这是一本通俗科学知识期刊,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累计达一千多页和数千幅插图,与读者联系密切,解答读者问题由浅入深,既通俗有趣,又具启蒙性和实践性。
梁启超评其为“极要”之书,徐维则论此刊“启发后学不少也”,黄庆澄称之是“西学渊薮”,书院学堂都列其为重要参考书,备受知识界、实业界、思想界的欢迎(徐振亚,2001: 61-62)。
《格致汇编》读者众多,售罄后为满足读者需求,多次重印,甚至在二十世纪初《格致汇编》已停刊多年后,还因为热销不衰出现过被盗印的情况,可见其影响之大。
《格致汇编》初为月刊,后改为季刊,自1876年创刊到1892年停刊,前后历时十六年,实际上出版了七年,共六十册,主要介绍西方科技知识。
创刊次年即1877年《格致汇编》的内容扩充为关于西方科学、技术和制造的通俗知识月刊,出版两年后暂停两年,又出两年后因傅兰雅译事繁忙,再次停刊达八年,1890年再次复刊,改为季刊,又出版三年,永久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