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观照·思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的综合性艺术院校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80.99 KB
- 文档页数:4
大学生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作用
夏巨伟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08(000)014
【摘要】本文首先简述什么是文化和文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作用,结合当代大学生相对于其他个体对于文化的特殊性,提出了大学生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应该发挥四方面的作用。
【总页数】2页(P)
【作者】夏巨伟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0
【相关文献】
1.论社会实践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J], 官翠娥
2.试论大学图书馆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J], 张梦慈
3.浅析当代大学生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 [J], 杨婷
4.发挥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思考 [J], 李晓宵;李光普;焦翠丽;焦昆
5.大学生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作用 [J], 夏巨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构筑艺术类院校“三全育人”的探索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艺术类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也逐渐意识到“三全育人”的重要性。
构筑艺术类院校“三全育人”的探索与实践,既是对传统艺术教育模式的挑战,也是对当下人才培养需求的回应。
本文将探讨构筑艺术类院校“三全育人”的意义、面临的挑战和可行的实践路径。
一、三全育人的意义“三全育人”是指全面发展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于艺术类院校而言,三全育人意味着不仅要注重学生在专业领域的深造,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和审美情感。
这对于培养具有艺术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才至关重要。
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的也应该注重思想品德的培养。
艺术创作需要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高尚的情操,艺术家们要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够创作出富有深度和内涵的作品,让艺术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身心健康是艺术创作的基础。
艺术类院校的学生通常面临着高强度的训练和严格的竞争,身心健康问题时常出现。
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
审美情感的培养是艺术类院校“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方向和内在表达,因此学校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审美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鉴赏能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艺术的内涵。
二、面临的挑战构筑艺术类院校“三全育人”,虽然意义重大,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注重传授专业技能,而对于德育、体育和美育的教育相对较少,学校和教师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艺术类院校的学生通常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往往忽视了身心健康和思想品德的培养。
学校需要加强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内在修养,从而更好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
传统的艺术类院校通常以创作成果和专业水平来评价学生的优劣,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努力推动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社会艺术实践,积极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而文化的发展繁荣必然离不开音乐艺术这一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音乐院校(系)一方面可以通过培养音乐人才来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另一方面也应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和经验优势,加强学生社会艺术实践,直接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因此,加强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社会艺术实践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从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实施流程、拓展渠道、打造精品等不同角度论述了加强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社会艺术实践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音乐专业大学生社会艺术实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从方针政策、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文化产业、文化保障等多方面提出了新理念和新举措。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社会艺术实践的定义和内容艺术实践是艺术类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培养合格的音乐艺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等不同形式。
本文所指的社会艺术实践是指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密切关系的艺术实践,主要是指校外实践,也包括部分校内实践,不包括课堂实践。
为了研究方便,笔者从艺术实践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将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社会艺术实践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社会人民大众汲取艺术养分的实践,其典型代表是采风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积累音乐素材,了解国情民情,加深对祖国文化的感知和认识,增进对祖国和人民的感情;二类是向社会人民大众提供文化产品的实践,如音乐会和各种慰问、联谊演出等,可以把所学所练运用于实践,激发创作热情,提高综合素质,体验自我价值。
新时代艺术院校文化使命与担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多样化,艺术教育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的摇篮,艺术院校承担着培养优秀艺术人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推动艺术创新等使命与担当。
新时代下,如何更好地发挥艺术院校文化的使命与担当,成为了当前教育界的热点问题。
一、使命与担当艺术院校的使命是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为社会和国家的艺术发展做出贡献。
这需要院校在文化使命方面有着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要有着扎实的行动。
在这一使命下,艺术院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相应的担当。
1. 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需要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艺术院校在这一方面需要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理解,同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2. 推动艺术创新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的机构,艺术院校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需要不断推动艺术创新,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艺术人才。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艺术发展的需要。
艺术院校在这一方面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不断进行艺术实践,推动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3. 服务社会和国家发展艺术不仅是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艺术院校在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需要为社会和国家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这包括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艺术支持和人才支持等方面。
艺术院校需要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优秀艺术人才,为社会和国家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二、如何更好地发挥使命与担当要更好地发挥使命与担当,艺术院校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有着深入的思考和务实的行动。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工作。
1. 打造特色办学模式艺术院校在发挥使命与担当方面需要打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模式。
这需要深入挖掘自身的资源和优势,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打造出更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办学模式。
综合性高校文化艺术教育思考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伟大“中国梦”,综合性高校应积极发挥其作用。
随着校园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校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基本形成,为综合性高校师生开展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综合性高校应积极推动和加快学生的文化艺术教育工作,创作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文化艺术作品。
关键词:高校;文化;教育艺术作品是承载和传播精神价值的重要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要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努力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
艺术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表达。
作为艺术作品的蓝本,生活的多元化决定了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艺术的公共性决定了艺术创作的可参与性与社会性。
作为承载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高科技、提供高水平服务等职能的综合性高校,应注重学生的艺术教育,积极创作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作品。
一、综合性高校注重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有效激发综合性高校学生艺术创作的活力,创作符合时代美学特征、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公共艺术作品,对于繁荣校园文化、服务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艺术创作是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
校园是传递知识,汇聚社会正能量的摇篮。
在大众传媒与互联网的影响下,在崇尚科学与文化强国的感召下,富有青春与活力的高校师生的艺术创作,不仅能丰富大学生艺术知识、提高大学生艺术创作能力,还能提升校园艺术氛围、繁荣人文社会科学,是高校旗帜鲜明地唱响主旋律,培养师生共同理想信念和追求的重要抓手。
(二)高校艺术创作是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
高校艺术创作是我国公共文化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人民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扎根生活,面向校园、社会需求的高校艺术作品,既能向社会传递有价值的信息,满足人们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能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凝聚力,是高校服务社会、实现文化产品的有效、良性供给的重要载体。
新时代艺术院校文化使命与担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艺术教育在中国的地位和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艺术院校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基地,承载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使命与担当。
在新时代,艺术院校文化使命和担当更加凸显,需要与时俱进,积极应对社会、文化和艺术发展的挑战,为培养德艺双馨的优秀艺术人才而努力奋斗。
一、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艺术人才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院校有责任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传统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对于塑造学生的艺术情怀和审美情趣至关重要。
艺术院校应该深入挖掘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教学中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培养出真正懂得、热爱、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民族艺术人才。
二、开拓创新意识,引领艺术发展潮流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和变革的时代,艺术创新成为引领潮流的关键。
艺术院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平台,教育他们拥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创新能力。
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技术和创新意识的艺术人才,才能在激烈的艺术竞争中脱颖而出,为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三、关注社会民生,传递人文关怀艺术史上有许多艺术作品都是对时代的关怀和呼应,艺术创作能够传递人文情怀和社会关怀。
艺术院校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变革和民生问题,鼓励他们通过作品来表达对社会的关注和爱心。
艺术人才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承者和创新者,更应该是社会的引领者和改革者。
通过学生的作品传递人文关怀,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四、跨学科交流,提升艺术综合素质当今社会对于跨学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而艺术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更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
艺术院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不同学科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跨学科交流可以让学生拓展自己的视野、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五、成就非凡,助力国家文化提升国家的繁荣昌盛与文化的强大提升息息相关,艺术院校的文化使命和担当也在于助力国家文化提升。
关于高校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作用的若干思考摘要】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提出的必然要求,符合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是时代提出的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高校在文化传承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是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为文化的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因此,高校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注重师生的文化创新,对传统文化进行有价值的传承与创新,形成思想健康、内容积极,容易为社会大众接受的新的文化,才能对社会形成更有价值的影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高校;文化素养;校园文化;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后,社会各界结合各自工作的实际,开始深入学习并贯彻落实中央会议的精神。
高等学府虽然也有对文件的学习,并在有些刊物上发表了一些学习的动态与对文化建设的认识。
但在学术研究中,目前还没有专门论述高校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中如何更好地认识和发挥文化传承作用的文章。
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任务,更有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任务,因而笔者就高校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校园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论述。
一、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六中全上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但并没有界定“文化”一词。
在生活中,文化一词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能准确地对“什么是文化”进行界定,“尽管每个人都是在一种文化中诞生、生活和死亡的,但是,却很少有人真正意识到它的存在。
”[1]对于文化,恰似身边的空气,虽然每天都在呼吸,但很多人无法对其界定。
但作为学术研究,首先就需要界定什么是“文化”?目前学术研究中,对文化的界定众说纷纭。
比较权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文化的解释是:“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2]笔者认为,六中全会所提的文化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的精神文明,区别于政治、经济、军事的“文化”,更多的是侧重于国民的人文素养与道德品质。
2022艺术课程标准解读锚定以美育人、启智润心新航标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健全人格、发展创造潜力,在立德树人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与价值,具有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作用。
2022年4月,教育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艺术课标(2022年版)》)强调艺术课程的育人取向,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感知和情感体验,突出课程综合性,强调艺术学科之间的融合、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艺术与生活、自然、社会、科技等的关联,成为落实艺术课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航标。
一、艺术课程定位的新发展——凸显育人价值1.指向立德树人:涵养情操、塑造心灵《艺术课标(2022年版)》提出“艺术课程包含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等的重要课程,具有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等特点”,[1]1确了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也就是要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通过全方位的学习和塑造,最终达到育人要求,实现全面发展,这就为艺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
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审美的教育,更是道德、情操和心灵的教育。
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内蕴智育、美育、德育的内涵。
[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论语》中对艺术教育的生动阐释。
新课标也指出:“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在促进人的智慧、道德、情感、意志、品格、审美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使学生成为一个既有醒目的理性,又有丰富的情感,为人善解人意、做事合情合理,有灵性的高尚的人。
2.聚焦核心素养:以美育人、以美润心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