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学讲义
- 格式:pdf
- 大小:4.81 MB
- 文档页数:85
第四章实验动物解剖选用环节动物(蚯蚓)、节肢动物(鳌虾)、鱼类(鲫鱼)、两栖类(蛙类或者蟾蜍)、哺乳类(大白鼠、小白鼠或者家兔)等作为代表性动物,进行系统操作实验,既学习了动物解剖知识,也在具体操作中熟悉和巩固前章所学习的动物抓取、麻醉。
安死术等技术。
通过解剖与观察,使学生建立动物躯体结构和主要功能的认识,以便为各种实验所需的组织取材准确定位。
哺乳动物是医学、药理学及生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实验材料;环节动物、鱼类及两栖类则是环境生物学及水生生物学的常用实验动物,故在大学一年级的基础生物技术实验课中开设该项基本操作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教师也依据专业方向,为学生选择针对性的实验动物作为教学材料。
第一节环毛蚓(Pheretima sp.)解剖及横切面观察一、目的意义蚯蚓及沙蚕等都是环节动物门动物,尤以蚯蚓最为常见,也最为重要。
蚯蚓不仅能改良土壤、净化修复污染上壤,还是很重要的畜禽饵料及人类的医药原料。
本实验以环毛为代表动物,研究它的外形和内部构造,籍以了解环节动物的有机结构和特化程度。
二、获得与处理在野外阴暗潮湿而多腐殖质的土壤中挖取成熟的环毛蚓,用5%福尔马林溶液浸泡后备用。
部分活的蚯蚓用琼脂培养几天后,通过普通石蜡切片法,制成横切面玻片标本。
三、操作及观察(一)外形观察置环毛蚓于蜡盘中,观察其外部形态。
1.外形长筒形,由很多环节组成,环节之间有节间沟,每节中央环上有一圈刚毛,身体可分为背、腹面及前、后端。
2.前端在第ⅩⅣ~ⅩⅪ节有棕红色隆起的环带,可据此判断身体的前端,前端的第一节叫围口节,中间是口,口的背侧有肉质的口前叶。
3.后端相反的一端为后端,末端的开口为肛门。
4.背面颜色深暗的一面。
在背中线处每条节间沟内有1个背孔(前端几节缺)。
背孔的起始位置则因种类不同而异。
5.腹面颜色浅淡的一面。
通常在6/7~8/9节间沟的腹面两侧有受精囊孔3对,孔的数量(1对~4对)因种而异;在第ⅩⅣ节腹中线上有1个雌性生殖孔;在第ⅩⅧ节腹侧有1对雄性生殖孔。
动物福利的概念动物福利,就是让动物在康乐的状态下生存,其标准包括动物无任何疾病、无行为异常、无心理紧张压抑和痛苦等。
基本原则包括:让动物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生活舒适的自由、不受痛苦伤害的自由、生活无恐惧感和悲伤感的自由以及表达天性的自由。
我国学者这一定义基本等同于国际公认的动物五大福利:不受饥渴之苦、不受困顿不适之苦、不受伤痛疾病之苦、不受恐惧和精神之苦和表达天性的自由。
总之,动物福利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内容。
动物多样性为医学提供广泛的研究资源实验动物选择的原则和方法总的原则应当包括以下5个方面:1、遵循国际通用的“3R”要求。
3R是指Reduction(减少)、Replacement(替代)和Refinement(优化)。
“减少”是指在满足实验的前提下,减少实验用的动物和实验的次数;“替代”是指尽可能采用可以替代实验动物的替代物,如用细胞组织培养方法,或用物理、化学方法代替实验动物的使用。
“优化”是指对待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工作应做到尽善尽美。
2、依微生物和寄生虫学标准选择实验动物。
通常要求选用清洁级或SPF的实验动物,原因是这种实验动物排除了人兽共患疾病,排除了实验动物本身的重要传染病,也排除了明显影响实验研究的相应微生物和寄生虫,使实验研究处于没有或很少有生物干扰的情况下进行。
排除这些干扰有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和获得可靠的数据,同时,尽最大可能保证了实验人员的健康。
3、依遗传学特性选择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要求遗传背景清楚,基因型决定表现型,了解实验动物遗传特性,如选择近交系、突变系、封闭群、杂交系及转基因动物去进行研究实验,它们的遗传组成、生理变化、寿命、疾病、解剖、药物反应、免疫、对病原体的感受性和生殖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特性。
如近交系BALB/c和其他品系在存活期、自发肿瘤、对药物反应和生殖上都有明显的差异。
实际上,从遗传观点来选择动物就是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来选择实验动物。
4、依生物学特性选择实验动物。
绪言一、实验课目的本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其实验课教学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的有如下几方面:(一)验证理论。
通过对理论课所学理论的验证,进一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巩固和提高。
(二)通过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分析,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细胞生物学有关的实验技术方法,进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其后续课的实验及今后的医学研究打下基础。
二、实验课要求(一)学生在实验前应认真预习实验指导及教材中与实验有关的章节,对实验课的原理、内容及方法有初步的了解。
(二)在实验中要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分析并及时做好记录。
(三)要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四)在实验中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及实验仪器、器械的使用方法。
对基本的实验技能要反复训练直至基本掌握。
(五)实验结束后,要根据实验过程中的记录和实验指导的要求,实事求是、认真的写好实验报告,不得抄书或借阅他人的报告参考。
三、实验室规则(一)遵守实验纪律,不迟到、不早退或无故缺席。
(二)进入实验室要穿好白大衣。
(三)进实验室后要按学号对号入座,不能随意更换座位。
要保持肃静。
(四)要严肃认真地进行实验。
实验期间不得进行任何与实验无关的活动。
(五)实验中各种用品使用后应放回原处。
示教标本应按顺序观察,不能任意移动标本,以免妨碍他人观察。
(六)要爱护仪器、标本和器械,如有损坏,应及时报告老师,以便修理或更换。
损坏仪器、器械和标本者应按规定进行赔偿。
(七)要注意节约实验材料、药品和水、电等资源。
(八)保持实验室内清洁整齐。
实验废物及纸屑应放到指定地点,不得随意乱丢。
实验结束后要认真清理各自的实验台面,将器械清洗后点清数目并摆放整齐。
值日生负责清扫实验室,清扫结束后要关好水、电、门窗等,经教师允许方可离开实验室。
附:实验课绘图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支HB铅笔、直尺和橡皮。
四、实验教学的内容实验顺序实验内容实验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实验二动物细胞的基本形态观察和显微测量实验三细胞组分的化学反应实验四线粒体的活体染色实验五液泡系的活体染色实验六细胞膜通透性的观察实验七细胞计数实验八细胞超微结构电镜照片的识别实验九细胞分裂实验十细胞的原代和传代培养实验十一细胞融合第一次实验: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动物细胞的基本形态观察和显微测量第二次实验:细胞组分的化学反应线粒体的活体染色液泡系的活体染色第三次实验:细胞膜通透性的观察细胞计数第四次实验:细胞超微结构电镜照片的识别细胞分裂细胞的原代和传代培养录像常用实验动物的了解和解剖器械的使用一、常用实验动物常用的实验动物有蟾蜍、小白鼠、大白鼠、豚鼠、猫、兔和狗等。
第四篇 实验讲义实验一 大鼠、小鼠的实验基本操作练习1、练习动物的编号、雌雄的鉴别和处死方法。
2、灌胃给予大、小鼠、豚鼠10%碳末混悬液,并熟练掌握之。
3、静脉给予大、小鼠1%伊文氏蓝生理盐水溶液。
实验二 家兔血清转氨酶的测定【实验目的】学习和掌握家兔的取血方法、血清的制备方法,熟悉转氨酶的测定方法。
【实验材料】722分光光度计、试管、吸量管、恒温水浴锅、家兔、注射器、1.0mol/L 磷酸盐缓冲液(pH7.4)底物液、丙酮酸标准液、2,4-二硝基苯肼、0.4mol/L NaOH 等。
【原理】]血清谷丙转氨酶作用于丙氨酸及α-酮戊二酸,结果生成谷氨酸与丙酮液。
丙酮酸与2,4-二硝基苯肼作用,生成二硝基苯腙,此物在碱性溶液中显红棕色,与经同样处理的标准丙酮酸比色,求得丙酮酸的生成量以表示酶的活性。
【实验步骤】 取家兔一只,耳缘静脉或心脏取血2~5ml ,沿试管壁缓慢加入试管中,静止30分钟,3000转离心5分钟。
用吸管吸取上层液血清,加入试管中,另取3支试管连同这支试管共4支试管,编号,按下表加试剂(ml )。
标准管 标准空白管 测定管 测定空白管丙酮酸标准液 0.1 — — —新鲜血清 — — 0.1 0.1底物液(已在37℃保温过) 0.5 0.5 0.5 —1.0mol/L 磷酸盐缓冲液 — 0.1 — —混匀各管,置于37℃保温30分钟,再按下表加入试剂:2,4-二硝基苯肼 0.5 0.5 0.5 0.5底物液 — — — 0.5充分混匀,继续在原水浴中保温20分钟,取出,每管加入0.4mol/L NaOH 5ml ,混匀,静置10分钟后,用721型分光光度计比色,波长520nm ,以蒸馏水校正零点,测定各管光密度。
本法所规定的谷丙转氨酶活性单位的定义是:1ml 血清于37℃与底物作用30分钟,产生2.5ml 丙酮酸为1个谷丙转氨酶单位。
先计算出0.1ml 血清所产生的丙酮酸的μg 数:g/0.1ml 10=μ白管吸光度标准管吸光度-标准空白管吸光度测定管吸光度-测定空⨯ 再根据单位定义,换算为每ml 血清内谷丙转氨酶活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