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论书集锦
- 格式:pdf
- 大小:385.02 KB
- 文档页数:7
历代书论精粹,没见过这么全的!书法精髓--筋骨血肉。
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
——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阕其一行尸耳。
——清.王淑《论书滕语》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阕一,不成为书也。
——北宋.苏轼《论书》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
——唐.徐浩《论书) 风神者,骨中带肉也。
老劲者,肉中带骨也。
有志临池者,当以慧眼区别之。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先仪骨体,复尽精神,有肤有血,有力有筋......。
丝来线去,脉络分明。
——《书学详说》骨即存矣,而遒润加之。
——唐.孙过庭《书谱》凡作书,无论何体,必须筋骨血肉备具,筋者锋之所为,骨者毫之所为,血者水之所为,肉者墨之所为,锋为笔之情,水为墨之髓。
——清.包世臣《安吴论书》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
——唐张怀灌《文字论》字之骨,大指下节骨是也;字之筋,笔锋是也;字之肉,笔毫是也。
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
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
——明.项穆《书法雅言》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
——北宋.黄庭坚骨体筋而植立,筋附骨而萦旋,骨有修短,筋有肥细,二者未始相离,作用因而分属筋骨不生于笔,而笔能损之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减之。
肉托毫颖而腴,筋籍墨沉而润。
腴则多媚,润则多姿。
——清.笪重光《书筏》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
——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书有筋骨血肉,前人论之备矣,抑更有说焉?盖分而为四,合则一焉。
分而言之,则筋出臂腕,臂腕须旋,旋则筋生;骨出于指,指尖不实,则骨骼难成;血为水墨,水墨须调;肉是笔毫,笔虚圆健。
血能华色,内则姿态出焉;然血肉生于筋骨,筋骨不立,则血肉不能自荣。
故书以筋骨为先。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
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明.项穆〈书法雅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清.刘熙载〈艺概〉●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唐.孙过庭〈书谱〉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
清.松年〈颐园论画〉●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清.刘熙载〈艺概〉●手与神运,艺从心得。
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终其身。
宋.朱文长〈续书断〉●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唐.虞世南〈笔髓论〉●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清.刘熙载〈艺概〉●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
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明.项穆〈书法雅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清.刘熙载〈艺概〉●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唐.孙过庭〈书谱〉●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
清.松年〈颐园论画〉●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清.刘熙载〈艺概〉●手与神运,艺从心得。
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终其身。
宋.朱文长〈续书断〉●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唐.虞世南〈笔髓论〉●览田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则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东汉.赵壹《非草书》●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
古代书论精选惟笔软则奇怪⽣焉。
——蔡邕《九势》句明窗净⼏,笔墨精良,于时抽纸挥毫,以绘我胸中之所有,其书那(哪)得不佳!若⼈声喧杂,纸墨恶劣,虽技如⼆王,亦⽆济矣。
每⽇焚⾹静坐,收拾得此⼼,洁洁净净,读书有暇,兴来弄笔,以⾃写其性情,斯能超乎象外,得其寰中矣。
惜余未之能也。
作楷须明⾪法,作⾪切忌楷⽓。
作⾪须有万壑千岩奔赴腕下之⽓象。
⽔流⼼不竞,云在意俱迟。
”此两句极尽书法之妙。
意到笔随,不设成⼼,是上句景象也;⽆垂不缩,欲往仍留,是下句景象也。
书贵熟后⽣。
书⽆定法,莫⾮⾃然之谓法,⾪法推汉,楷法推晋,以其⾃然也。
唐⼈视法太严,故⾪不及汉,⽽楷不及晋。
汉⾪笔笔逆,笔笔蓄。
起处逆,收处蓄。
意居笔先,形随法⽴。
熟能⽣巧,凡事皆然。
书未熟⽽专事离奇,魔道也。
弄巧成拙,不如守拙。
学者始由不⼯求⼯,继由⼯求不⼯,不⼯者,⼯之极也。
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善夫!书家⽆篆圣、⾪圣,⽽有草圣。
盖草之道千百万化,执持寻逐,失之愈远,⾮神明⾃得者,孰能臻于⾄善耶。
钟太傅云:多⼒丰筋者胜,⽆⼒⽆筋者病。
卫夫⼈云:意在笔前者胜,意在笔后者败,⼆语皆佳绝。
有功⽆性,神采不⽣;有性⽆功,神采不实。
⼩⼼布置,⼤胆落笔。
结字因时⽽转,⽤笔千古不易。
晋唐媲美,晋以韵胜,唐以⼒胜;晋⼈法度,难以揣摩,唐⼈法度,历历可数。
藏头护尾,⼒在字中,下笔⽤⼒,肌肤之丽。
故⽈:势来不可⽌,势去不可遏,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不出⼝,⽓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尊,则⽆不善矣。
——蔡邕《笔论》句凡⼈各殊⽓⾎,异筋⾻。
⼼有疏密,⼿有巧拙。
书之好丑,可为强哉?若⼈颜有美恶,岂可学以相若耶?——赵壹⾮草书句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
——苏轼题⼆王书句王僧虔书如王、谢家⼦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种风流⽓⾻。
——萧衍古今书优劣评句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
——王僧虔笔意赞句⼼不厌精,⼿不忘熟。
历代书论集粹(54篇)(八)宋代书论·姜夔·续书谱[节录]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
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
(草书)大抵用笔有缓有急,有有锋,有无锋,有承接上文,有牵引下字,乍徐还疾,忽往复收。
缓以效古,急以出奇;有锋以耀其精神,无锋以含其气味,横斜曲直,钩环盘纡,皆以势为主。
然不欲相带,带则近俗;横画不欲太长,长则转换迟;直画不欲太多,多则神痴。
以捺代\,以发代辵,辵亦以撇代,惟丿则间用之。
意尽则用悬针,意未尽须再生笔意,不若用垂露耳。
草书之体,如人坐卧行立、揖逊忿争、乘舟跃马、歌舞擗踊,一切变态,非苟然者。
又一字之体,率有多变,有起有应,如此起者,当如此应,各有义理。
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其说见于昌黎《送高闲序》。
孙过庭云:“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凋疏。
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
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
乖合之际,优劣互差。
”书以疏欲风神,密欲老气。
如“佳”之四横,“川”之三直,“鱼”之四点,“画”之九画,必须下笔劲净,疏密停匀为佳,当疏不疏,反成寒气,当密不密,必至雕疏。
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
此皆后人之论,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屋漏痕欲其横直匀而藏锋;锥画沙欲其无起止之迹;壁坼者,欲其无布置之巧。
然皆不必若是,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
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则无病矣。
故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一丿又有数样。
一点者欲与画相应;两点者欲自相应;三点者有必有一点起,一点带,一点应;四点者一起、两带、一应。
古代书论之黄庭坚·论书古代书论之黄庭坚·论书2007-3-30 13:20:11《兰亭叙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
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摹写或失之肥瘦,亦自成研,要各存之以心会其妙处尔。
---《跋兰亭》《兰亭》虽是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以为准,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人。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
鲁之闭门者曰:“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
”可以学书矣。
—《跋兰亭》余在黔南末甚觉书字绵弱,及移戎州,见旧书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差可耳。
今方悟古人“沉著痛快”之语,但难为知音尔。
李翘叟出褚遂良临右军书《文赋》,豪劲清润,真天下之奇书也。
---《书右军文赋后》右军尝戏为龙爪书,今不复见。
余观《瘗鹤铭》,势若飞动,岂其遗法耶?欧阳公以鲁公书《宋文贞碑》得《瘗鹤铭》法,详观其用笔意,审如公说。
---《题瘗鹤铭后》余尝论近世三家书云:“王著如小僧缚律,李建中如讲僧参禅,杨凝式如散僧入圣。
当以右军父子书为标准。
”观予此言,乃知远近。
---《跋法帖》大令草法殊迫伯英,淳古少可恨,弥觉成就尔。
所以中间论书者,以右军草人能品,而大令草入神品也。
余尝以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如左氏,大令似庄周也。
由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尔。
鲁公书今人随俗多尊尚之,少师书口称善而腹非也。
欲深晓杨氏书,当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黄牝牡乃得之。
---《跋法帖》余尝评书,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
至如右军书,如《涅口经》说“伊字具三眼”也。
此事要须自体会得,不可立论便兴诤也。
---《题绎本法帖》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
承学之人更用《兰亭》、“永”字以开字中眼目,能使学家多拘忌,成一种俗气。
要之右军二言,群言之长也。
---《题绎本法帖》钟大理表章致佳,世间盖有数本,肥瘠大小不同,盖后来善临拓本耳。
古代书论选——学书法者必读展开全文秦朝书论·李斯·用笔法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回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
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
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
两汉书论·蔡邕·篆势、笔论、九势篆势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作则制文。
体有六篆,要妙入神。
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
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緼。
扬波振激,鹰跱觯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
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
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蚑翾翾。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
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
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隙间。
般倕揖让而辞巧。
籀诵拱手而韬翰。
处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观。
摛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
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
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
笔论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九势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国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
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书xx于自然(汉·xx)●无声之音,无形之相(xx·xx)●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xx·xx)●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张怀灌)●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唐·张怀灌)●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字怕练,马怕骑●字无百日功●拳要打,字要练●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宋·米芾)●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孙过庭)●笔秃千管,xx万锭(xx·xx)●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晋·卫恒)●婉若银钩,源若惊鸾(xx·xx)●飘若浮云,矫若惊龙(xx·书论)●龙跳xx,虎卧xx(南北朝·xx)●xx天,群鸿戏海(南北朝·xx)●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南北朝·xx)●体象卓然,殊今异古。
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唐·张怀灌)●如清风出袖,xx(xx·xx)●笔下龙蛇似有神(xx·xx)●挥毫落笔如云烟(xx·xx)●时时只见龙蛇走(xx·xx)●若教xx畔,字字恐xx(xx·韩愈)书法名人名语(节选)xx:初学分布,但求xx。
xx: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
xx:字之形势不宜上阔下狭,如此则重轻不相称也。
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xx: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
xx: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
xx:分间布白,远近宜均。
xx:布白有三;字中这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
初学分布,皆须停匀;既知停匀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
xx:疏处捺满,密处提飞;平处捺满,险处提飞;捺满则肥,提飞则瘦。
古人书论精粹1、书之神韵,虽得于心,然法度必讲资学。
沈括《梦溪笔谈》2、执笔之法,实指虚拳。
运笔之法,意在笔先。
清.冯武《书法正传》3、古之所谓实指虚掌者,谓五指皆贴管为实,其小指贴名指,空中用力,令到指端,非紧握之说也。
握之太紧,力止在管,而不注毫端,其书必抛筋露骨,枯而且弱。
清.包世臣《安吴论书》4、用笔之法:拓大指,偃中指,敛第一指,拒名指,令掌心虚如握卵,此大要也。
唐.卢携《临池诀》5、书法者,书而有法之谓,故笔落纸上,即入“法”中,动静皆能含法为上乘。
唐.欧阳旬《用笔论》6、今书之美字钟、王,其功在执笔用笔。
元.解缙《春雨杂述》7、卢公忽相谓曰:子学吾书,但求其力耳,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
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焉?常人云:永字八法,乃点画尔,拘于一字,何异守株!唐.林蕴《拨镫序》8、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9、执笔低则沉着,执笔高则飘逸。
清.梁献《执笔论》10、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献酎之丽。
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11、笔心,帅也,副毫,卒徒也。
清.刘熙载《艺概》12、昔人传笔诀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
”论书势:“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
”明.丰坊《书诀》13、大字运上腕,小子运下腕,不使肉衬于纸,则运笔如飞。
明.丰坊《书诀》14、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一外法在肘腕。
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变也。
元.郑铄《衍极并注》15、张长史折叉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风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
黄庭坚《论书》16、书重用笔,用之存乎其人。
故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
刘熙载《艺概·书概》17、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两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
下笔点画波奈屈曲,皆需一身之力送之。
东晋.卫铄《笔阵图》18、把笔深浅,在于去纸远近,远者浮泛虚薄,近则瘟锋体重。
宋代书论苏轼《论书》米芾《海岳名言》姜夔《续书谱》黄庭坚《论书》宋代书论欧阳修·试笔苏轼《论书》米芾·海岳名言米芾·书史米芾·砚史赵构·翰墨志姜夔·续书谱欧阳修·六一论书朱文长·续书断陈槱·负暄野录无名氏·三十六法米芾·宝章待访录蔡襄·论书黄庭坚·论书苏轼《论书》简介和解题: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苏辙兄,三人号称“三苏”。
嘉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追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词开豪放一派,又与黄山谷、欧阳修称为“苏黄”、“欧苏”,对后代很有影响。
书法列入“宋大四家”。
擅长行、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并上溯晋宋诸名家,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存世法书有《答谢民师论文帖》、《黄州寒食诗帖》、《前赤壁赋》、《祭黄几道文》等。
他生平论及书法的文字甚多,后人辑有《东坡论书》。
《论书》包括苏轼“论书”、“论古人书”、“自论书”等论述书法的材料,均摘自《东坡集》。
原文:真本已人昭陵,世徒见此而已,然此本最善。
日月愈远,此本当复缺坏,则后生所见愈微愈疏矣。
《题兰亭记》仆尝见欧阳文忠公,云《遗教经》非逸少笔,以其言“观之信若不妄”。
然自逸少在时小儿乱真,自不解辨,况数百年后传刻之徐而欲必其真伪,难矣。
顾笔画精稳,自可为师法。
(题遗教经》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弈也。
虽然,不假外物而有守于内者,圣贤之高致也,惟颜子得之。
《题笔阵图》。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
《题二王书》王会稽父子书存于世者盖一二数,唐人褚、薛之流硬黄临放,亦足为贵。
《跋褚薛临帖》。
历代书法经典论著一览(5)两宋时期1、《论书》——苏轼原文: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
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
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
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攲侧,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
柳诚悬之言良是,古人得笔法有所自,张长史以剑器,容有是理,雷太简乃云闻江声而笔法进,文与可亦言见蛇斗而草书长,此殆谬矣。
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
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
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
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
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
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王荆公书得五法之法,然不可学,无法故。
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
欧阳叔弼云:子书大似李北海。
予亦自觉其如此。
世或以为似徐书者,非也。
译文:书法作品一定要有精神、气韵、骨力、肥瘦、浓淡,五者缺一则不成为书法。
书法要先学好正书,进而再学习行草。
未能正书而写行草,就像未读过庄子之语,而动辄口出玄言,这不是真正的道家。
人的相貌有美丑之分,然君子与小人之态,无法掩饰;言语有雄辩与不善言辞之别,然君子与小人的气质,瞒不住人;书法有工有拙,然君子与小人的心性,却无法混淆。
大凡世人所贵,必贵其难。
古代书论【笔法】夫⽤笔之法,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然,不得重改。
送脚,若游鱼得⽔;舞笔,如景⼭兴云。
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见矣。
——秦代、李斯《⽤笔法》夫书肇于⾃然,⾃然既⽴,阴阳⽣矣,阴阳既⽣,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在字中,下笔⽤⼒,肌肤之丽。
故⽈:势来不可⽌,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焉。
——东汉、蔡邕《九势》夫书字贵平整安稳。
先须⽤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或⼩,或长或短。
——东晋、王羲之《书论》⽤笔之法,急促短搦、迅牵疾掣、悬针垂露、蠖曲蛇伸、洒落萧条,……若上苑之春花、⽆处不发、抑亦可观⽤笔之妙也。
——唐代、欧阳询《⽤笔论》夫书之为体,不可专执;⽤笔之势,不可⼀概。
随⼼法古,⽽制在当时,迟速之态,资于合宜。
⼤凡笔法,点画⼋体,备于“永”字。
——唐代、张怀瓘《书断》⽤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此皆后⼈之论。
折钗股者,欲其曲折圆⽽有⼒;屋漏痕者,欲其横直匀⽽藏锋;锥画沙者,欲其⽆起⽌之迹;壁坼者,欲其⽆布置之巧。
然皆不必若是。
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起⼀倒,⼀晦⼀明,⽽神奇出焉。
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皆⽆病矣。
故⼀点⼀画皆有三转,⼀波⼀拂皆有三折,⼀“⼃”⼜有数样。
⼀点者,欲与画相应;两点者,欲⾃相应;三点者,必有⼀点起,⼀点带,⼀点应;四点者,⼀起、两带、⼀应。
《笔阵图》云:“若平直相似,状如算⼦,便不是书。
”如“⼝”,当⾏草时,尤当泯其棱⾓,以宽闲圆美为佳。
“⼼正则笔正”,“意在笔前、字居⼼后”,皆名⾔也。
故不得中⾏,与其⼯也宁拙,与其弱也宁劲,与其钝也宁速。
然极须淘洗俗姿,则妙处⾃见矣。
⼤要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
执之在⼿,⼿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作字者亦须略考篆⽂,须知点画来历先后。
如“左”、“右”之不同;“剌”、“刺”之相异;“王”之与“⽟”;“礻”之与“衤”,以⾄“秦”、“奉”、“泰”、“春”,形同体殊,得其源本,斯不浮矣。
书论选读一一、用笔篇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仰面跌到),乃是千古不传语。
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刚劲有力)。
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此惟褚河南、虞永兴行书得之,须悟后始肯余言也。
注:发笔,即落笔。
要提得笔起,即落笔时要把笔提着,不要使笔有坠落感。
自偃,不要让笔自己跌倒。
千古不传语,用笔的千古秘诀。
自古以来,在书法用笔方面有许多关于“笔力千钧、入木三分”等等的说法。
但是,“笔力千钧、入木三分”,主要讲的是关于书法线条中的力量感。
书法线条中的力感,是用笔技巧的表现力,并不是指人们用力大小。
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就是用笔技巧很重要的方面。
这就是董其昌所说的用笔方法的千古秘诀。
用笔难,难就难在笔技巧的表现力上,难就难在笔力能不能刚劲有力。
但刚劲有力不是僵硬,不是板直。
书之线条,要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用力过头是僵硬,用力过小是柔弱。
怒笔木强,是用力过大,是线条僵硬。
倒辄不能起,是缺乏笔法技巧。
会用笔者,笔毫周身全都有力,就像体操运动员那样,能倒能起。
如果不信,请你去临摹一下褚遂良和虞世南的行书,看看他们的用笔技巧,是不是都是这个道理。
笪重光《书筏》笔之执使在横画,字之立体在竖画,气之舒展在撇捺,筋之融结在纽转,脉络之不断在牵丝,骨肉之调停在饱满,趣之呈露在钩点,光之通明在分布,行之茂密在流贯,形之错落在奇正。
注:执,掌握和控制。
使,支配和使用。
笔的执使在横画,讲的是写横画,重在笔的掌握、控制、支配和使用。
立体,字的设立和设置。
字之立体在竖画,讲的是竖画在字的结构中的重要性。
竖画类似建筑物中的顶梁柱,要力强坚固,否则的话,字就会有失稳性。
气,气势气概。
舒展,展开。
气之舒展在撇捺,讲的是一个字的气势大不大,展不展得开,在撇捺这两个点画上。
融,和乐、怡适。
筋之融结在纽转,讲的是字的笔画与笔画之间,连接得是否和乐和怡适,靠的是各点画之间的连接和系带。
论书绝句昔尝续慎伯为《论书绝句》,择人间罕称者发明之。
及述此书,论之盖详,未能割爱,姑附于末。
隶楷谁能溯滥泉,勾容片石独敻然。
若从变处搜《灵庙》,应识昆仑在《震》《迁》。
勾容有《吴葛府君碑额》为正书第一古石,浑厚质穆,亦自绝尘,真隶楷之鼻祖。
《灵庙碑》在隶、楷交变之间,意状奇古,若从欲变之始言之,则《杨震》《张迁》二碑,实开隶、楷之意矣。
《受禅》应为卫觊书,邯郸韦诞比何如?瓘恒世受真传法,一脉逾河走传车。
《受禅碑》,颜真卿以为钟繇,刘禹锡、徐浩以为梁鹄,今从其同时人闻人牟准《卫敬侯碑》文以为卫觊书。
觊与邯郸淳并以古文名,子瓘孙恒,世传笔法,恒传崔悦,至崔浩为北书之宗,又传江琼至式,故北书率卫派也。
元常法乳知谁在,珍重丰碑有《枳阳》。
文质蹒跚开石阙,始知晋法有传方。
晋《枳阳府君碑》丰厚茂密,在文质之间。
今传元常诸帖,字体犹有其意,真元常嫡嗣也。
《太祖文皇帝神道》,稍加姿美,然亦魏晋正传,善学者当能会之。
铁石纵横体势奇,相斯笔法孰传之?汉经以后音尘绝,惟有《龙颜》第一碑。
宋《爨龙颜碑》浑厚生动,兼茂密雄强之胜,为正书第一。
昔人称李斯篆画若铁石,体若飞动,可以形容之。
餐霞神采绝人烟,古今谁可称书仙?石门崖下摩遗碣,跨鹤骖鸾欲上天。
《石门铭》体态飞逸,不食人间烟火,书中之仙品也。
琅琊茂密集书成,《郙阁》《郙斜》章法精。
能戒《熹平》变疏匾,仅传古法《彦云铭》。
秦斯《琅琊石刻》茂密极矣,汉隶惟《郙阁》有此意,《郙斜》异笔而同体。
熹平以后,隶法大变,今楷出焉,惟《鞠彦云墓志》独有《郙阁》之法。
《郙斜》分法知谁继?瘦硬应推《吊比干》。
风荡齐碑成一律,《修罗》雄峻独为难。
《吊比干文》瘦硬无匹,出于《郙斜》。
齐碑百余种,皆以瘦硬取胜,然无雄峻秀韵之味,惟《隽修罗碑》独峻拔耳。
銛利森森耀戟枿,《始兴碑》法变钟传。
率更后出书名擅,谁识先师具义渊。
率更书有武库剑戟森森之气,窦皋以为出于北齐刘珉,想以其峻峭处近之。
其实信本南人,南碑《始兴王碑》与率更《皇甫君碑》无二,乃知率更所从出。
历代名家论书法书肇于自然(汉·蔡邕)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灌)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唐·张彦远)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张怀灌)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唐·张怀灌)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字怕练,马怕骑字无百日功拳要打,字要练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宋·米芾)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孙过庭)笔秃千管,墨磨万锭(宋·苏轼)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晋·卫恒)婉若银钩,源若惊鸾(晋·索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论)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南北朝·萧衍)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南北朝·萧衍)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南北朝·袁昂)体象卓然,殊今异古。
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唐·张怀灌)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唐·李嗣真)笔下龙蛇似有神(唐·张怀灌)挥毫落笔如云烟(唐·杜甫)时时只见龙蛇走(唐·李白)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唐·韩愈)书法名人名语(节选)孙过庭: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项穆: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
王羲之:字之形势不宜上阔下狭,如此则重轻不相称也。
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颜真卿: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
欧阳询: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
王羲之:分间布白,远近宜均。
蒋和:布白有三;字中这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
初学分布,皆须停匀;既知停匀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
陈绎:疏处捺满,密处提飞;平处捺满,险处提飞;捺满则肥,提飞则瘦。
苏东坡论书褚河南书,清远萧散,微杂隶体。
古人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
张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
今世称善草书者,或不能真行,此大妄也。
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
今长安犹有长史真书《郎官石柱记》,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
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
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
智永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
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
故诗至于杜子美,之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
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
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
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
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
事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
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弈也。
虽然,不假外物而有守于内者,圣贤之高致也。
惟颜子得之。
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
仆以为不然。
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幼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历代书论经典论述集(上)■学书者,不可视之为易,不可视之为难;易则忽而怠心生,难则畏而止心起矣。
明.项穆《书法雅言》…历代书论经典论述集(上)整理编缉 |《书法当代》文章来源 | 网络★★★★★莫懈耕耘精益求精学书者,不可视之为易,不可视之为难;易则忽而怠心生,难则畏而止心起矣。
明.项穆《书法雅言》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
唐。
李世民《笔**》故志学之士,必须到愁惨处,方能心悟腕成,言忘意得,功效兼优,性情归一,而后成书。
清.宋曹《书法约言》士人于字法,若少加临池之勤,则点画便有位置,无面墙信手之愧。
北宋.赵构《翰墨志》临书安贴之方,至秒无穷。
或有回鸾返鹊之饰,变体则于行中;或有生成临谷之戈,放龙笺于纸上,彻笔则峰烟云起,如万剑之相成;落纸则睥盾施张,蹙踏江波之锦,若不端严手指,无以表记心灵,吾务斯道,废寝忘食,悬历岁月,乃今稍称矣。
东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知克己之私,加日新之学,勉之不已,渐入于安。
万川会海,成功则一。
明.项穆《书法雅言》临池日久,腕力生风,自能神韵入妙。
《画学心法问答》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
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燥俱平。
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
下笔作诗,作文,自有头头是道,汨汨其来之势,故知书道,亦足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也。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谓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
清.杨守敬《学书迩言》欲其博也先生,与其肆也宁谨,由谨而专,自专而博,规矩通审,志气和平,寝食不安,心手无厌,虽未必妙入正宗,端越乎名家之列矣。
明.项穆《书法雅言》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
始之生者,学历未到,心手相违也;熟而生者,不露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出,笔底具化工也。
清.冯武《书法正传》学书忌浮论而无实功。
“爱而不学知不真,学而不笃得不深。
”清.梁献《学书论》差之一毫,失之千里。
苟知其术,适可兼通,心不厌精,手不忘熟。
古人论书法一、论书法之本质与功能【蔡邕】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书者,散也。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钟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见万象皆类之。
【张怀瓘】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令了然。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文则数言及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
【虞世南】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达性通变,其常不主。
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项穆】书者,心也。
字虽有象,妙出无为;心虽无形,用从有主。
初学条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终及通会,行所无事,得意而忘象。
法书仙手,致中极和,可以发天地之玄微,宣道义之蕴奥,继往圣之绝学,开后觉之良心。
功将礼乐同休,名与日月并曜,岂惟明窗净几、神怡务闲、笔砚精良,人生清福而已哉!【翁方纲】世间无物非草书。
【伊秉绶】变化气质,陶冶性灵。
【周星莲】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
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
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
下笔作诗、作文,自有头头是道,汩汩其来势。
故知书道,亦足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也。
二、论学书之途径与方法【钟繇】吾精思三十余载,行坐未尝忘此,常读他书未能终尽,惟学其字,每见万类,悉书象之。
若止息一处,则画其地,周广数步;若在寝息,则画其被,皆为之穿。
【李世民】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
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
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
【米芾】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为一好萦之,便不工也。
【虞集】书法甚难。
有得力于天资,有得力于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