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的资料学习知识说明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21.02 KB
- 文档页数:8
万里长城资料介绍
(实用版)
目录
1.万里长城的历史背景
2.万里长城的建筑特点
3.万里长城的象征意义
4.万里长城的旅游价值
正文
一、万里长城的历史背景
万里长城,又称长城,是中国古代为了抵御外族侵略而修建的军事防御工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结晶的象征。
长城始建于公元前7 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历经秦、汉、明等朝代的修建与扩展,总长度达到 2.3 万公里,因此得名“万里长城”。
二、万里长城的建筑特点
万里长城的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势险要:长城选址充分考虑了地势因素,往往依山傍水,利用险要地势来增强防御能力。
2.结构坚固:长城主体采用青砖、石块等材料砌筑,城墙底部宽厚,向上逐渐收窄,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
3.烽火台:长城上每隔一段距离设有烽火台,用于传递战争信息,迅速调动兵力。
三、万里长城的象征意义
万里长城不仅仅是一道坚固的军事防线,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它代表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以及对外来侵
略的抵御能力。
四、万里长城的旅游价值
如今,万里长城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长城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价值:长城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游览长城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
2.文化价值:长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游客可以领略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独特魅力。
3.风景名胜:长城沿线风景秀丽,游客可以欣赏到山水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总之,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世界旅游胜地之一。
关于万里长城的资料和介绍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它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了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体现之一,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万里长城的建设主要是为了边防和防御的需要,其起初是由各个小国各自修建,到了春秋末年,战国时期,秦国开始大规模修筑连成一体的长城,随后其他朝代接踵而至,持续了两千多年的时间。
万里长城全长约21196公里,穿越了14个省份和自治区,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其修筑技术和规模令人惊叹,被誉为是人类古代的奇迹之一。
万里长城的设计非常巧妙,为了防御的需要,它蜿蜒曲折,沿着山峰和峡谷修筑,形成了一道既美丽又强大的长城。
其构造包含了城墙、瞭望塔、城门、敌楼、箭楼等等多种建筑结构,使得长城不仅重要的防御工事,也成为了旅游胜地和文化遗产。
万里长城在文化上的意义更加深远,它不仅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还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长城延绵千里,使人类历史文化交流和贸易得以进行。
长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思想观念,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万里长城也成为国内外游客旅游的热点,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赏景和留念,也成为了中国宣传自己的重要文化标志,代表了中国的文明和丰富的历史文化。
万里长城奇妙瑰丽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及其对中国人民
的重要影响,以及其现代的地位和作用,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文
化及城市建造、交通运输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历史长河中,万里长城发出了华夏民族的辉煌光芒,也给世界留下了伟大的印记。
万里长城的介绍资料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修筑的一道军事防线,是世界上最长、最具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之一。
长城修筑的起始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春秋战国时期,最初是为了抵御侵略者的进攻而修建的。
万里长城的最早修建者是战国时期的燕国,他们修筑了一部分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北部的长城。
随着历代朝代的更迭,长城也进行了不断的修建和扩展。
秦朝时,秦始皇下令将北方各小段长城连接成一道完整的大长城,成为了后世所称的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起点位于中国东部、山海关,终点位于中国西部的嘉峪关,总长度约为21,196.18千米(13,171.7英里)。
长城蜿
蜒曲折,穿越了山脉、河流和平原等地理条件复杂的区域。
建造长城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修筑过程中也付出了很多牺牲。
万里长城的建造目的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入侵。
长城由砖石、土石、木材等材料建造而成,高度和宽度不一,最高处可达到8米,最宽处可达7.5米。
长城上还有城墙、烽
火台、哨塔等建筑,用于观察和报警。
长城历经了数千年的风雨洗礼,现存的部分是明朝时期修建的。
长城不仅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事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工艺和壮丽景观的象征。
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和研究。
关于万里长城的知识资料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修建的一条长达数千里的城墙,也被称为中国长城。
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主要是为了保卫中国北方边境不受外敌入侵而修建的。
万里长城的修建始于公元前 7 世纪,历经数代朝代的建设和修缮,直到明朝时期才基本上形成今天所看到的规模。
万里长城的主要建筑材料是砖、石和夯土。
城墙高度一般在 10 米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了 30 米以上。
万里长城的两端连接着中国境内的山脉和河流,中间则由一系列的烽火台、哨所和城堡等防御设施组成。
整个万里长城形成一个庞大的防御系统,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北方边境的防御能力。
万里长城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工程奇迹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万里长城的修建,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卓越水平。
今天,万里长城已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
万里长城的修建经历了多个朝代,其中明朝时期是修建最为完善的时期。
在明朝时期,万里长城的防御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明朝时期,万里长城曾多次得到修缮和扩建,使得其规模更加宏大,防御能力也更加强大。
万里长城的修建不仅仅是为了防御外敌入侵,也有着一定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万里长城的修建,使得中国北方的交通更加便捷,促进了北方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同时,万里长城也起到了保护中国领土的作用,使得中国在外敌入侵时能够更加有力地保卫自己的领土。
总结起来,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工程,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文化价值。
万里长城的修建,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卓越水平。
今天,万里长城已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
如何介绍万里长城(精选10篇)如何介绍万里长城篇1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周鑫,今天,我来给你说一说长城,请跟我来,这就是世界建筑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中国的长城共有近一万公里东起河北秦皇岛的海关,西到嘉峪关,这是明代修建长城的第二个最大的关口。
请大家跟我去长城的上面去,长城的大部分是公元1540年前后,明代时修建的,距今已有450年的历史,所以我们要爱护长城。
下面,大家跟我一起做车到八达岭去看看,这就是八达岭,它是北京比较著名的长城,它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撩望口和射口,共撩望和射击用。
长城为什么这样伟大?下面由我给你们解释。
古代交通运输工具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修建如此巨大的工程,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特别是它不是一般的墙,而是整齐大条石和结实的青砖切成的。
有人计算,如果把长城所用的砖石和土方,筑成一道2米厚.千米高的围墙,可是绕地球一周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让过去的劳动人民的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好了,现在可以自由的玩了,不过大家要注意安全,祝你们玩的开心。
如何介绍万里长城篇2长城,位于中国首都北京,长城从辽东虎山到嘉峪关,总长为21196.18千米,长城每隔100米便设有一座长方形石台作为瞭望之用。
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亦称作万里长城。
长城又因有上万华里,又堪称举世无双在巨作,也是世界第八大奇迹,长城又与故宫、泰山肯兵马俑同为中国的第一批世界遗产,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
万里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成万里长城。
后经汉、明等王朝建筑。
长城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__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2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
如此浩大的工程,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同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万里长城资料介绍
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历经秦、汉、明等朝代的修建与扩展,总长度达到2.3万公里。
长城的建造既具有战略防御的目的,也象征着国家的边界与尊严。
长城的主要结构分为城墙、城楼、烽火台等部分。
城墙由石头、土、木等材料构成,根据地形地貌的不同,有平地城墙和高山城墙之分。
城楼是城墙上的重要建筑,既有军事指挥作用,也可供守城士兵休息。
烽火台则是长城上的信号系统,用于传递敌情。
长城分布地域广泛,涵盖我国北方多个省份。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段落有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嘉峪关、山海关等。
这些地段的长城保存完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长城的保护力度,制定了相应的法规政策,并对游客进行有序管理。
同时,长城的旅游开发也逐步规范化,让更多人了解长城的历史与文化。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城见证了我国千年的文明史,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世界人民共同瞩目的历史瑰宝。
今天的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总之,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既是一道坚固的军事防线,也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万里长城知识点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防御工事。
它起源于战国时期,经历了多次修建和扩建,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壮丽景观。
以下是关于万里长城的一些知识点。
1. 建造背景万里长城的建造始于公元前7世纪,当时中国处于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
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土和人民免受敌军侵袭,各国开始修筑边境防线。
这些边境防线最终连接起来,形成了万里长城。
2. 长城的功能万里长城的主要功能是作为防御工事,用于抵御外敌的入侵。
它不仅可以提供士兵驻守和观察敌情的地方,还可以作为军事通道,方便我军在边境地区进行巡逻和调动。
此外,长城还具有边界标志的作用,标志着中国的疆域。
3. 长城的修建万里长城的修建始于战国时期,但最著名的修建者是秦始皇。
他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并下令将各个边境防线连接起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长城。
后来的汉朝和明朝也对长城进行了修建和扩建,使其更加坚固和完整。
4. 长城的地理位置万里长城横跨中国的北方,起点在河北省的山海关,终点在甘肃省的嘉峪关。
它穿越了山脉、河流和草原,总长度约为21,196公里。
长城的地理位置选择非常讲究,既要考虑防御的需要,又要兼顾交通的便利。
5. 长城的建筑特点万里长城的建筑特点是采用了大量的砖石和土坯,结合了山石和土地的自然条件,形成了独特的防御体系。
长城由城墙、烽火台、瞭望塔、关隘等组成,其中最著名的是烽火台,用于传递军情和发出警报。
6. 长城的保护与修复由于岁月的流逝和自然灾害的侵蚀,万里长城的很多部分已经受到了破坏。
为了保护和修复长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监测、加强保护、加强修复等。
此外,长城也成为了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7. 长城的文化价值万里长城不仅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还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文化遗产。
长城见证了中国古代的辉煌历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
它也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关于万里长城的知识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它沿着中国北方的山脉、平原和沙漠地带延伸,起于东部的山海关,止于西部的嘉峪关。
以下是一些关于万里长城的知识:
1. 建造目的:万里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族侵扰和保卫中国的边疆而修建的防御工事。
2. 建设历史:万里长城的修建开始于公元前7世纪的战国时期,经历了秦、汉、明等多个朝代的陆续建设和修复。
3. 长度和覆盖范围:万里长城的总长度超过2万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防御工事。
它贯穿中国北方的山脉、平原和沙漠,横跨多个省份,包括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等地。
4. 结构和类型:万里长城由城墙、城堡、烽火台、关隘等组成,根据地理条件的不同,可以分为石筑长城、土筑长城和混合筑长城等不同类型。
5. 文化和旅游价值: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和历史遗产,万里长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是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6. 名言:“不到长城非好汉”是中国的一句名言,用来形容对抗困难和挑战的决心与勇气。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建筑工艺和工程技术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之一。
它不仅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还承载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丰富内涵。
万里长城的基本信息和介绍
一、万里长城的基本信息
万里长城:又名长城、万丈长城,中国古代为防御军事侵略而始建的城墙,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从内蒙古西部至山西、河北和陕西的河西走廊,总长约六千三百公里。
二、万里长城的历史沿革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强大的军事防护工程,由秦朝始建,功成后被称为“万里长城”,它是古代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工程。
万里长城沿袭着先秦时期各国开辟高地或山岗做防御的先例,秦始皇在其三十六岁时,派遣大臣建设“长城”,全面围绕疆域,既可抵御西域少数民族的入侵,又可保护中原安定,也就是将中原与西域的“长城”贯通,并由此凝聚着秦朝的武力。
三、万里长城的结构特点
万里长城分为内城和外城,整个长城由若干I类、II类和III 类城池组成,其中I类城池是最大的,每座城池都有护城河、城墙、城垣之类的防御工事。
内城为上部朝城和公孙城,外城为贺兰山城、大清城、临潼城、大雁塔城、耶律齐城等。
这些城池一般以石头为主,高达十米,城垣向内可建置多的垛台,以便两个垛台之间可互射,外有陡坑和道路,配有盔楔和箭口,并有一座座观音楼。
四、万里长城的历史意义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抵御外敌入侵、界定中国版图、象征中国
民族精神的伟大工程,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它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军备和安全的精英,是中国古代发展的泰斗,它的建造使得秦朝与外敌的战役变得更加激烈,秦朝外交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万里长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它曾被奉为中国古代军备安全防护的一个巨大伟大的工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力。
长城知识点归纳总结一、长城的历史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的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各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
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修筑万里长城,将原有的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最早的长城。
随着历史的发展,长城在汉朝、唐朝、明朝等朝代都进行了修建和加固。
二、长城的地理分布长城分布在中国的北部,东起辽宁省的丹东市,西至甘肃省的嘉峪关市,全长约有6000多公里。
长城横跨了山脉、河流和平原,其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
三、长城的建筑特点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其建筑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材料:长城的主要建筑材料是石头、土和砖瓦。
其中,北方的长城多使用青砖,南方的长城多使用石块和土墙。
2. 建筑形式:长城的建筑形式有城墙、箭楼、关隘等。
其中,箭楼是用来射击敌人的建筑物,关隘是用来控制出入的通道。
3. 建筑风格:长城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包括横空出世、雄伟壮丽、精雕细刻等特点。
四、长城的文化内涵长城不仅是军事防御工程,还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意义:长城见证了中国古代的战争和统一进程,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符号之一。
2. 文化遗产: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3. 民间传说:长城还有许多关于修筑和使用过程中的传说,如居庸关的八十里居庸关、壮观的不屈不挠、万里长城长、长城的建造者等等。
五、保护与修复长城作为中国的国家文化遗产,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保护。
国家对长城进行了多次修复和保护工程,以确保长城的完整和安全。
以上便是关于长城的知识点的归纳总结,长城作为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不仅是军事防御工程,还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符号之一。
长城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长城的文化遗产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在今后的时间里,我们应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长城的文化遗产,让这份珍贵的历史留存下来。
万里长城知识点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勤劳的结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万里长城的知识点。
一、历史背景万里长城的修建始于公元前7世纪,结束于公元16世纪,跨越了多个朝代。
最早的长城修建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但真正形成规模的长城始于秦朝。
二、修建目的1. 防御功能:万里长城最初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而修建的,起到了重要的国防作用。
2. 统一功能:万里长城的修建也是中央政权统一国土的象征,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
三、长城的位置与分布万里长城横跨中国东北、北部、华北地区,总长度约为21,196.18千米。
长城的分布地区包括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等省份。
四、建筑特点1. 材料:万里长城主要采用石块、夯土和木材等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不同地区的长城在材料上有所区别。
2. 结构:长城通常由城墙、城门、堡垒和建有烽火台的高地组成,可以进行有效的防御和通信。
3. 规模:万里长城包括了许多分支和边墙,长城的规模因朝代不同而异,有些修建较为精细,有些则较为简陋。
4. 样式:长城的样式有很大的差异,有些是堡垒式的,有些是关隘式的,还有些是烽火台式的,每种样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五、保护与修复为了保护和传承长城的历史文化,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进行长城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包括开展文物保护科研、加强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建设、修复破损部分等。
六、文化价值万里长城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长城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并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人造建筑物之一”。
长城也成为了游客们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景点之一。
七、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于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了世界公认的重要文化和历史遗产。
这也进一步促进了长城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总结: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辉煌成就,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万里长城文化遗产的介绍资料
一、背景介绍
1.1 万里长城的地理位置
1.2 长城的历史渊源
二、长城的建造和演变
2.1 第一次修筑
2.1.1 前秦长城
2.1.2 北齐长城
2.2 明朝时期的重建与扩建
2.2.1 长城的结构与设计
2.2.2 明长城的建设过程
2.3 长城的后期修缮与保护
2.3.1 清朝修缮与保护
2.3.2 当代保护与修缮工作
三、万里长城的文化内涵
3.1 长城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
3.2 长城的军事功能与意义
3.3 长城与民间文化的传承
四、万里长城的旅游资源
4.1 长城的重要景点
4.1.1 八达岭长城
4.1.2 鸦儿窝长城
4.2 长城旅游的发展与创新
4.2.1 长城文化旅游节
4.2.2 长城徒步活动
结语
参考资料
注:此文章仅供参考,具体内容以自行查证为准。
长城的基本信息和介绍一、长城的基本信息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由多个时期、多个朝代修建而成的,全长超过20000公里。
现存最长的是明长城,全长8851.8公里。
长城有不同的名称,如“万里长城”、“中国之墙”等。
二、长城的历史背景1. 长城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了防御外敌而修建了许多墙垣。
2. 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修建万里长城。
3. 汉朝修筑边塞长城:汉武帝时期开始修筑边塞长城,旨在防御北方游牧民族。
4. 北魏修筑燕山长城:北魏时期为了防御南方政权和北方游牧民族而修筑燕山长城。
5. 明朝重修万里长城:明朝时期重修了万里长城,并将其扩展到今天的规模。
三、不同地区的长城特色1. 京西段:以八达岭为代表,是最著名也是最完整的明代部分。
2. 河北段:以山海关为代表,是明代长城最东端的部分,也是长城的起点。
3. 山西段:以嘉峪关为代表,是明代长城最西端的部分,也是长城的终点。
4. 陕西段:以华山为代表,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关隘之一。
四、长城的建筑特色1. 基本结构:由墙体、瞭望塔、箭楼等构成。
2. 墙体:采用夯土、石灰和砖石等材料建造,有不同形式和高度。
3. 瞭望塔:用于监视敌情和传递信息,有多种形式和高度。
4. 箭楼:用于防御敌人攻击,有不同形式和高度。
五、长城的文化价值1. 世界文化遗产: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 民间传说:有许多与长城相关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3. 文学作品: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描写长城的情节和意象。
4. 国际知名度:长城已成为中国最具国际知名度的旅游景点之一。
六、长城的保护和修复1. 保护措施:采取了多种措施,如限制开发、加强监管等。
2. 修复工作:对长城进行了多次修复和整治,以保持其完整性和稳定性。
3. 旅游开发:长城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旅游开发也是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七、总结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勇气的象征。
介绍万里长城的资料
万里长城(Great Wall)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也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一。
以下是关于万里长城的一些资料:
1.建造历史:万里长城的建造始于公元前7世纪,持续了几个世纪。
最早的长城建设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但现存的大部分长城建筑是在明代(1368年-1644年)修建的。
修建长城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中国的北部边境免受外族侵略。
2.总长度:万里长城的总长度大约为21,196公里(13,171英里),因此得名“万里长城”。
这个数字包括了主墙、支墙、山墙和防线的长度。
其中,主要的建筑是主墙,它是连接各个要塞和堡垒的主要部分。
3.地理分布:万里长城穿越了中国的多个省份,跨越了山脉、平原和沙漠等地形。
最著名和最受游客欢迎的部分是位于北京市境内的八达岭长城和慕田峪长城。
4.建筑特点:万里长城的建筑风格因地域和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大部分长城采用了砖石结构,以及城墙、城楼、烽火台、观察塔等防御设施。
在山区,长城遵循地势起伏,沿着山脊蜿蜒而建。
而在平原地区,长城通常是直线或轻微弯曲的。
5.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万里长城作为中国的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备受瞩目。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壮丽和工程的伟大,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许多部分的长城已经被修复和开放供游客参观,成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总之,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杰作,代表着中国古代的
边防防御和文化遗产。
它的壮丽景观和历史意义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成为中国最具标志性的景点之一。
万里长城简介1、万里长城介绍:长城( The Great Wall ) , 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
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龙江、吉林、辽宁、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
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现存长城文物本体包括长城墙体、壕堑/界壕、单体建筑、关堡、相关设施等各类遗存,总计4.3万余处(座/段)。
2、万里长城主要关隘有哪些:长城关口有:嘉峪关、山海关、居庸关、玉们关、井陉关、娘子关、雁门关、偏头关、平型关、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黄崖关、瓦桥关、虎山长城、鸦鹘关、牛庄城、分水关、宁远城、阳关、平定堡城、清阳关、新安关、镇远关、锦州城、马水口、倒马关、九门口、老龙头、董家口、刘家口、驰关、新开口、插箭岭关、訕岭、独石口、张家口、市口、羊房堡关、水口关、紫荆关、宣化城、三屯营、三道关、大关、义院口、界岭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关、白洋峪关、山关、铁门关、潘家口、龙井关、洪山口、上关、常峪口、狼窝沟口、新河口、白关、浮图峪关、乌龙沟关、飞狐口、寡妇楼、司骀慕田峪关、沿河城、将军关、吗关鹿皮关、河防口、莲花池关、黄花城关、撞道口关、九孔楼、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鸡鹿塞、高阙塞、大同城、杀虎口、威鲁堡口、金锁关、黄泽关、黄榆关、北楼口、宁武关、利民堡口、得胜口、镇宏堡口、平远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桦门堡、瓦窑口堡、镇宁堡口、镇口堡、口堡口、镇边堡、镇川堡、宏赐堡口、镇羌堡口、拒墙堡口、拒门堡口、助马堡口、破鲁堡口、保安堡口、宁鲁堡口、破虎堡口、残虎堡口、马堡口、云石堡口、少家堡口、大河堡口、败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将军会堡、丫角山、老营堡、红门口、老牛湾堡、阳方口、白草关口、广武城、北楼口、狼牙和、龙泉关、固关、鹤度岭口、马岭关、支锅岭口、峻极关、吴旗秦长城等。
万里长城资料介绍摘要:1.长城的历史背景和建造目的2.长城的建造过程和主要阶段3.长城的地理位置和沿线风景4.长城的建筑特点和防御功能5.长城的文化价值和现代意义正文:中国的万里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它不仅是一道防线,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
1.长城的历史背景和建造目的长城的建造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个诸侯国为了防御其他诸侯国的侵袭,纷纷在自己的领土边界上修筑城墙。
到了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令将各国的城墙连接起来,以防止北方的匈奴人侵扰。
这就是最初的万里长城。
2.长城的建造过程和主要阶段长城的建造历经了数个朝代的修建和扩建。
其中,秦朝、汉朝、明朝三个朝代的修建规模最为庞大。
明朝时期的长城达到了历史上最长的长度,总长约8850 公里。
建造长城的过程,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如高山、沙漠、河流等。
3.长城的地理位置和沿线风景长城从中国东北的辽宁省始发,蜿蜒穿过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等省市,一直延伸到中国西北的甘肃省嘉峪关。
沿线风景优美,既有壮丽的山川,又有肥沃的平原。
一些著名的景点如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金山岭长城、嘉峪关等,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
4.长城的建筑特点和防御功能长城的建筑特点包括城墙、城楼、烽火台、关隘等。
城墙采用夯土、石块、砖等材料修建,厚度可达数米。
城楼和烽火台用于观察敌情和传递军情。
关隘则是长城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具有很高的战略地位。
长城的防御功能主要体现在阻止敌人入侵、保护边疆安宁、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
5.长城的文化价值和现代意义长城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一道独特的景观,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长城见证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见证了我国历史的变迁。
现代以来,长城成为了中国的象征,代表着中国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意志。
万里长城资料介绍【实用版】目录1.万里长城的历史背景2.万里长城的建筑特点3.万里长城的主要景点4.万里长城的文化价值5.万里长城的旅游攻略正文一、万里长城的历史背景万里长城,又称长城,是中国古代为了抵御外族侵略而修建的军事防御工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7 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历经数代王朝的修建与扩展,直到明朝时期,长城才达到今天的规模。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万里长城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辉煌与荣耀。
二、万里长城的建筑特点万里长城的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城墙、城楼、烽火台等方面。
城墙采用砖、石、土等材料依山势而建,既坚固又美观。
城楼则是用于士兵驻守、观察敌情的建筑,具有很高的军事价值。
烽火台则是传递战争信息的重要设施,一旦有敌情,烽火台上的烟火便传递给下一个烽火台,以此类推,直至中央政权得知消息。
三、万里长城的主要景点万里长城的主要景点包括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金山岭长城等。
其中,八达岭长城是长城最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慕田峪长城则以险峻著称,金山岭长城则保存较为完好,均是游客领略长城风光的好去处。
四、万里长城的文化价值万里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它既是古代中国军事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的体现。
同时,长城沿线还有许多历史故事和传说,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五、万里长城的旅游攻略游览万里长城,建议提前了解各个景点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游览路线。
此外,游客还需注意保护长城,不要乱丢垃圾,不要在城墙上乱涂乱画。
在游览过程中,可以听取导游的讲解,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以更好地领略这一世界奇观。
总结: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经过数代王朝的修建,如今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简介和历史资料一、长城简介1.1 长城的定义和分类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军事防线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长城的定义是指由古代中国人民修建的以防御敌人入侵为目的的防御工事。
根据地理位置和修建目的的不同,长城可以分为边塞长城和关塞长城两种类型。
•边塞长城: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边境地带,如中国与蒙古、中国与俄罗斯的边界线上。
边塞长城通常由城墙、烽火台、箭楼等多个防御设施组成,起到了重要的防御作用。
•关塞长城: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陆地区,如河南、陕西等地。
关塞长城是为了防止敌人渗透到中国内地而修建的,常常借助自然地形,如山脉、河流等,形成天然的防线。
1.2 长城的历史长城的修建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但真正形成规模的长城始于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一,他下令修建了连接各边防要地的长城。
这座长城被称为万里长城,是中国长城的鼻祖,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长城之一。
在随后的历史时期,不同朝代的统治者都进行了长城的修建和修缮工作。
尤其是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对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和加固,使之成为了今天所见的规模。
长城的历史不仅仅是一个防御工事的历史,它还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
比如,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中,长城扮演了重要角色。
而在明朝时期,长城也成为了边境贸易的通道,极大地促进了中外交流和经济发展。
二、长城的保护与修复2.1 长城的保护重要性长城作为中国的文化遗产,具有举世瞩目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防御工事的代表,也是中国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的象征。
因此,保护长城对于传承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促进国家形象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2 长城面临的问题尽管长城的历史悠久,但由于长期的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长城面临着严重的保护问题。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长城墙体的倒塌、城墙表面的饰面磨损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
由于长城穿越高山险岭,地势复杂,对修复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此外,长城沿线的旅游开发也给长城的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万里长城的资料知识简介万里长城的资料知识简介万里长城是世界古代建筑的奇迹。
早在春秋时期,楚国就修筑了长数百千米的非封闭性城墙,叫作方城。
战国时,燕、赵、魏、韩、秦等都在边界筑起了长城。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燕、赵、秦原有的北方长城连接起来,筑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长万余里。
今山西大同北部,甘肃岷县城西等地均有秦长城遗址。
西汉沿河西走廊一带向西增筑朔方长城和河西长城,经玉门关延伸到今新疆境内,以保护河西走廊。
北魏时西部柔然人满为患,又兴筑长城以防柔然人南侵。
北齐也多次修筑长城。
隋代为防御突厥、吐谷浑,数度修筑长城。
明朝建立后,大将徐达曾18次在居庸关修筑长城。
明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万里长城。
明长城主体是城墙。
山西东面至山海关一段,断面下宽上狭,平均底宽6米,高逾6.5米,外砌整齐条石和特大城砖,内部夯土。
城墙顶部用三、四层砖铺砌,最上一层是方砖,用石灰勾缝,十分平正坚实,连野草也难以生根,平均宽5米,可容5马并骑10人并进。
墙顶两侧还砌有砖墙,内侧砌成约高1.5米的矮墙,外侧砌成约高1.5米的垛墙,每一垛牙上面有了望孔,下面有一射击眼。
城墙上有排水沟、吐水嘴等设施,在关口和险要的地方还设有凸出的罗城。
修筑长城的工程浩大,筑长城所用土方如所来筑一道厚1米、高5米的墙,可绕地球一周有余。
筑长城一般就地取材,大型城砖和石灰是就地烧制的。
在高山峻岭,则开采石料,用石砌筑。
在沙漠中,用红柳枝条和芦苇与砂石层层相间铺砌,可砌到6.5米以上。
在黄土地区,大都取土垒筑,在重要地段的城墙一般用砖砌和条石镶砌。
长城修筑的历史悠久,工程雄伟浩大,是世界少有的奇迹。
长城东西南北交错,绵延伏于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
它好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
万里长城的相关知识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修建的伟大防御工事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7 世纪,历经多个朝代的修建和扩建,直到明朝时期才达到今天的规模。
以下是一些关于万里长城的相关知识:
1. 万里长城的修建历史:万里长城的修建始于战国时期,当时各个诸侯国为了防御外族侵略而开始修建边境长城。
到了明朝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强边境防御,明朝皇帝下令对原有的长城进行加固并连接起来,形成了今天的万里长城。
2. 万里长城的主要建筑特点:万里长城的主要建筑特点是坚固耐用,以砖石、木材等材料构成,同时在城墙上设置有大量的箭楼、角楼、瞭望塔等防御设施。
3. 万里长城的重要价值:万里长城是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重要价值在于作为中国古代防御工事的杰出代表,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繁荣和兴衰。
同时,万里长城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4. 万里长城的景点:万里长城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游览。
在长城沿线上,有许多重要的景点,如北京八达岭长城、嘉峪关长城、沈阳长城等。
总之,万里长城是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修建历史长达数千年,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建设和扩建,如今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
万里长城的资料知识简介万里长城的资料知识简介万里长城是世界古代建筑的奇迹。
早在春秋时期,楚国就修筑了长数百千米的非封闭性城墙,叫作方城。
战国时,燕、赵、魏、韩、秦等都在边界筑起了长城。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燕、赵、秦原有的北方长城连接起来,筑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长万余里。
今山西大同北部,甘肃岷县城西等地均有秦长城遗址。
西汉沿河西走廊一带向西增筑朔方长城和河西长城,经玉门关延伸到今新疆境内,以保护河西走廊。
北魏时西部柔然人满为患,又兴筑长城以防柔然人南侵。
北齐也多次修筑长城。
隋代为防御突厥、吐谷浑,数度修筑长城。
明朝建立后,大将徐达曾18次在居庸关修筑长城。
明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万里长城。
明长城主体是城墙。
山西东面至山海关一段,断面下宽上狭,平均底宽6米,高逾6.5米,外砌整齐条石和特大城砖,内部夯土。
城墙顶部用三、四层砖铺砌,最上一层是方砖,用石灰勾缝,十分平正坚实,连野草也难以生根,平均宽5米,可容5马并骑10人并进。
墙顶两侧还砌有砖墙,内侧砌成约高1.5米的矮墙,外侧砌成约高1.5米的垛墙,每一垛牙上面有了望孔,下面有一射击眼。
城墙上有排水沟、吐水嘴等设施,在关口和险要的地方还设有凸出的罗城。
修筑长城的工程浩大,筑长城所用土方如所来筑一道厚1米、高5米的墙,可绕地球一周有余。
筑长城一般就地取材,大型城砖和石灰是就地烧制的。
在高山峻岭,则开采石料,用石砌筑。
在沙漠中,用红柳枝条和芦苇与砂石层层相间铺砌,可砌到6.5米以上。
在黄土地区,大都取土垒筑,在重要地段的城墙一般用砖砌和条石镶砌。
长城修筑的历史悠久,工程雄伟浩大,是世界少有的奇迹。
长城东西南北交错,绵延伏于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
它好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
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
现在我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峰火台的遗迹。
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的长城就达3万多里。
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
内关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折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而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
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
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
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
自秦始皇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
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除运土、运砖可以用毛驴、山羊能爬山的牲畜外,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
可以想见,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
万里长城的工程量,据粗略估计,仅以明朝修筑为例,若将其砖石、土方用修筑一道厚1米、高5米的大墙,可环绕地球一周有余。
如果用来铺筑一条宽5米、厚35厘米的马路,那就能绕地球三四周了。
如果把所有朝代所修的总计10万里来计算,则这道长墙可绕地球十几周,这条马路,可绕地球三四十周。
因地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把它肯定下来,司马迁把它写入《史记》之中。
以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的。
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
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
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四顾要之处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有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收易守难攻之效。
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的,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了。
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了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
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
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准确地说,长城不只有一座。
在两千多年间,各代王朝在中国的北方修建了许多座长城。
其中,最新的而且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中国明代(1368-1644)。
明长城是一座结构庞大复杂的边防堡垒,绵延6700公里。
它是世界最伟大的人工奇迹。
明长城翻山越岭,蜿蜒迂回于崇山之间。
看见它人们不由肃然起敬,感叹在如此险峻的地方使用数量如此众多而且巨大的建筑材料。
长城见证了古代中原农业文明和北方游牧民族间剑拔弩张的激烈对抗。
明代长城是人类历史上耗费人力最巨,时间最久,物资最多的建筑。
这使它成为一件最大的历史文物。
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保护长城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具挑战性的任务。
复杂的地形、奇特的结构长城作为防御工程,它翻山越岭,穿沙漠,过草原,越绝壁,跨河流,其所经之处地形之复杂,所用结构之奇特,在古代建筑工程史上可谓一大奇观。
在沙漠地区,干里流沙,缺少砖石,汉长城采用当地出产的砾石和红柳,分修筑充分发挥砾石抗压性能和柳枝的牵拉性能,这两种材料结合砌筑的城体非常坚固,经历两干多年风沙雨雪的冲击,不少地段仍屹立高达数米。
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长城大多用夯土夯筑或土坯垒砌,其坚固程度不亚于砖石。
如甘肃的嘉峪关长城墙体,修筑时专门从关西十多公里的黑山挖运黄土,夯筑时使夯口相互咬实,这种墙体土质结合密实,墙体不易变形裂缝。
明代修筑长城以用砖、石砌筑和用砖石混合砌筑为主。
墙身表面用条石或砖块砌筑,用白灰浆填缝,平整严实,草根、树根很难在缝中生长,墙顶有排水沟,排除雨水保护墙身。
长城在重要的道口、险峻山口、山海交接处设置关城,既可交通,又可防守。
在跨越河流的地方,长城下设水关,使河水通过。
出于防守的需要,在城身上每隔不远处建有突出的墙台,便于左右射击靠近墙体之敌;相隔一定距离又有敌楼,用来存放武器、粮草和供守卒居住,战时又可用作掩体。
在长城沿线还建有独立的烽熔、烽台,用于在有敌来犯时,举火燃烟,传递信息。
长城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自从长城开始修建以来,在长城内外,就演出了许多壮丽的历史活剧。
许多惊心动魄的伟大战役就在这里发生,许多改朝换代事都与固守长城的得失有关,可以说大郭中国历史都是在长城内外写就。
随着长城内外著名战例的发生,也涌现姑了不少著名人物,包括许多军事家和政治家,大大丰富了长械这座豆古建筑的文化内函。
战国时代李牧在赵国主待修建长城并利葡长诫抗击匈奴侵犯,立下丰功伟绩,开创车代壁垒防御战的光辉战例,受到广大人民谢印,为纪念他的功绩,后人在雁门关修筑斧牧洞以为纪念,至今词堂遗址尤存。
八达岭长城中国长城的一段。
位于北京市延庆县西南部。
八达岭地处居庸关关沟北口,地势高峻险要,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八达岭长城修筑得格外坚固。
其关城有东西两座关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西门额题北门锁钥,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嘉靖、万历年间曾加以修葺。
两门均为砖石结构,券洞上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连接关城城墙。
京张公路从城门中通过,为通向北京的咽喉。
从北门锁钥城楼左右两侧,长城沿山脊延伸,依山而筑。
城墙高低不一,平均高度约7.5米,墙的下宽约6.5米,顶上宽约5.8米。
可容五马并骑,或士兵十人并行。
城墙下为条石台基,上部为巨砖墙壳,内部填以黄土和碎石。
墙顶地面铺砌方砖,顶部内侧为宇墙,外侧为垛墙,垛墙上有垛口(望口)和射洞,用以镃望和射击敌人。
城墙上每隔30~40 米或100~200米,于险要处筑一堡垒式堡台。
堡台建筑于山脊的高处、城墙的转角处或险要之地。
堡台有高有低。
高的叫作敌楼,上层有垛口可以镃望射击,下层有券洞、射口可以住宿、射击、屯储火药和粮食。
低的为墙台,高度与城墙差不多,但突出于墙外,四周有垛口,是巡逻放哨的地方,原来上面还有房屋建筑用于士兵休息,现仅存地基。
在八达岭城墙向外眺望,远处还有零散的烟墩,上筑垛口,是守卫八达岭长城的警戒设施。
出北门锁钥关门不远,有明隆庆五年(1571)筑成的一座砖城,名岔道城,是八达岭前哨指挥处所在,可驻军800 余人,并可储备大量的军械于此。
八达岭长城在明代盛极一时,到清代后就失去其防御的历史作用,不再修葺。
经多年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而日渐荒芜。
1949年以后曾多次整修八达岭关城、关门及南北各4个敌台。
1978年又重建了居庸关外镇的城楼。
八达岭居庸关,翠岭重叠,花木葱茏,早有居庸叠翠之称,古代燕京八景之一,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八达岭长城在古代就享有天下九塞之一的美称。
明末学者顾炎武曾两度登临,并赋诗盛赞雄托朔地当年大,不断秦城自古长。
对于八达岭这一名称的由来,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兼而有之,考证起来非常有趣,同时也足见八达岭长城载誉天下的盛名。
长城关口嘉峪关、山海关、居庸关、玉门关、井陉关、娘子关、雁门关、偏头关、平型关、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黄崖关、瓦桥关、虎山长城、鸦鹘关、牛庄城、分水关、宁远城、阳关、平定堡城、清阳关、新安关、镇远关、锦州城、马水口、倒马关、九门口、老龙头、董家口、刘家口、马兰关、新开口、插箭岭关、金山岭、独石口、张家口、马市口、羊房堡关、水口关、紫荆关、宣化城、三屯营、三道关、大毛山关、义院口、界岭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关、白洋峪关、青山关、铁门关、潘家口、龙井关、洪山口、上关、常峪口、狼窝沟口、新河口、白石口关、浮图峪关、乌龙沟关、飞狐口、寡妇楼、司马台、慕田峪关、沿河城、将军关、白马关、鹿皮关、河防口、莲花池关、黄花城关、撞道口关、九孔楼、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鸡鹿塞、高阙塞、大同城、杀虎口、威鲁堡口、金锁关、黄泽关、黄榆关、北楼口、宁武关、利民堡口、得胜口、镇宏堡口、平远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桦门堡、瓦窑口堡、镇宁堡口、镇口堡、守口堡口、镇边堡、镇川堡、宏赐堡口、镇羌堡口、拒墙堡口、拒门堡口、助马堡口、破鲁堡口、保安堡口、宁鲁堡口、破虎堡口、残虎堡口、马堡口、云石堡口、少家堡口、大河堡口、败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将军会堡、丫角山、老营堡、红门口、老牛湾堡、阳方口、白草关口、广武城、北楼口、狼牙口、龙泉关、固关、鹤度岭口、马岭关、支锅岭口、峻极关、吴旗秦长城、魏长城南起点、定边城、高家堡、镇北台、统万城、韩城魏长城、黄甫川堡、齐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