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4
热力环流教案原创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包括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及地理分布。
2. 让学生了解大气层中不同气层的温度、湿度特性,以及它们在热力环流中的作用。
3. 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够分析实际案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气象图表等工具分析热力环流现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对热力环流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及其影响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在探究过程中相互协作、共同进步。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教学,针对性强,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八年级阶段,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现象。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热力环流的概念与形成原因:介绍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分析大气层中不同气层的温度、湿度特性,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2. 热力环流的影响因素:讲解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热力环流的影响,分析各因素的作用机制。
3. 热力环流的地理分布:介绍全球主要的热力环流分布,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分析其地理特征。
4. 热力环流对天气、气候的影响:讲解热力环流对降水、气温等天气、气候要素的影响,分析典型实例。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如观察当地气象图表,分析热力环流对天气现象的影响。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第一课时:热力环流的概念与形成原因,以及大气层气层的特性。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1一、教学准备:(一).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普通全日制高级中学,学生原初中地理的学习乃至高中其他文科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学习存在较多的问题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常言道:“牵牛要牵牛鼻子。
”要突破教学难点,就要抓住关键,搞好关键知识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实验和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教材分析热力环流的学习过程中,既要用物理知识来理解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气温、气压的关系,又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来理解气温、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教材的编写明显是建立在初中物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上的。
教材没有解释空气受热就上升、冷却要下沉的根本原因,特别是新教材,对热力环流的描述不到二百字,文字基本是对结论的阐述。
上课时如不把温度与空气运动方向的关系;温度、高度与气压的关系给学生讲透,学生学的过程就会云里雾里。
(三)、设计理念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热力环流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及其形成因素。
2.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分类及其特征。
3.掌握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形成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概念及形成因素。
2.大气热力环流的分类及特征。
3.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形成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1.掌握热带、温带和极地大气环流的特征。
2.了解热力环流与地球气候形成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案例分析法。
3.图示法。
五、教学内容:
1.热力环流的概念及形成因素。
2.大气热力环流的分类及特征。
3.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形成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1.引入:
通过呈现热力环流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
力。
2.概念讲解:
首先向学生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因素,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分类及特征:
接着,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分类及其特征,让学生能够区分和了解不同大气环流的特征。
4.作用分析:
接下来,重点讲解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形成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和影响。
5.案例分析:
最后,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分类和作用。
七、教学评价:
通过课后的小测验和讨论,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让
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下,更好地掌握知识。
八、教学资源:
1.教学PPT。
2.图片、视频。
3.案例分析。
4.小测验。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
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
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
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对生活中的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缺少应有的观察和思考。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读图能力已有一定提高,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利用示意图和直观演示增加素材的直观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并引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引起学生共鸣。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地理意义。
2、在给出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温不同两点,能画它们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能指图说出,高低空气压高低状况,气流的运动方向,能举2个实际例子说明热力环流形成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证明热力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存在,理解热力环流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物理特性。
2、通过自主---活动---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重难点分析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五、教学思路通过实验演示和生活实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与分析,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激发学习思维展开,从而使学生把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地理素养,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3. 能够分析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4. 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的知识解释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二、教学内容1. 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3. 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4. 热力环流对地球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2. 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实例分析;2. 示范演示结合实际案例;3. 学生讨论结合小组合作;4. 案例分析结合图表解析;5.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多媒体资料或者实地观察,让学生了解地球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并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流与地球气候的关系。
2. 概念讲解通过讲解和展示多媒体资料,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和基本特征,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是地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实例分析以具体的地理位置为例,分析热力环流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并探讨热力环流对当地气候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地域差异性。
4. 学生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以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地图、气象数据等资料,探讨不同经纬度地区的热力环流变化规律,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小组合作让学生结合实际案例,分组开展小研究,选取不同地区的气候数据,探讨热力环流对当地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和团队合作能力。
6.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图表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对当地气候的影响,并让学生从中总结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作用。
7. 案例解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并引导学生从中思考热力环流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
六、教学评价1. 考察学生对热力环流概念和基本特征的理解;2. 考察学生对热力环流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的分析能力;3. 考察学生对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系统的作用及影响的理解;4. 考察学生对不同地区气候差异的分析和解释能力。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热力环流教学目标:1.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热力环流的分类和形成原因。
3.了解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
4.能够分析热力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概念和作用。
2.热力环流的分类和形成原因。
3.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难点:能够分析热力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讨论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课件。
2.班级实验室。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张全球环流图,引发学生对热力环流的认识和兴趣。
2.教师向学生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和作用,并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对气候和天气有什么影响。
第二步:理论讲解(3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讲解热力环流的分类和形成原因,包括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地球自转、地形、大洋洲和北极冰川等因素的影响。
2.教师结合案例分析,解释不同热力环流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第三步:实验探究(4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热电效应演示气流的产生和流动。
2.每个小组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观察和测量不同温度下气流的速度和方向,探究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
3.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能够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机理和规律。
第四步:讨论和总结(30分钟)1.学生围绕热力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案例。
2.教师给予学生引导和指导,引导学生总结热力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具体影响。
3.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资源,进行小组研究和整理,撰写一份关于热力环流对一些地区气候的影响的报告。
第五步:作业布置(10分钟)1.教师布置学生的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报告的撰写,并准备口头报告。
2.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和指导,进行独立学习,撰写完整的报告。
3.教师根据学生的报告和口头报告,进行评价和点评。
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机理和规律,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热力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热力环流教案第一篇:热力环流教案《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热力环流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塑造热爱大气环境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发生原理和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运用。
难点:热力环流中垂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气压的高低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四、教学过程复习:在两种情况下,谁会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新课:应用1:海陆风——根据海陆热力差异,画出风向:海陆风是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
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
应用2:山谷风由于山顶与谷底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谷底吹向山顶,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风从山顶吹向谷底称“山风”。
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应用3:城市风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城市区是一个高温区,由于热岛中心区域近地面气温高,大气做上升运动,与周围地区形成气压差异。
白天和晚上是一样的,近地面风都是由郊区吹向城市,高空是由城市吹向郊区的。
五、当堂检测见课件六、教学反思第二篇:《热力环流》教案《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热力环流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塑造热爱大气环境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发生原理和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运用。
难点:热力环流中垂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气压的高低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四、教学过程复习:在两种情况下,谁会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新:应用1:海陆风——根据海陆热力差异,画出风向:海陆风是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学会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2.运用示意图,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3.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4.通过案例探究,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现象。
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探究法、问题式教学法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实践活动:在同学们每天出入的教室门口,手持一炷点燃的香,请同学们观察并说出教室门口上、下部烟雾的飘动方向,思考飘动方向不一致的原因?(PPT同步展示活动视频)生:大气运动(或者风)。
师:这是一种小尺度的、局部的大气运动现象——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真实体验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习目标】一、基本概念——气压1.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2.变化规律气压比较:A > B > C垂直方向:海拔升高,气压降低。
水平方向:同一海拔高度的各点气压相等(不考虑其他因素),气压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为等压面。
师: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大气运动现象。
二、实验探究将准备好的透明玻璃缸安放在桌面上,垫高以便于全体学生都能观察,将装满冰块的两个烧杯放置在玻璃缸内的两侧,中间放点燃的香,盖上盖板营造密封的环境。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玻璃缸内的烟雾运动方向。
思考:1.大气运动有几种形式?2.点燃的香烟雾向上飘,冰块处烟雾向下沉,为什么?是哪种因素差异导致的这种现象?3.绘制玻璃缸内的空气运动示意图,分析产生这种运动的根本原因?生:1.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又分为上升和下沉运动。
2.香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冰块处空气受冷,收缩下沉。
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包含很多,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精选篇1一、教材分析: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
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六、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
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1、矿产的概念(板书并讲解)2、矿产的基本存在形式(板书并讲解)3、矿物的硬度等级4、矿产的形成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2.教学重难点(1)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郊环流形成。
二.学生分析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尽管现在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在现有加强初中地理教育的前提下比以前学生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
而本节的重难点都集中在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运用上,课堂上教师运用书上插图、多媒体、板图,并结合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对相应知识进行讲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一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一分析推理运动过程一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一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四.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Flash动画和幻灯片,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五.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3.理解全球大气环流和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4.能够解释热带风暴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全球大气环流和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
三、教学难点1.理解热力环流与全球气候的关系;2.掌握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介绍热力环流的定义和作用;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与全球气候的关系。
第二步: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0分钟)1.讲解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热力环流是大气中水平方向上的风系统,是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导致的,具有逆时针(在北半球)和顺时针(在南半球)的旋转方向;2.利用示意图和动画形象地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态和运动规律。
第三步:热力环流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15分钟)1.解释热力环流的形成条件,即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2.介绍热力环流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分布、地球自转的效应、地形等。
第四步:全球大气环流和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15分钟)1.介绍全球大气环流的分类和特点,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2.讲解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热带海洋地区的高温和高湿度、海洋表面温度的升高、上空风切变和螺旋云带的形成等。
第五步:热带风暴对全球气候的影响(10分钟)1.简单介绍热带风暴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包括:影响赤道附近地区的降水和风速、扰动大气环流、影响全球能量平衡等;2.观看相关视频,展示热带风暴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第六步:小结与评价(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小结;2.老师进行评价和点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指导。
五、教学媒体与资源1.示意图、动画和视频;2.课件和投影仪。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热力环流的概念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与全球气候的关系。
学习必备次迎下载热力环流教案1•课题:中图版地理必修一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热力环流”。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并能说出大气运动的作用,能量来源及分类。
(2)理解并能阐明热力环流的成因,形成过程和环流过程。
(3)理解并能说明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变化情况。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热力环流模型,能联系生活实际,列出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实例,增强举一反三的能力。
(2)通过画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绘图能力。
(3)通过分析等压面变化及高低空气压变化,增强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热力环流成因的分析,认识任何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学习城市热岛环流,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3)通过对生活中的热力环流举例,养成细心观察身边现象及认真思考的习惯。
(4)通过对城市热岛环流为工业布局的学习,体会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
3.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动态形成过程(2)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情况(3)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城市风)教学难点: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情况4.课型:综合课5•教学方法:讲解法,象征图像直观法,比较法,板书笔记指导法,读书指导法6.教具:多媒体,书,粉笔盒7.教学过程:板书学习必备次迎下载基本原理:P=p gh。
随着h升高,空气密度p减小,气压降A图一板书二:冷热均一时----------------------------------------------------------------------------- 1004----------------------------------------------------------------------------- 1006----------------------------------------------------------------------------- 1008 ///////////////// // 1010(hPa)图二板书三:AB学习必备 次迎下载冷热不均时1004 1006 1008 1010(hPa)图三板书四:图四板书五:等压面变化情况:凸高为高,凸低为低图五练习一:将板书三ABA'B’的气压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序练习二:学习必备 次迎下载A’ B’1004 1006 1008 1010(hPa)1004 1006 1008 1010(hPa受热多受热少下图为某地由热力原因而形成的高空等压面分布图,读图回答第(1)一(3)题。
《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热力环流的概念与特点2.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3. 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4. 热力环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5. 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热力环流的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热量分布不均现象。
2. 讲授新课:(1)热力环流的概念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热力环流是什么,以及它的主要特点。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讲解地面冷热不均的原因,以及如何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
(3)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介绍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热力环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分析热力环流对气候、天气、水文等方面的影响。
(5)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举例说明热力环流在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应用。
3.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热力环流的概念、特点和形成原因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热力环流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
3. 学生运用热力环流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表现。
六、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热力环流示意图、地球气候分布图等。
2. 教学视频: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演示视频。
3. 习题库: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多种题型。
4. 生活实例:涉及农业、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实际案例。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基本原理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热力环流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以及热力环流在实际应用中的把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纯熟绘制热力环流表示图;理解热力环流的构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成绩导入→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分析归纳运动规律→列举实践生活案例→运用规律解决成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观察分析热力环流,培养先生探求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构成过程【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的构成过程;2.等压线的曲折变化规律【教学方法】讲解法、分析法、活动探求法【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过程】(成绩导入)多媒体展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上方谷”这一故事。
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故事中表现了甚么地理知识?(讲授新课)(板书)二.热力环流:(过渡)要学习热力环流,我们先了解下方几个概念。
(板书)1.几个常用概念:A.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分量。
(多媒体展现)高度降低,气压减小。
B.高压、低压: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密度值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留意)同一高度(程度面)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
C.等压面:大气中气压值相等各点所构成的面。
(巩固练习)多媒体展现(总结)等压面变化:高压处上凸,低压处下凹。
(承转)学习了上面几个概念,下方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的构成。
(板书)2.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构成的空气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方式)(2)构成过程:(多媒体展现)(强调)在展现构成过程中,留意观察空气密度的变化、气压的变化和等压面的变化。
(教师总结板书)(过渡)热力环流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自然景象。
如海陆之间、城郊之间都有可能构成热力环流。
(先生活动)多媒体展现“海陆风的构成”,完成活动内容。
略(案例探求)“城市风的构成”(教师引导)郊区人口密集,有众多的工厂、汽车、建筑物等,人为释放的热量多,所以,郊区气温较高。
(案例探求)“对流雨的构成”(多媒体展现)(解决成绩)多媒体展现“火烧上方谷与对流雨”,引导先生分析为甚么天在紧要关头下起雨来的缘由。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热力环流》
执教者
郭宝
田
课时2
所属教材目录
地理湘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
第三节
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大气环流”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边的学习已经掌握大气受热的直接热源来源于地面,根本热源来源于太阳辐射。
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等。
地表受热不均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目标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其根本
原因,熟练掌握热力环流示意图,
②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
产、生活中常见的局地热力环流问
题。
过程与
方法目标
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探究
能力和团体合作意识。
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
目标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学习生
活中的地理的概念,培养学生探索自
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热力环流的应用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新课改以来,高中地理课程要求“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现状,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
明每个环节预设的
时间)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堂小结2分钟
【情境创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第76集剪辑视频《火熄上方谷》2-3分钟
【新课导入】
1.拯救司马懿的这场奇雨为什么下得如此及时,难道真是苍天保佑吗?
2.大战在山谷进行,山顶并未着火,为什么山顶却发现衣服的碎屑和炭灰呢?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热力环流的形成】
探究一:多媒体播放热气球、孔明灯图片
要求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热气球和孔明灯会上升?
(学生回答)热胀冷缩
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关于热力环流的形成段落,每人准备一张纸,
【方法】:探究式教学法、适时点拨法、激励教学法
【学生】
探究任务:绘出热力环流图,并讲解其形成过程。
探究过程: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探究成果展示交流:作图正确的小组代表上台
讲解其形成过程,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1.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其探究情况,并看情况给予学生引导、点拨。
2.给作图正确,讲解到位的小组加分。
3.学生展示后,播放课件,学生进一步思考,以得出热力环流形
成的根本原因;解决新课导入时的问题。
【设计意图】
1.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
2.突出重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更好理解掌握重点
3.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探究能力和团体合作意识。
【过渡】(现在,同学们已经理解了热力环流的原理,其实,现实生活中冷热不均产生的热力环流无处不在,.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现实中的一些典型例子。
(转入城市风成因和影响分析)
探究二城市风
首先学生根据刚才所学知识,绘出城区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讲解其形成过程,以抢答形式先去收的小组代表上台作图并讲解,其他小组补充纠正,给快且正确的小组奖励和表扬,然后展示课件,学生观看课件进一步思考问题:
1.城市风形成原因是什么
2.污染严重的工厂应在何处布局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探究三海陆风
1.先列举实例提出问题:假如你是摄影爱好者
在海边拍照
的时候,怎样站立才能拍出更好的效果呢?面朝大
海还是背朝大海?
2.带着问题教师出示海陆风的课件,教师通过课件讲解归纳.
3.向学生提出问题:
①沿海地区白天吹什么风,晚上吹什么风?
②并揭晓问题答案应该在白天去拍照而且要想得到更好的拍摄效果应该是面朝大海
4.出示《军港之夜》这首歌,让学生找到歌词中欠妥的地方
【设置悬念】
除了城市风和海陆风,生活中还有哪些热力环流的例子呢?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试从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总结海陆风、城市风的分析模式,请同们对山坡与
山谷风提出问题并研究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揭晓问题的答案
【课堂巩固】播放习题,学生思考并作答
布置作业1分钟
课件展示《夜雨寄北》这首诗提问:巴山为什么会下雨?
板书设计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二、热力环流的应用
1.城市风
2.海陆风
3.山谷风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热力环流的原理及应用,教学效果不错,学生积极性挺高。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平时不是没有积极性,而是没有找到调动起来。
不爱动脑,不爱参与,越发没意思,听讲的效率不高,成绩停滞不前。
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