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模型设计方案示例1
- 格式:doc
- 大小:227.50 KB
- 文档页数:11
案例教学1:4+1视图方法进行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要开发出用户满意的软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软件体系结构师必须全面把握各种各样的需求、权衡需求之间有可能的矛盾之处,分门别类地将不同需求一一满足。
本文从理解需求种类的复杂性谈起,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展示了如何通过RUP的4+1视图方法,针对不同需求进行体系结构设计,从而确保重要的需求一一被满足。
1、呼唤体系结构设计的多重视图方法灵感一闪,就想出了把大象放进冰箱的办法,这自然好。
但希望每个体系结构设计策略都依靠灵感是不现实的--我们需要系统方法的指导。
需要体系结构设计的多重视图方法,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需求种类的复杂性所致。
以工程领域的例子开道吧。
比如设计一座跨江大桥:我们会考虑"连接南北的公路交通"这个"功能需求",从而初步设计出理想化的桥墩支撑的公路桥方案;然后还要考虑造桥要面临的"约束条件",这个约束条件可能是"不能影响万吨轮从桥下通过",于是细化设计方案,规定桥墩的高度和桥墩之间的间距;另外还要顾及"大桥的使用期质量属性",比如为了"能在湍急的江流中保持稳固",可以把大桥桥墩深深地建在岩石层之上,和大地浑然一体;其实,"建造期间的质量属性"也很值得考虑,比如在大桥的设计过程中考虑"施工方便性"的一些措施。
和工程领域的功能需求、约束条件、使用期质量属性、建造期间的质量属性等类似,软件系统的需求种类也相当复杂,具体分类如图1所示。
图1 软件需求分类的复杂性2、超市系统案例:理解需求种类的复杂性例子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更好地理解软件需求种类的复杂性,我们来分析一个实际的例子。
在表1中,我们列举了一个典型的超市系统的需求子集,从这个例子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需求可以分为两大类: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
表1 超市系统案例:理解需求种类的复杂性简单而言,功能需求就是"软件有什么用,软件需要做什么"。
蒂索生烃模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蒂索生烃模式是一种用于描述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方法,它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领域。
这种模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两位化学家John Pople和John A. Pople共同提出,因此也被称为Pople-Pople 模式。
蒂索生烃模式通过一系列规则和符号来描述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和电子分布,帮助化学家理解有机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蒂索生烃模式的核心概念是原子轨道的叠加。
在有机分子中,碳和氢是最常见的元素,它们的原子轨道可以叠加形成分子轨道。
根据光谱数据和实验结果,化学家可以确定分子中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种类和角度,从而推断分子的结构。
蒂索生烃模式利用一系列图形符号和命名规则来表示这些分子轨道,帮助人们更直观地理解分子结构。
蒂索生烃模式的基本方法有点像搭积木游戏。
化学家首先确定分子中各个原子的原子态数和电子数,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来构建分子结构。
通过考虑原子之间的空间排布和电子云密度,化学家可以预测分子的几何构型和稳定性。
蒂索生烃模式还可以用来解释有机反应的机理和速率,帮助人们设计新型的药物和材料。
蒂索生烃模式在理论计算化学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将量子力学方法和蒂索生烃模式相结合,化学家可以模拟分子的结构和性质,预测分子的光谱和热力学行为。
这种计算方法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各种有机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为新材料的设计和合成提供理论依据。
蒂索生烃模式是有机化学领域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为化学家提供了一种直观、简洁的手段来描述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随着计算化学方法的发展和实验技术的进步,蒂索生烃模式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有机化学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第二篇示例:蒂索生烃模式(TCEP)是一种具有高效能的髓外烃类生物合成方法。
它是一种工程微生物以生产髓外烃化合物的生物技术方法。
髓外烃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理活性和广泛应用价值的有机化合物,如萜类化合物、生物酚类等,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妆品、食品和香料等领域。
结构模型策划书3篇篇一《结构模型策划书》一、策划背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于产品结构的优化和模型构建愈发重视。
为了提升产品竞争力、满足市场需求,特制定本结构模型策划方案。
二、策划目标1. 构建科学合理的产品结构模型,明确各产品之间的关系和层次。
2. 通过模型优化,提高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和盈利能力。
3. 为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提供有力的指导和决策依据。
三、策划内容(一)产品结构分析1. 对现有产品进行全面梳理,包括产品种类、功能特点、市场定位等方面。
2. 分析产品之间的关联度和互补性,找出潜在的优化空间。
(二)模型构建原则1. 系统性:确保模型能够涵盖产品的各个方面,形成完整的体系。
2. 灵活性: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和企业发展需求,进行动态调整。
3. 可操作性:模型设计要便于实际应用和管理。
(三)模型构建步骤1. 确定模型框架:根据产品结构分析结果,确定模型的基本框架和层次结构。
2. 填充产品信息:将各个产品按照框架进行分类和标注,详细描述产品特征。
3. 建立关联关系:明确产品之间的相互依赖、协同作用等关系。
4. 优化调整:根据分析结果和实际情况,对模型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
(四)实施计划1. 成立项目团队,明确各成员职责。
3. 培训相关人员,使其熟练掌握模型的应用和管理方法。
4. 持续监测模型运行效果,根据反馈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四、预期效果1. 产品结构更加清晰合理,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2. 提高产品研发的针对性和效率,缩短产品上市周期。
3. 增强市场响应能力,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4. 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效益。
五、风险及应对措施1. 风险:模型构建过程中可能出现数据不准确、分析不全面等问题。
应对措施:加强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组织多方面专家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证。
2. 风险:模型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阻力和困难。
应对措施:做好沟通和宣传工作,提高相关人员的认识和理解;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应急预案。
案例教学1:4+1视图方法进行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要开发出用户满意的软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软件体系结构师必须全面把握各种各样的需求、权衡需求之间有可能的矛盾之处,分门别类地将不同需求一一满足。
本文从理解需求种类的复杂性谈起,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展示了如何通过RUP的4+1视图方法,针对不同需求进行体系结构设计,从而确保重要的需求一一被满足。
1、呼唤体系结构设计的多重视图方法灵感一闪,就想出了把大象放进冰箱的办法,这自然好。
但希望每个体系结构设计策略都依靠灵感是不现实的--我们需要系统方法的指导。
需要体系结构设计的多重视图方法,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需求种类的复杂性所致。
以工程领域的例子开道吧。
比如设计一座跨江大桥:我们会考虑"连接南北的公路交通"这个"功能需求",从而初步设计出理想化的桥墩支撑的公路桥方案;然后还要考虑造桥要面临的"约束条件",这个约束条件可能是"不能影响万吨轮从桥下通过",于是细化设计方案,规定桥墩的高度和桥墩之间的间距;另外还要顾及"大桥的使用期质量属性",比如为了"能在湍急的江流中保持稳固",可以把大桥桥墩深深地建在岩石层之上,和大地浑然一体;其实,"建造期间的质量属性"也很值得考虑,比如在大桥的设计过程中考虑"施工方便性"的一些措施。
和工程领域的功能需求、约束条件、使用期质量属性、建造期间的质量属性等类似,软件系统的需求种类也相当复杂,具体分类如图1所示。
图1 软件需求分类的复杂性2、超市系统案例:理解需求种类的复杂性例子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更好地理解软件需求种类的复杂性,我们来分析一个实际的例子。
在表1中,我们列举了一个典型的超市系统的需求子集,从这个例子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需求可以分为两大类: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
表1 超市系统案例:理解需求种类的复杂性简单而言,功能需求就是"软件有什么用,软件需要做什么"。
实例一东海大桥桥头堡三、工作状态分析1. 荷载取值恒载:结构自重+悬挂物重。
悬挂物重为4个2KN的集中荷载,施加于拱跨内。
活荷载:检修荷载取每3米1KN。
风荷载:基本风压0.6KN/m2,地面粗糙度类别为A类,风载直接作用于杆件面,体型系数取0.7。
根据结构布置特性去y正向、y负向、x正向三个风攻角。
温度作用:升温25°C,降温25°C。
地震作用: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场地类别IV类,设计地震分组一组;阻尼比0.02;按上海规程计算。
2.荷载组合1) 1.20 恒载+ 1.40 活载2) 1.20 恒载+ 1.40 风载3) 1.20 恒载+ 1.40 温度4) 1.20 恒载+ 1.40 风载+ 1.40x0.7 温度5) 1.20 恒载+ 1.40 风载+ 1.40x0.7活载6) 1.20 恒载+1.3水平地震+ 0.5竖向地震四、节点设计节点是钢结构设计的灵魂所在。
节点设计应做到:符合计算模型的受力模式、构造合理、耐久可靠,便于施工安装。
1、半相贯节点景观设计要求拱轴向管与环管为半相贯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削弱了节点区的刚度,容易造成应力集中,不利于荷载效应的传递。
由于设计周期很短,无法进行试验验证,只能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指导该节点的构造设计。
ANSYS的有限元分析结果如图所示。
轴向管束造成环管受力较复杂,在相贯线周围出现应力较高区域,局部应力接近钢材屈服应力(345N/m2),所以我们采用了图所示的加强措施,用一段“瓦片状”半管加强轴向管以防其局部受压屈曲,环管中沿环向插入一块加劲板,以减小相贯线部位的应力峰值。
实例二无锡中国纺织采购博览城国际会展中心中厅屋盖三、工作状态分析•荷载1) 永久荷载:– 1.0 kN/m2(包括屋面板、檩条以及吊挂)2) 可变荷载:–屋面活荷载:0.5 kN/m2–屋面雪荷载•基本雪压:0.45 kN/m2 ;屋面积雪分布系数:1.0;考虑满跨和半跨雪荷载。
solidworks2019结构构件建模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SolidWorks是一款专业的三维CAD软件,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和设计领域。
在SolidWorks2019版本中,结构构件建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模块。
通过结构构件建模,用户可以快速而精确地创建各种复杂的工程构件,为工程设计提供有效的支持。
本文将介绍SolidWorks2019中的结构构件建模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功能的具体应用和优势。
一、结构构件建模的基本原理在SolidWorks中,结构构件建模是基于特定形状的实体构件,通过对这些构件进行组合、操作和加工,实现需要的整体构件的建立。
结构构件建模的核心是实体建模,用户可以通过实体建模工具在三维空间内创建各种形状和对应的实体构件。
在SolidWorks2019中,用户可以利用各种建模命令和功能,如拉伸、旋转、合并、切割等,来创建和修改结构构件,满足不同的设计需求。
1. 创建基本几何体:通过SolidWorks2019中的各种基本几何体建模命令,用户可以快速地创建各种形状的实体构件,如立方体、圆柱体、锥体等。
这些基本几何体构件可以作为复杂结构构件的基础部件,通过组合和对齐等操作,实现整体构件的设计和建立。
2. 利用特征建模命令:SolidWorks2019提供了丰富的特征建模命令,如拉伸、扫掠、旋转、倒角、填充、半径等,用户可以通过这些命令对实体构件进行精细化建模和设计。
用户可以利用扫掠命令创建各种复杂的几何形状,通过倒角和填充命令对构件的边缘进行修饰,增强其外观和功能。
3. 进行实体操作和剖切处理:利用SolidWorks2019中的实体操作命令和剖切处理功能,用户可以对实体构件进行复杂的组合和剖面设计。
用户可以利用实体操作命令进行实体的合并、旋转、镜像等操作,实现构件的组合和装配;通过剖切处理功能,用户可以将实体构件按照指定平面或曲面进行截面,展示其内部结构和细节。
建筑力学模型理论方案设计一、总则建筑结构是建筑物的骨架,支撑着整个建筑物的重量,保证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建筑力学模型理论方案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预测建筑结构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情况,为工程师提供有效的设计指导和决策依据。
本文将以某大型建筑结构为例,设计建筑力学模型的理论方案,详细阐述建筑力学模型的概念、建模方法、计算步骤和建模结果等内容。
二、建筑力学模型概述建筑力学模型是对建筑结构的简化和抽象,以一定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来描述建筑物在受力和变形情况下的力学特性。
建筑力学模型的基本原理是建筑结构的支座和约束条件、受力和变形的关系、结构的刚度和强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建筑结构通常可分为梁、柱、梁柱连接处、框架等组成部分,建筑力学模型的设计将这些部分进行适当的简化和整合,以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建筑结构的力学性能。
建筑力学模型的建立是建筑工程设计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实用性。
建筑力学模型的建立包括了建模对象的选择、建模参数的确定、建模方法的选择以及模型验证等步骤,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结构的结构形式、荷载条件、材料性质和设计要求等因素。
通过建筑力学模型的理论方案设计,可以有效地评估建筑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情况,为工程师提供设计指导和决策依据。
三、建筑力学模型的建模方法建筑力学模型的建模方法包括了静力模型、动力模型、有限元模型等多种形式,每种建模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特点。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常常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建模方法,以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 静力模型静力模型是基于平衡方程和变形关系建立的建筑力学模型,适用于建筑结构受静态荷载作用的情况。
静力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建筑结构在受力平衡和受力平衡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结构内力、节点位移和变形形态等参数的关系,求解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情况。
静力模型的优点是计算简单、结果直观,适用于一般的建筑结构设计。
但是,静力模型无法考虑结构的动力响应和非线性效应,对结构的非静态荷载响应能力有一定局限性。
湖南省“路桥杯”大学生结构模型创作竞赛中南大学参赛设计方案说明书作品名称剑桥学校名称中南大学学生专业班级学生专业班级学生专业班级指导教师联系二○○六年七月十四日目录摘要 (2)1 设计说明书 (3)1.1 概述 (3)1.2 方案简介 (3)1.3 结构模型及方案特点 (4)1.4 应用前景 (5)1.5 施工流程: (5)1.6 施工要点: (5)2 结构方案图 (6)2.1结构效果图 (6)2.2结构俯视图 (6)3 设计计算书 (7)3.1结构计算模型 (7)3.2结构强度计算 (8)3.2.1 拱肋强度计算 (8)3.2.2 拉杆强度计算 (9)3.3 结构稳定分析 (9)参考文献 (10)摘要本文根据湖南省“路桥杯”土木建筑类大学生结构模型创作竞赛规程和使用材料的特点要求,结合现代桥梁结构的特点,借鉴细杆拱桥结构设计概念构思了本结构模型。
在造型上,空间上主要采用三角形、梯形等几何元素,注重结构的整体性。
在结构设计方面,充分根据木材的力学性能,主要受力构件采用格构式组合构件,利用斜向支撑增加结构空间作用,提高抗侧能力。
并通过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的空间分析,根据构件的受力情况沿杆件变化,采用了变截面的杆件,充分的利用材料,经过ANSYS 的计算说明,结构在设计荷载作用下,均能满足强度、刚度、稳定性要求。
关键词:结构模型、设计大赛、模型制作1 设计说明书1.1 概述对于结构模型,稳定性起着控制作用,包括整体稳定性和局部稳定性,选择合理有效的结构受力体系对结构模型设计有着重要意义。
模型设计中,主要应考虑充分利用木材薄片受力性能特点。
就本次竞赛而言,关键在于充分利用木材薄片受拉性能好,受压则需要组合成柱的特点,选择优化的结构模型,使结构模型能够接近竞赛规定的最大加载荷载,同时尽可能降低结构的自身重量。
本结构模型根据以上思想,进行结构的构思与设计。
1.2 方案简介本结构整体外型为一个上承式桁架。
建筑模型设计方案建筑模型方案介绍一下基本工具:界刀,切圆器,45度切割刀,U胶,切割板,剪刀,尺子,乳胶,双面胶。
接着介绍一下基本材料:各色卡纸,KT板,航模木板,塑料棒,透明胶片,磨砂胶片,人,草屑,色纸,树,粘土,丙烯颜料。
下来,我们就讲讲模型制作的方法。
一计划:在着手制作模型时,首先必须考虑的恐怕是模新的“利用方法”或者说“表现方法”问题,按照“利用方法”便可确定方针,比例等。
城市规划,住宅区规划等大范围的模型,比例一般为1/3000--1/5000,楼房等建筑物则常为1/200--1/50,通常是采用与设计图相同的比例者居多.另外,若是住宅模型,这与其他建筑物的情况稍有不同,如果建筑物不是很大,则采用1/50,竟可能让人看得清楚。
一般情况下,制作顺序是先确定比例,比例确定后,先做出建筑用的场地模型,模型的制作者也必须清楚地形高差,景观印象等,通过大脑进行计划立意处理,然后再多作几次研究分析,就可以着手制作模型了。
二底座与建筑场地:比例决定之后,随后,就可着手做模型了,我一般习惯先做模型底座与基地。
如果建筑场地是平坦的,则制作模型也简单易行。
若场地高低不平,且表现要求上也有周围邻近的建筑物,则依测量方法的不同,模型的制作方法也有相应的区别。
尤其是针对复杂地形和城市规划等大场地时,常常是先将地形模型事先做成,一边看着模型一边进行方案设计的情况较多,因而必须在地形模型的制作上多下些功夫,但也不需把地形做的过细。
等高线做法(多层粘帖法)场地场地高差较大,用等高线模型制作时,要事先按比例做成与等高线符合的板材,沿等高线之曲线切割,粘帖成梯田形式的地形。
在这种情况下,所选用的材料以软木板和苯乙烯纸为方便,尤其方便的是苯乙烯吹塑纸板,做法可用电池火热切割器切割成流畅的曲线。
草地:如果面积不大,可以选用色纸,面积稍大可以选用草皮或草屑,用草皮,直接沾在基地表面即可,如果用草屑,就要事先在基地表面涂一层白乳胶,然后再把草屑均匀洒在有草的地方,等乳胶干了即可。
小肠绒毛结构模型制作料及用具:白纸、柔软的彩色包装纸(或布条)、剪子、双面胶、透明胶布1.将白纸折成扇子状,作为小肠的内层皱襞。
另外取一张宽度相同但长度较短的白纸,作为小肠的外表面。
将折好白纸的一边用双面胶与另一张长度较短白纸上的一边固定。
里面折好的白纸要长些,外面平整的白纸要短些,这样才能形成内表面积和外表面积的大小对比。
这样的结构要做两个。
一个用于继续制作,另外一个用于作面积大小的对比。
2.将柔软的彩色包装纸剪成条,用针缝在褶皱面上,缝好之后将相连的彩色纸条剪断。
这样使纸条呈绒毛状。
这个过程也可以用布条代替彩色包装纸。
同时留一部分的彩色包装纸作为面积的对比。
3.将里面褶皱白纸的底部用双面胶固定在外面的白纸上,然后将这张纸卷成筒状。
将纸的边缘用透明胶布粘好。
特点:通过材料使用前和使用后的对比,可以直观的看出小肠的特殊结构──绒毛和皱襞使消化的面积增加。
这样就可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解决教学上的重点和难点染色体结构模型制作一、设计意图染色体、DNA和基因这几个概念比较抽象。
只靠讲解学生不易理解。
借助模型等辅助教学工具可以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加深对染色体、DNA和基因等抽象概念的认识。
这样可以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
二、材料用具曲别针、橡皮泥、彩笔、纸条三、制作过程1、取三个曲别针串成一串,共串两串。
将橡皮泥搓成小球状,共六个。
每个曲别针上固定一个小球。
每一串代表一条染色单体。
橡皮泥搓成的小球代表蛋白质。
2、取两张长短相同的纸条,在纸条上涂上几种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基因。
将纸条卷成螺旋型,螺旋型的纸条代表DNA链状的双螺旋结构。
同样的纸条再做两条3、将两张螺旋型的纸条即DNA链缠绕在球状的蛋白质上组成染色体。
另一条相同的做法。
这样就构成了一对染色体。
4、DNA的链状结构被拆开呼吸运动时胸廓、膈肌与肺部变化的模型制作材料:塑料饮料瓶、Y形玻璃管、气球(2个小气球、1个大气球)、细线、剪刀制法:饮料瓶去掉瓶底,用细线把2个小气球分别绑在Y形管的两个分支上,Y形管另一端从瓶内穿过瓶盖,固定到瓶盖的小洞内(注意密封),瓶底用大气球的一部分薄膜封住用法:向下拉气球薄膜(膈肌),与Y形管相连的气球(肺)会变大,说明肺吸气;向上推气球薄膜(膈肌),与Y形管相连的气球(肺)会变小,说明肺呼气。
例析大跨度体育馆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一、前言针对我国的国情而言,对于高层的结构建筑,采取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被认为是最为合适的施工技术,并受到了建设部的推荐和推广使用。
该技术顾名思义,就是采取钢筋混凝土构件和钢构件、组合构件等相互组合,从而形成一种混合型的新体系。
在体系中由于存在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因此该体系能够很好地将两者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起到了相互补充的作用。
针对一些大型的场馆建设,例如大跨度体育馆的设计施工上,由于结构和强度的要求,最后在确保功能性得到体现的基础上,往往会采用下部混凝土结构和上部大跨度钢屋顶相结合的混合型结构体系。
本文以某大型体育馆为例子来分析大跨度钢-混凝土结构之间的协同效应。
并未其它可能采取该结构系统的建筑提供一些实践经验和参考借鉴。
二、大跨度体育馆的基本概述1.工程概况在本文中選择工程建筑项目是某一大跨度体育馆建筑,其具体的工程概况为:体育馆的总建筑面积是2.2万平方米,大跨度的体育馆东西长约130米,南北长约86米,计划修建为地上三层的规模,其中的高度分别设计为中间层的高度是5.4米,其余两层的高度是6米,网架支座底标高为18米,屋面建为坡屋面,其中最高点标高是23.6米。
2.结构选型在本工程中满足建筑的基本功能基础上,并且充分的考虑工程的经济性,最终确定本工程中的体育馆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而钢屋盖采用正放四角锥网架形式和下弦支撑,在体育馆周圈和内部设混凝土框架柱,在框架柱顶设置混凝土环梁。
设计具体的体育馆布置图如图1与图2 所示。
3.荷载条件荷载类型:根据建筑领域的结构荷载规范,在本工程项目中选择的大跨度体育馆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中充分的考虑了自重附加恒载、活载、马道荷载、雪荷载及风荷载。
建筑受地震的影响作用:依据对体育馆地震安全的评价报告,在本次的跨度体育馆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中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计算,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场地类别为Ⅲ类。
知识结构模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知识结构模型是指用来描述人类知识体系的一种理论框架。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获取大量的信息和知识,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这些知识就成为一项重要的问题。
知识结构模型提供了一种方法来帮助我们理解知识是如何组织和存储的,以及如何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
1. 知识结构模型的概念知识结构模型是一种用来描述知识组织和存储方式的模型。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是如何相互关联的,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知识来解决问题。
知识结构模型可以是理论上的,也可以是实际的,它们可以用来描述知识的层次结构、分类方式、关联关系等。
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目的,知识结构模型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最常见的包括层次结构模型、网络结构模型和分类结构模型。
(1)层次结构模型:层次结构模型是描述知识按照一种层次化的结构排列的模型。
在这种模型中,知识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包含一定数量的知识单元,每一个知识单元又可以包含更细粒度的知识单元。
(2)网络结构模型:网络结构模型是描述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模型。
在这种模型中,知识单元之间通过关系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网络结构。
这种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知识的关联性,从而更好地应用知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管理的日益重要,知识结构模型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知识结构模型将更加精细化和智能化,为我们提供更好的知识管理和资源利用方式。
知识结构模型也将更加关注知识的可视化表示和交互式应用,以满足用户对知识获取和交流的需要。
第二篇示例:知识结构模型是指人们头脑中关于某一特定主题的知识组织方式,是知识的组织结构。
知识结构模型可以体现一个人对某一领域的知识了解程度,以及对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关联的认识。
在教育领域,知识结构模型被广泛用于教学设计和评估学生知识水平。
通过了解和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模型,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课程内容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桥梁结构模型制作设计方案一、桥梁模型制作的目标。
咱为啥要做这个桥梁结构模型呢?首先就是为了好玩儿呗,当然啦,也是为了学习一下桥梁的结构知识。
我们的目标就是做出一个既结实又好看的桥梁模型,就像那些真正的大桥一样,能稳稳地“站”在那儿,承受住各种“压力”。
二、桥梁类型的选择。
1. 经过深思熟虑(其实就是瞎琢磨了一会儿),我决定做一个梁桥模型。
为啥呢?因为梁桥相对简单一些,对于咱们这种新手来说比较好上手。
而且梁桥看起来简洁大方,就像一个低调的实力派。
2. 梁桥的结构特点就是主要靠梁来承受上面的重量,就像一个大力士扛着东西一样。
我们的模型也要把这个特点体现出来。
三、材料准备。
1. 主要材料。
木条:这可是咱桥梁的“骨架”。
就像人的骨头一样,得选那种直直的、结实的木条,最好是那种厚度和宽度都比较均匀的,这样做出来的桥才不会歪歪扭扭。
我打算去附近的手工店或者建材市场找找看。
胶水:这就是把木条粘在一起的“魔法胶水”啦。
不能用那种一粘就掉的劣质胶水,得选粘性强的木工胶。
这样才能保证咱们的桥梁结构稳稳当当的。
纸张:用来做一些装饰或者辅助结构。
比如可以把纸卷成小圆柱,放在桥梁的某些部位,增加它的稳定性。
就像给桥梁穿上了一层“防护服”。
2. 辅助材料。
剪刀:用来裁剪纸张和木条,这就不用多说了吧,一把锋利的剪刀可是必备工具。
尺子:没有尺子怎么能做出笔直的桥梁呢?它就像一个严格的监工,时刻提醒我们要保持尺寸的精准。
四、制作步骤。
1. 设计草图。
先在纸上画出桥梁的大致形状和尺寸。
这个草图不用画得太精美,只要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就行。
就像画画打草稿一样,大概画出梁桥的梁有多长、多宽,桥墩的位置和形状等等。
我打算把梁画成一个长方形的长条,桥墩呢,就画成简单的方形。
然后根据实际材料的尺寸对草图进行调整。
比如说,如果木条的长度有限,那就得把梁的长度适当缩短一点,可不能让材料不够用啊。
2. 制作桥墩。
按照草图上桥墩的尺寸,用木条搭建出桥墩的框架。
湖南省“路桥杯”大学生结构模型创作竞赛
中南大学
参赛设计方案说明书
作品名称剑桥
学校名称中南大学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联系电话
二○○六年七月十四日
目录
摘要 (2)
1 设计说明书 (3)
1.1 概述 (3)
1.2 方案简介 (3)
1.3 结构模型及方案特点 (4)
1.4 应用前景 (5)
1.5 施工流程: (5)
1.6 施工要点: (5)
2 结构方案图 (6)
2.1结构效果图 (6)
2.2结构俯视图 (6)
3 设计计算书 (7)
3.1结构计算模型 (7)
3.2结构强度计算 (8)
3.2.1 拱肋强度计算 (8)
3.2.2 拉杆强度计算 (9)
3.3 结构稳定分析 (9)
参考文献 (10)
摘要
本文根据湖南省“路桥杯”土木建筑类大学生结构模型创作竞赛规程和使用材料的特点要求,结合现代桥梁结构的特点,借鉴细杆拱桥结构设计概念构思了本结构模型。
在造型上,空间上主要采用三角形、梯形等几何元素,注重结构的整体性。
在结构设计方面,充分根据木材的力学性能,主要受力构件采用格构式组合构件,利用斜向支撑增加结构空间作用,提高抗侧能力。
并通过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的空间分析,根据构件的受力情况沿杆件变化,采用了变截面的杆件,充分的利用材料,经过ANSYS 的计算表明,结构在设计荷载作用下,均能满足强度、刚度、稳定性要求。
关键词:结构模型、设计大赛、模型制作
1 设计说明书
1.1 概述
对于结构模型,稳定性起着控制作用,包括整体稳定性和局部稳定性,选择合理有效的结构受力体系对结构模型设计有着重要意义。
模型设计中,主要应考虑充分利用木材薄片受力性能特点。
就本次竞赛而言,关键在于充分利用木材薄片受拉性能好,受压则需要组合成柱的特点,选择优化的结构模型,使结构模型能够接近竞赛规定的最大加载荷载,同时尽可能降低结构的自身重量。
本结构模型根据以上思想,进行结构的构思与设计。
1.2 方案简介
本结构整体外型为一个上承式桁架。
其造型融入三角形和梯形等美学元素,整体造型简单、受力形式较好,符合本次竞赛的设计理念。
结构根据竞赛规程的要求,确定合理跨度和高度以后,以四根斜杆为主要受力构件向下传力,顶部做成一个加载平台。
根据各个面内的抗弯刚度要求,灵活选用杆的形式,通过计算得出合理拱轴线的位置,合理布置杆拱的空间角度;再合理布置支撑杆件,用于抵抗荷载传来的水平力分力并减小侧移;并通过ANSYS软件模拟多种荷载情况下的破坏情况,找出结构构件的薄弱环节进行局部加强,使得结构的破坏向强度破坏靠近,从而使本结构模型具有足够的承
载能力和优秀的抗侧能力。
1.3 结构模型及方案特点
本结构模型的特点有:
(1)、通过结构模型使荷载有效地转化,使得结构的构件基本只受拉或受压,构件基本不受弯或所受弯矩很小(通过ANSYS分析可知,杆件的最大弯矩引起的应力只有最大轴力引起的应力的10%左右)能充分发挥构件的力学性能。
模型的主要受力构件为四根传力的斜杆、连接斜杆成拱的拱肋、以及下部受拉的杆件组成。
呈两个梯形平面布置,中间用横梁和斜向支撑连接,增加结构的整体性。
(2)、斜杆的合理设置。
木材薄片轴向受拉力学性能较好,受弯性能低劣,并且做成组合杆件来受弯所需材料较多,故主要利用斜杆把竖向力转化为下部的水平力拉力,利用木材薄条承受水平拉力,尽量避免通过构件直接受弯。
经分析表明,同样高度的斜杆,其抗水平力的性能与sin2θ成正比,45度时为极大值,也即最好的发挥了斜撑作用。
本模型在考虑高度和跨度的限制以后,斜杆的与水平面的夹角θ为尽量接近45度角,充分发挥下部细杆的较高受拉性能。
(3)、横向支撑的有效布置,在宽度方向交叉布置了一定数量的斜向支撑,并根据ANSYS的计算结果局部加强,有效的增强了整体的扭转体形,也更有利于创造高效的抗侧力体系。
(4)、斜杆采用了由三片薄板组合而成的格构式梁,既增加了面内的抗弯刚度,也增加了杆件发生侧向失稳的概率。
同时有效的
增加了构件制作时的粘结面,非常适合于本次竞赛模型的制作。
1.4 应用前景
本机构模型与细杆拱桥的形式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直接用于工程实际中还存在一定距离,主要问题是模型主要针对竞赛设计的,只考虑了加载台上的竖向静荷载,没有考虑动载、横向纵向的水平荷载等因素,还需要连接桥面板的细拉索等还需要加设。
尽管如此,其设计思想对于实际结构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受力均匀,可充分利用材料;结构也较大,可以设计成大跨度结构;而三片薄板组成的组合杆件是设计上的一种新的尝试,斜撑作用、杆拱结构使得结构侧移很小,以及为腹部提供很大的利用空间。
1.5 施工流程:
锯切木材⇨制作杆件⇨砂纸打磨木材表面⇨制作组合构件⇨拼装梯形结构⇨拼装空间骨架⇨安装斜撑⇨节点处补胶(※)⇨加工局部结构⇨养护⇨加载⇨END
1.6 施工要点:
1)制作组合杆件时应保证横隔板的粘结牢固,避免因横隔板出现脱
落使柱局部失稳出现破坏。
由于斜向组合杆件是本方案主要受力构件,一旦出现上述问题,将严重影响结构的受力性能。
2)拼装梯形结构和结构空间体系时应避免由于杆件的制作误差引
起对称位置平面和空间角度不相等,甚至引起整个结构的重心发生偏移,使得在加载时因偏心而侧翻。
3)斜向支撑的拼装时应严格控制误差,保证支撑杆与斜杆所成角度
相等,并使各支撑间间距相等。
4)由于竞赛使用的是502胶水,其干硬速度非常快,所以粘结要先
准备好需要粘结的构件,再来粘结,并由多人协调完成。
5)后期应注意补强粘结柔弱处,特别是在受水平力的斜杆处增加阻
隔板,增强节点强度。
2 结构方案图
2.1结构效果图
图2-1三维结构效果图
2.2结构俯视图
图2-2结构俯视图
3 设计计算书
3.1结构计算模型
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采用空间杆系模型对结构进行空间分析,结构分析模型如图3-1所示。
在Ansys建模时,按以下原则进行:
(1)模拟方式:主梁、横联采用Beam44单元,下部拉杆,采用Link10单元,支座为简支,用四个点来模拟,一个点约束三个方向线位移,另外三个点约束竖向线位移。
(2)材料特性:按竞赛规程木材的弹性模量取E=16.5Mpa,抗拉强度为80MPa,抗压强度为35MPa。
(3)荷载施加:根据竞赛要求,在结构的顶部加载,本计算模型以四个大小相同的力作用在顶部四个节点上,见图3-1。
图3-1 结构空间分析模型
由于结构对称,且在所选定的荷载作用方向上,结构受力相同,故可取结构的一种加载情况进行计算,主要进行拱肋、拉杆和横撑强度计算。
3.2.1 拱肋强度计算
(1)截面几何特性
拱肋采用三片141mm
薄板以隔板粘合而成,截面面积A=42 mm2,截面惯性矩 I=686mm4
截面抵抗矩 W=I/Y=686/7=98mm3。
(2)内力
拱肋内力见表3-1,弯矩Mz很小,杆件的抗弯强度能满足。
表3-1 拱肋内力表
m)
-0.07
-0.07
-0.07
-0.07
-0.13
-0.13
-0.18
(1)截面几何特性
拉杆采用截面为42mm
的细条,截面面积A=8 mm2。
(2)内力
由Ansys有限元软件计算,得杆内拉力约300.6N,应力约37.6MPa同理可得斜撑等的应力分布情况,绘制应力分布图如图3-2。
图3-2应力分布图
3.3结构稳定分析
采用子空间迭代法进行分析,在ANSYS软件中,以1000N的竖向外荷载为基准荷载,通过计算提取前五阶失稳系数,其结果见表3-2。
表3-2 前5阶失稳系数
阶数稳定系数失稳类型失稳图示
1 0.90034整体失稳
2 1.026拱肋扭转失稳
3 1.1719下斜横联失稳
4 1.2267中斜横联失稳
5 1.4026上斜横联失稳
最小稳定系数达到0.9,故基本满足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 Full Moore, Understanding Strctures, Mc Graw-Hill,1999
[2]【美】林同炎﹑S·D·思多台斯伯利著,王传志等译,结构概
念和体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肖新标﹑沈火明﹑叶裕明﹑赵光明,ANSYS7.0实例分析与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