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 格式:doc
- 大小:145.00 KB
- 文档页数:2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知识)1.互换性的基本要求:满足装配互换和功能互换2.机械加工误差的分类:尺寸误差: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尺寸和理想尺寸的偏离程度。
形状误差: 加工后零件的实际表面形状对于其理想形状的差异(如直线度和圆度)位置误差:相互位置对于其理想位置的偏差。
(如同轴度、位置度)表面微观不平度:加工后的零件表面上由较小间距和峰谷所组成的微观几何形状误差。
3.互换性的种类:完全互换和不完全互换完全互换:零件加工完之后不需要任何辅助处理直接可以装配。
不完全互换:零件加工完之后需要进行挑选、分组、调整、修配等辅助处理。
4.尺寸:以特定单位表示线性尺寸的数值。
5.公称尺寸:由图样规范确定的理想形状要素。
公称尺寸D孔的上、下极限尺寸D max和D min轴的上、下极限尺寸d max和d min公称尺寸+上极限偏差=上极限尺寸公称尺寸-下极限偏差=下极限尺寸6.偏差:某一尺寸减去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实际偏差:实际尺寸-公称尺寸孔Ea 轴ea极限偏差:极限尺寸-公称尺寸孔EI 轴ei基本偏差:公差带相对零线位置的那个极限偏差7.尺寸公差:上极限尺寸-下极限尺寸或者上极限偏差-下极限偏差8.配合:间隙配合: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之上。
过盈配合: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之下。
过渡配合:孔的公差带和轴的公差带相重合。
9.配合制:基轴制配合:基本偏差为一定的轴的公差带。
基孔制配合:基本偏差为一定的孔的公差带。
10.几何公差的项目、符号及分类11.几何公差带的4个要素:形状、大小、方向和位置12.按结构特征、要素分为组成要素:由一个或几个表面形成的要素称为组成要素。
导出要素:对称要素的中心点、线、面或回转表面的轴线13.独立原则:是指给定的尺寸公差与几何公差相互独立14.最大实体状态(MMC):孔或轴在尺寸极限范围内,具有材料最多时的那个状态,称为最大实体状态。
在此状态下的尺寸,称为最大实体尺寸。
◆对于孔:是最小极限尺寸D min◆对于轴:是最大极限尺寸D max15.最小实体状态(LMC):孔或轴在尺寸极限范围内,具有材料最少时的那个状态,称为最小实体状态。
重点难点 第一章绪论 重点: 1)明确本课程的研究对象,特点,主要内容。
2)掌握互换性和标准化的基本概念。
3)了解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第三章尺寸公差、圆柱结合的精度设计 重点: 1)掌握有关偏差、公差及配合的基本术语和定义。
2)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体系与构成,公差与配合标准的应用。
难点: 1)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的应用。
2)圆柱结合的精度设计内容和基本方法。
第四章形状和位置精度设计 重点: 1)形位公差的征项目及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
2)公差原则和公差要求的含义,独立原则、包容要求和最大实体要求的图样标注和应用范围。
难点: 1)形位公差的标注、形位公差项目及公差值的选择。
2)公差原则和公差要求。
第五章表面粗糙度 重点: 1)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的名称、代号及其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
2)表面粗糙度的选用。
难点: 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及其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 第六章滚动轴承与孔、轴结合的精度设计 重点: 1)滚动轴承的公差等级及其应用范围。
2)滚动轴承的内、外径公差特点。
3)滚动轴承配合的选用、配合表面的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以及在图样上的标注。
难点: 配合表面的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以及在图样上的标注。
第八章键、花键结合的精度设计 重点: 1)平键和矩形花键结合的特点。
2) 平键和矩形花键结合的公差的选用及其图样标注; 难点: 平键和矩形花键结合的公差的选用及其图样标注 第九章螺纹结合的精度设计 重点: 1) 螺纹的主要几何参数及其对螺纹结合互换性的影响; 2) 螺纹公差(公差带的构成)和螺纹精度的概念 3) 螺纹在图样上的标注 难点: 螺纹几何参数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作用中径的概念及螺纹的合格条件。
第十章圆柱齿轮精度设计 重点: 1)评定齿轮精度、侧隙的必检参数及其的概念 2)齿轮精度设计的内容及其基本方法 3)齿轮精度等级和侧隙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 难点: 1)评定齿轮精度、侧隙的必检参数 2)齿轮精度设计的基本方法及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 第十一章尺寸链的精度设计基础 重点: 1)尺寸链图的画法 2)尺寸链的组成以及封闭环和增减环的判别方法 3)极值法计算尺寸链—正计算和中间计算 难点: 1)尺寸链图的画法、尺寸链的封闭环和增减环的判别方法 2)极值法计算尺寸链—反计算词汇表2.完全互换:指对同一规格的零件,不加挑选和修配,就能满足使用要求的互换性。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互换性是指制成的同一规格的一批零件,不作任何挑选、调整、或修配,就能进行装配,并能保证满足机械产品使用性能要求的一种特性。
2、互换性按其互换程度不同可分为完全互换和不完全互换两种。
其中完全互换在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3、分组装配法属不完全互换性。
其方法是零件加工完后根据零件实际尺寸的大小,将制成的零件分成若干组,然后对相应组零件进行装配。
4、当零件的使用要求与制造水平、经济效益产生矛盾时,一般采用不完全互换。
5、零件几何参数误差的允许范围叫做公差。
它包括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和角度公差等。
6、检测包括检验与测量。
检验不必得出被测量的具体数值;测量是将被测量与作为计量单位的标准量进行比较。
7、按不同的级别颁发,我国的的标准可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四种。
8、推荐性国家标准的代号为GB/T。
二、判断:﹙“√”表示正确,“×”表示错误,填在题末括号内。
﹚1、互换性要求零件具有一定的加工精度。
()2、零件的互换性程度越高越好。
﹙﹚3、完全互换性用于厂际协作或配件的生产,不完全互换性仅限于部件或机构的制造厂内部的装配。
﹙﹚4、装配时要进行附加修配或辅助加工的零件也属于互换性零件。
﹙﹚5、为了使零件具有完全互换性,必须使各零件的几何尺寸完全一致。
()6、为使零件的几何参数具有互换性,必须把零件的加工误差控制在给定的公差范围内。
()7、合理确定公差与正确进行检测是保证产品质量、实现互换性生产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和手段。
﹙﹚三、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标号填入括号内。
)1、具有互换性的零件应是()。
A、相同规格的零件;B、不同规格的零件;C、相互配合的零件;D、形状和尺寸完全相同的零件。
2、某种零件在装配时需要进行修配,则此种零件()。
A、具有完全互换性;B、具有不完全互换性;C、不具有互换性;D、无法确定其是否具有互换性。
3、分组装配法属于典型的不完全互换性,它一般使用在()。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知识)1.互换性的基本要求:满足装配互换和功能互换2.机械加工误差的分类:尺寸误差: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尺寸和理想尺寸的偏离程度。
形状误差: 加工后零件的实际表面形状对于其理想形状的差异(如直线度和圆度)位置误差:相互位置对于其理想位置的偏差。
(如同轴度、位置度)表面微观不平度:加工后的零件表面上由较小间距和峰谷所组成的微观几何形状误差。
3.互换性的种类:完全互换和不完全互换完全互换:零件加工完之后不需要任何辅助处理直接可以装配。
不完全互换:零件加工完之后需要进行挑选、分组、调整、修配等辅助处理。
4.尺寸:以特定单位表示线性尺寸的数值。
5.公称尺寸:由图样规范确定的理想形状要素。
公称尺寸D孔的上、下极限尺寸D max和D min轴的上、下极限尺寸d max和d min公称尺寸+上极限偏差=上极限尺寸公称尺寸-下极限偏差=下极限尺寸6.偏差:某一尺寸减去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实际偏差:实际尺寸-公称尺寸孔Ea 轴ea极限偏差:极限尺寸-公称尺寸孔EI 轴ei基本偏差:公差带相对零线位置的那个极限偏差7.尺寸公差:上极限尺寸-下极限尺寸或者上极限偏差-下极限偏差8.配合:间隙配合: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之上。
过盈配合: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之下。
过渡配合:孔的公差带和轴的公差带相重合。
9.配合制:基轴制配合:基本偏差为一定的轴的公差带。
基孔制配合:基本偏差为一定的孔的公差带。
10.几何公差的项目、符号及分类11.几何公差带的4个要素:形状、大小、方向和位置12.按结构特征、要素分为组成要素:由一个或几个表面形成的要素称为组成要素。
导出要素:对称要素的中心点、线、面或回转表面的轴线13.独立原则:是指给定的尺寸公差与几何公差相互独立14.最大实体状态(MMC):孔或轴在尺寸极限范围内,具有材料最多时的那个状态,称为最大实体状态。
在此状态下的尺寸,称为最大实体尺寸。
◆对于孔:是最小极限尺寸D min◆对于轴:是最大极限尺寸D max15.最小实体状态(LMC):孔或轴在尺寸极限范围内,具有材料最少时的那个状态,称为最小实体状态。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1、机器和仪器制造业中的互换性,通常包括零件几何参数(如尺寸)间的互换和力学性能(如硬度、强度)间的互换。
2、所谓几何参数,主要包括尺寸大小、几何形状(宏观、微观)以及相互的位置关系等。
3、相互性按其互换程度,可分为完全互换和不完全互换两种。
4、对标准部件,互换性还可分为内互换和外互换。
5、标准化是以标准的形式体现的,也是一个不断循环、不断提高的过程。
6、按照标准化对象的特征,标准可分为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等。
7、工程上各种技术参数的简化、协调和统一是标准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8、工程技术上通常采用的优先数系,是一种土进制几何级数。
9、规定的r值有5、10、20、40、80五种。
10、R5、R10、R20和R40是常用系列,称为基本系列。
而R80则作为补充系列。
11、选用基本系列时,应遵循先疏后密的原则,即应当按照R5、R10、R20、R40的顺序,优先采用公比较大的基本系列,以免规格太多。
12、圆柱体结合是由孔与轴构成的、在机械制造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结合。
这种结合由结合直径与结合长度两个参数确定。
13、尺寸:基本尺寸、实际尺寸、作用尺寸、极限尺寸。
14、公差带有两个基本参数,即公差带大小与公差带位置。
15、加工误差:尺寸误差、几何形状误差(宏观几何形状误差、表面微观特性、表面波度误差)、位置误差。
16、配合种类:间隙配合、过盈配合、过渡配合。
17、配合制:基孔制配合、基轴制配合。
18、标准公差:公差单位、公差等级。
19、国标规定标准公差分为20个等级。
20、轴的基本偏差是在基孔制的基础上制订的。
21、基本尺寸≦500时,孔的基本偏差是从轴的基本偏差换算得来的。
22、根据国家标准提供的20个等级的标准公差及28种基本偏差代号,可组成公差带孔有543种、轴有544种,由孔和轴的公差带又可组成大量的配合。
23、影响大尺寸加工误差的主要因素是测量误差。
24、对尺寸>500~3150mm,国家标准规定一般采用基孔制的同级配合。
一、什么叫互换性?它在机械制造中有何重要意义?是否只适用于大批量生产?答:互换性是指制成的同一规格的零(部)件中,在装配时作任何选择,附加调整或修配,能达到预定使用性能的要求。
它在机械制造业中的作用反映在下几方面。
在设计方面,可简化设计程序,缩短设计周期,并便于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在造方面,可保证优质高效生产;在使用方面,使机器维修方便,可延长机器寿命。
互换性给产品的设计、制造和使用维修都带来了很大方便。
它不仅适用于大批量生产,也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互换性已经成为现代机械制造企业中一个普遍遵守的原则二、公差、检测、标准化与互换性有什么关系?答:按照标准设计的公差,加工检测一批同一规格的零件,装配时就不用选配,调整,就能装配成一台设备,并且在这台设备某个零件失效时,再拿一个同一规格换上去,就可保证零件和设备的一切性能,也就是说公差,检测,标准化是为了同一规格的零部件具有互换性而做的。
三、测量及其实质是什么?一个完整的测量过程包括哪几个要素?答:“测量”是指以确定被测对象量值为目的的全部操作。
实质上是将被测几何量与作为计量单位的标准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被测几何量是计量单位的倍数或分数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测量过程应包括测量对象、计量单位、测量方法和测量精度四个方面要素。
四、什么是尺寸传递系统?为什么要建立尺寸传递系统?答:一套从长度的最高基准到被测工件的严密而完整的长度量值传递系统就是尺寸传递系统。
为了保证量值统一,把量度基准和量值准确传递到生产中应用的计算器具和工件上去。
五、对某一尺寸进行等精度测量100次,测得值最大为50.015mm,最小为49.985mm。
假设测量误差符合,正态分布,求测得值落在49.995到50.010mm之间的概率是多少?答:最大为50.015 最小是49.985 可以判断均值u=50.000按照3σ法则0.015=3σσ=0.005P(49.995<X<50.010)=fai (50.010-50.000)/σ-fai (49.995-50.000)/σ=fai(2)-fai(-1)=fai(2)+fai(1)-1=0.9772+0.8413-1=0.8185六、基本尺寸、极限尺寸、极限偏差和尺寸公差的含义是什么?他们之间的互相关系如何?在公差带图解上怎样表示?答:公差基本术语的含义(1)基本尺寸;设计时给定的尺寸,称为基本尺寸。
课程介绍“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基础课,主要用于高等工科院校机械、仪器仪表及有关专业,该课程研究的对象是机械或仪器零部件的几何精度设计及其检测原理。
一般地,在机械产品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分析计算:1)运动分析与计算。
根据机器或机构应实现的运动,由运动学原理,确定机器或机构的合理的传动系统,选择合适的机构或元件,以保证实现预定的动作,满足机器或机构运动方面的要求。
2)强度的分析与计算。
根据强度、刚度等方面的要求,决定各个零件的合理的基本尺寸,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使其在工作时能承受规定的负荷,达到强度和刚度方面的要求。
3)几何精度的分析与计算。
零件基本尺寸确定后,还需要进行精度计算,以决定产品各个部件的装配精度以及零件的几何参数和公差。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三个方面,在设计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
本课程主要讨论的是机械精度的分析与计算。
机器精度的分析与计算是多方面的,但归结起来,设计人员总是要根据给定的整机精度,最终确定出各个组成零件的精度,如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以及表面粗糙度参数值。
本课程是由互换性原理和测量技术基础两部分组成的。
互换性是零部件精度设计的基本内容。
零部件的互换性基本上由标准化实现。
测量技术基础属于计量学的范畴,是论述零部件的测量原理、方法及测量误差处理等内容。
所以本课程的特点是术语定语多、符号、代号多,标准规定多。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概念难记,内容繁多。
但并非本课程难学。
课程各部分都是围绕着以保证互换性为主的精度设计问题,介绍各种典型零件几何精度的概念,分析各种零件几何精度的设计方法。
各种零件的参数检测作为实验内容。
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归纳,认真完成作业。
同学们学习本课程,要了解以下内容:1、掌握互换性、标准化的概念、机械零部件精度设计的基础原理和方法。
(尺寸公差及理论、形位公差及理论、表面粗糙度等,即绪论、第1、3、4章)。
2、了解典型零件(包括滚动轴承、键和花键、螺纹、齿轮)极限与配合标准的组成和应用,能够合理的确定各种典型零件的制造精度。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第一章要点一、极限与配合(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1.有关孔和轴的定义孔和轴是广义的,孔是包容面,内部无材料;轴是被包容面,外部无材料。
2.有关尺寸的术语及其定义尺寸:由设计者给定,由数字和长度单位(一般为mm)组成。
基本尺寸:孔为D,轴为d,当孔和轴配合时,D=d实际尺寸:孔D a,轴d a,通过测量得到,存在测量误差,非真值。
局部实际尺寸:不同部位的实际尺寸各不相同。
极限尺寸:孔D max,D min,轴d max,d min最大实体状态(MMC)和尺寸:孔D min,轴d max最小实体状态(MMC)和尺寸:孔D max,轴d min3.有关公差和偏差的术语及其定义偏差是某一尺寸减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极限偏差指上偏差(ES,es)和下偏差(EI,ei)。
孔的上下偏差:ES= D max–D, EI= D min–D;孔的实际偏差必须在上下偏差之间。
轴的上下偏差:es= d max-d, ei= d min-d; 轴的实际偏差必须在上下偏差之间。
偏差可为正值、负值或零。
偏差值除零外,应标上相应的“+”号或“-”号。
偏差影响配合松紧。
公差是允许尺寸的变动量。
公差为绝对值,不能为零。
孔公差:T D=| D max - D min |=|ES-EI|轴公差:T d=| d max - d min |=|es-ei|极限偏差和公差都是设计给定的,反映使用要求。
公差反映尺寸制造精度,公差值越小,精度越高,制造越困难。
公差带由公差带大小和公差带位置决定,公差带大小由标准公差确定,位置由基本偏差确定。
4.有关配合的术语及其定义配合是孔和轴公差带之间的关系,是设计时对一批孔、轴提出的要求,不是指某一对孔和轴结合的松紧。
配合种类:间隙配合、过渡配合和过盈配合。
间隙配合:最大间隙X max=D max-d min=ES-ei,最小间隙X min=D min-d max=EI-es,过渡配合:最大间隙X max=D max-d min=ES-ei,最大过盈Y max=D min-d max=Ei-e过盈配合:最大过盈Y max=D min-d max=Ei-es, 最小过盈Y min=D max-d min=ES-ei配合公差是组成配合的孔、轴公差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