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暴力”的思考
- 格式:docx
- 大小:22.32 KB
- 文档页数:9
浅析网络暴力的危害成因及对策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辱骂、恶意批评、人身攻击等行为。
它具有隐蔽性、传播广、伤害大的特点,给社会秩序、个人尊严和心理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网络暴力的危害成因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同时也需要采取一些对策来应对。
网络匿名性是网络暴力的主要源头之一。
在网络上,人们往往使用匿名账号发泄自己的情绪,甚至违法犯罪。
因为网络上的隐蔽性,造成了一种“无所不能”的感觉,使得一些人故意通过网络暴力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攻击他人。
网络暴力的危害成因也和网络文化的倾向有关。
网络上流行着一种冷漠、攻击性的文化氛围,一部分年轻人受到影响,认为网络上可以为所欲为,可以任意攻击他人。
自以为是的价值观念、标榜自由的网络言论,都是造成网络暴力的成因。
网络暴力的危害成因还包括网络监管不力。
在网络空间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缺乏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惩罚力度。
一些网络平台追求点击量,对网络暴力行为采取宽容的态度,甚至提供了传播暴力信息的平台。
针对网络暴力的危害成因,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对策来应对。
加强网络管理。
鼓励网络平台完善管理制度,及时删除恶意信息,加大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打击力度。
建立起有效的举报机制,让用户可以方便地举报恶意行为,并对举报者进行保护。
加强网络教育。
作为时代的新媒体,网络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校和家长应该对学生进行网络教育,普及网络道德和网络安全知识,让他们了解网络暴力的危害性。
也要教育学生正确应对网络暴力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网络社交,传递正能量。
加强联合治理。
网络暴力的危害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需要政府、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形成网络暴力联合治理的合力。
政府部门应出台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还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促使它们担起社会责任。
网络暴力的危害成因主要源于网络匿名性、网络文化的倾向和网络监管不力。
为了应对这种现象,我们需要加强网络管理,加强网络教育,以及加强联合治理,才能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健康发展。
如何看待网络暴力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沟通交流、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
然而,伴随着网络带来的便捷与自由,网络暴力这一社会问题也日益严重,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名誉权以及社会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网络暴力,通常指的是通过网络对个人或团体进行的言语攻击、人身威胁、隐私侵犯等行为。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传播速度快,加之监管难度大,网络暴力一旦发生,其伤害性往往比现实中的暴力更为严重。
受害者可能遭受心理创伤、名誉受损甚至人身安全的威胁。
对于网络暴力,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应积极看待并采取合理措施予以应对。
首先,从个人层面来说,提升自我保护意识至关重要。
网民应加强个人信息保护,避免泄露可能被用来攻击自己的数据。
同时,面对网络暴力,受害者应勇于发声,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不是选择沉默或者自我封闭。
从社会层面来讲,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是根本之策。
相关部门应制定出针对性更强、操作性更高的法规,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明确界定和严格惩处,提高违法成本。
互联网平台运营商也应承担起责任,完善监管机制,及时清除暴力信息,保护用户免受侵害。
教育和引导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社会各界,包括家庭、学校、媒体等,都应当增强网络素质教育,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培养网民良好的网络道德和责任感。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自觉抵制和谴责网络暴力时,网络空间才能变得更加清朗。
网络暴力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我们应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网络暴力,既要注重预防和遏制,也要注重受害者的保护和救助。
仅有法律的约束是不够的,更需要公众的理性参与和文明互动,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减少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构建一个和谐、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面对网络暴力,我们不能沉默,更不能袖手旁观。
每个人都应成为反对网络暴力的行动者,用我们的善良和正义,守护网络空间的清明,让这个虚拟社会同样充满温情和尊重。
浅析网络暴力的危害成因及对策1. 引言1.1 网络暴力的定义网络暴力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的针对特定个人或群体的恶意攻击和施压行为,其中包括言语侮辱、人身攻击、造谣传谣、恶意扩散、恐吓威胁等各种形式。
网络暴力的不良影响往往不仅局限于个人生活,还可能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暴力现象逐渐凸显,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网络暴力的定义不仅包括针对个人的攻击,还包括对特定群体或组织的恶意打压和谩骂。
在网络空间中,匿名性和传播速度的特点使得网络暴力行为更加猖獗和恶劣。
受害者往往难以追究施暴者的责任,而施暴者却可以轻易地隐藏在虚假的身份背后,不受法律制约地进行攻击。
网络暴力的范围和危害性日益扩大,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警惕。
对于个人来说,遭受网络暴力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对社会来说,网络暴力可能破坏社会和谐,影响公共秩序。
加强对网络暴力的防范与治理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1.2 网络暴力的危害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环境下,通过言论、图片、视频等方式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羞辱、威胁或侵犯的行为。
网络暴力的危害十分严重,首先是对个人的伤害。
受害者可能因为网络暴力遭受到严重的精神压力,导致情绪失控、严重的抑郁症甚至自杀。
网络暴力会破坏社会稳定。
在网络上散布谣言、造谣传谣造成社会恐慌,甚至会引发群体事件,影响社会安定。
网络暴力也会对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降低社会道德水平,使人陷入一种以攻击他人为乐的不良心态,导致社会风气败坏。
网络暴力的危害不容忽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打击。
2. 正文2.1 网络暴力的成因网络暴力的成因非常复杂,主要包括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
心理因素是网络暴力的重要成因之一。
一些网民在网络上攻击他人时,可能是因为自身存在自卑、嫉妒、愤怒等负面情绪,通过对他人的攻击来转移自己的情绪。
一些人可能对权力、匿名性产生滥用,觉得网络是一个可以无罚的空间,从而肆意进行网络暴力行为。
网络暴力的心得体会网络暴力的心得体会(通用6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络暴力的心得体会(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网络暴力的心得体会1随着日益发展的网络系统向我们走来,我们原有的一系列的生活方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来的教学,到现在的网络教学,从原来的超市购物到现在的网上购物,从原来的临床咨询到现在的网上会诊……整个过程的演变与替代,无不凝结着先进的科技工作者艰辛的汗水和无穷的智慧,然而,在风靡时尚的网络生活中,我们是否又考虑过它的不足呢?诚然,网络确实带给我们无可估量的好处。
出门时电话联系,这样节约了时间,节约了精力。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和精力干其他一些更重要的事。
网络在整个生活中发挥着它无可比拟的优势,越来越多的人将焦灼的眼神抛向电脑屏幕。
因为,他们渴求的是最时新、最有效的信息。
而相反的一些同样珍贵的人类的结晶———图书,被人们置之一旁不顾。
据有关部门调查,近六年来我国国民读书的意识逐渐下降,因为他们大部分人将眼光抛向网络。
可以说,网络几乎替代了大部分人的生活,而就在网络日趋走红,并扮演重要生活的同时,我们应该保持几分冷静与沉着。
当今的一些青少年,尤其是高中生,他们经常因沉湎于虚无缥缈的网络生活而无法自拔,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与去泡网吧,其结果肯定是弊大于利。
作为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学知识的关键时期,如果对有些事情认识不清或者克制不了,就很容易对其思想产生毒害作用,并最终导致诱发犯罪。
还有一些不法犯罪分子专门利用高新技术手段进行网上作弊,如果你没有一点警觉意识,就很容易成为被捕猎的对象。
因此,我们对网络要时刻保持一种警觉、严肃的态度。
此外,网络生活很容易让人们形成一种懒惰、散漫的意识,对一些重要的事情缺乏亲历性和实践性。
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得知,任何事情没有它绝对的优势,只不过是人们思想上的一种错觉罢了。
如何正确面对网络暴力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网络暴力问题也越来越普遍。
人们在网络上可以匿名发表言论,也可以随意转载他人的言论,导致一些无辜的网民遭受到了无情的攻击,如何正确的面对这些网络暴力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首先,遇到网络暴力,我们要保持镇定,冷静和理智。
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很多时候人们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会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
我们需要明白,对方的攻击往往都是言辞上的,不能因此而直接回怼对方,激化矛盾。
我们应该先停下来,仔细阅读对方的言论,理性思考后再作出回应。
其次,我们不能太在意别人的言论,尤其是那些无理取闹、无中生有的攻击。
我们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做好自己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地回应对方言论的挑衅,这只会引起更多的麻烦。
再次,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辞和行为,不要做出过激的回应。
即使对方攻击的言论是虚假的,我们也不要恶语相向,而是要沉住气,证明自己的清白。
我们也应该克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在言语上做出过激的行为。
另外,我们也需要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
在社交网络中,我们应该限制自己的个人信息的公开程度,避免给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提供机会。
我们也可以设置一些隐私设置,限制非好友的查看权限,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最后,我们也需要有勇气站出来,为自己的权益辩护。
网络暴力的根源大多在于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谅解,我们应该向大家传达正确的观念,努力消灭网络暴力现象的发生。
我们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争取自己的权益。
总之,正确面对网络暴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我们需要冷静处理、理性思考,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攻击,同时保护自己的隐私和权益。
在这个社交网络时代,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互相尊重,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
2022关于网络暴力的看法作文150篇2022关于网络暴力的看法作文1今天我要倡议的内容是络暴力”,你们肯定会问我:“为什么呢?”现在我就来讲讲原因吧!“网络暴力”是一种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暴力形式,它是一种在网上发表具有诽谤、污蔑、侵犯名誉的语言。
使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在网络上针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人们称之为“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能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而且它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网络暴力是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为什么我要说它的严重性呢?因为现在是信息时代,有网络,能在网上和人交流谈论,也就导致有很多思想不正的人,会对别人造成语言攻击,不了解的人心里不会有太多触动,也理会不到它的`严重性。
如果严重的话会让人有抑郁症和不想活在世上的想法,这是多么恐怖啊!我认为它和人身攻击是一样的,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行。
现在有非常多的明星,他们有一点不对或是网民不喜欢,就会惨遭网民的“网络暴力”。
对于一个你素未谋面、素不相识的人对你进行“网络暴力”,你又会怎么做?前段时间,就有一个受到网络暴力而自杀的韩国女星,她年仅25岁啊,仅因为“网络暴力”而失去了生命,这难道不能令人感到心痛吗?难道我们还要把“网络暴力”继续进行下去吗?不,不能了,这是我们的同胞啊!我们又怎么狠得下心一次一次伤害他呢?从现在起我要制止“网络暴力”!不能让他在我们的生活中飘来飘去了!它不声不响地就可以带走一个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是脆弱的,我要让它消失在我们的生活里。
各位网友们让我们一起来制止吧:1、学会文明用语,不对他人进行“语言攻击”或“网络暴力”。
喜欢就表达,不喜欢就不要进行伤害。
2、我们应该多在网络上发些正能量能温暖人心的话语,而不是发写毫无营养对人造成精神伤害、心理伤害的话。
3、每个人都有喜欢的偶像,他是光芒万丈的,是优秀的,是世界上最好的。
可也不能因为和偶像产生矛盾、闹不和的其他人进行“网络暴力”,因为他也有爱自己的粉丝啊!我们应该理智啊!要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不能因为自己的几句话,而让人受到不该有的伤害。
大学生网络暴力心得体会[优秀5篇]1. 大学生网络暴力心得体会网络暴力在社交媒体时代越发猖獗,甚至许多人都不自觉地成为了网络暴力的加害者。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摆脱不良网民的形象,理性地对待互联网,不当做发泄情绪的工具,更不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加害者。
我认为,多为别人着想,学会发掘对方优点是防止自身暴力行为的最佳方法。
网络暴力,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人身攻击。
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自己的优点和劣势。
与其看人的缺点,我们不妨多发掘一下对方的优点,从而令自己更容易客观地看待他人。
其次,个人信息保护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社交媒体上,许多人不仅热衷于分享自己的想法、私密照片,甚至还公布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地址等隐私信息。
这无异于给网络暴力行为创造了条件。
所以大学生应该学会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要轻易地随意公开自己的隐私。
另外,理性沟通也是防止网络暴力的重要步骤之一。
网络暴力被称为“键盘侠”的行为,因为如果当事人面对面交流,不会像在互联网上那样一味抨击他人。
因此,在和他人交流时,尽量保持理性,坚持双方沟通等待相应解决方式,不要一味发泄情绪。
总的来说,网络暴力必须得到大家高度重视。
而防止网络暴力行为,也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尤其是作为大学生,更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优良的网络公民。
2. 大学生网络暴力心得体会网络暴力已经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里成为了常态,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来说。
个人的信息和隐私保护受到攻击已经不是一次两次。
更有甚者,嫌犯通过网络进行人身攻击,导致一些学生自杀。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网络暴力,学会保护自己的信息不受到攻击。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网上语言的暴力本质,并自我反思在网络环境下的言论是否得当。
当我们觉得自己已经被一些负面言论打击,自己非常愤怒时,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回应时保持冷静。
不要用过激的言论来反击,否则我们就陷入了恶性循环,为自己带来更多负面影响。
其次,保护个人信息是非常必要的。
如何看待网络暴力现象[浅析网络暴力现象]摘要:网络舆论是舆论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形式,同时又是传统舆论在网络领域中的延伸。
在这个新的领域中,衍生出许多新的问题,网络暴力便是其中之一,文章从网络暴力事件的形成过程入手,对其进行概念界定。
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网络暴力的成因,对于网络暴力带来的危害也进行了概括。
最后对于应对网络暴力的产生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网络暴力;人肉搜索;舆论网络媒体是继广播、电视、报纸之后的第四种媒体,虽然出现较晚,但其正以迅猛的势头全面而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网络媒体的发展,也暴露出许多新问题,网络暴力现象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拟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探析,剖析网络暴力现象,以期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一、网络暴力的出现及界定(一)网络暴力事件的出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我国网民的数量在逐年上升,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网络的正向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网络舆论的形成,对于推助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人肉搜索”的兴起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帮助很多人查询到亲属下落。
这是“人肉搜索”发动人际网络的力量,把互联网“开放,互助,分享”精神发扬光大的一种表现。
然而仍然是“人肉搜索”,在近几年网络世界诸多因素作用下,衍生了许多网络暴力事件。
网络暴力事件最早要追溯到2006年2月的“虐猫事件”。
一位网友贴出了一位穿高跟鞋的女子用鞋跟踩死猫的视频图片,随后各大网站相继传播,引起了网民的强烈反应,该女子头像甚至被制成“宇宙A级通缉令”,在不到6天的时间里,嫌疑人的详细资料均被公布于网络之上,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谩骂和攻击,涉嫌的王女士被单位停职并在重重压力之下向网友们赔礼道歉。
此后还有“丁香小慧事件”、“天价头事件”、“香水门事件”等等,纵观这些事件,他们都是将激烈的网络语言延伸到现实社会中来,打着维护道德的大旗而肆意地去践踏他人的名誉和隐私,构成了社会威胁,甚至还出现了暴力冲突。
高中作文范文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空间中,通过言语、文字、图片、视频等手段对他人进行侮辱、辱骂、恶意诋毁、人肉搜索、威胁等行为,对受害人造成精神上的伤害。
面对这一社会问题,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暴力呢?一、了解网络暴力的危害网络暴力给受害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导致他们失去自信心、自尊心,甚至引发抑郁症、自杀等严重后果。
同时,网络暴力也破坏了网络空间的和谐与友善氛围,影响着社交媒体的健康发展。
了解网络暴力的危害,有助于我们正确看待这一问题。
二、对网络暴力保持清醒的认识1. 意识到网络并非法外之地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其中发生的事情对当事人的伤害是实实在在的。
我们不能因为身处于虚拟空间就违法乱纪,对他人进行辱骂和侮辱,而不受法律的制约和道德的约束。
2. 辨别网络暴力与言论自由的界限言论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但它并不包括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和恶意辱骂。
要明确区分网络暴力和合理表达意见的边界,遵守网络言论规范,以维护网络空间的友善与公正。
三、加强网络暴力的法律监管1. 建立完善的网络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应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网络暴力的法律法规,明确网络暴力行为的定义和处罚标准,并加大对违法者的打击力度,以维护网络空间的法制秩序。
2. 提高执法力度加强网络暴力的执法力度,对于网络暴力行为进行及时查处和处罚,以起到震慑效果,维护网络空间的良好秩序。
四、积极倡导网络道德与文明用语1. 培养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倡导尊重他人的言论自由和权益,培养友善、理性、公正的网络价值观,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氛围。
2. 使用文明用语,避免恶意攻击在网络交流中,我们应当用文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使用侮辱性语言和恶意攻击他人。
要树立起理性思维和互助精神,共同建设和谐的网络社区。
五、增强网络素养,技术手段防范网络暴力1.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对广大网民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他们对网络暴力的识别和防范能力,不轻易上当受骗,避免成为网络暴力的加害者或受害者。
网络暴力心得体会最新网络暴力心得体会(通用6篇)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新网络暴力心得体会(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网络暴力心得体会1高中女生琪琪因不堪网友和身边同学朋友的指指点点,选择了结束自己生命这一极端手段为她涉嫌偷窃服装而被店主求人肉搜索这一事件画上了句点。
大好的青春年华,就这么被网络暴力吞噬,让人不禁扼腕叹息。
孔子曾说“苛政猛于虎”,我认为现如今网络暴力的危害比苛政更甚,因为它不仅导致人们的生活下降,更使得精神上难以得到安全感。
“琪琪事件”里,我看到了网络暴力正伸出魔爪来腐蚀人们的心灵,若不及时制止,便会导致公民意识淡化及权利与义务统一意识的削弱,那所谓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将会成为一纸空文。
网民的帮助让店主对琪琪的个人信息了如指掌,若琪琪果真偷窃店内服装也算是出了一口恶气,但片面的去顾及店主的感受往往就会忽视当事人琪琪的感受。
因为琪琪也是一个家庭的成员,琪琪的逝去也会造成这个家庭的破碎。
这些暂且不论,按理说店主只是怀疑琪琪偷窃服装,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琪琪就是小偷。
店主将琪琪照片发到网上,引发了网民的人肉搜索,侵犯了琪琪的肖像权和隐私权,悲剧的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原本这只是一场误会,也许只要双方解释一下就会误会消除,彼此相安无事,可事实并不总是如此。
有人说店主将琪琪照片发到网上使琪琪声誉受损是造成琪琪结束自己生命的原因,但我认为网络暴力才是这起事件的幕后黑手。
网络暴力必然不会凭空产生,而是人民的创造,更深一步的说,是人们道德感的缺失和法制观念的淡薄才让网络暴力有了滋生的空间。
比起社会上的其他暴力现象,网络暴力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对当事人的打击大等等特点真是让人胆战心惊。
“琪琪事件”也让我想到了一个事件:“贾君鹏事件”。
当初一句“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红遍大江南北。
如何正确对待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当前社会最为普遍的一种反社会行为,它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伤害和痛苦,也会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健康成长。
对待网络暴力,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从而减少它的危害。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正确对待网络暴力。
一、了解网络暴力的危害首先,为了正确对待网络暴力,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危害。
网络暴力是指在互联网上以一种较为恶劣的方式,对其他用户进行羞辱、诽谤、辱骂和威胁等行为。
网络暴力不仅会给受害者造成心理上的伤害,还可能导致受害者无法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
此外,网络暴力还会影响到社会和谐和稳定,甚至引发一些严重事件。
二、正确应对网络暴力正确应对网络暴力需要我们采取以下措施:1. 不要退缩,勇敢面对。
网络暴力往往是一种通过匿名和跨越地域的方式进行攻击的手段,受害者很容易感到无处可逃和无法反击。
但是,正确的应对方式应该是勇敢面对,不要退缩,更不要受到网络暴力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2. 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如果受害者认为被网络暴力侵害了自己的权益,可以依法维权,去相关机构寻求帮助和支持。
对于那些违法的网络暴力行为,相关机构应该加强打击和制裁,让网络暴力的行为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3. 不要轻信谣言和不实言论。
网络暴力往往伴随着谣言和不实言论的传播,不少人因此受到误导和伤害。
正确的应对方式是不要轻信谣言和不实言论,及时辟谣和传播真相,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
4.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在使用互联网时,人们需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自己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例如,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谨慎选择交友平台,不与陌生人随便聊天等。
5. 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宣传。
为了遏制网络暴力的蔓延,应该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宣传,让人们了解网络暴力的危害和正确的应对方式。
只有扩大公众的知识面和意识水平,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
三、创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除了正确应对网络暴力外,创造健康的网络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网络语言暴力的深思第一篇:对网络语言暴力的深思对网络语言暴力的深思摘要随着网络的日益发展,我国使用网络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加,网络渐渐成为了我国国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一些问题也在网络的迅速发展中不断地显现出来,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网络语言暴力问题。
本文从网络暴力语言的特点,表现形式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并分析了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同时对于如何解决此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网络语言暴力,暴力特点,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建议1.现象分析近日,又一起少年微博直播自杀,无救而亡成为网络热门话题。
除了事件主人公自己对生命的抉择外,关注的网友也有意无意地成为其中的幕后推手。
除了这些自杀者的推手,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暴力让互联网的环境变得肮脏不堪。
无论是打开明星的贴吧微博,还是浏览时事热点的网友留言,随处可见“脑残!”“变态!”“去死!”等辱骂语言。
随着网络传播手段的推陈出新,互联网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也出现了更多的网络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
网络语言暴力专指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中发生的以语言为媒介、对特定对象的辱骂攻击行为。
2.网络语言暴力的特点及表现形式由于语言暴力是虚拟环境的攻击行为,因此具有故意性、伤害性、虚拟性和传递性的特点。
目前网络语言暴力最主要的表现形态有谣言、谩骂、人肉搜索等。
2.1.谣言。
谣言是指通过对不真实消息的恶意散布,使当事人的人格受到极其严重的贬损。
如“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停车场上“我爸是市长”事件,“新疆滴血食物传播艾滋病”和“碘盐能防核辐射”等谣言,这些不仅侮辱了当事人名誉和人格,损害了网络公信力,甚至成为触发某些公共事件以致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一份有600名在校大学生参与的调查显示:41.6%的大学生曾被微博上的虚假信息误导过,而微博信息被官方辟谣之后,也仅有16%的同学愿意主动转发辟谣。
2.2.粗暴的谩骂和攻击性言论。
如何看待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一种在网络环境下的暴力行为,通常表现为在线上对某个人或群体进行攻击、谩骂、恐吓、诋毁、污蔑等行为。
网络暴力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了一种问题,需要我们面对并解决。
网络暴力的形成和原因网络暴力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关。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交际方式从实体到虚拟,沟通方式从面对面变为网络。
网络上的言论也无法像实体社会那样受到约束,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加剧了网络暴力的发生。
另外,人性的阴暗面也是导致网络暴力的原因之一。
通过网络,人们能够轻松匿名,以此为依托进行网络暴力行为。
这种行为没有任何实体的制约和约束,因此更加肆无忌惮。
网络暴力的危害和影响一方面,网络暴力会给受害者带来心理上的创伤。
在网络暴力的攻击下,受害者可能会产生压力、恐惧、无助、愤怒等负面情绪,甚至导致抑郁、自闭等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网络暴力也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由于网络暴力的匿名性和不可追踪性,有些攻击者还可能会利用网络暴力来进行各种诈骗、侵权等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如何应对网络暴力应对网络暴力,首先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受害者应该尽量不要过于在意和纠结于攻击者的言论,一方面要学会忍耐和坚强,另一方面要尽量与朋友、家人等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以此来平衡心态。
同时,受害者也可以向相关机构或社交平台举报攻击者,争取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与此同时,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综合努力。
对于网络暴力行为,社交平台和互联网企业应加强审核和监管,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减少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
同时,也需要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文明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社会对网络暴力的警示和谴责。
总结网络暴力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解决。
在处理网络暴力事件时,需要保持理智和理性,以平和和积极的态度应对攻击者。
同时,也需要增强社会的防范措施和教育意识,共同建设一个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
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指通过网络媒体渠道对特定人群进行侮辱、恐吓、诽谤等一系列造成情感和心理伤害的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暴力已经成为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既难以避免网络暴力的产生,也难以消除其对我们的影响。
因此,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暴力,成为了一个需要探讨的重要议题。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网络暴力的危害。
网络暴力不仅仅对被攻击者造成心理伤害,也会给社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网络暴力容易引发一些极端行为和犯罪行为,如自杀、伤害他人等,同时,会引发社会舆论对某个人或事情的误解和偏见。
除此以外,网络暴力还会给我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不便,例如在线购物、约会等。
然而,我们不应该因为网络暴力的危害而过分恐惧和避讳。
我们应该正视网络暴力的存在,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预防和抵制其产生。
例如,对于过度发泄的言辞,我们应该保持沉默,不做过激的反应,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对方的情绪,避免矛盾的扩大和升级。
而对于明显的恶意攻击,则可以通过举报途径、寻求法律援助等方式采取行动。
另外,我们也应该改变自己的心态。
在遭遇网络暴力之时,我们不应该被情绪所左右,更不能轻言放弃。
我们应该用冷静和理性的态度来面对这些网络暴力的攻击,并保持足够的信心和勇气,不断地向前行进。
同时,如果我们能够将网络暴力转化为动力,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我们也将获得更多的成长与进步。
最后,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自我保护,以免受到网络暴力带来的伤害。
我们应该对网络中曝光的个人信息,像个人身份证信息、家庭地址、联系方式、工作单位等进行保护。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不将性格和生活的细节信息泄漏于网络中,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综上所述,正确看待网络暴力是学会正视网络暴力存在的同时,通过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抵制网络暴力,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心态和自我保护意识。
通过这样的正确的姿态,我们才能够在网络暴力的困扰中得以自我保护,不受其危害。
对“网络暴力”的思考
摘要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网民群体的壮大,网络力量对现实案例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由于网络本身的属性,“网络暴力”的危害也愈发严重,并逐渐成为影响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
本文就“网络暴力”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些网络热点新闻的披露,和网络力量是分不开的,不仅在揭露事情真相上,更在案情定性和量刑上,都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近期发生的“杜海涛跪韩星”事件引发的对粉丝的人肉搜索和骚扰,又体现了网络力量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问题:网络暴力。
一.“网络暴力”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讨伐与攻击。
虽然是“虚拟”的攻击行为,但也会对当事人造成巨大的伤害。
这些恶语相向的文字,往往是一定规模数量的网民们,因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触及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所发的言论。
这些语言文字刻薄、恶毒甚至残忍,已经超出了对于这些事件正常的评论范围,不但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恶意诋毁,更将这种讨伐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将其真实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公布于众。
这些评论与做法,不但严重地影响了事件当事人的精神状态,更破坏了当事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由一开始的人身攻击逐渐发展成越来越多样的形式,对网络安全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二.分析“网络暴力”产生的根源
首先,无论是从网络暴力的案例分析出发还是现实情况分析,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化都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网民的法律意识,让网民在潜意识中认为不需要为自己在网络中的行为负责,从而做出一些在现实中不会做的事情,肆意的伤害他人并以此自豪。
第二,网民对网络信息真实度的探究和考虑不足,容易轻信网络上的信息,并做出冲动的举动,为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
第三,网民年龄年轻化及从众心理容易带来情绪化和盲目性的特点。
一些网络信息特意凸出事件的片面,误导网民以达到一己利益,损害网络公共环境。
最后,是法制意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落后。
目前网民的素质尚且不足,也没有相关的健全的法律约束,对所谓追讨法律责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综上,网络的匿名、虚拟属性是导致网络暴力频发的根源,而网络信息的真实度缺失、网民主体的精神道德文明和法律意识缺失和法律、精神文明建设的落后是造成网络暴力难以追究责任的重要原因。
三.应对“网络暴力”的措施
网络暴力除了语言攻击影响网络环境外,最重要的影响是侵犯网民权利,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人肉搜索”带来的影响。
“人肉搜索”侵犯了当事人的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荣誉权等,遇到情绪激动的过激份子还会侵害当事人的人生安全,带来重大安全隐患。
从案例看来,网络暴力带来最大的侵权行为就是侵犯公民隐私权,而造成网络暴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匿名性,根据这两点,网络实名制和相关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实名制是保护了网民的隐私权还是进一步将网民隐私曝光,取决于网络法的规定和实施,只有在完善法律的保护下,网民的隐私安全才能得到保证。
应对以上的问题,可以建立网络应急疏导机制,对可能造成网络暴力的话题和事件进行全程监察和跟进,根据立法的发言要求对网络言行进行规范。
网络自由不应该以网络混乱为代价,立法势在必行。
总而言之,网络暴力之所以越来越猖狂,是因为没有一个标准衡量,也没有一个相关的机制
四.“网络暴力”相关案例分析思考
(一)网络暴力第一案
2007年,北京31岁女白领跳楼,在生前的博客中,她将自杀原因归咎为丈夫的不忠,并在博客中贴出了丈夫和“第三者”的照片。
在她去世后,她的博客被网友转贴到各大论坛,引起网友们热议。
此后,当事人的丈夫姓名、职业、住所都被曝光,生活收到了极大的影响。
从路上被人破口大骂到住处被红漆写满“血债血偿”,他难以忍受,向当地法院提交了诉状,提出侵权网站给他赔偿1.3万元的赔款,并在一些访问中表示网络盛传的内容很多是不实的。
直到事件最后,真相也没有水落石出,最终是以传播帖子的网站删除了相关的信息和图片,并达成庭外和解为结局。
但对当事人的生活造成的影响不言而喻。
在这个案例中,网友们阅读了相关的帖子,就武断的认为这都是事实,并站在道德的高点上对女事主的丈夫进行了过激的行为。
事实上,清官难断家务事,尚且不管此事是真是假,这件事本就是家务事,网友们根据一面之词,就决定为女事主进行报复,这一点体现了网络信息的真实度缺失,
还有网友的行为失当。
(二)杜海涛跪韩星韩星贴吧吧主被人肉
2013年11月,杜海涛在某颁奖典礼中遇到了偶像,单膝下跪颁奖,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这一幕被拍下来发到网上,许多网民纷纷表示杜海涛损害了中国民族气节,不该向韩星下跪。
但杜海涛没有回应。
一张穿着上写外语“闭嘴”的衣服的配图和暗示不在乎的微博激起了网民更大的反应,但杜海涛始终不正面回应。
事件持续发展下去,传闻是该韩星的百度贴吧吧主的个人信息的帖子发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信息表明那是一个未成年的女生,一些网友表示会前往进行“围观”。
此举引发了大批网民的呼应,但此时也有声音质疑这种行为上升到了个人攻击,对该吧主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同时,该吧主表示那并不是她的个人信息,而这个信息的来源也非常可疑。
杜海涛的微博下面的评论和他本人的一些粉丝站也被污言秽语侵占了版面,各种人身攻击,不仅涉及了父母亲人,更上升到了卖国贼、崇洋媚外的国际高度。
一周左右,杜海
涛发布道歉申明,但污言秽语的攻击并没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没有停止的迹象。
而杜海涛本人也没有再发表申明。
在这个事件中可以看出,一些网友把网络攻击当成实现个人价值的工具,对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人和事件具有极大的攻击性。
就这个案例来说,单膝跪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下跪,喜爱偶像本无可厚非。
虽说公众人物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但韩星吧主是无辜的。
把别人的信息发布到网上并表示要进行攻击报复,无疑是网络暴力从“虚拟”到“现实”的进化,对公民人身安全危害很大。
(三)李毅吧网络暴力事件综述
李毅吧初期以“内涵贴”“段子贴”为主,以自嘲式的调侃活跃在网络世界中。
但近几年,李毅吧渐渐的出现一批站在爱国主义高点上,对韩星、日星粉丝进行网络暴力的网络暴民,以“爆吧”为乐趣,以人数为优势,进行污言秽语的谩骂和斥责。
在后期一些事件中,开始涌现一大批“人肉”事件,从网络世界到现实,极大的损害了一些网民的隐私权和人身安全。
在这几年里,几乎每一个韩星日星包括一些欧美明星的
贴吧都被李毅吧进行了污言秽语的刷屏攻击,同时,李毅吧成员还活跃在豆瓣、微博、天涯等门户网站,对网络公共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危害。
2013年11月,新浪微博开了一个“李毅吧滚出贴吧”的话题,李毅吧成员作为网络暴力的代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网民对网络安全和秩序的诉求,网络暴力已经成为网民深恶痛绝的吸血虫。
个人认为,偶像只是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体现,并不代表民族喜好甚至政治倾向。
网络暴力以爱国标榜气节可笑又滑稽,尤其是打着爱国的幌子伤害别人,更是可恨又无知。
而且网络暴力的表现方式,大篇幅的谩骂和侮辱也让人感觉非常不舒服,更不要说人肉搜索对人带来的影响。
五.总结
综上所述,网络暴力的出现是一个过程,网络暴力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复杂因素合力的结果,既有媒介特点的影响,也有社会、文化的作用,更在于网民自身心理机制的原因,并且还没有达到顶峰,必须得到遏制。
除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还要注意精神文明的建设。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声音,因此解决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也是解决网络问题的重要方法。
网络是一个舆论环境,理性和非理性的声音都有它们的空间,关键是导向。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词条“网络暴力”
2.《对“网络暴力”侵权行为的思考》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张俊雅
3.《从网络暴力的典型案例看网络暴力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生奇志郭文辉
4.金君俐.网络暴力现象探析.[J].新闻实践,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