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科学研究的关键性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62.00 KB
- 文档页数:15
上篇1、资源:狭义的自然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会经济条件下,能过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
2、资源的属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资源的空间和时间属性。
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差别,资源的权属与流转的特性。
3、林德曼定律,即“十分之一定律”。
又叫“百分之十定律”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的能量流动过程中,后一营养级使用的能量均为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其余90%的能量因呼吸作用或分解作用而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还有小部分未被利用。
4、资源科学的基本原理,物质循环规律,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地域分异规律,资源价值与价格规律,区位论原理。
中篇1, 土地资源:是人类发展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种综合性自然资源。
它是指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等自然,人文要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自然特征表现为面积有限,利用永续,位置固定,质量差异。
3,土地资源的经济特征表现为供给稀缺性,用途多样性,土地价值的增值性以及报酬的递减性。
4,土地资源的分类是科学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
中国目前采用的分类体系主要是三大类:按照土地自然属性进行的分类(土地类型分类),按照土地利用属性进行的土地分类(土地利用分类),按照土地利用功能进行的分类(土地利用功能分类)。
5,土地资源评价是针对一定的土地利用目的,对土地资源的性状进行质量鉴定的过程。
它大致可以分为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及土地经济评价。
6,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状况是,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较低,耕地退化现象严重,耕地资源分布不均衡,后备耕地资源缺乏。
水资源1,水资源是指地球上可利用的或者可能被利用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保证的,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更新的那部分淡水。
2,水资源具有多方面的特点。
从人类活动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循环性与流动性;时空分布不均匀性;多用途性;利弊两重性。
第二章自然资源学的有关理论第一节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一、人口过剩→当代自然资源问题的直接原因资源问题=人口数量×人均资源消费×单位资源利用的环境后果人口过剩: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提供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资料时。
人口消费过剩:是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显著的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二、其他因素⏹1、人口的分布⏹2、战争⏹3、科学技术的某些发展⏹4、经济、政治、道德伦理诸要素第二节自然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一、自然资源学的框架结构与时空尺度⏹1.自然资源学的框架结构⏹自然资源学:主要是研究人类与自然界中可转化为生产、生活资料的物质与能量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和管理等。
⏹二、自然资源学研究的时空尺度⏹1、空间尺度:要区分全球、区域、地方、地点等尺度。
对不同的尺度要研究不同的论题。
我国把区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为研究重点。
⏹2、时间尺度⏹区分未来近、中、远期的不同任务⏹(1)近期规划目标主要是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打破资源、环境退化与发展受阻恶性循环的关键环节,实施可行的开发项目,起步措施还必须有政策保证;⏹(2)中期规划则是从发展的可靠性着手,使当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步入良性循环;⏹(3)远期规划着眼于前瞻性预测,走向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有关的其他学科⏹1.环境科学⏹ 2.国土经济学⏹ 3.人类生态学第三节自然资源学的发展⏹一、关于人类史前时期的自然资源问题研究——自然资源学的史前时期⏹人类对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影响是局部的、微小的。
积累了一些极为原始的经验,但根本谈不上记载,更不用说总结。
科技进步与自然资源利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程度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大,长期以来,我们的发展模式主要依赖于对自然资源的严重消耗和浪费,导致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一些新兴技术被应用到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中,这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然资源的问题,并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科技进步与自然资源利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要既注重技术创新,又注重科技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之间的有机结合,形成科技在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中的应用模式和体系。
首先,科技进步可以对自然资源开发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评估。
监测技术可以对自然资源的种类、质量、分布等进行快速准确的测量,获得精确的数据和信息,为决策制定和资源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
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也可以处理这些数据,并将其转化为可视化的结果,使得复杂的自然资源问题更为容易理解和解决。
其次,科技进步可以有效应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清洁能源、节能降耗、绿色化工等技术已经成为了环境管理和保护的重要手段。
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可以降低燃料的排放,并大幅度的减少对环境、气候和健康的影响。
同时,工业垃圾和固体废物的处理也成为了环境保护中的重要问题。
科技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一些关键的技术方案,例如新型垃圾处理设施,提高了垃圾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第三,科技进步还可以为自然资源保护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生态修复技术、物种保护和重建技术等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恢复是大部分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
生态修复技术可以创建生态系统,保持生命周期的平衡,支持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减轻环境压力。
同时,物种保护和重建技术以及环境保护法规引导企业和个人从保护方面看待自然资源。
总之,科技进步为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机会。
科技发展的迅猛和创新,为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TRIZ理论中资源分析的应用研究作者:韩博来源:《科技创新与品牌》2015年第07期TRIZ理论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始终围绕着三个关键概念,即矛盾、理想解和资源。
阿奇舒勒认为任何技术的发展不是随机的,而是遵循一定客观规律向前进化的。
理想解是技术进化的方向,不断解决矛盾是技术向前进化的动力,而有效利用资源是解决矛盾的重要途径。
此文将系统阐述何为资源、资源如何分类、如何寻找与利用资源等。
一、资源分析概述“资源”通常被认为是区域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
自然资源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社会资源如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等。
也可以说资源就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
但TRIZ理论中资源观有别于人们已经形成的资源观。
TRIZ理论中的资源是指系统及其环境中的各种要素,能反映诸多系统作用、功能、组分、组成间的联系结构、信息、能量流、物质、形态、空间分布、功能的时间参数、效能及其他有关功能质量的个别参数[1]。
可以说解决技术问题的实质是对资源的合理应用,使用技术系统资源是提高理想度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只有具备合理使用资源才能解决所有的技术问题。
资源分析的实质就是从系统的高度研究分析资源,挖掘系统的派生资源,关注系统资源间的有机联系,合理地组合、配置、优化资源结构,提升系统资源的应用价值或理想度。
一般情况下,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源是系统本身就有的,在系统中以方便使用的方式存在,称之为现成资源。
但很多时候系统中没有直接可以利用的资源,而是需要某种转化、加工等得到资源,这种资源称之为派生资源。
如要解决技术问题需要“冰”,但是在现有的技术系统中没有冰,但是有水,那么可以通过制冷的方式得到冰,以实现在系统内解决问题。
二、资源的类型TRIZ理论中按照资源的不同属性将资源分为两个纬度,六种类别。
两个纬度是指现成资源和派生资源。
资源基础理论摘要:本文介绍了资源基础理论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了资源的分类和特征,并分析了资源基础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对资源基础理论的全面了解,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资源的本质和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第一章:引言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资源基础理论是研究资源的本质、特点和利用方式的重要理论体系。
在本章中,我们将介绍资源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章:资源的分类和特征资源的分类是人们对资源进行整理和归纳的过程。
一般而言,资源可以分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等。
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其中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基础。
人力资源是人类智力和劳动能力的集合,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资本资源包括货币资本、物质资本和技术资本等,是实现经济发展和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条件。
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和知识的集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每种资源都具有其独特的特征。
自然资源具有固定性、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
人力资源具有活力和可再生性,但也受到教育、培训和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资本资源具有流动性和可替代性,但也面临着风险和不确定性。
信息资源具有瞬时性和时效性,但也需要不断更新和运用。
第三章:资源基础理论的实践应用资源基础理论在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资源基础理论能够指导决策者进行资源评估、规划和管理,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资源基础理论还可以为企业和组织提供指导,帮助其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此外,资源基础理论还可以为政府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四章:资源基础理论的挑战与前景尽管资源基础理论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资源的科学评价仍然比较困难,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估资源的价值和潜力是一个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