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字词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16.90 KB
- 文档页数:3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如果你要对贼、贼、贼采取守势,你就得被封,被固定;此世俗所谓知也。
但是,巨盗到来,他会背负着愧疚、尴尬和负担;恐怕它不牢固。
但是,农村所谓知者,非贼也。
所以,试着说说吧。
有没有所谓的世间知者不为贼积?所谓圣人,还有不防贼的?如何知道其恶?昔日齐国与邻城对峙,鸡犬之声相闻,布是王兰铺的,刺是雷兰刺的,两千多里。
四年之内,那么立祠堂、州、市、府、州、乡、宋的人尝过不法圣人的滋味吗?然而,一旦田成子杀了琦君,他偷走了他的国家。
小偷是不是一个人在为国作恶?然后用神识的方法去偷。
故有贼名,但在尧舜之安,小国不敢诛,大国不敢诛,排外齐。
不就是盗齐国,以其圣识守贼身吗?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
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富川尽而谷空,邱毅深而固。
圣人死,贼不起,天下平白。
圣人不死,贼不停。
圣人治天下固然重要,盗脚也很重要。
你为它量,就用它偷;称之以称之,然后用称之以盗;为傅而信,与傅而盗;正其为义,盗其为义。
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
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绝对圣人弃知,贼唯一;玉毁珍珠,贼不起;烧符破印,而民淳朴;斗争是平衡的,但人民不争;破坏世界神圣的法律,人民可以讨论。
《寓贵不能淫》书下注释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选自《__________》o孟子,名________ , _____ 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着作,共_______ 篇,一般认为是_____________ 及其弟子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共同编着的。
本文选自2. 岂不诚大丈夫:诚_______________ 大丈夫_____________3. 安居而天下熄:天下熄________________4. 是也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_______5. 丈夫之冠( )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冠______6. 父命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 ____________7.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往之女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_____________9. 必敬必我:______________10. 无违夫子: ________________11. 以顺为些者:_______________12.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广居”指__________ "正位”指___________ "大道”指__________ 。
13. 与民鱼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____________14. 独行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 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16. 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___17. 威式不能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书下注释仁本文选自《》。
《〈孟子〉两章》字词解释?【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不如】比不上。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的小)城。
【郭】郭,外城。
【环】围。
【而】表转折,却。
【夫】句首发语词。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衣。
【坚利】牢固锐利。
【米粟】指粮食。
【委】舍弃。
【去】离开。
意思是弃城而逃。
【域】界限,那个地点意思是限制。
【固国】巩固国防。
【威】震摄。
【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
至,极点。
【畔】通“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故】因此。
【有不战】不战则已。
生于担忧,死于安乐【发】指被任用。
【畎亩】间、田地。
【举】举用,被选拔。
【版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筑,捣土用的杵。
【鱼盐】贩卖鱼和盐【土】狱官。
【海】在海边(隐居)。
【市】市井之间。
【大任】重大的责任,担子。
【苦其心志】苦,使动用法,使……痛楚。
苦其心志,使他内心痛楚。
【劳其筋骨】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劳其筋骨,使他筋骨劳累。
【饿其体肤】饿,使动用法,使……饥饿。
饿其体肤,使他躯体饿瘦。
【空乏其身】空乏,使动用法,使……贫困。
空乏其身,使他受贫困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行拂,所行不顺。
乱,使动用法,使……额倒错乱。
乱其所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因此动心忍性】因此,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心忍性,动和忍差不多上使动用法,使他的心打搅,使他的性情坚强起来。
【曾】曾,同“增”。
【恒】常。
【过】错误,犯过失。
【然后】如此以后。
【困于心】内心优困。
【衡于虑】思绪堵塞。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征验于颜色。
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
【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喻】被人了解。
【入】在里面,指国内。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土】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同“弼”,辅佐。
【出】在别处,指国外。
《〈孟子〉二章》译文【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鱼我所欲也一、翻译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我所喜爱的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2.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
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
5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也?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的施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穷苦贫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
7.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来的思想。
二、解释1.鱼我所欲.也想要的、喜爱的2.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3、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 4.死亦我所恶.厌恶5.故患.有所不辟.祸患同“避”,躲避6.如使..如果,假使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通过这种方法就但,却8.凡.可以得生者一切9.非独..有是心.也不单、不仅贤德的人思想、本性..贤者10.贤者能勿丧.耳丧失11.得之则生.活下去12.呼.尔而与.之呼喝给 13.行道之人弗受..不会接受14.蹴.尔而与之践踏15.乞人不屑..不愿接受16.万钟于我何加..(有)什么益处17.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分辨1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激同“欤”,吗19.乡.为身死而不受“向”,从前20.是亦不可以已.停止21.此之谓失其本心.思想、“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翻译1、饿其体肤。
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2、行拂乱其所为。
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3、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4、人恒过,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何以利吾国?’大夫亦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亦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孟子去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也一定有什么利益可以给予我国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益呢?只要讲究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怎样使我国获利?’大夫们问:‘怎样使我家获利?’士人和庶人问:‘怎样使我自己获利?’如果上下都追求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人要弑君,必然会有千辆兵车的人家参与;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人家,如果有人要弑君,必然会有百辆兵车的人家参与。
在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千乘之家能得到的利益,在千乘之家能得到的利益,也不算少了。
如果舍弃仁义而先追求利益,就会贪婪无厌。
从来没有有仁心而舍弃亲人的,也没有有义心而背叛君主的。
大王也问:‘怎样使我国获利?’大夫们也问:‘怎样使我家获利?’士人和庶人也问:‘怎样使我自己获利?’如果上下都追求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解读:孟子在此章中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
他认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不在于追求利益,而在于讲究仁义。
如果上下都追求利益,就会导致国家陷入危机。
孟子用“万乘之国”和“千乘之家”的例子,说明了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权势和财富的积累会导致野心和欲望的膨胀,进而引发内乱和叛乱。
孟子主张,人们应该以仁义为本,关注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而不是只追求个人利益。
他批评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追求利益的现象,认为这种风气会导致国家灭亡。
孟子认为,一个有仁心的人不会舍弃亲人,有义心的人不会背叛君主,因此,仁义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孟子二章原文翻译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翻译:孟子说:“尊敬我自己的长辈,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自己的晚辈,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这样,天下就可以掌握在我的手掌之中了。
”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孟子说:“得道的人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失道的人则很少有人帮助。
当帮助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当帮助多到极点时,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孟子二章原文翻译(续)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孟子说:“君主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君主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称王于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五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五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却不能取胜。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兵力的强大。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孟子》二章知识归纳富贵不能淫【重点词解释】1.岂不诚大丈夫哉岂:难道。
诚:真正、确实。
2.安居而天下熄安居:安静。
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3.丈夫之冠也冠:行冠礼。
4.父命之命:教导、训诲。
5.子未学礼乎子:你。
6.以顺为正者正:准则,标准。
7.得志得:实现8.与民由之由:遵循。
之:代志向。
9.独行其道行:固守。
道:原则,行为准则。
10.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这。
焉:怎么,哪里。
11.威武:威胁暴力。
【词类活用】1.富贵不能淫淫:惑乱,迷惑。
这里是使动用法。
2.贫贱不能移移: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
3.威武不能屈屈:屈服。
这里是使动用法。
【通假字】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一词多义】1.居天下之广居居①:居住。
居②:住所。
2.戒(1)戒之曰戒①:告诫。
(2)必敬必戒戒②:谨慎。
【重点句子翻译】1.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译文:景春说:“公孙衍与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译文: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3.戒之曰:‘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译文: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译文: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义”。
】5.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译文: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重点问题探究】1.结构、内容:第一段:景春提出大丈夫的标准。
第二段:孟子反驳并提出自己关于大丈夫的标准。
孟子二章原文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就罢了,战争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在田间种地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隐居滨海被举用;百里奚从市集中被举用。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称王天下并不包含在其中。
父母双全,兄弟和睦,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
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
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称王天下并不包含在其中。
”孟子又曰:“君子有三患,未之有也。
必求其善也,必求其过也,是人也,则得其所欲矣。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孟子又说:“君子有三件忧虑的事,却从未遇到过。
他们一定会追求自己的善良,一定会追求自己的过失,这样的人才,就能得到他们想要的。
他们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能做到。
他们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追求让自己变得值得了解。
”孟子又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孟子又说:“人与禽兽的区别只有一点点。
普通人会丧失这些区别,而君子则会保留它们。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判断是非的心是智的开端。
人都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们都有四肢一样。
有这四种开端却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人,是自毁自己;认为自己的君主做不到的人,是在诋毁自己的君主。
凡是有这四种开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充它们,就像火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开始流淌一样。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就足以保护四海;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连侍奉父母都不够。
”孟子又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不仁者,与禽兽同弃。
18、《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标题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做,记录孟子言行的一部书,儒家经典之一。
它善用比喻说理。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伋j í的再传弟子。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称之为“亚圣”。
他主张行仁政,希望君主“以民为贵”。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
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①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补充注释:——①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②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③人和:人心所向,团结一致。
④不如:比不上。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①环:围。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①池:护城河。
一、重点词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环】围。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固国】巩固国防。
【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顺】归顺,服从。
【故】所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畎亩】间、田地。
【大任】重大的责任,担子。
【行拂乱其所为】行拂,所行不顺。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来【恒】常。
【然后】这样以后。
【困于心】内心优困。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外患】外来侵略的忧患。
二、《〈孟子〉两章》通假字【亲戚湖畔之】“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三、一词多义【之】亲戚畔之:代词,他三里之城:助词,的寡助之至:动词,到【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而】而后作:承接连词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以】以天下之所顺:凭\所以动心忍性:用来【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发于声:表现四、古今异义【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托【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疆域【七里之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亲戚..畔之】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路【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五、词类活用【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一般“威”是形容词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必先苦其心志】一般“苦”是形容词,在此为动用法,使……痛苦。
孟子两章翻译及原文孟子两章翻译及原文孟子两章是如何翻译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资料,欢迎阅读哦。
孟子两章翻译及原文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能凭借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自己的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自己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的君主不战则已,战斗就一定能胜利。
推荐一、教学目的:1.赏析本文比喻、对比等修辞方法,欣赏运用对话方式进行说理或论辩;2.了解文言代词和疑问语气词的一些用法;3.分析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和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局限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鱼我所欲也》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述应该舍生取义的道理,既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孟子二章重点词、句翻译(总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作业要求:1、在这页纸的背面默写原文,要求写清题目、作者、朝代。
2、所有内容均要求默写,判、改后上交,必须有判卷人签字,自己判的写“自判”。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解词1、三里之城.2、七里之郭.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城.非不高也5、池.非不深也6、兵.革非不坚利7、委.而去.之8、域.民9、寡助之至.10、亲戚畔.之11、天下顺.之二、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3、环而攻之而不胜4、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5、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7、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8、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0、寡助之至,亲戚畔之11、多助之至,天下顺之1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1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解词1、舜发.于畎亩..之中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3、天将降大任.4、于是.人也5、必先苦.其心志6、空乏..其身7、行拂乱..其所为8、曾益..其所不能9、人恒.过10、衡.于虑11、而后作.12、征.于色13、而后喻.14、入.则无法家拂.士1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二、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人恒过,然后能改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8、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一怒而诸侯惧而:
2.岂不诚大丈夫哉诚:
3.大丈夫:
4.安居而天下熄:
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焉:
6.父命之命:
7.往送之门
8.戒之曰戒:
9.必敬必戒戒:
10.无违夫子
11.以顺为正
12.妇妾之道也
13.妇妾之道也
14.与民由之
15富贵不能淫
16贫贱不能移
17.威武不能屈
18.此之谓大丈夫
19.居天下之广居
20.往之女家
2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
22法家拂士
2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24管夷吾举于士士:
25衡于虑
26 饿其体肤:
27空乏其身:
28行拂乱其所为:
29行拂乱其所为
30人恒过
31增益其所不能增:
32征于色
33发于声
34而后喻
3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38.孟子名()
39.()时候的思想家
40. 《孟子》作者是谁?
15.一怒而诸侯惧而:表承接
16.岂不诚大丈夫哉诚:
17.大丈夫:
18.安居而天下熄:
19.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焉:
20.父命之命:
21.往送之门到,往
22.戒之曰戒:
23.必敬必戒戒:
24.无违夫子
25.以顺为正
26.丈夫之冠也
27.丈夫之冠也取独
28.与民由之
15富贵不能淫
16贫贱不能移
17.威武不能屈
18.此之谓大丈夫叫作,称为
19.居天下之广居
20.往之女家
其他见课本,哈哈
2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
22法家拂士
2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24管夷吾举于士士:
25衡于虑
26 饿其体肤:
27空乏其身:
28行拂乱其所为:
29行拂乱其所为
30人恒过
31增益其所不能增:
32征于色
33发于声
34而后喻
3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38.孟子名()
39.()时候的思想家
40. 《孟子》作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