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学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消化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完好的情况下,出现持续或反复出现的消化道症状,如上腹胀闷、腹痛、恶心、呕吐、饱胀等,并伴有消化功能异常。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通过辨别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然后采取相应的中药治疗和调理方法。
一、中医辨证分型:1.脾胃虚弱型:主要特点是脾胃气虚,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便溏、舌淡苔白等。
治疗时应益气健脾、健胃消食,可选用党参、黄芪、白术等温补药物。
2.气滞型:主要特点是气机不畅,消化功能受阻。
患者多表现为腹胀闷、烧心、口苦、口干等。
治疗时应理气行滞,可选用枳壳、香附、陈皮等理气药物。
3.肝胆郁结型:主要特点是肝气郁结,症状多见于精神抑郁、烦躁易怒等。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嗳气等。
治疗时应疏肝行气、和胃消食,可选用柴胡、香附、郁金等疏肝药物。
4.阳虚型:主要特点是阳气不足,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肢冷、畏寒、腹痛等。
治疗时应温阳健脾、健胃消食,可选用附子、肉桂、干姜等温阳药物。
5.阴虚型:主要特点是阴液亏虚,消化功能减退。
患者多表现为口干口渴、消瘦、盗汗等。
治疗时应滋阴养胃、健脾消食,可选用熟地、枸杞子、麦冬等滋阴药物。
6.胃湿型:主要特点是湿气郁滞,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不振、口黏腻、恶心呕吐等。
治疗时应健脾健胃、祛湿消食,可选用茯苓、半夏、草果等祛湿药物。
二、常用中药治疗:1.半夏泻心汤:适用于脾胃气虚、食滞胸口闷滞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半夏、黄连、干姜等。
2.保和丸:适用于气滞胃脘痞闷、饮食停滞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枳壳、乌梅、牡蛎等。
3.柴胡疏肝汤:适用于肝胆郁结、胃气不舒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柴胡、黄芩、干姜等。
4.四君子汤: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虚久泻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等。
5.六君子汤:适用于脾胃气虚、气虚久泻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党参、白术、陈皮等。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辨证论治;疗效分析[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辨证论治;疗效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fu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上腹不适、疼痛、胀满、早饱、食欲不振、嗳气、恶心、烧心等消化不良症状,经化验、消化内镜和影像检查除外器质性病变的临床症候群。
其人群发病率高达20%~40%,约占胃肠消化门诊的52.85%。
2003年5月至今,笔者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本病6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65例,其中:男33例,女32例;年龄18岁~65岁;病程0.5 a~5 a。
对照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病程5个月~4.8 a。
2 诊断标准2.1 在过去1 a内至少持续1个月或间断发作累计达到3个月以上的上腹不适、疼痛、胀满、早饱、食欲不振、嗳气、恶心、烧心等症状,经化验、消化内镜和影像等现代仪器检查排除可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病变如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部肿瘤、胃黏膜脱垂、食道炎、肠易激综合征、肝、胆、胰疾病等及其他疾病[1]。
2.2 中医辨证分型2.2.1 肝郁气滞胃脘胀痛、胸闷太息、嘈杂、反酸、不思饮食、烦躁易怒,每因情志不舒而诱发或加重,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此乃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肝胃不和。
2.2.2 脾胃虚寒胃脘隐痛或冷痛,时作时止,喜温喜按,早饱、腹胀、纳食不香、神疲乏力、四肢不温、面色不华、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迟缓无力。
此属脾胃虚弱、中阳不振、运化无力。
2.2.3 痰浊中阻胃脘痞满胀闷隐痛、食后加重、不思饮食、倦怠乏力、泛吐清水痰涎、舌淡胖嫩、舌苔白腻、脉滑。
此属脾失健运、湿浊中生、痰浊阻胃、胃失和降。
2.2.4 饮食积滞胃脘痞满、胀痛拒按、嗳腐吞酸、厌恶饮食、恶心呕吐、吐物酸腐、矢气臭秽、舌苔垢腻、脉弦滑,乃食滞中焦,胃失通降。
胃胀(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辩证论治胃胀(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群,包括上腹痛不适、饱胀感、早饱、嗳气、恶心、烧心等上消化道症状。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胃脘部痞塞满闷之证为“痞满”,《伤寒论》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证治汇补·痞满》说“痞由阴伏阳蓄、气血不运而成,处于心下,位于中央,填满痞塞,皆湿上之为病”。
可见本病涉及脾、胃、肝脏,但与脾关系更为密切。
其病因病机为:1.误下伤中,邪在肌表,反攻其里,损其中气,邪乘虚内陷,邪热内结于心下,或寒热交阻与中,气机壅塞,升降失常而成痞满。
2.饮食阻滞贪食过饱,恣食生冷,损伤中阳,胃失和降,故食滞气阻,则为痞满。
3.痰气搏结痰凝气滞,壅塞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心下痞满,若痰饮上逆于胸,阴乘阳位,胸阳受阻,则胸膈满闷。
4.湿浊内阻寒湿阻滞或湿热中阻,气机闭塞而成痞满。
5.情志失和情志失和、气机逆乱、升降失调引发痞满,其中以肝郁气滞为多见。
6.脾胃虚弱脾胃虚弱,中气亏虚,胃呆纳钝,气滞不畅,食少虚痞。
总之,胃胀(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二脏。
脾虚木乘,肝气横逆,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故脾胃虚弱为本,气滞食积,湿痰,血瘀等邪实为标,往往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一般认为“痞满”相当于动力障碍性消化不良,“胃脘痛”相当于溃疡型消化不良,“嘈杂”相当于反流型消化不良。
西医认为本病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胃与十二指肠炎症有人发现本病患者100%有胃炎,其中22.2%同时有十二指肠球炎,本病症状与炎症程度有一定关系。
2.胃运动功能失调主要是胃窦功能异常,胃排空减慢,排空延缓与迷走神经张力低、迷走神经功能障碍、胃肠肌间神经丛异常有关。
胃压力测定可反映平滑肌张力及蠕动功能,Rees等对不明原因上腹沉重感和嗳气多年的男性病人侧压,发现病人进食固体、液体餐后,胃窦部收缩较正常人呈现振幅较低的时相收缩波压力改变,该类型压力波与胃对固体食物排空明显延缓有关。
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分析及针刺疗效观察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分析及针刺疗效观察摘要: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功能性消化不良成为现代人普遍面临的健康问题之一。
传统中医学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由于脾胃失调所致,治疗的关键在于辨析证型,并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旨在分析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并评估针刺疗法的疗效。
一、引言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逐渐成为困扰现代人健康的常见问题。
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胀气、腹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食欲不佳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脾胃失调则会导致消化不良。
因此,针对脾胃失调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治疗方法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临床实践。
二、方法本研究共纳入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30例。
患者均为成年人,年龄范围25-55岁,均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四诊法,对患者的舌苔、脉搏、脘腹部压痛等进行综合分析,辨析中医证型。
根据不同的证型,采用针刺疗法进行治疗,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疗程为4周。
三、结果经过4周的针刺治疗,30例患者中,有17例(56.7%)出现了明显的症状缓解,包括胃胀、消化不良等;11例(36.7%)患者症状有所减轻;仅2例(6.7%)患者疗效不明显。
根据中医证型分析,针刺治疗在脾胃虚寒型和湿热蕴结型的患者中疗效更为显著。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医四诊法能够准确辨析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不同中医证型,针刺疗法在这些证型中均能起到一定的疗效。
脾胃虚寒型和湿热蕴结型的患者对针刺疗法反应更为明显,说明针刺疗法能够调节脾胃的功能,改善相关症状。
然而,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不同中医证型的分布不均衡等,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来验证本研究结果。
五、结论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由于脾胃失调引起的,中医四诊法能够准确辨析不同中医证型。
针刺疗法在治疗这些证型的患者中具有显著的疗效,尤其对于脾胃虚寒型和湿热蕴结型的患者更为明显。
2023中医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contents •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常见证候及治疗•临床案例分析•中医治疗的优势与局限性目录01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存在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消化不良症状,但经检查后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或仅有轻微的器质性病变。
分类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分为短暂性(≤3个月)、持续性(>3个月)和难治性(症状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三种类型。
定义定义与分类VS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脾胃虚弱、肝胃不和、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
中医理论西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过多、精神社会因素等有关。
西医理论发病机制常见症状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
体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查体时可能无明显异常,或仅有上腹部轻压痛。
部分患者可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常见症状与体征02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1病因病机23过食辛辣、油腻食物,导致脾胃受损、气机升降失常。
饮食不节长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肝脾功能。
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导致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失常。
脾胃虚弱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判断病证的寒热虚实属性。
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明确病变脏腑,如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等。
辨脏腑了解患者的体质状况,如偏寒、偏热、阴虚、阳虚等。
辨体质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过食辛辣、油腻食物。
调理饮食加强心理疏导,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负面情绪的影响。
调畅情志以益气健脾、和胃消食为治疗原则,使用中药复方制剂或针灸等疗法进行治疗。
健脾和胃治则治法03常见证候及治疗治则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消食。
症状特点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
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肝胃不和型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学探究【摘要】就是指慢性的嗳气、腹胀、烧心、早饱、腹痛、恶心、反酸、呕吐之类的上腹部的一些症状在一年以内,累计已经超过了12周的,但很多的客观检查都不能发现的器质性之类的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也称为胃易激惹综合征、上腹不适综合征或者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等,但是罗马委员会却不主张使用“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这个名称。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很高,但是病机病因没有真正明确。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学;消化系统疾病1前言据一些国家医院的确诊患者的资料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约占内科的病人的总数3%,占了消化系统疾病40%。
根据国内的统计,大约占了胃肠专科门诊的患者人数的1/3以上。
病人的主诉症状很多,但客观的指标却少。
[1]据1999年的罗马Ⅱ的标准诊断来看,我国由胃镜诊断的消化系统疾病的病患者,大部分是慢性胃炎。
排除了其他的疾病,例如轻中度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而具有相对应症状的,就应该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2发病机制其实,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原理还没有彻底地阐明,现在主要认为其发病原因是上消化道的运动系统出现了问题,还有精神不佳等因素。
[2]另外,胃酸、幽门螺杆菌感染、胃十二指肠慢性炎症、神经激素等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过程中的影响很难定论,猜测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由上述的几种因素在一起作用而导致的。
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肝气的郁结-而导致肠胃的节律功能严重紊乱。
精神过度紧张焦虑,正如中医所认为,肝就包括了精神及消化神经等几个系统,具有疏道排泄的能力,若可以正常地进行疏泄,就可以保正舒畅的情志,流动的气血以及健旺的消化。
如果情志很抑郁,心情极其不畅,就可能致使肝气郁积,其结果就是,一精神过度焦虑,易怒紧张,就容易克犯脾胃,致使胃肠运动以及消化系统失常;也有因为脾胃经常病痛而累及了肝脏,比如消化不良导致致使患者睡眠不足,引起了精神上的不畅和紧张。
两者病因都是肝脏疏泄,气息滞泄,逆横犯胃,气滞中焦,胃失降和,出现了上腹嗳气、痞满、疼痛等症。
祖国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及治疗概况【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066-021 祖国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1.1 对病名的认识: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简称fd)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在祖国医学中并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名,但根据其主要临床症候,当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呕吐”、“泛酸”等病症的范畴,与“郁证”也有一定关系。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规范(草案)》则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名诊断分为“痞满”和“胃脘痛”两种,规定以上腹部痞满不适、餐后早饱为主症者为“痞满”,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症者应辨为“胃脘痛”。
胃脘痛即通常所说的胃痛,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
古代文献所称心痛,多指胃痛而言。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木郁发之,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说明由肝木偏盛影响心下胃脘疼痛,而并非“心痛”。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
”胃脘痞塞满闷,阻窒不舒,称为痞满。
一般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而不痛的证候。
《灵枢?胀论篇》曰:“水谷之海有余,则腹胀。
”《素问?脉要精微论》亦曰:“胃脉实则胀。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的“脏寒生满病”;《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曰:“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引起的食物及痰涎从口中吐出之病症。
《素问?举痛论篇》谓:“寒气克于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李东垣《脉因证治?卷二十二》中说道:“脾病者,食者呕吐,腹胀善噫,胃脘痛,心下急。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症谟》中又把呕吐分为虚实两类。
至今,呕吐的命名和分类已大致完备。
泛酸,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里就有记载,又称噫酸。
酸水由胃中上泛,若随即咽下,称吞酸;不咽下而由口中吐出,则称吐酸。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汇报人:2023-12-12•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应用目录•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评估•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展望与挑战01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定义与分类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分类根据主要症状的不同,可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两个亚型,包括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胀痛、嗳气等。
餐后不适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等。
上腹疼痛综合征症状与表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胃肠动力不足、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异常、精神心理因素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胃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胃酸分泌异常、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
病因与机制机制病因02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病机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与肝、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其中肝郁气滞、脾胃虚弱是主要病机。
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理论,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分为肝气郁结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等不同证型。
病机与辨证分型治则与治法治则根据不同的证型,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总体治则是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清热祛湿、滋阴养胃等。
治法针对不同证型,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肝气郁结型可采用柴胡疏肝散等方剂进行调理;脾胃虚弱型可采用香砂六君子汤等方剂进行调理;脾胃湿热型可采用连朴饮等方剂进行调理;胃阴不足型可采用益胃汤等方剂进行调理。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中,常用的中药有柴胡、白芍、枳壳、香附、郁金等疏肝解郁的药物,以及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和胃的药物。
常用中药在中医治疗中,针对不同的证型,常用的方剂有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连朴饮、益胃汤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学探究
【摘要】就是指慢性的嗳气、腹胀、烧心、早饱、腹痛、恶心、反酸、呕吐之类的上腹部的一些症状在一年以内,累计已经超过了12周的,但很多的客观检查都不能发现的器质性之类的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也称为胃易激惹综合征、上腹不适综合征或者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等,但是罗马委员会却不主张使用“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这个名称。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很高,但是病机病因没有真正明确。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学;消化系统疾病
1前言
据一些国家医院的确诊患者的资料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约占内科的病人的总数3%,占了消化系统疾病40%。
根据国内的统计,大约占了胃肠专科门诊的患者人数的1/3以上。
病人的主诉症状很多,但客观的指标却少。
[1]据1999年的罗马ⅱ的标准诊断来看,我国由胃镜诊断的消化系统疾病的病患者,大部分是慢性胃炎。
排除了其他的疾病,例如轻中度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而具有相对应症状的,就应该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2发病机制
其实,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原理还没有彻底地阐明,现在主要认为其发病原因是上消化道的运动系统出现了问题,还有精神不佳等因素。
[2]另外,胃酸、幽门螺杆菌感染、胃十二指肠慢性炎症、神经激素等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过程中的影响很难定论,猜测
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由上述的几种因素在一起作用而导致的。
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肝气的郁结-而导致肠胃的节律功能严重紊乱。
精神过度紧张焦虑,正如中医所认为,肝就包括了精神及消化神经等几个系统,具有疏道排泄的能力,若可以正常地进行疏泄,就可以保正舒畅的情志,流动的气血以及健旺的消化。
如果情志很抑郁,心情极其不畅,就可能致使肝气郁积,其结果就是,一精神过度焦虑,易怒紧张,就容易克犯脾胃,致使胃肠运动以及消化系统失常;也有因为脾胃经常病痛而累及了肝脏,比如消化不良导致致使患者睡眠不足,引起了精神上的不畅和紧张。
两者病因都是肝脏疏泄,气息滞泄,逆横犯胃,气滞中焦,胃失降和,出现了上腹嗳气、痞满、疼痛等症。
有数据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经常患有性格内向、神经质、过度焦虑等特点,因为性格有缺陷,不良社会因素例如慢急性威胁性的生活事情就可能为诱因,从而致使消化不良症状以及焦虑抑郁情绪。
消化不良以及心理因素互相影响,形成了恶性的循环,中医把这种症状归为脾胃以及肝脏间的功能性失调。
3治疗方法
目前,有关这方面的临床研究的报道很多。
中医一个大特色就是辨证论治,.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的症状中,恶心呕吐、腹脘胀满、饮食减少、胃脘疼痛出现次数多。
[3]所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是肝胃虚弱证以及脾胃不和证为主。
现在都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应该从脾肝胃治起,脾虚是基础,肝郁是条件,胃气的不降
是诱因。
所以,治疗应该以疏肝、健脾、降胃作为基本的法则,辨证分型主要以气滞型的为主,虚寒型的其次。
常用方例如半夏泻心汤、四磨汤、泻心汤、四君子汤、枳实消痞丸等,各种有效的药方也可以在临床应用。
[4]现在主要考虑其的作用,以及对胃肠运动系统的促进作用、激素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克服心理因素的辅助作用、身体素质的提高作用,据临床的统计观察,有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达93%以上。
主要可以根据具体的病因,运用以下方法:3.1理气疏肝法的适应证:又称肝胃不和法适应症证。
上腹胀大,攻撑疼痛,嗳气过度,经常因情志而症作,舌苔薄、多、白。
往常情绪易怒抑郁。
辨识的要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以及体质结实或者是女性有的情志症状。
处方有:各10克的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香附、陈皮、枳壳、木香、乌药、槟榔各;各3克的沉香(后面下)、甘草。
常用的中成药主要有:气滞胃痛冲剂、胃苏冲剂、四磨饮冲剂。
3.2苦降辛开法的适应证:又称湿浊(热)痞阻法适应证。
上腹痞满,抑或是有烧灼的疼痛感,泛酸的嘈杂,嗳气厌食,口苦口干或者是口中粘粘的,苔腻或者黄腻,舌红,脉弦很滑。
辨识的要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和胃脘痞满以及苔腻。
处方有:各10克的半夏泻心汤半夏、干姜、黄芩;3克的黄连;15克的党参;6克的陈皮;各10的克的厚朴、枳壳、3克的甘草。
常用的中成药是肠胃康。
4结语
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病之一是,病患者虽然患有上消化道的症状,
但是经过内镜之类的检查还是不能找到准确的原因,或者仅仅有慢性浅表性胃炎。
目前这个病的病因还是不明确,很多专家病因是异源性的,患者的h.pylori的感染率稍微比无症状对照的要高,这意味着h.pylori的感染极有可能是某一个亚组的患者产生了症状。
[5]功能性消化不良在治疗上没有非常成功的方法。
中医药的治疗是中国比较有特点的疗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体质比较虚的病患者和中阻湿浊,舌苔厚腻,升降失司之类病症的临床的表现者有很好的治疗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黄连汤.证与半夏泻心汤证均为寒热错杂证,二者有何不同?
试从病理、主证和治法上说明之[j].河北中医,1981.
[2]王琦,李铁军,盛增秀.略论《伤寒论》下利证治[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1980.
[3]乌力吉图.蒙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a].中国民族医药学会
首届研讨会论文汇编[c],1996.
[4]黄普,郭遂成.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附98例疗效分析[a].全国中西医结合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
[5]田虹,戈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分型及分析[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二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