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常用的数量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18
小学数学常用公式大全(数量关系计算公式)1、单价×数量=总价2、单产量×数量=总产量3、速度×时间=路程4、工效×时间=工作总量5、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
例:90÷5÷6=90÷(5×6)6、1公里=1千米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1吨=1000千克1千克= 1000克= 1公斤= 1市斤1公顷=10000平方米。
1亩=666.666平方米。
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7、什么叫比:两个数相除就叫做两个数的比。
如:2÷5或3:6或1/3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8、什么叫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如3:6=9:189、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
10、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如3:χ=9:1811、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的比值(也就是商k)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y/x=k( k一定)或kx=y12、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反比例关系。
常用的数量关系
一些常用的数量关系包括:
1. 相等/等于:用于表达两个数或物体具有相同的数值或属性。
例如:2 + 3 = 5 表示2和3的和等于5。
2. 不等/不等于:用于表达两个数或物体具有不同的数值或属性。
例如:3 ≠ 6 表示3和6不相等。
3. 大于/大于等于:用于比较两个数中较大的数。
例如:9 > 6 表示9大于6。
4. 小于/小于等于:用于比较两个数中较小的数。
例如:4 < 7 表示4小于7。
5. 比例关系:用于表示两个数之间的比例关系。
例如:3:4表示第一个数是第二个数的0.75倍。
6. 正数/负数:用于表示数的正负。
例如:4是一个正数,而-4是一个负数。
7. 零:用于表示没有数量或数值为零。
例如:0表示没有物体或数量为零。
这些数量关系在数学和日常生活中都经常使用。
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重点知识摘抄
1.加法和减法:这是最基本的数学运算,用于计算总数的增加或减
少。
例如,如果你有5个苹果,然后你吃掉了2个,你还剩下3个。
这就是减法的例子。
2.乘法和除法:这是更复杂的数学运算,用于计算数量的倍增或分
配。
例如,如果你有5个苹果,然后你有3个篮子,你可以把苹果平均分配到篮子里,每个篮子里有1个苹果,这就是除法的例子。
3.数量关系:这是理解数学问题的关键。
它包括比较数量的大小,
理解数量的顺序,以及理解数量的变化。
例如,如果你有5个苹果,然后你有3个香蕉,你可以比较这两个数量,理解哪个更多,哪个更少。
4.测量:这是理解物体大小和形状的关键。
它包括长度、宽度、高
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
例如,如果你有一个长方形的盒子,你可以测量它的长度、宽度和高度,然后计算出它的面积和体积。
5.时间:这是理解事件发生顺序和持续时间的关键。
它包括秒、分
钟、小时、天、周、月和年的测量。
例如,如果你在早上8点起床,然后在晚上8点睡觉,你知道你一天中有12个小时是醒着的。
6.金钱:这是理解购买和交易的关键。
它包括美元、角和分的计算。
例如,如果你有1美元,然后你买了一个50美分的糖果,你还剩
下50美分。
7.数据和概率:这是理解可能性和预测结果的关键。
它包括收集数
据、分析数据和预测结果。
例如,如果你掷一个六面的骰子,你知道每个面出现的可能性都是1/6。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说课稿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说课稿第【1】篇〗常见的数量关系说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种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应用价值。
说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及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说教学难点:运用数学术语概括、表达数量关系,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应用。
课前准备:课件。
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回顾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课件出示题目)(1)每个书包50元,4个书包多少钱?(2)一列动车每小时行20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3)李师傅每天生产15个零件,他6天可以生产多少个零件?指名学生口头列式,师生交流反馈。
2.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量关系,弄清楚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很大帮助。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一)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例题2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情境中的信息:钢笔每支12元,练习本每本3元;要买4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
2.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
(1)提问:什么是单价?什么是数量?什么是总价?(2)追问:每种商品的单价各是多少?购买的数量呢?(3)介绍单价的读法和写法。
(4)认识总价。
引导思考:根据题目中购买钢笔的情况,我们可以求什么呢?指出:“4支钢笔一共多少钱”指的就是4支钢笔的总价。
3.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单价数量总价钢笔()元/支()支()元练习本()元/本()本()元让学生先填写商品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再分别求出总价。
小学数学常用的数量关系(一)倍数问题○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二)行程问题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三)购物问题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四)工程问题工效×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五)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关系○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六)平均数问题总数÷总份数=平均数(七)和差问题的公式(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八)和倍问题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者和-小数=大数)(九)差倍问题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小数+差=大数) (十)相遇问题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十一)利润与折扣问题利润=售出价-成本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n%)。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反思第【2】篇〗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总价÷数量=单价路程÷时间=速度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2.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反思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个常见的数量关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前解答各种应用题时都遇到过,只是没有加以概括,形成规律性的熟悉。
本课的关键是如何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把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能在解同意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
小学生具有剧烈的奇怪心和要求独立的意识。
因此,在课堂上应把内容放手交给学生,为他们供应独立思索,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在本节课上,我并没有简洁地把数量关系告知学生,而是让学生找找黑板上的这些题有哪些一样点,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争论,共同探究出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个数量关系,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仆人。
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时,让学生找出例题的共同点,学生的答复出乎我的意料,几乎不用怎么引导,学生就找出了共同点,而且,给共同点命名,只有总价是教师加以引导,单价和数量都是学生自己命名;速度和时间是一名学生直接说出,由于在平常的讲课中我有涉及到,学生记忆深刻,我在表扬学生生活阅历积存丰富的同时,让学生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还让学生列举大量的生活实例,进一步熟悉单价、速度等概念。
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反思1.本节课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表达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又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在沟通评价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体验,较好地表达了事先的教学设想。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经过合作和谈话,自觉地构建了比拟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初步感知了两种数量的关系,加深了对学问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解题时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力量。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六年级总复习知识点一、【常用的数量关系】1、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2、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7、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被除数相同,除数越小,商越大。
8、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二、【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1、正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边长×4,C=4a;面积=边长×边长,S=a×a;2、正方体(V:体积,a:棱长)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 a×a×a3、长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b:宽)周长=(长+宽)×2;C=2(a+b) 面积=长×宽;S=a×b4、长方体(V:体积,S:面积,a:长,b:宽,h:高)(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S=2(ab+ah+bh)(2)体积=长×宽×高;V=abh5、三角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2 ;S=ah÷26、平行四边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S=ah7、梯形(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三、【常用单位换算】(一)长度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二)面积单位换算: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三)体积(容积)单位换算: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1立方米=1000升(四)重量单位换算: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五)人民币单位换算: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六)时间单位换算:1世纪=100年;1年=12月;【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小月(30天)有:4、6、9、11月】【平年:2月有28天;全年有365天】;【闰年:2月有29天;全年有366天】1日=24小时;1时=60分=3600秒;1分=60秒;1。
小学数学【常用的数量关系】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1、正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边长×4;C=4a面积=边长×边长;S=a×a2、正方体(V:体积,a:棱长)表面积=棱长×棱长×6;S表=a×a×6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 a×a×a3、长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b:宽)周长=(长+宽)×2;C=2(a+b)面积=长×宽;S=a×b4、长方体(V:体积,S:面积,a:长,b:宽,h:高)(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V=abh5、三角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2 ;S=ah÷2三角形的高=面积×2÷底三角形的底=面积×2÷高6、平行四边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S=ah7、梯形(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8、圆形(S:面积,C:周长,π:圆周率,d:直径,r:半径)(1)周长=π×直径π=2×π×半径;C=πd=2πr(2)面积=π×半径×半径;S= πr29、圆柱体(V:体积,S:底面积,C:底面周长,h:高,r:底面半径)(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Ch=πdh=2πrh(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3)体积=底面积×高10、圆锥体(V:体积,S:底面积,h:高,r:底面半径)体积=底面积×高÷311、总数÷总份数=平均数12、和差问题的公式:已知两数的和及它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差应用题,简称和差问题。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优秀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教材第78~80页练习十四第3、8、9、12、13、17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熟练掌握笔算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中试商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重、难点: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试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教师:之前我们一起学习了“四舍五入”试商,首先,一起来回顾一下试商的过程。
小组交流,教师指导汇报。
教师:今天我们就通过练习来巩固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二、指导练习1.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练习十四第8题。
教师点名提问,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教材第78页练习十四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小组交流订正。
3.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练习十四第9题。
(1)指名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2)根据“总价÷单价=数量”列式计算。
(3)教师讲解,全班集体订正。
让学生分小组议一议如何列竖式计算,再独立解答,再由教师进行抽查。
三、实践应用1.完成教材第79页练习十四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试商,并归纳试商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2.完成教材第79页练习十四第13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题,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80页练习十四第17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讨论。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整堂练习课下来觉得是一帆风顺,但是当我批改作业时才发现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不够高。
查看了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学生比较粗心。
2.学生数学基础较差。
3.少数学生受到知识迁移的负面影响--固定思维。
针对以上出现的诸多问题,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1.帮助学生克服粗心的毛病。
学生粗心的毛病不是一日形成的,那是由于学生从小没有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及学习习惯。
要学生克服粗心的毛病与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应和家长多沟通交流,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
在此基础上,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方案——《常见的数量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五单元。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及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及应用。
难点: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练习题。
学具:笔记本、练习本、文具盒。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 练习: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加法:a + b = c减法:a b = c乘法:a × b = c除法:a ÷ b = c七、作业设计(1)小明有3个苹果,妈妈给了他2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几个苹果?答案:小明现在有5个苹果。
(2)小红有5个橘子,她吃掉了2个橘子,请问小红还剩下几个橘子?答案:小红还剩下3个橘子。
(1)23 + 17 = 40(2)56 28 = 28(3)8 × 6 = 48(4)72 ÷ 9 = 8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认真反思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然存在困难。
通过学习《常见数量关系与问题解决》并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在日常教学中对于此知识有什么难点并如何解决这一难点的。
经过多年来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总结和反思,我认为小学数学课程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有如下几种:
1、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2、"单价、总价和数量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3、"工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4、加法算式中各数量间的关系:
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5、减法算式中各数量间的关系:
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6、"乘法算式中各数量间的关系:
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7、除法算式中各数量间的关系: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8、"求平均数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9、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在实际解决问题时,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题目里的已知条件有哪些?问题是什么?然后再找出与之对应的等量关系式,最后根据加、减、乘、或除法里各部分间的关系,就能准确地列式求出相应的问题了。
小学数学公式及数量关系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阶段,其中包含了一系列的公式和数量关系。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小学数学公式及数量关系。
1.相等关系:-加法交换律:a+b=b+a(a、b为任意数)-加法结合律:(a+b)+c=a+(b+c)(a、b、c为任意数)-减法的定义:a-b=c,其中a=b+c(a、b、c为任意数)-乘法交换律:a×b=b×a(a、b为任意数)-乘法结合律:(a×b)×c=a×(b×c)(a、b、c为任意数)2.整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大于:a>b(a比b大)-小于:a<b(a比b小)-等于:a=b(a与b相等)-大于等于:a≥b(a大于或等于b)-小于等于:a≤b(a小于或等于b)3.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加法:a+b=c(a、b为任意数,c为和)-减法:a-b=c(a、b为任意数,c为差)-乘法:a×b=c(a、b为任意数,c为积)-除法:a÷b=c(a、b为任意数,且b不为零,c为商)4.分数的数量关系:-分数的比较:可以通过通分后的分子进行比较大小,分母相同的情况下,分子大的分数大;分母相同的情况下,分子小的分数小。
-分数的相加:先将两个分数的分母通分,然后将分子相加,再将结果化简。
-分数的相乘:将两个分数的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然后将结果化简。
5.几何图形的数量关系:-线段的长度:通过测量线段的两个端点的坐标差来计算长度。
-角的度数:通过使用量角器或直尺来度量角的大小。
-邻边、顶点、底边等关系:在各种几何图形中有特定的定义和标记方法,例如:直角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等。
6.时间的数量关系:-时间的刻度:一分钟等于60秒,一小时等于60分钟,一天等于24小时。
-时间的换算:通过换算关系,如60秒=1分钟,60分钟=1小时等,进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7.数据的数量关系:-数据的排序:通过比较数据的大小,可以将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进行排序。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简单的生活事例,让学生学会选择合理、快捷的方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难点:探究沏茶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同学们,在学新知识之前,我们来解决一个语言问题。
请用“一边……一边……”造句。
(由学生自由联想造句,再指名学生将所造的句子说一说)教师:大家说的这两件事情都是同时进行的吗?(板书:同时进行)教师:大家都说的不错,但不知道做的好不好,完成的效率高不高。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怎样合理地利用时间,提高效率。
(板书课题:沏茶问题)二、探索新知教学教材第104页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4页中的情境图。
教师:想一想,你平时沏茶之前都要做哪些准备呢?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做了哪些事,分别用了多长时间。
烧水:8分钟洗水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接水:1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如果这六件事情一件一件地做,要多长时间?(学生回答:14分钟)这个时间有点长了,万一李阿姨在家里做客的时间不长怎么办?看,小明在想什么?安排学生在小组中充分讨论: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学生小组讨论,小组选派一人汇报方案,师生共同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用流程图记录下做事情的过程。
洗水壶→接水→烧水→沏茶共用11分钟洗茶杯找茶叶4.归纳小结:我们刚才做的这些,都是采用同时做几件事的方法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从而来合理安排时间。
三、实践应用1.教材第105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讨论,得出最佳的方案。
2.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第1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指派小组代表汇报解决方案。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第【2】篇〗设计说明本节教学注重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自主探究生活中的实例,明确常见数量之间的关系,有效把握教材,使《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些基本理念得到落实,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常用的数量关系】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1、正方形(C:周长, S:面积, a:边长)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2、正方体(V:体积, a:棱长)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a×a×a3、长方形(C:周长, S:面积, a:边长, b:宽)周长=(长+宽)×2; C=2(a+b)面积=长×宽; S=a ×b4、长方体(V:体积, S:面积, a:长, b:宽, h:高)(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S=2(ab+ah+bh)(2)体积=长×宽×高; V=abh 5、三角形(S:面积, a:底, h:高)面积=底×高÷2 ; S=ah÷2 三角形的高=面积×2÷底三角形的底=面积×2÷高 6、平行四边形(S:面积, a:底, h:高)面积=底×高; S=ah 7、梯形(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8、圆形(S:面积, C:周长,π:圆周率, d:直径, r:半径)(1)周长=π×直径π=2×π×半径; C=πd=2πr (2)面积=π×半径×半径;S= πr29、圆柱体(V:体积, S:底面积, C:底面周长, h:高, r:底面半径)(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Ch=πdh=2πrh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10、圆锥体(V:体积, S:底面积, h:高, r:底面半径)体积=底面积×高÷311、总数÷总份数=平均数12、相遇问题: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13、浓度问题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14、利润与折扣问题:利润=售出价-成本;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利息=本金×利率×时间;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利息税)【常用单位换算】(一)长度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二)面积单位换算: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三)体积(容积)单位换算: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米=1000升(四)重量单位换算: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1日=24小时; 1时=60分=3600秒; 1分=60秒;(四)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根据统计数据正确绘制统计图。
2.进一步学习根据统计图统计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并绘制条形统计图。
难点:对条形统计图进行信息分析。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对一些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便于我们发现问题,改善我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来复习关于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复习回顾1.在本册教材中,我们学习了用哪一种统计图进行统计?(条形统计图)2.我们一般怎样画条形统计图?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
教师小结:(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一个长度单位表示的数量的多少。
(4)根据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标注数量。
3.画条形统计图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其余学生可以补充。
教师强调:(1)同一条线上所画的间隔必须保持一致,直条的宽窄必须相同。
(2)一个长度单位表示数量的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4.我们怎样对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1.完成教材第111页第4题。
(1)组织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在教材上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同桌间相互交流。
(2)指名学生上台板演第(1)题的算法,其余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3)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教师指名汇报,并要求说说做题的方法,集体交流并订正。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提出问题并解答。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一第114页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的绘制,组内交流并订正。
(2)指名学生口答第(1)题,集体订正。
(3)指名学生板演第(2)题的算法,其余学生练习,师生共同订正。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说课稿(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
3.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说教学重点:1.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说教学难点: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现在有两辆车,第一辆车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第二辆车2小时行驶了210千米。
师:你知道哪辆车跑得快一些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师:时间相同时,谁走的路程多谁就快。
师:现在有两辆车,第一辆车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第二辆车3小时行驶了120千米。
师:你知道哪辆车跑得快一些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师:路程相同时,谁用的时间少谁就快师: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怎么比呢?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支持学生的数学思维。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体会到:时间相同时,谁走的路程多谁就快;路程相同时,谁用的时间少谁就快。
不仅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还将他们的着眼点引到“单位时间里如何比较快慢”这个核心问题上。
】二、学习新知1.比较两辆车的快慢师:现在有两辆车,第一辆车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第二辆车3小时行驶了210千米。
师:你知道哪辆车跑得快一些吗?自己先考虑一下。
师:小组可以讨论一下。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组的看法?生:我们把两辆车每小时行了多少千米都求出来,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120÷2=60(千米) 210÷3=70(千米)可见,第二辆车跑得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