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22课第3课时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2
22.智取生辰纲素养目标1.赏析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2.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探讨生辰纲丢失的原因。
3.联读《水浒传》相关回目,探讨杨志性格形成的原因,激发对《水浒传》的阅读兴趣。
第1课时◎重点:理清叙事线索,把握故事情节;赏析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境预设有人曾经这样说:“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
”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三国多智士,梁山多勇夫。
其实,《水浒传》中塑造的水浒英雄并不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他们的计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其中有一段故事叫《智取生辰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真切地感受一下智者与智者围绕“生辰纲”而展开的这一场动人心弦的较量吧!·导学建议·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再读小说《水浒传》的任务,重点阅读《智取生辰纲》这一回目,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故事情节,为课堂上顺利学习《智取生辰纲》打下基础。
【预习导学】【走近作者】施耐庵(1296—约1371),字子安,生于兴化白驹镇(今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祖籍苏州,元末明初(朝代)小说家。
著有《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
《水浒传》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背景介绍:北宋末年,官僚腐败,社会黑暗,阶级矛盾激化,北方地区爆发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最后起义失败。
但是,梁山英雄的故事流传甚广。
宋人的《大宋宣和遗事》描绘了许多梁山好汉的故事,施耐庵根据社会现实以及民间有关梁山好汉的故事进行了整理加工,最后创作出《水浒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嗔.( )怪xiē( )息干.( )系怨怅.( )分xiǎo( )逞.( )能颠.( )倒gòu( )当聒.( )噪朴.( )刀恁.( )地着.( )意省.( )得兀.( )的喏.( )喏连声面面厮觑.(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第3课时 切线长定理》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切线长定理,初步学会运用切线长定理进行计算与证明.2.了解有关三角形的内切圆和三角形的内心的概念.3.学会利用方程思想解决几何问题,体验数形结合思想.【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新农村建设中,张村计划在一个三角形中建一个最大面积的圆形花园,请你设计一个建筑方案.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切线长定理 【类型一】利用切线长定理求三角形的周长如图,PA 、PB 分别与⊙O 相切于点A 、B ,⊙O 的切线EF 分别交PA 、PB于点E 、F ,切点C 在AB ︵上.若PA 长为2,则△PEF 的周长是________.解析:因为PA 、PB 分别与⊙O 相切于点A 、B ,所以PA =PB ,因为⊙O 的切线EF 分别交PA 、PB 于点E 、F ,切点为C ,所以EA =EC ,CF =BF ,所以△PEF 的周长PE +EF +PF =PE +EC +CF +PF =(PE +EC )+(CF +PF )=PA +PB =2+2=4. 【类型二】利用切线长定理求角的大小如图,PA 、PB 是⊙O 的切线,切点分别为A 、B ,点C 在⊙O 上,如果∠ACB =70°,那么∠OPA 的度数是________度.解析:如图所示,连接OA、OB.∵PA、PB是⊙O的切线,切点分别为A、B,∴OA⊥PA,OB⊥PB,∴∠OAP=∠OBP=90°.又∵∠AOB=2∠ACB=140°,∴∠APB =360°-∠PAO-∠AOB-∠OBP=360°-90°-140°-90°=40°.又易证△POA≌△POB,∴∠OPA=12∠APB=20°.故答案为20.方法总结:由公共点引出的两条切线,可以运用切线长定理得到等腰三角形.另外根据全等的判定,可得到PO平分∠APB.【类型三】切线长定理的实际应用为了测量一个圆形铁环的半径,某同学采用了如下办法:将铁环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用一个锐角为30°的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按如图所示的方法得到相关数据,进而可求得铁环的半径.若测得PA=5cm,则铁环的半径长是多少?说一说你是如何判断的.解:过O作OQ⊥AB于Q,设铁环的圆心为O,连接OP、OA.∵AP、AQ为⊙O 的切线,∴AO为∠PAQ的平分线,即∠PAO=∠QAO.又∠BAC=60°,∠PAO+∠QAO +∠BAC=180°,∴∠PAO=∠QAO=60°.在Rt△OPA中,PA=5,∠POA=30°,∴OP=55(cm),即铁环的半径为55cm.探究点二:三角形的内切圆【类型一】求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半径如图,⊙O是边长为2的等边△ABC的内切圆,则⊙O的半径为________.解析:如图,连接OD .由等边三角形的内心即为中线,底边高,角平分线的交点.所以∠OCD =30°,OD ⊥BC ,所以CD =12BC ,OC =2OD .又由BC =2,则CD =1.在Rt △OCD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OD 2+CD 2=OC 2,所以OD 2+12=(2OD )2,所以OD =33.即⊙O 的半径为33. 方法总结:等边三角形的内心为等边三角形中线,底边高,角平分线的交点,它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类型二】求三角形的周长如图,Rt △ABC 的内切圆⊙O 与两直角边AB ,BC 分别相切于点D 、E ,过劣弧DE ︵(不包括端点D 、E )上任一点P 作⊙O 的切线MN 与AB 、BC 分别交于点M 、N .若⊙O 的半径为r ,则Rt △MBN 的周长为( )A .r B.32r C .2r D.52r 解析:连接OD ,OE ,∵⊙O 是Rt △ABC 的内切圆,∴OD ⊥AB ,OE ⊥BC .又∵MD ,MP 都是⊙O 的切线,且D 、P 是切点,∴MD =MP ,同理可得NP =NE ,∴C Rt △MBN =MB +BN +NM =MB +BN +NP +PM =MB +MD +BN +NE =BD +BE =2r ,故选C. 三、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强调用切线长定理可解决有关求角度、周长的问题.明确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边的距离相等.《第3课时切线长定理》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切线长定义,掌握切线长定理,并利用它进行有关计算。
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第3课时【学习目标】1.能准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2.能准确地翻译全文,并归纳总结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
3.通过课外文言文的练习,学会举一反三的方法,并夯实文言文基础。
【课前反馈】【体验学习】朗读交流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背诵大PK。
(可以单个同学背,可以共同体一起,也可以小组一起,形式可以多样)新知探究一.一词多义之 1.齐国之.美丽者也: 2.吾妻之.美我者:3.孰视之:4.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综合提升】点击中考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师旷①侍坐于前,援②琴撞之。
公披衽③而避,琴坏于壁。
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
”公曰:“寡人也。
”师旷曰:“哑④!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左右请除⑤之。
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⑥。
”【注】①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
②援:执持,拿。
③衽:衣襟。
④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
⑤除:清除。
⑥戒:鉴戒。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1)饮酣酣:(2)释之释:2.师旷撞晋平公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3.同为劝谏君王,师旷与邹忌的劝谏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4分)【当堂检测】一.词类活用(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2)闻寡人之耳者()二.特殊句式(1)词所谓战胜于朝廷()(2)王之蔽甚矣()【学习反思】我的收获:我的不足:【知识链接】设喻说理:通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测的道理。
类比推理: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
【课后精练】中考链接书谢御史【清】吴敏树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
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
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
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
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
第22课时《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导学案【学习目标】【重点】辩证否定观【难点】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知识梳理】(P75-—77)一、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P75—76)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1)内涵(2)特征①② (3)实质2、方法论要求:自觉树立创新意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P76—77)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1) 原因①②③ (2) 内涵①②③ (3)方法论要求①②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关系:①②【合作探究】认识手机篇:第一代手机(1G)——俗称“板砖”或“大哥大”,80年代末移动通讯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代手机新贵,最高售价曾达到3—4万元。
其具有体积大、重量重、携带不便、功能少,但可作防身之用。
第二代手机(2G),其特点:支持多媒体短信;和弦铃声,个性化铃声;支持E-Mail;照相功能;收音机功能。
第三代手机(3G),其特点: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从三代手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手机方便了人与人的联络,移动通讯是发展的趋势。
从第一代手机的外形笨重,功能简单,到第二、三代手机不断改进外观,增强手机功能。
随着人们需要逐渐走向多元化,从功能手机到短信、到多媒体,到互联网应用,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外形越来越时尚。
(1)“大哥大”有优点吗?为什么“大哥大”后来被淘汰?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2)如果没有第二、三代手机对第一代手机的外观和功能的突破,就不会有今天手机的发展。
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3)从三代手机的发展历程,3G手机就是吸收1代,2代手机中的有用成分而不断发展起来的。
这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4)结合三代手机的发展历程,手机是如何一步步地向前发展的?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思考判断】(1)扬弃即抛弃。
(2)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第2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结合课下注释和交流讨论能翻译后三段,记住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虚词及古今异义词。
2.通过分析邹忌和齐王的人物形象,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由故事总结人生哲理。
【课前反馈】【体验学习】朗读交流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尝试把课文背诵下来。
2.原文理解性默写A.文中写邹忌相貌美的句子是B.文中写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C.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新知探究一.解释下列划线重点字词1.诚知..美于徐公.. 2.皆以3.地方.. 4.左右..5.莫不.......私王 6.王之蔽甚矣7.善. 8.乃.下令9.面刺.... 10.谤讥11.于市朝... 12.闻.寡人之耳者13.门庭若市......... 14.时时而间进15.期年.. 16.虽.欲言二.翻译下列句子。
1.皆以美于徐公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4.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6.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综合提升细读文章后两段,思考下列问题:1.课文的故事情节有六个“三”,谁能找出来?3.通过整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邹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他身上你学到了什么?4.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由此归纳齐王是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你学到什么?【当堂检测】一.古今异义二.翻译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皆以美于徐公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学习反思】我的收获:我的不足:【知识链接】邹忌(约前385-前319)战国时齐国大臣。
齐威王立志改革,思贤若渴。
他鼓琴自荐,被任为相国,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监督官吏,严明赏罚,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
推行的改革,使齐国国力渐强。
时势造就英雄,邹忌有才华有才干,大度颇有君子风范.是齐威王的得力助手,帮助他持政,出谋划策.后孙膑、田忌威望提高,邹忌因担心相位不稳而置田忌于死地。
教学过程激情导入,出示课题(设计意图:以图片的形式引出课题,直观形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出示蝴蝶引导观察:小毛虫就是蝴蝶小时候的样子,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五彩斑斓的蝴蝶竟是由笨拙的小毛虫变的。
那小毛虫是怎么变成蝴蝶的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一起去揭开这个秘密吧!2.板书课题:(板书:22 小毛虫)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设计意图: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既能学会本课的生字,又对学习方法有所总结,又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1.在朗读中认读生字新词。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自由读课文。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熟悉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在每个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明确要求:这篇课文一共7个自然段,现在请几名同学来为大家读一读课文,一人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谁读的又准确又好听。
(3)分组比赛诵读比赛诵读要求:接下来我们将全班分组进行读文比赛。
首先分为男女生两大组,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第二段,比一比谁读的更好。
接着我们分为左右两大组,再来比一比。
(4)齐读课文。
齐读要求:刚才同学们都读得很好,现在请大家一起拿起书,大声地齐读一遍课文。
(5)听范读课文,请同学们看着书认真听。
请大家把不认识的字或难读的句子读一读、记一记,再想一想能不能解决自己刚才的疑问。
2.认读生字、理解词语。
昆虫可怜挪动仿佛整个尽管任何抽丝纺织编织竭力怎样规律等待挣脱布满愉快绒毛消失强调:挣脱的“挣”翘舌音,后鼻音,四声挪动的“挪”鼻音。
3.交流识字方法:①多音字:尽尽(jǐn)管这次拔河比赛我们班没有取得第一名,但大家都尽(jìn)力了,所以没有遗憾。
②偏旁归类识记:与丝织品有关;与心情有关;与动作有关。
③形近字对比识记:竭—喝昆—屁仿—纺挣—筝规—观4.识字游戏。
学习任务二品读课文,感受主题(设计意图:找出小毛虫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的三个阶段,提取出关键词语,为学生复述故事奠定了基础。
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第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演练,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第一段。
2.通过结合课下注释、参考书和交流讨论能翻译第一段,记忆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
3.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课前反馈】【体验学习】朗读交流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昳.丽()朝.服()窥.镜( ) 吾孰.与徐公美( )间.进( ) 期.年()谤讥..( ) 皆朝.于齐(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可采用录音泛读、自由读、展示读等多种方式。
朗读时,新知探究一.解释下列划线重点字词1.邹忌修.八尺有余2.修八尺有.余3.而形貌..昳.丽. 4.朝服..5.窥.镜6.美甚..7.复问.. 8.其.妾9.旦日.. 10.问之.客曰11.不若.. 12.孰.视之13.孰与.. 14窥镜而.自视15.又弗如远甚.... 16.暮寝..而思之17.私我.... 18.美我二.翻译下列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4.忌不自信5.孰视之,自以为不如;6.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综合提升】整体把握:可以把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1)文章结构(2)主题(3)细读文章第一段: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
这件琐事是什么?(即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2.由于感情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语气有差别。
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3.邹忌思考后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当堂检测】一.古今异义4.邹忌修八尺有余修:古:今:二.词类活用。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三.特殊句式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忌不自信()【学习反思】我的收获:我的不足:【知识链接】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一》原是没有小标题的,本文的题目为编者所加。
第22课《陈涉世家》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史记》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虚词,把握其意义和用法。
2.理解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明确起义的原因和经过及其历史的必然性。
3.学习陈涉少有大志、壮有所为,树立远大理想。
【重点难点】1.理解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明确起义的原因和经过及其历史的必然性。
2.学习陈涉少有大志、壮有所为,树立远大理想。
【学习过程】背景介绍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苛捐杂税繁重。
到秦二世时,赋税更加严重了,人民痛苦不堪,阶级矛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陈胜、吴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动领导了大泽乡农民起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政权,给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击,促使秦速亡,使秦始皇构想的万世统治中国的秦王朝只存在了短暂的15年便被刘邦的西汉政权所代替。
第一课时(一)必备知识1.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他所著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作品介绍《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
原名《太史公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它记载了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创了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
《史记》是我国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给后人以无尽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书: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
(2)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3)本纪: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4)世家: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5)列传:帝王诸侯以外其他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