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74.00 KB
- 文档页数:12
高二语文试卷试题及答案高二语文试卷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
(25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庇护(bigrave;) 蹩进(biē) 哺育(bǔ) 通衢大道(quacute;)B.觇视(chān) 多舛(chuǎn) 罡风 (ɡānɡ) 一蹴而就(cugrave;)C.菁华(jīnɡ) 墓碣(jieacute;) 缄默(jiān) 悄无声息(qiǎo)D.跛脚 (bǒ) 恫吓(hegrave;) 吮血 (shǔn) 扪心自问(meacute;n)2.下列各项,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沉缅于希望的幻觉是人的天性。
我们有闭目不愿正视痛苦现实的倾向,有倾听女海妖惑人歌声的倾向,可那是能将人化为禽兽的惑人歌声。
B.你钦羡的目光久久停留在我的书桌上,停留在那几株刚刚开始吐苞的腊梅上。
你在惊异:那些看上去瘦削干枯的枝头,何以竟结满密匝匝的花骨朵儿?C.天使是那种长着翅膀的小飞人,魔鬼是青面獠牙要下油锅炸的那种吗?他脑子中的印象,可能有些中西合壁,天使是外籍的,魔鬼却好像是国产。
D.当流浪的乞丐在衿底找到藏珠,当迷惘的人们在氨基酸之外得悉不朽的灵魂,我们才算知道自己正确的身份,我们的诗和我们的哲学才开始有其内含。
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东阳横店的秦王宫气势磅礴,景象壮观,放眼望去,众多宫殿飞檐上翘,如同鸟儿般跃起,真有腾蛟起凤的气势啊!B.千岛湖水今日一见终生难忘,它不是那种若有若无的淡绿,也不是那种一眼望见的浅绿,甚至是有深度而耐读的一湖凝碧。
C.6月23日下午,中国足球协会新闻发言人董华表示,足协领导在西安赛区被球迷围堵的新闻不实,完全是杯弓蛇影,无中生有。
D.也许,乔布斯的传奇人生让我们难以望其项背,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在本土企业家身上看到乔布斯的影子,见证属于我们自己的“苹果”。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目前,市场上转基因食品如大豆油、油菜籽油及调和油等均已作了标志,今后,农业部门将借鉴国外标志管理经验,进一步完善转基因产品标志管理。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4分)1.(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大家都知中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折衷,不走极端而言。
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
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之距离。
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
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极端,不真不善不美是那一极端。
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说法。
照中国人讲,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伪,真伪不能对立。
若论美丑,此世界是浑沌中立,既非极美,也非极丑。
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
但纵是一大圣人,亦不能说他已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善。
纵是一大恶人,亦不能说他是百分之百的恶。
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
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
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
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在此等观念与意识之下,我认为中国文化尽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使中国文化更充实更光辉。
并不如一般人想法,保守了中国固有之旧,即不能吸收西方现代之新。
似乎大家总爱把一切事物作相反对立看,不肯把此等相反对立来作互通合一看。
所以我们中国所讲“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此刻实该大大地再阐明。
这和我们当前所该采用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实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惟其有此中庸之道,亦可使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一样调和融通起来。
佛教、回教、耶稣教来到中国,不仅和中国传统文化无冲突,在此诸大宗教之相互间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
你看中国社会上,这里一个天主堂,那里一个和尚庙:母亲信佛教,儿子信耶稣。
最新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礼”的内涵十分丰富。
首先,“礼”强调秩序和规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相应的礼仪规范,这些规范规定了人们在不同场合下的行为举止,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秩序。
其次,“礼”注重道德修养。
礼仪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内在道德的体现。
通过遵守礼仪,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最后,“礼”倡导和谐与包容。
礼仪的实施有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不同的文化和习俗都可以在“礼”的框架下得到尊重和包容。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在一个有礼的社会中,人们遵守规范,尊重他人,矛盾和冲突就会减少,社会秩序得以维护。
另一方面,“礼”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它可以培养人的自律、尊重他人和责任感等品质,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在当今社会,“礼”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礼”所倡导的秩序、道德和和谐等价值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礼”的传统,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的建设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核心概念,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始终。
B.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礼”只强调外在形式,与内在道德无关。
C.“礼”思想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对个人成长也有积极意义。
D.在当今社会,“礼”已经完全失去了现实意义。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蕴含沉浸纷至沓来B. 惴惴不安沮丧不寒而栗C. 沥尽心血靡靡之音蹉跎岁月D. 惊愕呆滞蹑手蹑脚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决定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
B.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C. 他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D. 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桑梓之地”中的“桑梓”指的是家乡。
B. “画龙点睛”中的“点睛”指的是画龙的眼睛。
C. “风马牛不相及”中的“风马牛”指的是相隔甚远的马和牛。
D. “杯水车薪”中的“杯水”指的是一杯水。
4.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B.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
C.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D.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
5.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大地上。
B. 这条河宛如一条绿色的飘带,蜿蜒在山间。
C. 他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温暖了整个房间。
D. 这座城市的发展速度如同火箭般快速。
6. 下列诗句中,意境最为优美的一项是:A.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C.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D.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 下列对联中,上联与下联对仗工整的一项是:A. 上联:绿树阴浓夏日长,下联:清风徐来夏日短B. 上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下联:高山流水遇知音C. 上联:千里共婵娟,下联:万里送行舟D. 上联:春风又绿江南岸,下联:明月何时照我还8.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来到这个世界,却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
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共3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峥嵘(zhēng róng)B. 彳亍(chì chù)C. 踯躅(zhí zhú)D. 瞋目(chēng mù)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峥嵘岁月,何惧风流B.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C.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夕峥嵘岁月稠D.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3.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这个人说话总是夸大其词,令人难以置信。
B. 这部小说情节曲折,扣人心弦,读起来让人爱不释手。
C. 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小王同学如丧考妣,悲痛欲绝。
D. 小李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畏首畏尾,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
4-5. (略,涉及文学常识、文言文实词虚词等)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6. 杜甫,字子美,自号__________,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7.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__________》、《颂》三部分。
8. “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是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
9-10. (略,涉及古诗文名句默写)三、简答题(共10分)11. 简述《劝学》中荀子关于学习的重要性的观点。
(4分)12. 分析《师说》中韩愈关于择师标准的论述。
(6分)第二部分:阅读理解(共40分)一、现代文阅读(共20分)(提供一篇现代文阅读材料,如散文、小说节选等,设置4-5道小题,涉及内容理解、语言赏析、主旨概括等)二、文言文阅读(共20分)(提供一篇课外文言文短文,设置4-5道小题,包括实词虚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分析等)第三部分:写作(共30分)四、作文题目:以“梦想与坚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1.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 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和” 强调和谐、协调、平衡,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和” 体现为一种包容、宽厚的态度。
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强调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差异,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
这种“和而不同” 的理念,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避免冲突和对抗。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 则意味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强调人类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这种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和” 的理念还体现在社会治理方面。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往往追求“政通人和” 的理想境界,通过推行仁政、德治等方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现代社会,“和” 的理念也可以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公平正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式,营造一个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和” 理念只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不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B. 孔子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意味着在人际交往中要完全放弃自己的观点。
C.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体现了“和” 的理念。
D.“和” 的理念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章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治理三个方面,论述了“和” 理念的内涵和影响。
高二语文考试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明察秋毫暗然失色B. 崭露头角殚精竭虑C. 一愁莫展一诺千金D. 风声鹤唳风华正茂2. 下列句子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 他做事总是一蹴而就,从不拖泥带水。
B. 面对困难,他总是不慌不忙,从容不迫。
C. 他总是一意孤行,不听别人的意见。
D. 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依旧老当益壮。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认识到了团结的重要性。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C.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关于环境保护的。
D. 我们一定要坚决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B. 月光如水,照亮了大地。
C. 风儿轻轻地吹过,树叶沙沙作响。
D. 雨滴打在窗户上,发出清脆的声音。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C. 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果实熟了,秋天的落叶黄了。
D. 他总是那么勤奋,那么认真,那么专注。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时间吗?B. 他难道不勤奋吗?C. 我们难道不应该尊重他人吗?D. 他难道没有努力吗?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内心的满足。
B. 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因为只有努力,才能实现梦想。
C. 他为什么总是那么乐观?因为他懂得生活的真谛。
D. 我们怎样才能成功?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的学问真是博大精深。
B. 他跑得比兔子还快。
C. 他的声音震耳欲聋。
D. 他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
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华秋实,夏长冬藏。
B. 他既聪明又勤奋。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沉默寡言(沉、默)B. 畸形病态(畸、态)C. 青蛙鼓噪(青、蛙)D. 精神抖擞(精、神)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虽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并不骄傲。
B. 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他不顾一切地投入了工作。
C. 这个问题很复杂,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解决。
D. 我们应该学习雷锋的助人为乐的精神。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文笔犹如行云流水,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B. 她长得亭亭玉立,宛如一朵出水芙蓉。
C. 这篇文章的论证过程严谨,令人信服。
D. 他的演技生硬,观众们看得直打瞌睡。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校决定开展一系列的语文活动。
B.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C.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D. 由于天气原因,航班被迫取消。
5. 下列各句中,表达效果最佳的一项是()A.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引人入胜。
B. 他的演讲富有感染力,赢得了听众的阵阵掌声。
C. 这幅画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D. 他的学习成绩优异,是班级的佼佼者。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7. 《赤壁赋》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8. 《背影》中,作者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表现了怎样的情感?9. 《荷塘月色》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绘荷塘美景?10. 《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关系是怎样的?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1. 简述《红楼梦》的主要情节。
12. 简述《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和主题。
13. 简述《背影》中父亲的形象特点。
14. 简述《赤壁赋》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作文(40分)1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二语文考试(答案在最后)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23年12月5日是第十个“世界土壤日”。
土壤本身是复杂的生态系统,可为土壤生物提供多样的生存环境。
你知道吗?我们平时不怎么留心观察的土壤是会呼吸的,它会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挖开土壤,会发现里面有大量植物根系,以及蚯蚓、蚂蚁等动物。
除了能看到的,还有一些肉眼看不到的,比如数量众多的真菌、细菌等微生物。
这些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被称为“土壤生物”。
多样的土壤生物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联系在一起,构建成一张食物网。
土壤生物要生存,就需要进行新陈代谢。
它们通过地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土壤呼吸。
严格意义上讲,土壤呼吸指未被扰动的土壤中产生二氧化碳的所有代谢作用。
土壤呼吸的生物过程包括植物根系的呼吸、土壤微生物的呼吸和土壤动物的呼吸。
土壤呼吸是土壤生物活跃程度的表征,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示。
土壤呼吸通常与地上植物的生长状况有关,也存在季节的变化。
如果通气不畅,例如淹水,就会影响到土壤呼吸。
受污染的土壤中,生物活动受到抑制甚至伤害,土壤呼吸也会降低。
和人一样,土壤生物也需要食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它们的食物一方面来自植物死亡后的凋落物,另一方面来自其他土壤生物的排泄物或其他土壤生物死亡后的残体。
土壤生物“吃”与“被吃”的过程一方面构成食物网,令各种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所占比例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维持了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把生物代谢的残余物(如植物的凋落物、土壤动物的排泄物、微生物死亡后的残体等)分解,释放出养分,供植物生长所需。
因此土壤生物是土壤肥力的重要保障,土壤呼吸也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精悍(hàn)混淆(xiáo)颔首(hàn)狡黠(xiá)B.摩挲(suō)哺育(bǔ)陨落(yǔn)谄媚(chǎn)C.神采奕奕(yì)呱呱坠地(zhuì)屏气凝神(bǐng)杞人忧天(qǐ)D.挑拨离间(jiàn)既往不咎(jiù)恍然大悟(huǎng)脍炙人口(kuài)答案:D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暴殄天物汗流夹背惊慌失措自强不息B.和颜悦色惊弓之鸟恍如隔世艰苦备尝C.专心致志闲情逸致胜不骄败不馁振聋发聩D.殚精竭虑眼花瞭乱精兵简政举世闻名答案:C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答案:正确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离骚》。
()答案:错误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自《》。
答案:《论语》2.《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的著作,其中“”篇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答案:梁惠王上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10分)1.请简述《离骚》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色。
答案:《离骚》主题思想: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理想的追求。
艺术特色: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通过瑰丽的辞藻和比兴手法,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五、综合题(1和2两题7分,3和4两题8分,共30分)1.请分析《庐山谣》中“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的意境。
答案:此句描绘了诗人与仙人相遇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长生不老的向往和对神仙生活的憧憬。
2.请阐述《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含义及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答案:含义:学习知识并经常温习,是令人愉悦的。
当代社会意义: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鼓励人们不断学习新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二语文试卷及答案高二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
(每题2分,共10分)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进乎技矣(超过) 项王自度不得脱(估计,揣摩)其制稍异于前(制造,建造)B.如土委地(卸落) 族秦者秦也(灭族)古人秉烛夜游(持,拿着)C.余扃牖而居(打开) 以手阖门(关闭)抱无涯之戚(忧伤)D.始速祸焉(加速) 暴秦之欲无厌(满足)乃能衔哀致诚(含,怀着)2.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已而,然后) 我何渡为(句末语气助词) 何其衰也(为什么)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应当,一定) 因其固然(依照)则遂取以来(顺利)C.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用) 汝殁以六月二日(在)殆有神护者(几乎)D.抑别有疾而至斯乎(还是,或者) 迨诸父异爨(等到)岂独竹乎(难道)3.下列文言文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B.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C.而告以成功D.其制稍异于前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项羽军壁垓下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C.函梁君臣之首D.乳二世5.下列各项中,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A.《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
B.小令也叫“叶儿”,是元散曲中的一种,形式灵活,文字通俗,有很强的现实性。
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张可久等。
C.汉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政论文、赋三类。
史传文的代表作家有西汉的司马迁和东汉的班固,政论文的代表作家有西汉的贾谊和晁错,赋的代表作家有西汉的司马相如、扬雄和东汉的班固、张衡等。
D.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兴起的“公安派”是一个著名的散文流派,由方苞开创,主张通过明代归有光等“唐宋派”上溯唐宋八大家,乃至秦汉散文,鼓吹封建正统观念,力图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散文规范。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恍若隔世恍若未觉B. 莫衷一是莫衷一是C. 津津乐道津津有味D. 惊心动魄惊心动魄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B.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
C. 他的发言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热烈掌声,使整个会场气氛达到了高潮。
D. 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我们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难。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这场比赛中,他一鸣惊人,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B. 她的演讲富有激情,引人入胜,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C.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D. 在这个问题上,他的看法与大家截然不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你们看,那只小鸟多可爱啊!”他兴奋地说。
B. “你为什么不去上课?”老师关切地问道。
C. “这本书很好看,你也要看看吗?”他问我。
D. “你今天的表现很棒,继续努力!”老师鼓励道。
5. 下列各句中,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愤慨:愤怒,激昂B.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气势旺盛C. 惊愕:惊讶,震惊D. 遥想:遥远地想象6. 下列各句中,下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博览群书,知识渊博,是同学们眼中的学霸。
B. 她的歌声婉转动人,让人陶醉其中。
C. 他的演讲激情洋溢,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D.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7. 下列各句中,下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是老师眼中的得意门生。
B. 她的画技高超,作品获奖无数,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C. 他的演讲富有激情,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D.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8. 下列各句中,下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画技高超,作品获奖无数,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全国高二高中语文专题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陨首(yǔn)切峻(jùn)猥以微贱(wèi)B.矜育(jīn)宦达(huàn)刘病日笃(dù)C.希冀(jì)优渥(wò)过蒙拔擢(zhuó)D.盘桓(yuán) 侥(jiǎo)幸气息奄奄(yǎn)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B.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C.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D.零丁孤苦,至于成立3.下列关于“表”这种文体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纪传体史书中的一种体裁,如同现代史书的大事纪年表,比如《史记》就有“十表”。
B.“表”是臣下向皇上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有分条陈述之意C.“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表白心迹,陈请谢贺。
D.“表”还有一种是向敌对一方发的宣战书,称作“战表”。
4.下列对各句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说自己的舅父是个凶狠、无礼义廉耻的人。
B.历职郎署,本图宦达——目的是说自己本想在仕途上发达,但能力差,没有升上去,自己错蒙皇上抬举。
C.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意在说明祖母对自己恩深似海。
D.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表明自己虽然暂时还不能为皇帝出力,但将来一定为皇帝效命。
5.下面6句话分编为4组,全能够表现李密孝敬祖母的一项是( )①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②臣侍汤药,未曾废离③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④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⑤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⑥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③⑥D.②④⑥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及特色的概括与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陈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作者与祖母更相为命,以使晋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
衢州高二语文试卷题衢州高二语文试卷题一、积累运用(28分)1、正确工整地书写下面的文字。
(2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答题。
(4分)我并不想贬低牺牲个人利益的无私奉献,在物质ku( )乏的年代,正是靠着这种奉献,人们才克服了种种困难;就是在物质相对丰富的今天,无私奉献的人增多,同样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和xi( )溶洽,同样会搏得我们的赞扬。
①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分)②划线句有两个错别字,写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2分)3、选出依次填入句子横线上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组词(2分)( )第一次见到日月潭,我便被那一泓湛绿的潭水,深深地迷醉了。
……放一汽艇,便把人带进了晶莹剔透的世界。
汽艇轻捷地行在平静如镜的潭上,一时间玉碎翠裂,船尾在碧绿的水面出两雪白的浪花,一路展漾开去。
A、艘、航、划、条B、艘、滑、剪、条C、只、航、剪、排D、只、滑、划、排4、下面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
”B、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南方,将有大雨。
C、一般说来,红、黄、绿……等深色蔬菜中的维生素含量超过浅色蔬菜。
D、人生在世,最高价值的欣赏是什么?是事物外表的迷人美丽?还是出于自己直觉的驱使?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他那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
B、天渐渐转暗,墨似的乌云和倾盆大雨顿时从空中倾泻下来。
C、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D、网络作为传媒,必须承担社会教育责任。
6、古诗文填空(①—③题必做,④⑤题任选一题)。
(6分)(1)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2) ,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3)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4)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也常引发诗人写景抒情,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广西百色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评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
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
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
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
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
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
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
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
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
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里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词本事的失真[注]两宋笔记中记录了不少宋词本事,但绝大多数并不可靠,存在严重的情节失真。
宋学达《宋人词本事书写的虚构现象及其反思》一文认为,凡有大量细节描写者、凡以词句比附情节者皆应怀疑,但对于虚构与失真的原因则未作解释。
实际上,如若将视线转至笔记的整体写作意图与笔记的文体性质,能够相对适宜地解答笔记所载之宋词本事为何普遍失真的问题。
劝诫教化是北宋笔记的常见写作意图之一,相关笔记中便存在不少情节失真却足供劝诫的宋词本事。
王得臣于《麈史》中记录了这么一段故事:李清臣于某夜梦至王陵舍,填写了一阕怪词。
后来他在王陵舍贬所辞世,临终方悟前梦之兆。
尽管此故事颇令人生疑,但一朝宰相卒于贬所的情节构成了完美的前后落差,与王得臣在序文里提到的劝诫世人福祸相倚的意图全然相契。
这段故事也被曾敏行记录于《独醒杂志》中,但主人公变成了贺铸。
情节失真,却能够满足传播苏门群体形象的笔记写作意图。
正是不同的写作意图导致了王得臣与曾敏行的记载差异。
至于本之写作意图而将原就失真的词本事予以新的篡改增删,则主要体现在流传于世俗社会的丽情词本事中。
由于词为艳科的文体传统,丽情故事本就是宋词本事的主流。
世俗作者对已经流传于世的词本事予以香艳化的改动甚至增添,可以扩大世俗社会的潜在读者,还可以实现其市场热销的写作或出版期待。
叶梦得在《避暑录话》里记录了柳永身后归葬的故事,这段情节与叶梦得先前为柳永一生作出的评价“择术不可不慎”相契,还是希望读者不要重蹈柳永覆辙。
当这则笔记条目传入世俗社会后,遭到了世俗作者本之娱乐性的篡改增添,为柳永收葬的人变为了歌妓。
这番篡改确实于世俗社会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于被冯梦龙敷演成一篇《众名姬春风吊柳七》,收入《喻世明言》之中。
或许是由于丽情词本事能够获得有效传播,使得一些亲近世俗的南宋下层士人也在笔记中对丽情词本事予以新的虚构。
高二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3分×6=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炮.烙páo 呜咽.yàn 誊.写téng 打烊.yàng
B.祈.祷qí拗.开ǎo瘐.毙yǔ偏裨.bì
C.新正.zhēng 城垣.yuán 谄.笑chǎn掎.角jǐ
D.敕.造chì监.生jiān攒.聚cuán 放诞.d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寒暄撮合陶冶蘖根祸胎
B.脸颊踌躇惆怅面面相觑
C.搭讪形骸诟骂轻手摄脚
D.炫耀陪偿垓心热不可当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①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误解______闹出什么乱子来,我得把我们谈话的内容报告
校长。
②为了使孩子更好地成长,家长与老师应经常________情况。
③华老栓擦着火柴,点上油灯,屋子里便________了青白的光。
A.以至沟通弥满
B.以致勾通弥漫
C.以至勾通弥漫
D.以致沟通弥满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
...外.了。
B.这种车,巴黎只有夜间才看得见;白天,它们好像自惭形秽
....,不出来。
C.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
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熟视无睹
....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的动了一动。
D.陈奂生看着那冷若冰霜
....的脸,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得罪了人,哪里还敢再开口,只得抖着手伸进袋里去摸钞票。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A.为了杜绝这类错误不再发生,公司采取了几项有力的措施。
B.正确与否是衡量作品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
C.经过组织的培养教育,在同志们的帮助下,支部吸收他为预备党员。
D.小王不但会唱歌,而且小李也会唱歌。
6、排序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1)陶醉于成功的光荣
(2)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
(3)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
A.(1)(2)(3)
B.(3)(2)(1)
C.(3)(1)(2)
D.(2)(1)(3)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
年十七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
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姊,乡里称其敦睦。
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
秦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
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
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
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
”固辞不受。
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谕而遣,一无所纳。
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
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
郡境翕然,威信大著。
视事三年,征还为抚军中兵参军。
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塘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
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
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
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
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
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
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
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
居身俭素,床施蘧篨屏风,冬则布被莞席。
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
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
力于仁
义,行己过人甚远。
众威服其仁义。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十七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干:才能。
B.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宾:宾客。
C.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去:离任。
D.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劝:勉励,提倡。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
.. B.休仁以为
..司徒参军
C.郡境翕然,威信
..
..大著 D.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常借官空车厩居焉.人多异焉.
B.以.治干称躬耕以.养弟姊
C.收入常多于.邻境力于.仁义
D.言之.明帝追载缣帛以送之.
10、以下全能表现孙谦政治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②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
③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④郡境翕然,威信大著
⑤治烦以简,狱无囚系⑥每去官,辄无私宅
A.①②④⑤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⑥
11、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孙谦因为父亲担心自己将来有一天会离开所居官职,就躲避到历阳,从事耕作以养活弟妹。
B.孙谦在做巴东、建平二郡太守时,对于原先抢掠的蛮人,都将他们释放回家。
C.孙谦在做宁朔将军、钱塘县令时,用简便的方法处理繁杂的事务,狱中没有关押的罪犯。
D.孙谦在晚年依然努力实行仁义,自己所做的超过一般人很多,大家都很敬佩他。
12、翻译下列语句(3分)
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
三、古诗鉴赏:(6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病牛
宋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
但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熟
宋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注:李纲,南北宋之交的一位坚决主张抗金的政治家。
由于投降派的排挤被罢相。
这首诗是他被罢相之后贬到武昌时写的。
孔平仲是一位颇具才气的诗人,此诗
写于其正当得志之时。
13、这两首诗中都描绘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是否相同?请结合两诗简要赏析。
(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
14、古人云:“诗言志。
”请结合两诗中“牛”的形象,评说两位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思想或反映的各自的思想境界。
(3分)
答:。
四、课内现代文阅读(8分)
阅读下面《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实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
古今不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行状!
15、文中横线处应填的一项是()(2分)
A .事奈肖 B. 事奈孝 C. 世耐肖 D.世耐肖
16、选出与“寄言纨绔与膏粱”一句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2分)
A. 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D.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17、文中写到:“《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恰”字体现在该词所采用的手法上,就是()(2分)
A .似贬实褒 B. 似褒实贬 C. 似褒似贬 D. 反面衬托
18、下面关于《西江月》二词内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二词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宝玉,实际上却是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
B.词对宝玉的不谙世事、不喜读书、不思进取的行为作了批判。
C.二词预示了作为封建贵族家庭里的富贵闲人的不幸结局——富贵分散,家道败落。
D.《红楼梦》续书的结尾,宝玉高中乡魁,荣受朝封,光耀祖上,又生贵子,继承祖业,与“天下无能第一”相矛盾,续写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五、课外现代文阅读(12分)
生命的出口
林清玄
坐在窗边喝茶看报纸,读到一则消息:一个高中女生为情跳楼自尽,第二天,她的男友从桥上跳入河心,也自杀了。
这时候,一只小黄蜂从窗外飞了进来,在室内绕了两圈,再回到原来的窗户,竟然就飞不出去了。
可怜小黄蜂不知道世上竟有①“玻璃”这种东西,明明看见屋外的山,却飞不出去,在②玻璃窗上撞得“咚咚”作响。
忙了一阵子,眼看无路可走了,它停在③玻璃上踱步,好象在思考一样,想了半天,小黄蜂突然飞起来,绕了一圈,从它闯进来的纱窗缝隙飞了出去,消失在空中。
小黄蜂的举动使我感到惊奇,原来黄蜂是会思考的,在无路可出之际,它会往后回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