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完美版
- 格式:ppt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15
2023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少年闰土》教案2023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少年闰土》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我国有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立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鲁迅)学生回答后,出示课本75页图。
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先生吧!今天我们先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__《少年闰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默读课文,在课本空白处作简单的批注,在文中你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并想一想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自读圈画,教师巡视指导。
3、质疑。
(学生可能会提出不理解"其间、无端、素不知道、如许"等词语,教师可通过后面的练习帮学生理解;如果提出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可放在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出示练习:把下面的词语与正确的解释连线:其间只知道无端稀奇素不知道如此如许从来不知道希奇其中单知道无缘无故4、说说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谈多少就谈多少)三、初识闰土,了解特点1、"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时,闰土是什么样子的?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出示:(1)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少年闰土》教学实录教材分析:课文通过“我”对闰土的回忆,写出我与闰土相识、相处(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的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四件事)及分别的过程。
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我对他的怀念之情。
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以及学生学情的分析,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1、采用自学的方式,学习本课的生字,并做到不断地运用。
2、让学生以自我体验的方式,深入感受闰土所讲的四件事的有趣,并从中学会写事及词语妙用的方法,并实现对课文第一段的理解记忆。
3、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来读课文。
课前交流:师:同学们还有四天就到十一长假了,老师想了解一下,假期中你们想干什么?生:我想去书声城看书。
师:不错的打算,其他同学呢?生:我想和爸妈一起去爬山,因为爬山可以锻炼我的意志。
生:我想去钓鱼,因为我的妈妈说钓鱼可以修身养性。
……师:看来同学们的打算真不少,可见你们生活的丰富多彩。
在一百多年前,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所了解。
课堂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检查预习:(6分钟)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少年闰土,请同学们响亮地读课题。
生读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你能一眼认出这两个小伙伴中,哪个是闰土吗?(师出示闰土和“我”在一起的图片)生:我觉得脖子上有项圈的是闰土。
师:他判断的对吗?生:对。
师:你还可以根据什么来判断他就是闰土?生:我可以从他那紫色的圆脸中判断,因为闰土生活在海边,风吹日晒脸就变成紫的了,而我作为一个少爷天天在家里,脸就白。
师:你能够从生活环境出发来判断,真是个不错的方法。
生:我觉得从他们穿的衣服上也可以判断,因为我作为一个少爷穿的好,闰土是农民的孩子穿的不好。
师:看来大家预习的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走入课文中,快速地默读课文,看一看闰土都给我讲了他在海边时的哪几件事?把自己感兴趣的事划一划。
给生3分钟的时间来读书。
教师巡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情作一针对性的判断,同时对学生的读书习惯方法进行必要的指导。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9篇】篇一:《少年闰土》教学反思篇一《少年闰土》是名人名篇名文,备课、上课都是最大的挑战,选入小学语文课本几十年了,故而,对其各方面的挖掘几近殆尽,各种风格的课可以说“备矣”,如想翻出如来佛的掌心——推陈出新故不可能,即使小有补益亦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何况自己又无孙悟空的本事呢。
因此名人名讲也就不乏其人,就个人摸索着备课来说,无异于自己在暗夜中摸索着前行,能走多远呢?结果可想而知。
之所以斗胆上公开课一试,除了无知者的无畏之外,恐怕就是对这篇课文的喜爱了。
先说备课。
自从接到上课任务之后,就开始备课,找资料找精解的过程,虽非上穷碧落下黄泉,也是下了一番功夫,就个人的储备来说,其结果可想而知,不会有惊人的发现的。
事后一想,就是有对本课的精辟见解,也早已被捷足先讲者用过了,哪里还谈得上新鲜的“货色”呢。
在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除了出于个人的独到见解之外,恐怕很难“捡”到什么“价廉物美的上等货”了。
当然,这样想走捷径备课,其实是走了弯路。
没有对学生和对文本的精深解读、精准把握,是备不好课的。
转了个大圈圈,于事无补,还要回到原点,真真正正地在解读文本、把握文本上下工夫。
先把文本弄弄清楚,从语言到内容,对着教师用书,把每一个问题都落实到位。
语言是组成一篇文章、一篇课文的首要材料,因为课文是由语言组成的。
何况本课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篇二:少年闰土教学反思简短篇二《少年闰土》一文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教学时我抓住人物描写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比较有效。
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读后,小组进行讨论:“你觉得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他是一个住在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他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但很健康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壮、可爱的农村孩子。
少年闰土读后感优选15篇读了鲁迅师长教师写的《少年闰土》一文,我深受感触。
我对文中的少年闰土十分佩服,对文中的“我”能有如许的儿时同伙而感到十分雀跃。
少年闰土非但聪慧,活泼,并且知识雄厚,给人们留下了难以消逝的印象,使我对他发生了佩服之情。
少年闰土十分可爱。
你看他,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项小毡帽,颈上套一个亮堂堂的银项圈。
可见,闰土是生存在屯子的孩子,戴小毡帽是那边的习俗。
还能够晓得,他的怙恃十分疼爱他,要不然,怎样还给他套一个银项圈?闰土很聪慧,再他十一二岁的时刻就会捕鸟,捡贝壳,还会看瓜刺猹。
这此不仅仅是文中的“我”没有听说过的,就连如今的我也没听说过,更没玩过。
冬季,气候很冷,下了一场大雪。
山水,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山河酿成了粉装玉砌的天下。
闰土在雪地里扫出了一块旷地来。
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食时,他就将缚在棒上的绳索一拉,鸟就被捕住了。
另外,他还了解很多鸟哩!如稻鸡,角鸡,鹁鸪,蓝背等。
炎天一到,闰土就要在夜晚去看瓜。
看瓜刺猹可风趣了!月光下,你听,“啦啦”地响了,便晓得猹在咬瓜了。
闰土捏了柄钢叉,遁声刺去。
那刺猹倒很伶俐,反向闰土奔来,从他跨下兔脱了。
……我读到那里,宛若看见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项戴银圈,手捏钢叉,向一只猹全力刺去。
闰土在看瓜刺猹时显露的机灵大胆,使我更为佩服他了。
闰土知识雄厚,我和他一比,真是惭愧,我成天呆在家中,对外边的事认识甚少。
可见,我的知识很缺少。
鲁迅师长教师写的《少年闰土》使我收益非浅,他使我明白了自我的知识很浅陋,我应当好好学习,成为一个对祖国有效的好门生。
认真读了大文学家鲁迅的《少年闰土》之后,我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鲁迅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色彩,眼前不由得出现了一幅幅令人怡神的自然美画。
我读鲁迅的这篇充满童年回忆的散文时,如同身在临其境,仿佛正在读着鲁迅爷爷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他,正在与闰土在厨房里谈天说地,聊个不停呢!那是鲁迅与闰土相遇的第一天。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3篇】篇一:部编版少年闰土教学反思篇一《少年闰土》是一篇老课文,在组织教学设计时,我大胆地将《故乡》中中年闰土的外貌描述引进课堂,让学生透过比较闰土少年时的纯净与天真,中年时的苍老与悲苦,对帮忙学生感悟鲁迅写人物的特点,起到了十分好的效果。
具体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自己的体会:1、在课堂上,我从转变自身主角做起,对学生采用“导”而不是“给”: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我不给学生讲闰土的身世和名字的来历,也不讲闰土的外貌特征,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品味、去想象,最后让学生动笔学着写,来实现以读学写、学以致用的目的。
2、我一改往日由老师津津乐道地讲解如何“捕鸟”,如何“看瓜刺猹”、“拾贝壳”、“看跳鱼儿”等故事情节的传统教法,而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取,尽量让精采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并且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口吻说:“我知道,有些同学喜爱捕鸟,有些同学对“看瓜刺?”感兴趣……那么,你喜爱什么资料,就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然后把怎样捕鸟,怎样看瓜刺?的乐趣和拣贝壳,看跳鱼儿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也能够采用“我”和闰土对话的形式分主角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好吗?”这样一引导,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的模仿文中的“我”和闰土个性化的语言分主角朗读起来,有的展示自己收集有关“跳鱼儿”的画片,资料与大家分享,有的津津乐道捕鸟的方法和保护鸟类的好处……谁能没有自己的喜爱?谁能没有自己的感受?不一样的情节,不一样的学生有自己不一样的感受,即便是同一情节也是如此。
学生的这种感受可能是幼稚的,也可能是令人发笑的,但它却是最真实的,是学生自己的。
实践又一次告诉我,这样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比老师唱“独角戏”,“孤芳自赏”要好的多。
3、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发展而服务:在课堂上学生出现自读不领悟,讨论无结果探究无法深入下去的时候,教师不能观望,更不能等待,而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从而推动合作学习的深入,使学生受到用心情感,审美观念的教育。
课文少年闰土的赏析课文少年闰土的赏析课文少年闰土的赏析1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闰土的外貌有特点?闰土和“我”见面后,跟“我”讲了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闰土什么特点?哪件是作为重点来写的?告诉你吧,作者在写闰土外貌时,主要抓住了“紫色的圆脸”、“头戴毡帽”、“项戴银项圈”这三个特征。
闰土和“我”见面后,跟“我”讲了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看跳鱼等几件事,其中看瓜刺猹这件事是作为重点来描写的,课文中先后两次提到这件事。
从这些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孩子,尤其是看瓜刺猹这件事,表现了闰土的勇敢和机敏。
课文少年闰土的赏析2【案例】出示离别图,引导。
师: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们手拉着手,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我”会对闰土说些什么呢?闰土又会对“我”说什么呢?(同桌练说,指名分角色表演。
)闰土:“迅哥儿,别难过。
我回去后让我爸给你带五色的贝壳,好看的鸟毛。
”“我”:“你下次还要和你爸爸一起来。
”闰土:“好的,夏天你到我们那儿去,我们一起到瓜地里刺猹。
”“我”:“我会去的。
你以后到城里来,我带你到街上去吃冰塘葫芦……”……师:“我”和闰土虽然才相处了一个月,却情同手足,难分难舍。
他们相约一定要再见面,可这一别就是30年后的闰土会是什么样的?生:他一定身体强壮,身体魁梧。
生:他会是个面带笑容,成熟的男人。
师:“我”和中年的闰土见面,会是的情景呢?生:他们会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生:他们互相拍拍肩膀,有说不完的话。
读《故乡》片断,激起探究阅读欲望。
师:30年后,“我”回到故乡,终于和老朋友重逢了,那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读读这段文章。
(分发《故乡》中“我”回故乡再次与闰土见面的那一段。
学生自由默读。
)师:他们此次见面的情景有哪些是我们没有想到的?生:30年过去了,闰土40多岁,变老一点是正常的,但没想到他变得那么老,还那么穷困,身体一定不太好。
生:闰土对“我”的态度变了。
以前他们在一定时,无拘无束,而现在闰土却恭恭敬敬地喊“我”老爷。
高启山《少年闰土》选自鲁迅小说《故乡》,是一篇典型而传统的课文。
这篇文章塑造了一个在鲁迅眼中“聪明、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形象。
之所以加上“鲁迅眼中”这样的一个修饰词,是因为如果在农村,就显得太平常了。
鲁迅先生用我和我的朋友做对比,突出了闰土的形象。
本课的语文训练点分析:王崧舟老师在谈到这篇课文的训练点的时候,谈了这样的内容:“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个画面美不美?美,非常有诗意。
我们读课文,首先会把兴奋点集中在这段文字上。
但很少有人会去关注第8段、第10段、第13段,很少有人会去关注这三段文字与第一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于是,我想到的第一个语文点就在这里:第一段文字描写的这个充满诗意的画面是鲁迅先生想象出来的,他并没有亲眼目睹。
那么,他凭什么想象出这样一个画面呢?答案就在文章的8、10、13自然段中。
第8段,“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你看,时间是晚上,地点是西瓜地。
于是,“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画面就这样想象而成了。
第10段,“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
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你看,猹出现了,胡叉出现了,“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
”画面就这样完成了。
第13段,“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
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
”你看,“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样的想象也就有了生活的依据。
大文豪的文字到底不一样。
笔笔有交代、字字有落实,行文之缜密、思路之谨严,确非常人所能及啊!你看,就凭这几段文字,鲁迅先生就把它想像成了那么美的一幅画面。
文学需要什么?文学需要想像,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关于想象的语文现象。
《少年闰土》评课稿5篇听了李老师执教的《少年闰土》一课,感触颇多。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先生的《故乡》。
文章有着浓厚的生活情趣,也饱含着深刻的思想情感;有作者难以忘怀的记忆,也有作者难以言表的怅惘。
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并且进而撩开语言文字这一“面纱”,捕捉作者思想变化的脉搏,理解其中的思想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李老师正是从文章的整体出发,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围绕作者思想感情变化这一“球心”,引导学生对文章层层深入地进行剖析。
尤其是对教材的剪裁处理上,李老师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一、从梳理生字新词入手,走进文本因为鲁迅先生的语言简洁传神,特别是“白描”的人物描写手法,应该是是本文学习中要重点品味借鉴的内容。
由于时代和背景的原因,鲁迅先生作品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词句使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吃力,成为学习中的难点。
针对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理解课文的能力。
李老师预先让孩子预习课文,然后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梳理,把本课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吃力的字词集中起来理解,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同时也为理解课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便于学生更好理解课文。
二、在品读闰土外貌描写中,感受人物特点运用朗读感悟品析的方法处理第四段中闰土的外貌描写,引导学生感受闰土的外貌特征并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外貌的方法。
并让学生尝试写闰土眼中的“我”又是怎样的?教学环节层层递进,渐渐深入,教师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一个是高贵的少爷,一个是土里土气的农家少年,为什么被吸引了?然后巧妙地引出文中的几件趣事。
三、在个性品读趣事中,走进闰土,习得方法这节课中,老师教学思路清晰,步步突出重点。
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以“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其中哪件事对你印象最深,为什么”三个问题引路,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看瓜刺猹”这件趣事上来,以人物的动作描写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接近闰土,认识闰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知文章中的中心人物。
李老师又引导学生体会两次看瓜刺猹不一样在哪?体会文章开头的作用。
少年闰土总结篇一:少年闰土读书笔记我还算一个渴求知识,并善于钻研的孩子。
以往我对于知识的获得,自以为是地认为其来源途径不过在于书本抑或老师,现在通讯发达了地球变小了,我开始觉得互联网应该是我们最好的获取知识的工具了,除此以外似乎没有别的更好的来源。
但现在读了《少年闰土》后,我才发现,原来知识更多是来源于生活。
在文章《少年闰土》中,那个虽是农家孩子却有着丰富知识的闰土,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我(作者)虽是城里的学童,竟然知识比闰土还单薄,这还不值得我们深思吗?现实中,学校虽然也能学到知识,但老师更多的是教我们学习的方法。
而在生活中,知识是无处不在的,许多伟人也是在生活中学到了并发现了重要的知识:牛顿被苹果打中脑袋后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了水的浮力;古埃及的一个厨师在不小心把羊油倒进了草木灰中,竟意外地发现了最早的肥皂在电影《刘三姐》中也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三个秀才只懂得背诵四书五经,不注重生活里的知识,居然连牛走后来我走先这样违反常识的的话语也说得出来。
这哪里是秀才叫牛钯地啊,明明是牛让秀才钯地!可见生活中知识是多么重要啊!但也许现在有些人和《少年闰土》中的我一样,连麦子和韭菜都分辨不清。
而书本上、互联网上,甚至老师的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
如我们小学的四个主科:语文教会了我们如何说话;数学教会了我们计数;英语教会我们和国外的人进行交流;科学让我们认识了周围的世界,了解环境中的各种东西。
你看四门主科和生活密切相关,都来源于生活,那么生活中就一定还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了。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留心生活的每一件事情,努力在生活中寻找知识,在生活中发现知识。
因为,每一个伟大的发现都可能来源于生活,这也是我读了《少年闰土》后最大的收获和感想了。
篇二:少年闰土听课体会听《少年闰土》心得体会东区小学刘娜《少年闰土》一文节选自鲁迅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家的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儿时有过短暂而真诚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