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旅游规模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
- 格式:docx
- 大小:907.99 KB
- 文档页数:18
国内外旅游业的比较研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旅游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据统计,2019年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了15.6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了6万亿元。
国内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1. 发展历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的历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探索阶段(1949年-197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内外形势的限制,旅游业处于低谷状态。
(2)发展阶段(1978年-2002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这个阶段的前期主要是国内游,后来随着中国和世界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旅游市场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3)成长阶段(2003年-2017年):中国政府逐渐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来发展,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逐渐形成了以住宿、餐饮、交通为主的旅游业产业链。
(4)创新阶段(2018年至今):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旅游业也开始向线上渠道和数字化转型,同时提供更多的定制化服务,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
2. 发展现状目前国内旅游业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在一线和省会城市,受到疫情的影响,国内旅游市场近两年呈现出了持续回暖的态势。
同时,当前国内旅游市场的消费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消费升级趋势明显:随着人们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旅游者的消费趋势向更为多元化、个性化、体验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2)线上消费增长迅速:移动支付、在线预订、在线领取门票、电子发票等线上服务正在迅速普及。
(3)旅游产品和服务互联网化:目前,国内旅游业市场转向智能化的趋势明显,提供更多的数字化、网上预订和定制化服务,旅游企业和目的地需要通过数字化手段来更好地服务、吸引和满足游客的需求。
二、国外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除了国内旅游业,国外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同样值得深入研究。
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产业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中国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底蕴,也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总规模达到4.5万亿元,同比增长10.8%。
随着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不断增长,文化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
2.行业分化明显中国文化产业涉及面较广,包括了影视、音乐、出版、文艺演出、文化设计、数字娱乐、文化旅游、文化传媒等多个领域。
同时,各细分领域间的差异也日益明显,表现出了明显的行业分化趋势。
3.文化产品市场化程度逐渐加深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文化产品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
例如,在电影市场、音乐市场和文艺演出市场等领域,市场化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趋势。
二、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1.多领域深度融合文化产业是一个多领域融合的领域,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将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
例如,在数字娱乐领域,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已经开始与电影、游戏等领域实现深度融合。
2.数字化、智能化加速现代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将日益加深。
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已经改变了文化产业的生产方式和用户体验。
例如,数字音乐、数字出版、数字电影等领域,从生产和分发到消费都有着显著的数字化、智能化趋势。
3.新业态不断出现随着行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新业态也不断涌现。
在文化产业中,短视频、直播、网剧等新型业态已经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向。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用户的需求变化,更多的新业态也将出现。
三、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知识产权保护和监管不完善面对文化产业中不断出现的盗版和仿冒现象,政府监管部门和知识产权保护机构仍需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监管和保护。
2.文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一些文化企业为了追求商业利益,不少文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文化产品质量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
旅游业发展背景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逐渐扩大,旅游业逐渐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
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以来,全球旅游业发展呈现出了较快的增长趋势。
本文将对旅游业背景进行分析,以探讨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旅游市场发展背景在全球范围内,旅游业的盈利增速持续超过全球经济增长率。
这意味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和社会重要性也越来越大。
根据国际数据,到2017年全球旅游业的规模达到了1.32万亿美元,增长了4.6%。
而在未来几年,全球旅游规模预计将保持5%以上的增长率。
二、国内旅游市场发展背景在中国,旅游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数十年的快速发展。
2018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次达到1.49亿,中国境内旅游人次达到了51.47亿。
从旅游的消费结构来看,住宿、交通、餐饮和娱乐等支出占比逐渐提高。
旅游业成为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三、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可持续旅游。
可持续旅游是以“三个坚持”为核心:坚持经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条件下推进现代化旅游业的目标。
旅游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旅游业过去主要受到房地产、交通和饮食等基本产业的支持,而现在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产业链更加多元化,包括旅游运营、旅游咨询、金融、信息技术和教育等多个方面。
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假期旅游成为了重要的消费模式。
旅游全链条发展趋势。
旅游行业的全链条在发展中的重要性愈发明显。
旅游业已不再是景区、酒店和旅行社的综合展示,而是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产品设计、领队/导游服务、活动组织、工作队运营、投资合作、技术创新等多种领域的深度协作。
市场结构的重要性增强。
市场在推动旅游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旅游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种业态和模式层出不穷,市场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因此,如何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业态模式,提高运行效率和质量,对企业和政府都是一个重大挑战。
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近年来,中国旅游业持续发展,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重要的产业之一。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而且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国际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行业现状、市场潜能和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分析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行业现状中国是世界旅游大国之一,是世界上游客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中国共接待国内游客51.76亿人次,同比增长12.8%;境外游客入境量达到换算成人民币的1375.6亿美元,同比增长4.3%。
旅游业成为国内消费的重要部分,展现了行业的强大发展实力。
在旅游业的构成中,国内游是一个重要的蓝海市场,国内游市场占有率高达94%,国内市场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而通过国际旅游合作,中国市场也将走向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选择来中国旅游,这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市场潜能随着消费者消费观念的不断升级,旅游市场也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首先,文化旅游市场是一个颇受目光的新兴市场。
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巨大的文化吸引力,开发和推广文化旅游资源已成为放眼未来的重要方向。
其次,年轻人已经成为旅游市场的主力消费者,他们追求自由、个性化的旅游方式,要求旅游体验的新颖和实用性。
再次,休闲旅游、主题旅游等细分市场将得到更多关注和开发,这些市场的增长预期将超过传统的旅游市场。
三、未来发展趋势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出现了几个新变化。
首先,旅游业将进一步向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演进,现代科技将得到更多运用,比如智能导游和虚拟现实技术,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其次,旅游文化将成为旅游业未来重要的品牌和营销方向,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和推广将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方向。
再次,随着国际旅游市场的逐渐成熟,中国将通过加强国际旅游合作,提升中国旅游的国际化水平,未来将成为世界旅游时代的重要一员。
总之,中国旅游业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未来多元化、国际化、个性化发展模式将呈现出更为广阔的前景。
国内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留下的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学生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近年来,红色旅游热度持续走高,参观红色主题展览、游览红旅游景区……接受一场爱国主义的洗礼已成为许多人的自觉行为。
1、红色旅游在国内发展的四个阶段我国大力推行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红色旅游发展奠定了强劲的文化基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舞台。
纵观我国红色旅游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建国初期的萌芽阶段: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的阵地,有组织地前往参观学习,主要目的是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这一时期的瞻仰、参观、学习,并不具备旅游的属性,只是红色旅游的萌芽。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步阶段:大众旅游兴起,一些革命纪念地逐步开始了对红色资源的市场化开发,红色旅游进入起步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快速发展阶段:“红色”主题的重大节庆和纪念活动大量开展,红色景区周边优美的生态环境、淳朴的民俗风情,以及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吸引游人的重要资源,受到大众的普遍关注。
新世纪全面发展阶段:很多地区把红色旅游资源作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特色。
2004年李长春对发展红色旅游的重大意义第一次做出了全面、深刻、权威的阐述。
此后国家在十四年内连续颁发了三期《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红色旅游进入市场化转型及科学发展的良性轨道。
2、国内红色旅游发展特点1、覆盖人群广,年轻人成主力军红色资源在最初时期并不具备旅游属性,只是用来参观学习之地,而其主要面对的群体也是年纪较大的人群,但在近几年,红色旅游覆盖人群既有中老年人,也有小孩子,怀旧也好、学习教育也好,无论什么年龄阶段的游客,红色旅游都是他们在出行时的主要选择之一,并且红色旅游的主要客源还有着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中国红色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1)》显示,2021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体验红色之旅,年轻女性在红色旅游中占比高达75%,男性占比25%。
展望旅游业未来发展展望旅游业未来发展一、世界业发展趋势世界旅游业从形成到发展,现在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21世纪将是旅游业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旅游业将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旅游者将达到空前的规模,来自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旅游者将把他们的足迹印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尽管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以及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不同,但就整个国际旅游业来看,将出现下列发展趋势。
(一)旅游业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旅游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产业,每年国际旅游业的交易额已超过3000亿美元。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00年底,国际旅游人次可望达到6.6亿,相当于世界总人口的10%左右。
旅游收入将增至5000 亿美元,旅游业将取代石油工业、汽车工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创汇产业。
1992年世界旅游与观光理事会根据总收入、就业、增值、投资及纳税等几个方面的分析,证明旅游业作为世界上最大产业的态势正在形成。
因此,世界旅游与观光理事会指出:旅游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就业部门,共产生1.27亿个工作岗位,约占世界劳动力总数的6.7%;旅游业是创造高附加值的产业,其增值额已达到14490亿美元;旅游是各国财政中主要的纳税产业之一,全世界的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的纳税总额高达3030亿美元。
旅游业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仅是产生的产值和提供就业岗位的贡献,它同时还带动产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经济效益。
(二)国际旅游区域的重心将向东转移欧洲和北美是现代国际旅游业的两大传统市场。
在80年代以前,它们几乎垄断了国际旅游市场,接待人数和收入都占世界总数的90%左右。
80年代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一批新兴市场的崛起,使国际旅游业在世界各个地区的市场份额出现了新的分配组合。
尤其是东亚、太平洋地区,近些年来,国际旅游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达到7.5%。
预计到2017年国际旅游者人数将达到1,9亿。
在迈向21世纪的发展中,欧洲和北美地区国际旅游市场上的份额将呈进一步缩小之势,旅游重心由传统市场向新兴市场转移的速度将会加快。
中国旅游行业市场规模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维持高景气,2015年我国旅游人数达到41.2亿人次,同比增长10.5%,2010年以来年复合增速达到13.8%。
其中,出境游表现靓丽,国内游也维持平稳增速。
一、中国旅游行业市场规模分析1、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40.0亿人次,旅游收入3.42万亿,同比增速分别为10.8%和12.0%,10年以来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3.7%和22.1%。
2015年出境人数达到1.28亿人次,同比增速达19.5%,近5年复合增长率也达到17.4%;2015年达到2,560万人次,同比下降1.4%。
1994-2015年中国出境游、入境游、国内游人数1994-2015年中国旅游业总人数及增速1994-2015年中国国内游收入及增速2、2016年以来,国内旅游仍维持稳步增长。
其中1季度旅游总收入为8,350亿元,同比增长约16%,其中国内游增速略有加快,而出境游总体增速有所回落。
1季度旅游人数约为10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约7,63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4%和18%;而进入2季度增速分目的地来看,客流人数较高的山东、四川、浙江、湖南、重庆等地1-5月的客流增速分别达到15.8%、9.0%、7.6%、14.8%和13.4%,而15年全年增速分别为9.4%、9.6%、9.7%、14.9%和12.2%,相比,相比15年增速仍维持高位,山东和重庆和北京等地区甚至有所加速。
出境游人数虽然较15年全年增速有所下滑,但仍维持16%的增长至2,260万人次;分地区来看,北京(1-3月)、上海(1-5月)、浙江(1-5月)、四川(1-5月)最新的出境游人数同比增速分别为1%、60%、12%和6 %,较15年全年的30%、64%、12%和58%整体略有下滑。
1季度入境游旅游人数为3,160万人次,同比下降2%。
部分省市16 年国内游和出境游游客数量及增速(万人次)部分省市16 年出境游游客数量(万人次)及增速3、15年旅游行业维持高速增长,其中33家行业重点上市公司总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32.4亿元和5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8%和29.0%,而剔除被众信收购的竹园、被锦江收购的卢浮和重大重组的凯撒旅游后,收入和净利润增长也分别达到7.0%和18.3%。
其中,景点、酒店、旅游综合和餐饮四个板块收入占比分别为14.0%、12.6%、68.3%和1.1%,合计增速分别为12.7%、12.1%、28.1%和-5.4%,归母净利润合计增速分别为51.4%、104.3%、3.8%和6.7%,除了餐饮板块以外均表现不俗。
1季度由于天气原因及居民消费进一步升级,旅游行业继续回暖,上市公司合计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3.2亿元和12.4亿元,同比增速达到28.2%和20.6%。
其中,景点、酒店、旅游综合和餐饮四个板块收入占比分别为13.2%、15.2%、68.3%和3.3%,增速分别为28.9%、12.1%、26.6%和-3.6%,归母净利润合计增速分别为197.0%、-19.2%、8.4%和18.2%。
2015 年&2016 年1 季度景点重点上市公司业绩概览(单位:亿元)4、近年来旅游市场需求强劲,旅游投资也呈现出规模递增、结构优化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2015年,旅游业直接投资达到了1007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幅度达到42%。
预计2016年,全国旅游投资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全年旅游直接投资将达到1.25万亿元。
其中最重要的特点包括:2015年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5779亿元,占全部旅游投资的57.4%;2015年BAT投资旅游业累计超过160亿元、万达集团计划投资商贸和文旅项目资金将超过7000亿元、京东5亿美元领投途牛旅游网;此外,国内外并购也明显加快,15年锦江集团83亿元战略投资铂涛酒店集团、首旅集团110亿元收购如家酒店集团、宋城演艺26亿元并购六间房等等、海航集团4.5亿美元投资巴西蓝色航空、港中旅4亿英镑收购英国布莱顿酒店集团,锦江集团13亿欧元收购卢浮酒店集团等等。
近五年旅游投资额变动情况5、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线旅游业务快速渗透。
酒店和机票是最先被在线化的旅游产品品类,此外,度假旅游产品、租车、景区门票、签证等产品也进入了快速在线化的进程。
2015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达到4737.7亿元,同比增长49.6%,近四年年均复合增速达到38.2%;中国旅游产业线上渗透率达到11.5%,且渗透率逐年加大,15年提高了3.0个百分点。
其中,在线交通、在线住宿和在线度假旅游的占比分别为70.2%、18.2%和11.6%;从增速上来看,近四年在线交通、而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旅游用户消费习惯也在发生改变,位置化、个性化、移动化成为新趋势,也衍生出新的产品形态:如基于位置的导航服务、信息发布以及旅游产品的推荐服务等。
2011-2015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规模2011-2015年中国旅游产业线上渗透率在线旅游产业细分类别仍然以在线交通为主在线度假旅游近四年年均复合增速达到44.3%6、旅游演艺产业作为完善景区旅游产业链条、打造景区特色文化品牌的重要途径之一,正作为悄然兴起的旅游市场分支受到各界广泛关注。
2015年全国旅游演出实收票房35.7亿元,较2014年同比增长31.7%;全国旅游演出观众4713万人次,同比增长31.2%。
2015年,全年在演剧目195台,其中新增旅游演出18台(其中8台投资过亿,共计投资高达40亿元),同时停演剧目达46台。
目前,国内旅游演艺市场以山水盛典、宋城演艺、观印象为首的旅游演艺行业三巨头已初具规模,其中千古情系列以12.6亿元的演出收入占据市场1/3的票房。
而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同步升级的环境下,旅游演艺市场正逐步迈向市场化运营和规范化运营。
旅游演艺市场将切实提升景区文化底蕴,实现与景区互利共赢。
2011-2015年旅游演艺观众数量变动情况(万人)2011-2015年旅游演艺票房收入变动情况(亿元)四大旅游演出系列票房变化情况旅游演出细分类型的市场占比情况主要旅游演艺项目一览表二、中国旅游行业发展趋势预测1、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表示,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一个国家或地区会出现成熟的度假旅游经济,人们在追求物质消费的同时更追求精神消费。
其中,2013年中国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而2015年已超8000美元,同比增速达5.83%,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已破万。
2015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达4.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72%。
一方面,中国旅游业已迈入多元化度假游阶段,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和服务的提升旅游价格相对稳定,相比各类消费品,旅游消费也成为了性价比较高的消费渠道之一,加上收入水平的增长,切实带动了居民旅游消费意愿的高涨,旅游业近年来实现了逆势上扬。
具体来看近年来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高速稳定增长,其中2014年达29381元,同比增长9%,城镇人均旅游花费975.4元,占比3.32%。
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快速提升,旅游花费在收入的占比提升空间也较大。
近年人均GDP及同比增速2001-2015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万亿元)根据旅游研究院的数据,随着收入的增长,城镇居民在周末和节假日的休闲内容分配上将更大程度上向旅游倾斜。
不同收入城镇居民周末休闲内容分配上:相比文化娱乐,选择旅游的比重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明显增加,也就是选择文化娱乐的群体开始向旅游转移,下3001-4000元和居民占比分别为6.7%和16.7%。
节假日空闲时间相对较长,随着收入增加选择旅游的居民占比提升更为明显,其中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城镇居民中有44.9%选择旅游,而收入在1000元以下和3001-4000元旅游比重分别为17.5%和33.1%。
不同收入城镇居民周末休闲内容分配不同收入城镇居民节假日休闲内容分配2、近几年国内旅游市场的快速增长与居民总体的闲暇时间增加也有关,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2015年城镇居民工作日、周末和节假日的休闲内容中,旅游占比分别为6.2%、17.7%和33.8%,受闲暇时间长短影响较大。
休假制度”,即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得到了各省市的积极响应。
由于休闲时间的不断规范,居民出游时间得到保证,事实上近几年长假对旅游经济的拉动作用在减弱,小长假,暑假游需求快速增长。
十大省市2.5 天休假内容3、从人均花费来看,近年来国民旅游花费呈现增长态势,15年旅游人均花费为854.9元,近5年来年均复合增速达到7.4%。
从目前消费水平来看,旅游消费中低消费仍然是主体。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国内50%以上的游客全面旅游花费处于500-2000元,其中70%选择火车和汽车出行,而60%选择经济型酒店和中端酒店。
但近两年人均花费已在明显提升,其中花费10000元以上团队及散客增速分别达363%和105%,而花费5001-10000元的团队和散客增速也达47%、28%。
未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旅游观念的转变或带来旅游产品向多频次的深度游转变,人均消费有望持续快速增长。
近年来旅游人均花费维持增长态势2013、2014年国内游客出游花费占比情况(单位:%)4、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日益提升,近几年居民周末及假期的旅游意愿明显提升,从13-15年城镇居民周末和节假日休闲内容分配中旅游的占比分别从13.7%上涨至17.7%、从25.3%上涨至33.8%。
其中在节假日,已经超过文化娱乐,成为居民休闲内容的首要选择,居民假期的的出游意愿逐年提升,旅游市场持续升温。
而分群体来看,旅游作为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受到了不同年龄阶层的追捧,呈现出了年龄均衡化的态势。
其中,20-35岁人群是旅游市场最大的消费群体,更加青睐于个性化的自由行及主题旅游产品,对于旅游体验及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另一方面,我国老龄化趋势逐年加剧,但伴随消费观念的转变,老龄群体也成为了旅游市场消费主体之一,更是错峰、淡季出游的主力军。
由于时间相对充裕,以养生、体验为目的国内慢游成为了老龄群体的主要出游方式。
而根据调查,随着退休人员的学历和收入提升,学历在硕士及以上的退休人员选择旅游的占比达12.5%,收入在7001-10000元的退休人员选择旅游的占比达13.64%。
2015年城镇居民节假日休闲内容分配不同学历退休人员休闲内容分配不同收入退休人员休闲内容分配2005-2014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