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移居海南的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海南移民史(转载)海南岛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岛屿。
现有人口800多万,其中少数民族106万(黎族101万。
苗族5万,回族0.54万)。
汉族主要聚居省会海口,约50余万人,其余大多散布在环岛四周较平坦的地区,他们是秦汉以后由于饥荒、战乱、征剿戍边,流谪和经商贸易等影响而迁徙本岛的。
黎苗二族,人数虽少,却散居在本岛的主要山区。
回民入居则在宋代,现主要聚居在三亚市羊栏镇回新,回辉两个村里。
海南岛历来是一座开放的岛屿,其人口结构来源于多民族、多区域,其社会历史由以汉族为主体的移民延续不断迁徙上岛,生活繁衍,融合同化,共同创造.本文按照历史上各民族或社会群体入岛的时间先后,考察和分析这些移民迁徙上岛的原因、过程、数量规模及其对海南社会历史发展的贡献。
一、黎族,海南岛的最早移民黎族是最先来到海南岛的民族,也是海南岛最早的屠民。
根据文献资料,考古发现,黎族与古代活动在广东西部、西南的百越人中的后裔俚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汉书。
贾捐之传》记载:西汉时海南岛上的原住居民称为“骆越之人”。
根据考古学者研究,这里的“骆越之人”是古百越人的一支。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认为。
有史以来,最先定居于粤东境内者,实为今日僻处于海南岛之黎族,汉、唐时称‘里’或‘俚’者是也。
”据此可断定黎族的先民是百越人中的后裔俚人。
又据目前已发现的海南岛最早的文化遗迹——三亚落笔洞的“文化堆积层”来看,黎族的祖先均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距今七千年以上,相当子中原地区的殷周之际)从两广大陆不只一次地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岛北部。
来自两广的黎族先民,继登上本岛北部海岸之后,沿各大河上溯岛内各地,辗转定居,艰难创业。
根据黎族先民迁链的具体情况、居住地和分布概况等因素,可把黎族划分为侾、杞、本地、美孚和加茂黎等五个分支。
1、侾黎。
是由大陆渡海而来的一支,起先在今文昌、琼山、临高一带登陆,后来由子各种原因进入岛西南部,世代在那里繁衍,演变成今天的分布格局——现主要居住在西南部,包括乐东盆地、昌化江和宁远河谷地,三亚,陵水海滨狭长平原和低丘地带。
试论海南回族的形成廖大珂摘要:海南回族是波斯、阿拉伯移民的后裔,信奉伊斯兰教,长期保持着独特的文化和风俗。
它的形成既与伊斯兰教在占城的传播有关,也是古代海南海外交通发展的结果。
早在唐代,海南与阿拉伯之间就有了海上交通,波斯人开始移居海南。
宋元时期,由于海南与占城之间海上交通贸易的发展,侨居占城的阿拉伯人大量移居海南,形成外国穆斯林聚居地,宋元政府因而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番民所。
到了明代,中国政府将这些外国侨民编入中国户籍,标志着海南回族的最终形成。
关键词:海南,回族,形成,海外交通海南岛崖县三亚港的回族有悠久的历史,曾对东西方海上交通和文化交流做出突出贡献。
虽经历代战乱,海南回族的人数大为减少,但直至50年代,尚有人数1000多人。
1目前,回族人口已发展到近7000人,居住于回辉、回新两村寨,当地人称此两村为番村,其居民为番民,但番民却自称为回族人。
有证据表明:海南回族是外国移民的后裔。
他们聚族而居,并且“不食豕肉,不祀祖先,惟建清真寺。
白衣白帽,念经礼拜,信守宗教,至死不移。
吉凶疾病,亦必聚众念经。
有能亲至西天膜拜祖之塋归者,群艳为荣。
岁首每二年,必退一月”,2长期保持着独特的文化和风俗。
海南回族的形成既与伊斯兰教在占城的传播有关,也是古代海南海外交通发展的结果。
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粗浅的探索。
一、海南在东西方海上交通中的地位海南岛位于中国最南隅,北与雷州半岛仅隔30公里宽的琼州海峡,西以北部湾与中南半岛隔海相望,“南对占城,西望真腊”,3地理上与东南亚各国最为接近,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然而,早期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路为主,南海航路未臻发达;海南岛海岸线弯曲较少,天然良港不多,不利于大舶停靠,加之当时经济未得到开发,尚处于“荒蛮之地”的状态,被人目为“瘴疠之地”,因此在对外交通中的地位并未凸显。
进入唐代以后,西亚兴起了强大的阿拉伯帝国,致力开拓对东方的海上贸易。
同时,公元751年唐王朝在怛罗斯战役中失利,失去对中亚的控制,经由陆路同西方各国的交往受阻,遂重视经营南海航路,以扩大与海外诸国的交流。
明朝大移民详细记录明朝大移民是指明朝时期,由于政治、经济、自然灾害等原因,大量人口从中原地区向南方和西南地区迁移的现象。
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南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明朝大移民的详细记录:一、移民原因1.政治原因: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官员贪污等问题严重,导致社会不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许多人为了逃避政治压迫和战乱,选择离开中原地区。
2.经济原因:明朝后期,由于战争和天灾等原因,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导致粮食短缺和物价上涨,许多人为了生计,选择到南方和西南地区谋生。
3.自然灾害:明朝后期,中原地区经常发生洪涝、旱灾等自然灾害,导致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许多人为了生存,选择到南方和西南地区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
二、移民目的地1.南方地区:明朝时期,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气候温暖、水土肥沃,适合农业生产,因此成为大量移民的目的地。
其中,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等省份成为移民的主要目的地。
2.西南地区:明朝时期,西南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土地资源丰富,适合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因此也成为大量移民的目的地。
其中,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成为移民的主要目的地。
三、移民方式1.步行:由于当时交通不便,许多移民只能步行前往目的地,这种方式需要花费较长时间,风险较大。
2.水路:由于南方地区河流众多,许多移民选择乘坐船只前往目的地,这种方式相对安全,但需要支付较高的费用。
3.马车:一些富裕的移民选择乘坐马车前往目的地,这种方式速度较快,但费用也较高。
四、移民影响1.南方地区:明朝大移民对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移民带来了新的生产技术和商业文化,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2.中原地区:由于大量人口的迁移,中原地区的人口减少,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但也促进了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政治改革。
3.西南地区:明朝大移民对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
浅谈明代移居海南的概况作者:黄诗琦史振卿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4期摘要:海南是个移民社会,从当前史料看,从秦汉开始,大陆民众大规模的进入海南,移居海南的人主要体现在官吏落籍入琼、戍守军人落籍入琼、商贾迁琼、苗族迁琼、疍民大量迁琼和流民入琼等方面。
关键词:明代;海南;移民海南是个移民社会,从当前史料看,海南岛的黎族也是从其他地方移居而来,从秦汉开始,大陆民众大规模的进入海南,五代以后,中原战乱频繁,大批中原人纷纷南下,其中有不少迁到了海南岛。
到了明代,大陆移民进人海南岛的人数达到了高潮。
据统计,明代是海南人数骤增的时代,据明嘉靖《广东通志》载,明代海南的大陆移民增至33万多。
现从史料梳理明代海南的移民状况,不当之处,敬请专家是正。
第一,官吏落籍入琼。
明代是大陆官员在琼任职最多的朝代,万历《琼州府志》载有明代在海南的官员多达300余人。
这些官员任职期满后,因久于官,乐其风土,遂居于琼。
据统计海南109个姓氏的170多位迁琼先祖中,就有123位是官员出身,占72%。
以福建莆田人为例,如。
杨乃文,洪武二年(1369)到海南任职,后落户会同县。
伍宗德,景泰年间到海南任琼州府学教授,任职满后落居在琼山县府城甘蔗园村。
蒋廷芳,任澄迈县教谕,其子蒋鼎贤,官至儋州知州,任满后,父子落籍琼山风华都。
第二,戍守军人落籍入琼。
明代海南建立卫所、实行屯田制。
自从海南改隶广东省、成立海南卫后,于洪武七年,陆续增兵,添加前、中、后三所。
此后,又陆续在澹、万、崖各州和清澜、昌化、南山设立了6个守御千户所作为外围。
到正德年间,海南卫内外各11千户。
这些军人主要是“南、恩、藤、梧、高、化之征夫”,与民杂居,且耕且守,其中有不少人服役期满后,留了下来,成为当地的居民。
史载:明初而吾边郡卫所之设,周繁尚如此,则规模之度越前代。
当时军士已万数千人,继又迁配,数目倍增。
至正统间,军尚以千计,巡捕也三百人,武并肯输劳者,凡膺勾当俱足任使。
海南概况:海南省简称“琼”,古有“南溟奇甸”之称,今有“南海明珠”之誉。
海南省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中沙群岛等岛礁及其海域,全省陆地面积约3.5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35%;海洋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海洋总面积的60%,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小、海洋面积最大的热带海洋岛屿省。
其中陆地面积最大的是海南岛,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次于台湾岛,是我国的第二大岛。
海南省现辖2个地级市(海口、三亚),6个县级市,10个县(含6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以及属海南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的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和洋浦经济开发区管理局。
省会设在海口市。
2005年全省户籍人口819.03万人。
其中,男性428.66万人,占52.34%,女性390.37万人,占47.66%;非农业人口313.73万人,占38.31%,农业人口505.30万人,占61.69%;汉族675.55万人,占82.48%,黎、苗、回等少数民族143.48万人,占17.52%(其中黎族129.60万人)。
海南是全国著名的三大侨乡之一,有海外华侨、华人近300万人,归侨、侨眷100多万人。
华侨、华人分布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东南亚地区居多,仅泰国就有100多万人。
在世界各地的海南华侨、华人成立社团组织310多个。
海南岛位于东经108°37′—111°03′,北纬18°10′—20°10′之间,岛屿轮廓形似一个椭圆形的大雪梨,长轴作东北至西南向,长约290公里;西北至东南宽约180公里。
海南岛地形中间高,四周低,呈穹隆状,中部超过1500米的山峰有五指山、鹦哥岭、猴猕岭、霸王岭、吊罗山等。
从中部最高峰五指山(海拔1867米)向外围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海涂逐级递降,构成层状垂直分布和环状水平分布带,梯级结构明显。
山地和丘陵是海南岛地貌的主要特征,占全岛总面积的38.7%。
山地主要分布在岛中部偏南地区,山地中散布着丘陵性盆地。
海南的历史1、秦朝:统一岭南广大地区,在南方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并将中原几十万人迁徙其地。
其时,海南岛为象郡之外徼。
秦汉之交,中原战乱,秦龙川令赵佗自立为南越王。
南越国势力遍及海南岛。
2、西汉武帝平定南越之乱,在海南岛设置珠崖郡、儋耳郡。
从汉武帝元封元年置郡设县,至汉元帝初元三年罢弃,前后历时65年,海南岛是在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之下的。
3、唐朝4.明清时期洪武二年六月,海南州府改隶于广东省。
从此,海南岛归广东省管辖。
清代在海南设府,辖3州10县,故史称“十三州县”。
清末改设一府,1直隶州,1州,11县。
5.民国时期中华民国初期,海南岛的建置仍袭清制,置琼崖道,共辖13县:琼山、澄迈、定安、文昌、琼东(即清代会同)、乐会、儋县(1912年儋州改县)、临高、万宁(1914年万州改万宁县)、昌江(因与浙江省昌化县同名,1914年改名昌江)、陵水、感恩、崖县(1920年崖州改称崖县)。
民国元年(1912),海口所改称镇。
民国十五年脱离琼山县建市。
6.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海南岛的建置为行政区,1951年设行政公署,驻琼山。
在岛的南半部地区建立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驻保亭县冲山镇(今五指山市冲山镇)。
1950年5月海南岛宣告解放,成立海南军政委员会,实行军事性管制。
次年4月,成立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1955年3月,改称广东省海南行政公署。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海南行政公署停止行使职权。
1968年4月成立海南地区革命委员会,实行“一元化”领导,1976年10月改称海南行政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1月,改称海南行政区公署。
1984年10月撤销海南行政区公署,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
海南行政区管辖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并直辖北部的琼山、文昌、临高、澄迈、琼海、屯昌、儋县、万宁、定安9县1市,设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办事处。
1987年撤销海南行政区和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88年海南建省。
海南历史趣事海南,这个位于中国南海的美丽岛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情。
在这片土地上,有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传说,让人们感叹海南的博大精深。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海南的历史趣事吧!一、海南的起源海南岛,古称琼州,是中国最大的岛屿,也是中国最南端的省份。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约3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海南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历史上,海南是中国与东南亚进行文化和商业交流的重要枢纽。
这里曾经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二、海南古代国家的兴衰在海南的历史上,有许多独立的国家先后出现和消亡。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琼州国和黎族国。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1年,汉朝将琼州设为属国,而琼州国的国君则成为汉朝的藩王。
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琼州国一直处于中国的控制之下,直到公元1370年明朝末年,琼州国才最终被明朝所灭。
而黎族国则是海南的本土民族,他们在海南岛上建立了独立的政权,有自己的国王和行政机构。
黎族国的国王多为女性继承,而且以女性儿子继承国王的称号。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然而,黎族国在宋朝时期被中国统治者所灭,黎族国的文化和历史也因此逐渐消失。
三、海南的民俗文化海南的历史趣事不仅体现在国家的兴衰,还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
海南有着独特的民间舞蹈和音乐表演,如黎族的“赛琼剧”、苗族的“铜鼓舞”等,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艺术享受。
此外,海南还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和习俗,如农历正月十五的“蓝衣节”、清明节的祭祀仪式等。
这些节日和习俗凝聚着海南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也是海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海南的海上丝绸之路遗迹海南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曾经是中国与东南亚进行贸易的重要港口。
在海南的海岸线上,有许多海上丝绸之路的遗迹,如琼州岛的古代港口遗址、龙山文化的航海图案等。
五、海南的风景名胜海南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还有着优美的自然风景。
海南的风景名胜众多,如五指山、南山寺、天涯海角等。
有关海南历史资料海南,简称“琼”,位于中国最南端。
有关海南历史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海南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有关海南历史资料之历史沿革远古到唐代据明代《正德琼台志》记载,海南岛在唐虞三代称为“南服荒缴”(缴:边界),在秦代称为“越郡外境”。
这说明海南岛在当时为祖国辖区荒远的边界[5] 。
海南岛是四大流放地之一,主要是崖州,位于中国最南端[6] 。
唐虞时代,海南岛为南交之地,夏、商、周三代,为扬越之南裔。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统一岭南广大地区,在南方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并将中原几十万人迁徙其地。
其时,海南岛为象郡之外徼。
秦汉之交,中原战乱,秦龙川令赵佗自立为南越王。
南越国势力遍及海南岛。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伏波路博德、楼船杨仆等率师平定南越之乱。
元封元年(前110),在海南岛设置珠崖郡(治今琼山)、儋耳郡(治今儋州)。
属交州刺史管辖。
这是海南岛归入中国版图最早的两个行政地名,标志着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直接统治的开始[5] 。
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夏废儋耳郡,并入珠崖郡。
[7] 元帝初元三年(前46)春又罢珠崖郡,下诏放弃珠崖郡,设置朱卢县,隶属交州合浦郡。
65年间,海南岛在中央王朝管辖之下。
东汉建武十九年癸卯(43),伏波马援平定交趾,往来南海,抚定珠崖,复置珠崖县,属合浦郡,而省朱卢县。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丁卯(67)又复置儋耳县,珠崖、儋耳2县均隶属于合浦郡,督于交州。
加强了东汉王朝与黎族先民的联系。
三国时期,东吴黄龙三年(公元231年),吴大帝孙权派兵平定交州[5] ;吴赤乌年间(238~251)在雷州半岛设立珠崖郡(治今广东徐闻),领徐闻、朱卢、珠官3县,属高州管辖,对海南岛实行“遥领”。
吴大帝孙权派兵平定交州东吴时期,广州辖下的4郡外,还包括荆州始兴郡和海南岛[8] 。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省珠崖郡,并入合浦郡。
朱卢改为玳瑁。
合浦郡领合浦、南平、荡昌、徐闻、玳瑁、珠官6县。
黎族被认为是海南岛上的原著民。
但,即使被称为原著民的黎人,也是划着独木舟,从大陆渡海而来,他们便成为海南的第一代移民——史前时期,海南岛的居民已不下1万人,包括了黎族、壮族等民族——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的向海南岛移民,发生在汉代大约在距离今天50亿年前的那段日子里,海南只是一个半岛。
地壳陷落,大陆漂移,南中国海上出现了这个与大陆分离的海南岛。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孤悬海外的这块岛屿有了人类的踪迹和历史。
海南岛有没有原著民?谁是海南岛的第一代移民?据史料记载,上古时代就有人类在海南这块岛屿上生息繁衍,过着原始生活。
最早进入海南的被认为是我国南方百越族的一支———黎族。
百越族公认为黎族的祖先,其主要分布地域是现在的广西、广东珠江三角洲和高雷地区。
泛海而来的黎族先人先后在岛上定居,成为海南最早的人口群落。
于是,从大陆南下移居而来的黎人,自然在历代的考古过程中,成为海南岛第一代移民。
就像各少数民族都有其自身存在的支系一样,黎族也根据其分布有五大支系:亻孝黎、杞黎、本地黎、美孚黎、加茂黎。
本地黎,就是习惯上被认为是海南最古老居民的一支,有人便把他们称为海南的原著民。
原著民是否土生土长?从生活习俗、喜用并善用的渡海工具、居住的船形屋和方言考证,本地黎与大陆越人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反映出他们之间密切的亲缘关系。
于是,一个有关原著民也是跨海南下,在岛上择地而居的结论得出了。
本地黎是最先进入海南岛的黎人,如今,他们主要深处白沙山区,是一支完整的支系,至今仍未分散。
他们分布的轨迹,是从岛东、西和北部向五指山收缩。
其集中地区的中心是夹在黎母岭与雅加大岭之间的盆地,可见出他们是被其他支系从外部不止一次的冲击压迫进入这里的,高山深谷成了他们防守的天然屏障,也是他们辗转定居的历史渊源。
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深处海南腹地的状况,使他们以本地黎自称,从而形成他们便是原著民的概念。
在黎族中,无论哪一支系最先进入海南,均经历了史前时期人类移民初到本岛四处活动,寻找理想立足点,并最终择地定居,再不断扩大活动范围的过程。
海南岛明代文臣邱浚古诗赏析海南岛明代文臣邱浚古诗赏析邱浚,生卒(1420 ~ 1495),字仲深,号深庵,也称邱琼山,明代海南岛琼山西厢(今府城下田村)人。
父亲早卒,由母亲李氏教养为人。
少年颖异,读书过目成诵,日记千言;年小的时候,常常信口为诗,语皆警拔。
据传六岁时曾咏《五指山》诗,“识者知其必为国器”。
十岁以后,博观群书,年方十七,习举子来,下笔数千言。
英宗正统九年,乡试解元,名扬海内。
两试礼部,名居乙榜,留京师,读国学。
宗景泰五年,复试礼部,置二甲第一,选入翰林,为庶吉士者十八人,浚为首。
命修《寰宇通志》。
宪宗成化十三年,升翰林院学士。
十六年,加礼部侍郎,掌国子监事。
在掌太学十余年间,论者谓“师道尊严”。
是时,写成《大学衍义补》,皇帝嘉奖金币,按擢礼部尚书。
弘治四年升文渊阁大学士,七年升少保兼英武殿大学士、户部尚书。
八年二月卒,享年七十五。
孝宗踢“特进左柱国太傅,溢文庄”。
著有《大学衍义补》160卷、《世史正纲》、《琼台类稿》、《家礼义节》、《五伦全备记》、《投笔记》、《举鼎记》等书。
据传诗有数千首,但大部分已佚传,尝有“诗文满天下”之称。
现在,把记录下来的六首诗,供大家欣赏;同时,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略加注解,共同学习。
《五指山》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
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
雨霁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上悬。
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
首联,描述海南岛是一个炎热的荒凉之边地,所谓“半壁”即指半边天。
例如:古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颔联的出句“盥”字义为洗手的意思,大意是指以盘水沃洗。
另外,对句的“碧落”是指天空,是道家之话,道家言天空曰“碧落”。
后面的“弄云烟”是比喻云烟缭绕五指犹如玩弄状。
而颈联的出句“玉笋”比喻坚洁、丽秀的五峰如玉笋般的耸立空中画境。
对句的“明珠”指夜明珠,是传说中有夜间发光的宝珠;但是,这里指“明月”的意思。
最后尾联的出句“巨灵”是一位山神名;传说古代神话中指分开华山的河神。
三亚的历史文化介绍一、自然环境三亚位于中国海南岛的最南端,是中国最南的城市,也是海南省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
它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拥有辽阔的海洋、丰富的热带植被和宜人的气候,成为了旅游者们向往的度假胜地。
二、历史发展三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3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曾经属于古代中国的南越国、汉朝、唐朝等王朝的版图范围之内。
在13世纪初,三亚成为了瓯海道的治所。
明代时,三亚被列为广东的一个县。
1949年后,三亚开始蓄势待发,逐渐发展成为今天著名的旅游城市。
三、文化遗产三亚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建筑、民俗、艺术等多个方面。
1.建筑文化三亚的建筑文化独具特色,融合了多种风格和传统,展现出浓厚的海南特色。
其中,三亚的古建筑群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
例如,天涯海角景区的古塔,是明代的建筑遗迹,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游客的注意。
同时,在三亚还可以看到一些古老的村落,这些村落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游客来说是一大亮点。
2.民俗文化三亚的民俗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彩。
这里有独特的民俗习惯,丰富的传统节日以及传统的手工艺制作。
例如,三亚的渔民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展示渔民的风采和传统文化。
此外,三亚的手工艺制作也非常有特色,比如椰编艺术和蔗篮制作等,这些手工艺品展示了三亚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艺术文化三亚是中国南方地区的文化艺术重镇,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资源。
一些艺术团体和机构在这里发展壮大,为三亚的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三亚还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和演出活动,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爱好者。
四、旅游业的发展三亚的旅游业是这座城市最重要的经济命脉之一。
这里的美景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得三亚吸引了大量游客。
尤其是近年来,三亚海滩和海洋主题公园等旅游景点成为了热门目的地,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的到访。
旅游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三亚的经济繁荣,给当地带来了不少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
海南的历史简介
海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时期。
早在汉朝时期,海南就已经纳入到了中央政府的统治范畴之内。
然而,由于交通不便和战乱等因素,中央与海南的管辖设置可谓断断续续。
直到隋朝,海南岛才正式被纳入我国版图。
唐朝贞观五年(公元631年),设琼州,这也是海南简称“琼”的由来。
在宋朝时期,海南属于广南西路,即广西的前身,开始了长达300年的隶属广西的历程。
这期间,海南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变更。
五代十国时期,海南岛隶属于南汉,其行政设置有所调整。
到了元朝,中国开始实行行省制度。
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年),置海北海南道宣尉司于雷州,领琼州路,这是“海南”首次作为行政区划出现。
在此时期,海南先是划归到湖广等处行中书省管理,后又在元朝末年隶属于广西行中书省。
明朝洪武年间,海南的行政区划再次发生变化,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从广西划拨给广东管理,从此海南开始了长达600多年的由广东省管辖的历史。
尽管在民国十年(1921年),国民政府曾建议琼州府建省称呼广南省,但这个建议并未被采纳。
至1948年国民政府败退前夕,曾将海南岛改为“海南特别行政区”。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至1988年,海南岛在广东省的管辖下,经历了海南行政公署、海南行政区公署、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等行政设置。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设立“海南省”议案,4月26日成立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南从广东省独立出来,成为海南省本身。
总的来说,海南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逐渐上升,从一个边远的蛮荒之地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和经济地位的重要省份。
海南苗族概况苗族是海南岛的世居民族之一。
现有人口6万余人,居海南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第二位。
苗族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
海南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中的瑶语支。
全岛苗族语言统一,没有方言差异。
海南苗族自称“金门”或“金第门”,“苗”是他称。
苗族迁移海南岛始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从广西等地作为兵士被朝廷征调到海南,撤防后一些苗族士兵落籍海南,也有一部分因谋生而移居海南岛,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海南苗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中南部山区,以农耕和种植业为主,也有走向市场,从事商业的苗族同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海南苗族没有固定的居住点,他们在深山密林中,过着“一年一砍山,几年一搬家”迁徙不定的游猎生活。
他们居住分散,没有耕地,砍山为园,刀耕火种,狩猎与采集,生活十分困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帮助苗族同胞下山定居并分给田地,拨发耕牛、农具,建盖房屋,鼓励他们饲养家禽家畜,从事副业生产,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使其安居乐业,生活条件逐年改善。
20世纪50年代以前,苗族住宅都是茅草屋。
20世纪50年代以后,苗族的居住条件得到逐步改善,大多数人已住上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平顶房或楼房。
海南苗族妇女头顶束发,包扎一块绣有图案的方巾,上身穿无领、右开襟、长及膝的长衣,腰间绑一条布带,下穿腊染短裙。
男子穿无领右襟上衣,下穿长裤。
苗族男女服饰均以湛蓝为主色,服饰有着极强的民族特色,织绣工艺讲究,花纹丰富,色彩艳丽,点腊染是海南苗族织绣特有的技艺。
传统婚姻以男子入赘形式较为常见,时间1-5年不等。
海南苗族宗教信仰主要为祖先崇拜,敬奉盘古皇为始祖。
每年二月初二和六月初六都做粽粑祭奠,同时信仰墓主仙公、墓主仙婆。
自然崇拜也占有重要地位,信奉山鬼、海龙公、土地公、灶王公等。
每次砍山、狩猎都要祭告山鬼保佑。
1909年,基督教开始影响海南苗族社会,1910年以后,琼中地区部分苗族渐渐地信仰基督教,以上帝代替一切鬼神,凡遇一切不顺利的事情,祈祷上帝保佑。
明代海南三级行政区的设置情况
明代时期,海南岛的行政区划被划分为三级。
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级:海南岛岛长
在海南岛的最高行政级别是岛长,岛长是明朝政府任命的官员,
主要负责管理和治理海南岛的事务。
他在当地拥有最高的权力,对下
属的行政区域和人员进行统筹和管理。
岛长通常驻扎在海口或琼州府,直接向朝廷汇报工作。
第二级:海南府
海南府下辖全岛的九个县,包括琼州、儋州、文昌、万宁、定安、屯昌、澄迈、临高、白沙。
海南府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岛长管理全岛的
事务,负责监督和管理下属县的工作,收集并汇报本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情况,宣传和执行朝廷的政令。
第三级:县
海南府下辖的每个县都有一个县令,主要负责管理各县的行政、
公共事务和城市发展。
县令对本地区的经济、农业、工业、商业和文
化等领域进行计划和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和治安。
总的来说,这三个级别的行政区域构成了海南岛的治理系统,负
责全岛各项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实施。
海南历史资料1.唐虞至南北朝唐虞时代,海南岛为南交之地,夏、商、周三代,为扬越之南裔。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统一岭南广大地区,在南方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并将中原几十万人迁徙其地。
其时,海南岛为象郡之外徼。
秦汉之交,中原战乱,秦龙川令赵佗自立为南越王。
南越国势力遍及海南岛。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伏波路博德、楼船杨仆等率师平定南越之乱。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在海南岛设置珠崖郡、儋耳郡。
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春又罢珠崖郡,下诏放弃珠崖郡,设置朱卢县,隶属交州合浦郡。
在西汉时期,从汉武帝元封元年置郡设县,至汉元帝初元三年罢弃,前后历时65年,海南岛是在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之下的。
东汉建武十九年癸卯公元43,伏波马援平定交趾,往来南海,抚定珠崖,复置珠崖县,属合浦郡,而省朱卢县。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丁卯公元67又复置儋耳县,珠崖、儋耳2县均隶属于合浦郡,督于交州。
加强了东汉王朝与黎族先民的联系。
三国时期,吴赤乌年间238~251在雷州半岛设立珠崖郡治今广东徐闻,领徐闻、朱卢、珠官3县,属高州管辖,对海南岛实行“遥领”。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省珠崖郡,并入合浦郡。
朱卢改为玳瑁。
合浦郡领合浦、南平、荡昌、徐闻、玳瑁、珠官6县。
属交州。
不久废珠官县。
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复立珠崖郡,治徐闻,不久又废。
以珠官、朱卢属越州。
梁朝武帝大同535~546中,在废儋耳郡的地方设置崖州,统于广州。
时儋耳归附俚僚首领冼夫人的有一千多峒,冼夫人请命于朝,故置崖州。
《北史》和《隋书》均载“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峒”,是为“海南”一词的最早记载。
崖州设置,此事意义重大。
从汉元帝罢撤珠崖郡之后,历代州郡治所均设在大陆,对海南地区只是“遥领”而已。
至南朝梁时,始在海南本土设置崖州,有效地管辖海南岛全境。
西汉至南北朝,大概经历了始置、罢弃、遥领、重建的过程。
西汉王朝在海南开郡设县,虽经残暴手段实现,但从历史上看,这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琼州史话】明朝时的海南岛地图
本文是关于【琼州史话】明朝时的海南岛地图,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本图录自《(万历)琼州府志》,并参照诸多志书,复制而得。
因原图字迹模糊,不能一一复原,有20余处地名未能标出。
本图标出之地名,应存在谬误之处,请高人指正,不胜感激。
明时,琼州升为府,领三州(儋、万、崖)十县(琼山、澄迈、临高、定安、文昌、昌化、感恩、乐会、会同、陵水)。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全岛人口统计数字为56892户,250524口。
是时琼州文风蔚起,俊杰倍出,海忠介公,丘文庄公,唐胄,王宏诲,难以胜数。
明为中国文官制度衰败之分水岭,独我海外奇甸,积力而发,读史至此,唏嘘不已!
琼山县地图。
中国历史上被贬到海南的名人有哪些啊?
分类:地区 >> 海南
解析:
从汉到明,被贬到海南的贤相、名臣、学士有15人之多,其中有10人居住在三亚崖城镇水南村,至今村中仍有多位被贬名相、大臣、学士的后人居住。
唐宋两朝被贬谪、流放到海南来的朝廷名相、大臣和著名学士,许多都在这里居住,并在这蛮荒之地开创了灿烂的文明。
如,唐代太子洗马兼侍读刘纳言,唐高僧鉴真和尚,宋诗僧惠洪,北宋宰相卢多逊、丁谓,南宋曾任右司谏侍御史(宰相)、参知政事的赵鼎,南宋曾任参知政事、资政学士的李光,南宋曾任秘书少监、起居郎的胡铨,南宋秦桧死党两浙转运副使曹泳,宋末元初女纺织家黄道婆等等,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现今海南海口市五公祠中所供奉的五公塑像,以及近邻的苏公祠里的苏东坡塑像,都是后人纪念他们的艺术杰作。
到了元、明时期,海南便逐渐不再作为流放地了,虽然也有被贬的官宦被流放海南,但是,数量不多,之后竟至绝迹。
浅谈明代移居海南的概况
摘要:海南是个移民社会,从当前史料看,从秦汉开始,大陆民众大规模的进入海南,移居海南的人主要体现在官吏落籍入琼、戍守军人落籍入琼、商贾迁琼、苗族迁琼、疍民大量迁琼和流民入琼等方面。
关键词:明代;海南;移民
海南是个移民社会,从当前史料看,海南岛的黎族也是从其他地方移居而来,从秦汉开始,大陆民众大规模的进入海南,五代以后,中原战乱频繁,大批中原人纷纷南下,其中有不少迁到了海南岛。
到了明代,大陆移民进人海南岛的人数达到了高潮。
据统计,明代是海南人数骤增的时代,据明嘉靖《广东通志》载,明代海南的大陆移民增至33万多。
现从史料梳理明代海南的移民状况,不当之处,敬请专家是正。
第一,官吏落籍入琼。
明代是大陆官员在琼任职最多的朝代,万历《琼州府志》载有明代在海南的官员多达300余人。
这些官员任职期满后,因久于官,乐其风土,遂居于琼。
据统计海南109个姓氏的170多位迁琼先祖中,就有123位是官员出身,占72%。
以福建莆田人为例,如。
杨乃文,洪武二年(1369)到海南任职,后落户会同县。
伍宗德,景泰年间到海南任琼州府学教授,任职满后落居在琼山县府城甘蔗园村。
蒋廷芳,任澄迈县教谕,其子蒋鼎贤,官至儋州知州,任满后,父子落籍琼山风华都。
第二,戍守军人落籍入琼。
明代海南建立卫所、实行屯田制。
自从海南改隶广东省、成立海南卫后,于洪武七年,陆续增兵,添加前、中、后三所。
此后,又陆续在澹、万、崖各州和清澜、昌化、南山设立了6个守御千户所作为外围。
到正德年间,海南卫内外各11千户。
这些军人主要是“南、恩、藤、梧、高、化之征夫”,与民杂居,且耕且守,其中有不少人服役期满后,留了下来,成为当地的居民。
史载:明初而吾边郡卫所之设,周繁尚如此,则规模之度越前代。
当时军士已万数千人,继又迁配,数目倍增。
至正统间,军尚以千计,巡捕也三百人,武并肯输劳者,凡膺勾当俱足任使。
如,钱春,河南汝阳人,明初从军入琼任千户,后来定居琼山前所徐家屯、沙港村。
汪宣,四川人,洪武二十四年(1394),来海南任清澜守御所千户,后来落籍文昌县霞洞村。
第三,商贾迁琼。
海南岛地产富饶,有.翎毛、生漆、翠毛、沉香、槟榔、竹木、鱼胶、大腹子、柴榆木、花梨木等一大批土特产,因而常年吸引一批商贾前来经商贸易。
同时,海南岛地处南海交通要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凡番贡多经琼州”,因此,许多商人在此兴贩。
于是就有些商人“南至琼州载白藤、槟榔等货,东至潮州载盐,皆得十倍之利”。
这些商人主要定居在海口,当然也沿着海港定居的。
如,左兴义,广东顺德人,到海南做生意,后来定居在文成北门,成为海南左姓的先祖。
罗健,福建莆田人,因经商由广东到海南,后来定居琼山石九村。
黄旺佑和黄添佑,福建人,来海南经商,落户万宁市。
第四,苗族迁琼。
出于加强岛上军务防备之需要,明政府于万
历三十四(1651)年,从广西征调300名苗族弓箭手,驻守乐安营,即今天乐东县,这些退役后苗族士兵,就生活在海南岛,成为海南苗族早期居民。
据《崖州志》卷十三《黎防志一》载:“又有一种曰苗黎,凡数百家,常徙移于东西黎境姑偷郎、抱扛之间,性最恭顺……盖前明时剿平罗活、抱由二桐,建乐定营,调广西苗兵防守,号为药弩手,后营汛废,子孙散处山谷,仍以苗名,至今犹善用药弩……不供赋税,不耕平土,仅伐岭为园,以种山稻,一年一徙,岭茂复归。
”
第五,疍民大量迁琼。
明代疍民也大量迁入海南岛,据《正德琼台志》卷七《疍俗》载:“疍人各州县皆有,居海滨沙洲。
茅檐垂地,或从屋山头开门。
男子罕事农桑,惟缉麻为网罟,以渔为生。
子孙世守其业,岁办鱼课。
其在崖者,或种山园置产。
自相婚娶。
养牛耕种。
妇女纺织布被为业。
”从《正德琼台志》记载正德七年(1512年)海南人口统计中疍户人口总数近1.2万人之多。
如,海口浦的番民子孙亦是疍民,同时在文昌铺前港、三亚保平港等地也有不少疍民。
第六,流民入琼。
明代由于战事和自然灾害的原因,导致大量流民的出现,他们为了生存,纷纷外逃,有一批人就到海南岛谋生。
如,彭元钜,江西吉水人,明万历年间避乱到海南岛,落户在文昌县。
严岐淑,福建长寿人,明嘉靖年间,因家乡动乱,到海南岛谋生,落户在文昌县。
总之,明代大陆移民的大量涌入,对海南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
他们不仅带去中原先进的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新的作物,而且把中原的文化带到琼州大地,大大促进了海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海南在明代出现有史以来文化的强盛,出现海南文化的多样性,据《正德琼台志》卷七载:“迈客俗,迈人、客人,俱在崖州,乃唐宋以来仕宦商寓之裔。
迈居附郭二三里,及三亚、田寮、椰根三村……其言谓之迈语,声音略于广州相似。
客……习尚多与迈人同,惟语言是客语,略于潮州相似。
”同时,加速了海南个民族民族间的自然融合,增强了海南与中央政府的联系。
参考文献:
[1]王俞春.海南移民史志[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2]张廷玉.明史 [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唐胄.正德琼台志,卷18,兵防上[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4]张朔人.海南疋旦民问题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作者简介:黄诗琦(1990-),女,海南文昌人,汉族,现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史振卿(1977-),男,河南柘城人,汉族,史学博士,现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海南历史与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