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然后果来处罚孩子的过失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18世纪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教育法则,即“自然后果的惩罚”。
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此基础上,在他的《教育论》一书中,又进一步发展、完善了这个教育原则。
一、什么叫“自然后果的惩罚”?所谓“自然后果的惩罚”,按照卢梭的说法就是:“应该使他们(孩子)从经验中去取得教训”,“如果他有冒失的行为,你只需要让他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碍或受到由他的行为本身产生的惩罚,就可以加以制止。
”按照斯宾塞的说法,就是说,孩子犯了错误,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别人不去批评、惩罚,而是用孩子自己的行为所引起的必然反应和不可避免的“自然后果”,直接限制他的自由,使之从中得到不愉快的体验,甚至得到痛苦,从而迫使其改正过失。
这就是“自然后果的惩罚。
”比如,孩子撕破了衣服,不给他换新衣服,就让他穿破的,难堪,他下次就不会再撕破衣服了。
若是打碎了房间门窗的玻璃,不给他安装新玻璃,就让他受冻,下次他就不再打碎房间门窗的玻璃了,等等。
使他们在自己过失所造成的后果中得到教训,受到教育。
一般的惩罚是人为地给予痛苦。
斯宾塞认为:“人为的惩罚没有能够改造人,在许多情况下反而增加了犯罪。
”他说这是一种“野蛮的教育方法”他主张培养文明社会的文明成员,必须采用文明的教育方法,而运用“自然后果的惩罚”的教育原则,就是“文明的教育方法”。
一般做父母的,读过卢梭和斯宾塞的教育著作的并不多,甚至很少有人听说过“卢梭”和“斯宾塞”其人,更不知道他们提出的这个教育法则。
然而,却有不少家长在对孩子进行管理教育时,自觉不自觉地采用过这种教育方法。
这种教育方法,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自作自受”的方法,即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结果。
二、“自然后果的惩罚”的理论基础任何一个教育原则或理念的提出,都是有它特定的理论基础的。
没有理论基础的所谓教育原则或理念,是不成立的,没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第一,人们往往是从对行为结果的体验来判断行为的好坏的。
自然惩罚法教子的法则为人父母皆面临教育孩子的问题,为此,很多父母都在讨教培养孩子的种种方法。
然而,简单“移植”过来,却往往不尽人意,因而感到困惑。
其实,这不是方法本身的问题,而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问题。
任何教育方法都依托于相应的教育理念,方法是“毛”,理念是“皮”,“毛”必须附着在“皮”上,才会发生作用。
可见,取用教育方法的前提,是搞明白它来源于甚麽理念。
例如现代教育倡导“尊重孩子”,不是为尊重而尊重,是基于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把握了先进的观念,则心明眼亮,实施“尊重”教育,就会把握自如,就会“水到渠成”。
而盲目实施“尊重”,就容易走偏了,如滑入“纵容”“迁就”的误区。
这不是“尊重”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指导思想的问题。
有时,对一些固执过错的人说:“让你自讨苦吃去”。
就是用他行为的后果教训他自己,往往有作用。
有些家长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个教育法则,“让他自讨苦吃,下次才不敢这样了。
”这就是“自然惩罚法”,是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提出来的。
他主张用当事者自己的行为过失,所造成的“自然后果”,使之得到不快的体验,甚至得到痛苦。
从而刺激当事者自己反省,从反面迫使当事者接受正面教育。
有一位家长,苦于孩子吃饭特别磨蹭拖拉,请教一位教育专家,专家给他开出的“处方”是:和孩子商定好一个吃饭所用的时间,吃饭时把时钟摆在旁边,提醒孩子注意时间和约定。
到了规定的时间,不管孩子吃完没有,立刻把所有的饭菜都收走。
不到下一顿不给孩子吃任何东西……”。
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家长又见到那位专家,家长说:“你的办法真管用,只是开始实行时,不光孩子痛苦,我也痛苦。
”有人说“自然惩罚”有利也有弊,这要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严重损害当事者是不可取的,但若是不太要紧的痛一痛,却获得了良好发展,不是有益于当事者吗?孩子从自己的过失中得到惩罚,与受他人惩罚的体验是不一样的。
前者无抵触情绪,易于自我反省。
而后者是被动接受,会引起反感。
反之,若孩子把物品毁了,给换新的,这顿饭不好好吃,过后补吃……这样,即使严厉的批评也难以生效。
学习方法中“打孩子”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吗?导语:一位妈妈说:“孩子经常无理取闹,到超市就要买这买那,不给买就坐在地上哭闹。
到别人家去就乱翻乱动,还会到人家沙发上乱蹦,无论你怎么说,孩子都不听话。
每次我都会气不打一处来,回到家就痛打一顿,但是,打完以后又心疼,想想孩子也就4岁,虽说不听话,但总归是心疼的。
”妈妈还说:“打了孩子,一是心疼孩子,二是后悔,生怕打孩子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不良的阴影,到底该不该打孩子?打了孩子后应该怎么办呢?”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曾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
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打骂孩子时,虽然孩子表面上诚惶诚恐,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根本没有反省,更不会去思考该如何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甚至有些极端的孩子会想办法赶快逃离家庭,逃离父母的管束。
新时代的父母,已经没有了“不打不成器”的观念,大部分父母都努力让自己不打孩子。
这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虽然体罚孩子有许多负面的影响,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也有不得不打的时候,有时候,一时气不过打了不听话的孩子,也是许多父母经常会出现的情形。
那么,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让“打”孩子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呢?1.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不打孩子应该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急于打孩子,因为冲动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这时候,你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
比如,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你这样做我很不满意!”“我不喜欢你这样没礼貌!”“你的表现很让我伤心!”等。
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于平静自己的情绪,也有助于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问题,从而促进孩子的反思。
2.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孩子犯了错,无须过多批评,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的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
对于年幼的孩子,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修正错误的具体方法,指导孩子自己去弥补错误。
父母可不可以打孩子?打孩子是有益还是有害?古今中外的做法、说法各不相同。
有的主张父母可以打孩子,如古罗马有这样的说法:男孩子的耳朵长在背上,打他,他才能听得见。
中国古人也说:不打不成材,棍子底下出孝子。
但绝大多数的父母、教育家都不赞成打孩子。
其实,孩子犯错误并不是天生的,不是与生俱来的,一定是有原因的。
对于孩子,父母要管;孩子犯了错误与过失,父母也可以惩罚,但最好不要采用打的手段。
我们可以采用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的“自然后果惩罚”的方式。
就是:孩子犯了错,造成了不良的后果,让他自作自受,亲身体验并承担自已所犯错误造成的不良后果,从中接受教训。
这样,同样可以达到惩罚、警戒的目的。
父母管教孩子,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学好,做一个文明社会里的文明人。
那么,这不仅要求父母给孩子灌输的思想要文明,教育手段也应讲究文明,因为教育手段本身也具有教育作用。
有的孩子好欺负人,动不动就打人,恐怕就是因为他在家里经常挨父母打骂所致。
父母打孩子,一般都是在气头上,实在是忍无可忍,一气之下而为之,因此,往往是不计后果,没轻没重,弄不好会在无意中失手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饮恨终生。
诚心诚意地奉劝各位父母,遇到孩子出了问题,不管是什么问题,一定要克制、克制、再克制,避免冲动,手下留情,千万别做出使自已后悔一辈子的事来。
孩子情绪反常父母该怎么办?当孩子摔倒碰伤膝盖时,我们知道该做什么:清洗伤口,再系上绷带。
可是,当孩子情绪受伤时,我们往往就束手无策了。
面对孩子反常的情绪,我们该有怎样的反应?如何去进行疏导?上幼儿园中班的亮亮回家后感到很沮丧,因为今天在幼儿园他想参加一群小朋友自发组织的游戏,但是毫无理由地被拒绝了。
到家看见妈妈,他委屈得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他试图向爸爸诉说,可爸爸好像很忙的样子,只是跟亮亮说:“都是小男子汉了,还哭啊。
”他又转向妈妈那里寻求安慰,可是妈妈也没有耐心听他说,只是一味地指责他:“就知道哭,真窝囊!”结果,亮亮更加沮丧了……不为他人所理解,这是最令人痛苦的一种体验。
巧用“自食其果”的自然惩罚法自然惩罚法,是从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中延伸出来的一种教育方法。
其基本含义是: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不要急于进行严厉批评和训斥,而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惩罚,从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小孩打碎了窗户玻璃后,家长不要急于把窗户修好,而是要让他冻上几天,使他在受冻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下次则会多加小心。
家庭教育中能够用到自然惩罚法的情境很多,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情境,这些都是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情况,希望这些经验让大家有所启发。
情景一:拒绝吃饭时哄孩子吃饭是令很多家长特别头疼的一个问题,而运用自然惩罚法就是一条操作简单、见效快的对策。
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玩心越来越重,对于吃饭这个“任务”,常常敷衍了事。
吃饭的过程简直就是大人跟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
不少家庭吃饭的时候常常出现这种情景:大人在后面追,小孩在前面跑,俨然吃饭成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大人心力交瘁,小孩也痛苦不堪。
其实如果将自然惩罚法运用得当,大可不必如此大费周折,就可以让孩子乖乖吃饭。
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呢?首先要跟孩子“约法三章”:如果这一顿不按时吃的话,就要等下一个饭点了;其次,在两餐之间,不允许吃任何零食,即使再饿,也要忍着。
告诉他这些话的时候,要严肃认真,给他充分选择的权利,并不是威胁和恐吓。
如果他能够预见此刻不吃饭的后果,可能马上就会乖乖吃饭;如果他还是选择不吃,这个时候自然惩罚法就要派上用场了。
家长要做的,不是担心孩子因为一顿饭不吃就饿坏了身体,而是要把家里所有食物都藏起来,让孩子接触不到或者吃不着。
孩子的精力消耗较快,他感觉到饿时可能会自己翻找能吃的东西;还可能求助于大人,让他补充点能量;一些爱哭的孩子,甚至可能以哭为武器抗议。
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能心软,必须坚持到下一个饭点再给孩子吃食。
自然惩罚法则:给孩子失败的机会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不应对孩子进行过多的指责,而应该让孩子自己承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给孩子以心理惩罚,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心情的不愉快甚至是痛苦,从而让孩子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进而自觉改正错误。
自然惩罚法则:18世纪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在他的教育论著《爱弥儿》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教育法则——“自然惩罚”。
所谓“自然惩罚”,按照卢梭的说法就是:“应该使他们(孩子)从经验中去取得教训”。
具体来说,就是当孩子在行为上发生过失或者犯了错误时,父母不给予过多的批评,而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惩罚,从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
“自然惩罚法”的关键是要让孩子感到受惩罚是自作自受,是应该受惩罚的。
简单地说,自然惩罚法就是让孩子在自作自受中体验到痛苦的责罚,强化痛苦体验,从而吸取教训,改正错误。
如何运用自然惩罚法,专家有以下建议:⑴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步。
父母要减少对孩子行为的干涉,让孩子自己选择,他会在实践中尝到自己选择的后果。
如果父母总是不停地唠叨、埋怨,孩子们就会转移注意力,他们觉得保护自己不受谴责和维护自尊心才是最重要的,因而有时候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⑵父母可以提醒孩子,但不要教训孩子。
父母可以和孩子讲清道理,让孩子懂得某种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
当孩子出现某种不良行为的时候,父母可以提醒他,但不要教训他,因为过失所造成的后果将会给孩子适当的教训。
⑶父母要态度坚决,同时又要充满爱心。
有的父母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只记得要惩罚孩子,因此常常放弃了父母应该具备的爱心。
当孩子没有按照事先说好的去做时,父母不是让自然后果去惩罚孩子,而是过于严厉,对孩子大声斥骂。
这样的教育,不再是自然惩罚法,而变成了父母对孩子的惩罚行为。
家教故事一:1920年,有个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
“自然惩罚”教育法则自然惩罚法,是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的一种教育方法。
就是当孩子出现过失或犯了错时,父母不给孩子过多的批评,而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犯错带来的后果,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到不愉快的心理体验,这样孩子就能自觉地弥补过失,纠正错误。
有一个做事马虎的男孩子,经常丢三落四。
有一天,他兴奋地对爸爸说:“爸爸,我们班明天要组织夏令营活动。
”爸爸说:“哦,是吗?那你有没有准备好要带的东西呢?”男孩拍着胸,说:“放心吧,我马上去准备。
”爸爸看到儿子把衣服、鞋子、水壶等收拾起来,但发现儿子的衣服没带够,还忘了带手电。
爸爸不露声色地提醒了孩子:“儿子,夏令营可是有晚上的活动,而且晚上会凉一点,你再考虑考虑需要带什么。
”儿子信心满满地说:“你放心吧,我全都准备好啦!”爸爸只好什么也不说了。
儿子走了,几天之后回到家里,爸爸问儿子:“你玩的怎么样?夏令营过得开心吗?”儿子说:“挺开心的,但是因为衣服带少了,冻得难受。
真没想到山里面那么冷!我还忘了带手电,晚上活动的时候不方便,还差一点摔了一跤。
”爸爸说:“是吗?这是不是一个教训呢?以后如果有这样的活动你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吧?”儿子说:“以后我再出去活动就要像爸爸一样先列一个清单,好好想想,再问问别人,把需要的东西准备好。
”卢梭曾说:“应该使孩子从经验中去取得教训,如果孩子有冒失的行为,你只需要让他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碍或受到由他的行为本身产生的惩罚,就可以加以制止。
”比如,孩子把衣服撕破了,你就不给他换新衣服,让他穿破的,他下次就不会再撕破衣服了;如果孩子把房间的门窗的玻璃打碎了,你就不给他安装新玻璃,让他受冻,下次他就不再打碎房间门窗的玻璃了。
让孩子在自己的过失所造成的后果中品尝苦果、体验惩罚、得到教训,孩子自然会社受到刻骨铭心的教育。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断言:“真有教育意义和真正有益健康的后果,并不是家长们自封为‘自然’代理人所给予的,而是‘自然’本身所给予的。
家庭教育中的自然惩罚法
有的孩子对父母的教育总是听不进去,打也好,骂也好,就是不听父母管教,这时我们可以考虑用法国教育家鲁索提出的“自然后果惩罚法”。
即让孩子承担行为的后果。
例如孩子起床总是慢腾腾,要父母去拉才能起得来。
这时就让他迟到一次,让他领受迟到的滋味。
这就是自然惩治法。
如果将他骂一顿,但仍然等着他,这是人为惩罚。
又如自家的孩子将别的孩子的手弄破了,自然惩治法就是让孩子自己对错误负责,由他自己来品尝失去朋友的痛苦。
生活中经验是不断积累的,做父母的不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吗。
对一个孩子说,失败并不全是坏事。
人们常说,吃一暂,长一智,许多智慧是通过失败才能得到的。
这种自然惩罚的方式有利于产生正确的因果关系。
经过多次的、一贯的这些经历,孩子就会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会有什么后果,会从经验中作出判断。
一个孩子体验了错误给自己引起的麻烦,比如拖沓使他得不到心灵的满足,粗心大意使他失去应得的分数,他就不只能深刻感受到那些后果,还能明白因果关系,而在这种情况下,人为的惩罚只会让他失去好坏行为的根本教育。
自然惩罚的另一个好处还在于他是完全公正的。
在受到自然惩罚时一般不会感到委屈,而受到人为惩罚时,则多少会有委屈感,因为人为惩罚常常被放大。
一个不爱护衣服,总把衣服弄脏的孩子,按
自然惩罚只是让他去洗衣,或是因为衣服脏而无法去别人家里或去游玩,他一般会把这苦头的原困归结为自己的过错。
相反如果大人一味责罚,他可能会认为不公。
自然惩罚还有一个好处,可以使父母和孩子都不易愤怒而对立。
在这种办法下,容易形成比较自然、理性的亲子关系。
一位妈妈说:“孩子经常无理取闹,到超市就要买这买那,不给买就坐在地上哭闹。
到别人家去就乱翻乱动,还会到人家沙发上乱蹦,无论你怎么说,孩子都不听话。
每次我都会气不打一处来,回到家就痛打一顿,但是,打完以后又心疼,想想孩子也就4岁,虽说不听话,但总归是心疼的。
”妈妈还说:“打了孩子,一是心疼孩子,二是后悔,生怕打孩子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不良的阴影,到底该不该打孩子?打了孩子后应该怎么办呢?”【分析】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曾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
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打骂孩子时,虽然孩子表面上诚惶诚恐,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根本没有反省,更不会去思考该如何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甚至有些极端的孩子会想办法赶快逃离家庭,逃离父母的管束。
新时代的父母,已经没有了“不打不成器”的观念,大部分父母都努力让自己不打孩子。
这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支招】虽然体罚孩子有许多负面的影响,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也有不得不打的时候,有时候,一时气不过打了不听话的孩子,也是许多父母经常会出现的情形。
那么,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让“打”孩子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呢?1.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不打孩子应该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急于打孩子,因为冲动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这时候,你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
比如,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你这样做我很不满意!”“我不喜欢你这样没礼貌!”“你的表现很让我伤心!”等。
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于平静自己的情绪,也有助于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问题,从而促进孩子的反思。
2.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孩子犯了错,无须过多批评,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的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
对于年幼的孩子,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修正错误的具体方法,指导孩子自己去弥补错误。
美国人怎样处罚孩子用自然后果来处罚孩子的过失,也就是"自作自受",最先由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
他主张孩子犯了错误,不要给予人为的惩罚,而是让孩子在错误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中去自己体验不快或痛苦,从而迫使其改正错误。
我们很多父母,都习惯于用固定的模式去处罚孩子,而忽略了孩子犯错的本身所带来的自然后果,其实这才是处罚孩子最有效的方式。
1.计时隔离,让孩子离开犯错现场在美国的家庭或幼儿园中,有一个人人知晓的词,叫"time-out"(暂停,计时隔离)。
如果孩子犯了错,警告提醒后仍然屡教不改,家长或老师会把孩子抱到一旁,让他们停止正在做的事情,几分钟以后才能得以继续。
经常可见美国人以这种方式处罚他们的孩子。
一次豆豆与几个美国孩子一起玩沙子,其中一个小女孩开始恶作剧,把另一个孩子的铲子埋到沙子里。
小女孩的妈妈在一旁命令把铲子还回去,小女孩不听,妈妈开始数123,小女孩还不听。
于是妈妈走过去,一把把小女孩抱出来放在一旁的椅子上,说,your time is out (你的时间到了)。
小女孩很听话的坐在那,似乎很习惯这样的事情。
一直等到她妈妈说,你可以回去了,她才从椅子上跳下来,之后在玩的过程中,变得非常友好。
所以说,time-out就是利用自然后果来处罚孩子的一个典型。
孩子正狂热于手中的某一件事的时候,他最不愿意的事情是什么?那就是让他停止,离开现场,让他行动受到限制。
而计时隔离正是做到了这一点,甚至,当孩子看着别的孩子还可以继续玩,而他得到区别对待的时候,他的心里会受到的震动,因为这与他平时所受的待遇反差极大,让他能反思自己的行为。
2.冷处理,让孩子体验犯错后果孩子并非我们想像的那么不懂事,他只是控制能力差一点而已。
但是,很多父母对待孩子的犯错表现都过于激烈。
其实,采取冷处理的方式,更有益于教育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过错。
有段时间,豆豆很喜欢把玩具丢到到处都是,但不是每次都愿意收拾,那我也不强迫他,我自己开始收拾,碰到他要求我做另一件事情的时候,我开始趁机教育:你看看,你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自己又不收拾,现在妈妈要帮着你收拾,没有时间去帮你做。
小孩子不听话的原因是什么现在一些家长本着教育孩子的心理,常常对孩子耳提面命,语重心长,殊不知这样的副作用也很明显,容易导致孩子不听话,阳奉阴违。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小孩不听话的原因,一起来看看吧。
小孩不听话的原因沟通不专注大人往往很忙,所以不少家庭经常是孩子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父母却忙着手头的事。
无形中,孩子就学会了“不用专心听别人说话”,就会一边玩玩具,一边听别人说话。
因此,孩子说话时,父母要用对孩子的期望来要求自己,看着孩子的眼睛,认真听他说的每一个字,并及时给予反馈。
同时可以提一些问题,加强互动。
假如当时很忙,要明确告诉孩子需要等待多久,以及这段时间他可做些什么,让孩子不必茫然等待。
要求不合理当父母给孩子制定的日常要求不合理时,很容易使孩子积累起负面情绪,导致他不听话。
洋洋刚上小学,为了让他养成不拖延的好习惯,父母规定他放学回家必须先写作业。
不过,洋洋喜欢的动画片一般都是刚回家时就开始,爸妈的规定让他很不满意,却也无能为力。
半个月后,洋洋爸妈突然发现,原本乖巧的儿子越来越不听话,不好好吃饭,到点不睡觉,早上起不来。
洋洋不听话的根源就在于父母不合理的要求。
所以,家长[微博]给孩子定规矩前,要先想想是否符合其年龄特征,是否超出其能力范围等。
同时要每天跟孩子交流感受。
不注重倾听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话题不感兴趣,或者觉得童言无需在意,所以不注意倾听,心不在焉。
然而,美国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指出,倾听可对人的心情起到“净化作用”。
有心结的人倾吐后会舒服很多。
所以,父母要有倾听孩子心声的意识,倾听时要蹲下或弯腰,眼睛平视孩子,而不是跷着二郎腿坐在椅子上,叫孩子“你给我站好”说话太啰嗦有些父母说话抓不住重点,絮絮叨叨,还夹杂着许多抱怨、责备的话;还有的家长说话毫无逻辑,几件事翻来覆去地说。
这样做,孩子完全搞不清楚父母究竟想要说什么,希望自己做什么,结果家长喋喋不休说得痛快,孩子却昏昏欲睡,不知所云。
因此,父母在跟孩子提要求时,尽量使语言简单明了。
教育家论“惩戒教育”教育惩戒,在我国古已有之。
教育的“教”字有这样一解:左边是孩子在学习,右边的反文是一个人拿鞭子的模样。
可能最初的教育就是离不开训诫的。
《学记》中有“夏楚二物,收其威也”的话。
《三字经》中有“教不严,师之惰”的古训。
《易经》认为,在儿童的启蒙时期利用惩戒是有利的,如果脱去约束反倒是不利的,适度的“小惩”即可“大戒”。
《论语》一书,孔子批评学生的记载也并不鲜见。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批评他“朽木不可雕也”,宰予后来却成了孔子的高足。
冉有善于理财,多艺、政事也不错,他是季氏的家臣,帮助季氏理财,这不符合孔子的“君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治理想。
于是孔子惩戒冉有,他让自己的弟子大家“群起而攻之,鸣鼓而击之”。
但是这些并不妨害他们之间深厚的师生关系。
冉有一门三贤(冉雍、冉耕、冉求(子有)皆在孔门十哲之列。
禅宗中的“当头棒喝”就是说明惩戒对犯错误者的惊醒作用。
易经的第四卦是蒙,蒙卦由上卦艮和下卦坎组成。
在八卦中,艮有“山”的形象,有“止”的意谓,蒙卦构成“止”和“险”的卦意,直接表达出通过教育,终止危险,防止危险的发生的意境。
因为山是静止不动的,水是流动危险的。
从卦象上看,蒙是山下出泉。
山底有水,山上就多云雾。
因为水汽蒸发,所以云雾蒙蒙。
这就是“蒙”的形象。
人在云雾之中,容易迷失方向,会有危险,需要引导。
因此,蒙卦就是启蒙,指的就是教育。
当然“棒头底下出孝子”的观念,也使很多优秀人物被棒杀。
现代教育制度下,不能不来一个转身。
但是,矫枉过正使我们谈“惩”色变。
有人说中国教育已经缺钙了,从来没有哪个年代的教师像现在这般处境尴尬动辄得咎。
中国基础教育在“纠偏体罚”的风潮里一窝蜂地又走向了“激励教育、赏识教育”的极端:“零批评”,“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学生不服惩戒。
家长不准惩戒。
媒体推波助澜。
中国的教育,自己找不到“北”了。
“不知道学习的学生一定不要管,任其堕落就是了:不听话的学生一定不要惹,任其发展就是了:和老师做对的学生一定不要理,任其嚣张就是了:成绩上不去一定不要生气,有工资领就是了……”在“去惩戒”的风潮下,这是不少老师的无奈的慨叹。
自然后果法名词解释
自然后果法是一种常用的行为调节方式,它指的是当学生在学习或行为方面有不符合要求时,他们将承受不利的后果。
这种教育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学生通过自然的方式来体验错误的后果,其教育功能在于让学生以自然的方式认识到规则,从而得以遵守这些规则。
自然后果法强调的是后果,而不是惩罚或处罚。
它依赖于自然环境对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后果,因此,自然后果法不是主动行为,而是被动行为。
学生通过实际的活动体验自然的后果,这种体验既可以是立即反馈的,也可以是延迟反馈的。
自然后果法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规则,并促使学生改正错误的行为,进而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
这种教育方法有助于学生摆脱惩罚心理,因为学生可以通过实践体会到错误行为的后果。
另外,自然后果法也能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命令,从而推动学生自主社会化的过程。
自然后果法不需要家长的监督,只要学生明白规则,就能够自己根据情况做出正确的选择。
缺点是,自然后果法可能会限制学生的自由,因为学生可能会因为恐惧而不敢去尝试新事物,从而阻碍学习者
的发展。
另外,它也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无助,因为它不会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只是给出了后果。
因此,自然后果法在教育中应该得到认真对待,它可以作为一种行为调节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但是也不能作为唯一的教育手段,应该与其它教育方法一起使用,以实现教育的最佳效果。
【导语】⽣活之中,常有⼀些孩⼦因为特别的不听话⽽惹⽗母们⽣⽓,对于那些格外调⽪的孩⼦,我们能否⽤打来教育呢?以下就让我们⼀起来结合实例具体的了解下吧,但愿家长们都能够明⽩! ⼀位妈妈说:“孩⼦经常⽆理取闹,到超市就要买这买那,不给买就坐在地上哭闹。
到别⼈家去就乱翻乱动,还会到⼈家沙发上乱蹦,⽆论你怎么说,孩⼦都不听话。
每次我都会⽓不打⼀处来,回到家就痛打⼀顿,但是,打完以后⼜⼼疼,想想孩⼦也就4岁,虽说不听话,但总归是⼼疼的。
” 妈妈还说:“打了孩⼦,⼀是⼼疼孩⼦,⼆是后悔,⽣怕打孩⼦会在孩⼦的⼼⾥留下不良的阴影,到底该不该打孩⼦?打了孩⼦后应该怎么办呢?” 【分析】 美国⼉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曾说过:“惩罚不能阻⽌不良⾏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更加巧妙地掩饰罪⾏,更有技巧⽽不被察觉。
孩⼦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以后要⼩⼼,⽽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 打骂孩⼦时,虽然孩⼦表⾯上诚惶诚恐,内⼼深处对⾃⼰的错误⾏为根本没有反省,更不会去思考该如何修正⾃⼰的错误⾏为,甚⾄有些极端的孩⼦会想办法赶快逃离家庭,逃离⽗母的管束。
新时代的⽗母,已经没有了“不打不成器”的观念,⼤部分⽗母都努⼒让⾃⼰不打孩⼦。
这应该是⼀种社会的进步。
【⽀招】 虽然体罚孩⼦有许多负⾯的影响,但是,在教育孩⼦的过程当中,也有不得不打的时候,有时候,⼀时⽓不过打了不听话的孩⼦,也是许多⽗母经常会出现的情形。
那么,如何调整⾃⼰的⼼态?如何让“打”孩⼦发挥更有效的作⽤呢? 1.尽量控制⾃⼰不打孩⼦ 不打孩⼦应该是⼀个理想的状态。
当孩⼦犯错误时,家长不要急于打孩⼦,因为冲动地打孩⼦,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这时候,你可以向孩⼦说出⾃⼰此刻的感受,让孩⼦知道你对他刚才⾏为的不满。
⽐如,告诉孩⼦“我现在⼼情不好!”“你这样做我很不满意!”“我不喜欢你这样没礼貌!”“你的表现很让我伤⼼!”等。
描述⾃⼰的⼼理感受,有助于平静⾃⼰的情绪,也有助于让孩⼦站在⽗母的⾓度来想问题,从⽽促进孩⼦的反思。
教育笔记:让孩子自己改正过失
教育笔记:让孩子自己改正过失
开学不久,我就发动小朋友自己带图书、带飞行棋、带玩具到幼儿园与小朋友分享,懂事、大方的孩子都把自己最喜欢的书、玩具等带到了幼儿园,可也有一些孩子喜欢看别人的书,却不愿意把自己的书带来和好朋友分享,喜欢玩别人的玩具,却从不自己带玩具,而且,他们还不爱惜别人的东西,有的书带来没几天,里面的页码就开始分家了,飞行棋下下下下,棋子就少了,骰子没有了……针对这类情况,我也反反复复强调要爱惜书本、玩具等,可总是收效不大。
多次教育效果不显著后,我想到了卢梭提出的“自然后果法”。
对于幼儿的过失,卢梭主张采用“自然后果法”,即让幼儿凭自己所犯错误的自然后果,从而学会怎样去服从自然的法则。
我觉得不妨用这种方法试一下。
于是,图书坏一本,我就收掉一本,棋子少一只,我就收一副,没多久,孩子们带来的书和棋子等就被收得差不多了,有孩子开始找我,“老师,我想看书!”“老师,我想下棋”,而我的回答就是“书已经坏了,没法看了!”“棋子少了,下不了了呀!”有的孩子很失望,有的孩子甚至开始埋怨。
于是,我又借机引导他们讨论为什么会这样?他们争先恐后地讲起来。
最后我小结,使孩子明白并知道了没有书看,没有玩具玩,是他们不知爱惜玩具用品的后果。
当我再次拿出补好的图书,棋子等玩具时,孩子们不再像之前那样书本乱扔了,棋子随意放了,他们的行动多了一份小心,多了一份细心。
由此我想,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单靠正面教育还是不够的。
“自然后果法”也是一种教育手段,教师只要运用得当,是会取得良好效果的。
教育法则作者:罗芬芬来源:《现代教师论坛》2013年第03期18世纪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在他的教育论著《爱弥儿》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教育法则——“自然惩罚”,即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与教师不应对孩子进行过多的指责,而应该让孩子自己承担错误所造成的后果,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心情的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惩罚,从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觉弥补过失并改正错误。
卢梭说:“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
”这也许就是自然惩罚的要旨。
这一理论的提出被认为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之后,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继承了这一理论并融入了自己的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哲学思想,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在他看来,管教中的人为惩罚是外在权威对儿童进行干预的体现,不能很好地教育儿童,在很多情况下反而会适得其反。
因而,他认为只有儿童自己亲身体验到的结果才具有真正的惩罚意义。
我们从以下两个例子来认识自然惩罚法则在教育中的运用与效果。
例一:有一个小女孩很爱睡懒觉,每天早上妈妈叫她起床,她总是说:“再呆一小会儿”,每次都要催好多次才起来,真要是上学晚了,他又埋怨父母没多叫她几次。
后来父母给她一个闹钟并告诉她:“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从明天开始,该几点起来你自己上闹钟,闹钟响了不起来,你就是睡到中午也没人叫你。
”刚开始几天,闹钟一响,她手一抬就按掉了,结果老迟到,父母不说话,她自己也没话好说。
几次下来,她自己就开始想办法,放两个闹钟,再把一个闹钟放在手够不到的地方。
时间久了,她慢慢养成了按时起床的习惯。
例二:有个小男孩很自私、很霸道,他在玩某个玩具的时候就不许其他小朋友玩,他的东西也从来不跟其他小朋友分享。
有一天,其他小朋友在玩滑梯,他把小朋友们都赶了下来,自己一个人玩,老师并没有制止,而是让孩子们去玩别的器材,并告诉孩子们以后有他的地方大家自动去别的地方玩,不要和他争。
之后的一天,他哭着对老师说:“大家都不理我,我到哪里大家就去别的地方,同学们是不是都很讨厌我。
用自然后果来处罚孩子的过失,也就是"自作自受",最先由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他主张
孩子犯了错误,不要给予人为的惩罚,而是让孩子在错误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中去自己体验不快或痛苦,从而迫使其改正错误.我们很多父母,都习惯于用固定的模式去处罚孩子,而忽略了孩子犯错的本身所带来的自然后果,其实这才是处罚孩子最有效的方式.
1,计时隔离,让孩子离开犯错现场
在美国的家庭或幼儿园中,有一个人人知晓的词,叫"time-out"(暂停,计时隔离).如果孩子犯了错,警告提醒后仍然屡教不改,家长或老师会把孩子抱到一旁,让他们停止正在做的事情,几分钟以后才能得以继续.经常可见美国人以这种方式处罚他们的孩子.一次豆豆与几个美国孩子一起玩沙子,其中一个小女孩开始恶作剧,把另一个孩子的铲子埋到沙子里。
小女孩的妈妈在一旁命令把铲子还回去,小女孩不听,妈妈开始数123,小女孩还不听。
于是妈妈走过去,一把把小女孩抱出来放在一旁的椅子上,说,your time is out (你的时间到了)。
小女孩很听话的坐在那,似乎很习惯这样的事情。
一直等到她妈妈说,你可以回去了,她才从椅子上跳下来,之后在玩的过程中,变得非常友好.
所以说,time-out就是利用自然后果来处罚孩子的一个典型.孩子正狂热于手中的某一件事的时候,他最不愿意的事情是什么?那就是让他停止,离开现场,让他行动受到限制.而计时隔离正是做到了这一点,甚至,当孩子看着别的孩子还可以继续玩,而他得到区别对待的时候,他的心里会受到的震动,因为这与他平时所受的待遇反差极大,让他能反思自己的行为.
2,冷处理,让孩子体验犯错后果
孩子并非我们想像的那么不懂事,他只是控制能力差一点而已.但是,很多父母对待孩子的犯错表现都过于激烈.其实,采取冷处理的方式,更有益于教育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过错.
有段时间,豆豆很喜欢把玩具丢到到处都是,但不是每次都愿意收拾,那我也不强迫他,我自己开始收拾,碰到他要求我做另一件事情的时候,我开始趁机教育:你看看,你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自己又不收拾,现在妈妈要帮着你收拾,没有时间去帮你做.这时候,豆豆就会傻傻的站
在那里,然后悻悻的走开.有时,他就会蹲下来和我一起收拾玩具.虽然他还小,但是我想他是真正明白了他不收拾玩具的后果.这比马上拉孩子过来教育更能达到效果,因为孩子最不爱听的就是重复的说教,而一个小行动,一个小事件,就很容易让他明白事情的对错。
3,不急于弥补,让孩子明白错误危害
假如一个孩子老是粗心,不停的掉东西,或不停的打破东西.父母们教育孩子要细心的同时,就会显得比孩子忧心百倍,想方设法会赶紧将丢掉的打破的东西给找回来买回来.其实,不要急于补上,因为这样他永远也不明白粗心的危害.
书包掉了让他空手去上一天学,让他去面对老师的责问同学的眼光.老是打破水杯,那就让他自己去处理怎么喝水,让他明白没有水杯是不方便的事情...让他明白什么是"自作自受",自己做错的事情,需要自己去解决.从小就学会承担责任,约束自己.慢慢他,一个粗心的小孩不仅变得细心,而且,他还会富有责任感和约束力.
所以说,处罚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孩子的人格与自尊,而如果用得恰当,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会让孩子从改正某一个缺点的过程中,学会更多闪光的东西.而用自然后果来处罚孩子的过失,不失为一种得道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