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州气候概况教程文件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9
江苏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江苏位于中国东部,东临黄海,南滨长江,具有典型的季风气候。
江苏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下面将从气候概况、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气候概况江苏气候受到东亚季风和黄海气流的影响,冬季寒冷而湿润,夏季炎热潮湿。
年平均气温在13℃左右,降水充沛且分布相对均匀。
江苏全境年光照时数在1800到2200小时之间,光照充足。
二、春季春季是江苏的转折季节,气温回升,但仍较为凉爽。
春天的江苏,阳光较为明媚,适合户外活动。
此时,沿江河地区樱花盛开,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目光。
同时,春季也是种植农作物的关键季节。
江苏的丰富雨水使得农田得到良好的滋润,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三、夏季夏季,江苏的气温逐渐升高,气候炎热潮湿。
江苏的夏季多雨,常有雷雨出现。
夏天的江苏,阳光强烈,可以感受到炙烤的热浪。
但正因如此,江苏也拥有丰富的夏季农作物,如稻谷、粟米等。
此外,夏季也是荷花盛开的季节,江苏的蓬勃繁花使得风景如画。
四、秋季秋季是江苏的宜人季节,空气清新,阳光明媚。
温度适宜,凉爽而宜人,是人们出行的最佳季节。
此时,江苏变得金黄一片,稻谷、玉米等农作物熟透,田野间的丰收景象令人陶醉。
此外,江苏还拥有丰富多样的果实,如苹果、葡萄等,这些水果的丰收使得秋季的江苏更加美丽动人。
五、冬季冬季是江苏最冷的季节,但相比北方地区,江苏的冬天仍然比较温和。
江苏的冬季阳光明媚,但气温较低,尤其在沿海地区。
此时,江苏的水乡地区尤为迷人,寒意中透着温情。
冬季也是江苏传统文化活动的热门季节,如扬州炙手可热的灯笼节、苏州的兰花展等。
总结:江苏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
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魅力,都能吸引人们驻足观赏。
春天的樱花盛开,夏天的热带风情,秋天的丰收盛宴,冬天的江南水乡,都使得江苏成为一个宜人的旅游胜地。
无论是游玩还是居住,江苏的气候都能给人们带来满足和舒适的体验。
地质环境概况(一)自然条件l、气象苏州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季风明显,无霜期长,日照充足,是典掣的海洋性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5.7 ℃,极端最高气温40.1℃(1934年6月26日),极端最低气温-12.7℃(1931年1月lO日)。
多年平均降水量l 128.9mm,最大年降水量161 1.7mm(1962 年),日最大降水量343.1mm(1962年9月6日),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多年平均蒸发量1322.6mm(195l~1984年苏州气象站资料)。
2、水文苏州市地处江南水网区,属长江流域太湖水系,区内地表水系极其发育,主要有太湖、阳澄湖群及大小规模不等的河渠组成。
太湖水域面积2250km2,总蓄水量90亿矗(临界量),全湖平均水位2.12m,湖水水深达3.33m。
阳澄湖群:主要有阳澄湖、澄湖、漕湖、金鸡湖等组成,湖底较平坦,除阳澄湖最大水深达9.5m外,其余均在2m左右。
湖泊之间河汊通连,构成水力联系密切的群体。
主要骨干性的河道有京杭大运河、山塘河、胥江、元和塘等河道连通江海,不同程度受潮汐影响。
还有外城河沿老城区环城分布,箭河沿干将路中部流过。
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太湖排水影响,并受人为控制,常年水位2.8~3.0m,其年变幅lm左右(二)地形地貌苏州地区西部为低山残丘与山间洼地相间,低山残丘由构造剥蚀形成,标高多在100~200m之间,其中,窟窿山高341.7m,南阳山高338.2m,西山岛缥缈峰高336.6趣,为区内制高点,其相对高差可达300余m。
评估区西段附近有灵岩山海拔标高182m、天平山201m、狮子山114.5m,均由花岗岩组成;还有何山海拔63.8m;岩性为火山喷发岩。
山间洼地由冲洪积与冲湖积物组成。
苏州东部地区则为广阔的冲潮积平原。
多湖群、河塘分布,系典型的水网化平原。
评估线路主要在平原与山间洼地通过。
地势平坦,海拔标高2~4m,由西向东微倾。
苏州地质环境概况(一)自然条件1、气象苏州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与湿润、多雨,季风明显,无霜期长,日照充足,就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
多年平均气温15.7℃,极端最高气温40、1℃(1934年6月26日),极端最低气温-12、7℃(1931年1月lO 日)。
多年平均降水量l128.9mm,最大年降水量1611、7mm(1962年),日最大降水量343、1mm(1962年9月6日),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多年平均蒸发量1322、6mm(195l~1984年苏州气象站资料)。
2、水文苏州市地处江南水网区,属长江流域太湖水系,区内地表水系极其发育,主要有太湖、阳澄湖群及大小规模不等的河渠组成。
太湖水域面积2250km2,总蓄水量90亿m3(临界量),全湖平均水位2.12m,湖水水深达3.33m。
阳澄湖群:主要有阳澄湖、澄湖、漕湖、金鸡湖等组成,湖底较平坦,除阳澄湖最大水深达9、5m外,其余均在2m左右。
湖泊之间河汊通连,构成水力联系密切的群体。
主要骨干性的河道有京杭大运河、山塘河、胥江、元与塘等河道连通江海,不同程度受潮汐影响。
还有外城河沿老城区环城分布,箭河沿干将路中部流过。
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与太湖排水影响,并受人为控制,常年水位2、8~3.0m,其年变幅lm左右。
(二)地形地貌苏州地区西部为低山残丘与山间洼地相间,低山残丘由构造剥蚀形成,标高多在100~200m之间,其中,窟窿山高341、7m,南阳山高338.2m,西山岛缥缈峰高336.6m,为区内制高点,其相对高差可达300余m。
评估区西段附近有灵岩山海拔标高182m、天平山201m、狮子山114.5m,均由花岗岩组成;还有何山海拔63.8m;岩性为火山喷发岩。
山间洼地由冲洪积与冲湖积物组成。
苏州东部地区则为广阔的冲潮积平原。
多湖群、河塘分布,系典型的水网化平原。
评估线路主要在平原与山间洼地通过。
地势平坦,海拔标高2~4m,由西向东微倾。
苏州天气预报查询苏州天气预报查询苏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东部,毗邻上海市,是一座风景如画且历史悠久的城市。
苏州的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的春季、炎热潮湿的夏季、凉爽干燥的秋季和寒冷湿冷的冬季是苏州气候的主要特点。
根据历史气象数据和相关气象部门的预测,我们可以为大家提供苏州市未来七天的天气预报,帮助大家了解苏州市的气象情况。
1. 当前天气状况:根据最新的天气数据,目前苏州市的气温为20摄氏度,天空多云,无降水,相对湿度为65%。
2. 第一天的天气预报:(明天)明天苏州市天气晴朗,无降水,白天最高气温为23摄氏度,夜间最低气温为17摄氏度。
请注意早晚温差较大,需注意适当增减衣物。
3. 第二天的天气预报:后天苏州市依然晴朗,白天最高气温为24摄氏度,夜间最低气温为18摄氏度。
无降水。
请注意补充水分和做好防晒工作,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
4. 第三天的天气预报:第三天苏州市天气晴朗,气温适宜,白天最高气温为22摄氏度,夜间最低气温为16摄氏度。
无降水。
适宜户外活动,可以尽情享受美好的天气。
5. 第四天的天气预报:第四天苏州市天气依然良好,白天最高气温为25摄氏度,夜间最低气温为19摄氏度。
无降水。
温度适宜,适合外出旅游或户外活动。
6. 第五天的天气预报:第五天苏州市天气多云,白天最高气温为22摄氏度,夜间最低气温为15摄氏度。
有可能会出现局部小雨,请带上雨具出门。
7. 第六天的天气预报:第六天苏州市天气多云转阴,白天最高气温为21摄氏度,夜间最低气温为14摄氏度。
有可能会有阵雨出现,请注意防备。
8. 第七天的天气预报:第七天苏州市有小雨,白天最高气温为20摄氏度,夜间最低气温为13摄氏度。
请带好雨具,注意保暖。
以上就是未来七天苏州市的天气预报。
请大家注意天气变化,根据气象预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和出行计划。
希望大家在苏州度过愉快的时光!。
苏州乡土地理
一、自然环境
1、位置:相对位置:位于我国第三级阶梯,地处北温带,属南方
地区。
绝对位置:(31°.3′N, 120°.6′E)
2、地形: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上的太湖平原
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气候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陆地吸热比海洋快,放热也比海洋快)
4、苏州行政区划:
5个县级市:
常熟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吴江市,太仓市
7个区:
吴中区相城区金阊区平江区沧浪区虎丘区、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
5、按我国温度带:亚热带;按干湿状况:湿润地区
6、河湖:太湖流域(外流湖)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7、耕地:水田农作物:粮食植物:水稻;油料植物:油菜;水果:柑橘,葡萄等;纤维植物:棉花;
作物熟制(耕作制度):一年二熟
二、社会经济因素
1、民族:汉族为主
2、苏州属于二级行政区划,属于江苏省。
3、工业:位于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有
京沪线经过;
4
,
5、严重短缺的自然资源:能源;矿产资源;
6、鱼米之乡,物产丰富。
7
8
10
11、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工,农业基础好,发展历史悠久;第三产业发达;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达;人力资源丰富,科技水平高;交通发达;市场广阔。
苏州气候概况苏州位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潮湿多雨,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
无霜期年平均长达233天。
境内因地形、纬度等差异,形成各种独特的小气候。
太阳辐射、日照及气温以太湖为高中心,沿江地区为低值区。
降水量分布也具有同样规律。
这种小区域气候差异将全市作物种类分成太湖林果气候区、南部双、三熟制气候区、中部稻麦二熟和三熟并存气候区、沿江棉、粮轮作气候区。
一、辐射和日照苏州境内太阳辐射年总量为4651.1焦耳/平方米,最多的1967年为5188.3焦耳/平方米,最少的1970年为4348.9焦耳/平方米。
太阳辐射量以夏季为最大,为1580.8焦耳/平方米;春季次之,为1256.0焦耳/平方米;秋季为1045.9焦耳/平方米;冬季仅为768.2焦耳/平方米。
由春到夏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加,太阳辐射月,总量持续增值。
至7月份,总量最大为560.6焦耳/平方米,之后又呈递减状态;2月份,月总量最小为253.3焦耳/平方米。
常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65.0小时,最多年份1967年为2357.6小时,最少年份1952年为l630.4小时。
日照时数的季节分布是:春季(3?5月)454.9小时,夏季(6?8月)624.8小时,秋季(9一l1月)486.7小时,冬季(12?2月)398.6小时。
日照时数的月,总量2月份最少,仅l19.1小时,以后逐月递增;8月份最多,达240小时。
以后又逐渐减少。
10月份因晴天日数增多,日照时数比9月份略有回升,l1月份起又呈递减状态。
日照百分率全年平均为44%,夏季最大为49%,其次是秋季为47%,冬季为42%春季最小为39%。
二、气温(公元前3000一公元1900年)据各类资料记载,大致可划分为新石器时代温暖期、春秋战国温暖期、三国寒冷期、隋唐温暖期、北宋寒冷期、南宋元初温暖期、元明寒冷期、清代寒冷期。
苏州与全国的温暖变化稍有不同,即使与属于同气候区的南京、上海相比,冬季比南京暖,但比上海冷;夏季比南京凉,而比上海热。
《中国的气候》教案设计“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的地区差异”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材第一册第四章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讲述气候知识的关键所在,理论性、概括性较强、难度较大。
我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讲解图表、联系实际、巩固练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现归纳如下:一、利用图表形式,提炼教材内容,让学生较快地掌握学习内容。
1.影响气候的因素这张联系图表,简明扼要,层次清楚,能使学生对影响气候的因素及其形成原因有较清醒的认识。
2.气候的地区差异通过此表使学生了解由于影响世界各地气候的因素不同,不同地区的水热情况不一样,气候就出现了地区差异。
二、列举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亲身体验到的事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牢固记忆教材内容。
讲纬度因素时,列举我国冬季南北气候相差很大的事例。
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冬季时人们在黑龙江省的室外一般要穿皮衣,戴皮帽才能御寒;而海南岛人穿夹衣就行了?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帮助完善答案。
讲海陆因素时,列举学生在海水中游泳的事例(我校地处北部湾畔,学生大都在海水里游过泳)。
提问学生为什么夏季(白天)在海水中游泳时,海水的气温比陆地气温要低;晚上游泳时,水中比岸上要暖和。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则相反。
一年或一昼夜的气温变化,陆地大于海洋,内陆地区大于沿海地区,这时受海陆因素影响。
讲地形因素时,列举学生爬山的事例。
爬到山顶上感觉到凉快,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 米,气温下降0.6℃。
并列举我校所在地东方县的年降水量很少,不及海南岛中部琼中县的年降水量的一半的事例。
教师分析原因:东方县地处海南五指山和长山山脉的背风坡,气流下沉、气温升高,不易成云致雨、降水很少。
而琼中县地处五指山的迎风坡,气流上升,气温降低,水汽遇冷凝结、降水较多。
这些都是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而致。
讲洋流因素时,列举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事:把热水倒进冷水中,冷水变热;把冷水倒进热水中,热水变冷。
苏州气候概况
苏州位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潮湿多雨,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
无霜期年平均长达233天。
境内因地形、纬度等差异,形成各种独特的小气候。
太阳辐射、日照及气温以太湖为高中心,沿江地区为低值区。
降水量分布也具有同样规律。
这种小区域气候差异将全市作物种类分成太湖林果气候区、南部双、三熟制气候区、中部稻麦二熟和三熟并存气候区、沿江棉、粮轮作气候区。
一、辐射和日照
苏州境内太阳辐射年总量为4651.1焦耳/平方米,最多的1967年为5188.3焦耳/平方米,最少的1970年为4348.9焦耳/平方米。
太阳辐射量以夏季为最大,为1580.8焦耳/平方米;春季次之,为1256.0焦耳/平方米;秋季为1045.9焦耳/平方米;冬季仅为768.2焦耳/平方米。
由春到夏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加,太阳辐射月,总量持续增值。
至7月份,总量最大为560.6焦耳/平方米,之后又呈递减状态;2月份,月总量最小为253.3焦耳/平方米。
常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65.0小时,最多年份1967年为2357.6小时,最少年份1952年为l630.4小时。
日照时数的季节分布是:春季(3?5月)454.9小时,夏季(6?8月)624.8小时,秋季(9一l1月)486.7小时,冬季(12?2月)398.6小时。
日照时数的月,总量2月份最少,仅l19.1小时,以后逐月递增;
8月份最多,达240小时。
以后又逐渐减少。
10月份因晴天日数增多,日照时数比9月份略有回升,l1月份起又呈递减状态。
日照百分率全年平均为44%,夏季最大为49%,其次是秋季为47%,冬季为42%春季最小为39%。
二、气温
(公元前3000一公元1900年)据各类资料记载,大致可划分为新石器时代温暖期、春秋战国温暖期、三国寒冷期、隋唐温暖期、北宋寒冷期、南宋元初温暖期、元明寒冷期、清代寒冷期。
苏州与全国的温暖变化稍有不同,即使与属于同气候区的南京、上海相比,冬季比南京暖,但比上海冷;夏季比南京凉,而比上海热。
20世纪苏州的气温变化(1901一1985年),前30年温度较低,30年代后期气温上升到多年平均值之上,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前期高于平均值0.2?0.5℃。
60年代后期气温又趋下降。
1969年冬季气温较低,但年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1980年。
据1951一1985年资料分析,苏州市年平均气温为15.7℃,最高为1953年的17.0℃,最低为1980年的14.9℃,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为2.1℃。
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8.2℃;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3.0℃。
气温的平均年较差为25.2℃。
春季(3?5月)由于太阳辐射增强,气温回升快,平均气温为
14.2℃,月平均升温幅度达5℃。
尤以4月份升温最快,平均升温6℃。
但由于冷暖空气频频在长江中下游交流,温度升降不稳定,骤冷骤热变化较大。
4月上旬还时常出现低于0℃的“倒春寒”天气。
6月份进入
梅雨季节,升温幅度不大。
7月份出梅后进入盛夏,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温最高,月平均28.2℃,平均最高气温32℃,是全年最热的月份。
日最高气温>30℃的酷暑天气夏季(6?8月)就占97%。
1951-1998年,苏州市日最高气温>38℃的仅有9年。
极端最高气温为39.2℃,出现在1992年7月16日。
9月上旬气温仍较高,平均每年有4?5天日最高气温>30℃,有的年份整个9月上旬日最高气温都在30℃以上,但出现>35.O℃的日数较少,为7年一遇。
但是95年9月2日~9月7日出现了连续6日的高温天气。
由于冷空气势力加强和太阳辐射减弱,秋季平均气温17.6℃。
9月上旬,副热带高压仍有一定势力,时有炎热天气出现,俗称“秋老虎”,但一般持续时间不长。
9月中旬起,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体迅速南撤,冷空气日趋活跃,气温下降明显,月平均降温幅度在5℃以上。
冬季受大陆冷高压控制,寒冷少雨,在全年日最低气温低于0℃的日数中冬季占了93%。
冬季平均气温4.3℃,平均最低气温1.1℃。
1月中下旬,是全年最冷时期,平均日气温3.0℃;平均最低气温-0.1℃;日最低气温<-8℃的严寒天气大都在1月份,平均2?3年一遇。
极端最低气温-9.8℃,出现在1958年1月16日。
气温平均日较差为7.5℃,春季最大为8.2℃,秋季次之为7.7℃,冬季为7.5℃,夏季最小为6.9℃。
4月份气温日较差最大,为8.5℃;而7、8月份则最小,为6.8℃。
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大致随纬度而变化,南高北低,南北差异为0.9℃。
另有两种差异:一为太湖水体对沿湖地区的温度调节作用,
以冬季最为明显。
地处太湖边的东山站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比市区高出0.8℃.比北部各县(市)高l℃以上,这种在广阔水体影响下的小气候为沿湖地区的柑桔及其他果林安全越冬创造了有利条件;二为市区的“城市热岛”效应。
由于城区的地表性质,工商业及人口密度都不同于郊县,因而形成了“城市热岛”。
市区夏季最高气温>35”C的曰数比南部的吴江多1.1天,比东南部的昆山多3.5天。
三、降水
据各类史料记载,苏州从汉代至清代的2000多年中,大水灾有一百几十次.其中隋唐至1949年的1300多年中,大水灾有107次。
从三国至1949年由雨涝引起的太湖水溢为20次,平均84年一遇;由干旱引起的太湖水枯有9次,平均185年一遇。
可见苏州历史上多雨潮湿年代多于少雨干旱年代。
如将冷暖变化一起考虑,则苏的冷暖、干湿变化总是交替进行,其周期长短不一。
在最近的100多年(1875一1998年)中,苏州市有四个多雨期和三个少雨期。
三个多雨期分别是19世纪70年代、20世纪10年代、40年代及90年代,平均年降水量约1200一1250毫米;三个少雨期分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平均年降水量约900?980毫米。
据1924一1995年的资料分析,常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094毫米,年降水日125天。
年降水量最多的1957年为1555毫米,最少的民国23年(1934)仅575毫米,年际变幅为980毫米。
年降水日最多的1980年计154天,最少的民国15年仅80天。
一年中以6月份降水量及降水日为最多,常年平均月降水量为160毫米,降水日12.5天。
12月份月降水量最少,为40毫米。
10月份降水日最少,平均为7.8天。
春季由于暖空气势力不断加强,降水量、降水日数逐月增多。
常年春季降水总量为278毫米,最多年份的1967年达486毫米,最少年份的1971年仅180毫米。
春季平均降水日为36.3天。
夏季常年季降水总量为420毫米,为各季降水量之首。
最多的年份民国30年为760毫米,最少的年份民国23年为l16毫米。
夏季平均降水曰为34.8天,最多的1989年有55天,最少的民国23年只有22天。
秋季常年降水量为220毫米,但各年悬殊较大,最多的1962年为627毫米,最少的民国21年仅45毫米。
秋季平均降水日为27天,是全年降水日数最少的季节。
但多的年份也有42天。
冬季降水总量为144毫米,是全年降水量最少的季节,但多的年份如1953年有302毫米,少的年份如1985年仅42毫米。
冬季平均降水日为27.1天,最多的1968年有48天,最少的1962年仅10天。
连续降水的最长日数为18天,出现在1969年6月30日--7月17日,降水量154毫米。
连续无降水最长日数为66天,出现在1973年l1月9日--1974年1月13日。
平均降水强度以夏季最大,为11.8毫米/日;冬季最小,为6.5毫米/日。
6月份是全年降水强度最大的月份,强度为12.7毫米/日;日降水最太强度为343毫米/日,出现在1962年9月6日。
年降水变率为17%,以冬季的降水变率
为最大,达34%;春季最小为24%。
月降水变率以10月份最大,为68%;6月份最小为36%。
苏州市因地形不同而引起的年降水量的差异并不明显,约为100毫米,最多的是吴县东山,最少的是张家港。
但在夏季某些局部地域性降水,区域差异就比较明显。
平均初雪日为12月24日,最早的1976年l1月17日已见初雪;平均终雪日为3月8日,最迟的1980年要到4月下旬。
常年平均降雪日数为6.7天,最多的1976一1977年度有20天,最少的1926--1927年度及1970--1971年度无雪日。
降雪的年分布,1月份平均为2.7天,2月份平均为1.2天。
1984年1月17--19日连续3天共降雪62,3毫米,为百年罕见的大雪。
全市l米以上的电信线路因断杆、倒杆使通信中断,不少高压电线先后跳闸停电,输电线被大雪压断。
由于雪量大积雪深,各地还发生了房屋倒塌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1984年1月18日降雪47.5毫米,为日降雪量最大记录。
年平均积雪日数为5天,最多的1976--1977年度有22天,但也有8年无积雪日。
积雪初日最早是1985年12月10日,积雪日最迟的为1976年3月19日。
积雪深度最大的为26厘米,出现在1984年1月19日。
苏州﹝中国﹞参考气候资料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