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17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9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照《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课方案《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课文描绘详细,感情诚挚,但篇幅较长。
在教课中以读为主线,以感情体验为载体,以听、说、读、写、思为实践平台,以怀疑问难、解决问题为效益优化,睁开教课,抓住从课文的详细描绘中感觉父爱的伟鼎力量,遇到父子情深的感染的要点,打破在读中意会语言表情达意的特点的难点,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培育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课过程】一、师生对话,激情导入1、讲话回首旧知。
2、教师激情导入。
二、以情入境,突出要点1、提领全文要点句,解读全文,学生边读边划出父子了不起的语段。
2、默读有关语段,思虑他们如何了不起,写出领会。
3、小组沟通:4、全班沟通:在学生的沟通中,我尊敬学生的原始表达,让其真情表露,尊敬小孩的语文世界,领会其语言的真意。
用教师的激情驱动学生的感情体验。
随机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播放有关镜头,音乐指引学生读中想,读中说,读中写。
让学生从父子的“了不起”中感遇到父爱的伟鼎力量,遇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三、品读感悟,打破难点在品读感悟中,充足认识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规律,找寻教课的最正确切入点和联合点,利用评论语言因利乘便,浸透语言表情达意的特点和念书方法:切入句:他挖了8 小时、12 小时、24 小时、36 小时,没人再来阻拦他。
他满脸尘埃,双眼充满血丝,衣服褴褛不堪,各处都是血迹。
切入情形:16 自然段感觉儿子在绝境中沉着、英勇。
想象在长38小时中,乌黑的瓦砾堆底下会有如何的动人镜头。
联合课后练习,读写有机联合,落到实处。
四、探究体验,化解疑点1、学生带着各自不一样的感觉迅速默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没弄懂的问题 ?2、怀疑问难,梳理概括。
3、自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
五、创读升华,拓展延长1、播放父子拥抱的配乐画面,学生自然带着各自的感觉和体会融入到这激动人心时辰,再朗读这激动人心的句子──全文关键句 ( 照顾开头 )2、感人了就会意潮汹涌,浮想联翩。
17《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爱的伟大,以及由父爱带给儿子的巨大精神力量,面对灾难勇敢坚强,关心他人。
2.学习、领悟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仿照课文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进行小练笔。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领悟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上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让我们看着这些画面一起回忆课文(播放地震的可怕画面),能用这一组数字来复述课文吗?(指板书:1989、30万、4、7、38复述课文)。
2.读了课文,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生答板书:了不起。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他们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地品读课文。
二、品读感悟,体会真情(一)学生自读感悟。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5至12自然段,找出文中能够体现父亲了不起的有关词句,想一想作者抓住了人物哪些方面的特点进行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细细品读,简单地写下自己的感受。
也可以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
3.同学们有什么问题?生说。
师:这些问题很有价值,等下我们再交流解决。
品读完课文后,如果你还不懂,再提醒我。
(二)全班交流。
感悟“父亲的了不起”过渡语:你从哪些地方感悟到父亲的“了不起”?1.生汇报:(从他和其他孩子的父母不同表现来感悟。
其他孩子的父母虽然也爱孩子,但“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而这位父亲一直不停地挖掘。
)(1)师:你在用心感悟,的确是这样。
这位父亲在不顾一切地挖掘的时候,都有哪些人来劝阻他?(生答: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2)谁来扮演这些人劝劝这位悲痛而执着倔强的父亲?学生分角色朗读。
(3)没人可以劝阻父亲,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的举动是——(精神失常了),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过渡语:你还画了哪些地方觉得父亲“了不起”?2.生汇报。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传奇故事。
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来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感受父爱的伟大,并联系生活实际再现情境体验文本,提高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描写父亲的句子,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二)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同学们,我们都是在父母的关爱中长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亲情的体会越来越深切。
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刺破夜幕亲情是冬日里的温暖阳光,驱走严寒。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这浓浓的爱。
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生: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有个父亲安顿好自己受伤的妻子之后,就冲到了儿子的学校,从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他的14个同学。
师:父子俩终于团聚了。
多么感人的故事啊!在大地震中,这对父子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夸奖这对父子的一句话。
生: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呀!师:一起读。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第2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内容,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2、领悟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好句。
学习重点:通过重点句子、体会父爱的伟大。
学习难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分角色读课文并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导学活动一:品味地震中的父与子活动任务:探究“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把活动一用课件呈现出来,并请一个小组读一读。
2.自主学习:默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描写父亲和儿子的语句,想想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3.小组讨论:小组内补充式交流,形成小组成果。
4.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展示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
5.梳理提升:引导梳理“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活动二:领会表达方法活动任务:探究“作者在表达父子情深、互相信任,心灵相通的奇妙亲情时用了哪些方法?”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把活动二用课件呈现出来,并请男生读一读。
2.自主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3.小组讨论:中心发言人发言,小组成员补充,形成小组成果。
4.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展示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
5.梳理提升:引导梳理“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来表达人物思想品质?”(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品质。
)活动三:拓展延伸活动任务:展开想象,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把活动三用课件呈现出来,并请女生读一读。
2. 自主学习:现在你就是阿曼达,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3. 小组讨论:把自己写的在小组内交流、比较。
4. 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展示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
三、导结1.自由发言:你从课文中体会到什么?2. 课堂小结。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要求是体会父母的爱。
在口语交际和习作时可以模仿这篇课文进行交际和习作,把学到的这些方法用到口语交际和习作中。
17、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父子情深,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以巨大的勇气。
从而使学生更加爱父母,懂得感恩。
教学重点: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抓住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教学难点: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7课的生字新词,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2、播放几幅洛杉矶地震的图片,让学生说说看了之后,地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惊心动魄、令人恐怖、残酷、惨不忍睹、损失惨重......)二、学习新课,理解“了不起”1、我们刚刚看了地震图片知道地震中房倒屋塌,灾难过后的洛杉矶很多地反变成废墟。
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
但是我们这篇课文的主人公父亲和儿子,却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那位父亲坚持不懈地用自己的双手挖了38小时,拯救了自己的儿子和他的同学在内的14个小孩的生命。
作者在课文最后说他们是一对什么样的父子啊?(了不起)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或课文录音读一篇,仔细想想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体现在什么地方?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你从哪儿感受到了他们的了不起?用笔把有关的语句画上。
学生汇报,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1):“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
展示读,评读。
(2):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个字体会到的?重点抓住“冲”这个动作,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担心的心情。
(3)、课件出示: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他不停地挖着,没人再来阻止他。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课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教学方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地学习课文内容。
二、速读课文,抓住重点。
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夸奖这对父与子的句子。
好,大家一起来读这句话。
(出示句子)2.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可以在你感受深刻的地方写上自己的体会。
(板书:了不起)三、品读词句,体会父亲的“了不起”1.体会父亲的“了不起”(1)谁来说说,哪些句子说明了父亲的了不起?(板:父)(2)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一句,看你读出了什么?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3)父亲在这不吃不喝,不休息的36小时中都做着什么?(在废墟里不断地挖)同学们,36小时啊,那是两个白天一个夜晚呀!父亲就这样弯着背,挖呀挖,你们看(多媒体出示句子+背景音乐)师:8小时过去了,生:父亲在废墟里拼命地挖。
师:12小时过去了,生:父亲在废墟里拼命地挖。
师:24小时过去了,生:父亲还在废墟里拼命地挖。
师:36小时过去了,生:父亲仍然在废墟里拼命地挖。
(5)从中你有什么感受?(挖的时间长,挖得很艰辛)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呢?你能通过读,让大家感受到父亲挖的时间长,挖得多么艰辛吗?(6)这句话是通过写父亲挖的时间长这种行为来反映父亲伟大的爱的。
我们再来品味下一句,请这两组同学来读。
(7)在这句话中,哪些词让你感到心灵的震撼?为什么?请同学们联系实际谈谈看。
(8)对呀!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父亲经历的艰难险阻又何止这些呢?让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展开大胆的推测,回到地震的现场去。
(幻灯展示生答)8小时过去了,你看到了——16小时过去了,你看到了——24小时过去了,你又看到了——36小时过去了,你又看到了——(9)从同学们看到的这一个个镜头中,我们感受到了父亲的坚持和决不放弃。
(10)我们知道,上一句话是通过写父亲挖的时间长这种行为来反映父亲伟大的爱的,那么这一句是通过描写父亲的什么来表现父爱的了不起呢?(外貌描写)那就通过读,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吧!(11)指导朗读。
(评价语:)2.从处境的危险体会父亲的“了不起”父亲的了不起还体现在哪里?(出示相关段落)当学校成为一片废墟时,其他孩子的父母是什么反应?(哭喊过后便绝望的离开了)而这位父亲呢?(一直不停地挖掘)(1)请同学们仔细地看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路过的人、消防队长、警察)说说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2)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3)师:父亲的回答就是简单而且有点重复的三句问话。
可是,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一样吗?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
(4)师:同学们,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
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话。
师:(引读)当有些人走上前来劝说父亲,父亲是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恳求地问——师:(引读)当消防队长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有获救的希望了,于是他急切地问——师:(引读)警察走上前来,要父亲马上回家。
这个一心要救儿子的父亲简直要崩溃了,于是他问道——师:就是透过父亲这三句简单重复的问话,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四、品读词句,体会儿子的“了不起”1.你又是从哪里看出了儿子阿曼达的了不起呢?“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
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1)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结合当时的环境来说说儿子阿曼达了不起体现在哪里?(我认为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废墟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和危险。
只有7岁的阿曼达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怕,坚持生的希望。
)⑤透过这感人的情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阿曼达?(沉着勇敢)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谁来读出阿曼达的沉着勇敢。
(3)引导学生体会阿曼达先人后己的品格。
(幻灯句子)沉着勇敢的阿曼达终于把父亲盼来了,但就当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阿曼达却回答说(生读)“不!爸爸。
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②指名生说感受。
(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这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于对父亲的信赖来自伟大的父爱)(4)指导朗读。
(坚定)五、体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阿曼达虽然只有7岁,却能在生死关头表现得如此沉着勇敢,还能做到先人后己,这是因为什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你们看一下,像这样类似的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3次)师引读:当父亲孤军奋战,伤痕累累,疲惫不堪时,是这句话让父亲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希望。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小结:这句话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
最终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背景音乐加诗歌朗诵?)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
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
请你把这些生活动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当做今天的小练笔。
板书设计:17 地震中的父与子父动作了不起外貌子语言《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执教者:周晴《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
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父母之爱的。
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
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
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力求抓住文眼,聚焦形象。
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我细细分析,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
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
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在学校进行比赛时,对于这个教案,我觉得内容有点多,如果学生上课配合不好,很可能我设计的环节会耽误时间而导致课上不完,但是在学校我用的是我们班的学生,毕竟是教的时间长了,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配合也很默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很顺畅,包括中间的指导朗读环节,我觉得能让孩子充分地读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最后不仅把课文学完了,还欣赏了我精心为孩子们准备的朱自清的《背影》。
这节课有两个亮点:1 指导学生体会“了不起”的父亲形象时,配上合适的音乐充分地朗读,深入地体会。
2 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环节。
学生学过本课后能主动找到朱自清的散文来读,并且互相推荐,效果甚好。
之后因为要参加区里的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所以要改教案(30分钟一节小课),我选择大胆删掉一些不必要的部分,重点引导学生走入这位“了不起”的父亲,体会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形象的。
这次比赛有几点要求:1 不能提前见学生。
2 要用区里的学生上课。
这对我也是一个挑战,因为以前上课都是准备的很充分,不仅是备教案还有备学生,虽然我也曾经在新校教过一年但心里还是有些打鼓,如果学生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如果不配合我,如果我提的问题他们不会回答等等问题,但我又一想,我是老师,不管是怎样的学生,我也应该想办法去引导他,平时看过也听过很多名师大家讲课,这样一想我反倒觉得轻松了不少,经过了这几年的历练也是积累了不少的教学经验的。
这节课只是讲授了一个教学片断,最后加入了很煽情的部分,有关汶川地震的图片,延伸让孩子写出自己理解的父母之爱。
课堂上虽然孩子们配合的不是很好,但我一点一点地引导,得到老师的好评,这节课课堂气氛不如我预想的那么好,但也正是对我的一种锻炼。
正如我才艺展示的内容一样,我应该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机会,让我多想老教师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我也感谢同段组老师给我的帮助,通过这次活动,我收获很多,同时也发现自身有很多不足,应该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