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入口设计
- 格式:pptx
- 大小:29.55 MB
- 文档页数:9
公园出入口设计沿城市主,次干道的市,区级公园的主要出入口的位置,必须与城市交通和游人走向,流量相适应,根据规划和交通的需要设置游人集散广场。
根据城市规划和公园本身功能分区的具体要求与方便游览出入,有利对外交通和对内方便管理的原则,设主公园出入口。
公园出入口有主要出入口(大门),次要出入口或专用出入口(侧门)。
主要出入口,要能供全市游人出入,次要出入口,要能方便本区游人出入;专用出入口,要有利本园管理工作。
公园出入口及主要园路宜便于通过残疾人使用的轮椅,其宽度及坡度的设计应符合《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JGJSO)。
三.园路的分布1.园路的宽度园路主要分主路,支路,小路【S——陆地面积(公顷)】纵坡横坡主要纵坡宜小于8%,横坡宜小于3%,粒料路面横坡宜小于4%,纵横坡应小于12%,超过12%的应做防滑处理。
园路的纵坡大于18%时,宜按台阶,梯道设计,台阶踏步数不得少于两级,坡度大于58%的梯道应作防滑处理。
宜设置护栏设施。
经常道行机动车的园路宽度应大于4m,转弯半径不得小于12m。
应根据路段行程及通行难易程度,适当设置供游人短暂休憩的场所及护栏设施。
园路及铺装场地应根据不同功能要求确定其结构和饰面,面层材料应与公园风格相协调,并与城市车行路有所区别。
3.园路的功能与类型园路联系着不同的分区,建筑,活动设施,景点,组织交通,引导游览,便于识别方向。
同时也是公园景观,骨架,脉络,景点,纽带,构景的要素。
园路的类型有主干道,次干道,专用道,散步道。
(1)。
主干道:要求方便游人集散,成双通畅,蜿蜒,起伏,曲折并组织大区景观。
路宽4~6m,纵坡8%以上,横坡1%~4%。
(2)。
次干道:是公园各区内的主道,引导游人到各景点,专类园,自成体系,组织景观。
2~3m宽。
(3)。
专用道:多为原物管理使用,在园内与游览路分开,应减少交叉,以免干扰游览。
2~3m。
(4)。
散步道:为游人散步使用,宽1.2~2m。
园林入口建筑设计案例介绍公花园东区改扩建东便门与南入口设计公花园始建于清光绪帝三十一年(1905),初名“锡金公园”(清雍正二年将无锡县分为无锡、金匮两县,但两县仍同城而治,故名);它是我国最早由国民捐资建造的城市公园之一。
辛亥革命后,两县合并,易园名为“无锡公园”;又因该园建园伊始即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无锡百姓广为受益,故一直称之为“公花园’;2005年该园百年华诞时,有关方面顺应民心,正式确认园名为“公花园”。
1997年作为无锡市环境保护工程之一的公花园东区改扩建项目,其规划设计的前提是必须承认当时的现状,保留园中原有山池景物、房屋建筑、文物等,限制极多,条件复杂。
其操作处理手法,完全不同于一般新建园林之规划设计。
后乐园是公花园东区改扩建北部扩大新增的一个景区,它位于公园北面土冈之外,假山以北,东有池上草堂,西有群众艺术馆相对夹峙,其间实际用地东西宽仅28米,南北长亦不过45米,面积1300平方米,加上拐向东北角“西社”的一块用地,总面积不过2.6市亩。
此区范围被园内假山和池上草堂、群众艺术馆、西社等建筑隔离在外,而土冈、池上草堂、西社等又均属公园历史遗存,不可任意移位改建,所以规划这一扩展用地,势必只能使之自成院落。
在规划设计中,特把它作为一处别院处理。
在规划组织新扩景区时依据这一现状,即把它们作为勾勒新景区之边界,在“池上草堂”与“西社”两者之间连以围墙,围合新区内部空间,自成小园,墙中设便门一个,正对跨河石板桥,藉以沟通内外。
此东便门位置处于原有河湾与水池交汇处,正对跨河平桥,左右又有两幢必须保护的池上草堂与西社旧构遗存,无法移位。
因而此门势必只能建于平桥北端横跨池口的T字形桥面上。
便门由两侧围墙中升起的钢筋混凝土立柱,架起前后悬挑的歇山屋顶,四角设垂花柱,外形俨若门亭。
门内外均有小径通行,入门即见园内水池,境界清幽,得闹中取静之景。
新区内所辟水池面积虽然不大,但在规划设计其水面形态和池岸曲折走向时,根据地形和建筑布局,以及绿地之穿插安排,勾勒了大小两片水面,其间水面收狭处跨以石梁,从而使水面有大小聚散之情,曲折回环之意。
公园入口空间设计要点公园入口空间是公园形象展示和游客体验的重要区域,其设计需要考虑诸多因素。
以下将详细介绍公园入口空间设计的要点。
1. 入口标识入口标识是公园入口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起到指示和引导的作用,还能够展示公园的形象和特色。
因此,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标识应具有明显的特征和易于识别的元素,如公园名称、图标等;* 标识的色彩和字体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避免过于突兀;* 标识的位置应醒目且符合游客的视觉习惯,以便于游客在远处就能看到。
2. 入口路径入口路径是游客进入公园的必经之路,其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路径应平整、宽敞,满足游客通行和停留的需求;* 路径两旁的景观应与公园主题相呼应,营造出良好的第一印象;* 路径应具有明显的导向性,指引游客进入公园内部。
3. 通行空间通行空间是游客在入口处进行通行和集散的区域,其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空间应宽敞、明亮,满足游客通行和停留的需求;* 空间的景观应与公园主题相呼应,营造出良好的视觉效果;* 空间应有足够的休息设施,如座椅、亭子等,以便于游客休息。
4. 景观元素入口空间的景观元素是营造公园氛围的重要手段,其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元素应与公园主题相呼应,营造出良好的视觉效果;* 元素应具有明显的特征和易于识别的元素,如雕塑、花坛等;* 元素的位置和排列应符合游客的视觉习惯和心理需求。
5. 信息展示信息展示是向游客传递公园信息的重要手段,其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信息展示应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和记忆;* 信息展示的位置应醒目且符合游客的视觉习惯,以便于游客在远处就能看到;* 信息展示的内容应包括公园的介绍、活动信息、地图等。
城市公园设计方案公园是城市中的绿色宝地,不仅提供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载体。
本文旨在提出一个创新、便利且具有生态友好特点的城市公园设计方案。
1. 设计理念本设计方案的理念是“回归自然,创造绿洲”。
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将公园打造成一个绿色的天堂,给市民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2. 空间规划(1)主入口:公园主入口设计宽敞明亮,配备便捷的通道,方便市民进出公园。
同时,设置信息中心,提供公园导览和活动信息。
(2)主要景区:公园内划分为多个景区,例如花卉展区、湖泊游览区、儿童乐园等。
在每个景区设置休息区、观景台等配套设施,方便市民的休憩和观赏。
(3)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在公园内设置宽敞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鼓励市民使用环保交通工具,同时提供健康的锻炼方式。
(4)休闲广场:设计宽广的休闲广场,可以进行集体活动、交流和娱乐,提供市民与自然互动的场所。
(5)植被景观:精心设计植被景观,增加植物多样性,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的植物。
通过合理布局不同类型的植物,形成自然景观,创造美丽的生态环境。
3. 设施设置(1)休息亭和座椅:在公园各个角落设置休息亭和座椅,供市民休息、观景和交流。
(2)游乐设施:设置适合不同年龄段市民的游乐设施,如儿童乐园、健身器材区等,满足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3)广播和音响系统:在公园内安装广播和音响系统,定期播放音乐和音乐会,增加娱乐氛围。
(4)厕所和洗手间:根据公园规模设置足够的厕所和洗手间,保证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4. 环保特色(1)节水系统:采用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系统,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并设立节水提醒和宣传栏,提醒市民珍惜水资源。
(2)太阳能发电:在公园内安装太阳能板,利用太阳能发电,为公园提供清洁能源,并供应公园景区的照明和设施使用。
(3)垃圾分类:设置垃圾分类站点,鼓励市民进行垃圾分类投放,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
(4)生态池塘:在公园内设置生态池塘,增加生物多样性,同时为池塘周边的植物提供水源,形成自然的水景。
第34卷第10期·58·2008年4月山西建筑SHANXIARCHITECrUREV01.34No.10Aor.2008文章编号:1009—6825【2008)10—0058—02以太原迎泽公园为例议公园出入口的规划设计郑淼郭毅摘要:通过对太原市迎泽公园各出入口处建筑风格、空间布局、人流量等方面的实地调查分析研究,旨在探索新时期下公园出入口在景观和使用两方面规划设计时的营建方法,以期对同类设计有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风景园林,公园出入口,规划设计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公园出入口是联系园内与园外的交通枢纽和关节点,是由街道空间过渡到公园空间的转折和强调,是园内景观和空问序列的起始,在整个公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尽管现代公园已由原初的封闭式改为开放式,出入口处传统大门的功能已不象以往那么全面,但作为一个公园的起始,还是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只不过是形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
不同出入口的设计,往往能体现出不同类型公园的特色,让人对公园有第一眼的认识,引发游人对公园的兴趣,诱使游人去对这个公园进行游览休憩。
因此,公园出入口是现代园林设计时的一个要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此,就如何将公园出入口营建的更实用得体进行探讨。
1公园出入口的种类公园出入口的分类法有很多种,按照园林规划设计中使用功能分为主要出入口、次要出入口及专用出入口三类。
1.1公园主要出入口,一个公园的主要出入口通常只有一到两个,是全园大多数游人出入的地方,也是给游人第一标志性印象的景点。
其位置最好面向市内主要干道或广场,能够联系城市主要交通路线,要尽量减少外界交通的干扰,避免设置于几条主要街道的交叉口上;还应配合公园内用地情况,根据公园的游人容量和交通的需要设置游人集散广场,使出入口有足够的人流集散用地,并能成为公园主要游览路线的起点,位置明显游人易发现。
1.2公园次要出入口次要出入口通常为三个至多个,为方便附近居民、学校、机关或为了公园某一个局部而设置,可设在园内有大量人流集散的设施附近,其设施规模、内容仅次于主要大门。
公园入口空间设计摘要: 城市公园入口空间是城市与公园之间的过渡空间,因而具有双重属性,既参与构成街道空间,进而形成城市空间的特色景观,同时又是公园空间序列的起始。
入口空间组织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城市的景观和公园的秩序,因而需要有针对性的研究设计。
本文以深圳市中心公园A区入口设计为例,对入口空间的尺度、空间序列、功能设置、视觉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公园入口设计中的一些规律性。
关键字:深圳中心公园入口空间入口景观设计1.深圳中心公园概况1.1深圳中心公园深圳市中心公园位于深圳市福田区,总面积约为126万平方米,整个公园被四条主干道路划分为五个园区,分别为A、B、C、D、E区。
公园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绿化面积,如同美国的中央公园一样,成为了深圳市的城市绿肺。
1.2 中心公园A区中心公园A区位于深圳市振华路与益田路之间,总面积约为14.6万平方米。
在中心公园的五个区中,是使用率最高,景观设施最完善的一个区。
园区内设置有人工湖、健身场地、中心舞台、门球场等各种供周边小区住户活动的场地。
使人们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在此进行戏曲、健身、跳舞等各种活动。
但随着使用人数的逐渐增加,园区内的各种场地及设施均已达到饱和状态,部分设施已经破损,因此需要对此进行全面的改造。
本文就针对A区入口空间的改造设计进行分析,通过人性化的设计,总结出公园入口设计中的一些规律性,使其更好的为市区内的人们服务。
2. A区入口空间的尺度分析现状入口广场面积较小,空间显得拥挤,设计师通过合适的尺度,形成特殊的氛围,达到特定的精神和使用要求。
树池成扇形并较为密集的分布在广场最深处,形成一种半围合的布局,明确了入口广场的范围,中部由花池景墙构成,最前方利用置石的手法,突出入口标志。
设计时充分把握了人得尺度,通过地面高低、设施设置等对A区入口适当进行划分,将尺度层层缩进到与人的尺度相符合,形成了亲切宜人的气氛,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A区入口广场最大宽度为45m,进深28m。
公园设计文本一、设计理念本公园设计秉持“自然、健康、休闲”的理念,以绿色生态为主题,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打造一处集游览、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二、设计风格本公园设计风格以现代中式为主,融合古典园林的精髓,追求自然和谐,注重意境营造。
通过植物、水景、灯光等元素的合理搭配,使公园呈现出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风格。
三、主要景点1. 主入口区:公园的主入口区设置在东侧,通过一组现代风格的拱形门和一道水景墙,引导游人进入公园。
门后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通向公园的各个区域。
2. 草坪区:草坪区位于公园的中央位置,以大面积的草坪为主,其间散布着一些休闲座椅和装饰性的灯具。
游人可以在此放风筝、野餐、休息,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3. 儿童游乐区:儿童游乐区位于公园的西南角,设置有一些儿童游乐设施,如秋千、滑梯、沙堆等。
此外,还设有一个小型的水上乐园,供孩子们戏水玩耍。
4. 健身区:健身区位于公园的北部,设置有一些健身器材和跑步道,方便游人在这里进行健身活动。
此外,还设有一个篮球场和一个小型足球场,供年轻人进行球类运动。
5. 观景区:观景区位于公园的东南角,是一个可以俯瞰整个公园的高地。
这里设置了一些座椅和景观台,供游人欣赏公园美景。
同时,这里还是一个赏樱的好地方,每年春天樱花盛开时,吸引了大批游人前来观赏。
6. 餐饮区:餐饮区位于公园的西侧,设有一个小型的餐厅和几个小吃摊位,供游人品尝各种美食。
此外,这里还设有一个茶室,提供茶水和小点心,让游人在品茶的同时欣赏公园的美景。
7. 纪念品店:纪念品店位于公园的北侧,出售各种与本公园相关的纪念品和手工艺品,如钥匙扣、明信片、手工皂等。
此外,这里还设有一个邮局,为游客提供邮寄服务。
8. 休息区:休息区散布在公园的各个角落,设置有一些长椅和亭子,供游人休息纳凉。
此外,这里还设有一个医疗站,为游客提供紧急医疗服务。
论城市公园入口景观设计,以乐山绿心公园改造为例摘要:为充分发挥生态屏障和生态服务功能,提供法治保障,推动乐山市建设生态城市、旅游目的地、山水园林宜居城市,现代化的公园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能积极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本文以以乐山绿心公园改造为例,分析公园入口景观设计方案,阐述生态设计中的关键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绿心公园;入口景观;设计方案1项目概况有乐山城市之肺美称的嘉州绿心公园位于乐山市中区,占地面积9.27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中心绿地。
依据总体规划,绿心公园一期生态整治工程以“一公园、六入口、三花海”布局,将构建完整的交通游憩网络,通过规划入口,整合梳理绿心内外交通组织,强化绿心的可达性、可游性和标识性。
结合海棠公园的提升改造,强调生态修复、季相变化和文态植入;营造绿心环线的“四季花海”,将规划入口和绿心、海棠公园联动起来,达到点、,线、面的总体效果控制,保证一期景观工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整个绿心公园生态整治工程起到示范意义。
2设计主题规划设计提出“多彩嘉州,文涵绿心”的主题,以生态为底,“色彩”为视觉导向,文化为内在精神。
围绕“绿动嘉心”为核心,分别以红、蓝、青、粉对应红雀碗、红旗塘、青衣路、海棠公园,打造红雀汉韵、蓝湾翠鸣、青衣带水、粉黛香国各具特色的景观版块。
使之文旅互动,水绿交融,色彩缤纷、自然生态。
3入口景观设计分析公园出入口设计,结合总体规划分区定位和周边现状资源以及乐山本土文化,打造粉黛香国、红雀汉韵、蓝湾翠鸣、青衣带水四个主题鲜明的入口地标性景观。
3.1青衣带水主题设计青衣带水--青衣路入口位于公园西侧,与青衣路相接,紧临青衣江东岸,规划面积7.1公顷。
现状场地两侧山体使入口空间成山谷状,并与将南侧现状停车场分隔。
设计灵感来至流淌千年的青衣江江水,形成行云流水的空间。
带状的景观桥衔接滨江公园,将绿心公园与青衣江融为一体。
引绿心水,连青衣江,形成天水一色的景观效果。
以人车分流的方式形成独立的人行、车行入口,停车场依山布置,形成局部二层的覆土建筑,与山融为一体。
丁香湖是沈阳最大的城中湖,被誉为沈阳人自己的“西湖”。
丁香湖公园位于沈阳主城区西北部,西至裕虎铁路联络线,南至昆山路、沈山铁路,东至六零灌渠。
公园总面积4.1km2,其中水域面积高达3.1km2,也是沈阳辖区内最大的人工湖。
近年来,于洪区不断加大力度对丁香湖公园进行景观改造,主入口道路及广场的设计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项。
1 丁香湖公园主入口改造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公园主入口缺乏具有主题性的元素符号。
主入口仅为一般的绿化栽植,缺少属于丁香湖公园的标志和特色。
同时由于主入口临近二环快速路,高速行驶的车辆很容易忽略丁香湖公园的主入口。
(2)丁香湖景观大道存在功能定位问题。
丁香湖景观大道连接了二环快速路、黑山路、松山路、赤山路、环湖路等重要路段。
设计之初突出了交通功能,弱化了景观功能,突出体现在路口分车岛凌乱、中分带曲化景观效果差、机非隔离带生硬、地面材质和标识中规中矩缺乏活力等。
(3)植物配置缺乏特色。
栽植的植物以北方常见乡土树种为主,缺乏突出丁香湖“浪漫爱情”主题、“丁香文化”特色的植物搭配。
(4)缺少入口广场。
改造前丁香湖景观大道直接与环湖路连接,这种方式缺乏导向功能、缺少游客集散地、无服务信息传播平台、无全面介绍景区文化信息的平台,同时存在安全方面的隐患。
2 概念生成传说,丁宝在湖边救了一只白色水鸟,白色水鸟留下一片羽毛后飞走了,丁宝因为羽毛,10年后又遇见了一位白衣女子天香,两人结为夫妻,天香从此改名为丁香。
丁香下凡触犯了天条,天庭将降难于此,丁香为保百姓安康被迫回到天庭,她走后留下一朵五瓣丁香花,因此能找到五瓣丁香花的人,就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该方案契合丁香湖公园“东方梦之都,浪漫丁香湖”的主题,形态用富有匠人精神的独特工艺,雕琢一朵五瓣丁香花,绽放在丁香湖畔。
3 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范围从白山路与丁香大道交口处至丁香湖滨湖路全长约1318m,设计总面积约为9.9万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