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关节和肌肉》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25
一、教案基本信息《骨骼、关节和肌肉》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八年级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构成和功能。
2. 掌握骨骼、关节和肌肉在人体运动中的相互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提高其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教学资源:人体模型、骨骼图片、视频资料等。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张人体运动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体是如何完成运动的?2. 探究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构成和功能(1)教师展示人体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名称。
(3)学生通过观察骨骼图片,了解骨骼的分类和特点。
3. 视频资料观看教师播放关于骨骼、关节和肌肉作用的视频资料,学生边观看边思考:骨骼、关节和肌肉是如何协作完成人体运动的?4. 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深对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认识。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骨骼、关节和肌肉在人体运动中的相互作用(1)教师通过示例,讲解骨骼、关节和肌肉在人体运动中的相互作用。
3. 动手实践(1)教师分发骨骼模型,引导学生动手组装骨骼模型,了解骨骼的连接方式。
(2)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来完成运动。
4. 课堂小结三、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和相互作用的理解。
2. 动手实践:评价学生在组装骨骼模型和讨论肌肉收缩舒张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医生或生理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骨骼、关节和肌肉的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实验室,观察实物标本,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2019-2020年四年级科学上册《骨骼关节和肌肉》教学设计教科版一、聚焦问题:1、这是什么?(哑铃)干什么用?谁来示范一下?2、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身体的哪一部分在运动?(手臂)3、手臂里有哪些部位参与了这个运动呢?(骨头、肌肉、关节)其实在我们人体有运动、呼吸、消化、生殖等等功能,直接参与的部位都是不同的。
在运动中直接参与的主要是骨头、肌肉和关节。
二、初步认识骨骼、肌肉、关节(用概念图的形式来板书)1、关于骨头、关节和肌肉你们都有哪些了解?(1)骨骼:出示骨骼模型,介绍骨骼说说骨骼的分布,数量,作用等,出示骨骼图片说明其作用。
把骨头转换成骨骼让学生看着模型摸摸身体上的骨骼(肋骨、头骨),想一想骨骼有什么作用?假如人体没有骨骼支撑会怎样?(模拟:气球、筷子)(成人一般有206块骨骼,小孩会多几块;骨骼一般是长长的、中间是空心的;骨头中有骨髓;骨骼能支撑我们的身体,保护我们的内脏器官)PPT:骨骼图(2)关节:骨与骨之间由关节相连,使我们能做出各种动作。
假如没有关节会怎样呢?(指套模拟)(3)肌肉:肌肉和骨头、关节之间有关系吗?(A出示全身的肌肉图,了解肌肉一般在附在骨骼外面。
B出示手臂肌肉图片,问看看肌肉怎么连在骨骼上的。
)三、探究骨骼、关节和肌肉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1、在一个动作中,这三者又是怎样参与运动的呢?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就以抬哑铃为例,小组讨论。
2、下面我们就来做实验看看。
要求:(1)每个同学都要进行抬“哑铃”,用左手拿起桌上的哑铃,慢慢地移到胸前,体会在这动作的全过程中,左上肢是怎样运动的?(2)反复做这个动作,用右手触摸手臂的不同位置,感受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运动和变化的。
(3)以手臂伸直为参照,在图上画出手臂弯曲时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变化情况。
3、反馈分析:出示图片,说说你们的感受。
(1)当弯曲手臂的时候,里面的肌肉鼓起来了,其实也是缩短了。
我们把这种变化叫做肌肉的收缩。
(简单的说,弯曲手臂时,上侧的肌肉收缩了)(2)当弯曲手臂的时候,下侧的肌肉伸长了,肌肉舒展开去了,我们把这种变化叫做肌肉的舒张。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第二课骨骼、关节和肌肉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第二课骨骼、关节和肌肉教材分析:《骨骼、关节和肌肉》是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第二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认识骨骼、关节和肌肉及其运动和相互联系。
学情分析和设计思路:作为四年级学生,《我们的身体》这是一个神秘而有趣的内容,对于骨骼、关节和肌肉学生只能感受到却不能直接观察到。
要解决这个难题重点,老师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视频、图片和动画,让学生体验、直接观察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从而感受到人体的精密和谐之美。
科学知识: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抓举哑铃动作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体验,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进行补充完善。
2、能查阅资料,探究神秘而有趣的人体。
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知道骨骼、肌肉和关节相互协调作用,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3、能够将PPT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中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合作交流。
●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准备:1、人体基本结构图、骨骼模型、PPT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
2、小组准备:哑铃50、记录纸。
教学重点: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难点: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视频、图片和动画来学习理解并体验骨骼、关节和肌肉相互协调运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问: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点击出示图片)采用了最先进的建筑科技,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建筑。
“鸟巢”上的钢网框架具有怎样的作用呢?生交流回答。
教师接着谈话:与钢网框架一样,我们的身体里也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
《骨骼、关节和肌肉》教学反思学习《骨骼、关节和肌肉》课堂上,我开展了一系列的体验活动,摸胳膊找部位,感受没有肘关节的活动,做曲臂动作等,让学生别离体会到骨骼、关节、肌肉的作用,及在运动中三者之间的联系,再推行到躯体的其它运动。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很多问题:一、体验活动不够充分在摸胳膊的进程中,小孩汇报时说到了骨头和肌肉,这时我让小孩别离说出了他们的特点,小孩说到了骨头很硬。
我能够让全班小孩再来摸一摸,感受骨头硬的特点,这也为骨骼有支撑作用做铺垫。
在找关节特点时,一个小孩说关节能够活动,我能够让大伙儿都来感受一下,活动一下关节,如此小孩对关节的作用体会得会更好些。
本课充分的体验活动是小孩形成结论的基础,因此活动要充分展开,让每一个学生切实感受到骨骼、关节、肌肉的作用。
二、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在“关节”这一部份的教学中,我想说关节在躯体的很多地址,可是语言的表达不够准确,容易误导小孩。
在修正关节概念时,骨头连接的概念给出的不够清楚明确,我的教学语言还需清楚、准确。
三、活动要求需要再细致让小孩体验曲臂运动时,我做出示范,可是仅做出一只手的示范,在出示幻灯片时,也没有强调要用另一只手且别离感受手臂不同部位的体验,要求的不明确阻碍了小孩的体验成效。
四、结论要由小孩在感受后给出我在设计每一个体验活动时,想让小孩通过体验去自己取得结论,但有时我已经将结论灌输给小孩了,也确实是让小孩带着结论去体验,缺少了让小孩自己去发觉、探讨。
我发觉了很多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更发觉自己的一些教学思维方式需要转变。
在尔后的教学中,我要慢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爱科学、爱探讨。
学习《骨骼、关节和肌肉》课堂上,我开展了一系列的体验活动,摸胳膊找部位,感受没有肘关节的活动,做曲臂动作等,让学生别离体会到骨骼、关节、肌肉的作用,及在运动中三者之间的联系,再推行到躯体的其它运动。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很多问题:一、体验活动不够充分在摸胳膊的进程中,小孩汇报时说到了骨头和肌肉,这时我让小孩别离说出了他们的特点,小孩说到了骨头很硬。
《骨骼、关节和肌肉》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和学生相互问好1、师:刚才同学们这么轻松地站起来又做下去,你知道身体的哪些组织参与完成的吗?(大腿、骨骼、肌肉……)2、PPT揭示课题:骨骼、关节和肌肉二、初步认识骨骼、关节和肌肉及其作用(一)认识骨骼。
1、师:刚才我们说到了骨骼,请大家摸一摸自己的身体哪里有骨骼?2、学生回答,同时老师用白板的放大镜功能出示学生所指部位。
3、(出示人体骨骼图片)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4、师:那你觉得骨骼对于我们身体可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支撑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运动)(二)认识关节。
1、师:是什么将一块块骨头连结在一起的?(关节)2、师:大家找一找我们人体哪有自由活动的关节?3、如果我们人体没有关节会怎样?(通过模拟膝关节消失的情况下走路活动来感受关节使骨骼能够灵活运动,有了关节骨骼才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运动)出示人体肘关节、膝关节结构(三)认识肌肉。
1、师:有了骨骼和关节,人体就能运动了吗?(还需要一个动力源——肌肉)2、找找看,身上哪里有肌肉?动手捏捏,它是怎样的?3、(带领做曲臂运动)提问:你观察到是哪里的肌肉在起作用吗?这个过程中还有那些部位的组织也参与了?出示人体肌肉分布图片三、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作用1、师:那这些部位的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让前臂一伸一屈运动起来的呢,下面我们借助哑铃(重物)来研究。
我们就以(教师示范)举起哑铃,放下哑铃时上肢的运动来进行观察。
课件出示:(1)小组内轮流做,反复做几次。
(2)分别观察和用手摸摸举起哑铃,放下哑铃时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变化。
(3活动后请将观察到的和亲身感受到的事实在小组内交流。
(4学生可以用文字或者图形来描述伸臂与屈臂。
2、学生观察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交流观察结果,适时补充:在举起哑铃时,我们发现肌肉变硬鼓起(也就是肌肉收缩)牵引着附在它上面的骨骼绕着关节运动。
4、出示屈肘伸肘动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掌握骨、关节和肌肉的结构和功能;(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增强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认识,提高关爱自己身体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骨骼的基本概念:骨骼的组成、分类和功能。
2. 关节的基本概念:关节的类型、结构和功能。
3. 肌肉的基本概念:肌肉的类型、结构和功能。
4. 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关系:骨骼肌的组成、神经支配和血液循环。
5. 骨骼、关节和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运动的产生、骨骼肌的协调与配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概念;(2)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关系;(3)骨骼、关节和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1)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结构和功能;(2)骨骼、关节和肌肉在运动中的协调与配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
2. 演示法:展示模型、图片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结构。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关系及在运动中的作用。
4. 实验操作法:安排实验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1. 教具:骨骼模型、关节模型、肌肉模型、图片等。
2. 实验材料: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实验标本或模型。
3.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运动员比赛的画面,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员的优美动作,进而引入本课主题《骨骼、关节和肌肉》。
2. 讲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概念:分别讲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定义、分类和功能。
3. 展示模型、图片:展示骨骼、关节和肌肉的模型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骨骼关节和肌肉教案教案标题: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能够辨认身体中常见的骨骼关节和肌肉。
二、教学重点:1. 骨骼关节的组成和功能。
2. 肌肉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难点:1. 肌肉和骨骼的联系和协调。
2. 骨骼关节和肌肉的作用原理。
四、教学方法:1. 讲述结合示意图、模型展示等方式,直观生动地介绍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
2. 提供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人体的骨骼关节和肌肉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你看到了什么?”“骨骼关节和肌肉在我们的身体中起到什么作用?”Step 2. 讲解骨骼关节的组成和功能(10分钟)①结合示意图,讲解骨骼关节的组成:骨头、软骨和关节囊。
②解释骨骼关节的功能:连接骨头,促使身体有机动作。
Step 3. 讲解肌肉的结构和功能(10分钟)①结合示意图,讲解肌肉的结构:由肌纤维组成,通过腱连接到骨骼。
②解释肌肉的功能:产生力量,完成身体各种活动。
Step 4. 活动:观察骨骼关节和肌肉的模型(15分钟)通过分发模型,让学生观察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结构,并回答问题:“你能找到哪些骨骼关节?”“你能找到哪些肌肉?”。
“骨头和肌肉如何联系和协调完成运动的?”Step 5. 讲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作用原理(10分钟)解释骨骼关节和肌肉如何相互协作,完成运动动作。
例如:屈膝运动需要肌肉收缩,来推动关节的运动。
Step 6. 总结(5分钟)总结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强调其在身体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六、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回家观察自己身体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并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在日常活动中所使用的骨骼关节和肌肉。
七、板书设计: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 骨骼关节的组成和功能- 肌肉的结构和功能- 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联系和协调- 骨骼关节和肌肉的作用原理八、教学资源:1. 人体骨骼关节和肌肉示意图。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第2课《骨骼、关节和肌肉》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教科版四年科学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课内容。
在本课的前面是《身体的结构》,学生已经能够用系统的眼光看待人体结构组成,认识到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不同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协作的结果。
在本课探究中,学生不但会知道骨骼对身体的支撑与保护功能、肌肉的运动功能以及关节的连接功能。
还会在不同运动的过程中,体验骨骼、关节和肌肉是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动作的。
既对上节课的科学概念进行深化研究,又对后面的有关运动、呼吸、消化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知识铺垫。
【学情分析】对于我们的身体,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知道我们的身体里面有骨骼、有骨肉,关节可能相对陌生些。
但学生不能准确、系统地形容或描述在运动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是如何共同作用而产生动作的,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有联系的看待事物的方式。
本课的教学,要先让学生感受到三者的存在,通过体验活动,感知三者的运动和变化。
同时通过观察生活中机械、工具等物体某部位工作的原理与过程,与骨骼、关节、肌肉三者的功能对比,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骨骼、关节和肌肉各自的作用与协作过程。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
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的基础上,做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知的过程中,逐步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有关骨骼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2、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重点】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肌肉变化引起运动的解释。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人体基本结构图、骨骼模型、砂瓶、自制上臂骨头模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