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细心、有心:做好新闻校对工作的秘诀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5
媒体行业提高新闻报道准确性的方法与技巧在媒体行业中,新闻报道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一篇准确的报道可以提供真实的信息,影响公众的认知和决策。
然而,由于新闻报道的复杂性和时间压力,可能存在一些错误或不准确的消息。
为了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媒体从业人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和技巧:一、核实信息的来源和可信度作为媒体从业人员,在报道新闻之前,应该首先核实信息的来源和可信度。
这意味着不仅要确认消息来源是否可靠,还要评估消息来源在相关领域的专业程度和可信度。
了解消息来源的背景和声誉可以帮助记者更好地判断信息的准确性。
二、多方求证为了提高准确性,记者应该尽量多方求证,听取不同人士的意见和观点。
通过采访多个相关方,并从不同角度了解事件或话题,记者可以获得更全面、客观的信息。
多方求证的过程中,记者还应该留意对方的隐私和保密要求,并遵守职业道德。
三、仔细分析和比对数据在报道涉及统计数据或调查结果的新闻时,媒体从业人员需要仔细分析和比对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这包括审查数据来源、样本数量和调查方法等。
此外,媒体从业人员还应该对数据进行合理解读,避免在报道中对数据进行不准确或误导性的解读。
四、避免主观偏见在新闻报道中,避免主观偏见是提高准确性的关键之一。
媒体从业人员应该尽量客观中立地报道事实,避免在报道中加入个人观点或情感色彩。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应该尽量避免向被采访者施加压力或引导其回答,保持独立性和公正性。
五、修订和校对在发布新闻之前,媒体从业人员应该对稿件进行修订和校对。
这包括核对事实、检查语法错误、确保报道的一致性等。
通过仔细的修订和校对,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错漏信息,提高报道的准确性。
六、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媒体行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领域,新闻报道技巧和要求也在不断更新。
媒体从业人员应该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了解最新的新闻报道方法和技巧。
通过参加培训课程、阅读专业书籍和与同行交流,记者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报道水平和准确性。
对标“四力”练内功深挖新闻细节“四力”是指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四种能力:新闻采编、新闻眼界、新闻思维、新闻传播。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的方式多样化,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内功,才能应对复杂的新闻环境和变化多端的传播方式。
深挖新闻细节是锤炼“四力”内功的必修课,下面就具体分析一下。
一、新闻采编练内功新闻采编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它关系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权威性。
新闻采编需要讲究细节,在采访过程中要了解全部情况,了解双方的意见和事实,不能依据片面的说法得出结论。
新闻工作者要学会用相机、录音笔、记号本等工具记录现场情况,将复杂信息转换为简洁图文,传递给读者。
细节练习:1. 拓展新闻来源,要多通电话、发邮件、主动拜访2. 采访时听取双方意见,不得只听一方之辞3. 注重现场记录,用照片、文字、录音记录现场情况。
新闻眼界是新闻工作者观察和发现新闻事件的能力。
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敏锐的新闻眼光,抓住新闻事件的主要矛盾、矛盾的矛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结合点。
新闻眼界需要人文素质,要学会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新闻,发掘新闻中的深层次含义,深化新闻报道的内涵。
1. 阅读多种类型的书籍、杂志、报纸、网站,积累人文知识2. 细心观察生活,理解新闻背后的社会和人性问题3. 积极与读者互动,了解读者的想法和诉求。
新闻思维是新闻从业者处理新闻事物的思维方式。
新闻思维需要高度的敏锐度和逻辑性,新闻工作者应该用客观、严谨、科学的立场看待新闻,不能情感用事,更不能歪曲事实。
新闻思维需要基础知识储备,要学会用基础知识去分析新闻事件,分辨观点和真相。
1. 掌握基础知识,如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领域知识2. 多加思考,合理分析和判断信息3. 提高写作能力,用清晰、准确的文字表达观点,严谨的逻辑推论。
新闻传播是新闻工作者应付传播途径多样化的重要能力。
新闻传播需要借助传媒和网络,广泛传播新闻,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工作者可以任意传播。
一线记者的新闻敏锐性与采访技巧1. 引言1.1 一线记者的重要性一线记者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角色,他们直接面对现场事件,第一时间获取并传递信息,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新闻报道。
一线记者承担着挖掘新闻事实、揭露社会问题、监督权力、引导舆论等重要任务,是新闻报道中的“眼睛”和“耳朵”。
一线记者的工作不仅是为了报道新闻事件,更是为了引起社会关注和改变。
他们通过深入调查、广泛采访、客观报道,不仅给公众带来信息,也促使社会对问题进行反思和解决。
一线记者的报道直接影响着公众的认知和行为,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线记者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他们承担着发现和报道新闻的责任,需要具备较高的敏锐性和专业素养。
只有站在新闻第一线,抓住时势,迅速反应,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新闻市场中脱颖而出。
一线记者的重要性不可替代,他们是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1.2 新闻敏锐性的定义新闻敏锐性是指一线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察觉、捕捉到事件的重要性、影响和独特之处的能力。
这种敏锐性不仅包括对事件本身的敏感度,还包括对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的洞察力。
一线记者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和判断力,在瞬息万变的新闻环境中快速做出反应和决策。
新闻敏锐性是一线记者必备的素质之一,它直接影响着一线记者的报道质量和影响力。
只有具备敏锐的新闻敏锐性,一线记者才能在第一时间抓住重要的新闻线索,准确把握事件的关键信息,展现出专业的报道能力和独到的嗅觉。
新闻敏锐性也是一线记者在竞争激烈的新闻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条件之一,只有拥有了这种本领,一线记者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备受瞩目的新闻人物。
2. 正文2.1 如何培养新闻敏锐性新闻敏锐性是一线记者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而如何培养新闻敏锐性也是每位记者需要不断探索和提升的技能。
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培养新闻敏锐性的方法:1. 多角度思考:新闻敏锐性需要记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因此记者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自己的思维灵活性和判断力。
如何做好期刊出版的校对工作农家参谋杂志社雷建树期刊出版工作包括选题策划、组稿选稿、编辑审稿编稿、总编把关、制版、校对、印刷、发行诸环节。
一本高质量的出版物,应是这诸多环节层层把关的结果,少了哪一个环节把关都不行。
但是,相比之下,校对(包括改样后的照红)作为最后把关环节,更是关系到出版物的质量,关系到读者对出版物的评价。
如果把关不严,就很可能前功尽弃。
因此,在整个出版工作中,校对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期刊社应重视校对工作,加强校对环节的管理,不断提高校对人员的综合素质,把好校对关。
一、校对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校对工作者要尊重前边各环节的劳动,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对待校对工作,把好出版物的政治导向关、事实关、文字语法关、逻辑关,以及数字和标点符号关。
责任心是树立把关意识的前提。
只有有了较强的责任心,才会面对校样时有一种如履薄冰般的压力感,才会做到细心再细心,才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判断正误的能力。
实际上,许多时候校样上(包括出版物中)的错误并非是校对工作者判断不了正误所致,而是由于责任心不强所致。
如有一篇文章,把相差0.8%的两数(78.9%和79.7%)说成相差0.9%;中央某刊有一篇文章说某单位用公款给单位领导购买了15套住房,总款额1586万元,“第一次付房款522万元,第二次付房款1034万元”,很明显,522+1034≠1586。
此外,像一些搭配不当、不符合固定句式的句子也经常出现在报刊上。
如:“消失(应为‘除’)疲劳”;“改善(应为‘变’)生活方式”;“朱应求调任娄底工商局任局长(应去掉一个‘任’)”;前边是“荥阳市审计局强化五项措施”,后边却是“一是”“二是”“三是”“五是”,独不见“四是”等等。
只要有较强的责任心,类似上述句中的差错是不难发现和改正的。
校对人员的责任心还表现在不拘泥于作者(包括名人)、编辑的原稿,对原稿中明显不妥的地方要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修改建议。
人们要想了解社会上发生的新鲜事,离不开新闻报道,更离不开能够披露事实、报道事实真相的新闻记者们,作为“2006年影响中国的九大记者”之一的白润岱,就是这样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新闻人。
白润岱,著名联墨家、诗人、记者,其创作的文学、书法作品屡次在全国性的比赛中获奖,采写的新闻报道也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及省级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至2009年年底,他曾先后8次获得河南新闻奖一等奖,多次获得国家级相关奖项。
追寻梦想,由普通校对员做起白润岱自幼便十分喜欢文学,他一直梦想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作家、书法家或者导演,然而,求学经历却与他的梦想有很大差距,大学时学的竟是法律专业,怎么会选择这个专业,他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
可是梦想时时搅动他的心,1997年10月,河南商报面向全国招聘,他抓住了这个机会,通过考试进入了新闻机构。
进入后,他发现,这与他的梦想仍相距较远,他并没有走上文学之路,成为一名记者或编辑,反而成为一名普通校对员,进行单调而枯燥的校对工作。
虽然校对工作很枯燥,但是却锻炼了白润岱的耐心、细心、观察力,培养了他沉稳的性情,他说:“校对工作虽然有些枯燥,但还是让我从中掌握了一些技巧,也找到了不少乐趣。
”如他针对当时校对流程中的“唱校”与“默校”两种校对方法的利弊,独创了“点校”法,即他先一个字一个字大声点读一段清样,然后再对照原稿的这段文字,察看异同,找出错漏。
他创造的这种校对方法,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原本需要两个人来完成的校对工作,变成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大大提高了稿件的准确度,又减少了原稿中错字、错词、错句的误导和逻辑错误,以及录入员漏打的词句。
在报社中,校对工作是极不起眼、极为枯燥的一项工作,可是白润岱在他将近两年的校对工作中,仍获得了许多乐趣,空闲时,他经常会琢磨汉字的由来,他甚至发现现在一些简化字之所以会这样写,是由繁体字草书或狂草的形体演变而来的。
这些发现,在带给他无穷乐趣的同时,也让他对词句的准确用法要求越来越高,这为他进入编辑行业,成为一名新闻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闻报道中的编辑与校对技巧编辑与校对是新闻报道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能够保证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客观性和流畅性。
本文将介绍新闻编辑与校对的一些基本技巧,帮助编辑和校对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一、精确表达新闻报道要追求准确、客观的表达,编辑和校对人员应对字句进行斟酌,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
在编辑时要注意使用专业术语并充分解释,以便读者能够清晰理解新闻事件。
同时,校对人员要审查每句话的确切准确度,尤其关键的细节和数据,确保没有错误。
二、语言简练新闻报道追求简练、明确的语言风格,编辑和校对人员应删减冗长表达,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在编辑时要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词汇和句式,避免过多修饰词和复杂的长句。
校对人员要注意删除重复和多余的词句,使新闻报道更加紧凑。
三、逻辑连贯新闻报道要有良好的逻辑结构和条理性,以便读者能够迅速理解和吸收信息。
编辑和校对人员应确保报道的逻辑清晰,上下文连贯,每段内容之间有明确的过渡。
在编辑时要梳理思路,合理安排段落顺序,确保新闻报道的逻辑性和可读性。
四、语法准确良好的语法是一篇新闻报道的基础,编辑和校对人员要严格审查每一句话的语法准确性。
要注意主谓一致、时态一致、名词单复数等基本语法规则。
同时,特别关注标点符号的使用,确保标点符号的准确和恰当,避免引起歧义。
五、事实核查新闻报道要靠得住的事实依据,编辑和校对人员应该仔细核查每一个事实的真实性。
要确保报道中的信息来自可靠的渠道或权威来源,并通过调查、采访等方式进行确认。
校对人员要重点关注关键细节的准确性,避免出现错误或误导读者的情况。
六、审查格式新闻报道的格式应规范、整齐,编辑和校对人员应该审查文章的标题、段落结构、字号、字距等格式要求。
要确保标题简洁明了、吸引人,段落层次清晰,字体规范统一。
校对人员还要注意校对格式错误,如错误的缩写、标点符号的使用等。
总结:编辑与校对是新闻报道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要求准确表达、简练明了、语法准确、逻辑连贯、事实核查和格式规范。
校对工作自我批评在过去的校对工作中,我认真反思自己的表现,发现在多个方面仍存在不足。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自身能力,我认为有必要进行深入的自我批评。
一、工作态度在工作中,我有时会表现出一些消极的态度。
面对繁重的校对任务,我偶尔会有抵触心理,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需要调整心态,认真对待每一项任务,培养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
二、责任心在校对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在责任心方面存在不足。
有时候,由于疏忽大意,会出现一些明显的错误没有及时发现。
为了增强责任心,我需要更加专注于工作,提高细心程度,确保每一篇文章都经过严格的校对。
三、细节把握在细节把握方面,我有时过于追求速度而忽略了质量。
校对是一项细致的工作,需要仔细检查文中的每一个字句。
为了改进这一点,我需要培养耐心和细心,加强细节的把控能力,确保每一篇文章都经过仔细的校对。
四、沟通能力在校对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与同事的沟通方面存在不足。
有时由于表达不清或沟通方式不当,导致信息传递出现偏差。
为了提高沟通能力,我需要加强与同事的交流,明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五、技术水平在校对工作中,我发现自己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出版行业的不断发展,校对软件和工具不断更新换代。
为了更好地完成校对工作,我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和方法,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六、时间管理在时间管理方面,我有时会出现拖延的情况。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避免拖延和浪费时间。
同时,我还需学会应对突发事件和临时任务,灵活调整时间安排。
七、团队合作在校对工作中,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有时候,我过于关注自己的任务而忽略了团队的整体目标。
为了更好地融入团队,我需要加强与同事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同时,我还需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团队成员的贡献和付出。
通过以上自我批评,我认识到了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为了提高校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我将努力改进这些方面的问题。
我是小记者新闻报道基本技巧作为小记者,我们要具备基本的新闻报道技巧。
本文将围绕着如何
提高新闻的准确度、完整度和客观性,为大家介绍如何进行新闻报道。
一、采访前的准备
在采访前,我们需要对所要采访的人、事、物有一个初步了解,并
对采访的目的、范围、方向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和定位。
为此,我们可
以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预备提纲等方式进行准备工作,以确保
采访的全面、深入、有针对性。
二、采访时的技巧
采访时,我们要做到主动沟通、注意倾听、尊重被采访者,以便获
得更多的信息和素材。
同时,要注意采访的方法和技巧,灵活运用个
人魅力和专业素养,及时、准确、全面地记录所获得的信息。
三、写作时的要求
在新闻报道的写作中,要求我们准确完整地反映事实、正确客观地
表达意见,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练明了、行文的流畅清晰、结构的
严密合理。
这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写作功力和素养,同时灵活掌握新
闻文体和写作技巧,使报道更加鲜活、有力、引人入胜。
四、编排时的细节
编辑时,我们要根据采访的主题和内容,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删
繁就简,以便读者读起来简单易懂。
另外,还要注意标题的精炼、引
题的巧妙、配图的优美、排版的整齐,使整篇报道充满视觉的美感和阅读的趣味。
以上就是小记者新闻报道基本技巧,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新闻素质,用更好的作品为读者提供更丰富、更深刻的信息。
希望大家在新闻报道的路上不断精进,共同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
新闻报道的质量如何保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如同洪流般涌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然而,其质量却参差不齐,有的准确、客观、深入,有的却充满错误、偏见和误导。
那么,如何保证新闻报道的质量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
首先,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素养是保证新闻报道质量的基石。
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应当具备扎实的新闻专业知识,包括新闻采访、写作、编辑等方面的技能。
他们需要了解新闻的价值判断标准,懂得如何筛选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以及如何通过深入采访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
同时,新闻从业者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坚守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不被利益所诱惑,不被权势所压迫,始终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在报道过程中,要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报道,对事件进行全面、平衡的呈现。
采访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新闻报道的质量。
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时,应当做到认真、细致、深入。
在采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了解采访对象和相关背景信息,制定详细的采访提纲。
在采访过程中,要善于倾听,提问准确、清晰,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为了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新闻工作者还应当多渠道进行采访。
除了当事人和相关权威人士,还可以采访目击者、专家学者等,从不同角度了解事件的真相。
并且,要对采访获取的信息进行核实和验证,确保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新闻写作是将采访素材转化为新闻报道的关键环节。
在写作过程中,语言表达应当准确、简洁、通俗易懂。
避免使用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的词汇和语句,以免给读者造成误解。
同时,要注重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新闻报道的标题也至关重要。
一个好的标题应当能够准确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但要注意,标题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夸大其词、歪曲事实,否则会误导读者。
编辑在保证新闻报道质量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编辑要对新闻稿件进行认真的审核和修改,检查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以及语言表达是否规范、流畅。
同时,编辑还要根据媒体的定位和受众的需求,对稿件进行合理的编排和策划,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
如何运用写作技巧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记者是一种充满挑战和责任的职业,他们的报道直接影响着公众对于事实的了解和判断。
因此,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是每一位记者都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些运用写作技巧来提升新闻报道质量的方法。
一、准确性是关键在新闻报道中,准确性是最基本的要求。
记者应该始终以事实为依据,确保所报道的信息真实可信。
为了提高准确性,记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仔细核实信息来源:在报道中引用他人的观点或数据时,记者应该确保信息来源可靠,并尽量多方求证。
这样可以避免因为信息不准确而导致报道失真。
2. 留下备查资料: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尽量记录下采访对象的原话或相关资料,以备后续查证。
这样可以避免在报道中出现错误引用或误解的情况。
3. 避免主观色彩:记者应该尽量客观中立地报道事实,避免个人偏见或情感对报道的影响。
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引用多方观点,让读者自行判断。
二、简洁明了的写作风格新闻报道的写作风格应该简洁明了,让读者能够迅速理解和消化信息。
以下是一些提高写作风格的技巧:1. 简洁的句子结构:避免使用过长复杂的句子,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句子结构。
使用简单的词汇和短语,可以更好地传达信息。
2. 清晰的段落结构:每一段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展开。
使用段落标题或者首句概括,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结构。
3. 突出重点信息:在文章中,应该突出重要的信息,让读者一目了然。
可以使用加粗、引用或者编号等方式来突出关键信息。
三、多样化的报道形式新闻报道的形式多种多样,记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报道形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报道形式:1. 新闻报道:以客观事实为主,对事件进行全面准确的报道。
可以采访相关人士,收集各方观点,呈现多角度的报道。
2. 专访报道:对某个重要人物或专家进行深入采访,展示其观点和经验。
这种报道形式可以更好地展现个人的思想和见解。
3. 报告型报道:对某个重要事件或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呈现详细的分析和结论。
办公室工作中要用好“三个心”、办好“三个事”办公室作为一个单位的综合办事机构,是协助领导及其他科室管理事务、搞好服务的综合职能部门,更是一个单位窗口形象的重要体现,其工作既繁杂又有序,既台前又幕后,既是主角又是配角。
虽小事、杂事居多,但却都要牵动全局、影响全局。
因此做好办公室工作必须不仅要做到“用心、细心、耐心”,更要拥有做好“办文、办事、办会”的综合能力。
一、办公室工作中要用好“三个心”一是用心。
办公室工作往往具有琐碎性、多维性、时间性等特征,只有用心琢磨、悉心研究,才能把握处理事务的规律和技巧,从而提高工作水平。
具体说来,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用心:一是用心学,学习各项基本业务技能,学习各类新的知识理论;二是用心看,勤于观察思考,精于总结事务性琐碎事务中的规律,善于发现问题,准确的为领导反映情况;三是用心听,一方面要听每位领导平时的指示和讲话,总结不同领导的行事特征,另一方面要听取其他部门的需要和意见,并作出及时反馈,汇总形成综合意见,为临到提供决策参考。
四是用心悟,要努力在平时与领导和同事的接触中把握他们的工作习惯、思维方式和活动规律,尽可能地准确理解和把握领导的意图,做到准确行事。
二是细心。
办公室工作无小事,在工作中更要细心细致,从细小基础性的事务抓起。
每接一次会务、每出一份公文、每写一份材料都要细心对待,坚持思虑周全、反复权衡,搞清每一个环节应注意的地方,特别是在文字处理方面,一定要不厌其细、不厌其烦,在行文时处处细心、字字斟酌,努力做到“零差错”,确保格式无误,文意准确。
三是耐心。
办公室工作重服务,耐心热情的服务是办公室工作的基本准则之一。
办公室的服务对象具有多头性,协调的关系往往错综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耐心细致。
一方面, 始终坚持遇事不急躁,办事有重点、行事有缓急,做到要事先办、急事急办、特事特办。
另一方面,对待工作要不厌其多、不厌其杂、不厌其琐碎。
遇到困难的事要沉住气,特别是在处于忙碌工作状态中更要条理分明,耐心的处理好所承办的各类事务,热情的接待好每位服务对象,踏踏实实将工作做快做好做完成。
一线记者的新闻敏锐性与采访技巧【摘要】一线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具备敏锐的新闻嗅觉和高超的采访技巧。
新闻敏锐性是一线记者的基本素质之一,可以帮助他们快速捕捉并报道新闻热点。
为了培养新闻敏锐性,一线记者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保持对各种情况的敏感性。
在采访前,他们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对采访对象的背景资料和相关信息进行深入了解。
面对复杂情况时,一线记者需要保持冷静并运用应对技巧,确保获取准确和全面的报道内容。
获取关键信息和处理敏感话题也是一线记者需要具备的能力和技巧。
通过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一线记者能够更好地承担起新闻报道的责任和使命,传递更真实、客观的信息给公众,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一线记者、新闻敏锐性、采访技巧、重要性、培养、准备工作、复杂情况处理、关键信息获取、敏感话题处理、责任与使命、持续提升、专业水平。
1. 引言1.1 一线记者的重要性一线记者是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们通常身临其境地第一时间报道突发事件和新闻现场,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一线记者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报道能力,能够深入采访和挖掘新闻背后的真相,让公众了解更全面的信息。
一线记者在报道中往往要面对各种困难和压力,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勇气,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现场环境中及时发现新闻线索,抓住重点,快速有效地展开报道。
他们的报道直接关系到公众对事件的了解和态度,因此一线记者的工作至关重要,对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一线记者需要以身作则,勇于接受挑战和压力,保持专业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
他们的报道应该客观公正,准确全面,为公众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
只有具备这些特质,一线记者才能在新闻报道中展现出色的表现,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世界。
1.2 新闻敏锐性的定义新闻敏锐性是指一线记者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新闻事件时,能够敏感地捕捉到重要信息,并迅速做出反应和判断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包括对事实的敏感度,还包括对背后逻辑和潜在影响的深度理解。
如何干好新聞工作當前,部隊一些新聞報道員反映搞新聞出路窄、進步慢、沒潛力。
有些報道員為什成長不起來,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果部隊搞新聞的同志能真正認清新聞工作的地位作用,以開闊的胸襟和敏銳的眼光,努力搞好新聞工作,成才的路不僅不會窄,還會更寬;個人進步不僅不會慢,還會更快;發展潛力不僅不會弱,還會更強。
那,從認識和實踐的角度看,部隊新聞通訊員如何干好新聞工作呢?我覺得應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新聞工作是干什的呢?從哲學的高度講,新聞工作就是用新聞的武器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這個觀點,要像釘子一樣,牢牢地“楔”在新聞工作者的心田。
如果我們想提高自己,沒有這個觀點,永遠做不好。
有一句話,叫“政治家辦報”。
這里面有兩層含義︰一個是政治家通過辦報來宣傳自己和政黨的思想、主張;另一層意思是說只有政治家才能把報辦好。
馬克思辦《萊茵報》,列寧辦《火星報》,陳獨秀辦《新青年》,毛澤東辦《湘江評論》,鄧小平辦《紅星報》。
他們都是政治家。
那些革命者,冒著危險撒傳單,深更半夜貼標語,那也是在“辦報”。
他們是要傳播一種思想,傳播改造社會的一種聲音、一種理論、一種信念。
如果沒有這樣一種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動機,僅僅把新聞當作一個飯碗,8小時“混”完回家,就不可能有敏感性,不可能發現生活中有價值的素材和線索,不可能有那種沖動,也就永遠沒法進步。
只有把新聞當作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才會有責任感,才能把新聞工作當作事業干。
因此,要想搞好新聞,就要先把自己放在一個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地位上,站在向社會發展負責、向部隊建設負責的高度,以新聞為手段,來展示自己的思想、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和改造它的意見。
第二,要有全面的素質人的進步最後決定的因素是什?是人的能力素質。
真正素質全面的新聞工作者,也應該是成長進步最快的。
現在部隊缺乏新聞骨干,一個重要原因是這個工作難度大,要求高,一般人的素質達不到。
即使選到了優秀人才也往往保留不住,為什?他一冒尖,就被上面挑走了。
搞好校对工作的几点做法和体会•校对是公文印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公文质量,避免错漏的重要关口。
校对工作的职责是消除文稿排字和改版中的错误,协助撰稿人员发现原稿中文字错误,协助设计者发现版式中的疏漏,力求在付印前消灭文字差错和格式等方面的错误。
••••搞好校对工作,除按程序和采用基本的校对方法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按顺序全面校对。
校对任何公文,都必须按照文稿顺序,从头到尾,系统地、全面地进行,不能只校对其中一部分或某几部分。
同时,还应特别注意封面、封底的校对,因为往往最显眼的地方,也是最使人容易疏忽的地方。
如某县印制了一本小册子,忽略了封面的校对,在落款中将“中共XX县委员会”误为“中共、X县党委会”。
校对中对公文的大、小标题及各种标记等也不能忽略。
••••2、要注意形似字、颠倒字、近义词的辨认。
例如:“王”与“玉”、“话”与“活”、“已”与“己”、“儿”与“几”等形似字;“国、亚、工、8”等颠倒字;“物质”与“物资”、“达到”与“到达”、“必须”与“必需”、“很”与“狠”等近义词,易被疏忽搞错,以这类字、词要仔细辨认。
••••3、容易出错的问题要妥善处理。
在校对各种公文过程中,经常有一些容易搞错的问题要处理好,以防止漏校或校错。
比如,打印或铅印的文件,往往因没有这个铅字,留出空白位置,校对时要注意写上;两页以上的公文,要检查衔接处是否多字或少字,以免衔接不上;相同的字、词连用要注意遗漏,如“各级领导班子要加强团结就是力量”,这里显然漏掉了“团结”。
••••4、要注意检查文内的日期。
首先,要注意落款时间、印发时间有无错误。
例如,有一个转发通知的印发时间竟比被转发的文件早出十天,这就是校对上的失误。
其次,在新的一月,新的一年开始,要特别注意“本月”、“本年”、“今春”、“去冬”等时间概念有无错误。
••••5、对正反义词要特别留心,以免造成错误。
例如,“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上级”与“下级”、“设有”和“没有”、“以上”与“以下”等词,其中个别字容易被忽视,要格外细心。
校对工作总结心得
校对工作是一项需要细心和耐心的工作,需要对文字和语言有敏锐的感知力和理解力。
在进行校对工作时,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些心得体会,让我在这个岗位上更加得心应手。
首先,细心是校对工作的关键。
在校对过程中,要对每一个细节都保持高度的警惕,确保没有遗漏任何错误。
无论是拼写错误、标点符号的使用还是语法问题,都需要一丝不苟地进行核对和修改。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最终的文稿质量。
其次,语言功底和专业知识也是校对工作的重要素质。
对于不同领域的文稿,需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语言功底,才能更好地进行校对。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以便更好地胜任校对工作。
最后,耐心和细致也是校对工作的必备品质。
在校对过程中,常常需要反复阅读和对比,找出并修改错误。
这需要一颗耐心的心和细致的态度,不能急于求成,要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细节。
总的来说,校对工作需要细心、耐心和专业知识,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才能胜任好这项工作。
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提升自己,做好每一份校对工作,为文稿的质量保驾护航。
耐心、细心、有心:做好新闻校对工作的秘诀-新闻学
耐心、细心、有心:做好新闻校对工作的秘诀
吴禹华
【摘要】在新闻校对过程中要做到耐心、细心和用心,耐心是做好新闻校对的前提;细心是做好新闻校对的基础;有心是做好新闻校对的保障。
关键词新闻校对耐心细心用心
通常在人们眼里,校对仅是改改标点符号、纠纠错别字,是一份省力而又简单的工作。
其实不然。
笔者从事校对工作十多年,深知质量之于报纸是生命,而校对则为报纸版面付印前的最后一道关口,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和完善,对编辑的一些遗漏,作最后的改正和把关。
所以作为新闻校对不仅要在文字上仔细把关,也要在政策上严格把关和知识上认真把关,并非纠纠错别字、改改标点符号那么简单。
新闻校对一般都在晚上进行,校对人员上夜班是常态。
记者把下午或晚上发生的新闻写成稿,编辑收到稿件,立即编排,电脑房出样后,校对人员紧跟着开校。
一环一环,环环扣紧。
校对时间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求得最大的效率,就要求校对人员具有较高的校对素养。
校对人员犹如辛勤的园丁,每天守着版面;犹如勤劳的啄木鸟,每天“啄”出好多病词病句。
校对工作是“安分守己”的工作,伴随它的是耐心、细心和有心。
一、耐心是做好新闻校对的前提所谓耐心,就是要能耐得住寂寞,要在排除内外部一切干扰的情况下,真正进入到校对的境界中去。
要想进入耐心境界,必须要有心无旁骛,一心只为校对的精神,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摒
弃喧嚣。
1、提振精神,以学习的态度工作
大量的新闻校对是在晚上进行的,这本就是人兴奋度低靡的时段,再加上面对的是大量枯燥的文字,这就加大校对人员的劳累程度。
为了工作需要,校对人员要利用中午时间休息好,养精蓄锐,使自己在校对时有充沛的精力,增强发现错误的敏感度。
振奋精神的同时,面对每一篇校对稿,要以学习的态度去对待。
在校对过程中,可以了解当前的经济社会动态,知道党和政府在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很重视民生工程;最先知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也知道我们当地农业上、工业上有些什么优势等等。
这些都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阅历。
当校对人员乐在其中时,也就不觉得新闻校对是苦差事。
2、克服急躁情绪,坚持一丝不苟
新闻版面往往在晚上集中“出炉”,常使想早点结束工作的校对人员措手不及,内心不由地烦躁起来。
这时校对人员就要调整心态,因为校对版面必须逐字逐句,急不得。
曾经校对一篇言论文字《创名牌要赢真口碑》,其中有一成语“妄自菲薄”,作者误为“枉自菲薄”,笔者校对时虽隐隐觉得有问题,但因急于求成,未加细究,好在值班副总编辑在签发时及时改正了。
这些教训告诉我们,新闻校对时必须凝神静心,一丝不苟,来不得半点马虎。
二、细心是做好新闻校对的基础
有了耐心,在新闻校对过程中还要细心。
“慢工出细活,欲速则不达”,这是新闻校对的写照。
1、注重细节,严谨仔细
我国语言丰富,汉语言博大精深,一点一画的不同,字词含义就大不相同。
我们在校对时,就要注意形似字、同音形似字、同音字以及异体字的辨别。
如脉搏与脉博、宣泄与渲泄、拼搏与拚搏、绽放与淀放等等,类似的很多,容易混淆,校对时一定要认真细致。
遇到拿捏不定的,一定要通过各类工具书寻找到用词依据,不放过一丝疑惑。
海门农村有很多比较小的沟,俗称“民沟”。
可有很多人凭想象常写成“泯沟”,很明显“泯”用在此不适合,它的本意是消灭、丧失的意思。
字典也有现成的“明沟”词解,它的本意是露天的排水沟,所以与农村里蓄水的沟也相背。
后请教一位老先生,那先生说古有官河,民有宅沟,应为民沟比较合适。
我们觉得有理,民沟的说法一直沿用着。
我们要追求准确、完美、规范,不放过任何一细微之处,养成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2、不能抓大放小,要有头有尾
一个版面除了大块文章外,还由报眉、栏花、中缝、图片及图片说明等组成。
我们一般在校对版面时,往往首当其冲校正文,而边角的小栏花等有时会疏忽。
因而,曾经报眉上日期、版名都产生过错误。
所以我们在认真校对好正文后,一定不能漏校版面上剩下的,固有的栏目、报眉等内容。
当校对人员校完一个版面后,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再仔细扫描一篇,确认所有内容、每一个字、每一幅图或插画都已认真看过,以防漏校。
形成有头有尾的校对习惯,只有这样差错才有可能降到最低。
三、有心是做好新闻校对的保障
校对需要耐心、细心,平时要时时做到有心,带着疑问看每一文、每一句、每一词、每一字;每天做好校对心得,不断总结;加强学习,努力增强校对能力。
1、记好工作日志
每天将自己所校版面情况记录下来,纠出的主要是哪方面的错误,是基本字词、语法等的错误,还是事实表述有出入等。
如果是字词、标点符号、语法方面的错,时间长了,会发现错得多的是哪些,哪个编辑不易发现这些错,归纳后,提醒编辑编版时注意一点,这样就杜绝了差错的源头。
如果有事实差错或事实表述不清,要第一时间询问,弄清原因,及时改正,这种差错造成的影响比较大。
比如有篇调查文章写到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内容,作者仅写“10 米以上的纯电动客车补贴30 万元/辆;……”笔者乍一看真是莫名其妙,不知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后经过查看资料,询问作者,才知是按车的长度补贴的。
于是笔者改为“车长10 米以上的纯电动客车补贴30 万元/辆;……”这样读者一看就会明白补贴标准了。
2、善于质疑
在校对时,要时时带着疑问,对新闻事件本身及内容、细节提出疑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当有看不懂或遇到不解的新闻内容时,一定要弄清楚,准确修改。
有篇题为《“警消合一”模式破解农村消防难题》的报道讲到全市所有镇乡配备防消两用车,笔者仔细斟酌,不知防消两用车的“防消”是何意,后经询问记者,竟然他自己凭感觉如此称谓的。
再经过记者询问相关部门,原来“防消两用车”应为“警消两用车”。
如果马马虎虎不及时追询的话,会使读者产生错误的认识。
3、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文化修养
从事新闻校对,要掌握一定的政治理论和政策法律知识,对当前国际国内以及本地新近发生的事和关注的热点要有所了解或知悉,在文学素养方面也要不断提高。
这就要求校对人员要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积累,时时注重学习。
经常学习校对规范知识,注意数字的运用以及准确应用标点符号。
增加阅读量,每天读
一点文学书籍,增加文学涵养。
工作中虚心向同事们学习,互相讨教工作的经验教训,增加阅历,减少事实上的差错。
针对老同志对本地或某一领域比较熟悉,经常请教可避免常识性错误,不致造成笑话。
遇有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积极与记者、编辑沟通,从中或是纠正了错误,或是学到了一些新内容新知识,比如一些陌生专业技术名称,通过沟通加以认识了。
在校对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吃不准的字词,或用词不贴切情况,此时必须要翻字典,经再三确认再修改,如此才能保证字词的准确性,不能凭感觉判断,有时感觉也会发生差错,特别是错的看多了,错的也会以为是对的了。
空余时间广揽书籍报刊,积累各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增强辨识能力。
□(作者单位: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海门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