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徐州地方文献收藏中心的建立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徐州市档案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徐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05.12.06•【字号】徐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6号•【施行日期】2006.03.01•【效力等级】较大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档案管理正文徐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6号)《徐州市档案条例》经2005年9月27日徐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制定,2005年12月1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2005年12月6日徐州市档案条例(2005年9月27日徐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制定2005年12月1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批准)第一条为了有效地保护、管理和利用档案,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江苏省档案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档案行政管理和档案的收集、管理、利用等行为,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档案事业的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政府信息化建设规划。
档案事业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对档案保护、抢救、征集以及档案数字化建设等经费实行专项列支、专款专用。
第四条市、县(市、区)档案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工作,行使行政管理职能。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设立档案室管理本单位的档案,并监督和指导所属单位、村(居)民委员会的档案管理工作。
第五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范要求建设综合档案馆馆库。
综合档案馆馆库未达到规范要求的,本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整改措施,限期达到要求。
第六条从事档案整理、鉴定、评估、咨询、寄存等档案服务的中介机构应当依法设立,并自设立之日起三十日内向所在地档案管理部门备案,接受档案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的内容与途径在发展地区经济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信息资源,就是省(区)地方文献资源。
就一个地区而言,反映省(区)情的地方文献资源是最具地方个性的信息情报源,建立省(区)情地方文献数据库,开发省(区)情文献资源,不仅可以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弥补局部信息不足的状况,实现信息资源互补提高信息资源效益,而且也是实现地区对外开放、搞活诸多环境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基本建设。
一、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的内容 1、地方文献建设的范围地方文献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几乎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各个领域。
地方文献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方文献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几乎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各个领域。
地方文献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地方年鉴。
它是以时间为单位,系统地汇集一年内某一区域的重要文献和各项统计资料,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
第二,地方报刊。
指地方党政领导部门、机关团体以及私人编辑发行的报纸刊物。
内容一般包括当地政府机关发布的指示、文件、报告、法规、人事任免、财贸、文教、卫生、体育等,具有新闻性、区域性、史料性和连续性。
地方报纸的类型有:日报(晚报)、周报、月报等!地方刊物的类型有:通报、公报、学刊、会刊、年刊、丛刊、特刊等。
第三,地方丛书。
凡某一地方历代出版机构其它机构以及私人的出版物,皆可视为地方出版物。
它是反映一个地区文化水准的重要标志之一。
同时,也能反映这个地区在文化、科学、经济发展上的成就和地位。
此外,地方出版物亦能反映该地雕板、印刷水平。
凡论及某一地方的专著、专文,散见在书刊上的文章、图片以及某些书刊中的有关章节、段落都应属于这个范围。
第四,地方史料。
主要指总论、专论或内容涉及某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历史、资源等文献资料。
在文献的表现方式上有地方志、地方史、大事记、地方统计年鉴、区域经济以及地方风情等。
这些文献,能从宏观或微观上反映一个地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对认识与开发某一地区的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徐州地下城遗址博物馆介绍
徐州地下城遗址博物馆位于徐州南北历史文化轴的交汇点,即彭城广场,总建筑面积3700多平方米。
该博物馆采用了大跨度无柱式空间设计和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由下沉广场、门厅、序厅、水院和遗址大厅、考古大厅等功能分区构成。
徐州地下城遗址博物馆是徐州“十四五”文旅发展规划重点建设的文旅项目,以“原址原真”的方式展示了徐州汉代至明代的“城下城、街下街、井下井”的城叠城奇观,再现了徐州建城的轨迹。
这里不仅是现代人了解徐州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徐州历史文化的生动展示。
徐州地下城遗址博物馆的开业对于保护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它已经成为城市文脉最生动最醒目的标识,充分彰显了徐州“看得见历史、读得出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形象。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访问徐州地下城遗址博物馆官网获取更多准确信息。
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综述报告课题名称:关于徐州文物古迹保护开发现状的调查指导教师:周云圣小组序号:第二组小组成员:卢成学陈梅梅张可薛珂逸许晓晴完成时间:2015年1月15日摘要文物古迹资源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以及历史文化价值,如何持续开发和利用这类资源,最终实现其特有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各个历史文化名城共同关注的课题。
在大量文物古迹被开发利用的现状下,徐州市的文物古迹的保护是否真的做到位、把好脉呢?对此,我们小组成员进行了多次外出考察,通过对徐州市市民发放问卷,从居民对历史文化古迹的了解程度和保护程度以及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一步了解了徐州市民对徐州文物古迹保护开发开发的现状认知以及对其前景的看法。
该文在分析目前有关历史文物古迹保护开发的主要认识与修缮现状的基础上,从历史文物古迹现实意义多样性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历史文物古迹保护开发的象征性意义与实效性意义。
目录摘要 (2)一、前言 (4)(一)选题背景 (4)(二)文献综述 (4)1、前言: (4)2、目的和意义 (4)3、主题 (5)(三)研究的基本内容 (10)二、研究方法 (11)(一)问卷调查法 (11)(二)访谈法 (11)(三)参考文献法 (12)(四)观察法 (12)三、数据分析 (12)(一)问卷分析 (12)(二)访谈分析 (75)四、结论 (77)五、参考文献 (77)附件1:调查研究方案 (79)附件2:调查问卷 (81)附件3:访谈提纲 (83)附件4:心得反思 (84)(一)成员心得 (84)(二)本次调查的不足之处反思 (87)结束语: (87)一、前言(一)选题背景文物古迹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它具有很高的艺术、精神、研究、欣赏和历史价值。
文物古迹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
经过多年的风雨和战乱,流传至今的文物相对来说已经为数不多。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留传于世的文物也会越来越少,所以文物古迹十分重要。
地方文献实施方案一、前言地方文献是指反映某一地区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书籍、文档、图片等资料。
保护和利用地方文献,对于加强地方文化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地方文献实施方案,对于规范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方文献收集1.建立地方文献收集网络通过建立地方文献收集网络,可以将各地区的文献资料进行整合,确保全面收集各地文献资料。
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发布和交流,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
2.加强对地方文献收集人员的培训加强对地方文献收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工作技能,确保其在收集过程中能够准确、全面地收集相关文献资料。
三、地方文献整理1.建立地方文献整理中心建立地方文献整理中心,对收集到的地方文献进行整理、分类、编目工作,建立完善的地方文献数据库,为后续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支持。
2.加强对地方文献整理人员的培训加强对地方文献整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整理文献的能力和水平,确保整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四、地方文献保护1.建立地方文献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的地方文献保护制度,明确地方文献的保护范围、责任主体和保护措施,加强对地方文献的保护工作。
2.加强地方文献数字化保护加强对地方文献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将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数字化保护库,提高地方文献的保存和利用效率。
五、地方文献利用1.推动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推动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通过举办地方文献展览、出版地方文献专著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利用地方文献资源。
2.加强地方文献利用技术研究加强对地方文献利用技术的研究,探索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对地方文献进行挖掘和研究,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价值。
六、总结地方文献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加强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地方文献工作,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地方文献事业的发展,为地方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方文献书库建设方案背景与现状随着国家经济与文化的不断发展,地方文献日益受到重视。
然而,在许多地区,地方文献的保存与利用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缺少统一的管理机构与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导致文献保存和获取的成本较高,并且存在重复建设、文献无序、服务不规范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设地方文献书库已经成为许多地方政府的重点工程之一。
地方文献书库是地方文献的重要选择性保存、利用和传播机构。
通过将区域内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便于调查研究、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的开展。
目标与任务地方文献书库的建设需要明确相关的目标与任务,以便规划建设方案、确定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等。
目标地方文献书库的建设主要目标如下:•搭建完善的地方文献保存与利用体系•提高文献保存的标准化与专业化水平•形成新型地方文献服务模式•弘扬地方文化,推动地方文化建设•构建统一的信息查询与检索平台任务地方文献书库的建设主要任务如下:1.确定建设规模、范围和标准本地方文献书库的建设需明确建设规模、范围和标准,包括建设空间,文献种类,数据库构建等方面。
2.设计与建设信息系统本地方文献书库的建设需设计与建设信息系统,包括建设数据库、建设计算机软硬件和信息服务系统等方面。
3.配置与采购设备本地方文献书库的建设需配置与采购文献、装置好的已有文献等资料和硬件设施。
4.完善分类、编码与管理体系本地方文献书库的建设需完善文献分类、编码及管理体系,保证保存与利用的专业化与高效性。
5.建立与完善服务机制本地方文献书库的建设需建立与完善服务机制,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文献服务,包括参考咨询、查询、定制检索等方面。
组织机构与管理模式地方文献书库的建设需要明确组织机构、管理模式以及工作职责,以保证文献保存与利用的专业化与高效性。
地方文献书库的建设所需的组织机构分为三个层次:领导机构、管理机构和服务机构。
•领导机构:由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负责,协调各方工作,提供建设资金和后勤保障。
•管理机构:由地方文献书库的建设主体(如图书馆等)负责,提供文献保存和利用的技术与保障支持。
徐州考古所组织机构徐州考古所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之一,成立于1985年,隶属于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徐州考古所的主要职责是对徐州地区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研究和展示。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徐州考古所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组织机构。
一、领导机构徐州考古所的最高领导机构是所长,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任命。
所长负责制定徐州考古所的工作计划和组织实施,负责考古所的日常管理和运行。
二、科研机构(一) 研究室徐州考古所设有多个研究室,包括考古研究室、文物保护研究室、展览研究室等。
研究室负责开展相关的研究和调查工作,为徐州考古所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提供支持。
(二) 实验室徐州考古所设有多个实验室,包括文物分析实验室、文物修复实验室、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等。
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对文物进行分析、检测和修复,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和价值。
(三) 图书馆徐州考古所的图书馆收藏了大量关于徐州地区文化遗产和考古研究的书籍、期刊和文献资料。
图书馆还提供文献检索和借阅服务,为徐州考古所的研究工作提供支持。
三、行政机构(一) 办公室办公室是徐州考古所的行政机构,主要负责考古所的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
办公室还负责考古所的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工作。
(二) 保卫科保卫科是徐州考古所的安全保卫机构,主要负责考古所的安全保卫和保密工作。
保卫科还负责考古所的消防管理、安全检查和应急处理等工作。
(三) 后勤保障部后勤保障部是徐州考古所的后勤服务机构,主要负责考古所的餐饮、住宿、交通和设备维护等工作。
后勤保障部还负责考古所的环境卫生和绿化管理等工作。
四、外联机构(一) 新闻宣传部新闻宣传部是徐州考古所的宣传机构,主要负责考古所的新闻报道、公众教育和文化传播等工作。
新闻宣传部还负责考古所的网站建设和社交媒体运营等工作。
(二) 国际合作部国际合作部是徐州考古所的对外交流机构,主要负责考古所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和交流。
国际合作部还负责考古所的国际合作项目申报和执行等工作。
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法规类别】文物博物馆【发文字号】徐政发[2013]26号【发布部门】徐州市政府【发布日期】2013.03.22【实施日期】2013.03.22【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徐政发〔2013〕26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若干意见》(苏政发〔2012〕54号)、《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徐委发〔2011〕64号)等文件要求,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以实施系列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提高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充分发挥文物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中的重要作用。
到2015年,全市不可移动文物“四有”档案建档率100%,省级以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完成率100%,全市“县县有博物馆”达标率100%,公共博物馆安防设施达标率100%,全市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和科学合理利用。
二、主要任务(一)做好文物保护基础工作。
按照国务院工作部署,启动我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建立完整的文物资源档案和数据库。
实施“江苏文化遗产解读工程”,通过标识解读、网络解读、成果解读、媒体解读等形式,充分展示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
依法划定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率100%。
推进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备案工作,完成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编制。
徐州市政府关于印发徐州市新一轮编修地方志五年(2006-2010)工作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徐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8.22•【字号】徐政发[2006]110号•【施行日期】2006.08.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徐州市政府关于印发徐州市新一轮编修地方志五年(2006-2010)工作规划的通知(徐政发〔2006〕11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徐州市新一轮编修地方志五年(2006-2010)工作规划》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徐州市人民政府二○○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徐州市新一轮编修地方志五年(2006-2010)工作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的要求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新一轮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05〕84号)精神,市政府决定从2006年起,用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新一轮编修地方志(又称续修志)工作。
上一轮修志工作始自1985年,大体历时10年,编纂出版了市、县7部综合志书,系统整理了近千种部门、行业及镇、村等地情资料和研究成果,对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大市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新一轮地方志的时间跨度为1978年-2005年,这一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客观、全面地记述、保存这一段历史,对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为切实做好新一轮修志工作,特制定工作规划如下:一、编修新一轮地方志的指导思想新一轮修志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为依据,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全面、系统、客观地记述和反映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延续历史,实录当代,传承文明,总结经验,为我市的现代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全方位的史志文化服务。
极少主义的表达——徐州市档案馆和行政服务中心综合楼设
计
刘捷;虞刚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08(000)008
【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徐州市南郊开始开发建设徐州新区,新区核心——行政中心组团西侧紧邻城市滨水科技公园,东面靠近城市快速交通干道,景观优美、交通便捷,周围空间舒展开阔。
徐州市档案馆和行政服务中心综合楼(以下简“称综合楼”)拟建于新区行政中心组团中轴线东侧,东临经五路.北接经四路,西为广场一路,与城市规划展览馆隔行政中心广场相望。
基地中轴线关系明确,
【总页数】2页(P62-63)
【作者】刘捷;虞刚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6;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6【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7
【相关文献】
1.当代档案馆建筑设计的地域性表达--广州市国家档案馆二期创作有感 [J], 陈勇;梁海岫;夏大为
2.浅析极少主义在现代室内设计的应用与表达 [J], 王小同;樊强强
3.极少主义在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中的表达与应用 [J], 刘先军
4.档案馆建筑的地域性表达——冷水江市综合档案馆设计探索 [J], 肖罗;魏春雨
5.清远市档案馆综合楼方案设计说明 [J], 刘坡军;许国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树精品意识建一流馆库徐州市档案局【摘要】@@ 馆库建设是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徐州市档案局(馆)紧扣"推进档案事业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按照省局的部署和要求,立足徐州地区实际和区位特点,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加快推进市档案馆建设.新馆建设从破土到竣工历时两年,于2009年底建成投入使用.今年5月,馆藏档案资料搬迁工作完成,正式对社会各界开放,为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期刊名称】《档案与建设》【年(卷),期】2010(000)008【总页数】2页(P18-19)【作者】徐州市档案局【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馆库建设是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近年来,徐州市档案局(馆)紧扣“推进档案事业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按照省局的部署和要求,立足徐州地区实际和区位特点,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加快推进市档案馆建设。
新馆建设从破土到竣工历时两年,于2009年底建成投入使用。
今年5月,馆藏档案资料搬迁工作完成,正式对社会各界开放,为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超前谋划,确保建馆目标的高点定位档案馆的规模和标准,是谋划新馆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
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国家综合档案馆是档案事业的主体,是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标志之一,实现档案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档案馆工作必须先行。
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档案馆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又是衡量一个地区档案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
徐州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之一,要求新馆建设必须与城市地位相符合;徐州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城市辐射力达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周边地区,要求新馆建设不仅能体现徐州市档案工作水平,也是彰显江苏档案工作水平的标志之一。
为此,经过广泛调研讨论,我们把新馆定位于“全国一流、全省领先、淮海经济区第一”的目标,自加压力,自树标杆,勇当区域排头兵。
江苏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基本经验、问题与改进之对策江苏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基本经验、问题与改进之对策江苏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基本经验、问题与改进之对策2007-05-25计算机信息技术地方文献是反映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自然资源及地域情况的珍贵文献资源,收集地方文献,利用和开发地方文献资源是各级公共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
公共图书馆完整系统地收集整理、保存和开发地方文献资源,不仅有利于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向地方化、特色化方向发展,而且有助于公共图书馆教育职能和情报信息职能的发挥。
开发地方文献资源是各级公共图书馆直接为本地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一条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江苏一些公共图书馆紧紧抓住时机,针对江苏各地人文荟萃,地方文献资源极为丰富的有利条件,把地方文献工作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并一改以往重收集轻开发的做法,大胆探索地方文献工作与本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结合点,在开发与服务上做文章、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1.摆正位置,明确目标,强化措施。
江苏一些公共图书馆的实践证明,一个地区文化主管部门和图书馆的领导对地方文献工作在图书馆的作用的认识程度如何,是决定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好坏的关键。
只有认识到位,才能真正将地方文献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才能制定明确的目标,详细的计划,采取得力的措施。
可喜的是江苏一些地市县的领导,己真正认识到地方文献是地方的宝贵财富,加强地方文献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工作,它不仅可以为本地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促进地区经济、文化、教育、旅游等事业的发展,为提高本地区人民的素质服务;而且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
江苏历史上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地方文献极为丰富。
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地方文献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从地方党政领导到图书馆馆长越来越认识到开发利用地方文献,可以直接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
一些党政领导“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道出了文化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一时各地纷纷发掘历史名人,宣传历史名人,以期收到“名人效应”的作用,这中间地方文献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观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后感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坐落在徐州市城市中心,占地面积辽阔,整体规划设计得非常现代和创新。
博物馆外观以古代城市建筑风格为蓝本,将现代建筑与古代文化结合得相得益彰。
一进入博物馆,就被那栋古典宏伟的建筑物吸引住了。
博物馆内的展厅分为多个不同主题的展区,每个展区都有生动的陈列和详实的解说,让参观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徐州城下城的历史和文化。
首先是博物馆的基本陈列部分,一些简单直观的图表、模型和古代城市构造的实物模拟,简洁地展示了城下城的规模和格局。
我通过这些模型,能感受到徐州城下城的宏大气势和精心规划的布局。
古代城市的设计和规划,不仅要考虑到军事防御,还要兼顾居民的生活和商业的发展。
这种全方位的规划,在博物馆的展示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在探索徐州城下城的历史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
从最早期的建城安设,到历经数百年的繁荣兴衰,再到现代文明的重建,“城下城”包含了太多太多大时代的恩怨往事,体现了古人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
这种感受,不仅仅是历史文化的敬畏之情,还有人们对于自己祖先的敬仰和对于历史的敬畏。
博物馆内的文物陈列吸引了我的目光。
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将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古代文物进行了珍贵的陈列和展示。
这些文物包括古代的瓷器、铜器、玉器等,还有一些罕见的金石等,这些文物都是曾经的城下城中居民的生活物品,各个展品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这些文物的展示不仅使我们得以更为直观地感受徐州城下城的历史,也让我们对古代文明有了更为直接的认识。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听到了导游对诸多文物的解说,对于这些文物的来源、制作工艺、历史价值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导游的讲解,我了解到徐州城下城的历史跨度非常广阔,文物的种类也非常丰富,涉及到商业贸易、手工艺制作、军事防御等多个方面。
这让我对古代中国的城市文明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除了文物陈列,博物馆还有一些互动体验设施,比如模拟古代城市中的生活场景,让游客亲身体验古代城市的生活方式。
谈徐州地方文献收藏中心的建立
徐州古称彭城,以兵家必争之地名闻遐迩,以历史文化名城著称于世。
名胜景点举不胜举,文化遗迹比比皆是,而今,随着经济建设的腾飞,地方文化亦在腾飞。
地面上文化遗址遗迹的保护修缮,地下城、地下墓葬的发掘研究都在有计划地进行。
徐州军事史,地理景观、地理变迁史,水陆交通史,煤、铁、铜矿采冶史,地方戏曲、地方礼俗、地方人物等方面的研究已初见成效,金学研究已形成有地方色彩的中心,徐地汉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各方面的综合研究也多已起步。
一支全新的地方文化大军正在茁壮成长。
随着地方文化的纵深发展,一个新文献积淀层之厚广正与日俱增,亟需跟踪搜集和整理。
但目前,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一些文献在继续散失。
我们认为,作为已被列为全国较大城市的徐州,与城市建设的配套工程之一——文献收藏建设和文献信息的开发利用建设也应同步进行。
这是关系到造福后代的’一件大事。
徐州师院是苏北地区资格老、规模大,师资力量强、影响大的一所高等院校。
该馆与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华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建有馆际借书关系,并参加由中国矿大等九所在徐高校图书馆、徐州市图书馆联合组成的地区性协作网,为地区间的资源共享做出了贡献;该馆在对地方文献的收藏方面,除长期以来积累了相当的数量外,还设有“时有恒先生捐赠书室”。
[时有恒(1905-1982)年,为江苏铜山人,作家、藏书家。
〕
收集地方文献,是徐州文献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徐州师院图书馆愿为此作出贡献。
该馆1993年下半年通过报纸宣传、发函及登门拜访等方式,正式向社会各界征集徐州地方文献。
征集的范围,按我国图书馆前辈杜定友先生划分的“史料、人物、出版物”三部分进行,由于人力、经费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工作一时还未全面铺开。
目前的重点是:
(1)史料方面,地方志、地方史、行业史、部门志等是重点,其中地方志是重点中的重点;
(2)人物方面,包括作家、学者、科学家、领袖人物、社会活动家、仁人志士、革命烈士、先导、英雄模范等的著作及传记。
凡属徐州籍、非徐州籍而在徐州长期工作且有一定成果的学者,以及全国各地及海外学者研究徐州地区文化的作品皆属征集之列;
(3)地方出版物方面,包括本地区正式或非正式出版的地方报纸、杂志等)其中解放前的尽量收,解放后的有选择地征集。
该项工作自开展以来,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热情合作。
如徐州退休老人黄伯勋先生把自己珍藏多年的清末民初徐州地区遐迩闻名的地方名人韩元方先生的《丁卯六十感旧诗》及诗人、书画家钱食芝先生的《怀薇草堂诗书画合册》送给我们。
我馆中文系教授郭广伟先生亦把自己珍藏多年的王开孚《灶雪序文稿》、徐鸿玑《泅溪文稿》油印线装合订本提供给我们。
王、徐皆为民国年间徐州地方知名学者。
其《文稿》内容丰富,可证明不少徐州近代史实。
由于当时所印甚少,加之时代变迁,今世罕存。
此外,著名报刊评论家沙英同志给我们寄来了自己的作品和有关资料。
作家刘振华、董尧等都把其作品送给了我们。
《淮海文汇》副总编田秉锷同志,《徐州日报》记者唐冬眉同志积极帮助我们做文献的宣传和征集工作;市文化局、市文联、市地方志室、党史办及铜山、新沂、邳州、沛县的有关部门都给予我们大力支持,从而保证了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已收到地方文献近500册。
为了更好地开展对地方文献的征集、收藏及开发、利用工作,在院领导的积极支持下,徐州师院图书馆现设有“地方文献收藏中心”、并有专人负责该项工作。
该中心将采取报纸、电台、口头宣传,开座谈会,聘请地方文化名人当参谋、顾问等方式,进一步做好文献征集工作;在尽量理清徐州历代文献存轶、流传情况的同时,对现代出版物及有价值的非正式出版物,将通过征集、定购、互赠等方式及时收集;要掌握现代地方名人创作情况,及时发函或登门专访;积极调查市县各重点单位,如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方志室地方文献收藏情况,进而共同编制地方文献联合目录,以便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专室、专柜陈列地方文献,介绍文化名人,并加强地方文献的电脑存储工作。
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面广量大,特别是一些历史文献往往散失在社会上,征集工作定会遇到不少困难。
文献征集工作又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只有日积月累,才能逐步形成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具有一定特色的“地方文献”专藏。
为保证该项工作卓有成效地进行,我们还将制定出有步骤的具体实施方案,以指导每一阶段的工作。
我们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合作,在三、五年时间内,建立一个有社会效益、有经济效益、有文化影响的徐州地方文献收藏中心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