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观与消费异化思想评析
- 格式:ppt
- 大小:147.50 KB
- 文档页数:30
马尔库塞的消费异化思想及对我国的警示意义摘要: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赫伯特・马尔库塞对消费异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马尔库塞将消费异化的根源归结为三个方面,即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异化、劳动异化、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为操控。
马尔库塞剖析了消费异化的表现与后果:一是虚假需要的盛行使得人被虚无化并导致大众和社会制度的一体化;二是文化愈加商业化并变得极其媚俗;三是高生产和高消费的出现并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四是“自由”“平等”的消费意识瓦解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
马尔库塞将问题的解决寄托于具有“新感性”的主体,认为其能帮助人们摆脱资本主义的工具理性和操作主义,能正确区分虚假需要和真实需要、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分清社会现实中的真、善、美,正确认识社会革命与人的解放之间的关系,能使人摆脱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控制、文化控制和技术控制,从而获得真正解放。
马尔库塞的消费异化思想不乏先验的空想主义色彩,但它对于正在进入消费社会的我国有着重要启示: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丰裕与自由背后是资本对人们的规制和压抑;我们应规范技术使用,提升人们自我认识的能力,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关键词:马尔库塞;消费异化;虚假需要;新感性消费作为生产的一个环节,本应为满足人的真实需要而服务,本应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活动。
然而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并颠覆了其固有定位与内涵,成了人们生活的目的、灵魂的栖居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投射地。
对这种消费异化的分析和研究是法兰克福学派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诊断,赫伯特・马尔库塞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继承吸收了马克思、弗洛伊德、海德格尔与卢卡奇的相关思想。
他对资本主义消费异化的批判蕴含丰富,对我们认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反观我国自身的消费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消费异化产生的原因马尔库塞将消费异化归结为:一个独立的、大写的自我通过“物”来彰显自身。
马尔库塞认为,消费异化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对消费和人的心理进行操控的必然结果。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异化?黑格尔在哲学中引入异化的概念,用以说明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辩证机制。
在黑格尔那里,“异化”一词用于泛指精神实体作为主体自身的分而为二即自身对立化或产生自身的对立物。
他把这种对立化以及扬弃对立化而返回自身的过程,称作“异化以及这种异化的克服”的过程。
费尔巴哈把异化概念运用到宗教批判中,他明确地宣称人的本质不仅是宗教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宗教的对象、宗教的本质。
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神学的秘密就是人本学。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和批判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异化概念,并首次明确地提出了科技异化思想。
早期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主要指的是私有制背下,尤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背景下存在的种种消极的因素。
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对异化劳动的分析集中体现了这一思考视角。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发生的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第二是劳动者同劳动本身的异化,第三是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第四是人同人的异化。
然而,马克思作为唯物史观的创始人,他对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异化和人的本质的异化,并不只是停留于发泄道德学上的义愤,而是进而揭示了这种物化和异化的历史必然性,指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一方面是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又是在一定的狭隘的生产关系内个人之间自发的必然的联系。
因而,中后期的马克思对异化概念作了进一步完善和拓展。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现象在历史上的出现是客观的、必然的,应该从历史评价的维度上充分肯定其积极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异化思想是他们的异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对科技异化的根源、实质、表现开工和解决途径进行了科学的分析。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科技异化产生的根源。
“只有在一切科学被用来为资本服务的时候”,才导致异化的产生。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并且,“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不到的”,然而,“资本不创造科学,但是它为了生产过程的需要,利用科学,占有科学。
略论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理论摘要: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主张,科学技术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政治统治的功能。
通过分析技术理性产生的根源、本质和功能,他们探讨了技术理性盛行所造成的人的价值失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并对如何克服技术理性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探索。
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开创性地将技术理性批判与价值批判和制度批判有机结合起来,并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意识形态;工具理性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的普及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丰富了社会物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但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异化为一种新型的意识形态,成为资本主义政治统治的帮凶,并导致了人的全面异化,打破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敏锐地观察到科学技术大规模使用给人类生活世界带来的危害,并试图找到问题症结所在。
他们始终坚持批判的立场,对技术理性产生的根源、本质和功能以及危害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
一、技术理性批判问题的提出技术理性是指在近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理性主义思潮,它推崇科学技术万能论,即认为科学技术可以帮助解决人类社会的所有问题。
然而现实状况并非如此,技术理性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反而导致了人类社会的困境。
技术理性批判的展开,正是和这一现实状况和当时的哲学思潮紧密相关。
第一,在现实状况方面,资本主义发展迅猛,科学技术也得到广泛运用,并通过物质消费等形式渗透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反而,“现代人卷入愈来愈唯理化的生活形态愈深,他的反应就愈加的不合理;现代人愈从物质的困境解脱,他就愈不明白自己该做什么;现代人自由愈多,愈不知道该如何享用自由。
”[1]人被技术理性和物质生活所控制,丧失了主体地位和对自己生活的自主支配权,人的价值受到贬损。
此外,技术理性盛行还造成生态问题和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
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观及其理论综述探讨_行政管理论文关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观及其理论综述探讨_行政管理论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但现代科技在带来了物质层面的普遍繁荣的同时,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矛盾。
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们看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悖论,他们对当代科学技术的负效应及其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并对科学技术人道化道路进行了探索。
他们的科学技术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与社会间关系的新思考。
但是,这种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文化批判也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
只有从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分析出发,把科技批判的根基和人道理想的实现建立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基础上,才能找到解决他们的理论困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观;理论困境[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5)03-0009-05二战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物质层面的普遍繁荣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但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并未像人们所期待那样,为人们带来自由与全面发展,它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的同时,也成为统治人的物质力量,使人陷入异化之中,并且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社会矛盾。
法兰克福学派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之中影响最大的学派,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提出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而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他们看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悖论,从当代科学技术在实际运用中所产生的各种负效应、这些负效应产生的深层根源等方面展开了对当代科学技术的分析和批判,并致力于探索科学技术人道化的道路。
他们的研究对于我们反思工业文明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他们的理论自身仍然有其无法摆脱的困境,对这些困境的分析有利于我们全面看待他们理论的现实价值。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研究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法兰克福学派成员提出的一种社会理论,旨在分析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物质之间的异化现象。
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的异化现象发生在人类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导致人的自由、创造力和真实欲望受到压抑和无视。
本文将以1200字以上的篇幅详细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研究。
首先,提出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背景是20世纪中叶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迅速发展。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人文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式无法完全解释现代社会中的人类问题,因此,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开始探索一种新的理论框架来理解和分析这些问题。
此外,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还强调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异化。
资本主义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念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和发展。
社会不断追求经济利益和效率,而忽视了人类多样性和个体需求。
人们的社会角色被强加在他们身上,使他们沦为了机器的一部分,无法真正实现自我。
最后,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还关注了人与物质之间的异化。
在消费主义社会中,物质成为了人们追求幸福和满足的唯一标准。
人们将自己的身份和价值建立在物质财富上,导致对人类尊严和精神生活的忽视。
异化的结果是心灵的空虚和对物质财富的永无止境的追求。
在研究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时,学者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首先,他们通过文化批评的方式探究了文化产品对人类意识形态和认同的塑造。
通过分析大众文化、媒体和艺术作品,他们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意识形态控制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
其次,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研究者还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认同的形成。
他们认为,现代社会的异化现象使得人们失去对自己和社会的真实了解,从而导致心理紊乱和社会隔离的问题。
他们通过深入研究个体心理和群体社会行为,丰富了异化理论的内涵。
总结起来,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是对传统社会理论不足的一种新的社会分析框架。
作者: 李艳霞
作者机构: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葫芦岛125001
出版物刊名: 理论界
页码: 153-154页
主题词: 法兰克福学派 科学技术 意识形态 工具理性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科学技术已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具有了意识形态的显著特性;它取代了以往的政治权力而成为一种新的控制形式,执行着意识形态的功能。
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的观点不符合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总体上属于科技悲观主义;但这一观点深化了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而且对于反思工具理性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三大主题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三大主题,揭示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作为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构成了其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本文将首先概述工具理性的概念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然后详细介绍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三大主题:技术统治论、大众文化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
通过对这三大主题的探讨,我们将更好地理解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观点及其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深刻洞见。
在技术统治论方面,法兰克福学派批判了技术理性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和控制,认为这导致了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和自由的丧失。
大众文化批判则关注大众媒体和流行文化如何传播和消费工具理性,进一步削弱了人们的批判能力和独立思考。
意识形态批判则揭示了工具理性如何成为一种隐性的意识形态,维护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秩序。
通过对这三大主题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揭示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二、工具理性的概念及其背景工具理性,又称为功能性理性或技术理性,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它源于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特别是启蒙思想家对于科学的崇尚和对理性的无限信任。
工具理性强调理性的计算和功效功能,将一切事物都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在这种观念下,人的行为和决策主要基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而非道德、审美或伦理的考量。
工具理性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崛起。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规模化,人们越来越依赖技术和理性来计算和控制自然及社会现象。
这种趋势导致了对效率和利润的过度追求,而忽视了人的内在需求和社会的整体福祉。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这种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现代社会存在深刻的危机,因为它剥夺了人的主体性和自由,将人类降格为机器和技术的附庸。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视角中,工具理性批判旨在揭示现代社会中工具理性泛滥的弊端,并寻求超越这种单一理性的途径。
弗洛姆的消费异化理论评析及其启示弗洛姆的消费异化理论评析及其启示摘要:法兰克福学派的弗洛姆深受异化理论的影响,提出了异化消费的概念。
弗洛姆看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社会中,异化非但没有减轻和消除,反而愈演愈烈,人性非但没有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反而更加扭曲。
消费让人异化,成为消费的机器。
他提出,人应该走向人道而健康的消费之路。
关键词:弗洛姆消费异化启示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和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一起对发达资本主义展开了激烈的社会批判。
但弗洛姆的社会批判理论还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他不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而且还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结合起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猛烈的攻击。
在他看来,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所说的异化不但没有减轻和消失,反而更加严重了;人性非但没有走向健康发展之路,反而更加扭曲。
他丰富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异化已经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整个社会生活中。
他认为异化现象无处不在,消费的异化就是一个主要方面。
在工业社会正把人变成贪婪的消费机器;消费成为人们躲避痛苦的避难所,成为人们麻痹神经的鸦片。
在消费的中,人们才能得到暂时的快感,一时满足空虚的心灵。
弗洛姆对消费的异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异化的消费者成为消费机器弗洛姆敏锐地意识到,异化不仅存在于马克思所说的生产领域,而且继续蔓延扩散到人们的日常消费之中。
与生产领域中那种显而易见的强制性异化相比,消费领域的异化更加深入且不露痕迹。
它主要表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一) 人所创造的商品成了人的主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在逐渐地增强,而且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但人类还没有完全掌控自然,为自己所用。
“人不能真正地控制他所制造的这一世界上的任何东西,恰恰相反,这一人所创造的世界却成了人的主宰者。
在它面前,人俯首帖耳,马首是瞻,人竭尽全力地安抚它,巴结它。
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成果反过来成了他的上帝。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研究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流派之一,其理论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异化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概念之一,该理论对于揭示当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人的异化现象及其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理论认为,异化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自我疏离和失落感。
这种失落感源于人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对技术的依赖以及对权力的盲目追求。
在异化状态下,人变得机械、冷漠,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的信任。
异化的产生原因主要包括社会的体制、组织以及文化等方面。
在当代社会中,异化现象表现为人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对技术的过度依赖以及对权力的盲目追求。
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和技术,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和健康,最终导致精神空虚和人生意义的丧失。
在当代社会中,异化现象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在消费领域,人们为了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物质享受,不断加班、过度消费,最终导致身心健康问题。
同时,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得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从而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感。
在信息技术领域,人们过度依赖技术,尤其是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人们越来越依赖于虚拟世界中的交流和娱乐。
这导致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逐渐疏远,人的情感逐渐变得冷漠。
在权力领域,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力,不惜代价地往上爬。
这导致了人们在权力斗争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本性和价值观,变得越来越功利和现实。
法兰克福学派对异化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该学派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异化现象的根源和本质,指出异化现象是由社会体制、组织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所导致的。
这为我们理解异化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该学派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在反对异化现象中的重要性。
认为只有通过批判性思维,才能认清社会现实中的异化现象,并对其采取有效的反抗行动。
法兰克福学派还提出了“批判的理性”的概念,主张在面对社会现实时,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性和批判的态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局限性的探究第一,法兰克福学派站在旧的文化贵族立场,以文化精英自居,强调人与现存社会、人性与科技、文化艺术与时代的对立,以先验的道德伦理价值观来衡量文化艺术和文化生产,因而使得其理论严重滞后于时代和文化艺术的发展要求。
1937年,霍克海默在《社会研究》杂志上发表的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实证主义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他宣称:批判理论的唯一财富就是一种政治立场。
他把主体的人作为所有他们历史生活形式的生产者,从抽象的人道主义原则出发,把先验的伦理学准则作为一种道德强制,渗透于对一切社会现象的认识,认为科学技术己成为一种意识形态。
法兰克福学派还强调和夸大人与现存社会的对立,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加剧了人的异化,人日益异己化、边缘化,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奴隶。
而文化工业正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它对人的精神的剥夺、控制、欺骗,使得人失去了对现存社会的批判能力,而成为一群迷醉于文化工业提供给的文化产品的幸福的享乐者。
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进行了批判,无视科技文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进步,工业文明对文化的推动作用,文化工业给艺术生产注入的活力和给艺术生产开拓出的新的领域,而一味地从抽象的人道主义出发强调人性与科学发展的反比关系。
它以绝望和恐惧的心理、悲观主义的情怀看待人类文明和科技的发展,缺乏任何有关未来社会的积极设想,因而其批判是消极的。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的基石是对科技的纯粹人性化要求和对文化艺术的伦理道德价值判断,而对科技进行纯粹的人性化要求和对文化艺术进行道德价值判断,这本身就是幼稚片面的。
第二,把对纳粹的仇恨和恐惧带进文化工业的理论研究活动中,使理论视角出现偏差,形成对文化工业的偏见。
阿多尔诺曾经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足见纳粹宣传机器和其暴行对这位犹太裔的法兰克福学派成员的精神伤害有多么深切。
而法兰克福学派的前期主要成员如霍克海默、马尔库塞等人都具有犹太血统,对纳粹的精神迫害,纳粹借助宣传机器所开展的反犹宣传和对犹太人的迫害特别敏感,这使得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对文化工业带上了天然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