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崇州市土地市场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52.11 KB
- 文档页数:3
崇州2022第二季度土地拍卖计划XX月XX日,成都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发布了4宗住兼商用地的供地公告,拍卖时间为XXXX年X月XX日。
这将是XXXX年度大成都首场土拍。
其中3宗地位于崇州市,1宗地位于彭州市,出让面积合计约311.8亩,起始楼面地价2344—4125元/㎡。
崇州市宗地信息一号宗地:崇州市羊马街道104.88亩地,起拍楼面价2344元/㎡,住兼商用地,商业占比上限5%。
二号宗地:崇州市羊马街道85.98亩地,起拍楼面价2513元/㎡,住兼商用地,商业占比上限5%。
三号宗地:崇州市永安西路与升平街交叉口西侧24.36亩地,起拍楼面价4125元/㎡,住兼商用地,商业占比上限10%。
同样采取“增价方式自由竞价”进行拍卖,未设限价。
一、二号宗地为连襟地,均以“增价方式自由竞价”进行拍卖,未设限价。
一、二号宗地位于崇州市羊马新城板块,是目前崇州市房地产开发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近两年,宗地周边房地产开发项目有嘉裕·第六洲、经典西悦城、花样年·智荟城、远洋栖棠等。
根据崇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消息:羊马街道定位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组团”,依托羊马河湿地等优良生态环境资源本底,重点发展科研、培训、文创、物流等产业,吸纳高端人才聚集,形成生态宜居新城。
一、二号宗地位于崇州市老城板块,周边配套成熟,两公里范围内有文化街小学、辰居小学、蜀城中学、崇州市体育中心、崇州市二医院、崇州市中医医院、世纪广场等。
崇州市市场拍卖口径下,截至XXXX年XX月XX日,去年崇州市共计供地9宗(约522亩),成交6宗地(约306亩),平均成交楼面地价为3501元/㎡。
其成交面积在远郊各区中处于低位,平均成交楼面价处于中位。
住宅方面,截至XX月XX日,崇州市供应商品住宅约92.7万方,备案成交约84.4万方,8721元/㎡的备案均价在远郊中处于中位。
土地流转案例【篇一:土地流转案例】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进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过程中,农村人口和土地的关系引起了一系列的根本变革。
所以,面对城市化的进一步加速,农村和土地问题显得更加重要。
因为,所谓的“城市化”,就是农民的城市化,就是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城市人口的过程。
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涉及到几个农民群体,一个是已经进城的农民工,一个是城市周边的农民,因为城市周边地价上涨很快,而粮食安全问题又涉及种粮的农民。
所以,这个问题相当复杂,需要深入到实际中去观察、调查,然后进行研究概括。
从2006年开始,我主持做了三个报告。
前两个都在这里讲过,一个是“城市化背景下土地产权的实施和保护”,第二个是“集体建设用地地权的实施和保护,兼及小产权房问题”。
第三个就是今天要讲的“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
我们写了4万多字的报告,很难讲得仔细,我就选主要的方面给大家报告一下。
首先,我讲一下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政策的演变和对其的评论。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公社体制效率低,我们放弃了公社,改用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原来的集体经营变成一家一户的经营。
一家一户的经营解决了外部性的相互施加和搭便车的问题,在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收益之间建立了联系,使激励得到了增强,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加上粮价提高,中国农业在80年代初呈现出良好的局面。
1984年,粮食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甚至出现了仓容危机。
粮食问题解决后,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了非农产业。
这些农民不愿意再继续种地,于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就面临一个问题:农民不愿意包地怎么办。
政府提出了两个办法。
1984年的第三个一号文件规定:个人不愿意包的地,集体可以收回去,再重新转包;也可以个人直接转包。
到了1986年,第五个一号文件正式提出,土地可以流转给大户,以进行适当的规模经营。
这样,土地流转就开始了。
这时的流转都是自发流转,规模很小。
崇州市文井江镇大坪村保护规划说明书目录第一章现状概况 (3)1.1 村域概况 (3)第二章规划背景及相关规划解读 (6)2.1 规划背景 (6)2.2相关规划解读 (6)第三章规划总则 (7)3.1规划指导思想 (7)3.2规划原则 (7)3.3规划依据 (7)3.4规划重点 (8)3.5规划的年限 (8)3.6规划范围 (8)第四章发展目标和战略 (8)第五章村域总体规划 (10)第一章现状概况1.1 村域概况1.1.1 地理位置文井江镇大坪村位于崇州市西北部,文井江镇中部,距成都市区68km,距崇州市区35km,距都江堰—青城山景区20km,距鸡冠山森林公园18km。
大坪村北侧与大同村接壤,西连万家社区,南侧与清泉村相临,东侧与马家社区接壤。
1.1.2地质地貌文井江镇大坪村位于成都市西部,龙门山脉中南段,系邛崃山脉余脉,是成都平原最近的典型高山峡谷区,地势西高东低,呈三山一河谷格局,海拔700—1580m,森林覆盖率95%以上。
1.1.3 规划范围及人口大坪村幅员面积5.91平方公里,林地面积1万余亩,辖8个村民小组,共计人口312户1042人。
1.1.4 自然资源1、气象气候大坪村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侯区,全年气侯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4.9 ~ 16.7 ℃,全年无霜期 273 ~ 279 天,年平均日照1239.1 小时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 925.4 mm左右,自然灾害有水灾、霜灾、雹灾、风灾及2008年5.12地震。
2、自然资源(1)植被资源大坪村植被资源较为丰富,植物品种繁多,植被丛生,苍生翠绿。
林地主要以牛尾笋、枇杷茶为主,全村林地面积1万余亩,森林覆盖率95%以上。
(2)水资源大坪村水资源主要为文井江,水质优良,是拟建成都市第二水源李家岩水库的源头,但由于受到地形影响,村域高山区域则依靠泵站引水,日常生活十分不便。
1.1.5 产业现状1、第一产业大坪村全村现有园地面积1万余亩,主要类型为园林;经济作物以牛尾笋、枇杷茶种植为主。
崇州城市调研报告崇州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西南部,是成都市下辖的县级市。
崇州市的总面积为940.6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140万人。
本次调研主要从城市规划、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和生活环境四个方面对崇州市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城市规划方面崇州市在城市规划方面做得比较出色,市区道路宽阔、交通便利,城市布局合理,绿化覆盖率较高。
市中心的商业区集中,购物中心、超市、饭店等一应俱全。
此外,崇州市还规划了多个城市公园和休闲广场,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经济发展方面崇州市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产品种类丰富,以水果和蔬菜为主力。
近年来,崇州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崇州市还发展了一些工业和服务业,如建材加工、物流运输、旅游等,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三、文化教育方面崇州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保留了许多历史古迹和文物。
在文化教育方面,崇州市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市区设立了多个博物馆和纪念馆,展示了崇州市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市内还有多所中小学和大学,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资源。
四、生活环境方面崇州市的生活环境较好,市区干净整洁,空气质量相对较好。
市内配套设施完善,医院、银行、商场等应有尽有。
此外,崇州市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如清朝大秦岭遗址、国家森林公园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综上所述,崇州市在城市规划、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和生活环境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旅游开发和品质提升的潜力仍待挖掘。
希望崇州市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努力,打造一个更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成都新津和崇州的发展趋势成都新津和崇州的发展趋势成都新津和崇州两个城市都是四川省成都市的下辖地级市,随着成都经济的发展,这两个地方也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
虽然和成都市相比,它们的规模和人口都较小,但是它们的发展势头依然很强劲,未来发展潜力也非常大。
成都新津市发展趋势成都新津市位于成都南郊,距成都市区约40公里,距天府新区约15公里。
它是成都较早建立的县级市之一,面积约104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达到68万人。
以下是新津市近年来的发展趋势:1、经济发展新津市有着丰富的资源和优美的景观,如川西丰富的矿产资源、梯田景观、濒江而建的“水乡”特色等。
在成都真北GDP增速最高的五个地区中,新津成为了唯一的县级市。
2019年新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1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资占比9.29%。
其中知名企业有中钢集团、航天科工、博通通讯、中储粮等,正不断向智慧制造、精细化管理等方向升级转型。
2、基础设施建设新津市也在逐步提升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例如,2019年已经建设完成了外环高速公路、高新西大道拓宽改造等项目,2019年招商引资20余个项目,引资额达30亿元人民币,其中19个为智能化制造项目。
3、旅游业开发新津市有着美丽的风景和独特的文化资源,旅游业也是新津市的一大亮点。
其中,新津竹海已成国内知名的旅游品牌,每年旅游人数在1000万左右,创造了高额的旅游收入。
新津市政府正逐步推进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
成都崇州市发展趋势成都崇州市位于成都市南部,与距离约65公里开、隆昌、威远、开江相邻。
它总面积72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达到50万,也是一座发展迅速且具有极大潜力的城市。
以下是崇州市发展的趋势:1、产业发展崇州市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以烟叶、医药以及花卉为主导产业。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崇州市正逐步转型。
截至2019年底,崇州市共引进入园项目85个,总投资额达102.58亿元人民币,新引进涉及范围同比增长77%。
崇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崇州市人民政府二O一七年七月目录第一章调整完善的原因及必要性 (4)一、调整完善的原因 (4)二、调整完善的必要性 (4)三、规划调整任务 (5)四、规划调整依据 (6)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8)一、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 (8)二、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 (11)第三章规划目标调整情况 (12)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5)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原则 (15)二、农用地结构调整 (16)三、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17)第五章永久基本农田划定 (18)一、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 (18)二、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 (18)三、加大永久基本农田质量建设 (19)第六章三线划定 (20)一、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划定 (20)二、城镇开发边界划定 (21)三、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22)第七章土地环境影响评价 (24)一、土地利用布局调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4)二、建设占用耕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5)三、重点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5)四、规划期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25)第八章土地用途分区 (27)一、基本农田保护区 (27)二、一般农地区 (27)三、城镇村建设用地区 (28)四、独立工矿用地区 (29)五、风景旅游用地区 (29)六、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30)七、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 (30)八、林业用地区 (30)九、其他用地区 (31)第九章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32)第十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35)一、中心城区发展规划 (35)二、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35)第十一章重点建设项目保障情况 (36)一、成都崇州经济开发区用地保障 (36)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保障 (36)第十二章土地综合整治安排 (39)一、土地综合整治目标任务 (39)二、土地综合整治规模及重点区域 (39)三、保障措施 (40)附表 (42)表一崇州市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 (42)表二崇州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43)表三崇州市土地用途分区面积表 (44)表四崇州市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情况表 (47)表五崇州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48)表六崇州市各乡镇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 (58)第一章调整完善的原因及必要性一、调整完善的原因为落实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新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土地规划管控,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四川省委的决策和部署;响应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的成都将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总体目标,坚持“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号召;也为了进一步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具体规定,进一步强化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推进保障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编制本规划调整完善方案。
成都崇州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2009-2020一、前言崇州市工业集中发展区于2005年正式启动建设,经过三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以制鞋、家具、新型材料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轻型工业园区,园区工业保持着快速、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崇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崇州市是“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之一,必须尽快推进恢复经济发展、妥善安置广大灾区群众等灾后重建工作。
要依托现有发展基础,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确保灾民有收入来源、生活保障和就业出路,为灾后重建提供质充足的生产生活物资,为搬迁重建企业提供发展空间,确保灾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工业是推动崇州经济恢复发展的重要动力,崇州工业集中发展区是崇州市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发展空间充足,承担着促进灾后经济重建、安置灾民就业的重任。
并且,成都获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成都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试验区的设立,标志着成都市拥有了更灵活的改革试验权和政策自主权,成都市可以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全面推进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
这为开发区充分挖掘利用政策优势,以试验先驱的姿态去推动和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最佳机遇。
在此背景下,将崇州市工业集中发展区设立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是加速崇州市灾后重建步伐,确保灾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实施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实现区域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
现拟将崇州市工业集中发展区更名为“成都崇州经济开发区”,申列省级经济开发区。
二、规划范围、规划依据、规划期限(一)规划范围规划面积为13.3KM2,北抵成温邛高速公路,南至泗维大道,东到黑石河,西以世纪大道为界。
中期范围拓展至18.8KM2,远期展望到30KM2。
(二)规划依据1、《四川省开发区管理条例》2、《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发展的试行意见》(成府发[2008]13)3、《成都市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2003-2020)》4、《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5、《成都市工业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6、《崇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7、《崇州市“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8、《崇州市工业集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三)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2009-2020年近期:2009-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三、发展现状崇州市位于成都市的西部,处于“成-温-邛发展走廊”的关键地段,是成都市“大城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崇州项目规划方案1. 项目背景崇州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部,是成都市下辖的县级市,地处成渝经济区的核心区域,是国家级中心城市和成都市南部中心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崇州市是西部大开发和西部经济区建设的重要节点之一,面向成渝平原经济区、长江经济带、中亚欧大陆桥,是一个路网密集、铁路和高速公路交汇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为了更好地加强崇州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城市发展,市政府决定在崇州市中心区域规划建设一个综合性城市项目。
2. 项目目标2.1 主要目标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崇州市的城市形象,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成为崇州市中心区域经济、商业和文化交流的核心地带,彰显“东进、西出、南北通”的区域发展战略。
2.2 具体目标•发挥位置优势,促进城市形象提升和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城市交通效率和便捷性•营造活力、宜居、绿色的城市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将项目建设与环保和资源利用相结合3. 项目规划3.1 总体规划本项目的建设地点是位于崇州市中心区域的一块土地,总占地面积约为1000亩。
项目由多个建筑群体组成,包括写字楼、商场、酒店、公寓等多种建筑类型,分为南北两个区块。
本项目将充分考虑城市交通和人流的规划,合理确定项目的交通疏导策略和交通路线,以及项目的步行、车行和地下管廊的设计。
3.2 建筑规划•商务写字楼:约占整个项目用地的50%,建筑高度控制在100m以内,建筑面积约为30万平方米。
•商场和酒店:位于崇州市中心区域,建筑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高度在50m以内。
•豪华公寓:位于项目的南区,高度为50m以内,总建筑面积为20万平方米。
•大型零售商场:建筑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高度在50m以内。
•市政基础设施:包括停车场、空中花园、地下购物中心、污水处理厂等。
3.3 环境规划项目外立面和内部空间的设计将注重绿化和公共空间的建设与利用。
第一章规划概况1.1 区位及规划范围崇州花果山旅游度假区位于邛崃山脉无根山边缘,成都崇州市公议乡境内,成温邛高速公路和川西旅游环线交汇处,S106从基地西侧经过,交通十分便捷。
东与元通镇毗邻、南与道明镇接壤、西与大邑青霞相连、北与怀远镇为邻。
距崇州市区12公里,距离成都48公里,处于成都市30分钟交通圈内,区位优势明显。
本次规划范围是崇州市怀华路以南、重庆路以北,花果山路以西的花果山及万亩果园区,规划区内主要有公议乡的花果山村、天冬堰村、林秀村、怀远镇龙潭社区、元通镇禹王社区、四川省果树良种繁殖站、崇州市园艺市场等。
规划用地约19.3平方公里(28950亩),其中建设用地面积5337。
15亩。
1。
2 规划背景按照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崇州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了建设“西部轻工名城、田园宜居之都、山地旅游高地”的总体发展战略,提出崇州要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先行者的发展目标。
崇州花果山地区是展现崇州市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重要窗口,是打造国际旅游度假区及展现现代田园养生生活方式的理想场所。
编制崇州花果山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能够进一步提高崇州花果山地区的整体竞争力,提升地区效益附加值,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更加有效地发挥土地使用价值。
1。
3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4)《四川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办法》;(5)成都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建设总导则》(2010);(6)《成都市总体规划》(2003-2020);(7)《崇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8)《崇州市土地使用和建筑规划管理与技术规定》(2006)(9)《崇州市市政工程规划管理与技术规定》(2006)(10)《公议乡城镇总体规划》;(11)《国家旅游度假区评审标准》。
崇州基本农田情况汇报崇州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市。
基本农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崇州市基本农田的情况进行汇报,以便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了解我市基本农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农田总体情况。
截至目前,崇州市共有基本农田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
基本农田主要分布在崇州市的南部和东部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种植。
基本农田的保护工作得到了政府和农民的高度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基本农田保护现状。
近年来,崇州市政府加大了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强了基本农田的保护管理。
同时,农民的保护意识也有所提高,他们逐渐意识到基本农田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政府的保护工作。
基本农田的耕种方式也逐渐向生态、绿色、有机的方向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得到了优化和提升。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尽管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地区存在基本农田非农化现象,一些基本农田被非农建设占用,严重影响了基本农田的保护。
其次,一些农民在基本农田上进行过度开垦和施肥,导致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基本农田的监管力度,加强执法力度,确保基本农田的保护不被侵犯。
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引导他们科学耕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四、结语。
基本农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保护好基本农田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崇州市的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为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关注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共同为美丽乡村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以上就是崇州市基本农田情况的汇报,希望能够得到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支持。
谢谢!。